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艾青及现代诗歌的特点,积累重点字词,如“嘶哑”“汹涌”等。
2.学习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对侵略者的愤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2.教学难点领会诗歌通过象征手法表达复杂情感的技巧。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播放一段抗日时期的历史影像,展现祖国大地遭受侵略的场景,引出诗歌。
2.介绍艾青的生平及创作风格,强调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标记不理解的字词。
2.教师范读,指导读音和节奏,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朗读处理。
3.学生跟读,再自由朗读,思考诗歌的情感基调。
3.研读课文,分析意象(20分钟)1.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土地、河流、风、黎明。
2.分析土地象征着祖国大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体现了祖国遭受的苦难。
3.讲解河流象征着人民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的反抗,黎明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4.讨论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所表达的诗人复杂而深沉的爱国情感。
4.体会情感与手法(10分钟)1.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和对侵略者的愤恨。
2.分析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如何使抽象情感具象化。
5.拓展延伸(10分钟)1.让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其他爱国主题的诗歌。
2.假设自己是诗人,写一首表达爱国情感的短诗。
6.课堂小结(5分钟)1.回顾诗歌意象、情感和象征手法。
2.强调诗歌激发爱国热情的意义。
7.布置作业(课后完成)1.背诵全诗。
2.以诗歌中的一个意象为主题,画一幅画。
五、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影像导入引发共鸣抗日影像能迅速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曾经的苦难,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部编语文九上《我爱这土地》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中意象的运用及其效果”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意象的美学价值、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并解决问题。
-诗歌创意表达: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诗歌知识进行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举例:《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是诗歌的核心,教师要着重讲解“眼里常含泪水”这一意象如何表达对土地的深沉爱意。
2.教学难点
-意象的深层含义: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如“鸟”在诗中的自由与束缚的双重象征,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和语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诗歌的主题和内涵进行深入探讨,提升思维品质。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读、分析和创作,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促进语言素养的提高。
5.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借助诗歌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深层含义和诗歌情感的传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意象相关的主题,如“土地的象征意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诗歌创作练习。学生们尝试运用所学意象和手法,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我爱这土地》教案 (30)(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二、资料助读投影: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
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阅读艾青的《太阳》一诗,写一篇评述性短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本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中“土地”和“太阳”的象征意义。
2、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并运用本诗中运用的艺术技巧,如象征、比喻等。
4、通过朗读、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策略】本教学设计采用“一四三”教学模式,即一个中心、四个环节、三种学习。
在课堂上,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适时指导学习方法,适时点拨学生学习中的疑难。
通过教师预设符合课程标准、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通过一些主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学有所依,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可行的范本;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以及展示讲解,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生动的、发现学生异向思维的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我们正站在祖国的土地上,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们为这片热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就是由著名诗人艾青抒发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热爱所创作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领略其中的魅力和内涵。
二、分发学案,指导预习请同学们分发学案,指导学生有效预习:内容包括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有关诗歌的常识以及赏析诗歌的一般规律和方法的资料。
预习指导中除了给出阅读资料外,也给出了几个简单的检测题,以检测学生阅读资料的效果,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资料。
三、解题题目中包含哪些事物?它们是以什么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全诗的主题是什么?四、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节奏和重音。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以下问题:a、本诗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b、本诗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c、本诗中出现的“鸟”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d、本诗的主题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e、本诗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f、你认为本诗适合用什么样的声音和情感来朗读?为什么?3、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并准备展示讲解。
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
1.学生要认真完成作业,书写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2.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并给予适当指导。
3.教师将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反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3.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4.设计写作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通过学习文章,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知识点讲解:
a.修辞手法:讲解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举例分析。
b.表达方式:分析文章的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c.词汇积累:学习并积累文章中的重点词汇、成语,拓展学生的词汇量。
4.课堂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5.课堂小结,巩固知识: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巩固重点内容。
6.写作实践,学以致用:设计相关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7.情感教育,升华主题: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8.课后拓展,提升素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注重情感教育,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中深层次的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提问:“为什么作者说‘我爱这土地’?”2. 朗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3. 理解诗歌:(1)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4. 讨论与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深层次含义。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运用所学的手法和意象。
五、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
2. 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读后感。
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包括背诵、读后感写作和诗歌分析等。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七、教学反思1. 诗歌原文:提供诗歌的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诗人艾青的简介: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相关诗歌资料:提供一些与《我爱这土地》主题相关的诗歌资料,供学生拓展阅读和分析。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我爱这土地》是一首短小而内涵丰富的抒情诗,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探究诗的意象,品味凝练精美意蕴深长的语言,由此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诗歌的特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引领学生研读诗作,建构意义,并获得审美教育。
本诗教学安排为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链接相关资料1、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播放日军侵略中国的音像资料,由此进入学习情境。
(也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的歌曲来导入)2、背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愤恨。
3、作者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
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二、诵读感知1、诵读全诗: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
可采用齐读、范读、随机(多媒体)跟读的形式。
2、整体感知: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诗:⑴关于本诗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鸟儿眷恋土地作比,抒发了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从而鼓舞人民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⑵关于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3、诵读指导:为了增强诵读效果,进一步体会诗的思想感情,教师作适当的诵读指导。
使用普通话朗读;把握语气、语速,根据诗的思想内容,本诗朗读的语气、语速应是沉郁缓慢的;注意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爱这土地》,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美好向往和热爱之情。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爱这土地》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2.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实践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准备:1. 课文《我爱这土地》的文本材料。
2. 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信息。
4. 讨论指南和思考题。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艾青的图片和简介,引入对《我爱这土地》的学习。
2. 朗读课文: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3. 理解课文:让学生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讨论课文讲述了什么,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4. 分析课文: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理解其对主题的强化作用。
5. 讨论与反思: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对土地、对国家的感情。
八、课堂练习: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重点在于表达作者的情感。
2.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句子,让学生分析其修辞手法并解释其意义。
3. 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土地或国家的感情,可以是赞美、感激或承诺。
九、拓展活动:1. 邀请当地诗人或作家分享他们对土地或国家的看法和创作。
2. 组织一次参观活动,如访问历史遗址或自然风光,让学生体会并对土地产生感情。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相关推荐《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重难点】《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
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唤起体验,读出情感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
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
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
我爱这土地第二课时(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我爱这土地第二课时(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我爱这土地第二课时(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我爱这土地第二课时近年来,中华民族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
但是,我们与土地的联系却越来越淡漠,甚至忽略了它对我们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土地保护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土地,关爱土地,保护土地。
第一步:了解土地的概念和种类在学习土地保护之前,先要了解什么是土地。
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的一层岩石、矿物和有机物质的混合物,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土地种类很多,有荒漠、沙漠、盐碱地、湿地、水域等多种类型。
不同的土地类型具有不同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
第二步:掌握土地保护的重要性土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土地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计具有重要意义。
登高望远,人类文明史就是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史,古代的汉人、唐人,他们所开拓的土地,仍然是我们大力保护的重点内容。
因此,土地保护是保护人类文明的保障之一。
第三步:了解土地保护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当前,土地受到的压力很大,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无序开发,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和化学物质等,引起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城镇化带来了人口密度大、土地流转增多等问题,加剧了土地的利用压力;大量滥伐森林以及非法采矿等活动,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影响着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为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土地的保护和治理。
第四步:提升公众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如何保护土地?必须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
在中学校园内开展土地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业和生态教育,如举办农业实践活动、走进田间地头、观察生态现象,增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维护土地的意识和行动。
此外,在社区、农村和城市中,还应该增加地理知识教育,让人们了解土地的重要性和利用价值,提高公众参与土地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保护土地关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我们每个人都是土地保护的责任人。
《我爱这土地》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领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土地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领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的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课件或黑板报。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我爱这土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补充发言。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领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教师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如象征、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2)教师挑选学生进行朗诵表演,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我爱这土地》的主题和情感。
7.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学生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学生收集其他艾青的诗歌,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朗读技巧。
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原文、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片美丽的土地,接着朗诵《我爱这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如“鸟儿为什么不愿离开这土地”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家乡,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分享感人至深的故事。
6. 课堂小结: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主题思想。
2.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3. 谈谈自己对本节课所学诗歌的评价。
八、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收集其他表达爱国情怀的诗歌,进行阅读和欣赏。
九、教学反思十、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进步等。
2. 同伴评价:相互评价对方的学习表现和成果。
《我爱这土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作者及背景,认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方法,表达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家乡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关注生态环境。
(3)培养学生懂得珍惜和平,感恩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家乡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人文、自然景观图片或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情感。
(2)引导学生谈论对祖国、家乡的情感。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描绘的画面。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理解课文(1)学生阐述对课文画面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情感。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表达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5. 拓展延伸(1)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表达对祖国、家乡的热爱?(2)教师总结,强调珍惜和平、感恩生活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3)观察周围环境,拍摄一张体现家乡美的照片,附上简短说明。
2. 课后拓展:(1)收集其他描写祖国、家乡的诗歌、散文等作品,进行欣赏。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三、教学方法:1、欣赏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问题探究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时数:一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示标:土地,承载着万物生灵。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心魂。
(板书:我爱这土地),点明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和难点。
检查预习: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日寇横行,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课设计教课我爱这土地内容教课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详细形象,领悟诗歌的感情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 品尝诗歌富裕表现力的语言,提升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学习现代诗的朗读基本技巧,学会掌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读。
2、感情态度价值观: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加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要点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掌握诗中土地、河流、风、拂晓的意义。
难点2、掌握诗中土地、河流、风、拂晓的意义。
师生教课教课内容环节行为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向来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开端,深情常望土”, 这描一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豪形象,之所以能英勇地抬头向前,原由在于有一片天南地北,更由于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研地。
土地给了人们许很多多的感想,今日我们将要来学习的读是《我爱这土地》。
(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15二.目标出示分1、知识与能力:钟⑴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详细形象,领悟诗歌的感情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 品尝诗歌富裕表现力的语言,提升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学习现代诗的朗读基本技巧,学会掌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读。
2、感情态度价值观: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加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 自主学习(一)那人——初识作者艾青( 1910~ 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有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憎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此后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
1932 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便急速归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公民党拘捕判刑 6 年,但一直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 1937 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 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旌旗鲜亮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我爱这土地》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理解本诗的感情和深刻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感情,通过自学和讨论品读欣赏诗歌的富表现力语言,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真挚深沉的情感和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和理解作品和诗人的感情。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首先请大家欣赏一段关于抗日战争的影片。
生:欣赏影片。
师:看完这段影片后,老师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们内心的感受。
生:(谈感受。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
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灾难,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残忍至极。
龙盘虎卧的南京,三十万条生命,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嗷嗷待哺的幼儿,统统被杀,无一幸存,我堂堂中华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痛苦呻吟。
面对山河破碎、灾民流离、哀鸿遍野的现实,多少爱国志士“梦寐不安,行愁坐叹”,纷纷表示“一息尚存,尚思报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人艾青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去感受他那颗真挚的爱国之心。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今天,除了在座的各位听课老师是我们的嘉宾之外,老师还特别邀请到了一位特约嘉宾,下面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由请他上台自我介绍。
(学生上台开始介绍后出示课件)(在学生们诧异的目光中,一名学生走上台来)生:同学们好!我叫艾青,原名叫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我于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后不久我被捕入狱。
在狱中我写成了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拨: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爱意。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只鸟,通过鸟的“歌唱”和泪水来表达出自己的这份深情。从标题、“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很深沉”这些地方都能看出诗人的情感。
听,读。
点拨:鸟儿的歌唱中,用到了“暴风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根据当时抗日战争这一历史现实,我们可以看出,“暴风雨”象征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土地”象征着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则象征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则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选择性笔记。
了解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课堂小结
《我爱这土地》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这一现实的痛苦心理及深沉的爱国心声。
听。
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上步理解诗歌主题。
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艾青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体会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结。
课后搜读这首诗。
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选择性笔记
了解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艺术特色
艾青是五四以来新诗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以深沉忧郁的笔调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合着时代的节拍,反映着历史的真实。他的诗作丰富和发展了新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可以说,自他起步开始就走在了坚实的革命现实主义道路上。无论在丰富的意象,还是巧妙的抒情,亦或是形象化的语言等方面,艾青早期的诗歌在那个时期诗坛中都是别具一格的。
5..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一句诗的含义?
点拨: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这是何等深厚的感情呀!
6.本诗的确主题该怎样表述?
诗人以“我爱这土地”为题,表达了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培养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文本探究
1.用自己的话阐述这两节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点拨:
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捧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2.如何理解第二节诗?第二节诗与第一节诗有什么联系?
3.为什么诗人在写到鸟的“歌唱”时要用“嘶哑的喉咙”来形容?你能从中读出诗人的什么心情?
点拨:这是一种声嘶力竭的悲啼!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身上,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感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情结,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从这个词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内心因祖国饱受侵略而产生的痛苦与焦灼的心情。
点拨:这一节诗诗人采用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突出了诗人的深情:“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样写的好处是:既能突出诗人的情感,又能卒章显志,揭示诗歌的主题,还能起到直抒胸臆的作用。
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这一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而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这两句诗,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它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当代著名诗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了解
通过写作背景的了解,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作铺垫。
题目解读
一个“爱”字,直白地揭示出了诗人的感情基调,“这土地”是诗人“爱”的对象,标题揭示出了诗人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爱恋。因为诗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读懂题目。
在读懂题目的基础上领会全诗的主题。
整体感知
1、听朗读,标出下面诗句的节奏和重音。
笔记
了解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课题
我爱这土地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1.熟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重点
1.品味诗歌,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我爱这土地
(1)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2)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3)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按录音中的朗读节奏和重音,自己试着朗读一遍(或齐读)
难点
通过诗歌意象,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赞美山水者有之;赞美花草者有之,但赞美土地的诗词却鲜有所闻。但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大地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激情澎湃的灵魂吧!
听
用煽情的语言,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对重点词语的品味。
体会诗歌的象征意义。
对重点句子的品味理解。
把握结尾句(段)的作用。
把握诗歌主题思想。
写法探究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写于抗日救亡最艰难的岁月。诗中抒发了诗人对于祖国最为深沉的爱,但他没有直接渲泄自己的感情,而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形象。让抒情主人公化作一只小鸟,由鸟儿生前的歌唱,写到它死后的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此外,分别赋予“暴风雨”“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具体说来,暴风雨可以看作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这样,通过具体、真切的形象,抒发了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