汉字与文化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一、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在构建的过程中所塑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化表述形式,因而,汉语汉字也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语言文字、审美情趣和传统习俗的特点,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
1、文化的象征汉字是汉语的象征,体现的是中国历史的沉淀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它们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旅程、思想风貌,以及表达中国人思想的细微差别。
这些汉字更是中国文化的依托,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2、语言文字的表达汉字由象形文字和指示文字组成,它们表达的是中国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特点。
汉字形成了中国文字系统,开创了汉文化和中国文字的发展史。
3、审美情趣的体现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反映了中国人审美情趣的特点。
它们表达的是中国人对美的理解,以及对文字审美的偏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审美的重视。
4、传统习俗的体现汉字表现出中国传统习俗的特点。
比如,汉字里面的图案和结构,都能够表达出中国人的思想感觉和思维模式,从而反映出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
二、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汉语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而且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也非常重大。
汉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使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更加开放。
1、语言文字的发展汉字的发展过程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语言文字,而且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学文化。
通过汉字,中国的文学文化得以发展,使中国人具备了独特的表达文字思想的能力,从而也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2、文化思想的变革通过汉字,中国文化的思想也得到了相应的变革。
它使中国文化从传统的宗教文化转变为实用文化,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发展方向。
3、社会文明的发展汉字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的文明发展。
它使得中国社会可以更加精确的表达思想,从而催生出许多崭新的思想,使中国的文明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它们是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文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文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文字的起源与发展1.古代文字的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文字。
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如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
2.汉字的演变:汉字起源于甲骨文,经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书体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现代汉字。
3.文字的发展与传承:文字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积淀。
各种文字都在不断地传承、演变、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二、文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1.记载历史:文字是人类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工具。
古代的史书、文献、碑刻等,都是通过文字来记载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礼仪制度等,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2.传播思想:文字是传播哲学、宗教、道德、文学等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论语》、《道德经》、《圣经》、《古兰经》等,都是通过文字来传播人类智慧的结晶。
3.文学艺术:文字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基础。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都是借助文字来塑造形象、描绘场景、表达情感、体现审美价值。
4.礼仪习俗:文字在传统文化中还与礼仪习俗密切相关。
如春联、横幅、牌匾等,都是用文字来表达祝福、喜庆、祭祀等寓意。
三、文字对传统文化的影响1.文字的演变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字的演变使得古代文献资料得以保存,但也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如古文、方言等,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2.文字的创新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也在不断创新。
如网络用语、新词新语等,使得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元。
3.文字的传播促进了文化交流:文字是人类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
通过文字,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得以相互了解、交流、借鉴,推动了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4.文字的教育作用:文字是教育的基础。
学习文字,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阅读写作能力,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四、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中的文字1.重视古代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翻译、研究,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本文概述《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篇旨在探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密切关系的文章。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它不仅是中国人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象征和传承者。
通过深入研究汉字的形成、演变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主要字体的发展历程。
随后,文章分析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汉字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中的体现和影响。
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汉字在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本文还关注了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汉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推动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发展,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旨在通过对汉字的深入研究,揭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文章也期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汉字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的关注与思考。
二、汉字的构造与传统文化汉字,作为世界上最为独特和古老的文字系统,其构造本身便深深地烙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每一个汉字都如同一幅生动的图画,既传递着具体的信息,又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汉字的构造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以“阴阳”为例,这一哲学概念在汉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许多汉字,如“明”“暗”“男”“女”等,都采用了“阴阳”的结构,表达出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哲学理念。
汉字的构造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例如,“家”字,由“宀”和“豕”两部分组成,形象地表示了一间房子和一头猪,这恰恰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写照。
再如,“民”字,由“目”和“一”组成,象征着每个人都应该被看见,都应该有发言的权利,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民众的重视。
汉字之美与文化内涵
汉字之美与文化内涵汉字是人类最古老、最传统的书写形式之一。
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文字形式使得汉字编织起了璀璨的人类文明。
汉字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审美特征,使得汉字被誉为“东方艺术之美”的代表。
一、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华文化中,汉字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所蕴藏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都不容忽视。
汉字起源于古代人类为了交流而发明的图画符号,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一种复杂而且抽象的语言系统。
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构造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犹如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二、汉字的艺术魅力汉字的美,不仅体现在它的表现力上,更在于它的独特的视觉形态。
每个汉字都像是一个简练的图案,犹如工笔画一般,集中展现了中国书法之美。
汉字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使它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被公认为东方艺术之美的代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在汉字中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广泛的人文精神。
例如,“一”字代表了天地之道的单一性和统一性;“道”字表达了人类对于诸事物本质的探索与追求。
汉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远古智慧和文化思想的体现,是人类文明的宝库。
四、汉字的活用与传承汉字的传承与活用,是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继承和创新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汉字的应用也随之不断丰富和广泛,在新媒体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表达形式。
同时,在传承方面,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文化弘扬和转化,培养和增强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让汉字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无法替代和超越的。
汉字中所蕴含的东方哲学和文化精髓,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代表,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更多地研究和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汉字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与汉字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汉字的关系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许多字从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
比如“日”形状像太阳,“月”形状像月牙。
日和月都有光,两个合在一起更亮,这就是“明”。
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汉字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一、从汉字看古人的宇宙观古人在造字时,把对宇宙的认识融进了汉字。
1.从方块字说起现在的汉字外形是个方块,可在商朝时候却不是这样。
如“龙”字像一条长长的虫子,“凤”字像一只又高又瘦的鸟。
从周朝后期开始,字形逐渐变方,经过秦朝的篆书,汉朝前期的隶书,到汉末形成了笔画平直、形体端正的方块形楷体字。
为什么2000年以前的人把字形定为方的呢?这是因为那时的人对宇宙有了明确的看法,尽管这个看法是不科学的。
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个圆底锅扣在我们上边;地是方的,托在我们脚下。
地既然是方的,地上的一切人工建筑也都要建成方形。
所以大到城市、院子、房屋,小到床、桌子、椅子都是方形的。
只有少数与天有关的建筑才是圆的,如北京的天坛。
汉字是大地上人们使用的记录工具,应该和大大小小的方形一致起来。
2.说“一”“一”在古人看来是万物发展的开始。
汉朝著名文字学家许慎说:“一”是最初的东西,后来的一切都是从“一”衍化出来的。
这种解释来自《周易》,也就是太极和阴阳的理论。
按着这种说法,如果把“一”看成数字,那么有了“一”才有了二三四五等无穷的数字;如果把“一”看成横,那么有了横才有了竖点撇捺等各种笔画;从文字上看,有了“一”才有了上下左右等千千万万个字。
从古人对“一”的解释,可以看出他们对万物产生和变化的看法。
3.神从天降“示”最初是神的意思,写成丁,横表示天,竖表示神仙从天而降。
后来在横上又加了一横,表示在天上方;下边的竖也加了两条,变成三竖,明确表示出是日月星三神。
这也是许慎的解释。
汉字中凡与神有关的字大都有示(礻)作偏旁或部首。
比如:祭(意为向神献肉)、祐(意为神灵保护)、社(意为土地神)、福(意为向神祈求幸福)等。
发掘汉字之美传承中华文化
发掘汉字之美传承中华文化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和核心,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沉重的文化和丰富的民族精神。
汉字之美源远流长,不仅体现在其形态上,更蕴含在其意义和文化内涵中。
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使得汉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发掘汉字之美,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一、汉字之美汉字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的形态、结构、发展都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文化。
汉字的构造形态不仅具有美感,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自小篆、魏碑、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书体的出现,每一种书法形态都蕴含着不同的美感,同时也让人们从不同角度领略到汉字之美。
汉字之美还体现在其意义和文化内涵中。
每一个汉字都蕴含了深邃的文化内涵,一笔一划都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
“人”字代表着人类,象形化的结构让人类形态一目了然;“木”字则代表了大自然中的树木,意蕴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
汉字的意义丰富多彩,每一个字都蕴含了历史、宗教、哲学、政治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
二、传承中华文化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
在当代社会,传承中华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具有重要意义。
发掘汉字之美,传承中华文化,是提升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必由之路。
发掘汉字之美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通过研究和挖掘汉字的演变历程、意义和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致力于传承中华文化的学者和书法家们,通过传统书法的创作和宣扬,让那些千百年来的文化内涵得以传承和弘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珍惜中华文化。
发掘汉字之美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汉字之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积淀,弘扬汉字之美可以让我们更加自信,更加骄傲地对待自己的文化和精神传统。
通过发掘汉字之美,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推动文化自信和文明进步。
发掘汉字之美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发掘汉字之美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1. 引言1.1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汉字就被视为中国人民智慧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国文化独特的符号之一。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体系。
汉字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语言表达工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
汉字的每一个笔划,每一个部首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中的象形文字更是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哲学蕴涵如日、月、水、火等象征性的字形,传达着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
汉字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密不可分的,汉字所体现的文化特征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历史和艺术等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族记忆和精神传统。
深入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汉字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从而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1.2 汉字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历史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历史的结晶。
汉字作为中国文字的代表,通过其形体、结构和含义,反映出了中国人民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先民的刻画符号和记号符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汉字经过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统一规范的文字体系。
汉字中的象形文字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汉字形体的线条、笔画和构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人”字由“二”字重叠而成,寓意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水”字的写法则象征着流动和变化;“日”字则代表光明和希望。
汉字的象形性质使其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精神体现。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不可分割的。
汉字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传播思想、记录历史的工具,更是承载着文化传统和精神信念的载体。
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就宏观意义而言,以汉字这种文化事项作为中心项,来探讨它与其他文化项的关系。
因为汉字是社会创造的,也是具有社会约定性质的符号系统,因此汉字与其他文化项的关系十分密切。
就微观意义而言,要探讨汉字这个文化载体与文化内容的关系。
这种关系主要看汉字及其系统在哪些方面反映出文化内容的信息。
主要有汉字构形的取象中蕴含的文化信息,汉字构形发展中反映出的文化信息,汉字分化孳乳反映出的文化信息,汉字类聚后反映出的文化信息。
汉字与文化关系固然密切,但要防止认识上的误区:一要正确认识汉字构形分析的社会性、系统性带来的客观性;二要正确认识微观汉字对历史文化解释的有限性;三要正确认识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注意区别字的造意和词的实义。
如果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定为汉字起源的上限,那么,汉字已经有六千年的发展历史。
即使是从殷商甲骨文算起,汉字也已经不间断地发展了三千五百多年。
它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载负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它具有超越方言分歧的能量,长期承担着数亿人用书面语交流思想的任务;它生发出篆刻、书法等世界第一流的艺术;在当代,它又以多种方式解决了现代化信息处理问题而进入计算机,迎接了高科技的挑战。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统。
可以说,在包括甲骨文在内的每一层汉字的共时平面上,都已经积淀了非常深厚的汉字本体历史,以及作为汉字存在背景的社会文化历史。
汉字和中华文化具有互相印证、互相解释、互相依存的关系——“汉字与中华文化”这一命题,就要通过对这种关系的考察来建立。
01汉字与中华文化关系的两重意义文化问题涉及人类生存的全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对这一事象关注的角度各不相同,因此,西方的culture(文化)原义有多种解释,定义极不统一。
据有人统计,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出于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角度,对“文化”的定义约有一百多种。
较早的文化定义均属于广义的定义,它是来源于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领域的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依据的。
汉字与文化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
汉字与文化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
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
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现代汉语词典》“文化”义项第三:“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就是文字问题,从有文字开始,不会“运用文字”就是“文盲”,就是没有文化。
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
”①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各项活动和一切社会交流,都是依靠语言传授,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观念活动、言语活动可以借助文字这样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肉眼看得见的生动形象,巩固了人类一代又一代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
可以说各种民族文字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不例外,它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古老的汉字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就是因为它与汉语、汉文化紧密联系,建立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文字体系。
在古人心目中文字的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关于汉字创造流传着很多种说法,其中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最广,在古代的著述中有多处记载。
如《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领独传者,一也。
”《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颇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黄帝之史仓颇,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意思是黄帝的史官仓颇,看见地上的鸟兽脚印斑驳,这些纹理可以区别事物,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汉字。
这个行动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连老天也感动得投下了大米白面。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要想了解汉字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文化。
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我们所说的汉字就是从广义上的文化出发的。
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文字和文化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字产生以后,以它超越时空的留存与其功能,记载了人类丰富浩繁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也正是因为有了文字,文化才得以代代相传。
就汉字而言,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仅存的古老表意文字之一,它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民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凝结。
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得汉字文化内涵日益丰富。
通过汉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东西,比如说人们的衣食住行,比如说人们的心理,甚至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文化底蕴等等。
汉字结构中反应出丰富的文化元素,反映出文化的特征。
1.思想文化体现在汉字结构上战争的思想也在汉字结构中有所体现,比如说,以“武”字为例。
“武”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止”,一个是“戈”,意思是拿着戈迈着一只脚打仗,其本意为勇猛、猛烈。
实际上这是一种战争思想的体现。
《资治通鉴》:“无用武之地”,其中的“武”指的是干个军旅之事。
又比如“信”字,同样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人”和“言”,意思是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其本意为真心诚意。
《说文》:“信,诚也。
”意思就是,信,就是诚实。
再比如“休”字,分为“人”和“木”,意思是人靠在树上休息。
《五经文字》中提到:“休,象人息木阴。
”意思是休就像是人靠在树上在树底下休息。
像这样的汉字还有很多,它们将古人的思想文化体现在了汉字的结构上,像是与思维、情感相关的字多从心,表示古人认为心是人思维的器官。
2.文化因素的变动可以体现在新旧文字的变动上古代最主要的出行工具就是马,所以不同毛色不同性别的马都会有自己专门的称呼。
如毛色黄白相杂的马叫做“胚”,劣马叫做“骀”,良马叫做“骁”等等。
热点:汉字与中华传统文化
14、材料:汉字书写能力退化的原因何在,如何有效应 对?语言学家陆俭明说:“我们习惯了用键盘打字,手写 的几率势必就会相对减少,这就出现了提笔忘字的情况。 但是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电脑、网络数码的使用 是一个潮流,而且还要进一步发展,不可逆转。” 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对这进程持开明态度:“以后提 笔忘字的现象恐怕会越来越多,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看到。 但信息化时代一定会让我们民族的文化焕发青春,我们不 能因噎废食。”用传统思维解决汉字书写能力退化问题一 定无解,你不应该也不可能限制一个民族尽情享受人类科 技进步、文明进步的成果,你甚至都不能呼吁大家减少使 用新的书写工具。 (2)请选取一个最恰当的哲学原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正 确处理科技进步和汉字书写能力退化的关系。(6分)
9、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以 来反响强烈。对中小学生进行汉字教育 A.有利于中小学生感悟文化魅力,增强文 化认同 A B.有利于全面传承传统文化 C.有利于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 D.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要求
10、鉴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手写汉字的能 力有明显的下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2013年暑期隆 重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 内涵和审美意蕴,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 明最灿烂的瑰宝之一。在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 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 息的创造智慧。材料说明( ) ①汉字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之魂。 ③书写汉字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④书写汉字不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三、命题切入点:
汉字与中国文化复习笔记
汉字与中国文化第一章绪论·“今之文字,形声转多,而察其缔构,什九以象形为本柢”,“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汉字三美:形美—书法篆刻;音美—诗词韵文;意美—文化内涵一、文字与汉字(一)中国古代关于“文字”的概念·文,错画也。
象交文。
今字作纹。
字形表示人身上刺画花纹,是“纹”的本字或省作·字,会意兼形声。
从宀( mián)从子,子亦声。
在屋内生孩子。
本义:生孩子)苦山有木,服之不字。
——《山海经·中山经》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
——《左传·成公十一年》·它是有声言语的补充性交际手段,这种手段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主要用来把言语传到远处,长久保持,并且借助图形符号或形象来表现,通常这些符号或形象表达某种言语要素——一个个最简单的信息、单词、词素、音节或音素。
”——伊期特林·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辅助语言并扩大它作用的工具。
·汉字: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可直接表达观念的具有象征作用和审美(汉字书法)价值的书写符号。
(二)汉字的功能1、文字的功能·文字不仅使听觉信号变为视觉信号,它还是语言的延长和扩展,使语言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传到远处,留给未来·文字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历史由传说时代进入信史时代。
·“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陈澧《东塾读书记》2、汉字的三大功能:汉字是表意文字文字语言观念(1)汉字记录汉语(2)汉字同汉语一样,可以直接表达观念(3)汉字本身也是一种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歪尖粜籴(di2 )孬汆(cuan2)咡(er3)嘦(jiao4)美扉箸/筷二、汉字与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说文·文部》:“错画也。
条交文。
·化《说文·匕部》:“匕,变也‘从到(倒)人’义;又曰“化、教行也,从匕从人,匕亦声,’按,“匕”是“化”的初文,变化是本义,教化是引申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
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就这个意义上讲,令国人自豪的四大文明都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
汉字是时代的见证,它跨越时空记录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明。
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干年来的历史和真实,知道了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灿烂辉煌的文明。
汉字不只是一个载体,也不仅是一种工具,在笔画的组合中,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演变,汉字当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藏,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的精髓。
汉字是铸就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华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
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
同时,汉字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两种。
“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而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
古老的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世界上其他几种古文字早已消失,而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至今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是传承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其在中华文明的延续过程中所起到的纽带作用功不可没。
二、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首先,社会需要促进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原始社会时,先民群居生活,彼此之间需要相互沟通、交流,进而产生了语言。
但在实际交往中,语言却不能完全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
举例说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举例说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以下是一些关于汉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具体例子:1.汉字的起源与中华文化:汉字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华大地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甲骨文和金文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生活和文化特点,是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材料。
例如,“鼎”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象形文字,代表着古代的鼎器,而到了金文时期,鼎字逐渐演化成了一个会意字,由三个“火”和一个“目”组成,寓意着鼎器是用来煮食物的器具。
2.汉字的形态与中华文化:汉字的形态变化多样,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意义。
例如,“国”字在古代是一个“口”字里面有一个“或”字,表示国家的疆域和领土,而到了现代,“国”字的形态则更强调国家的概念,里面的“或”字被替换成了“玉”字,寓意着国家的珍贵和重要。
3.汉字的含义与中华文化:汉字的含义丰富而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例如,“忠”字在古代是一个“心”字上面有一个“中”字,表示忠诚、真诚和无私的意思,而到了现代,“忠”字的含义则更强调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奉献。
4.汉字的应用与中华文化:汉字的应用广泛而深入,涉及到文学、艺术、科技、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
例如,“和”字在古代是一个“口”字里面有一个“禾”字,表示和平、和谐的意思,而到了现代,“和”字的应用则更加广泛,可以表示和平、和谐、合作、竞争等多种含义。
综上所述,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表现在各个方面,从汉字的起源、形态、含义到应用都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点。
汉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还表现在许多其他方面。
例如,汉字的书写注重笔画和结构的美感,这与中国的传统美学观念密切相关;汉字的读音和语调也反映了中国各地的方言和语言文化;汉字中的成语、典故和诗词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令狐采学学号:40812208班级:汽车办事工程12102姓名:陈露露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帮助性交际工具。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记载和蕴涵着古人的造字办法、造字心理,今人通过这些可进而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
从中我们能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一、汉字与文化的渊源汉字是历史的记录器、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
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文化和文字相互增进相互影响共同成长,民族文化的成长是决定汉字产生和成长的因素。
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水平的标记。
文字经历了漫长的成长过程,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贮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忙记忆。
随着社会的成长,从氏族到部落,到后来国家的呈现,交际的地区规模越来越年夜,也就促使了文字的成长。
中国文字纵的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的,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成长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并且从多个方面表示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风气习惯等,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世代相传,发扬光年夜。
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残暴的西方古代文明。
今天,汉字与硅片结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
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衰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
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
二、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痕迹(一)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代文化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另外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存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1/3的信息。
《了解汉字,感悟中华文化》
《了解汉字,感悟中华文化》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不管你出生在哪里,学习认识汉字都是必不可少的。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通实用性、文化性、艺术性等多种属性,承载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学习汉字,不仅是了解汉字笔画和音节,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本篇文章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学习汉字的重要性,包括汉字与中华文化,汉字与思维方式,汉字与人文情感。
一、汉字与中华文化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汉字的形神合一,字形与内涵难以割裂。
其匠心独具的结构和构造,蕴含着丰富、深刻、细腻的思想与感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从“太极图”到“龙凤图”,从“八卦图”到“四大名著”,汉字无处不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深远。
学习汉字,可以使人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魅力和价值,更好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一种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其次,汉字的使用范围广泛,不仅表现在文字书写,还包括文化交流、传统医学、书画艺术等多个领域。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字能够和汉字一样,既能够表达意义,又可以作为艺术素材。
古人曾说:“墨汁入水不显色,汉字入人不反钝。
” 这句话表明了汉字在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
学习汉字,可以让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汉字与思维方式汉字不仅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汉字的凝练与简洁,既要求用最少的笔画代表最多的意义,又要求传递出丰富的信息,这是汉字的思维方式所在。
从“人”字的画法到象征着“爱”的“心”字,从“天”字表达天空、自然的广阔无边,到“月”字寄托深厚的人文情怀,汉字的精妙之处在于突破了平凡的笔画,借助象形、指事等手法,将本来无形的思想和形象化的符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学习汉字,不仅是对思维方式的锻炼,更是对语言的思考与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汉字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表现形式。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1. 引言1.1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传统文明的体现。
汉字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如今的汉字体系。
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的载体。
汉字的书写、发展和运用,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形体、结构和笔画都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品味和审美追求。
汉字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寄托着中国人民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汉字,人们可以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汉字的魅力和独特性,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和标志,凝结着中国文化的精华和灵魂。
2. 正文2.1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起源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象形文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演变成了今天我们使用的文字符号系统。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
甲骨文是最早期的汉字形态,出现在商代的甲骨上,通常用于占卜记录。
金文则是商周时期使用的一种形体,较为漂亮且规整,代表了当时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繁荣。
小篆则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规范成的一种新形态,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
汉字的演变不仅仅是形态上的变化,更是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汉字作为载体,记录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今天的现代社会,汉字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语言和文化符号,保持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形态的变化,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历史长河。
汉字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部首,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珍贵财富。
2.2 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联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联密不可分。
汉字_文化以及汉字与传统文化
汉字与历史文化2011年第1期(总第99期)汉字、文化以及汉字与传统文化叶正渤一、关于汉字在 汉字 一词出现以前乃至以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古代中国人把自己所使用的书写符号只叫 文字 。
例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曰: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1]这里虽然讲的是文字的社会功能,但使用的是 文字 这一概念,而不是 汉字 。
那么,什么是 文字 呢?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寝多也。
又曰: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这就是说,文是描摹事物的外部形象、形状而创造出来的书写符号,所以 文 一般都是独体的。
而字则是由独体的文与文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的,所以 字 一般都是合体结构。
这就是许慎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的意思。
从地下出土的大量古文字材料来看,许慎所说基本上是符合文字的实际情况的。
汉字 一词,最早见之于!元史#。
!元史∀兵志∀马政#: (马)收除见在数目,造蒙古、回回、汉字文册以闻,其总数盖不可知也。
!元史∀刑法志∀职志#: 诸内外百司五品以上表章,并以蒙古字书,毋敢不敬。
仍以汉字书其副。
可见,在元代 汉字 是为了区别于蒙古、回回文字而得名的。
所谓 汉字 ,本来指中原汉族人所使用的文字。
虽然在元代已经出现了 汉字 一词,但在以后的几百年中,中国的读书人习惯上仍把自己所使用的字叫作 文字 ,而不叫 汉字 。
二、关于文化在中国, 文化 一语最早当源于!易经#。
!易∀贲∀彖传#: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后来又见之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篇#,其辞曰: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可见, 文化 一语本来是指以文德进行教化的意思,是个政治性术语。
从语法的角度来说, 文化 原来是个短语,但在现代汉语里, 文化 已演变成为一个词,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第三讲:汉字与中国文化
声符的文化涵义
浅、笺、钱、线、践、贱 [小而少] 青、清、晴、情、箐(青竹)、圊(厩肥、
绿肥)、请、精、静、睛、靖、菁、婧、腈、 靓、倩 [纯而美] 巠、茎、胫(小腿)、弪(弓弦、弧度)、 迳、泾、颈、径、经、轻、刭、痉[小而直]
同形异义的部件
川、虹等
帝
虹
祭祀的多种类型
第一种:肉祭
“祭”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第二种:酒祭
裸祭 凶
第三种:火祭
帝-禘 燎 尞 熿 huáng 尪
第四种:水祭
沈
第五种:杀牲祭
“埋”祭
出生仪式
“产”:
“生其种曰产。”(《周礼·大宗伯注》)
“产,生也,从生彦,省声。”(《说文解
字》)
小篆“产”
小篆“彦”
P.188 以“穿”字和“经”字为例
2. 凭字形确定字族的意义关系
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往往具有相关或类似的 意义关系,特别是形旁
例如: 江-河-湖-海-泽 皿-盅-盏-盆-盘-盂-盥 “皿,饭食之用器。凡皿之属皆从皿。”
3. 凭借汉字辨析同音词
汉字与汉语相互补充 利用字形不同辨析同音词 如:gōngsī 公司 公私 qīzhōng 期中 期终
(2)从汉语词汇的组合机制看
组合性造词 组词的基件是实词素 组词过程中的意合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 汉字构形体现人的主体思维方式
“整个汉字的精神,是从人(更确切 的说,是人的身体全部)出发 的……它是从人看事物,从人的官 能看事物。”
—— 姜亮夫:《古文字学》,浙江人民出版 社1984年版,第69页
(1)汉字构形基本建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与文化----一笔一画下的故事作为中国人,我们天天都在学汉字,写汉字,但是,你可曾知道,一笔一划都有它的故事和其表现出来的思想。
对于汉字,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那么,什么是汉字?如果将之理解为简单的一笔一画,那就太肤浅了;如果将之复杂化,那就有失偏颇了;如果将汉字神秘化,那就是你根本不知道汉字的产生和演变,甚至我会怀疑,你并非中国人。
那么,汉字是什么?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汉字是表意文字。
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是最古老的表意文字之一。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体字、玛雅文字)一个词只用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
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
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
从汉字自身特征看,字形本身确实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来表示汉语的词或词素的”。
一个字,我们可能不知道它的读音,但通过分析字形,我们可以知道它所表达的语言中的意义。
如:休——休息;采——用手采摘果实。
那么,什么又是文化?“文化”、“文明”都是直接借用的日语外来词。
在我国古代,“文”和“化”是两个单音节词。
与“武力”相对而言,是“文德教化”的意思。
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
出自刘向《说苑•指武》。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是汉字的字义系统记录了文化系统。
汉字的字义系统是对客观世界和人文世界的划分和整理,其中有客观成分,也有特定文化的影响因素。
二是汉字的字形构造反映了文化现象。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主要在第二方面。
汉字是依据词义来构造字形、追求形义统一的文字。
一个词义,用怎样的字形来表示,从中反映着古人的构想和设计,而古人的构想和设计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也就是说,汉字的构形记录了造字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状况、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及心理状态等。
中华文化因为有了汉字这一载体而得以源远流长,对于古代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来说,其与汉字的关系则是微妙而复杂的。
汉字记录着思想,而汉字本身又带有一种思想。
所以说,汉字不仅仅充当着记录思想的角色,汉字本身也反映着某种思想。
从汉字造字法来看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本身并没有表音的标志这说明汉字是纯粹表意的,没有部首语言制约,是记录人们的思维、意识、观念的符号。
因此汉字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每一个汉字都能独立反应生活中的一种现象,都有一个独立的意思。
因此汉字能深刻地反映出人的思想。
汉字能反映出一个故事,一种思想。
我们学习汉字与文化,也就是学习一个时代的文化,其中,包括了宗法制度、婚姻家庭、文学艺术、服饰、饮食、建筑、交通、起居生活以及自然等等。
上面提到的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现在就是检验的时候了。
有时候我们看一个汉字的偏旁,大概就能猜到该汉字与什么有关。
比如,“贸”、“钞”、“珍”等字就是属于商业篇,都是跟商业有关的。
贝族、玉族、金族、数族都是跟钱有关的。
接着,我要说一下与交通有关的汉字。
舟族。
舟,甲骨文像一只木船,有船舷、船头和船尾。
造字本义:名词,渡河的木船。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有的金文画出船的侧影。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变形较大。
古人称水上交通工具,狭长者为“舟”,宽大者为“船”。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舟,船也。
古者,共鼓、貨狄,刳木爲舟,剡木爲楫,以濟不通。
象形。
凡舟之屬皆从舟。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舟,船只。
据传古昔时代,共鼓、货狄两位智者,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渡汹涌不通的大河。
字形像独木船的形状。
所有与舟相关的字,都采用“舟”作边旁。
舟,船也。
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
象形。
——《说文》作舟以行水。
——《考工记•总目》舟以行川谷。
——《墨子•节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船,金文(舟)(公,公共的、大众的),公共之舟,表示负载量大于独木舟。
造字本义:比舟大,用于渡河的公共水上交通工具。
篆文承附文言版《説文解字》:船,舟也。
从舟,鉛省聲。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船,大型木舟。
字形采用“舟”作边旁,用省略了“金”的“鉛”作声旁。
①本义,名词:大舟,可以运载多人的水上工具。
便舍船,从口入。
——陶潜《桃花源记》②名词:舟形的航天器。
廷,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挺”的省略,表示直。
艇,篆文(舟)(廷,直),造字本义:尖直而细长的快船。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艇,小舟也。
从舟,廷聲。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艇,小船。
字形采用“舟”作边旁,“廷”作声旁。
津,甲骨文像一个人手持竹篙站在船上撑船。
金文(淮,大河)(舟,渡船),造字本义:撑船渡河。
籀文调整结构。
篆文(水,河)(聿,手执竹篙),强调渡河。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津,渡也。
从水,聲。
,古文,从舟从淮。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津,渡口。
字形采用“水”作边旁,“”作声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字形采用“舟、淮”会义。
①本义,动词:撑船渡河。
本义只见于古文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
——《水经注• 河水》②名词:渡河的码头。
风烟望五津。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③动词:口水源源不断进入口腔。
④名词:口水,唾液,体液令人望梅生津。
——陆佃《埤稚• 芥》⑤动词:滋润,润泽。
“般”是“搬”的本字。
般,甲骨文(舟)(竹篙)(又,抓),表示执篙摆渡。
有的甲骨文竹篙形状的写成。
造字本义:用竹篙撑船摆渡,在两岸间运送人员物资。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有的金文将甲骨文的写成。
篆文将金文的写成。
隶化后楷书将篆文的写成。
当“般”的“搬运”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手”另造“搬”代替。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般,辟也。
象舟之旋,从舟。
从殳,殳,所以旋也。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般,点篙开船。
像船旋转的样子。
字形采用“舟、殳”会义。
“殳”,是持篙撑行,是使船只旋转的原因。
①本义,动词:撑船摆渡,航运人员物资。
②名词:种类,类型。
③量词:种,类,样。
盗,甲骨文(次,表示贪欲)(舟,表示过河越界),表示因贪越界劫掠。
造字本义:出于贪欲,过河越界,劫物掠货。
篆文将金文的“舟”写成“皿”。
隶书将篆文的“水”简写成“两点水”;将篆文的写成;将篆文的写成。
写成“皿”。
隶书将篆文的“水”简写成“两点水”;将篆文的写成;将篆文的写成。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盗,私利物也。
从,,欲皿者。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盗,偷偷地将好东西窃为已有。
字形采用“”作边旁。
,表示对他人的贵重器皿垂涎欲滴。
①本义,动词:过河越界,劫物掠货。
②动词:行窃,偷窃。
③名词:行窃者,偷窃者。
朕,甲骨文字形与“般”相近,像两手掌握船舵。
造字本义:船舵。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误将金文的船舵写成“火”。
隶书误将篆文的“舟”写成“月”,误将写成“关”,以致字形面目全非。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朕,我也。
闕。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朕,我,自称①本义,名词:船舵。
视其朕,欲其直也。
——《周礼•考工记》②代词:第一人称,我。
朕,我也。
——《尔雅》③代词:皇帝自称。
朕非约耳。
——《明史》以上只是从舟族入手举例。
也许在此之前,你并不知道朕字竟然与交通有关,明明是月字旁,却出乎意料。
看了以上分析,我们就清楚,很多字体,经过了历史的长河,已经褪去了原本的写法,代之而起的则是人们赋予它的新的意义和写法。
下面,我以另一种不系统的形式来讲一讲一些汉字的故事。
首先,“仁”字。
仁字,从很多方面反应着古代儒家思想,乃至社会思想。
金文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
即人不是孤立的。
孔子认为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是要爱人,从治国的角度出发是要亲民。
而这些,都在“仁”这个字中表现出来。
从这个汉字中也不难看出古人觉得人不是孤立的,要和别人亲近。
古代的仁义的思想也恰恰就是爱人,亲民。
这一思想在仁这个字的意义中便有深刻体现。
其次,古代提倡男尊女卑,这一点从甲骨文中就有充分体现。
甲骨文女字写法如下。
女字的含义是敛手跪着的人。
众所周知,在古代,女子地位低下,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从甲骨文中我们便能看出这一现象。
不难想象的是古人在造字时是根据女子平日的多数形态造出的这个字。
古代的甲骨文男字为,左为“田”,右为“力”。
从这一个字上便可看出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即在田里劳作。
在古代社会,重农抑商,农业在生活中地位更是十分重要。
男子也是因为力气大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由男、女两字的对比就能看出古代男女地位差异。
男是力量的象征,要进行劳作,而女子则是卑躬屈膝,卑贱的姿态,单从字的结构上就体现出来古人的这一思想。
最后是,君在甲骨文中写法最初像手执权杖,后来又加入“口”,即从尹,从口。
“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
臣在甲骨文中像一只竖立的眼睛形。
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
从这两个字的形态上就可以看出君臣是有尊卑之分的,君主是手执权杖发号施令的人,而臣子只能低头等候圣意。
回想封建社会也正是君臣有别,君尊臣卑。
这一思想在这两个汉字上便被体现出来。
通过汉字与文化,通过笔画下的故事,我们能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对古老的文字文化有所了解,继而了解文字里的故事,了解前人的智慧,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
不得不说,汉字本身便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
它既体现了古人的睿智,又体现了当时的思想水平与状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的魅力与神秘随着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汉字体现着中国的古老文明。
没有汉字就不会有今天灿烂的中华文明,而没有中华文明,汉字也不会有今天的魅力。
对于思想更是如此,没有汉字中国古老思想不会得以流传,而没有思想的内涵,也不会使汉字如此耐人寻味。
因此,汉字与思想、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看到汉字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可以通过汉字研究古代思想于文化。
同时,随着思想文化的发展,汉字也会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