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费尔巴哈的幸福论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费尔巴哈的幸福论思想
作者简介:开云峰(1989-),男(汉族),北京市昌平区,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伦理学2011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伦理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新疆乌市830054)
摘要:《幸福论》是费尔巴哈晚年时期成熟的作品,也是他最完整的伦理学著作。他猛烈抨击中世纪基督教道德生活方式扼杀了人的现实幸福生活,强调幸福的现实性。特别反对宗教道德中把神当作最高的道德价值,而提出最高的道德价值是人,是合乎人性。本文追寻幸福这一话题,可以更好地了解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
关键词:费尔巴哈;幸福论;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
一、幸福的源起
德行即幸福,这是人们对幸福最古老的认识之一。早在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就明确提出这一观点。苏格拉底认为善就是知,知就是德,德就是福。因此,苏氏主张:人生的本性是渴求幸福,其方法是求知、修德行善,然后是一位幸福之人。柏拉图认为至善即幸福,人为了获得幸福,就必须克制情欲,用智慧和德行去追求至善,幸福不在于肉体感官享乐,而在于善的灵魂。中世纪神学思想家把人的物质生活欲望,上升到感性论,将肉体的需要比作罪恶
加以禁止,以此教导人们幸福不在此岸世界而在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人只有安贫乐道,忍受痛苦,甘于贫困,才能使灵魂得到拯救,享受天国之幸福。德性即幸福这一认识中的禁欲主义思想,理所当然地要受到来自另一方面即经验论的幸福观的批判。
幸福即快乐,这是经验论幸福观的核心命题。伊壁鸠鲁认为,最大的善来自于快乐,没有快乐,就不可能有善。幸福生活是天生的最高善。这一思想后来被后人向两方面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是纵欲主义,主张感官的享乐与放纵即幸福,这是对禁欲主义的道德生活的极端否定;另一方面则是主张有节制的健康的物质享乐。费尔巴哈则是后一观点的突出代表。
费尔巴哈抨击中世纪基督教道德生活方式,强调幸福的现实感性实质,他将一切属于生活的都归之于幸福,幸福不是别的,只是某一生物的健康的正常的状态,在这一状态下,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和实际上满足为它本身所特别具有的、并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二、费尔巴哈的幸福论
(一)生命自身既幸福
生命应不应该具有幸福,费尔巴哈指出:“生命本身就是幸福”“生命本身就是可珍贵的幸福”[1]“幸福只是某一生物的健康的正常的状态,它们十分强健的或安乐的状态;在这一种状态下,生物能够无阻碍的满足和实际上满足为它本身所具有的,并关系到他的本质和生存特殊需要和追求”[2]“生命分界的地方和生命分界
的东西,也就是追求幸福分界的地方和追求幸福分界的东西”[3]在费尔巴哈那里,生命和幸福不仅是紧密联系的,而且可以看作是一个东西。失去了生命,也就失去了一切幸福;没有幸福,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命。
因此,他号召人们要从宗教神学那种虚幻的精神境界中的幸福返回到活生生的现实人间的幸福,要求人们从“神”和“神的幸福”转向“人”和“人的幸福”,转向注重生命的存在和维护生命存在的物质利益。费尔巴哈的“生命本身就是幸福”的观点,在反对宗教神学“禁欲主义”的斗争中,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二)宗教信仰与幸福
费尔巴哈是杰出的无神论战士,他反对宗教神学束缚人们追求幸福的欲望,将幸福寄托于来世。对于宗教,尤其是基督教进行了猛烈批判。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心理根源是依赖感。他说“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感的对象,这个为人所依赖、并且人也感觉到自己也依赖的东西,本来无非就是自然”[4]人所自觉和自知依赖的,就是自然界,就是感官的对象。费尔巴哈认为,爱和畏惧都联合在宗教的对象中,是作为宗教基础或心里根源的依赖感的两个方面。人由于对自然的依赖而产生对自然的敬畏心理,但是人同时又抱着一种摆脱对自然依赖的愿望,所以宗教始终植根于这种矛盾之中。因此,人们信仰宗教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摆脱自然的奴役,也就是为了求得自我保存。
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费尔巴哈认为“人自己意识到的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的里面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爱。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绝对本质,就是人的生存的目的”[5]我们从费尔巴哈的上述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上帝的“全知、全能、博爱”的来源。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定义为“理性、意志和心”,所谓理性也就是知,所谓意志也就是能,所谓心也就是博爱。因此,上帝身上的全知、全能、博爱,无非就是人自己身上的理性、意志和心,只不过这种理性、意志和心在人自己身上是有限的,人通过想象力,设想成为无限的,并使它集中于上帝。在费尔巴哈看来,宗教即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那么如何克服这种异化现象呢?他认为要克服宗教的异化,主要就在于揭露宗教的虚伪性,指出宗教、神、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人的精神的创造物,经过这种揭露人们就能够把异化为神的本质归还人,用对人类的爱代替对神的爱和敬畏。
费尔巴哈批判、否定了基督教伦理学,重新把伦理学奠基于人本学之上。在他看来,道德的主体不是神,而是人,道德应从人的本质出发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合乎人的本质的行为才是道德的行为。
(三)道德原则与幸福
费尔巴哈在有关道德原则的论述中,特别强调了“爱”的原则。可以说,这是他道德的最高原则,一直被他抬到了“宗教”的高度。他认为,人存在着,就意味着爱自己,但眼光短浅的人爱自己,仅仅看到直接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这种人不可能对自己爱的很深。而眼光开阔的人,会去爱别人,爱别人实质上是通过曲折的方法得到爱自己的目的,这种“曲折”,穿引着外界一切对自己有利东西。他把“宗教变成伦理学,而又把伦理学变为宗教”。所不同的地方在于,旧的宗教信奉上帝,费尔巴哈新的宗教信奉“爱”。费尔巴哈脱离了人的阶级性和社会性,大讲抽象的爱,认为人类可以共同唱着一曲爱的颂歌愉快地走向幸福,其实这只是他的主观愿望而已。
三、费尔巴哈幸福论的时代价值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6]发掘、借鉴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
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特别反对宗教道德中把神当作最高的道德价值,而提出最高的道德价值是人,是合乎人性。尽管费尔巴哈强调物质幸福,强调一切生活的东西都属于幸福,但他反对因纵欲而使自身受到损害,主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