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炜伟《欲扬先抑绘人物》课例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欲扬先抑绘人物》课例研究报告

雅礼雨花中学刘炜伟

一、选题原因:

1、学生描写人物外貌平淡乏味,千人一面,不能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之美。

2、七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两篇作品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七年级下册《老王》、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藤野先生》《列夫托尔斯泰》中的外貌描写运用了反讽、素描、渲染等手法,为学生在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描绘人物外貌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手法提供了基础支持。因此,此课题适用于八年级下期或者九年级上期。

3、课标要求,八年级学生写作要“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和感受。此选题,既能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辨能力,也能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手法,表达自己对人物的观察和情感。

二、文本选择和改编:

(一)教材文本:

1、《藤野先生》中“清留学生”和“藤野先生”外貌描写,借以回顾“反讽之法”和“素描之法”,朗读加技法判定。

2、《列夫托尔斯泰》中“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借以回顾“渲染之法”,朗读加技法判定。

3、改编《列夫托尔斯泰》文本,将多个段落的内容,组合到一个段-落中,三个目的:其一,让学生感知“欲扬先抑之法”;其二,引导学生分析内在的逻辑关系;其三,找到标志性词语——然而。

(二)其他经典:无

(三)学生作品:两篇学生描写“刘老师”外貌的优秀作品。

1、使用“渲染之法”的习作。

2、使用“欲扬先抑之法”的习作。

目的:通过对比,比较两种手法的不同效果,分析“欲扬先抑之法”描写人物外貌的好处,即抓住特征,由表及里的表现人物的精神之美。

3、抓“初看、再看、深看”等词语。

4、总结相关技法:抑则多点,扬则聚焦。

三、教学过程、学生表现及教师反思:

(一)情境引入:

星城实验中学送课:聊天式引入

师:我叫刘炜伟,初次见面,请大家多多关照。为了与大家见面,我特意打扮了一下,大家看看老师这个样子,你愿意关照我吗?为什么呢?

生1(笑):愿意,您看起来挺可亲的。

生2(平静):还行吧,您是新老师,我们会配合的。

反思:设计本意是为了引出学生对老师外貌的描绘,借以引入课题,效果不佳。缺点两方面:1、未能引导学生的描绘进入“具体”的层面。2、“会关照吗”这样的问话,重点偏移,学生出现其他答案,也是情有可原的。

雅礼雨花中学示范课:解题式引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欲扬先抑绘人物》,大家说说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

生: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描写人物。

师:描写人物的什么?

生:外貌。

反思:解题式引入,针对性强,开门见山,但是过于公式化,学生的情绪未能得到激发,显得单调无趣。

(二)明确概念:

1、概念引入:

(1)出示《藤野先生》《列夫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片段,让学生朗读和辨析手法。

反思:优点:为学生认知和运用“欲扬先抑”描写人物外貌提供了基础支持,一方面让学生学习通过概念定义某种写法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抑”和“扬”的部分均要用到“渲染”之法,形成铺垫。缺点:耗时较多,且岔开了教学的主线,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可精简。(2)出示改写后《列夫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片段,分层朗读,提出三个思考题:1、文段可否分成两层,为什么?文段中哪个词语体现了语义的变化,应该重读?两个层次的朗读,感情色彩应该如何变化?2、谈谈你在朗读中,感受到的作者内心对这个人物的情感。3、如果把第一层删去,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反思:其一,三个问题提得精准,从“抑与扬”的逻辑关系、“先抑后扬”表达的情感、“不抑只扬”和“欲扬先抑”的对比分析三个方面提问。其二,三个问题由易到难,逻辑清晰,学生回答任务轻松完成,耗时不多,效果不错,为下文界定定义做了良好的铺垫。

2、概念界定:

(1)幻灯片出示概念: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扬”和“抑”,

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

(2)教师讲授概念。

反思:此技法界定出自百度,略微浓缩改编,还嫌繁琐,还可更简明。

(三)范文探究:

1、出示《列夫托尔斯泰》改编版:(1)请学生辨析:哪些词语和句子是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丑陋,那些是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美”。(2)共同探讨:如果把“写丑”的部分都去掉,效果会有什么不同?(3)总结出手法作用一:人物外形的“丑”与灵魂的“美”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印象深刻,表达对人物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反思:此处讨论,纯属多余,重复了上面的环节,浪费了时间。

2、出示学生习作一:运用渲染之法描写的“刘老师”的外貌。(1)请学生朗读,并谈谈阅读感受。(2)教师自己谈阅读感受。

生1:我觉得写得挺有诗意的。

生2:有点太夸张了,“魔法球”“精灵”这些比喻,我觉得不太恰当。

师:我也这么觉得,有点太肉麻了(群生笑),这是写的史庭鸿暗恋的那个女孩吧?(哄笑阵阵)

反思:1、以教师自身为模特,以学生作品为讨论文本,拉近了学生自身写作体验与写作技法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探讨写作技法,发表见解的热情。2、巧妙运用学生否定性的评价,引出和另一篇学生作品的比较。

3、出示胡可晴的习作:运用欲扬先抑之法描写的老师肖像。(1)请作者自己朗读,说说想法。(2)同学们谈阅读感受。(3)老师总结作用和技法。

胡可晴:我也说不清楚,大家说吧!

生1:我觉得挺真实的,至少比上一篇让人感觉真实一些。

生2:觉得真的把刘老师写得挺美的,而且写出了神韵的感觉。

师:我觉得欲扬先抑的手法,能用作者的眼睛来引导读者的眼睛,从表层的丑(群生笑)深入发掘人内心的美,让人感觉真实而深刻,我觉得胡可晴对刘老师的美就发掘得挺深刻的,不像拍马屁。(群生大笑)

反思:此处的对话是最有意思的,作者、读者和写作对象三者同谈感受。作者写作时,内心有对象,内心有读者;读者品评时,既可从自己内心直接的感受去探讨,亦可从作者意的角度去思考,还可听到写作对象自身的想法。相对于过去作文中,作者、读者和写作对象彼此隔绝,无法沟通的状态,此时的课堂讨论真是弥足珍贵。学生作文因为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