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教学反思共5篇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1今天用多媒体上了《中位数和众数》,虽然没有什么大问题和疑问,但还是有一些知识需要整理和补充。
以下是我在教学过后从网络上学习的内容,虽不是我所写,但是却是我所想。
中位数和众数是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学内容。
在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往往选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表达数据的特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统计量虽然都代表一组数据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量,但是它们反映数据的特征有所不同。
下面谈谈这三种统计量之间的异同点: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相同点.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叫统计量,它们在统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提供了同一组数据的面貌,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有单位(众数如果表示的是数时,也有单位);它们的单位和本组数据的单位相同。
三者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不同点(一)三者的定义及优缺点不同。
1.平均数。
①平均数的定义及特点。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有关系;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所有的数据都参加运算,对这些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作用,但计算较繁琐,并且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反思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反思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引言概述:中位数和众数是数学统计中常用的两个概念,它们在数据分析和描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容易出现一些困惑。
本文将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一、中位数的教学反思1.1 学生对中位数的定义理解不准确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对中位数的定义存在误解。
他们往往将中位数理解为一组数据的平均值,而忽略了中位数是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这种误解导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容易出错。
1.2 缺乏实际应用的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只是简单地给出一组数据,然后让学生计算中位数。
然而,这种教学方式缺乏实际应用的示例,使学生难以理解中位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场景。
他们往往无法将中位数与实际问题相联系,从而难以掌握中位数的应用方法。
1.3 缺乏练习的机会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对中位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然而,我们发现在一些教学中,学生缺乏足够的练习机会,导致他们对中位数的掌握程度不够,无法熟练地运用中位数解决问题。
二、众数的教学反思2.1 学生对众数的概念理解模糊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众数的概念理解模糊。
他们往往将众数理解为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却忽略了众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频率最高的数值。
这种误解导致学生在计算众数时容易出错。
2.2 缺乏实际问题的应用与中位数类似,教学中也缺乏对众数实际问题的应用示例。
学生很难将众数与实际问题相联系,无法理解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往往只是简单地计算众数,而无法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2.3 缺乏拓展和延伸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和延伸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众数的概念和应用。
然而,我们发现在一些教学中,学生接触到的众数的相关知识较为有限,导致他们对众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够全面。
中位数教学反思
望远小学苏少先《中位数》,一看到这个名词,脑子里最直接的反映是:什么是中位数,有什么应用价值。
什么是中位数比较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学习中位数呢?平时生活中,我们用得最广的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体验也较多,要学生舍弃平均数选用中位数体验的过程就需要相当地清晰。
因此,我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
一开课,我提供了李叔叔去找工作,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公告上写着该超市月平均工资1000元,觉得条件不错,可当他看到该超市月工资表时,却有疑问了。
同学们,你们认为广告是否符合实际呢?这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出这两个概念,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是描述的角度并不同,这样可以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然后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
由于教材出现的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奇数,直接找中间的数作为中位数。
“老师,如果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该怎么办?”(2)班的池美君和(3)班的程令同学问道。
多好的问题,这一问题引发起其他学生的思考。
自学,看书上有没有教我们。
《中位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教学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中位数》教学反思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不仅可以用平均数来反应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用中位数也同样能反映出数据的一般水平,因此,本节课既要教学找出中位数的方法,又要教学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及所要分析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
学生在之前接触的统计知识中,重点研究了平均数,今天将学生已有的知识重新建立的话,相信会有很艰难的一段路要走。
课上,我设计了先让学生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环节,然后让学生观察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对于整组数来说不太合理,因为高于平均数的数字有2个,而低于平均数的数字有7个,这样的9个数字,用平均数来反应他们的总体情况显然是不合理的,然后引出中位数的概念,在这里为了强调公平性,务必将所有数据重新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找到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当数据的总数是偶数个的时候,需要找到中间的两个数字,然后求出这两个数的平均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以此来给学生做好强调,这样的数据能反映出整组数的一般水平,让学生明白,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的多少都有关,与数据所在的位置无关,相反,中位数与某些数据的变化情况无关,而与这个数字所在的位置有关。
这节课看似简单,但是概念性的话需要理解,这个班的孩子对这种概念性的东西总是很难理解。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同桌互说的方式让孩子们加强理解、加深印象。
可是效果不是很好,因为孩子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不是很好,在互相说一说的环节中,有好几个孩子在老师安排完任务之后开始“拉家常”,搞的我很是气愤!在本节课上,因为学生出现了这种“不自觉”的现象,影响了整个课堂的进程,本来可以在讲授新课之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做练习的,但是学案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得不够,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不够;课堂内容较多,例题的处理不够深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估计过高。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反思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反思引言概述:
中位数与众数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它们在统计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教授学生理解和应用中位数与众数成为教师们需要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实践中的反思出发,探讨中位数与众数教学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中位数的教学反思
1.1 学生对中位数的概念理解不清晰
1.2 学生在计算中位数时容易出现错误
1.3 学生缺乏实际运用中位数的能力
二、中位数的教学策略
2.1 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理解中位数的概念
2.2 通过实例演练提高学生计算中位数的准确性
2.3 利用游戏或趣味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中位数的能力
三、众数的教学反思
3.1 学生对众数的概念认识模糊
3.2 学生在寻找众数时缺乏方法和技巧
3.3 学生难以理解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众数的教学策略
4.1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众数的概念
4.2 教授学生寻找众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4.3 利用真实数据让学生体会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中位数与众数教学的整合
5.1 强调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和联系
5.2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综合运用中位数与众数
5.3 提倡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
通过对中位数与众数教学的反思和策略探讨,教师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两个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对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反思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反思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引言概述:中位数和众数是统计学中常用的概念,用于描述数据集的集中趋势。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常常存在一些困惑。
本文将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
一、中位数的教学反思:1.1 学生对中位数的概念理解不清晰: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中位数的概念容易混淆。
有的学生将中位数与平均数混为一谈,有的学生将中位数理解为数据集中的“中间值”,而不是在有序数据集中的位置。
1.2 中位数的计算方法难以理解:中位数的计算方法通常是将数据集按升序或降序排列,然后找出中间位置的数值。
然而,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存在困惑,尤其是在数据集中存在奇数个数值时,如何确定中位数的位置。
1.3 缺乏实际应用场景的引导:中位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典型值。
然而,教学中常常缺乏对中位数应用场景的引导,导致学生难以将中位数与实际问题相联系。
二、众数的教学反思:2.1 学生对众数的概念模糊:众数是指在数据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
然而,学生在教学中对众数的概念常常模糊,将其理解为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2.2 众数的计算方法缺乏示范: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众数的计算方法缺乏示范。
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确定数据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尤其是当数据集中存在多个众数时。
2.3 缺乏对众数的实际应用案例:众数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用于描述一组数据中的典型值。
然而,在教学中常常缺乏对众数实际应用案例的引导,导致学生难以将众数与实际问题相联系。
三、改进方法:3.1 清晰明确的概念解释:在教学中,应该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进行清晰明确的解释,避免学生对两者的混淆。
可以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
3.2 实际操作演示:在教学中,应该对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计算过程。
中位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教学反思(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中位数》教学反思《中位数》教学反思范文感谢区教研室杨主任和我校各位领导和老师让我在区小学数学中心教研组研讨活动中执教了一堂研讨课——《中位数》。
虽然竹行小学的杨锋老师对我执教的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细细想来,我这堂课存在着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借鉴与创新没有找到平衡。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作为教师来讲,在执教公开课前运用网络等途径搜集一些资料进行学习借鉴是常有的事。
我执教的这堂课,从总体上来讲,借鉴的是扬州市黄彪老师获省一等奖的课的设计。
我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教学的风格进行了重新设计,自始至终创设了从研究校运动会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教学的情境,但总的来讲没有摆脱黄彪老师设计的总的框架,在借鉴与创新两者之间没有找到平衡,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状况。
在这方面,我觉得又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没有出现“教案—上课”两张皮的现象,但对教案的研究还有等进一步加强。
由于近一段时间比较忙,设计这一堂课的时间紧,我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显得不太熟,但总的来讲,还是胸有成竹的。
但在课前,我在进行演练时,自己总觉得在第二环节“自主探究,理解意义”阶段,隐隐约约总觉得黄彪老师在设计中存在着一点问题,但又没能弄清楚问题在哪里,也没有作深入的研究。
自己执教了以后终于明白,由于本堂课的容量较大,在一些环节,尤其是在重难点环节,缺少一个巩固练习,比如对“极端数据”,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好像比较容易理解,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例题中出现的“极端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特别大的”,当出现“一组数据中特别小的”数据时,学生的思维就有点跟不上,如果在反馈阶段,设计一个专门找“极端数据”的练习,就可以很快地化解这一难点,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扫除障碍。
众数中位数教学反思6篇
众数中位数教学反思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述职报告、演讲稿、心得体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众数中位数教学反思6篇教学反思是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就一定要认真写教学反思,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众数中位数教学反思6篇,供大家参考。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反思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反思反思引言概述:中位数和众数是数学中常见的统计概念,它们在数据分析和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教学中对中位数和众数的讲解往往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反思。
正文内容:1. 中位数的教学反思1.1 定义的准确性:教学中应明确中位数的定义,即将数据按照大小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同时,应强调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如奇数个数据时直接取中间值,偶数个数据时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1.2 实际应用的示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实际应用,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实际问题,如统计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数据,然后让学生计算中位数并进行分析。
1.3 中位数与数据分布的关系:教学中应强调中位数与数据分布的关系,例如,当数据呈现正态分布时,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而当数据存在离群值时,中位数更能反映数据的中心趋势。
2. 众数的教学反思2.1 多个众数的情况:教学中应注意,数据集中可能存在多个众数的情况,即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有多个。
学生需要了解如何判断和计算多个众数,并理解多个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意义。
2.2 众数与数据集的特点:教学中应强调众数与数据集的特点之间的关系,例如,当数据集呈现对称分布时,众数与中位数和平均数相等;而当数据集呈现偏态分布时,众数可能不同于中位数和平均数。
2.3 实际场景中的众数应用:为了增加学生对众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实际场景,如统计某商品的销售量,让学生计算众数并分析销售趋势。
3. 中位数和众数的比较3.1 数据分布的不同:教学中应指出中位数和众数在反映数据分布方面的不同。
中位数更能反映数据的中心趋势,而众数则更能反映数据的集中程度。
3.2 异常值的影响:教学中应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对异常值的不同敏感度。
中位数对异常值的影响较小,而众数对异常值的影响较大。
3.3 两者的综合应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综合运用中位数和众数,以更全面地分析和解释数据。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中位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新增的一个教学内容。
这是一节概念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仅能用“平均数”来反映,在一些情况下,“中位数”能更合适的反映出数据组的一般水平。
并且能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
我首先从例题4入手,让孩子们思考:用什么数据表示第3组同学的掷沙包水平呢?既复习了平均数的意义,又复习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然后让孩子们思考用平均数27.7表示孩子们的水平好不好?为什么?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由于较大数的影响,平均数偏高,这个时候是不适合用平均数来表示第3组同学的掷沙包的水平了。
这个时候再提出“用什么数来表示7个同学跳绳成绩更合适呢?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寻找到的这个“合适”的数正是——中位数。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孩子们体会中位数在表示一般水平的合理性。
课堂上我继续利用这组数据,提出: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中等个),中位数是多少?让学生自己尝试找中位数,体验到如果数据是偶数个求中位数的方法。
一堂课下来,孩子们总是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孩子们的思维,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不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反思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反思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反思1一、重视课前与学生交流互动。
由于我是借班上课,与学生是不熟悉的,为了尽快地让学生接纳我,我加强了与学生的课前交流。
“老师初来太平湖,很高兴,放歌一曲,让学生给老师的演唱水平评判”,学生很感兴趣。
通过独具匠心的设计,较好地与学生沟通,拉近了师生距离。
评判的时候,让学生分三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量化,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数学知识有机地渗透在引入环节,充分体现“数学味”。
二、重视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
结合北京奥运会的大背景与“阳光体育”的开展等情况,从中抽出数学问题,充分体现“生活味”。
课中,我引用了“我是教练”的方式,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勇于参与问题的探索。
三、重视学生的数学情感体验。
“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数学课程标准第4页)。
我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之一理念,由五个板块组成,(在课前交流中体验,渗透统计思想、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在数据整理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在数据分析中体验,找寻统计决策、在归纳总结中体验,形成统计能力)将学生的数学体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四、重视数学课件制作与使用。
充分发挥课件优势,集音像、动画于一体,让数学课堂丰富起来。
我将龙门中心校的校舍、太平湖畔、牯牛降等风景的图片放在课件中,在图片上出题,学生眼前一亮,很是新奇。
五、重视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
走进我的数学课堂你总能收获到学生的笑声,主要源于我一贯的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
当学生在探索“给太平湖景区的经销商提供好的信息时”,学生建议给断码的鞋多进货时,我告诉学生:“你不是在帮助经销商,你是在害他,你会让他破产的!”学生哄笑。
最不能让我原谅自己的是,我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那就是我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压根没有考虑到黄山区的课改没有进行到五年级,而我使用的版本是新课改的,所以我差点栽了。
(中位数)教学反思
教学文档
(中位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是在学习了平均数后的一个统计概念的学习。
课标修订后提出: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是开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针对(中位数)这节课,我觉得数据分析的观念不仅仅是通过分析数据能做出决策和推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是不是还要关注能依据问题的背景选择适宜的数据来分析的方法,也就是“方法性〞的问题。
因为我认为:对中位数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求法对学生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中位数,中位数有什么特点和优势,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凸显中位数区别于平均数的特点、方法、呈现方法等内容。
是期望在学生与数据接触的过程中能引发对数据的某种“感想〞,在思考的同时能对它的“应用价值〞有所认识和体会。
需要说明两点:
1、对于课本中例题中的数据我进行了修改,因为我觉得例题中的数字比拟繁琐,不简单学生观察和计算,所以我在合理的范围内对数据进行了简化。
2、练习中关于爸爸求职的练习中需要求两个公司的工资平均数,其实学生在计算这两个平均数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把下面的这些数据加起来除以4,而无视了上面的人数。
这其实也是锻炼学生对表格的阅读能力。
但由于学校要求我尽量在30分钟内结束,所以我就没有细致地处理这个问题,而是把他放在课前见学生的时候复习有关求平均数的方法时把这个地方讲了。
在我们老师平常的正常教学中,我觉得这点还是需要再敲一下的。
.。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位数》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位数》教
学反思
本文旨在对我在小学四年级下册研究中位数教学活动的反思进行总结,以期对今后的授课能够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首先,在本次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学生的研究兴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中位数的概念,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并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参与。
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递进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尤其是那些研究困难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位数的概念。
同时,我们在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使得他们在研究中位数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全面和有效的提升。
其次,我在本次教学中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在某些情况下,表述不够清晰,使得学生们难以理解中位数的概念。
此外,有的学生在研究中受到了其他事务的干扰,时间利用不够合理,导致研究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意语言的表达和照顾到学生个体的需求。
最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意教学方法和策略。
利用
多媒体、板书和实物等多种方式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中位数的概念。
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
精神,实现“学以致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总之,本次教学反思使我意识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也为
今后教学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希望我们在不断探索中不断提高,为
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中位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教学反思◆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中位数》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中位数》教学反思《中位数》,一看到那个名词,脑子里最直截了当的反映是:什么是中位数,有什么应用价值。
什么是中位数比较好明白得,然而,什么缘故学习中位数呢?平常生活中,我们用得最广的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体验也较多,要学生舍弃平均数选用中位数体验的过程就需要相当地清晰。
因此,我们把课的难点定位为:明白得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明白得中位数的意义,把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教学设计为:体验地学习中位数的意义;探干脆地学习求中位数的方法。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们第一改变了教学内容,在体验学习中位数的意义时,用了两个具体的生活事例:一、游客的年龄。
大部分游客的年龄都在8岁左右,显现了一个69岁的极端数据,使得17岁那个平均年龄无法反映出这批有老有小的游客的年龄特点,从而引入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
二、讨论圆圆的口算成绩是不是处于小组的中上水平,该不该奖励,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有偏小的数据的显现,用平均数来与圆圆的成绩比较并不合理。
这一例子,既是为了强化学习中位数的必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中位数比平均数更能反映出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
然而,中位数的使用有其存在的局限性。
尽管每一组数据都有中位数,然而,并不是所用的数列都用中位数来描述一样水平,一样来说,是在显现偏大或偏小如此的数据的时候才选用中位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那个知识点,是通过比较前面两组数据的特点得出的。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奇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存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如此,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锤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看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成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中位数》反思
中位数教学反思我觉得本课设计最成功之处在于整个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是按“为什么用中位数——什么是中位数——怎么找中位数——中位数和平均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中位数在实际中的应用”这条主线展开的,。
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
新课伊始,打破常规,让学生先通过找寻平均数和众数的基础上,总结出均不能很好的反应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从而引出新课“中位数”的学习,水到渠成。
这也正是这节课的亮点之一。
学生在交流汇报中,感受体会中位数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作用?较好地理解了中位数的意义,知道在一组数据中有偏大偏小数时,用“中位数”来描述更合适,为后续练习中难点的突破做了较好的铺垫。
练习中初步体会单个数据中中位数的算法。
通过对红点2的学习进一步完善中位数的意义和求一组数据(单数个或双数个)的方法。
学生完整地认识了中位数在统计数据中的作用与实际意义。
另一亮点在新知识探究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安排,先学单数个数据中找中位数,再学在双数个中整理数据找中位数,把新知的建构分层实施,降低了学生学对中位数意义理解的难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自学时,学生的合作能力、概括推理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学生能在简单的练习中,合理运用中位知识解答问题,使他们在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总之,本节课我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将学习融入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灵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的应用意识。
反思这节课,对于“中位数”的缺点——只受到所排位置的影响,没有加以剖析,在练习设计时没考虑到。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中位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教学反思以下是关于中位数教学反思,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中位数教学反思(一)1、取自生活,回归生活。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也就是说没有什么比来自学生身边的素材更有效了。
让学生研究身边的材料,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再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又很好地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可谓两全其美。
本课一开始就以“小芳的数学成绩76分,班里平均成绩74分,判断小芳所说的:她的成绩在班里处于‘中上水平’,是否属实?”的生活问题导入新课,而且这个问题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相矛盾,更容易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习得新知后,又回过头来,解决“小芳处于什么水平”的生活问题,既巩固了新知,在全课过程中又起到“首尾呼应”、·“画龙点晴”的作用。
后面巩固练习的内容,大多也取自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适时点引,启迪思维学生的经验一旦调动起来,在思维的碰撞下也就开始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体,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穿针引线,启迪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感受到了数学的快乐。
当学生初步经过自主探究得知: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数后,教师紧接着出示了3组数据让学生找中位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出现了疑惑,什么原因呢?通过教师的适时点拔,发现了奇数个数据的中位数与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找法是不同的,那到底谁是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呢。
通过小组的交流、汇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得出找中位数方法。
3、多层训练,质效优良。
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练习。
课堂上教师十分注意学生的数学训练,知识探究中的训练和知识巩固的训练穿插进行,知识探究中的训练及时巩固了新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位数教学反思共5篇中位数教学反思一:“中位数”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
这是一节概念课,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课。
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仅能用“平均数”来反映,在一些情况下,还能用“中位数”很方便快捷的反映出数据组的一般水平探求中位数的方法是一项技能,是教学重点但不是教学难点。
我主要是先让学生直观感知,体验错误,在错误中先解决求(奇数个)中位数的方法。
然后在练习中安排偶数个,学生在碰到了问题,教师不急于解答,而是由觉得能解决的学生来解答。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得开放,学得明白,教师教的轻松,又省时又高效。
为进一步体验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实际意义,通过二幅条形统计图,一幅是一组数的中位数与平均数差不多,另一组是中位数大于平均数(在这组数据中平均数82排倒数第二位)。
通过与平均数这个统计量进行有效地比较和沟通,以此来突破“平均数和中位数的联系和区别”。
同时让学生明白,当一组数据相差不大时,中位数和平均数都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当出现极端数据时,平均数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而中位数一般不会受到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从而只能用中位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通过以上理解,学生就能依据数据的特征选择合理的统计量。
最后通过两个例子的探讨,进一步领会中位数的价值。
然后进入“拓展应用”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我创设“我的成绩”“假如我是老板”“你知道吗”等不同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灵活的加以应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我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将学习融入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灵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的应用意识。
中位数教学反思二:《中位数》这是人教版实验教材新增的内容,也是一个有待教师进一步开发的神秘地带。
今天作为校本培训的一节公开课,既是一种尝试,也是一次展示,之后又许多话想说。
1一、对于教材的认识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
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二、课堂反馈:首先,引入部分合情合理,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进入新授教学。
与别人不同的是当学生发现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甲公司职工的中等工资情况后,我安排一个小组讨论的环节。
将教学的难点前置处理。
“你认为怎样一组数据不适合用平均数来反映其中等水平,你认为甲公司用哪个数据反映职工的中等工资水平比较合理?”自认为是最佳时机,但不知什么原因,学生的的反馈并不积极,讨论也似乎草草收场,所以我想,是不是时机尚未成熟?也许是提供的材料还够充足,表象建立的还不够清晰的原因。
其次,在自主理解“中位数”的环节,通过同桌交流虽然学生的理解有些偏差,学生的理解有些不着边际,这是教师果断的要回了主动权——我们来看看电脑选取了那个数,并揭示了课题。
在理解“中位数”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你知道中位数1500是怎样找出来的吗?”进行方法的提升,并随机尝试找出乙公司的中位数,和乱序中的偶数个数的中位数。
对于这一点,教师课前自己没有做充分的准备,误以为是有顺序的偶数个。
这样的跳跃对于本班的学生显然有些不符合实际,可以先安排偶数个数的中位数,再安排乱序的。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方法,我想如果能结合课件,首先将乱序的数字有顺序的倒着摆好,并让学生说出中位数是第几个,再翻出具体的中位数。
再次,练习中的课件的动态演示,对于理解平均数受极大数和极小数的影响以及中位数的稳定性有着很好的帮助。
但对于三个公司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比较出示、运用的还不够水到渠成,这大概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的原因。
最后,练习的临时补充,和其中的追问,有助于学生对先前的对中位数的模糊认识澄清作用。
并及时将中位数的范围拓展的小数的范围。
当然,练习如能结合本班的实际,让学生谈谈本班级的每次测试都参考平均分合理吗?(本班有2个学生接近0分)三、体会课件可以使用,还需有自己的深入思考,课堂的行进才能有序,教师的教路才能清晰。
教师的语言,还是比较多,很多时候抢占了学生思考的时间。
中位数教学反思三:我觉得本课设计最成功之处在于整个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是按“为什么用中位数——什么是中位数——怎么找中位数——中位数和平均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中位数在实际中的应用”这条主线展开的。
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
新课的学习,打破常规,让学生先通过阅读教材105页最后一段,学生在交流感受体会中位数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作用?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中位数的意义。
在练习中初步体会单个数据中中位数的算法。
在算五名平均身高中体会平均数与中位数在统计中联系与具体应用,再通过对例5的学习进一步完善中位数的意义和求一组数(单数个或双数个)的方法。
学生完整地认识了中位数在统计数据中的作用与实际意义。
另一亮点在新知识探究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安排,先学例4在有序单数个数据中找中位数,到例5乱序单数个和双数个中整理数据找中位数,把新知的建构分层实施,降低了学生学对中位数意义理解的难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自学例5时,学生的合作能力、概括推理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并能在简单的练习中,合理运用中位知识解答问题,符合本班学情,使他们在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总之,本节课我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将学习融入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灵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的应用意识。
反思这节课,这节课过于依赖教材内容,不能很好地拓展符合本班生活实际的例题来认识中位数,可以把导入的例题换成学生熟悉的测视力情景,实际抽查男女生视力情况,进行分析整理,更能使新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实际意义和对学生进行保护视力的教育。
在练习设计中把108页3题作为拓展练习对学生的思维培养能更高一些,但需要一定的时间探究定论,可以在例4教学完成后再增添一名同学成绩质疑数据是双数个中位数如何求?这样例5可不用设计在本次教学中,以此节省时间探究更深的中位数拓展知识。
中位数教学反思四:《中位数》这节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最后一课。
这节课反复讲过几次之后感觉每次都有些许问题。
今天再次执教这节课,课后发现这节课有以下两点需要改进:一、在自学检测环节,第(2)小题二组同学踢毽子成绩的中位数是()。
这一问题在课前我就早有预料,这是大多数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可能会觉得二组同学的中位数是16,也有学生会认为二组同学的中位数是20.既然这一问题是老师早已预料到的学生易错必错点,那么老师就不应该再增加第(4)小题如果二组再增加一名同学杜明宇的踢毽成绩22个,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变了没有?是()。
说一说你是怎么找出来的?因为第(2)小题如果学生解决不了的话,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接着做第(4)小题的练习,那就犹如学生还抱不动篮球就让他投篮一样,那样学生肯定是做不对的。
于是课后我想:是不是在自学检测环节只出示前三个问题,而在展示点拨环节把这三个问题解决后再由老师口头提出第(4)小题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二、在巩固练习环节,第1小题让学生找出两组数据的中位数,课堂上我发现课堂教学进行到这一环节时,学生都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难道这巩固练习真的就是为了巩固学生已经学会的方法吗?课本上教给学生的方法是不是就一定是最科学的方法呢?课后我就不断地思考这一问题。
但思考之后我发现:关于这一找数据中位数的练习,似乎可以在学生巩固所学方法的基础上,思考并发现更为科学合理快捷的方法呢?越想越觉得作为教师引导学生这样做很有必要。
如果在写成这一练习之后,教师能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组数据个数有20个,30个,100个,甚至更多,那么你排序的话是不是就要费很长时间呢?那有没有更为快捷的方法呀?思考之后学生就会想到:“如果一组数据个数是单数时,那么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只要把数据排序到前(数据个数+1)除以2个,第(数据个数+1)除以2个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一组数据个数是双数时,那么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只要把数据排序到第数据个数除以2+1个,然后求出第数据个数除以2个和数据个数除以2+1个这两个数的平均数。
尽管这样可能学生会在排序过程中出现漏排的情况,以致找不到正确的中位数,但出现这种情况应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方面的问题。
出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确很有必要在平时教学中教师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中位数教学反思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认识中位数》。
对于中位数,学生应该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于是在教学前我让学生说一说,我们的每个组中哪一个同学的考试成绩是最中间的位置。
学生说的有些模糊,于是我就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在教学的引入环节,我出示了招聘广告,让学生模拟应聘,然后让学生再看一下工资表,使学生认识到我们以前学习的平均数有时不能反映一组数据的特征。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说一说我们怎样才能找到中位数,学生讨论后体会到我们必须要先排序。
一开始我们出现的数据是奇数个数的,其中有一个数是正中间的,它无疑是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
但例4出现的是偶数个数的数据,我让学生自学课本,体会这样的数据我们怎样求中位数。
学生在这里就认识到有时中位数不是原数据中的数,对于正中间有两个数的,这两个数的平均数才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在众数和中位数谁最有代表性,我发现学生不太清楚。
在教后我发现我们对于中位数和众数谁最有代表性,要看数据的平衡程度和众数出现的次数和在数据中的位置。
如果众数出现的次数很多,而且也接近于中位数,那么这个众数就更具有代表性。
反之,则中位数有代表性。
11 / 11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