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研究项目参考选题(哲学社会科学类)
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研究项目参考选题(哲学社会科学类)为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研究方向、选题,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特拟定了本参考选题。
各学院要鼓励各创新团队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结合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要求,用建设性的态度和改革发展的眼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典型调查,以小见大,独立思考,了解新情况,反映新问题,体认新实践,研究新经验,深刻认识国情,拓展时代视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理解和把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和科学严谨的精神,锻炼运用科学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哲学类: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和经验的典型调查3.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典型调查4.在当代中国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彰显的典型调查5.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调查6.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典型调查7.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经验典型调查8.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9.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时代精神的调查研究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实践和路径创新调查研究经济类:1.全面深化改革的典型调查研究2.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典型调查3.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典型调查4.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设的调查研究5.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的调查研究6.农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的调查研究7.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典型调查8.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典型调查9.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创新调查研究10.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调查研究11.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的典型调查12.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需求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13.发挥区位优势、推动老少边贫地区发展的调查研究 14.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和改革的调查研究15.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创新与改革问题调查研究16.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17.各地发展中小微企业的实践与经验调查研究18.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资关系问题的调查研究19.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的调查研究20.积极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典型调查21.活跃和完善中国式劳动力和人才市场调查研究22.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典型调查23.各类企业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24.各地创业园区的布局和发展问题调查研究25.后危机时代利用外资优化结构、创新模式的调查研究26.21世纪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调查27.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调查28.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29.资源节约型企业典型调查30.名牌战略案例研究社会学类:1.各地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典型调查研究 2.各地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和服务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3.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查研究4.推进城市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新做法新经验调查研究5.社会诚信、商务诚信、政务诚信建设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6.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7.国家认同问题的调查研究8.我国当代社会结构变动的单项调查9.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10.我国人口素质状况的调查研究11.城镇老龄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1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13.社会转型中妇女地位变化调查研究14.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的调查研究15.新的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调查研究16.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17.我国社会救助工作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18.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19.新社会阶层成长的调查研究20.建设和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典型调查21.城市务工人员医疗保险改革和创新典型调查22.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23.时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24.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25.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评研究法律类: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制研究2.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和法律保障研究3.社会主义宪法实践性研究4.物权法实施问题研究5.知识产权法问题研究6.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的调查研究7.刑事法律问题调查研究8.中国民事法律制度完善研究9.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10.我国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和创新调查研究11.社会舆论监督的法律问题研究12.公益诉讼问题研究13.我国环境生态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14.依法行政、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实践的调查研究15.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关法律研究教育类: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2.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调查研究3.创新型国家建设与教育体制改革问题调查研究4.大众化阶段我国大学教育发展、创新和改革的典型调查研究5.新时期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创新的调查研究6.各地解决中小学应试教育现象的举措和经验调查研究7.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典型调查8.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9.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10.加强和改革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典型调查11.各地解决城镇学龄前儿童教育问题调查研究12.大中小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经验典型调查研究13.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享受同等教育的状况和推进路径的调查研究14.国家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政策和实践调查研究15.中外学校间学生交流活动的调查研究管理类:1.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的政府转型和行政改革典型调查2.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分析3.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的调查4.新型科技企业的定位和管理调查研究5.社区物业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典型调查6.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7.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调查研究8.我国企业家队伍成长发展的调查分析9.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和管理体制问题调查研究10.企业在创新转型升级中崛起和发展的典型调查11.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典型模式调查研究12.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与状况的调查研究 13.医疗与药品的监管体制、机制和现状的调查14.工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15.新世纪我国商会(企业和企业家协会)状况和新作用调查研究16.影响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因素调查与分析17.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个案研究 18.便民快捷健全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研究19.各地建立和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20.反对腐败、建设清廉政府的典型调查21.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江苏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 江苏师范大学社会科学 ...
附件1:江苏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3-2020年)为加快培养、集聚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形成人才活力充分发挥、才能充分施展的优良环境和氛围,快速提升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确立我校在全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特制定《江苏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3-2020年)》。
一、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设一支水平领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创新型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培育若干名领军型战略社会科学家,涌现出一批国内一流乃至世界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确立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内竞争优势,为实现我校成为高水平综合性的国内强校提供科研人才支撑。
二、主要任务通过实施重大人才政策与人才工程,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重点建设以下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一)打造一批战略社会科学家围绕学校战略需求,打造一批具有世界眼光、通晓学术发展大势、学术规划和指导能力较强的战略社会科学家。
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为重要依托,以相应科研平台为载体,充分整合校内人才资源,培养、推出一批长江学者量级的顶级人才。
(二)重点建设优秀社科研究创新团队依托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工程,在若干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社科研究创新团队。
主要是围绕提高原创能力,选择哲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教育学等领域,依托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重点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重点支持一批国家长期需要、有基础、有潜力、组织健全、研究方向明确、水平一流的创新团队,保持和提升我校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支持和培养一批中青年研究骨干人才瞄准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结合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任务部署,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统筹人才、项目与基地建设;以政策调整为保障,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营造“潜心研究”的良好环境,打造一批思维敏锐、学术精湛、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的中青年研究骨干,使之成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4.04.29•【文号】教社科厅函〔2024〕10号•【施行日期】2024.04.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其他规定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24〕1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办法(试行)》(教社科〔2023〕3号),决定启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建设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瞄准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布局和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有效提升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支撑力、贡献力,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二、建设目标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强化有组织科研。
创新研究方法手段,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增强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的本领。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一批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出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有力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首批计划遴选认定30个左右创新团队,建设周期为3年。
在建设周期内,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并根据建设成效滚动资助,连续资助期限不超过2个周期。
三、申报条件(一)创新团队不设选题指南,可依据研究专长结合支持办法要求自主选定研究领域,自行拟定团队名称。
(二)创新团队主要依托的学科应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原则上须为教育部等三部委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学科,或在相关评价中处于前列的学校优势学科。
团队建设方案
团队建设方案团队建设方案汇总6篇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
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团队建设方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团队建设方案篇1一、团队建设的意义:当科技打破疆域,高度信息化,使全球一体共存,各类变化加剧、加速。
任何单一人的力量都相对有限,即使身居高位的领导人也是如此。
集思广义,相濡以沫的团队力量极为重要,因为它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源泉。
一个优秀的团队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当前所需的利润,并且能带来一种优秀品质的传承,是做成一个百年老店的根本所在。
二、组织人员分工指挥员:xxx裁判员:xx参加人员:蓝岸国际服务中心员工三、团队建设比赛(分期完成)1、破冰活动时间:20分钟活动目的:打破隔阂、建立相互熟知、相互信任的团队氛围。
相互之间的沟通是树立这种信心的基础,一旦信任完全建立,你会感觉到团队的工作气氛是那么的轻松、愉快。
活动内容:1、将所有成员分为三组,让每组队员围成一个向心圆,直径2—2.5米,选一位队员站在中央。
2、每个人伸出自己的双手,中央的队员则双手抱在胸前,并做出以下的沟通对话。
中心队员:“我叫(自己的名字),我准备好了,你们准备好了没有?”全体团队成员回答:“准备好了。
”培训师“我倒了?”全体团队成员“倒吧!”3、这时整个身体完全倒在团体成员的手中,这时团队成员把中央队员顺时针推动两圈。
4、建议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来试一试。
5、要求在圆中央的人倒下时应保持身体直立,并不要打开双手,以免伤及他人。
2、毕业墙时间:20分钟活动内容:将所有人员分成三至四组。
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一组的所有人只凭借相互间的合作,从地面攀上离地高达3.8米的墙顶。
如果有一个人没有攀上或超过了规定的时间,那么所有的人将不能毕业,也就是说有一个上不去则全体失败。
如果每组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则选择利用时间最短的那一队为获胜组。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的通知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23.08.25•【字号】教社语〔2023〕298号•【施行日期】2023.08.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的通知教社语〔2023〕298号各普通高等学校:按照《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申报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的通知》(教办社语〔2023〕204号)要求,经学校推荐,专家评审,并公示无异议后,确定15个创新团队为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现将名单予以公布(详见附件1),并提出以下要求:一、根据《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实施办法(修订)》(教社语〔2020〕299号)规定,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组织创新首席专家填报《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目标责任书》(见附件2),审核盖章后,于2023年9月20日前一式三份EMS寄送至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与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处,电子版发送至****************。
二、创新团队建设期间至少整理并提交2次3000字左右的决策咨询报告,报送时间为建设期的第一年度和第二年度。
决策咨询报告要反映研究中最新、最有价值的研究观点和成果。
教育厅将根据成果情况呈送省委、省政府领导或相关实际决策部门。
三、创新团队建设期间需要对首席专家、项目名称、团队骨干、最终成果形式等作出调整、变更的,首席专家须提交事项变更申请书,经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同意,报教育厅审批、备案。
四、创新团队建设期为3-5年。
考核基本要求如下:在国内权威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1部及以上;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及以上,其中至少有2篇被CSSCI权威核心期刊收录;新获批省部级以上项目2项及以上;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及以上。
来校后团队建设计划,及与拟引进单位已有团队的合作计划
来校后团队建设计划,及与拟引进单位已有团队的合作计划一、团队介绍我校将在来校后组建一个多学科、跨院系的团队,旨在促进跨领域的合作与创新,提升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1.团队名称:跨领域创新团队2.团队成员构成:团队成员将来自各个院系,包括自然科学、工程、社会科学及艺术设计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3.团队核心价值观:合作、创新、卓越、责任。
4.团队目标:通过跨学科交叉合作,推动创新研究成果的产出,并促进成员个人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二、团队建设计划1.团队招募:在校园内广泛宣传,征集具有跨领域背景和研究兴趣的学生加入团队。
招募形式可以包括海报宣传、线上招聘平台发布、宣讲会等。
2.团队导师指导:寻找具有跨领域背景和丰富研究经验的教师作为团队导师,为团队成员提供学术指导和团队管理支持。
3.团队培训:为团队成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包括学术论文写作、项目管理、创新思维培养等方面的训练。
4.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团队成员参与学术研讨会、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并积极寻找与其他团队、研究机构的合作机会,推动跨领域合作项目的开展。
拟引进单位已有团队的合作计划我校拟引进的单位已有团队,为了更好地促进团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我校计划采取以下措施:1.交流访问:规划定期交流访问计划,邀请拟引进的团队成员来我校进行学术报告、讲座以及研讨会等活动,与我校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
2.联合科研项目:在研究方向和领域相近的情况下,积极推动双方团队的合作科研项目,共同拟定研究计划、申请科研项目资金,推动科研成果的产出和应用。
3.学术论坛与研讨会:定期举办学术论坛和研讨会,邀请拟引进团队的成员作为讲者或参会者,与我校师生一同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促进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
4.人才交流与培养:协商双方学术交流人员的互派和培养计划,在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修、访问等方面积极互通有无,提高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以上是团队建设计划和与拟引进单位已有团队的合作计划的初步设想。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科研水平,紧密围绕国家和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实现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决定实施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建设。
根据学科建设方向以及人才队伍基本状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人才,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军人物和科研骨干,保持学科研究方向和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提高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和科技增长点;打造科技平台,稳步推进博士点立项(支撑)学科和一级硕士点学科建设;倡导优良的学术风气,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促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周期团队建设周期暂定为三年。
三、组建条件1.团队负责人应具备正高级职称(45岁以下的负责人须具有博士学位),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已形成较明确的研究方向。
2.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不少于3人)。
团队成员的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
各成员应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3.团队原则上以博士立项建设(支撑)学科、一级硕士点学科、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基地等)为依托。
4.团队分为理工类团队、人文社科(含管理)类团队和艺术类团队,具体的组建条件如下。
理工类团队: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10万元(含)以上;②近五年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3篇以上或授权发明专利3项以上(1项授权发明专利相当于1篇检索收录论文)或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或出版学术专著1部;③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得超过45周岁。
其中,团队负责人年龄一般不超过58周岁(男)或53周岁(女),二级教授不受此年龄限制,40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1人文社科(含管理)类团队: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3万元(含)以上;②近五年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篇以上或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以上或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③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同理工类团队。
团队建设方案
团队建设方案有关团队建设方案(通用13篇)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
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团队建设方案(通用1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团队建设方案篇11、科学确立团队目标团队目标必须有激励作用,是团队成员利益的集中体现。
确定管理中心经营指标、管理指标等团队总的目标,管理中心对《年度经营目标责任书》进行分解,将相应的目标责任下达至部门、班级、岗位、个人,并与各岗位责任人签订岗位责任书,做到目标明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
2、建立团队价值观团队是每个成员的舞台,个体尊重与满足离不开团队这一集体,因此,要在团队内部倡导感恩和关爱他人的良好团队氛围,注重感情投资以增进员工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尊重员工的自我价值,将团队价值与员工的个人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团队的凝聚力就会形成,团队的共同价值也就能通过个体的活动得以实现。
(1)开展系列关爱员工、关爱他人活动——酷暑天气,为员工购买凉茶解暑,开展送凉茶到岗位活动;——为员工营造舒适的宿舍生活环境,如为员工宿舍配备热水器、电视机、电风扇等,使员工保持良好的心情;(2)鼓励员工业余学习。
加强物业方面的培训,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在作坊学习技术,提高其他方面技能,引导健康科学的生活作风;(3)组织员工与客户、兄弟单位联合举办联谊,丰富业余生活,促进团结协助。
(4)每逢佳节,管理中心举办联欢活动,让员工亲身感受到“家”的亲情;(5)定期召开员工座谈会,及时了解员工的想法,鼓励员工对管理中心的工作提出各项建议。
3、培养团队成员间高度的信赖感(1)团队成员间没有妒嫉“妒嫉”是影响团队建设的关键因素,消除团队成员的“妒嫉”与“竞争排他”心理,首先在团队成员选拔时要作为一个基本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其次要引导成员培养一种团结合作的健康心理;(2)能够没有顾忌的表露自我为员工创造一个能够没有顾忌的表露自我的氛围,如管理中心定期举行烧烤、晚会、KTV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员工尽情狂欢、尽情表露自我,让员工在欢乐中发现自己的缺陷,又在欢乐中改变自己的缺陷;充分利用日讲评机会,给员工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员工能全面表露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一些想法,营造欢乐生活、欢乐工作的氛围,使员工即便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仍能感到自在。
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经验
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推进学术交流,建设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本文将就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经验进行探讨。
一、明确实验室的定位和目标建设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首先需要明确实验室的定位和目标。
实验室的定位应该明确,要明确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以及其在该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验室的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远见性和战略性,要与国家和地区的需求相结合,以实现科学研究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二、建立稳定的研究团队一个好的实验室离不开一个稳定的研究团队。
建立稳定的研究团队需要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
可以通过引进具有丰富经验和高水平的研究人员来提高实验室的研究水平,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年轻的研究人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培养机会。
此外,还要注重团队的合作和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团队氛围和合作机制。
三、完善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支持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支持是保证研究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资源来完善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如实验设备、实验室空间等。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软件支持系统,包括数据管理系统、研究工具和软件平台等,以提高研究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质量。
四、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一个好的实验室需要与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机构和学者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可以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等形式来加强学术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
同时,还可以与其他研究机构和学者进行合作研究,共同攻克科研难题,提高研究水平和影响力。
五、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建设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不仅要注重科学研究的深入,还要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可以通过制定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和措施,鼓励研究人员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社会化。
六、加强管理和评估一个好的实验室需要有良好的管理和评估机制。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 实施办法暂行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为大力推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的创新,培育和支持一批我省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升我省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重点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由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负责实施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计划从2011年至2015年,每年选拔8—10个,共选拔40—50个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一、目标要求1,面向国家和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划,以及人才战略目标,通过在若干优先发展领域和主攻方向上,组织、培育和建设优秀学术群体,集聚核心创新资源,构筑人才队伍新高地;2,通过建设,创新团队争取进入国家的优秀创新团队,具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攻关项目及云南省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能力,并产出一批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3,创新团队要在基础理论研究或重大应用对策研究上有创新;要在团队建设中展现出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区域优势,在学科、理论和方法上有重要创新,重点学科建设上有突破;二、申请条件1,创新团队的主攻研究方向,须符合国家与云南省中长期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所确定的优先领域、重点领域或前沿热点问题;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前沿性的、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研究方向和课题;2,创新团队带头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学术造诣,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在主攻研究方向上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并已经取得较好业绩,在国内外有一定学术知名度;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在团队中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和凝聚力;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中宣部、省级“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考虑权;3,创新团队带头人须具备一定的学术成果条件,近5年来在CSSCI刊物发表5篇含学术文章或公开出版个人学术专着1部含以上;主持或完成国家级项目1项以上;获省部级社科奖等级奖1项以上;4,创新团队带头人一般原则上应是年龄不超过60岁的正高职人员;5,创新团队主要研究成员由5—8名构成,原则上不超过10人,形成一个老中青年龄段兼顾、学术职称高中低结合的梯队团队;其成员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研究方向相对集中,具备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鼓励吸纳国内外优秀学者作为兼职研究人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6,创新团队原则上以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省级重点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和省级重点社科研究基地为依托;7,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集体,具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和良好的科研合作基础而形成的人员相对稳定的群体;对简单拼凑的“团队”不予支持;三、遴选程序1,每年适时开展申报评审;届时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将下发通知,公布当年创新团队申报遴选事项;2,创新团队的资助范围限于云南省社科院、省委党校、省内各普通高等院校的社科专业人员以学科带头人牵头组成的学术团队;3,申报创新团队须填写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申请书,报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委员会办公室;4,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我省社科界专家,对符合申报条件者进行评审,根据标准条件和当年计划资助数量进行遴选;入选团队将签订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目标责任书;四、运行管理1,创新团队以“云南+研究方向或领域或带头人姓名+创新团队”命名;2,资助期限为三年;每一创新团队资助经费合计20万元,团队建设经费一次核定,分2次下拨,当年核拨资助总经费的70%,其余30%经费在团队通过验收后拨付;3,创新团队带头人所在单位或挂靠单位需按1:1比例匹配建设经费;4,经费由创新团队带头人依相应管理办法严格掌握、管理使用,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团队建设过程中必需的费用,如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和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开展专题科研活动;必要的田野调查;学术论文发表及研究成果出版费用等;5,经费来源;每年评审立项建设8-10个创新团队,由省财政每年预算投入200万元;五、考核管理1,创新团队应积极承担重大、重点研究项目,联合攻关,并按申报方向和研究计划自主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队伍建设活动,由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对其工作业绩进行考核管理;2,创新团队的建设周期为3年;实行工作进展检查年报制,建设期每满一年后一周内须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提交年度建设工作进展报告;3,创新团队组建1年半后,将对其进行中期考核,达到标准者为中期考核评价合格;具体标准为:1,科研项目要求;下列条件之一:①新增获准国家级含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社科项目2项以上,②国家级社科重点重大招标项目1项,③省部级社科重点立项课题2项以上,④省部级年度社科项目5项以上;2,论文着作、报告要求;下列条件之一:①在CSSCI刊物上发表与本团队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5篇,②公开出版着作1部,③被省部级以上采纳咨询报告1项;3,参加省内外学术交流3人次以上,或主办1次学术会议;4,创新团队3年建设期满后,进行考核评价,达到以下标准者为考核合格;1较好地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有较强研究能力,学术研究特色明显,达到或接近省内外该研究领域前沿水平,在国内同类研究领域有较大学术影响的研究队伍;2科研项目要求;下列条件之一:①新增或主持完成国家级社科项目含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3项以上,②省部级社科重点科研项目4项以上,③省部级社科项目8项以上;3论文着作、报告要求;下列条件之一:①在CSSCI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10篇含以上,②国内一般核心期刊论文不少于20篇含,③省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着2 本以上,④有2项有关报告或建议提交省部级以上政府部门,并得到采纳;4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1项含或三等奖3项含以上;5创新团队建设期满后,团队成员中至少有一人成为以下人才队伍中之一: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中宣部、省级“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或成为博导;团队成员中不低于40%者学术职称或学位学历层次得以提高;6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至少6人次以上,或主办学术会议1次;创新团队在期满考核合格后,可继续申报新一轮的创新团队资助;考核为优秀者,在新一轮创新团队申报评审中有优先权;中期考核不合格的创新团队,根据实际情况申请团队继续运行到后期一起考核或申请取消;中期考核不合格而后期考核也不合格的团队,将取消团队称号;中期考核合格而后期考核不合格的团队,给予警告批评,督促整改;最终考核不合格者,将取消资格,3年内不得再申报;5,获资助的学术创新团队成员发表、出版与学术创新团队资助计划有关的论文、着作、学术报告,以及鉴定、上报成果等,均应标注或鸣谢“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资助”字样;6,各创新团队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团队的管理和支持,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建议意见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组织开展年度检查及考核验收时请有关主管部门参加;六、附则1,本办法由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2,本办法自颁发之日起实施;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委员会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申 报 表
项 目 名 称:
项目负责人:
所 在 学 院:(盖章)
申 请 日 期:
东北师范大学社科处制
二○○七年六月
一、申报领域的学科现状分析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博士点
分析本学科领域的优势和不足(研究基础、研究特色、研究队伍等),凝练明确的学科发展方向。
二、总体框架和研究思路
子课题负责人(亲笔)签字:
五、课题经费预算及用途的论证
六、学院教授委员会推荐意见
教授委员会主任(亲笔)签字:
七、学院担保意见和监督管理措施
承诺将批准的项目列入学院重点科研建设计划,并提供所需条件,加强监督检查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院长签名:
学院盖章:
年 月 日
八、审批意见
1.校学术委员会意见
负责人签名:年 月 日来自2.学校意见校长签名:
学校盖章:
年 月 日
三、建设的预期目标
1.学科排名目标
现有一级学科排名
计划达到的一级学科排名
2.争取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等高层次项目的目标
3.预计产生重大学术影响的学术话题
4.发表SSCI、A&HCI、CSSCI索引刊物论文,出版高水平著作的目标
计划发表SSCI、A&HCI论文数
计划发表CSSCI
论文数
课题组人均发表
CSSCI论文数
计划出版高水平著作数
5.举办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计划
6.获得省部级以上项目、奖励的目标
人均计划获得省部级以上项目数
计划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数
四、子课题论证
子课题论证:包括主要内容,创新之处,研究进度安排,主要的中期研究成果和最终研究成果,参加人员及分工。(可以据此加页)
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管理办法
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推动我校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培育和构建人才高地,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学校决定实施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目标是:1、面向国家和上海市科技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划,以及人才战略目标,通过在若干优先发展领域的有限主攻方向上,组织、培育和建设优秀学术群体,集聚核心创新资源,构筑人才新高地。
2、通过建设,创新团队能基本具备进入上海市优秀学术群体计划的必要条件,争取进入教育部及国家的优秀创新团队,具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及上海市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能力,并产出一批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第三条学术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工作原则1、研究创新与制度创新并重,探索有利于学术创新团队建设的组织模式和激励机制。
2、培养领军人物与提高团队整体水平并重,形成学术精湛、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学术梯队。
3、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并重,发挥学术创新团队承担科研任务、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以高水平科研促进高质量教学。
4、全面建设与重点培育并重,在加强全校科研工作基础建设的同时,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学科方向、能承担重大课题、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和凝聚力强的优秀学术创新团队。
5、坚持分类建设、分类评价。
在创新团队遴选、建设目标规划、拨款机制和评价验收标准上实行分类指导和管理。
第二章申请条件第四条学术创新团队的主攻研究方向,必须符合国家与上海市中长期的科技发展规划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所确定的优先领域,一般设立三个研究方向。
鼓励跨学院、跨学科申报,坚持团队建设、平台建设和项目研究的有机结合。
第五条学术创新团队的负责人一般应是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和年龄在45周岁以内(含45周岁)的本校教学科研的全职人员,同时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创新性学术思想、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凝聚力;在主攻研究方向上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并已经取得优秀业绩,在国内外有较高学术知名度。
我校获2012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立项
辞效 果 。
参考文献 :
[ 1 ] 曹文轩 .小说 门[ M] .北京 : 作 家 出版社 , 2 0 0 3 : 2 3 7 . [ 2 ] 姜 向荣 .小说语 言形 象变异[ D] .福 州: 福 建师范 大
学, 2 0 0 2 : 1 . [ 3 ] 彭春 霞, 文莉秋 .语境 与语 言变异 [ J ] .南 昌航 空 大 学学报 : 社会 科学版 , 2 0 0 8 ( 1 ) : 8 8— 9 0 .
Z h e n g We n p i n g
(Z h a n g z h o u C i t y ’ S U n i v e r s i t y , F u j i a n Z h a n g z h o u 3 6 3 0 0 0 , P . R . C h i n a )
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推动我校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培育和构建人才高地,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学校决定实施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目标是:1、面向国家和上海市科技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划,以及人才战略目标,通过在若干优先发展领域的有限主攻方向上,组织、培育和建设优秀学术群体,集聚核心创新资源,构筑人才新高地。
2、通过建设,创新团队能基本具备进入上海市优秀学术群体计划的必要条件,争取进入教育部及国家的优秀创新团队,具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及上海市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能力,并产出一批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第二章申请条件第三条学术创新团队的主攻研究方向,必须符合国家与上海市中长期的科技发展规划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所确定的优先领域。
第四条学术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应为本校学术带头人,并具有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精神;在主攻研究方向上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并已经取得优秀业绩,在国内外有较高学术知名度。
第五条创新团队应以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
主要研究成员5—8名,年龄一般不得超过42周岁,特殊情况可放宽至45周岁,原则上以入选“杰出青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曙光计划”、“浦江计划”、“科技启明星计划”等项目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适度吸纳国内外优秀学者作为兼职研究人员。
第三章审批程序第六条学术带头人根据学校公布的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的申请指南填写“申请简表”,科技处、社科处进行资格审查,确定初选名单。
第七条初选入围的申请人提交“可行性报告”,科技处、社科处负责组织同行专家进行书面通讯评议,入围者由校学术委员会进行答辩与审议,最后报校长办公会议决定,并予以公示。
第八条批准建设的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要与学校签订“计划任务书”。
第四章组织实施第九条每个学术创新团队建设专项经费文科每年10—20万元,理工科每年20—30万元,主要用于:团队运行费和团队成员的科研配套经费,由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严格掌握。
安徽省2024哲学社科规划项目
#安徽省2024哲学社科规划项目
一、项目背景
安徽省在未来的发展中,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为
了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安徽省决定制定2024年的哲学社科规划
项目,以引领该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提升学科水平。
二、项目目标
•提高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应用;
•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
•培育和支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团队;
•推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三、项目内容
1.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项目提供资
金支持,鼓励学者开展前沿研究。
2.学科建设项目:重点支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科建设,包括学科整合、
学科交叉等方面的工作。
3.人才培养项目:开展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学科人
才队伍的整体水平。
4.学术交流项目: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推广
与应用。
四、项目运作
1.项目立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团队提交项目申请,经专家评审
确定项目立项。
2.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获得相应的经费支持,确保研究工作的顺
利开展。
3.进展评估: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评估,鼓励团队在研究方向上取
得突破性成果。
4.成果推广:通过学术会议、学术期刊等方式推广项目成果,促进学术
研究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五、项目意义
安徽省2024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激发学者的研究热情,提升学科研究水平,为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学科的蓬勃发展,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评审与管理办法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评审与管理办法一、前言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建立和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评审与管理办法至关重要。
二、评审标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评审应以科研成果、团队建设、创新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为主要评价指标。
具体评审标准如下:2.1 科研成果团队的科研成果是评审的重要依据,包括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参与的科研项目以及获得的科研成果奖项等。
2.2 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是评审团队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包括团队成员的学术资历和背景、团队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团队的交流与合作等。
2.3 创新能力团队的创新能力是评审团队是否具有持续创新的能力的重要指标,包括团队的创新研究方向和方法、团队的科研项目创新性和实用性等。
2.4 社会影响力团队的社会影响力是评审团队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声誉的重要指标,包括团队成员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团队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等。
三、评审程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评审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3.1 申报阶段团队负责人或团队成员应在规定时间内向高校提交申报材料,包括团队的基本情况、科研成果、团队建设和团队的社会影响等。
3.2 专家评审高校根据申报材料组织专家对团队进行评审,评审包括书面评审和现场评审。
3.3 综合评定高校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申报材料综合评定团队的评审结果,并进行公示。
3.4 奖励和管理高校对评审通过的团队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对团队进行管理和指导。
四、经费支持为进一步支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的建设,高校应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包括项目资助、人员招聘、教师培训等。
五、监督和评估高校应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对评审通过的团队进行跟踪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团队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六、结语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评审与管理办法的实施,有助于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培养和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团队,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评审与管理办法
附件1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评审与管理办法第一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1〕31号)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深入推进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2012—2020年)》(苏教社政〔2012〕9号)精神,实施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提升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结合我省高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以下简称“优秀社科创新团队”)的建设目标是:紧密围绕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目标,培育、建设、遴选一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构筑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高地。
第三条优秀社科创新团队申报条件1.优秀社科创新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应符合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需求。
2.优秀社科创新团队原则上应以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或省级以上重点学科为依托,有良好的建设条件和内外部发展环境,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
应具有明显的行业领域优势,较好的校外合作资源。
3.优秀社科创新团队带头人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一定影响的教学科研成果,作风正派、治学严谨,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合作精神和凝聚力,在创新团体和本领域中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
应是申报学校的在编在岗人员,原则上应具有正高职称,年龄一般不超过55 周岁。
4.优秀社科创新团队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
团队成员原则上3—10人。
其中,中青年成员应占有一定比例。
团队成员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精神、较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较强的科研能力、学术发展潜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鼓励团队积极吸纳优秀中青年成员,吸纳本领域优秀学者和优秀实际工作者作为兼职团队成员。
5. 优秀社科创新团队应围绕主要研究方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产出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在本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创新成果。
社科院创新工程方案
社科院创新工程方案一、引言社科院作为一所重要的机构,承担着对社会和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使命。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中,社科院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社科院中实施创新工程,以提升科研能力和影响力。
二、现状分析1. 社科院的现状目前,社科院在学科研究、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过于理论化、学术成果转化率低、学术交流受限、人才培养缺乏实践等。
2. 创新工程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社科院需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
只有通过创新工程,社科院才能提高研究水平、加强学术交流、推动学术成果的转化和人才培养。
三、创新工程方案1. 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社科院应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整合社会科学和其他学科的研究力量,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推动创新研究。
跨学科研究中心可以组建多学科团队,集中研究特定的社会问题,提高研究效率和质量。
同时,跨学科研究中心还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加强学术合作,推动学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 推动学术创新社科院应鼓励和支持教师和学生在学术研究中进行创新。
可以通过设立创新研究项目、支持学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等方式,激励和引导研究人员进行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的学术研究。
同时,社科院还可以举办学术创新交流会议,促进学术创新成果的交流和分享。
3. 推进学术成果转化社科院应加强学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可以设立专门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室,为研究人员提供从科研成果到市场应用的全方位支持,并为其提供创业扶持,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同时,社科院还应积极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推动学术成果的应用和落地。
4.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社科院应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工作实践中。
可以通过与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实习实训、组织学科竞赛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社科院还可以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总结报告
(资助期限:年月至年月)
团队名称:
批准号:
项目名称:
团队带头人:
研究方向:
所在学校: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编写日期:
黑龙江省教育厅制
二〇年月日
编写说明
一、编写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内容翔实、文字精炼。
二、总结简表必须逐项认真填写,没有的填“无”。
三、“专业技术职务”指受聘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如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等。
四、填报的各项工作业绩或数据(除奖励必须标明:奖项名称、等级、单位顺位及获奖人员顺位外),必须是团队成员在本计划资助期间所取得的成果,且为知识产权第一权属单位和第一权属人(含通讯作者)。
凡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一律不予计算。
若有较多不符合本规定的成果数据,则按二项核减一项。
五、本计划资助期内承担的各类建设项目、取得的各种成果、奖励、人才计划和授权专利等,均需附相关佐证材料复印件。
六、团队成员名单原则上与申请书、团队建设计划任务的人员相一致。
七、“专家组评审意见”和“教育厅意见”各留半页空白纸。
八、页面用A4纸,于左侧加软封面装订成册(请不要用塑料封面或塑料文件夹)。
九、如果附件材料很多,也可单独装订一册,但版面大小应与推荐材料相同。
一、总结简表
二、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
三、主要研究成果,特别要说明创新之处以及科学意义、学术贡献、经济和社会效益,国内外评价、主要学术刊物收入和引用的情况
着重阐述围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开展研究,
产生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在国内外同行中所处水平、具备的优势和特色。
四、团队发展对学科建设、人才汇聚及平台建设的牵引和贡献。
五、团队研究创新工作与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结合情况和支撑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成果,学术地位和影响提升情况等。
六、团队特色工作、管理运行机制和持续发展潜力。
包括团队的组织模式,国际合作与交流情况,引领重要发展方向的能力,创新文化建设等。
七、经费使用情况(要求必须由财务部门出具证明)。
八、所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审查意见
对创新团队在资助期内取得的科研成果、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九、所在高等学校意见
对创新团队在资助期内的工作业绩和发展前景的评价。
十、验收专家意见
对创新团队的审核意见和评价。
十一、教育厅意见
十二、相关附件材料单独装订成册
(1)团队负责人的5篇最具创新性的论文复印件及检索证明等;
(2)团队最高影响因子或最高引用的10篇论文复印件及检索证明等相关论文的复印件;
(3)科研和学术性奖励证书的复印件;
(4)建设期间承担的横纵向课题证明材料复印件;
(5)有关人才支持文件复印件;
十三、学术创新团队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