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技法设问法共106页文档

合集下载

发明创造技法之设问法(三)

发明创造技法之设问法(三)

发明创造技法之设问法(三)5W2H法发明者用五个以w开头的英语单词和两个以H开头的英语单词进行设问,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寻找发明思路,进行设计构思,从而搞出新的发明项目,这就叫做5W2H 法。

提出疑问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极其重要的。

创造力高的人,都具有善于提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就意味着问题解决了一半。

提问题的技巧高,可以发挥人的想象力。

相反,有些问题提出来,反而挫伤我们的想象力。

发明者在设计新产品时,常常提出: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何人做(Who);何时(When);何地(Where);如何(How);多少(How much),这就构成了5W2H法的总框架。

如果提问题中常有“假如……”、“如果……”、“是否……”这样的虚构,就是一种设问,设问需要更高的想象力。

在发明设计中,对问题不敏感,看不出毛病是与平时不善于提问有密切关系的。

对一个问题追根刨底,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和新的疑问。

所以从根本上说,学会发明首先要学会提问,善于提问。

阻碍提问的因素,一是怕提问多,被别人看成什么也不懂的傻瓜,二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提问欲望渐渐淡薄。

如果提问得不到答复和鼓励,反而遭人讥讽,结果在人的潜意识中就形成了这种看法:好提问、好挑毛病的人是扰乱别人的讨厌鬼,最好紧闭嘴唇,不看、不闻、不问,但是这恰恰阻碍了人的创造性的发挥。

下面说明5w2H法的应用程序1.检查原产品的合理性1)为什么(why)?为什么采用这个技术参数?为什么不能有响声?为什么停用?为什么变成红色?为什么要做成这个形状?为什么采用机器代替人力?为什么产品的制造要经过这么多环节?为什么非做不可?2)做什么(What)?条件是什么?哪一部分工作要做?目的是什么?重点是什么?与什么有关系?功能是什么?规范是什么?工作对象是什么?3)谁(who)?谁来办最方便?谁会生产?谁可以办?谁是顾客?谁被忽略了?谁是决策人?谁会受益?4)何时(when)?何时要完成?何时安装?何时销售?何时是最佳营业时间?何时工作人员容易疲劳?何时产量最高?何时完成最为时宜?需要几天才算合理?5)何地(where)?何地最适宜某物生长?何处生产最经济?从何处买?还有什么地方可以作销售点?安装在什么地万最合适?何地有资源?6)怎样(How to)?怎样做省力?怎样做最快?怎样做效率最高?怎样改进?怎样得到?怎样避免失败?怎样求发展?怎样增加销路?怎样达到效率?怎样才能使产品更加美观?怎材使产品用起来方便?7)多少(How much)?功能指标达到多少?销售多少?成本多少?输出功率多少?效率多高?尺寸多少?重量多少?2.找出主要优缺点如果现行的做法或产品经过七个问题的审核已无懈可击,便可认为这一做法或产品可取。

创造技法-设问法

创造技法-设问法

58
创造技法-检核表法
• Oneshot
一键式相机,全身光滑只有一个快门按键, 内置了压电晶体,拍照的时候,先摇晃,然后借助新 产生的电力,摁下快门就成了拍摄。
创造技法-检核表法
浓缩果汁、咖啡
60
老年手机
61
创造技法-检核表法
•6、能否代用? • 能否用其他材料、元件、原理、方法、工艺
、结构、动力、设备¨¨¨来代替?
咖啡勺
47
创造技法-检核表法
这种蓝玫瑰是 转基因玫瑰, 被植入三色紫 罗兰所含一种 能刺激蓝色素 产生的基因, 花瓣因而自然 呈现蓝色。
2008年日本培育
48
创造技法-检核表法
唇膏状无声手枪 戒指手枪
49
50
51
创造技法-检核表法
•4、能否扩大? • 能否扩大应用范围? • 能否增加使用功能? • 能否添加零部件? • 能否扩大或增加高度、强度、成分、寿命、
85
电脑吸尘器
86
87
创造技法-和田十二法
•5.变一变:指改变原有物品的形状、尺寸、颜
色、滋味、音响、成分、材料、浓度等,从而形 成新的物品,或从使用对象、场合、时间、方式 、用途、方便性和广泛性等方面变化。它一般带 有主动性。 • 如儿童不爱刷牙的原因是讨厌牙膏中的薄荷味。 运用“变一变”原理进行创意,在牙膏中减少薄 荷,加上糖桨和果汁,改变了牙膏的口味。牙膏 还可分有橙汁、苹果、香蕉等各种香型,并制成 橙红、果绿、淡黄等悦目的颜色。
98
创造技法-5W1H法
创造技法-5W1H法
• 1. why为什么?--为什么干这件事?为什么制造这
种产品要经过这么多环节?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形状 、大小、颜色等)? • 2. what是什么?--是什么产品?是什么方法?是 什么材料?是什么样的商标?由什么样的工艺组成?目 的是什么?条件是什么?重点是什么?与什么有关系? 功能是什么?规范是什么? • 3.谁(who)?--谁是设计者?谁是工艺设计者? 谁是标准化制订者?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谁是销 售者?谁赞成?谁反对?谁决策?谁可以办? 谁不能办 ?

设问型创造技法ppt课件

设问型创造技法ppt课件
2
奥斯本检核表
序号
检核项目 新设想名称 新设想概述
[1]
能否他用
[2]
能否借用
[3]
能否改变
[4]
能否扩大
[5]
能否缩小
[6]
能否代用
[7]
能否调整
[8]
能否颠倒
[9]
能否组合
3
(二)检核内容及含义 1、能否他用 提出问题:
现有的事物有无其他用途? 保持原样不变能否扩大用途? 稍加改进有无其他用途?
13
[3] 能否改变 带状幻 灯片
[4] 能否扩大 巨幅广 告投影 幻灯片
把幻灯片用塑料薄膜制成电 影胶卷那样的带状,以便于 遥控操作,增加容量,降低 成本。
用巨幅广告幻灯取代原有的 大楼美化灯,既可变换色彩 图案,又有广告效应。
[5] 能否缩小 儿童玩 具幻灯 机
用干电池供电,可在黑暗中 向墙上投射出各种彩色图案, 可用于儿童看图识字增加知 识。
15
(四)运用要点 1、要进行技法培训。 2、检核内容可作适当改变。 3、检核表的设计应当稍微大些。
设想的概述除了添在简表上以外,还应有 详细的说明(写在附纸上),必要时可画图, 便于筛选者能了解创造发明者的本意。
16二Leabharlann 和田12法(一)和田12法的来历
上海市和田路小学在开展创造教育过程 中,他们把奥斯本的检核内容简化为十二个 关键动词,形成了简单易记的创新方法。
即:看看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
22
6、学一学:学习模仿别的事物的原理、 形状、结构、颜色、性能、规格、动作、 方法等,以求创新。
即:就是借鉴、综合、模仿
23
7、变一变:它是指改变原有产品的形状、尺

创造学基础——第三章(续2)___设问技法

创造学基础——第三章(续2)___设问技法

• [案例] 自行车轮胎的发明 • 浇花的水龙头富有弹性,除了浇花还能有别的用途吗? • 邓禄是一名新西兰的医生,他常为儿子在坎坷不平的路上骑自行车担 心,因为当时的自行车还没有充气的内胎。一天,邓禄在花园里浇花, 水龙带在手中的晃来晃去,很有弹性。“要是将这种有弹性的东西做 成自行车轮胎,也许儿子就不会受颠簸之苦了。”于是,他就用这浇 花的水龙带做出了第一个自行车轮胎。
• 7.检核表法的第七个方面:能否变换 • 设计方案时从以下方面考虑:可否变换?有无互换的成分?可否变换模 式?可否变换布置、顺序?可否变换操作工序?可否变换因果关系?可否 变换速度或频率?可否变换工作规范?
• [案例] 水龙头的变换。
• 水龙头防渗漏的内衬有橡胶的、铜制的、铁制的等,最新变换的陶瓷 制心,因其耐磨、耐高温、密封性能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水龙头开 启模式也是变换的多姿多彩的有手动的、脚动的、气动的、声控的、 温控的等。

如果拘泥于这一种方法,过分依赖于它.反而会把它变成束缚自己 的条条框框,妨碍自由想象,使本来为防止思考漏洞而采用的检核表 变成制造漏洞的根源。
• (2)检核的内容可作适当改变 • 具体使用时应灵活掌握,根据活动的主要目的,检核对象的主要特点, 周围环境来设计检核表。 • (3)检核表法主要提供的是一种思路

6.检核表法的第六个方面:能否替代?
• 是否可以找到能够部分或全部代替现有产品及其组成部分功能的产品 或零部件?比如,可以替代的原材料、生产工艺、产品配方或动力源 等。
• [案例] “斑马线”
• 在古罗马时代,为了行人穿越马路的安全,在交叉路口砌起一块块凸 出路面的石头,作为指示行人过街的标志。行人可以踩着这些石头穿 过马路。 • 但马车通过时,则必须减速慢行,使石头恰在两个轮子中间通过,才 不会影响其正常运行。 • 到了19世纪末,能综合体现人类科技与文化能力的汽车亮相了,以前 的石头人行横道线成了现代交通的障碍,于是人们用画出来的石条来 15 代替原来的石头,就是现在的“斑马线”。

创造学基础——第九章 设问技法

创造学基础——第九章   设问技法

具体使用时应灵活掌握,根据活动的主要目的,检核对象的主要特点,周围 环境来设计检核表。 (3)检核表法主要提供的是一种思路
由于检核法比较强调创造发明主体的心理素质的改变,借助克服心理障碍产 生更多的思路,因而较为忽略对技术对象的客观规律性的认识。所以,在使 用本技法解决较复杂的技术发明问题时,仅能提供一个大概的思路,还需进 一步与技术方法结合。
司机只要看到“斑马线”就会小心慢行或停下来让行人先走,这样适合现代 生活的人行横道线就时刻为社会服务着。
15
7.检核表法的第七个方面:能否变换
设计方案时从以下方面考虑:可否变换?有无互换的成分?可否变换模式?可 否变换布置、顺序?可否变换操作工序?可否变换因果关系?可否变换速度或 频率?可否变换工作规范?
2
“问题”正是创造的源泉和起点,是激发思想火花的导火线。 所以从根本上说,要发明首先要学会设问,善于设问。实践证明能发现问题 与提出问题就等于取得了成功的一半。可见巧妙的设问对于创造是十分必要 的。
设问法主要是围绕现有的事物,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提出各种问题,通过提问, 发现现有事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地方,从而找到要革新的方面,发明出新 的事物来。
[案例] 听诊器的发明
法国有位叫利奈克斯的年轻医生,1816年的一天,一位年轻的姑娘来找他看 病。那个年代,没有现代医生必备的器械听诊器。对心肺部位有疾患的病人 检查时,只能边用耳朵直接贴附在病人的胸部,一边用双手来摇动病人的身 体,借此来判断病情。 可是,今天这位年轻的姑娘非常肥胖,年轻的利奈克斯又非常腼腆,不好意 思按常规的方法来听。
11
3.检核表法的第三个方面:能否改变?
能否对现有产品进行简单的改变,如改变形状、制造方法、颜色、音 响、味道等。这类方法看起来很简单,但却非常有效。 1898年,亨利· 丁根将轴承的滚柱改成圆球,发明了滚珠轴承,这一 形状的改变,大大提高了轴承的使用寿命。

创造学(第七章设问类技法)

创造学(第七章设问类技法)

设问类技法(检核表法)奥斯本与奥斯本设问法奥斯本—亚历斯.奥斯本博士(Alex.F.Osborn)美国“”创造工程之父“”。

在美国从事创造力开发研究的人员中是最权威的一位,他主持美国创造力教育基金会的工作。

列在创造学方法之首的“头脑风暴法”就是奥斯本提出的。

奥斯本设问法是最早用于思维训练的方法,许多检核表法都是由它发展变化而得。

他著的《创造力想象》一书被称为创造学的经典著作。

在全球的发行量超过4亿册。

第二部分:设问类技法一、奥斯本设问法:如果提问中带有“假……”、“如果……”、“是否……”,“还有这样的一些词,就会启发思维促使想象,使我们很快进入假想,通过各种假设式的变换探索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奥斯本的设问法正是依这样的思路而提出的创造发明技法。

这种方法也称为检核表法,它是以一种提问题的方式,对现在的产品开发或发明,从不同角度加以审核、讨论,从而形成新的发明的方法。

奥斯本设问法的九组75个问题1、技术对象有无新用途?有无新的使用方式,如何改进已知的使用方式?2.可否通过适应、简化、缩减的办法解决发明任务?该技术对象暗示什么?类比可否产生新设想?过去有无类似的课题解决可以在这里使用?可否复制?需要超过什么样的技术对象?3.技术对象可否作出某些改进?可否通过旋转、弯曲、扭转、回转的办法加以改进?用途(功能)、颜色、运行、味道、形式、轮廓可否改变?有无其它可能的改变? 奥斯本设问法的九组75个问题4.技术对象可否增加什么?可否附加什么?可否增加使用时间与相互作用?可否增加频率、尺寸、强度?可否提高质量?可否附加新的成份?可否仿效?工作元件或整个技术对象可否倍增?可否夸大?可否流线化?5.技术对象可否减少什么?可否代替?可否浓缩、压缩、密集、聚束,采用缩微方式变短、变窄、去掉、分割?6.技术对象可否代替什么?可同什么混合?其他成分?其他材料?其他过程?其他能源?其他配置?其他颜色、音响、照明?7.技术对象可否改造什么?什么样的成份可以相互代替?可否改变模式?可否改变排列、顺序、配置?可否改变操作程序?可否调换原因与效果?可否改变速度或速率?可否改变工作状态?8.技术对象可否颠倒什么?可否调换正负?可否调换相对元件位置?可否前后颠倒?可否上下颠倒?可否调换位置?可否变换作用?可否颠倒夹具?9.技术对象元件可否重新组合?可否推出混合物、合金新品种、新配套?可否把零件、部件、联接件组合起来?可否把重要特征组合起来? 。

第八章 设问法

第八章 设问法

第一节 方法概述一、创造技法概述创造原理帮助我们揭示了发明创造的规律,基于这些原理而衍生的许多关于创造的方法、技法则促使我们把过去认为不可预测的创造发明术归纳成为有一定的规律、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可以为人所掌握和利用的技能和方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创造技法。

所谓创造技法,就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发明创造活动总结出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操作程序模式的科学方法。

创造技法是创造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有助于人们在发明创造活动中提出新问题,形成新概念并产生新的设想,是创造活动得以不断发展的进步阶梯。

爱因斯坦曾经对创造技法作过形象的比喻:“假如不用任何支架,就不可能建造起房子,也不可能建造出桥梁,但是支架却不是房子或桥梁的一部分。

” 在创造实践中总结出的这些创造技法还可以在其他创造过程中加以借鉴使用,能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创造成果的实现率。

二、创造技法的发展简况创造技法是创造学理论体系中独具特色的方法论体系。

以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学者R·克劳福德发明“特性列举法”为开端,以创造学的奠基人A·F·奥斯本发明“智力激励法”(又译为“头脑风暴法”)的巨大成功为标志,70多年来,经过美国、日本、苏联、英国、德国、加拿大、中国等国创造学家的共同努力,共发明了三百多种创造技法。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创造技法是: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R·克劳福德创设了“特性列举法”;1938年当时美国BBDO广告公司的副总经理A·F·奥斯本创设了“智力激励法”;1942年瑞士裔美国天文学家F·兹维基创设了“形态分析法”;1944年美国哈佛大学水下声学实验室科学家W·J·戈登创设了“综摄法”;1955年日本市川龟久弥创设了“等价变换法”;1957年美国海军特殊设计局创设了“计划评审法”,美国陆军创设了“5W1H法”;1960年美国学者戈登创设了“戈登法”;1964年美国兰德公司创设了“特尔菲法”;60年代苏联的阿里特舒列尔等人创设了“物场分析法”,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H·塞里埃创设了开发潜意识的“睡眠思考法”;1965年日本筑波大学的川喜田二郎教授创设了“KJ法”,1969年日本创造学家片山善治创设了“ZK法”;1970年日本创造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山正和创设了“中山正和法”即“NM法”;后来日本广播公司中央研究所的高桥浩创设了“睡眠法”;创造学引入德国后德国学者创设了“默写式智力激励法”……从1979年起,上海交通大学的学者许立言首次将二十多种创造技法引进我国,并于1985年与上海《少年报》编辑张福奎合作创设了“儿童发明技法”。

创造学第六——设问法

创造学第六——设问法

• 减-减 • 现有事物能减去(简化)些什么? 在原来的事物 上还可以减去点什么? • 扩一扩 • 现有物品在功能、结构等方面还可以扩展吗?放 大一点,扩大一点,会使物品发生哪些变化?这件物品 除了大家熟知的用途外,还可以扩展出哪些用途?
• 缩一缩 • 将原有物品的体积缩小一点,长度缩短一 点会怎样,可否据此开发出新的物品。 它是指改变原有物品的形状、尺寸、颜色、 滋味、音响等,从而形成新的物品。它也可以从 内部结构上,如成分、部件、材料、排列顺序、 长度、密度、浓度和高度等方面去变化;还可以 从使用对象、场合、时间、方式、用途、方便性 和广泛性等方面变化;也可以从制造工艺、质量 和数量,对事物的习惯性看法、处理办法及思维 方式等方面去变化。
• 66、可否重新组合? 67、可否尝试混合? 68、可否尝试合成? 69、可否尝试配合? 70、可否尝试协调? 71、可否尝试配套? 72、可否把物体组合? 73、可否把目的组合? 74、可否把特性组合? 75、可否把观念组合?
四、特点
• 是一种具有较强启发创新思维的方法。
• 这是因为它强制人去思考,有利于突破一些人不 愿提问题或不善于提问题的心理障碍。
• 提问,尤其是提出有创见的新问题本身就是一种 创新。它 又是一种多向发散的思考,使人的思维 角度、思维目标更丰富。另外核检思考提供了创 新活动最基本的思路,可以使创新者尽快集中精 力,朝提示的目标方向去构想、去创造、创新。
使用核检表法应注意的几点
• 一是要一条一条地进行核检,不要有遗漏。
• 二是要多核检几遍,效果会更好,或许会更准确 地选择出所需创造、创新、发明的方面。
第六章
设问法
第一节
• 一、设问法的概念
方法概述
• 提出一个好的问题,等于成功的一半。

设问型创造技法课件

设问型创造技法课件
薄)
设问型创造技法
19
3、扩一扩:把现有产品功能进一步扩展,能不能增 加使用功能或带来新的意义?
即:功能、用途,使用领域(放大,扩展)
设问型创造技法
20
4、缩一缩:把现有产品浓缩一点,压紧一点,达到 创新目的,增加新功能或新意义。
即:压缩、缩小、降低
设问型创造技法
21
5、联一联:将某事物和另一事物,利用 他们之间的联系,联一联就会产生出新 功能的事物。
奥斯本检核表法是由美国著名创造工程学家奥 斯本在其著作《发挥创造力》一书中创设的,美 国创造工程研究所就是从这本书中选择出75个激 励思维的思考角度,分成九个方面,编制出《新 创意检核用表》,以此作为提示人们进行创造性 设想的工具。如图:
设问型创造技法
2
奥斯本检核表
序号 检核项目
[1]
能否他用
[2]
即:变通一下。
设问型创造技法
24
8、改一改:对现有事物存在的不完善的特性改 进一下,达到优化工艺、节约材料,或提高工作 效率的目的。
即:针对现有的做法提出意见,建议,进行改进, 以做得更好(带有被动性,常常是在事物缺点暴 露出来后,才用通过消除这种缺点的方式来进行 创造。)
设问型创造技法
25
9、代一代:它是指用其他事物或方法来代替现有的事物,从而导 致创造发明的思路。
设问型创造技法
7
5、能否缩小 提出问题: ➢现有事物能否减少、缩小或者省略某些部分? ➢能否浓缩化? ➢能否微型化? ➢短一点行不行? ➢轻一点可不可以? ➢压缩、分割、简略是否可行?
设问型创造技法
8
6、能否代用
提出问题:
➢现有事物有无代用品?
➢能否用其他材料、元件、原理、方法、结构、工艺、 动力来代替?

创造学基础第八章 设问技法ppt课件

创造学基础第八章 设问技法ppt课件
美国BBDO广告公司的董事长奥斯本被人誉为“发明学之父〞,他提出过许多种发明
得技法,,其往中奥往斯本对检核人表法启是设发问法较中最大为典,型的特一种别技法是。在对其著试作<探发扬性发明 力>一书中,他引见了许多想象的要点,并作了详细的阐明。
的内容,用问句方式更为合理,所以检核
二、技法内容奥斯本检核 Fra bibliotek目1.概念
(1)内涵
由于“和田十二法〞只涉及12个动词,又是上海和田路小学首先运用,所 以称为“和田十二法〞,有时也称为动词提示检核表法、思绪提示法。它是 由我国的发明学研讨者许立言、张福奎提出的。
其中的动词分别是:
加一加,减一减,扩一扩,缩一缩,改一改,变一变,学一学,搬一搬, 代一代,联一联,反一反,定一定。 和田十二法源于检核法的原理,同样也给发明发明提供了假设干种思索的 方向。
【案例】 如何准确量药
药水瓶的刻度线是程度的,由于运用时瓶子是倾斜的,所以对于每 次倒“一格〞的规定难以把握。有人尝试改动药瓶刻度的属性,将 它改成倾斜了 45度的斜线,这样倒水时辰度大体呈程度并与液面平 行,使倒药量比较准确。
二、设问法原理
3. 逆反发明原理
创新活动的个体或群体顺着与已有事物的原理或构造,或与普通做法和想法 完全相反的方向进展发明,也经常能导致新颖性的结果而引起发明。 (1)原理逆反。 原理逆反是尝试着将某种技术原理、自然景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进展 “反向〞,以寻觅新的原理。 由于客观事物本身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络,存在着交叉效应的因果关系, 具有可逆性,使原理逆向成为能够。在这种新的原理的指点下,有能够产生 新的发明。
逆向原理,普通产生四种结果; 1)行不通。 2)行得通,但事物逆化后的功能或形状,同逆化前根本一样。如液压油缸。 3)逆化后,坚持原有功能或部分原有功能,同时添加新的功能。车床-铣床。

创新思维之设问法

创新思维之设问法

[案例]
某航空公司在机场二楼设了一个小卖部,生意相 当冷清。问题出在哪里?开发部门运用5W2法分析了 原因,提出了改进建议。
(1)按5WIH法分析原因,先检核七个要素。 Who——谁是顾客? Where——小卖部设在何处?顾客是否经过此处? When——顾客何时来购物? What——顾客购买什么? Why——顾客为何要在此处购物? How——怎样方便顾客购物? how much----需要花多少钱? 18 从中找出关键要素:Who、Where、When
例如, 花生有什么用途?可以生吃、可以 炒了吃…….,德国人想出了300种用途。 同样,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的废 料有什么用处?边角料有什么用处?……
(2)是否就可以用在医疗上了; 灯泡用来照明的,联想到跟太阳光 类似,就用在了蔬菜大棚种植上。
[案例] 用和田十二法创新自行车
序号 检核内容 设想名称 简要说明
1 2 3 4 5 6 7
加一加 减一减 扩一扩 缩一缩 变一变 改一改 联一联
自行车反光镜 无链条自行车 水陆两用车 折叠式自行车 助动式自行车 可转动自行车 多功能自行车
自行车头上安装折叠式反光镜 取消链条,把踏脚改为上下运动 在车两侧装上四个气囊 折叠后缩小体积,便于拎上楼 安装大型发条,骑车时放松发条助力 停车场车多时转动车龙头就可拿出 在农村可以用自行车抽水,自行车脱粒
①鲁班被茅草割伤了手,模仿茅草边缘的小 齿,便发明了锯; ②模仿实物制作出各种玩具汽车、玩具飞机、 玩具动物。
9、搬一搬
把事物的某个部件搬动一下,使之 形成新物品,如:
① 把激光技术搬一搬,就有了激光切割、激 光手术; ②把照明灯搬一搬,就有了信号灯、灭蚊灯。
10、代一代
①塑料代替金属,可以减轻重量; ②用火车代替汽车,可以跑得更快。 ③用银行卡代替现金,可以更安全。

设问型创新方法的常用引申方法(一)

设问型创新方法的常用引申方法(一)

设问型创新方法的常用引申方法(一)设问型创新的常用引申设问型创新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和思考解决方案来推动创新的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引申设问,进一步激发创意和解决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引申方法,帮助你更好地利用设问型创新。

1. 反向设问通过反向设问,我们可以打破常规思维,找到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

尝试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问自己:“如果我想要适得其反,应该怎么做?”这种反向思考可以带来新颖独特的创意。

2. 假设设问通过假设设问,我们可以设想一种可能的情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问自己:“如果我是某个群体的一员,面临了某个问题,我会怎么做?”这种设问可以帮助我们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找到用户需求和解决方案之间的契合点。

3. 多元设问多元设问是指从多个角度来设问,以此扩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尝试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如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选择题等,以便获得更多不同的创意。

同时,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设问,包括技术角度、市场角度、用户角度等,以获得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4. 对比设问通过对比设问,我们可以将问题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寻找不同之处和共同点。

问自己:“这个问题与哪个领域的问题相似?有哪些解决方法可以借鉴?”通过对比设问,我们可以汲取其他领域的经验,将创新引申到新的应用领域。

5. 进一步设问进一步设问是指在已有的问题基础上,继续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问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通过进一步设问,我们可以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并找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解决方案。

6. 联想设问联想设问是指通过与其他事物进行联想,产生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

问自己:“这个问题与哪些事物有共同点或联系?”通过将不同领域的思维和知识进行结合,可以产生独特的创意和解决方案。

7. 逆向设问逆向设问是指从实现的结果出发,设问如何反向操作以达到目标。

问自己:“如果我要达到这个目标,应该如何反向操作?”这种逆向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加有效和创新的解决方案。

发明创造技法之设问法(一)

发明创造技法之设问法(一)

发明创造技法之设问法(一)检核表法摘自《贵阳市知识产权》2013第1期这种方法又称“分项检查法”,它是根据需要解决的目标(或需要设计的对象),从多方面列出一系列的有关问题,然后一个一个地加以分析、讨论,从而确定出最好的设计方案。

一般情况下,检核表法是从以下n个方面来进行检核的。

1.根据设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是否可能对现有产品进行改型这个问题的提出有助于使设计产生意想不到的发明创造。

例如,将蜡烛的形状变为球形,放在玻璃杯中使用非常漂亮;享利·丁根将滚柱轴承的滚柱改变为圆球形,发明了滚珠轴承;将平面形镜子改变成各种各样的曲面形,便创造了令人开心的哈哈镜等。

2.能否借鉴其它产品或相近似产品,并把其结构或部分应用到该设计项目中这个问题有助于使设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系列发明产品。

如从普通火柴到磁性火柴、保险火柴等,都是引人了其它领域的发明成果。

山西一位建筑工人惜用能够烧穿邯板的电弧机烧穿水泥板,打洞又快又好,经过改进他发明了水泥电弧切割机.3.能否采用其它材料替换原有材料及工艺由于当前世界上某些资源相当紧缺,或是其成本昂贵,不易获得,或是原始材料使用得不合理,于是就得寻找其它的代用品,如用木料或塑料代替金属材料;用人造大理石、人造丝等代替天然物品;用充氢办法代替电灯泡中的真空等。

通过取代、替换的途径,也可为想象提供广阔的探索领域,创造出更多的新产品。

4.能否将现有的产品结构更换一下型号或更换一下顺序重新安排、更换位置通常会带来许多创造性设想。

例如,飞机诞生的初期,螺旋桨在头部,后来装到了顶部,便成了直升飞机;原始的汽车喇叭按钮装在力向盘的轴上,每次按喇叭总要把手向上移到轴心上,既不方便、又容易失手肇事,后来有人把喇叭按钮改装在方向盘的下半圆周上,只要手指轻按一下这个半圆的任何一处,喇叭就响起来,这种更换了一下位置的新式喇叭深受汽车业的欢迎。

5.能否重新进行形态设计把原来产品的直线基调变为曲线基调或曲线基调变为直线基调;曲面变为平面或平面变为曲面;暗色调变为明色调或明色调变为暗色调;精变粗或粗变精等等。

创造技法-设问法.共106页文档

创造技法-设问法.共106页文档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创造技法-设问法.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来自 己。——德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技法设问法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