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设计
3-4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①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 响地方工作效率。
②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二、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
朝代
制度
▪ 选官原则
西周
“世卿世禄”
血缘
战国、秦、 军功爵制 汉
军功
汉武帝
察举制、征辟制
孝廉
东汉末年 九品中正制
才学
魏晋南北朝 门阀士族(九品中正制) 门第
隋
开创 分科举人(科举制)
影响: 唐朝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造成唐朝灭亡
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旳分裂局面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发展旳延续
五代:
梁唐晋汉周, 前面加个后。
十国:
南平吴越吴,南唐闽和楚, 还有南北汉,再加前后蜀。
宋太祖赵匡胤
陈桥驿
960年陈桥 兵变,建 立宋朝
北宋中央集权旳加强
目旳:处理唐末以来地方割据问题 杯酒释兵权 收精兵(三衙、枢密院)
课标要求:
第3课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 变旳 史实,阐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旳特点。
第4课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 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旳 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旳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旳确 立和演变
理论:战国韩非旳法家思想
确立:秦朝——三公九卿、郡县制
发展:汉朝——中外朝制、郡国并行制
背景:①南北朝时,士族制度极端腐朽,渐趋衰落。②庶族 地主发展成为一种主要旳社会政治力量,参加政权。③隋
唐统治者需要建立新旳选官制度。
隋唐科举制
背景:隋初士族没落,根据门第选官制度已经 不适应政治和社会旳需要
形成:隋文帝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SY)
课堂设问
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 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 对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情景材料
材料一 据史料介绍,唐太宗李世民曾是一位“广 开言路,虚心纳谏”的贤明君主。在魏征与唐太宗合作 的17年里,魏征给唐太宗提了几百条意见,唐太宗基 本上都采纳了。 后来有一次由于魏征的直言明谏,唐太宗回到后 宫后见长孙皇后发恨道:“总有一 天要杀掉这个乡巴佬!”唐太宗到 了晚年,不大听得进批评意见了, 那些敢于进谏的大臣也先后去世, 他跟大臣们议事,常是夸夸其谈, 唯己是从,刚强高傲,日胜一日。 集思广益的“耳顺”被阿谀奉承的 “顺耳”声所替代……
科举制
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一切以呈 文为去留”,自隋产生后,为历代所沿用,直到 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
作用:1)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 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 民文化素质。
2)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 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课堂设问
说一说 “九品中正制”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它最终被科举制所取代?
九品中正制
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 制度。 “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 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 所管人物,定为九等,政府据此以授官职。” 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 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 九品中正制实质是察举制。
请你说一说军功爵制与“世卿世禄” 制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世卿世禄”制度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西周选官用人的主要途径是世卿世禄制度, 这种制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 被破坏而遭到破坏的。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2014.9.22编写:班级:姓名:审核人:高一历史组【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习目标】1、列举从汉到元中国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2、列举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选官标准的变化?掌握科举制的重大意义?3、熟知中国古代监察和谏议制度的变化?【自主学习,知识梳理】-预习案【自主学习要求】1、结合学案中的内容,自主学习课文基础知识部分,并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2、小组内相互检查基础知识,找出错误并改正。
一、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一)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官制的演变)1、秦:三公九卿制2、西汉:中朝3、隋唐:三省六部制(1)三省和六部的职责: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封驳审议;对皇帝负有谏议职责尚书省六部(2)特点: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3)作用:a提高办事效率 b 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c 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4、宋代:二府三司制 (把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1)二府: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2)三司:度支、盐铁、户部——掌管财政——“计相”5、元代:废除三省,实行中书一省制,只设(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央:中书一省制)(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即行省制)(二)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选官制度)1、原因:补充保证,巩固统治2、演变过程:(1)西周时期:世卿世禄制(世袭)(选官标准:血缘)(2)战国、秦和汉初: (选官标准:军功)(3)汉武帝时期: (选官标准:品行、孝廉)(4)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门第、出身)(5)隋唐时期: (选官标准:学识能力)①原因:士族没落,旧的门第选官制度已经不适应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②概况: 隋朝创立,唐朝完善③作用:进步性:A科举制的创立扩大了 B为官僚队伍提供了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由朝廷任命);D促进教育、文化发展,保证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局限性:忽视实用学问的研究,极大地束缚知识分子的创造性,阻碍科技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原因。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成熟、加强【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题】纵向角度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1)起源于战国(2)确立于秦(3)巩固于汉(4)成熟于隋唐(5)发展于宋元(6)强化并趋衰落于明清2、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概况1、主要特征:(1)权力高度集中(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3)政治制度与封建伦理道德、儒学相结合(4)实行人治、君主专制(5)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相结合2、基本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3、基本趋势:(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明代丞相制度被废除;(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分权不断削弱,宋代中央集权战胜地方分权;3、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1)商朝:内外服制度(2)西周:分封制(3)战国:县制(4)秦朝:郡县制(5)汉初:郡国并行制(6)唐期:节度使制度(7)宋朝:州郡直属中央;设通判监督地方州郡长官;派文臣做地方官,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8)元代:行省制度4、认识中古代地方政治制度:(1)一个趋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中央的权力得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北宋解决)(2)两个重点:一是郡县制,二是行省制;(3)把地方官制的变化放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分”与“合”中考察。
每次国家大分裂都与制度尤其是地方制度有关。
(4)作用:在征发徭役、兵役、赋税、管理地方秩序等方面发展作用。
同时也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5)局限:地方权力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在宋明突出。
5、中央官制演变(1)秦三公九卿制度(2)汉:中朝外朝制度(3)隋唐:三省六部制(4)北宋:二府三司制(5)元:一省制(全称为一省二院制)(6)明: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7)清: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设立6、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2)世卿世禄制度(周)(3)军功爵制度(战国至秦,汉初)(4)察举制和征辟制(汉)(5)九品中正制(魏晋)(6)科举制(隋唐)(7)八股取士(科举制在明朝表现形式)①体现了严格的程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僵化;②为封建统治选拔人才;③从整体上说,束缚了人的思想,淹没人的个性,压抑了人的创新思想和创造力,也没落了人才。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以及演变,秦汉宣官制度的内容,科举制;秦汉、隋唐、明清监察制度的内容。
理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科举制作用的变化;正确评价古代的监察制度。
1、 能力目标:通过认识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和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通过对三省六部制的学习,借鉴其长处,做到古为今用;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中国队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科举制教学难点:监察与谏议制度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以来,政治制度不断成熟,在官制、法制、科举选官制度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形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些突出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怎样走向成熟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哪些突出特点?这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 秦汉的中枢权力机构(秦——三公九卿,西汉——中朝)教师讲解: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已经了解从秦朝开始,皇帝位于全国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时的中枢决策机构是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牵制,避免了大权旁落局面的出现。
从秦朝开始,中国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这一体系中,一直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这矛盾处理得好,就能使国家安定,百姓安乐,处理不好政局就容易出现动荡。
在秦朝以后,中枢权力体系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而不断变化。
汉承秦制,西汉时一开始继续沿用三公九卿制度,但到了汉武帝时,为了提高皇帝的权威,于是起用一些级别比较低的官员作为他身边的办事人员,这些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形成宫内的决策班子,号称“中朝”,这样就使得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机构“外朝”,沦为了执行一般政务的行政机构。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三公九卿制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2.西汉武帝时:建立中朝
皇 中 尚 书 令 决策机构 朝 侍 中 常 侍
帝
执行机构
外 丞 相 九
朝 御 史 大 夫 卿
太 尉
有事上报
随置三公 事归台阁
3.隋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 三
度 支
帝 相权反弹 威胁皇权
司
盐 铁 户 部
宋代:二府三司制
枢密院
行政
中书省
财 政
财 政
军政
门下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归入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归入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5.元朝:一省制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 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实行一省制的原因:
元疆域空前,政务繁多,为提高效率,巩固统治。
军功爵制
商鞅
有军功者,各以率(凭借)受上爵......宗 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 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 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 商君列传》
统一后的秦朝还以军功选官是否适应 时代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 响?
评价: 激励了许多将士为国效力,但不再适用和平时期。
皇帝的烦恼之官员监察
思考1: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 制度?
1.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是中华帝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
思考2: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 为什么?
2.概念区别: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 谏议的对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书社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教案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书社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2.掌握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3.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4.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2.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3.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4.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3.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2.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述法:教师通过PPT、黑板等方式讲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合作学习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进行展示;3.案例分析法:教师组织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1.谈论“政治制度”这个概念,询问学生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何了解。
2. 正文1.介绍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包括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分权制等制度的演进;2.分析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秦始皇时期的法家思想统治和推行的一系列变革,以及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制和三公九卿制度的开创等;3.介绍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包括各地组织县治、厅、州,建立市场,发展手工业、商业等经济现象,以及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兴起和文化繁荣;4.探讨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中央集权的强化和统一政治的实现,对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3. 总结1.小结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强调中央集权的优势和局限性;2.确认学生掌握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
七、作业1.阅读相关文献,对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加深了解;2.分析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写出2000字左右的论文,探讨其优势和局限性。
历史: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7(岳麓版必修一)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吴楚七国之乱的平定
周亚夫 (?—前143),西汉名 将,沛(今江苏沛县)人;汉初大 将周勃之子; 少时喜读兵书,智谋过 人。汉后元六年(前158年),匈奴 大举侵犯,他以河内郡守任将军, 驻军细柳(今陕西咸阳市西南), 治军谨严,训练有素,汉文帝至细 柳劳军,亦须服从营中规定,被誉 为真将军。汉景帝时爆发吴楚七国 之乱,他率军讨伐,断敌粮道,3个 月平定叛军。在历史上,周亚夫以 治军严谨、统军破敌而享有盛名。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导入
杯酒释兵权图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的斗争曾长期延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一幕。该图显示 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即是这一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
郭子仪 (697—781),华州郑县(今陕 西华县)人,唐代大将;以武举积功,官至 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等。安史之乱,他以朔 方节度使率兵与李光弼合军击败史思明,并 与李率师五万至灵武,拥立肃宗,拜为兵部 尚书、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关内河东副元 帅;后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升中书 令,封汾阳郡王。唐德宗嗣位,尊为“尚 父”。
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 国。故文帝采贾生之议分齐、赵,景帝用晁错之计削吴、楚。武帝施主父之册, 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陡。而籓国自析。自此以来, 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皇子始立者,大国不过十余城。 长沙、燕、代虽有旧名,皆亡南北边矣。景遭七国之难,抑损诸侯,减黜其官。 武有衡山、淮南之谋,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科举考试图》宋『学法指导』本课所提到的措施中哪些属于加强皇权,哪些属于加强中央集权;多角度认识科举制度;辩证、全面的分析监察谏议制的得失。
『预习填空』一.中央行政体制(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1. 秦朝实行制,是中枢机构中的最高的行政长官2.汉武帝建立“”,与三公抗衡。
3.隋唐:实行制⑴机构:三省指(负责起草诏令,有决策权)、(封驳审议,有谏议权)、(负责执行)。
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⑵特点: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⑶作用:①提高了,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
4. 宋朝: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和“_ _”。
前者掌管行政权,其长官为,后者掌管军政;“三司”指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_。
5.元朝:废除,实行,只设,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6.明朝:废丞相,相权归六部。
设内阁。
7.清朝:设军机处1。
234((2人们思想。
(3)评价: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三.监察与谏议1.监察指对进行监督的制度。
秦、汉两代中央有度达到高峰。
2的言行决策进行监督。
隋唐的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
3.评价:(1)消极: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不能从根本上约束,杜绝。
(2)积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以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这既是的需要,又反映了的变化。
是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核心突破』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2.汉武帝: 中朝
六 部
3.东汉: 尚书台
制 的
4.魏晋南北朝: 三省六部制萌芽
确
立 5.隋唐: 三省六部制
及
其 演
6.宋:
二府三司制
变 7.元:
一省制
元: 一省制
皇帝
中书门下
行政
度 支
财政
盐 铁
户 财政 部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枢密院
军政
吏
户
部
部
礼
兵
刑
工
部
部
部
部
秦至元前期的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从中可看到中央官 制变化的哪些特点和趋势?
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唐选)拔房官玄员龄时等《会晋徇书私》舞卷弊四五,《难刘以毅传》 选(拔2)出概真括正材有料用二的中人的才主,要因观而点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二、选官制度
朝代
西周 战国、秦、西汉初
汉武帝 东汉末、魏晋南北朝
隋唐 明清
制度 世卿世禄
军功爵制 察举征辟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八股取士
三、谏议()
朝代
隋唐 宋朝
机构 门下省 谏院
职能 谏议和封驳,可以对宰相决策提出异 议,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的意见。
独立的谏官机构
活学活用 请尝试对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 进行综合评价。
材料一 据史料介绍,唐太宗李世民 曾是一位“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 贤明君主。他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 衰;以人为镜,可观得失。”在魏征与唐太宗合作的17年里, 魏征给唐太宗提了几百条意见,唐太宗基本上都采纳了。
三 省
2.汉武帝: 中朝
六 部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当堂检测
•
B B A C B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图
状元卷
材料一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1.科举制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唐· 孟郊《登科后》
材料二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 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ou中矣”。 2.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 ——王定保《唐摭言· 述进士上》 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来自元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中书省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一省制:中书省
1) 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 2)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
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 1.是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
• 2标志着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对 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到元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 秦( ) 汉初承秦制 汉武 帝( ) 东汉( )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三省 隋唐 ( ) 宋( ) 元朝( )
庶人
军功爵制
商鞅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 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 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 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 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 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 华。 ——《史记· 商君列传》
结论:军功爵制以军功为升官加爵的标准, 能够激励更多的英勇善战的将士为国效力;“
察举与征辟 汉代察举制“四 科取士”为: “一曰德行高妙, 志节清白;二曰 。 学通行修,经中 博士;三曰名达 法令……四曰刚 毅多略……皆有 孝悌廉公之行”
秦到元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 秦(三公九卿) 汉初承秦制 汉武 帝(中朝) 东汉(尚书台) 魏 晋南北朝出现了三省 隋唐(三省 六部) 宋(二府三司) 元朝 思考:中枢权力机 ( 中书省)
第三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件
(回顾)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沿革简史
1、世卿世禄制: 2、军功授爵制: 3、察举制:
西周时期盛行、后逐渐消亡 商鞅变法时确立,有利于打击旧贵族 的势力和提升地主阶级的地位 西汉武帝时确立,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 为官的制度。初期重德才,后期重门第 曹魏时确立,初为加强集权,后成为 门阀士族垄断高官厚禄的捷径
科举考试作为古代读书人实现人生理想的主 要途径,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巩固了王朝统治, 促进了社会进步。科举制度是比较完备而又严密 的选官制度,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遏制了创造力, 培育了顺从性。科举制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大量 浪费,造成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与封建社会 的没落密切相关。
明清
特点 监察范围从中央到地方,监察程度越来越严密 体现了皇权的高度加强
三、监察与谏议——官僚制度的维系
评价: 消极?积极? 评价: 消极: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 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 败和低效现象。 积极: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 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宋代: 二府三司制
皇
帝
相权再度被分割
中书门 下
行政
度 支
财政
盐 铁
财政
户 部
枢密 院
军政
中书 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 省
不参与政事
门下 省
隋 唐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三 省 六 部 制
元代:中书一省制
皇
帝
宋代: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 下
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编制:刘洋审核:历史组【学习目标与要求】1、根据课本内容填写学案,掌握基本史实。
2、结合学案理清课本内容,能自构简单知识体系。
【基础自主梳理】一、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一)确立:隋唐1.内容:三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省下设六部,即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部。
2.职权及运行程序:____________是决策机构,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诏令。
____________负责审核____________起草的诏旨,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
____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下设六部。
3.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二)演变:宋元1.宋朝:二府三司制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另外设置“_______________”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_______________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____________掌管,三司的长官___________又称为“计相”;宰相只保留_____________。
2.元朝:废除三省,只设____________,长官为________________。
(三)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了深刻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选官制度(一)目的:补充_____________,保证这个队伍的________________。
(二)发展:1.西周:实行________________制。
2.战国:实行________________制,秦和汉初基本沿袭。
【历史课件】2018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素养落实 课前预习 史料探究 随堂训练
素养落实
价值立意·素养提升
【主题立意】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及监察制度代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成熟,说明制度的创新、完善,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学习目标】 (1)以教材资料和插图为信息来源,理解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流程、特点及 作用。
二、选官制度 1.西周: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 2.战国、秦和汉初:军功爵制度。 3.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和征辟制。 (1)含义: 察举制 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 征辟制 是中央和地方 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2)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生的必要性;通过与其他选官制度的比较,说
明科举制如何体现了公平公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 能力。
(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各项制度创新、完善的时代需求。
(4)制度创新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
课前预习
知识梳理
课前自学·释疑解惑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 (1)时间: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于 隋唐 时期。 (2)机构:三省是指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 尚书省 。尚书省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职权:中书省负责 起草诏令 ,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 执行,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概念解读】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 朝,明代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六部是中国古代较 为完备的中枢权力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加强皇权,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决策的 科学性。 【图解记忆】
【特别提示】 士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部分享有政治、经 济特权的家族所构成的一个特殊阶层。造成中国官僚队伍重新贵族化, 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科举制的 实行,士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走出误区】 唐、元两朝中书省的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
2014年岳麓版 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件
B
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 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 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 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D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 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 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 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 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为什么实行一省制,实行之后有何 影响?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政务繁忙, 需要提高行政效率,巩固统治。 影响:到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过重, 不时卷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 争,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 动荡。
地方行政体制演变:
元朝行省制度
西汉郡国并行制度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
1、实行行省制 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2、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1.西周时期是如何选任官员的?这 种制度是如何被破坏的?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西周宗法分封与社会等级图
结论:西周选官用人的主要途径是世卿世禄制度, 这种制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被破 坏而遭到破坏的。
2.军功爵制在战国时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完成了统 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秦朝还以军功作为选官的依 据,是否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 影响?
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
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 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 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循公,坚守直道, 唐代初年君权受到三省宰相和法律的制约。 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
第3课-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sy)
第3课 │ 要点探究
例2 [2010•山东卷]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 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解析] C 宋朝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 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事,而三 司掌管财权。通过这项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 强皇权。A项宰相的权力是缩小了,一分为三;B项是指清朝 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D项材料不涉及地方。
第3课 │ 课前梳理
► 知识点二 选官制度 1.西周:贵族世袭的“____________”制。 世卿世禄 2.战国:军功爵制度。 察举制 3.汉武帝:实行________和征辟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 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也易形成小集团。 4.东汉末年:采用由地方名人将本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 定为九等(品)、朝廷再按等任命的人才选拔制度。 5.魏晋南北朝:家世门第的高低成为选官标准,南朝时 走向末路。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①建立中朝
返回
皇 帝 外朝
中朝 尚 书 令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卿
唐朝中枢权力体系: 三省六部制 起 草 诏 令 负 责 执 行
皇帝
封 驳 审 议
宋朝的中枢权力体 系:二府三司制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元朝的中枢权力 体系:一省制
皇帝
第3课 │ 课前梳理
6.隋唐:________。 科举制 (1)原因: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 和社会的需要。 (2)来历: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 (3)完善: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 官制度。 (4)发展:北宋,更为重视,导致选官过冗过滥; 明清,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5)评价: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 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 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实用教案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①都实行分权;②权力相互牵制;⑵这种分权本质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中国是加强专制,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导致汉初七国之乱和唐末五代十国格局混战的原因是什么?⑴汉--王国问题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1.王国问题的原因:“汉承秦制”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膨胀对抗中央,汉景帝时出现。
2.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平叛、武帝集权)汉武帝地方:颁布推恩令,强干弱枝(分封列侯归郡守统辖,分割王国势力)集权设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措施中央:设中朝分割相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积极: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影响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皇权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
⑵唐—藩镇问题及宋加强中央集权背景 1.节度使威胁中央集权:唐在边境设置节度使,安史之乱使唐由盛转衰,之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五代十国的实质就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 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为解决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史料:宰相赵普:“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军事上收精兵:“杯酒释兵权”,以和平方式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改变重武轻文的局面;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并由三衙统领,但发兵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调分离,利于皇帝控制兵权行政上削实权:中央:二府三司制,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地方:削夺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权力;州郡直属中央,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监督。
避免了武将作乱又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财政上制钱谷:地方赋税小部分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2.分割地方,中央集权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影响利: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弊: 但造成了“三冗”、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自主学习】填写成长资源第13页自主研读部分。
【阅读思考】1.概括秦至隋唐中枢权力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内容及职权运行情况如何?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有什么影响?3.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4.宋元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统治者制定选官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并概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
6、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分别的选官标准是什么?分别评价一下这三个制度、7.监察与谏议【问题探究】1、唐大明宫是唐长安城中最大的一处皇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其父李渊营造的消暑“夏宫”。
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怎样的?2、从课本P10最后一段小字中提炼出元朝为什么要实行“一省制”?3.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但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唐宋时期的许多诗人官员出身于进士,而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化名人却不是状元或进士而是落第秀才,你能举例说明吗?结合以上材料和设问,谈谈你对科举制的评价。
4.如何认识:P12小字提到的:孙中山五权分立学说中的“弹劾及考试两权”?5.思考: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监察机构的发达、完备,是我国古代官制的一个重要特点。
监察机构及职能愈来愈强化,而明清时期专门的谏议制度却没有了。
说明了什么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皇帝或大臣,你的工作、言行能否受到监察制度的有效约束?当时的制度环境对你是否会有影响?【课堂小结】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有哪些?2、汉唐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巩固练习】1.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才服兵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学设计[日期:2010-02-24]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泰安英雄山中学宋明玉一、【课标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引导学生对各个朝代中枢权利机构设置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学习,认识其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起到的重要作用。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及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提前下发学案,引导学生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提出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3、利用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发展过程。
4、利用历史资料和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
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从西汉到元朝一千多年,每个朝代都采取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制度,从而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曾经有的政治文明,了解我国先人的政治上之精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
学生了解现在的政治措施有一个基本基础,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3、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富强,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革新政治。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在增强经济、科技实力的同时,还要不断深化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的改革,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教材分析】本节的核心内容实际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
在对这一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认识到这一制度内存在的两对矛盾是突破这一问题的关键。
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
矛盾。
历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的,而且变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即皇权的不断加强与中央权力的不断加强。
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仍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特征。
教材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
教材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四、【教学方式】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取、舍和整合2、以问题引路并贯穿始终,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逐渐让学生通过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去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材料包括老师根据主题的需要增加的史实资料和各种图片资料。
期望学生在研习历史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
4、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处理好中国古代官制,法制和科举选官制度之间的关系,力争给学生一个充实有趣的历史全貌。
5、在讨论中不断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教具准备】:学案、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建立的?生:A、采用皇帝称号,创立皇帝制度B、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师:(总结)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以来政治制度不断成熟,在官制,法制,科举制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
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探讨自汉到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的。
多媒体展示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学生自读2分钟,明确本课要求)学习新课(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中央官制的演变)【自主学习】创设情景和问题,学生自主解决5分钟。
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多媒体展示问题)问题1、秦、隋唐、宋、元中枢权利体系各是什么?(多媒体展示各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示意图)1.秦:三公九卿2.隋唐:三省六部制3.宋: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4.元:一省制问题2、请思考:秦、隋唐、宋三个不同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趋势?趋势:皇权与相权的激烈争夺过程中,皇权逐渐取得了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
问题3、三省六部制创立何时?各自的职权是什么?它是如何运行的?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三省六部制运行的程序: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具体实施)问题4、元朝的一省制加强了皇权吗?没有(多媒体展示材料)问题5、元代的中书省与唐代的中书省有何区别?唐:中书省是起草诏令;元:中书省是执行机构。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重点点拨:1、三省六部制。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1)为什么三省六部制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三省六部的职权和特点。
(2)出示材料,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三省六部的运行机制材料:唐长安城要修建一巨大工程,请回答需经过哪些部门的批准才能实施?2、对于问题4、学生不好理解,出示材料使学生理解元的一省制并没有加强皇权。
材料展示:阿合马(?—1282),元回回人,出生于中亚费纳喀忒(今乌兹别克的塔什干西南锡尔河右岸)。
原为翁吉部贵族按陈的属民,后为察必皇后(元世祖皇后)斡耳朵侍臣。
1262年,领中书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负责管理财赋。
1264年,升中书平章政事,以善于理财深受忽必烈(元世祖)的信任,而丞相安童形同虚设。
他执政十余年,采取各种手段聚敛民财,谋取私利,引起民怨。
为把持朝政,结亲属和色目人为党羽,排斥异己,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二)选官制度【自主学习】创设情景和问题,学生自主解决5分钟。
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多媒体出示问题)问题1、概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问题2、什么叫察举制和征辟制?何时开始实行?有何影响?问题3、隋朝为什么实行科举制?简述其发展历程。
问题4、科举制与察举制有何不同?问题5、结合教材分析科举选官制度在中国官僚制度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多媒体出示材料)学生回答,教师重点点拨(1)察举制与征辟制的主要区别:察举制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征辟制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
(2)科举制与察举制不同:科举制以考试为主,察举制以举荐为主。
唐代科目虽多,士人所趋,惟“明经”“进士”两科。
“进士科”尤为士人竞试之项目,成为唐代科举的重要内容。
(通过具体材料,加深对科举制的理解。
)【合作探究】出示材料:1、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2、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赵嘏结合材料具体分析科举制的作用。
(三)监察与谏议【自主学习】创设情景和问题,学生自主解决5分钟。
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多媒体出示问题)问题1、中国古代为什么实行监察与谏议制度?问题2、古代监察制度是如何演变的?问题3、比较监察与谏议制度问题4、监察谏议制度在中国官僚制度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学生回答,教师重点点拨:1、比较监察与谏议制度。
不同:监察是对官员的监督;谏议是对皇帝的权威提出异议。
相同:都是国家机器运作的监督机制。
【合作探究】2、在古代历史上,君主权力至高无上,缺乏健全的,有充分权威的法律背景下,监察和谏议能否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引导学生依据教材讨论解答)【学以致用】出示材料:孙中山先生建立民国时倡导“五权分立”,他说:“我所说的五权并非杜撰的,就是将三权再分弹劾及考试两权。
”“……考试权,原来是中国一个很好的制度……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
这种御史都是梗直得很,风骨凛然。
……由此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是决不可少的。
”孙中山先生的态度和政治实践说明了这两种制度的历史价值。
(1)请指出“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两个制度“很好”的依据。
(2)上述制度是否完美无缺?为什么?【合作探究】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是怎样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课堂小结】1、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归纳汉唐以来古代政治高度成熟的表现。
2、概括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学生归纳,师生共同总结)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不断完善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在分权基础上,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命,监督与考核。
地方官对中央与君主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职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质疑问难、集中背诵】7分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当堂掌握,不留遗漏。
七、【教学反思】1、学生的现有历史知识比较少,故对课本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前要让他们预习。
2、利用讨论的形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有效。
3、由于学的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内容,而学生对于这方面的内容以前关注的少,兴趣不大,因此一开始就要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4、对于历史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和探索方面做的不够5、本设计对课改理念理解的还不够全面、体会也不够透彻,致使其精神和要求未能充分体现,因此,恳请各位同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