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气温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课《气温》。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测量、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有:第一章第五节《气候与天气》中的第二部分《气温》。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气温记录表格、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引发学生对气温的思考,引入新课。
(1)展示夏天和冬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气温差异。
(2)提问:气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1)气温的概念: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2)气温的测量: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3)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气温的变化曲线,引导学生分析规律。
3. 例题讲解:讲解与气温相关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1)例题1:某地一天中最高气温为30℃,最低气温为20℃,求这一天的平均气温。
(2)例题2:比较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气温差异,分析原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气温测量、记录和分析,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1)测量教室内的气温,记录在气温记录表格中。
(2)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
2.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测量并记录家中一天的气温变化,计算平均气温。
(2)分析气温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适应措施。
2024年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22 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主要讲述气温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包括第三章“气候与生活”的第一节“气温的变化与影响”,详细内容涉及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分布规律以及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其分布规律,理解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气温知识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世界气温分布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
2. 新课导入:讲解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相关知识。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气温测量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讲解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气温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气温的变化与影响2. 板书内容:(1)气温的概念与测量方法(2)气温的分布规律(3)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并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3)举例说明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气温的相关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气象站、开展气温调查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对天气和气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定义2.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3. 气温的测量单位及换算4. 气温的变化规律5. 天气对生活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关系,气温的测量单位及换算。
2. 难点:气温的变化规律,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利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预报,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温。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阐述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3. 讲解气温的测量单位及换算,举例说明。
4. 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气温变化。
5. 讲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恶劣天气。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一周的气温变化,分析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策略:1.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天气和气温的变化。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如天气预报视频、气温变化图表等,增强学生对天气和气温的认识。
3. 设置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基本概念。
3. 分析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天气对气温的影响。
4. 讲解气温的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气温的计量和转换。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章《气温》。
教学内容包括:气温的定义、气温的测量、气温分布的特点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如下:1. 22.1节:气温的定义及测量;2. 22.2节:世界气温分布规律;3. 22.3节:影响气温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气温的定义,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理解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的因素;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提高实践操作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关爱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难点:影响气温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世界气候分布图、多媒体设备;2. 学具:气温记录表、学习笔记、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引发学生对气温分布规律的思考;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相关知识;3. 知识讲解:(1)讲解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分析;(2)讲解影响气温的因素,结合实例进行分析;4.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气温测量,记录数据,讨论气温变化的原因;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6. 随堂练习:设计气温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气温》2. 主要内容:(1)气温的定义、测量;(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3)影响气温的因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定义及测量方法;(2)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的因素;(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气温变化的看法。
2. 答案:(1)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方法有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课件:气温(共17张PPT)
3.一天中的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在气象观测中,测量气温的工具 有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
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 午后2时左右 ; 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 日出前后 。
4.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 箱外__低__;(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A.早晨
B.中午
C.傍晚
(2)该实验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是 没有设置不装遮阳帘的对照组。
5.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表示( B) A.大气温暖的程度 B.大气的冷热程度 C.大气的湿度 D.大气的成分 6.下列关于气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B.气温是指某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C.测量气温的温度计通常放在白色的百叶箱内 D.一天内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正午12时
3.小张同学想要测量家里的气温,为了使测得的温度更接近实际温度, 则温度计应该摆放的位置是(B )
A.朝南的阳台上 B.客厅里 C.朝北的后窗上 D.厨房内
4.读浙江省某地某日“气温日变化图”,该地该日的最低气温大约是( B) A.23.1 ℃ B.24.1 ℃ C.25.1 ℃ D.26.1 ℃
14.某气象站一天中测得以下几个时间段的气温,试回答下列问题:
时 间/t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温 度 12.2 10.4 9.4 11.1 12.0 17.6 18.5 22.4 20.5 18.1 14.4 13.9 /℃
(1)当地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_1_4__时,最低气温出现在__4__时。一天中的
7.下图是杭州市夏季某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 (1)气温日较差指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差。这一天,杭州气温日较 差是( C ) A.10.5 ℃ B.9 ℃ C.11.5 ℃ D.67.5 ℃
浙教版科学八上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上22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章“气温”,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概念、气温的测量、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具体章节内容为22.1节“气温的测量”和22.2节“气温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
2. 理解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了解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
难点:气温变化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温度计、天气预报视频、气温变化图表。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了解气温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气温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测量方法。
3. 测量气温:演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掌握气温的测量技巧。
4. 气温变化特点:通过气温变化图表,讲解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5.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案例,讲解气温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 随堂练习:布置气温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气温2. 内容:(1)气温的概念(2)气温的测量方法(3)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4)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分析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答案:(1)气温是大气温度的简称,反映了大气的冷热程度。
测量方法:使用温度计。
(2)气温日变化: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我国气温年变化表现为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气温的测量方法及其变化特点,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对天气和气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2.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3. 气温的测量方法。
4.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5. 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难点:气温的测量方法,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气温变化和天气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设置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测量和天气预报的制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变化和气温差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阐述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3. 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演示实验操作。
4. 讲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展示天气预报的制作实例。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天气和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6.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气温测量实验,体验天气预报的制作。
7.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观察天气、气温变化方面的不足。
8. 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气象资料,了解我国气候变化趋势,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环节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评价设计评价目标:1. 学生能准确描述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气温测量工具,并解释测量结果。
3. 学生能够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并简单介绍其制作过程。
4.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记录天气数据,展示对天气变化的认识和关注。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精品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课“天气和气温”中深入学习。
具体内容包括:气温概念、测量与记录;天气现象观察与描述;影响气温变化因素;以及气温与生活关系。
我们将重点学习教材中第一、二节内容,详细探讨气温测量和天气现象观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气温概念,掌握气温测量与记录方法。
2. 能够观察和描述常见天气现象。
3. 解影响气温变化因素,认识到气温与生活密切关系。
4.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测量与记录方法,天气现象观察与描述。
难点:影响气温变化因素及其对生活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天气现象图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将给学生展示一组天气现象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天气情况,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2. 新课导入(10分钟)(1)介绍气温概念,引导学生解气温对生活影响。
(2)讲解气温测量与记录方法,演示如何使用气温计。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教材中例题,让学生通过例题掌握气温测量和记录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5分钟)讲解影响气温变化因素,让学生解气温与生活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天气和气温2. 内容:(1)气温概念、测量与记录(2)天气现象观察与描述(3)影响气温变化因素(4)气温与生活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概念及测量方法。
(2)观察并描述今天天气现象,记录气温变化。
2. 答案:(1)气温是指空气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方法:将气温计放在通风、遮阳地方,读取温度数值。
(2)请学生根据实际观察完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程度如何,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解气候变化对生活影响,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意识。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气温
课堂练习
1、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
是
、
、
、
、
和
。
2、测量气温的工具是
,我国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是
。
3、下列短语中不是用来描述天气的是 (
)
A、狂风暴雨 B、风雪交加 C、秋高气爽 D、阳光灿烂
4、“早穿皮袄午穿纱”这一说法是指: (
)
A、冬季气温变化大 B、年平均气温低
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 ℃
植物最适宜生长的温度。如水仙8℃-12 ℃; 兰花25 ℃-30 ℃;黄瓜白天25 ℃-30 ℃/夜 间15 ℃-18 ℃;小麦>10 ℃;玉米24 ℃-26 ℃;水稻25 ℃-28 ℃。(拔节)
气温与人们的生活
1、夏天来临时,家里常用哪些方法来 抗高温?冬天来临时,家里常用哪些 方法来御寒?
C、日平均气温高 D、气温日较差大
5、一天中,陆地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
)
A、日落前后 B、日出前 C、午夜前后 D、上午10时
华氏温度
° 华氏度( F)是欧美国家生活中常用的温度单 位。 华氏温度=1.8摄氏温度+32
3、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 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大风、暴雪、严寒 的天气
微风、晴朗、高 温的天气
4、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要素的综合状况。 气候:指一个地区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
的综合。 共同点:都是大气状况; 不同点:天气是多变的,短时间的;
气候是比较稳定,多年形成的
第二节 气温
民间的俗语
燕子低飞――天将雨 蜻蜓成群低飞绕天空,不过三日雨蒙蒙 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蛤蟆叫,大雨不久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课《气温》。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分布规律、影响因素以及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具体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气温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气温计、地球仪、教学课件、气温分布图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气温计(每组一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相关知识。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气温测量,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的变化,提高实践能力。
4. 例题讲解:讲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帮助学生理解气温知识。
5. 随堂练习:针对气温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等知识点,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
6. 知识拓展:介绍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2. 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3. 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2. 答案: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原因: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
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全国普遍高温;原因:太阳直射北半球,全国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分布规律等知识。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气温知识的应用,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气温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02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22 气温教案 浙教版
202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22 气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章,主题为“气温”。
具体内容包括气温的概念、测量、分布规律、影响气温的因素以及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涉及教材章节如下:1. 第1节:气温的概念与测量2. 第2节:气温的分布规律3. 第3节:影响气温的因素4. 第4节: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
2. 使学生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认识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气温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影响气温因素的分析。
2.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世界气温分布图、影响气温因素的相关图片。
2. 学具:练习册、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对生活的影响,引起学生对气温的重视,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让学生亲自操作气温计,加深理解。
4. 实践:分组讨论影响气温的因素,分享各组观点,教师点评。
5. 例题讲解:结合生活实例,讲解气温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
6. 随堂练习:设计气温相关问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气温2. 板书内容:(1)气温的概念与测量(2)气温的分布规律(3)影响气温的因素(4)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3)结合生活实例,说明气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答案:(1)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测量工具为气温计。
(2)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普遍高温;原因:纬度位置、地形、海陆分布等。
(3)示例:气温影响衣着、农业、交通等方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掌握较好,但对气温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理解还需加强,今后教学中需增加相关实例分析。
浙教版科学八上22《气温》经典教学课件
浙教版科学八上22《气温》经典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课《气温》,主要涉及气温的测量、分布特点及其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1. 气温的测量方法与工具;2.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3. 气温分布的不均匀性;4. 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理解气温分布的不均匀性及其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的不均匀性及其影响。
2. 教学重点:气温的测量方法、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地球仪、投影仪、教学课件等。
2. 学具:学生用气温计、记录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 新课导入: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气温测量实践活动,观察并记录气温的日变化。
4. 例题讲解:分析气温年变化规律,讲解气温分布的不均匀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气温分布图,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温特点。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测量方法2.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3. 气温分布的不均匀性4. 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简述气温的测量方法。
(2)描述一天内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3)举例说明气温分布的不均匀性及其影响。
答案:(1)气温的测量方法:使用气温计进行测量,气温计分为水银气压计和电子气压计。
(2)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3)气温分布的不均匀性及其影响:如我国南方地区冬季温暖,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导致南北方农业生产差异较大。
2. 拓展延伸: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2气温(教学教学设计)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浙教版)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气温知识点,掌握气温技能。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气温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示例题型及答案:
1. 气温变化曲线图:学生需要绘制一条曲线,表示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情况。例如,曲线从早上6点的最低气温开始上升,中午12点达到最高气温,之后逐渐下降,到晚上10点降至最低气温。
2. 气温数据表格:学生需要填写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和平均值。例如,最高气温为35℃,最低气温为18℃,平均气温为26℃。
3. 解释气温异常现象:学生需要解释某一次气温异常现象的原因,如高温热浪或寒潮,并说明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设计气温预报: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简单的气温预报,包括预计气温、天气状况等。
5. 讨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需要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穿着、旅游活动等。
7. 气温的异常现象:了解气温异常现象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8. 气温预报:让学生了解气温预报的基本方法,尝试制作简单的气温预报。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如观察、实验、分析等,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2.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式思考气温问题,如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等,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概念的讲解、实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突破难点,巩固重点。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气温》PPT课件,共14页
第2节 气温
学习目标
1.认识天气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3.学会测量气温。
4.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密切关系。
知识点1 天气什么
天气的概念
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组成要素
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等
A
[解析] 一天中正午12时太阳辐射最强,此时地面温度随着吸收太阳辐射而升高,地面辐射逐渐增强。由于地面升温后,通过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大气需要一段时间,故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即午后2时左右。
题型1 天气的识别(易错) ★★
典例3 下列形容天气的语句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D.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题型3 气温与生物的关系 ★★
典例5 气温与生命活动关系非常密切,很多动物的行为与气温变化有关。下列行为与气温变化无关的是( )A.青蛙冬眠 B.小狗吐舌 C.金蝉脱壳 D.候鸟迁徙
C
[解析] 青蛙为了安全度过冬天,选择冬眠,跟气温变化有关;随着气温的升高,狗通过吐舌以及加快呼吸频率来降低自身温度;金蝉脱壳描述的是蝉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蜕皮现象,与气温无关;候鸟迁徙是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跟气温变化有关。
本节知识归纳
3.气温对生命活动和人类的影响
气温与生命活动关系密切
很多动物的行为和气温变化有关。例如,随着气温的升高,狗的呼吸频率会明显加快并伸出它的舌(如图甲);在秋末天气变冷时,青蛙开始进入冬眠(如图乙) 甲 乙
A
[解析] 描述的是一夜之间树枝上缀满了雪花,恰似梨花盛开,是短时间内的状况,即天气; 、 、 描述的均是某地每年这个时候的天气状况,比较稳定,且不是短时间内的,不是天气。
八年级科学上册22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22 气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章,主题为“气温”。
具体内容包括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分布特点及其影响。
本章分为两个小节:第1节介绍气温的基本概念和测量工具,第2节探讨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气温的基本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理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气温数据进行问题分析的能力,学会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探究气温的相关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其分布特点。
难点:如何运用气温数据进行问题分析,理解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温计、地图、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分布特点。
(1)介绍气温的概念,讲解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2)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气温分布规律。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气温测量,记录数据,分析气温变化规律。
4.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讲解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气温2. 板书内容:(1)气温的概念及测量工具(2)气温的分布特点(3)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分析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的原因。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气温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2. 答案:(1)气温指空气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工具主要有气温计。
(2)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主要是由于纬度因素造成的。
北方纬度高,接受太阳辐射较少,气温低;南方纬度低,接受太阳辐射较多,气温相对较高。
浙教版科学八上2.2《气温》经典教学课件
很多动物的行为和气温变化有关。
讨论 气温与人们的生活
2 气温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也很大。
如:(1)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 在35℃的气温下,人体感到炎热难耐。 在0℃的气温下,人体感到寒冷。 各种农作物都有自己不同的最适生长 温度。
气温与人类其它生物的关系
(2)低温下农作物受冻害。 (3)低温下,下雪、结冰影响航运。
(探究的步骤怎样,如何设计 方案、选择器材、确定时间和 地点等)
【探究实验1】
探究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 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间
实验结论: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 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对生物的影响
⒈许多动物的行为和气温变化有关.
气温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例如随着气温的升高,狗的 呼吸频率会明显加快。
如采用洒水、晚上开窗通风、白天关窗, 使用空调等方法来抗高温。如采用多穿 衣服、使用暖气等方法来御寒。
讨论
气温与人们的生活
2、严寒有哪些危害?可以采取什么防 范措施?
危害有:低温使农作物受冻害、影响 航运等。在冬季,可以采用在树干上 绑草绳、给农作物盖上塑料薄膜等方 法来抵抗严寒。
1、下列语句中描述天气的是 ()
B、北京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气温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不大。 ⒈许多动物的行为和气温变化有关.
想一 想
“风和日丽”和”冬暖夏冷” 有什么不同之处?
3.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天气: 短时间内大气的综合情况. (刮风、下雨、晴转多云、雷电交加)
气候:是某一地区较长时间内(多年) 天气的综合特征。
(炎热的夏季、终年高温、四季如春)
在0℃的气温下,人体感到寒冷。
1、下列语句中描述天气的是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
气象哨兵 物象谚语
A.随着气温的升高,狗的呼吸频率明显加快
蚂蚁搬家,必有雨下; 2.台风“海马”在广东省汕尾市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4级,风速42米/秒,汕尾市当天最高气温为28℃,最低气温为25℃,中到暴雨,南风10~11级,上述描述的大气
你是如何抵抗高温与严寒天气?
如采用洒水、晚上开窗通风、白天关窗, 使用空调等方法来抗高温。如采用多穿衣 服、使用暖气等方法来御寒。
低温对农作物有什么危害,如何预防?
危害有:低温使农作物受冻害、影响航运等。 在冬季,可以采用在树干上绑草绳、给农作物 盖上塑料薄膜等方法来抵抗严寒。
你注意过在什么情况下蜻蜓会飞得很低吗? 气压低、湿度大的天气下,蜻蜓因翅 膀变软而飞得很低,天要下雨了。 蚂蚁搬家往往预示着什么? 预示着天气要变坏。
3、一气象站一天中测得以下几个时间段的气温,试回 答下列问题:
(1)当地的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___1_4___时,最低气温 出现在____4___时。一天中的最大温差为___1__3__℃。 (2)若上表中的最高温TA和最低温TB是同一时间在A、 B两地测得的气温,那么A、B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___2__1_6_7_米。
朝向北方,防止太阳光的直接辐射。 4、你知道为什么将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吗?(即百叶箱的 好处)
⒈能防止日晒雨淋,又能通风 。 ⒉ 百叶箱内阳光不能直接照射,温度计读数更 符合实际气温. ⒊百叶箱内的气温波动比箱外小.
温度 ℃
32 30 28 26 24 20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候?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课《气温》,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测量、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与生活的关系等方面。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如下:1. 第一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气温的测量与日变化第二节:气温的年变化与生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和日变化规律,了解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 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气温对生活的影响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气象数据表格、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温度计、计时器等)、气象观测记录表、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引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关注,导入新课。
2. 新课:(1)气温的测量:介绍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气温。
(2)气温的日变化:分析实验数据,讲解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举例说明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3)气温的年变化:展示地球仪,讲解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气温的年变化规律。
3. 随堂练习:设计气温测量、日变化和年变化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测量温度计原理温度计使用方法2. 气温的日变化规律: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影响:气温对生活的影响3. 气温的年变化原因: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规律: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测量方法。
(2)描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举例说明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2. 答案:(1)气温的测量方法: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课《气温》。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
具体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五节,详细内容为气温的测量、记录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和记录方法。
2. 学会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影响气温的因素。
教学重点:气温的测量、记录和分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地图、投影仪。
2. 学具:气温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引发学生对气温分布规律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测量和记录方法。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气温测量,记录数据,并分析气温分布规律。
4. 例题讲解:讲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地图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概念、测量和记录方法。
2. 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案例分析:某地区气温分布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温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的环保建议。
2. 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的气温分布规律,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气温的测量和记录方法掌握较好,但在分析气温分布规律时,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今后教学中,应加强对此方面的引导和讲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影响气温的因素。
2.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3. 作业设计: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温分布规律,提出相应的环保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低 气温
日出
气温
最高 气温
正午
日落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时间:时
气温
最高气温:一天中的气温最高点。 它出现在午后2时(14点)。
最低气温:一天中的气温最高点。 它出现在日出前后。
平均气温:每天2、8、14、20时 即时温度的平均值。
最低温度计通常是酒精温度计,其中置一长约二公分、两端呈球 状之黑色玻璃棒作为指标。当温度下降时,酒精柱顶端表面张力 作用,带着游标下降;当温度上升时,酒精膨胀,酒精柱经过游 标周围慢慢上升,而游标仍停在原来的位置上,并记录下最低之 温度。最高温度计則通常为水银温度计,水银装在尾端的玻璃球 中,其紧邻上方为一极狭小的颈部。当温度上升时,水银膨胀, 可以顺利冲过颈部,而升到较粗的玻璃管中,以标示温度。但当 温度下降时,水银收缩,却通不过颈部回到玻璃球中,于是所显 示的温度自然就是最高温度了。
单位是摄氏度( ℃ )
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大概出现在什么时间?
仪器: 地点:
为什么要把 温度计放在 百叶箱里测
量气温?
观察百叶箱的结构
1、你知道为什么将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吗? 百叶箱的好处:能防止日晒雨淋,又能通风。在百叶 箱内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气温波动比箱外小,真实地反 映空气的温度。
大气温度、风、降水、湿度等因素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综合状况
包括:大气温度、湿度、气压、风、 降水等要素,还包括雷电、下雪等
天气:强调“短时间内”,“多变不稳定” 气候:强调“长时间”,稳定 加以区分!!!
1、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
① 阴转多云 ② 冬暖夏凉 ③ 晴空万里 ④ 秋高气爽 ⑤ 和风细雨 ⑥ 终年高温 ⑦ 冬雨夏干 ⑧ 雷电交加 ⑨ 鹅毛大雪 ⑩ 四季如春 11 烈日炎炎 12 长夏无冬
3.下列叙述中,描述天气的是( ) A.山前桃花山后雪 B.春风又绿江南岸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E.山雨欲来风满楼 F.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气温(大气/空气的温度) 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气温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
D
4. 天气的主要要素是( ) A.A ) A.漠河 B. 吐鲁番 C. 南京 D. 杭州
6.下列描述中,前者属于天气,后者属于气候的是
(D)
A.长夏无冬,雷电
B.刮风,下雨
C. 终年高温,冬暖夏凉 D.阴转多云,四季如春
中国最低气温 的地区-漠河 – 52.3℃
中国最高气温的地 区-新疆吐鲁番 47.8℃
1、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__气__压_____、 ___温__度________、_湿__度_______等要素的综 合状况。
2、下列词语是描述天气的是__①__④____。 ①狂风暴雨 ②四季如春 ③终年高温 ④晴转多云
第2节 气 温
蚂蚁搬家是预 示着什么?
蜻蜓飞得很低 是什么时候?
预示着天气的变化
义乌市专业气象台2016年10月10日09时00分 发布的天气预报: 【市区天气】
今天多云,明天晴,后天多云转晴 温度:18—21 ℃ 【风力】东南风2级 【降水概率】30% 【相对湿度】 :最大75%,最小35%
从上面内容中你看到天气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狗为什么吐舌头?
气温与生物的 关系非常密切。 很多随着气温 的升高,狗的 呼吸频率会明 显加快,另外 狗会通过吐舌 头排汗而降温。
气温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也很大,人 体感舒适的温度约为22℃。而各种农作物则 都有自己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
世界最高气温的地 区 美国“死谷” 56.7 ℃
世界最低气温的地区 南极 –89.2℃
1. 下列语句中描述天气的是
()
A.龙湾夏季高温多雨 B四季如春
C.雨过天晴
D.冬暖夏凉
2.通常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往往出现在 ( )
A.日落前后
B.日出前后
C.清晨2时
D.午夜24时
3. 气温对人类生活和生A 产的影响也很大,人体最 感舒适的气温约为( )
A.22 B.30 C. 18 D. 25
2、百叶箱为什么漆成白色? 漆成白色,阳光被反射掉,所测温度比较接近大气温度。
3、百叶箱离地面的高度一般是多少?为什么? 1.5m左右,这个高度的气温比较稳定,并且人类活动都在 这一高度,更具实用价值。 4.百叶箱朝向哪个方向开着? 避免太阳直射,北半球的百叶箱的门都是朝北的
气温
温度 ℃
32 30 28 26 24 22 20
1.下列叙述中,描述天气的是( )
A.山前桃花山后雪 B.塔里木盆地终年干燥少雨
C.昆明四季如春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记几个“天气”和“气候” 2.下列叙述中,不属于描述天气的是( )
A.今天傍晚下了一场雷阵雨
的例子 B.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C.风和日丽
D.今天气温10-20摄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