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粉尘浓度标准范围

合集下载

中国粉尘浓度标准

中国粉尘浓度标准

中国粉尘浓度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粉尘浓度标准指的是对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的限制要求,旨在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粉尘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物,包括细小的灰尘、烟雾、颗粒等。

如果工作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浓度过高,会对员工的呼吸系统、皮肤和眼睛造成危害,甚至引发职业病。

制定和执行粉尘浓度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对粉尘浓度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已经相当成熟,具有一定的法律依据和管理体系。

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测量方法和标准值。

粉尘是一种重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其浓度的限制要求也被详细规定。

根据标准,不同类型的粉尘有不同的限值,如石英粉尘、铅粉尘、炭黑粉尘等。

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国际标准和我国实际情况结合制定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中国粉尘浓度标准的规定,不同行业和工种有不同的粉尘浓度限值要求。

一般来说,工商业企业的粉尘浓度限值要求较低,而一些特殊行业如矿山、建筑工地等的粉尘浓度限值要求就相对较高。

这是因为不同行业和工种对粉尘的暴露程度不同,对员工的健康影响也有所不同。

制定不同行业和工种的粉尘浓度标准,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为了确保粉尘浓度标准的有效执行,我国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监测和评估体系。

首先是需要每个企业建立相应的粉尘监测系统,对工作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浓度进行定期监测。

监测结果需要向相关部门报告,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其次是需要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检查,对粉尘接触较多的员工进行健康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患有职业病的员工。

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对粉尘危害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我国还对违反粉尘浓度标准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了明确的惩罚措施。

对于粉尘浓度超标的企业,将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如罚款、责令整改等。

对于在工作场所违规操作导致粉尘暴露的员工,也会给予相应的纪律处罚。

这些举措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粉尘浓度标准的执行,减少因粉尘暴露导致的职业病发病率。

煤矿通风和瓦斯粉尘防治安全规程

煤矿通风和瓦斯粉尘防治安全规程

煤矿通风和瓦斯粉尘防治安全规程第一节通风第 100 条井下空气成分必须符合下列要求:(一)采掘工作面的进风流中,氧气浓度不低于20%,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0.5%。

(二)有害气体的浓度不超过表 1 规定。

表 1矿井害气体最高允许浓度名称最高允许浓度(%)一氧化碳 CO0.0024氧化氮(换算成NO)0.000252二氧化硫 SO0.00052硫化氢 H2S0.00066氨 NH0.0043瓦斯、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允许浓度按本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

矿井中所有气体的浓度均按体积的百分比计算。

第101条井巷中的风流速度应符合表 2 要求。

表 2井巷中的允许风流速度允许风速( m/s)井巷名称最低最高无设备的风井和风硐15专为升降物料的井筒12风桥10升降人员和物料的井筒8主要进、回风巷8架线电机车巷道 1.08运输机巷、采区进、回风巷0.256采煤工作面、掘进中的煤巷和半煤岩0.254巷掘进中的岩巷0.154其他通风人行巷道0.15设有梯子间的井筒或修理中的井筒,风速不得超过8m/s;梯子间四周经封闭后,井筒中的最高允许风速可按表2规定执行。

无瓦斯涌出的架线电机车巷道中的最低风速可低于表2的规定值,但不得低于0.5m/s 。

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在采取煤层注水和采煤机喷雾降尘等措施后,其最大风速可高于表 2 的规定值,但不得超过 5m/s 。

第 102 条进风井口以下的空气温度(干球温度,下同)必须在 2℃以上。

生产矿井采掘工作面空气温度不得超过26℃,机电设备硐室的空气温度不得超过30℃;当空气温度超过时,必须缩短超温地点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并给予高温保健待遇。

采掘工作面的空气温度超过30℃、机电设备硐室的空气温度超过 34℃时,必须停止作业。

新建、改扩建矿井设计时,必须进行矿井风温预测计算,超温地点必须有制冷降温设施。

第 103 条矿井需要的风量应按下列要求分别计算,并选取其中的最大值:(一)按井下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计算,每人每分钟供3给风量不得少于4m。

《安全管理职业卫生》之车间内常见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标准

《安全管理职业卫生》之车间内常见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标准

《安全管理职业卫生》之车间内常见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
标准
车间内常见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标准
常见有害物质在车间空气中的最高允许浓度如下:(一)有毒物质:最高允许浓度,mg/m3
1)一氧化碳30
2)苯40
3)甲苯、二甲苯100
4)丙酮400
5)甲醛 3
6)金属汞0.01
7)苯烯40
8)化胶化物 1
9)氨30
10)臭氧0.3
11)铅烟10
12)氯 1
13)氧化氢及盐酸15
14)四氯化碳25
15)氯乙烯30
16)溶剂汽油300
17)甲醇50
(二)生产性粉尘
1)含有10%以上游离SiO2的粉尘 2
2)含有50%~80%游离SiO2的粉尘 1.5
3)80%以上游离SiO2的粉尘 1
4)石棉粉尘及含10%以上石棉粉尘 2
5)含有10%以下游离SiO2的水泥粉尘 6
6)含有10%以下游离SiO2的煤尘10
7)铝、化铅、铝合金粉尘 4
8)其它粉尘10
*其中粉尘系指游离SiO2含量在10%以下,不含有毒物质的矿物性和动植物性粉尘。

国家粉尘浓度标准

国家粉尘浓度标准

国家粉尘浓度标准
国家粉尘浓度标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空气中的粉尘浓度设定的
指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环境空气
污染防治标准,空气中的粉尘浓度不得超过相应的环境空气污染防治
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季节性和节日性特殊要求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标准里,大气粉尘有害物质的单位体积浓度为每立方米中的悬浮颗粒物。

其中,年平均量不得超过50微克。

每月平均量不得超过70微克,每日最大
值不得超过150微克,每小时最大值不得超过400微克。

行业标准对空气中的粉尘浓度有更严格的要求,大气中悬浮颗粒
物的年平均浓度不能超过30微克/m3,每月平均浓度不能超过50微克
/m3,每日最大值不能超过100微克/m3,每小时最大值不能超过250
微克/m3。

空气污染防治标准的实施,要求季节性和节日性特殊情况下空气
中的粉尘浓度不能超过正常情况下的年平均量2倍以上。

各地根据现
场状况和当地特点,可设定不同的季节性和节日性特殊情况下的空气
粉尘浓度控制标准,有时甚至会设定更严格的要求。

国家粉尘浓度标准在整个空气污染防护行业发挥着积极作用,有
助于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从而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空气环境,促进
了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煤矿粉尘浓度标准范围

煤矿粉尘浓度标准范围

煤矿粉尘浓度标准范围
根据国际和国内的相关标准,煤矿粉尘浓度的标准范围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级别:
1. 矿井工作面:对于矿井工作面,通常要求粉尘浓度不超过每立方米4毫克(mg/m³)。

2. 工作场所:对于非工作面的煤矿工作场所,通常粉尘浓度要求不超过每立方米2毫克(mg/m³)。

3. 概貌浓度:对于煤矿概貌浓度,通常要求不超过每立方米1
毫克(mg/m³)。

这些标准是为了确保煤矿工作环境的健康与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人暴露在粉尘中的风险,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然而,具体标准范围可能会因国家、地区和特定煤矿的要求而有所不同。

矿井粉尘监测规定

矿井粉尘监测规定

矿井粉尘监测规定
是为了保护劳动者健康和生命安全,预防和控制矿井粉尘对劳动者的危害。

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 监测对象:监测矿井工作面、巷道等工作环境中的粉尘浓度。

2. 监测频率:根据矿井粉尘产生的情况和危害程度,制定监测频率,保证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 监测方法:使用合适的粉尘监测设备和方法,如光学法、重量法、干扰法等,进行粉尘浓度的定量测量。

4. 粉尘浓度限值: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矿井中各个工作区域的粉尘浓度限值,不得超过规定的限值。

5. 控制措施:根据监测结果,确定适当的粉尘控制措施,如加强通风、湿法作业、喷雾降尘等,控制矿井粉尘浓度在规定范围内。

6. 监测记录和报告:监测结果应进行记录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以便评估和处理矿井粉尘污染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矿井粉尘监测规定可能会因不同国家、地区和矿山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上仅为一般性的介绍。

在实践中,还应遵循当地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矿井粉尘监测及控制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第 1 页共 1 页。

矿井粉尘防治技术标准

矿井粉尘防治技术标准

Q/FKB矿井粉尘防治技术标准2013-06-30 发布2013-07-01 实施肥矿集团白庄煤矿发布矿井粉尘防治技术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矿井粉尘防治技术内容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能源肥矿集团白庄煤矿。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中涉及规范性引用文件,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煤矿安全规程AQ1020-2006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AQ1083-2011煤矿建设安全规范安监总煤调﹝2010﹞121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试行)的通知煤矿质量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办法(试行)煤安监行管〔2013〕1号3 技术要求3.1井下及地面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符合下表中的标准。

3.2 井下及地面作业场所产尘点降尘率必须达到以下标准:1)采煤工作面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落煤时产尘点下风侧10m~15 m 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支护时产尘点下风侧10m~15m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回风巷距工作面10m~15m处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

2)掘进工作面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其他矿井的掘进机司机工作地点和机组后回风侧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90%,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钻眼工作地点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0%;放炮15min后工作地点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95%,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0%。

3)锚喷作业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作业人员工作地点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

4)井下煤仓放煤口、溜煤眼放煤口、转载及运输环节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

3.3煤矿井下所使用的防、降尘装置和设备必须符合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的要求,并保证其正常运行。

3.4 个体防护:作业人员必须佩戴个防尘用具。

《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AQ1020)

《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AQ1020)

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AQ1020-2006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作业场所粉尘综合防治技术的总体要求和粉尘治理、预防和隔绝煤尘爆炸及粉尘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煤矿井下作业场所粉尘的综合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丁木标准。

GB5748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MT78 煤尘爆炸性鉴定方法MT157煤矿用隔爆水槽和隔爆水袋通用技术条件MTl59矿用除尘器MT/T240煤矿降尘用喷嘴通用技术条件MT422煤矿粉尘粒度分布测定方法(质量法) MT/T441巷道掘进混合式通风技术规范MT501长钻孔煤层注水方法AT694煤矿用自动隔爆装置通用技术条件煤矿安全规程(2004年版)3总体要求3.1采煤工作面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落煤时产尘点下风侧10m~l5m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支护时产尘点下风侧l0m~l5m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放顶煤时产尘点下风侧l0m~l5m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回风巷距工作面l0m ~l5m处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

3.2掘进工作面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高瓦斯、突出矿井的掘进机司机工作地点和机组后回风侧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0%;其他矿井的掘进机司机工作地点和机组后回风侧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90%,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钻眼工作地点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0%;放炮l5min 后工作地点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95%,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0%。

3.3锚喷作业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作业人员工作地点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十或等于85%。

煤矿国家卫生标准

煤矿国家卫生标准

作业场所国家卫生标准(煤矿)煤矿生产与其他企业生产相比,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颁布的《煤矿安全规程》,可以知道煤矿生产中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可包括以下几类:一、粉尘,煤矿生产现场及职业危害中最主要的有害因素;二、井下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三、三硝基甲苯,铅、苯、汞等生产性有毒物质;四、噪声、振动、高温高湿等物理因素。

其中可于现场检测的有害因素为上述一、二、四类,第三类生产性有毒物质的检测一般都需要较大型专业分析仪器才能完成,通常不在现场进行检测。

第一节粉尘的测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且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称为生产性粉尘。

生产性粉尘是污染劳动环境,影响工人健康的职业性有害物质。

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长期吸入某些生产性粉尘会引起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尘肺(silicosis)。

如游离SiO2→矽肺,石棉尘→石棉肺,等。

在煤矿的生产作业过程中,如机采、综采、炮采、回采、锚喷、装运、选煤等工序,均可产生大量的粉尘。

呼吸性粉尘是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中的一部分,工人长期在高煤尘浓度的环境中作业,吸入呼吸性煤尘可引起尘肺,严重危害着煤矿工人的身体健康。

为了评价工作场所粉尘的危害、加强防尘措施的科学管理、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需对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粉尘进行检测。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检测,包括以下三种:作业场所总粉尘浓度、工班个体和定点呼吸性粉尘浓度测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粉尘分散度测定。

一、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及卫生学意义(一)粉尘的浓度粉尘浓度愈大,对人体危害愈严重。

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的粉尘比含量在10%以下的粉尘对肺组织的病变发展影响更大。

(二)粉尘的分散度粉尘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大小不同的粉尘粒子的百分组成表示。

粉尘分散度愈高,形成的气溶胶体系越稳定,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越长,被人体吸入的机会越多;粉尘分散度愈高,比表面积也越大,越容易参与理化反应,对人体危害越大。

煤矿粉尘的控制技术

煤矿粉尘的控制技术

煤矿粉尘的控制技术1 粉尘控制技术粉尘控制技术为该粉尘监控系统粉尘浓度超出限制范围所实施的处理措施提供了依据, 同时也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

依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煤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不同, 煤矿粉尘浓度的职业接触限制值也不相同。

对矽尘含量小于10%的煤尘, 总尘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为4mg/m3 ,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为6mg/m3;呼吸性粉尘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为5mg/m3,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为3.5 mg/m3, 这是煤矿作业面粉尘浓度的最低要求。

上述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是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班的平均容许接触水平, 长期反复接触该粉尘浓度几乎所有工人不发生有害健康效应。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指一个工作日内, 任何一次接触不得超过〔以15min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表示〕的容许接触水平,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不是一个独立的接触限值, 而是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限值的一种补充。

1.1 防尘措施在矿井采、掘、运系统的各生产工序中都产生粉尘, 这些粉尘随风流飞扬于作业空间和巷道中。

对这些尘源必须采用有效的综合防尘措施, 即针对每一道生产工序和环节的尘源采用一项和多项防治措施, 以减少粉尘的产生量, 降低作业环境的粉尘浓度和防止工人吸入粉尘。

防尘措施主要是减少采掘作业时的粉尘发生量, 是矿井尘害防治工作中最为积极有效的技术措施。

防尘措施主要包括: 改善采掘机械结构及其运行参数减尘、湿式凿岩、水封爆破、添加水泡泥爆破、封闭尘源、捕尘罩以及预湿煤体减尘措施〔如采空区或巷道灌水、煤层注水〕等。

防尘措施是以预防为主的治本性措施, 应在作业之前合计优先采纳。

按照矿井的防尘技术, 可将防尘措施分为以下几类:1.湿式作业方式包括湿式打眼、湿式凿岩、水泡泥爆破、预湿煤体等。

1〕湿式打眼就是在打眼工作中, 将压力水通过凿岩机或煤电钻送入钻孔并充满孔底, 以湿润、冲洗炮眼中的粉尘, 使其变成尘浆流出炮眼。

煤矿井下粉尘测定制度

煤矿井下粉尘测定制度

井下粉尘测定制度平煤股份六矿 2017年1月1日井下粉尘测定制度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以及《煤炭安全规程》(2016)等法律法规中有关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规定,贯彻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加强和规范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煤炭行业职工队伍素质,实现煤炭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促进其健康发展。

随着煤矿企业生产规模和生产装备的现代化,煤矿企业在开采、掘进、运输等各项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粉尘。

为了掌握作业场所的产尘量、危害范围、爆炸范围及工作环境情况,必须定期检测粉尘,掌握粉尘的活动规律,加强粉尘的管理,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保护职工的身心健康。

为此,我矿特制定井下粉尘测定制度。

一、粉尘测定工作组织领导1、组长:2、副组长:二、粉尘测定工作的具体目的:1、通过对生产环境空气中粉尘的含量及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为观察扬尘作业环境空气中接尘工人健康水平、尘肺病的发生情况提供必要的环境因素资料。

2、通过对生产环境中粉尘测定情况,确定被测定环境空气中粉尘的质和量是否符合国家卫生监督要求,为监督部门提供必要的依据。

3、通过对生产环境空气中粉尘存在情况的测定,为评价作业环境防尘管理的效果,改善作业环境,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4、通过对生产环境粉尘情况的测定和数据的积累,为研究尘肺病发生发展规律,制定粉尘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5、为防止煤尘或其他有爆炸危险的粉尘爆炸提供科学依据。

三、矿井粉尘测定的项目:1、粉尘浓度,包括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对井下各个测点进行每月2次的粉尘浓度测定、化验工作。

2、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每6个月测定一次。

3、粉尘分散度每6个月测定一次。

四、测尘点的选择和布置把测尘点布置在尘源的回风侧,粉尘扩散得较均匀地区的呼吸带,呼吸带是指作业场所距巷道底板高1.5米作业人员呼吸的地带。

主要硐室:材料库、配电室、水泵房、机修室等都作为单独一个测点。

测点结果上报:所有测点粉尘浓度每半月测定一次,每次测定报表队保存,半月报上报战线;每月月报上报战线及相关各业务科室,由战线上报公司。

【卫生】煤矿职业卫生现场检测规范

【卫生】煤矿职业卫生现场检测规范

【关键字】卫生煤矿职业卫生现场检测规范煤矿生产与其他企业生产相比,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颁布的《煤矿安全规程》,可以知道煤矿生产中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可包括以下几类:一、粉尘。

煤矿生产现场及职业危害中最主要的有害因素;二、井下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三、三硝基甲苯,铅、苯、汞等生产性有毒物质;四、噪声、振动、高温高湿等物理因素。

其中可于现场检测的有害因素为上述一、二、四类,第三类生产性有毒物质的检测一般都需要较大型专业分析仪器才能完成,通常不在现场进行检测。

第一节粉尘的测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且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称为生产性粉尘。

生产性粉尘是污染劳动环境,影响工人健康的职业性有害物质。

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长期吸入某些生产性粉尘会引起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silicosis)。

如游离SiO2→矽肺,石棉尘→石棉肺,等。

在煤矿的生产作业过程中,如机采、综采、炮采、回采、锚喷、装运、选煤等工序,均可产生大量的粉尘。

呼吸性粉尘是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中的一部分,工人长期在高煤尘浓度的环境中作业,吸入呼吸性煤尘可引起尘肺,严重危害着煤矿工人的身体健康。

为了评价工作场所粉尘的危害、加强防尘措施的科学管理、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需对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粉尘进行检测。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检测,包括以下三种:作业场所总粉尘浓度、工班个体和定点呼吸性粉尘浓度测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粉尘分散度测定。

一、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及卫生学意义(一)粉尘的浓度粉尘浓度愈大,对人体危害愈严重。

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的粉尘比含量在10%以下的粉尘对肺组织的病变发展影响更大。

(二)粉尘的分散度粉尘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大小不同的粉尘粒子的百分组成表示。

粉尘分散度愈高,形成的气溶胶体系越稳定,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越长,被人体吸入的机会越多;粉尘分散度愈高,比表面积也越大,越容易参与理化反应,对人体危害越大。

煤矿安全规程通风和瓦斯、粉尘防治

煤矿安全规程通风和瓦斯、粉尘防治

通风和瓦斯、粉尘防治第一节通风第二节瓦斯防治第三节粉尘防治通风和瓦斯、粉尘防治第一节通风第一百条井下空气万分必须符合下列要求:(一)采掘工作面的进风流中,氧气浓度不低于20%,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0.5%。

(二)有害气体的浓度不超过表1规定。

瓦斯、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允许浓度按本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

矿井中所有气体的浓度均按体积的百分比计算。

【解读】本条是关于井下空气成分和有害气体最高允许浓度的规定。

地面空气主要由氧气(O2)、二氧化碳(CO2)和氮气(N2)三种主要气体组成,其中氧气为20.96%、二氧化碳为0.04%、氮气为79.00%。

地面空气进入井下以后,由于井下有机物的腐烂、煤炭氧化、爆破作业以及煤层不断释放瓦斯和各种气体等因素的影响,井下空气在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与地面空气比较,在质量和数量上均有较大差异。

为了保证煤矿工人的身体健康,提供适宜的生产环境与条件,提高工作效率,对井下工作地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做出了具体规定,如,氧气浓度不得低于20%、二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0.5%,其他有害气体不得超过最高允许浓度(见《规程》表1)1.氧气氧气是维持人的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

人体呼吸所需氧气的多少与人的体质、活动强度和精神紧张程度因素有着直接关系。

休息时每个人所需气氛量平均为0.25L/min,行走和工作时为1~3L/min。

所能吸入的氧气量取决于空气中的氧气浓度。

如果空气中的氧气浓度低于就会影响人的健康,甚至造成缺氧窒息死亡(见表2―2―1)其主要的来源是有机物和煤的氧化、煤岩层中、爆破作业以及人的呼吸等。

二氧化碳对人的眼、鼻、口等器官有刺激作用,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3%时,会刺激人的中枢系统,引起呼吸加快,增大吸氧量,达到5%时,耳鸣、憋气,呼吸困难;浓度过大时,会使氧浓度降低引起缺氧而窒息死亡(见表2-2-2)表2-2-2人体对二氧化碳浓度的反应3.矿井空气中的主要有害气体⑴一氧化碳(CO)。

煤矿粉尘

煤矿粉尘

煤矿粉尘概述一、煤矿粉尘的产生在煤矿生产和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岩矿微粒统称为煤矿粉尘,主要是岩尘和煤尘,它是在矿井生产如钻眼、爆破、切割、装载、落煤及运输和提升过程中,因煤岩被破碎而产生的。

在现有防尘技术措施的条件下,各生产环节产生的浮游粉尘比例大致为:采煤工作面产尘量占45%—80%;掘进工作面产尘量占20%—38%;锚喷作业点产尘量占5%—10%;其他作业点占2%—5%,各作业点随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矿尘的生成量也将增大。

二、煤矿粉尘的分类1、按矿尘粒径划分(1)粗尘。

粉尘粒径大于40μm,相当于一般筛分的最小颗粒,在空气中极易沉降。

(2)细尘。

粒径为10μm—40μm,肉眼可见,在静止空气中作加速沉降。

(3)微尘。

粒径为0.25μm—10μm,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在静止空气中作等速沉降。

(4)超微尘。

粉径为0.25μm,要用电子显微镜才可以观察到,在空气中作扩散运动状。

2、按矿尘存在状态划分(1)浮游粉尘。

悬浮于矿井内空气中的粉尘,简称浮尘。

(2)沉积粉尘。

从矿内空气中沉降下来的粉尘,简称落尘。

浮尘和落尘在不同环境下可以互相转化。

3、按矿尘粒径组成范围划分(1)全尘(总粉尘)。

各种粒经的矿尘之和。

对于煤尘,常指粒径为1μm以下的尘数。

(2) 呼吸性粉尘。

主要指粒径在5μm以下的微细尘粒,它能通过人体上呼吸道进入肺区,导致肺病,对人体危害甚大。

煤矿粉尘的危害煤矿粉尘按其理化性质主要分为对人体的危害和粉尘爆炸性危害两类。

1、粉尘对人体的危害如果人体肺部长期吸入大量的粉尘,就可能患尘肺病。

煤矿生产中,尘肺病因吸入粉尘成分不同,可造成三种主要病症。

吸入游离的二氧化硅(SIO2)含量较高的粉尘引起的尘肺病是矽肺病,患者多集中于长期从事掘进线上的工人;吸入煤尘和含游离二氧化硅的岩尘所引起的尘肺病称为煤矽肺病,患者多为掘进和采煤混合工种的工人;第三类是长期吸入煤尘所引起的尘肺病,医学称煤肺病,患者为长期从事采煤工作的工人。

国标煤矿作业场所粉尘接触浓度管理限值判定标准

国标煤矿作业场所粉尘接触浓度管理限值判定标准

国标:煤矿作业场所粉尘接触浓度管理限值判定标准如下:粉尘种类游离SiO2含量(%)呼吸性粉尘浓度(mg/m3)煤尘≤5 5.0岩尘5~10 2.510~30 1.030~50 0.5≥500.2水泥尘<10 1.5煤尘(游离SiO2 含量<10%) Coal dust(free SiO2<10%)总尘 4 6呼尘 2.5 3.5小型水全气动止回阀:[推荐]煤矿井下粉尘防治规范(试行)煤矿井下粉尘防治规范(试行)(90)中煤总安字第171号文附件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了贯彻执行《煤矿安全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中关于防治粉尘危害的各项规定,消除井下粉尘危害,防止煤尘爆炸事故发生,珍惜职工的安全和身体壮健,杀青安全分娩,特制定《煤矿井下粉尘防治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矿务局、矿在防治粉尘危害及粉尘检测处事中必需执行本规范。

第2条矿务局局长,矿长是防治粉尘危害的第一责任者,矿务局及矿的总工程师(包括主任工程师、主管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对粉尘的防治处事负技术责任,矿务局透风防尘治理部分对各矿的粉尘防治处事负业务治理责任。

第3条创立防尘齐抓共管制度。

采煤、掘进、机电、通防各职能部分都要在本职处事范围内对防治粉尘危害实行岗位责任制度,重点是采掘颖匦氚巡汕陀纺防尘装备管好用好、充足发挥效?SPAN lperg=EN-US>,把粉尘浓度降到规定目标以下;机电部分要保证所负责维护的防尘机电设施的完好率;运输部分要负责运输道内防尘设施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并把粉尘浓度降到规定目标以下;要有分析防尘岗位责任制,并有正经的赏罚制度和考核想法。

第4条矿透风科(区)必需创立防尘专业队伍,配备专职测尘员,负责本矿的粉尘防治设施的安装和测尘处事。

第5条安全监察部分负责监视本规范的执行,并行使监察权即有权对粉尘防治设计措施及其计划进行查察;有权对技术措施的实施情状进行检查;有权制止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及提出办理私见。

第6条矿务局每季度、矿每月必需分别由局长、矿长负责组织有关职员参加对《矿井分析防尘标准》的执行情状进行一次全体大检查,凡分析防尘未达标准的矿井,同期不得评为特级矿井,并在矿井总平均分数中扣除10分;分析防尘未达标准的采掘处事面,同期的工程质量等级降低一级。

煤矿粉尘浓度标准范围

煤矿粉尘浓度标准范围
2水泥粉尘4 1.5 3矽尘
10 %≤游离SiO2含量≤50% 1 0.7 50%<游离SiO2含量≤80% 0.7 0.3游离SiO2含量>80% 0.5 0.2 4大理石粉尘8 4 5电焊烟尘4 --- 6石膏粉尘8 4 7白云石粉尘8 4 8玻璃钢粉尘3 --- 9茶尘
2 --- 10沉淀SiO2(白炭黑)- 5 --- 11二氧化钛粉尘8 --- 12沸石粉尘5 --- 13酚醛树脂粉尘
(TWA)定点粉尘检测除了反映个体接触水平,也适用于评价工作场所环境的卫生状况。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TWA)的测定方法见第七章第三节。
(4)短时间接触浓度超限倍数的应用:在作业场所某一工作地点一个工作班内不同时段粉尘浓度可能有明显差别。即使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没有超过PC-TWA,也要控制个别时段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因此采用超限倍数来控制STEL的过高波动。粉尘浓度的超限倍数即测得的STEL不应超过PC-TWA的2倍。需要注意的是,超限倍数与超标倍数两者的定义不同,不要混淆。前者的实质是职业接触限值,后者则是反映粉尘危害的严重程度。STEL测定方法见第七章第二节。
总尘46
呼尘2.5 3.5
第二节生产性粉尘国家卫生标准
粉尘卫生标准是劳动卫生标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国家强制性职业卫生标准。卫生部在2007年4月12日发布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并于2007年11月1日实施。该标准是根据职业性有害物质的理化特性、国内外毒理学及现场劳动卫生学或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并参考美国、德国、前苏联、日本等国家的职业接触限值及其制定依据而修订和制定的,是作为工业企业设计及预防性和经常性监督、监测使用的卫生标准。此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适用于生产、使用或产生有害因素的各类用人单位。

作业场所粉尘容许浓度国家标准

作业场所粉尘容许浓度国家标准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标准
44 珍珠岩粉尘(93763-70-3)
总尘
呼尘
8
4
10
8
45 蛭石粉尘(总尘) 3 5
46 重晶石粉尘(7727-43-7)(总尘) 5 10
47 ** 其他粉尘8 10
*指该粉尘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接触上限值。

**“其他粉尘”指不含有石棉且游离SiO2含量低于10%,不含有毒物质,尚未制订专项卫生标准的粉尘。

注: 1)总粉尘(Total dust)简称“总尘”,指用直径为40mm滤膜,按标准粉尘测定方法采样所得到的粉尘;
2)呼吸性粉尘(Respirable dust)简称“呼尘”。

指按呼吸性粉尘标准测定方法所采集的可进入肺泡的粉尘粒子,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均在7.07μm 以下,空气动力学直径5μm粉尘粒子的采样效率为50%。

矿山企业地下矿山通风防尘安全规程

矿山企业地下矿山通风防尘安全规程

矿山企业地下矿山通风防尘安全规程1.1 井下空气1.1.1 井下采掘工作面进风流中的空气成分(按体积计算),氧气应不低于20%,二氧化碳应不高于0.5%。

1.1.2 入风井巷和采掘工作面的风源含尘量,应不超过0.5mg/m3。

1.1.3 井下作业地点的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接触限值应不超过GBZ 2的规定。

1.1.4 含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矿山,井下空气中氡及其子体的浓度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规定。

1.1.5 矿井所需风量,按下列要求分别计算,并取其中最大值:——按井下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计算,供风量应不少于每人4 m3/min;——按排尘风速计算,硐室型采场最低风速应不小于0.15m/s,巷道型采场和掘进巷道应不小于0.25m/s;电耙道和二次破碎巷道应不小于0.5m/s;箕斗硐室、破碎硐室等作业地点,可根据具体条件,在保证作业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接触限值符合GBZ 2规定的前提下,分别采用计算风量的排尘风速;——有柴油设备运行的矿井,按同时作业机台数每千瓦每分钟供风量4m3计算。

1.1.6 采掘作业地点的气象条件应符合表7的规定,否则,应采取降温或其他防护措施。

1.1.7 进风井巷冬季的空气温度,应高于2℃;低于2℃时,应有暖风设施。

不应采用明火直接加热进入矿井的空气。

在严寒地区,主要井口(所有提升井和作为安全出口的风井)应有保温措施,防止井口及井筒结冰。

如有结冰,应及时处理,处理结冰时应通知井口和井下各中段马头门附近的人员撤离,并做好安全警戒。

有放射性的矿山,不应利用老窿(巷)预热和降温。

1.1.8 井巷断面平均最高风速应不超过表8的规定。

表8 井巷断面平均最高风速规定1.2 通风系统1.2.1 矿井应建立机械通风系统。

对于自然风压较大的矿井,当风量、风速和作业场所空气质量能够达到1.1的规定时,允许暂时用自然通风替代机械通风。

应根据生产变化,及时调整矿井通风系统,并绘制全矿通风系统图。

通风系统图应标明风流的方向和风量、与通风系统分离的区域、所有风机和通风构筑物的位置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粉尘浓度标准范围?
国标:煤矿作业场所粉尘接触浓度管理限值判定标准如下:
粉尘种类游离SiO2含量(%)呼吸性粉尘浓度(mg/m3)
煤尘≤5 5.0
岩尘5~10 2.5
10~30 1.0
30~50 0.5
≥500.2
水泥尘<10 1.5
煤尘(游离SiO2 含量<10%) Coal dust(free SiO2<10%)
总尘 4 6
呼尘 2.5 3.5
第二节??生产性粉尘国家卫生标准?
粉尘卫生标准是劳动卫生标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国家强制性职业卫生标准。

卫生部在2007年4月12日发布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并于2007年11月1日实施。

该标准是根据职业性有害物质的理化特性、国内外毒理学及现场劳动卫生学或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并参考美国、德国、前苏联、日本等国家的职业接触限值及其制定依据而修订和制定的,是作为工业企业设计及预防性和经常性监督、监测使用的卫生标准。

此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适用于生产、使用或产生有害因素的各类用人单位。

?
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中卫生要求?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中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共有47项,见表5-1。

?
表5-1??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
序号?
粉??尘??种??类?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mg/m3)?总粉尘?呼吸性粉尘?
1?煤尘(游离SiO2含量<10%)?4??2.5?
2?水泥粉尘?4??1.5?3?矽尘?
???10?%≤游离SiO2含量≤50%??1?0.7??50%<游离SiO2含量≤80%???0.7?0.3??游离SiO2含量>80%??0.5??0.2?4?大理石粉尘?8?4?5?电焊烟尘?4?---?6?石膏粉尘?8?4?7?白云石粉尘?8?4?8?玻璃钢粉尘?3?---?9?茶尘?
2?---?10?沉淀SiO2(白炭黑)-?5?---?11?二氧化钛粉尘?8?---?12?沸石粉尘?5?---?13?酚醛树脂粉尘?
6?---?14?谷物粉尘(游离SiO2含量<10%)?4?---?15?硅灰石粉尘?
5?---?16?
硅藻土粉尘(游离SiO2含量<10%)?
6?---?17?滑石粉尘(游离SiO2含量<10%)?3?1?18?活性炭粉尘?5?---?19?聚丙烯粉尘?5?---?20?聚丙烯腈纤维粉尘?2?---?21?聚氯乙烯粉尘?
5?
---?
续表5-1?
序号?
粉??尘??种??类?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mg/m3)?总粉尘?呼吸性粉尘?
22?聚乙烯粉尘?
5?---?23?铝尘?
??铝金属、铝合金粉尘?
??氧化铝粉尘??3?4??---?---?24?
麻尘(游离SiO2含量<10%)?亚麻?黄麻?苎麻??1.5?2?3??---?---?---?25?棉尘?1?---?26?木粉尘?
3?---?27?凝聚二氧化硅粉尘?1.5?0.5?28?膨润土粉尘?6?---?29?皮毛粉尘?8?---?30?
人造玻璃质纤维???玻璃棉粉尘???矿渣棉粉尘?岩棉粉尘??3?3?3??---?---?---?31?桑蚕丝尘?8?---?32?砂轮磨尘?8?---?33?石灰石粉尘?
8?4?34?石棉(石棉含量>10%)?粉尘?
??纤维??0.8?0.8?f/ml??---?---?35?石墨粉尘?4?2?36?炭黑粉尘?4?---?37?碳化硅粉尘?8?4?38?炭纤维粉尘?
3?
---? ??????????????????????????????????????????续表5-1?
序号?
粉??尘??种??类?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mg/m3)?总粉尘?呼吸性粉尘?
39?稀土粉尘(?游离SiO2含量<10%)?2.5?---?
40?洗衣粉混合尘?1?---?41?烟草尘?
2?---?42?萤石混合性粉尘?1?---?43?蛭石粉尘?3?---?44?云母粉尘?2?1.5?45?珍珠岩粉尘?8?4?46?重晶石粉尘?5?---?47?*其他粉尘?8?
---?
?说明:?
①表中其他粉尘指游离SiO2含量<10%,不含有石棉和有毒物质,而尚未制
定容许浓度的粉尘。

?
②表中列出的各种粉尘(石棉纤维尘除外),凡游离SiO2>10%者,均按矽尘容许浓度对待。

?
③本标准未制定粉尘的PC-STEL,在符合PC-TWA的前提下,粉尘短时间接触浓度的超限倍数是PC-TWA的2倍。

?
二、正确使用卫生标准的说明?
(1)?总粉尘:指可进入整个呼吸道的粉尘,简称总尘。

技术上是用总粉尘采样器按标准方法在呼吸带测得的所有粉尘。

?
(2)?呼吸性粉尘:指按呼吸性粉尘标准测定方法所采集到的可进入肺泡区的粉尘粒子,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均为7.07μm以下,空气动力学直径5μm粉尘粒子的采样效率为50%。

?
(3)?PC-TWA的应用: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是评价工作场所环境卫生状况和
劳动者接触水平的主要指标。

个体粉尘检测是测定TWA比较理想的方法,尤其适用于评价劳动者实际接触状况,是工作场所粉尘职业接触限值的主体性限值。

定点粉尘检测也是测定TWA的一种方法,要求采集一个工作班内某一工作地点各时段的样品,按各时段的持续接触时间与其相对应浓度乘积之和除以8,得出8h工作日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TWA)定点粉尘检测除了反映个体接触水平,也适用于评价工作场所环境的卫生状况。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TWA)的测定方法见第七章第三节。

?
(4)短时间接触浓度超限倍数的应用:在作业场所某一工作地点一个工作班内不同时段粉尘浓度可能有明显差别。

即使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没有超过PC-TWA,也要控制个别时段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

因此采用超限倍数来控制STEL的过高波动。

粉尘浓度的超限倍数即测得的STEL不应超过PC-TWA的2倍。

需要注意的是,超限倍数与超标倍数两者的定义不同,不要混淆。

前者的实质是职业接触限值,后者则是反映粉尘危害的严重程度。

STEL测定方法见第七章第二节。

?
举例:煤尘的PC-TWA总粉尘为4mg/m3,呼吸性粉尘为2.5mg/m3,其超限倍数均为2。

测得某采煤工作面打眼时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的STEL分别是10.0?mg/m3和3.5?mg/m3,分别为PC-TWA的2.5倍和1.4倍,总粉尘的STEL不符合超限倍数要求,呼吸性粉尘的STEL符合超限倍数要求。

?
(5)本标准规定的限值不能理解为安全与危险浓度的精确界限,也不能用作毒性的相对指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