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和分析知识题目解析解析

合集下载

实验设计与分析试题库

实验设计与分析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20分)1.准确度和精确度:同一处理观察值彼此的接近程度同一处理的观察值与其真值的接近程度2.重复和区组:试验中同一处理的试验单元数将试验空间按照变异大小分成若干个相对均匀的局部,每个局部就叫一个区组3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对能够明确区分自变数和因变数的两变数的相关关系的统计方法:对不能够明确区分自变数和因变数的两变数的相关关系的统计方法4.总体和样本:具有共同性质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若干个个体做成的总体5.试验单元和试验空间:试验中能够实施不同处理的最小试验单元所有试验单元构成的空间二、填空:(20分)1.资料常见的特征数有:(3空)算术平均数方差变异系数2.划分数量性状因子的水平时,常用的方法:等差法等比法随机法(3空)3.方差分析的三个基本假定是(3空)可加性正态性同质性4.要使试验方案具有严密的可比性,必须(2空)遵循“单一差异”原则设置对照5.减小难控误差的原则是(3空)设置重复随机排列局部控制6.在顺序排列法中,为了避免同一处理排列在同一列的可能,不同重复内各处理的排列方式常采用(2空)逆向式阶梯式7.正确的取样技术主要包括:()确定合适的样本容量采用正确的取样方法8.在直线相关分析中,用(相关系数)表示相关的性质,用(决定系数)表示相关的程度。

三、选择:(20分)1试验因素对试验指标所引起的增加或者减少的作用,称作(C)主要效应B、交互效应C、试验效应D、简单效应2.统计推断的目的是用(A)A、样本推总体B、总体推样本C、样本推样本D、总体推总体3.变异系数的计算方法是(B)4.样本平均数分布的的方差分布等于(A)5.t检验法最多可检验(C)个平均数间的差异显著性。

6.对成数或者百分数资料进行方差分析之前,须先对数据进行(B)A、对数B、反正弦C、平方根D、立方根7.进行回归分析时,一组变量同时可用多个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型的数据统计学标准是(B)A、相关系数B、决定性系数C、回归系数D、变异系数8.进行两尾测验时,u0.10=1.64,u0.05=1.96,u0.01=2.58,那么进行单尾检验,u0.05=(A)9.进行多重比较时,几种方法的严格程度(LSD\SSR\Q)B10.自变量X与因变量Y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054,则Y的总变异中可由X与Y的回归关系解释的比例为(C)A、0.9054B、0.0946C、0.8197D、0.0089四、简答题:(15分)1.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本内容是什么?(6分)配置回归方程,对回归方程进行检验,分析多个自变量的主次效益,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预报:计算相关系数,对相关系数进行检验2.一个品种比较试验,4个新品种外加1个对照品种,拟安排在一块具有纵向肥力差异的地块中,3次重复(区组),各重复内均随机排列。

试验设计与分析课后习题解答及复习资料

试验设计与分析课后习题解答及复习资料

试验设计与分析课后习题解答及复习资料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习题集及解答1.在种田间试验设计方法中,属于顺序排列的试验设计方法为:对比法设计、间比法2.若要控制来自两个方面的系统误差,在试验处理少的情况下,可采用:拉丁方设计3.如果处理内数据的标准差或全距与其平均数大体成比例,或者效应为相乘性,则在进行方差分析之前,须作数据转换。

其数据转换的方法宜采用:对数转换。

4.对于百分数资料,如果资料的百分数有小于30%或大于70%的,则在进行方差分析之前,须作数据转换。

其数据转换的方法宜采用:反正弦转换(角度转换)。

5.样本平均数显著性测验接受或否定假设的根据是: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理。

6.对于同一资料来说,线性回归的显著性和线性相关的显著性:一定等价。

7.为了由样本推论总体,样本应该是:从总体中随机地抽取的一部分8.测验回归和相关显著性的最简便的方法为:直接按自由度查相关系数显著表。

9.选择多重比较的方法时,如果试验是几个处理都只与一个对照相比较,则应选择:LSD法。

10.如要更精细地测定土壤差异程度,并为试验设计提供参考资料,则宜采用:空白试验11.当总体方差为末知,且样本容量小于30,但可假设==(两样本所属的总体方差同质)时,作平均数的假设测验宜用的方法为:t 测验12.因素内不同水平使得试验指标如作物性状、特性发生的变化,称为:效应13.若算出简单相差系数大于1时,说明:计算中出现了差错。

14.田间试验要求各处理小区作随机排列的主要作用是:获得无偏的误差估计值15.正态分布曲线与轴之间的总面积为:等于1。

16.描述总体的特征数叫:参数,用希腊字母表示;描述样本的特征数叫:统计数,用拉丁字母表示。

17.确定分布偏斜度的参数为:自由度18.用最小显著差数法作多重比较时,当两处理平均数的差数大于LSD0.01时,推断两处理间差异为:极显著19.要比较不同单位,或者单位相同但平均数大小相差较大的两个样本资料的变异度宜采用:变异系数20.选择多重比较方法时,对于试验结论事关重大或有严格要求的试验,宜用:q测验。

高考化学复习考点知识突破解析35: 综合实验设计与评价(一)(解析版)

高考化学复习考点知识突破解析35: 综合实验设计与评价(一)(解析版)

高考化学复习考点知识突破解析综合实验设计与评价1.(2022届·江苏泰州市泰州中学高三月考)实验室用碳酸钠为原料制备焦亚硫酸钠和无水亚硫酸钠。

焦亚硫酸钠(Na2S2O5)是常用的抗氧化剂,在空气中,受热时均易分解。

实验室制备少量Na2S2O5的方法:在不断搅拌下,控制反应温度在40℃左右,向Na2CO3过饱和溶液中通入SO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当溶液pH约为4时,停止反应。

在20℃静置结晶,生成Na2S2O5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SO3=2Na2S2O5+H2O查阅资料可知,向碳酸钠溶液通入SO2的过程中,溶液中有关组分的质量分数变化如图1所示;水溶液中H2SO3、HSO3-、SO32-随pH的分布如图2所示:(1)SO2与Na2CO3溶液反应至pH约为4时,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Y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析出固体的反应液经减压抽滤,洗涤,25℃~30℃干燥,可获得Na2S2O5固体。

依次用饱和SO2水溶液、无水乙醇洗涤Na2S2O5固体,用饱和SO2水溶液洗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制得的Na2S2O5固体中含有一定量的Na2SO3和Na2SO4,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Na2S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所示。

实验室由碳酸钠溶液制备无水Na2SO3的实验操作为:①边搅拌边向Na2CO3溶液中通入SO2至溶液pH约为4得到NaHSO3溶液,边搅拌边向NaHSO3溶液中滴加____________溶液,测量溶液pH约为___时,停止滴加,加热浓缩溶液至有____________析出,在高于____________条件下趁热过滤,用少量无水乙醇洗涤,干燥,密封包装。

压轴题02 表格型实验设计分析与评价-(解析版)-高考化学压轴题专项训练(江苏专用)

压轴题02 表格型实验设计分析与评价-(解析版)-高考化学压轴题专项训练(江苏专用)

压轴题02 表格型实验设计分析与评价实验设计分析与评价是近几年江苏高考对于实验的重要考查形式,表格型实验设计分析与评价仍然是2023年江苏高考实验考查的必考重点难点。

实验设计分析与评价涉及实验操作、实验原理、操作、现象的因果关系分析判断与评价,所以要求考生了解题型的知识点及要领,对于常考的模型要求有充分的认知。

从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的因果关系分析判断与评价等角度对实验进行分析,注重元素及其化合物基础知识的掌握,涉及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探究实验、沉淀溶解平衡等选择性必修一《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知识的考查、糖类水解等常见有机物性质实验选择性必修3《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知识的考查,因此建立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注意对实验条件及细节的把握。

1.(2023·江苏南通·统考二模)室温下,下列实验探究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A .AB .BC .CD .D【答案】A【详解】A .酸性227K Cr O 溶液的试管中滴加足量乙醇,若溶液褪色说明227K Cr O 被还原为无色离子,则乙醇表现还原性,否则则无还原性,故A 正确;B .焰色试验只能确定金属元素是否存在,不能确定具体物质,故B 错误;C .所用硝酸银溶液过量,滴入的碘化钾直接与硝酸银反应生成AgI 沉淀,不能说明是AgCl 转化为AgI ,因此不能验证K sp 大小,故C 错误;D .锌比铁活泼,形成原电池时Zn 作负极,Fe 作正极,铁钉不被腐蚀,故D 错误; 故选:A 。

2.(2023·江苏·统考一模)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A【详解】A .向溶有2SO 的2BaCl 溶液中通入气体氨气,三者反应也会出现亚硫酸钡白色沉淀,A 错误;B .向0.11mol L -⋅ 3FeCl 溶液中滴加KI -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说明碘离子和铁离子生成碘单质,氧化性氧化性:32Fe I +>,B 正确;C .向3NaHCO 溶液中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2NaAlO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2A1O -结合了碳酸氢根离子中的氢离子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根离子,则2A1O -比23CO -更容易结合H +,C 正确;D .将溴乙烷、乙醇和烧碱的混合物加热,产生的气体经水洗后,再通入酸性4KMnO 溶液中,溶液褪色,说明生成了含有碳碳双键的乙烯,则溴乙烷发生了消去反应,D 正确; 故选A 。

专题十二 实验探究(物质鉴别、实验设计、结论严谨性分析表述、计算探究)

专题十二 实验探究(物质鉴别、实验设计、结论严谨性分析表述、计算探究)

专题十二实验探究(物质鉴别、实验设计、结论严谨性分析表述、计算探究)一、物质鉴别类例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请填写下列空格:(1)取一枝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图)约l 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石蜡中一定含有、元素。

【解析】本题是一道探究实验题,进行探究实验时要根据探究实验的目的、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有关的实验操作,观察时要注意观察的角度和方法,并结合具体操作步骤中的各种现象来描述,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以达到手脑并用的目的。

通过观察发现石蜡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火柴梗与外焰接触的部位首先碳化,说明外烙的温度最高,蜡烛燃烧后,由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因此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若倒入少量石灰水,则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综上所述,该探究实验证明:石蜡中一定含碳、氢元素。

能力提升:1、小科从某品牌“暖手包”说明书上获悉,该“暖手包"能自动发热,是因为里面(1)第l、3组的探究实验说明,没有物质,“暖手包”不会发热;(2)分析第1、2、4、5组探究实验可知,“暖手包”的发热还应用了活性炭具有吸附空气中的的性质。

2、(2011安徽)为研究锌和铝的金属活动性,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明设计的实验方案:向表面积相同的铝片和锌粒中分别加入盐酸。

写出锌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小芳将去膜和未去膜的铝片分别放入盐酸中,发现前者比后者反应快,原因是。

—————————————————————————————————————————————————————————(3)小芳在(2)实验中,还观察到有“灰黑色沉淀”这一异常现象出现。

专题08实验设计专题题型及解题技巧

专题08实验设计专题题型及解题技巧

专题08 实验设计专题题型及解题技巧目录导航一、真题考法归纳考法01 实验变量分析考法02 正确写出实验目的考法03 准确写出实验原理考法04 完整写出实验思路与实验步骤考点05 实验结果与结论的预测与分析二、常考热点实验梳理三、实验热点专练1.(2023·山东·高考真题)当植物吸收的光能过多时,过剩的光能会对光反应阶段的PSⅡ复合体(PSⅡ)造成损伤,使PSⅡ活性降低,进而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减弱。

细胞可通过非光化学淬灭(NPQ)将过剩的光能耗散,减少多余光能对PSⅡ的损伤。

已知拟南芥的H蛋白有2个功能:①修复损伤的PSⅡ;②参与NPQ的调节。

科研人员以拟南芥的野生型和H基因缺失突变体为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中强光照射时对野生型和突变体光照的强度相同,且强光对二者的PSⅡ均造成了损伤。

(1)该实验的自变量为。

该实验的无关变量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有(答出2个因素即可)。

(2)根据本实验,(填“能”或“不能”)比较出强光照射下突变体与野生型的PSⅡ活性强弱,理由是。

(3)据图分析,与野生型相比,强光照射下突变体中流向光合作用的能量(填“多”或“少”)。

若测得突变体的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根据本实验推测,原因是。

浓度、温度【答案】(1) 光、H蛋白 CO2(2)不能突变体PSⅡ系统光损伤小但不能修复,野生型光PSⅡ系统损伤大但能修复(3)少突变体PNQ高,PSⅡ系统损伤小,虽然损伤不能修复,但是PSⅡ活性高,光反应产物多【解析】(1)据题意拟南芥的野生型和H基因缺失突变体为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中强光照射时对野生型和突变体光照的强度相同,结合题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有光照、H蛋白;影响浓度、温度、水分等。

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有CO2(2)据图分析,强光照射下突变体的NPQ/相对值比野生型的NPQ/相对值高,能减少强光对PSⅡ复合体造成损伤。

但是野生型含有H蛋白,能对损伤后的PSⅡ进行修复,故不能确定强光照射下突变体与野生型的PSⅡ活性强弱。

实验化学分析及例题讲解

实验化学分析及例题讲解

第五章实验化学智能考点四十九物质性质及反应规律的研究Ⅰ.课标要求1.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作用。

能发现学习、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2.能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

Ⅱ.考纲要求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能根据实验试题要求.做到:1.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2.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3.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4.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Ⅲ.教材精讲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观察、分类、预测、实验、验证、比较等。

1.锌及其化合物的性质:+OH = [Zn(OH)ZnO+2NaOH+H2锌及其化合物的应用:锌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金属锌用于制造镀锌材料。

氧化锌是一种优良的白色颜料,由于有一定杀菌能力,可以用来制医药软膏。

氯化锌常用做有机反应的脱水剂和催化剂,它的浓溶液常用于清除金属表面的氧化物。

2.有机化合物性质(苯酚、甲醛)研究 (1)苯酚性质的研究研究苯酚性质的方法:官能团→预测性质→实验验证→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

(2)甲醛性质的研究甲醛性质的研究方法:官能团→预测性质→实验验证。

④与FeCl 3溶液反应:苯酚跟FeCl 3反应,使溶液呈紫色。

(用于鉴别) (注:淀粉遇碘显蓝色, KSCN 遇FeCl 3溶液显红色) 应用:苯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常用做消毒剂和防腐剂。

甲醛(还原性)①与酸性KMnO 4溶液反应:KMnO 4 / H +溶液褪色。

②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福尔马林。

③与银氨溶液反应:HCHO + 2Cu(OH)2HCOOH +Cu 2O+2H 2O二、认识发生在盐溶液中的化学反应 1.认识盐类的水解 盐类水解规律的研究思路:盐溶液的酸碱性 →酸碱性的原因 盐类水解的本质 →盐类水解的规律①测定盐溶液的酸碱性②探讨盐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H +或OH —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遗传实验设计与分析-2022届高考生物学遗传与进化突击复习

(2)遗传实验设计与分析-2022届高考生物学遗传与进化突击复习

(2)遗传实验设计与分析-2022届高考生物学遗传与进化突击复习1.在一个经长期随机交配形成的自然鼠群中,存在的毛色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表(注:AA 纯合胚胎致死)。

请分析回答(1)亲本基因型为Aa1×Aa2,则其子代的表现型可能为_________。

(2)两只鼠杂交,后代出现三种表现型,则该对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它们再生一只黑色雄鼠的概率是_________。

(3)现有一只黄色雄鼠和其他各色的雌鼠(每种都有多只),请利用杂交方法检测出该雄鼠的基因型,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实验思路: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___。

2.二倍体玉蜀黍是一年生雌雄同株植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

高茎、矮茎,颖果球形、颖果方形分别受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分别用A、a,B、b表示(其中颖果球形性状由B基因控制);抗大斑病、不抗大斑病受基因E、e控制。

现用高茎颖果球形与矮茎颖果方形植株杂交,F1自交(部分留种),F2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颖果球形:高茎颖果扁球形:高茎颖果方形:矮茎颖果球形:矮茎颖果扁球形:矮茎颖果方形=3:6:3:1:2:1;用抗大斑病与不抗大斑病植株杂交,F1中抗大斑病∶不抗大斑病=1:1。

请根据以上资料分析回答:(1)高茎颖果方形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根据题意,推断A、a,B、b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提出这一假说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请利用题干中的材料,设计一次杂交实验验证这一假说(要求:写出实验方案、预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2)若有实验者欲探究题中涉及的三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依据题意你认为可以提出的假说为________________。

3.某种二倍体雌雄异株的植物的叶形有宽叶和窄叶两种类型,花色有红花和白花两种类型,高秆和矮秆是一对相对性状。

请回答:(1)将一株红花宽叶雌株与一株白花窄叶雄株杂交得到F1,F1自由交配得到F2,F2的性状分离比红花宽叶雌株︰红花宽叶雄株︰白花宽叶雌株︰白花宽叶雄株︰红花窄叶雄株︰白花窄叶雄株=6︰3︰2︰1︰3︰1,可以推知控制叶形和花色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之间遵循_________________,叶形中__________为显性,控制叶形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填“常”或“X”)染色体上。

解密15 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解析版)

解密15   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解析版)

解密15 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1.根据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能做到:①设计实验方案;②正确选用实验装置;③掌握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④预测或描述实验现象、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⑤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2.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1)【答案】【解析】A项,SO2和H2S都具有较强的还原性,都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因此在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杂质H2S时,SO2也会被吸收,故A项不能实现除杂目的;B项,氯气中混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可以用饱和食盐水除去;饱和食盐水在吸收氯化氢气体的同时,也会抑制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故B项能实现除杂目的;C项,氮气中混有少量氧气,在通过灼热的铜丝网时,氧气可以与之发生反应:2Cu+O22CuO,而铜与氮气无法反应,因此可以采取这种方式除去杂质氧气,故C项能实现除杂目的;D项,NO2可以与NaOH发生反应:2NO2+2NaOH= NaNO3+NaNO2+H2O,NO与NaOH溶液不能发生反应;尽管NO可以与NO2一同跟NaOH发生反应:NO+NO2+2NaOH= 2NaNO2+H2O,但由于杂质的含量一般较少,所以也不会对NO的量产生较大的影响,故D项能实现除杂的目的;故选A。

2.【2020•浙江1月选考】Ⅱ.某兴趣小组为探究H2S和Cl2O的性质,将两种气体同时通入水中,实验装置如图:请回答:(1) 三颈瓶中出现淡黄色沉淀,溶液呈强酸性,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

(2) 若通入水中的Cl2O已过量,设计实验方案检验________。

【答案】Ⅱ.(1)2H2S+Cl2O=2S↓+2HCl+H2O(2)用玻璃棒蘸取清液,点到KI−淀粉试纸上,如果变蓝(或变蓝后再褪色),说明Cl2O过量【解析】Ⅱ.(1)由三颈瓶中出现淡黄色沉淀,溶液呈强酸性可知,H2S和Cl2O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氯化氢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Cl2O=2S↓+2HCl+H2O;(2) Cl2O具有强氧化性,若通入水中的Cl2O已过量,过量的Cl2O能与碘化钾溶液反应生成单质碘,单质碘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则检验Cl2O 已过量的实验方案为用玻璃棒蘸取清液,点到KI−淀粉试纸上,如果变蓝(或变蓝后再褪色),说明Cl2O过量。

中考化学1轮复习专题22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解析版)

中考化学1轮复习专题22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解析版)

专题22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知识网络】多种仪器连接方式的设计气体制备方案的设计实验设计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的设计混合物分离方法的设计物质性质探究实验的设计明确目的原理选择仪器药品思路方法设计装置步骤记录现象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评价理论上是否可行评价操作是否简便实验评价评价是否安全可靠评价原料是否经济评价是否给环境造成污染【考点梳理】考点一、实验设计1.实验设计基本要求:(1)科学性: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操作过程必须科学、严谨、合理。

(2)安全性:实验操作要尽量防止带有危险性的操作,尽量避免与有毒物质接触。

若无法避免有毒物质,则应采取安全措施,以防造成环境污染和人体伤害。

(3)可行性:设计的实验方案要真正切实可行,所选药品、仪器、装置经济可靠。

(4)简约性:实验设计应简单易行。

装置简单,实验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

2.实验方案设计的几种思路:(1)对比实验设计:对比实验是实验设计的一种基本思路,有利于实验现象观察对比,有利于推理论证结论。

如某学生欲探究碳酸具有酸性而二氧化碳不具有酸性,按下图进行实验。

(2)控制变量实验设计:一个问题常常受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为了研究每一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程度,常常采取控制变量法逐个检验,每一个现象只说明一个问题,换一个条件再检验。

综合各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作出综合性的判断。

如课本上燃烧条件实验设计和铁的生锈条件设计都是控制变量实验设计。

(3)综合实验设计: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多方面的问题,如设计一个组合实验探究某一混合气体的成分、某一气体的性质和组成等。

3.实验设计题的类型:(1)单项实验设计题:设计实验求证某一单项问题,或求证某一规律。

设计的特点是围绕某一问题设计一个指向很单一的实验,而且实验通常一步到位。

如证明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如下图所示)。

(2)综合实验设计题:设计实验求证多个问题,其特点是多步操作、装置复杂、现象多样。

常见的有对某气体从制取到组成、成分含量、性质、尾气处理等多项目标进行实验检验和求证。

高中生物必修二专题-遗传学实验设计常见题型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二专题-遗传学实验设计常见题型分析

遗传学实验设计常见题型1、确定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确定某一性状的显隐性)基本思路:Aa为显性。

方法:先自交后杂交或者先杂交后自交例题:果蝇的灰身、黑身由常染色体上一对基因控制,但不清楚其显隐性关系。

现提供一自然果蝇种群,假设其中灰身、黑身性状个体各占一半,且雌雄各半。

要求用一代交配试验(即P→F1)来确定其显隐性关系。

(写出亲本的交配组合,并预测实验结果)答案:方案一P:多对灰身×灰身实验结果预测:①若F1中出现灰身与黑身,则灰身为显性②若F1中只有灰身,则黑身为显性方案二P:多对黑身×黑身实验结果预测:①若F1中出现灰身与黑身,则黑身为显性②若F1中只有黑身,则灰身为显性方案三P:多对灰身×黑身实验结果预测:①若F1中灰身数量大于黑身,则灰身为显性②若F1中黑身数量大于灰身,则黑身为显性2、确定某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某一个体的基因型)基本思路:纯合子只能产生一种配子。

方法:①测交法。

前提是知道显隐性②自交法。

看自交后代是否有形状分离,前提是该种生物能自交。

③单倍体法或单倍体加倍后的纯合二倍体法。

④花粉鉴定法。

前提是实验原理给出不同花粉用同种试剂染色后颜色不同。

例题:家兔的褐毛与黑毛是一对相对性状。

现有四只家兔:甲和乙为雌兔,丙和丁为雄兔:甲、乙、丙兔为黑毛,丁兔为褐毛。

已知,甲和丁的杂交后代全部为黑毛幼兔;乙和丁的杂交后代中有褐毛幼兔。

(1)用B-b表示控制毛色性状的等位基因,依次写出甲、乙、丁三只兔的基因型______。

(2)用上述四只兔通过一次交配实验来鉴别丙兔的基因型,应选用______兔与丙兔交配。

若后代表型______,证实丙为纯合体;若后代表型______,则证实丙兔为杂合体。

答案:(1)BB、Bb、bb (2)乙全黑色有褐色3、确定某变异性状是否为可遗传变异基本思路:利用该性状的(多个)个体多次交配(自交或杂交)结果结论:若后代仍有该变异性状,且有一定的分离比,则为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若后代无该变异性状,则为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例题:正常温度条件下(25℃左右)发育的果蝇,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这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知识解析】制备溴苯和硝基苯的实验设计

【知识解析】制备溴苯和硝基苯的实验设计

制备溴苯和硝基苯的实验设计苯与溴的反应、苯与浓硝酸和浓硫酸混合物的反应是苯的典型取代反应,根据这两个反应设计的实验也是考试中经常涉及的内容。

下面是溴苯和硝基苯的制备实验方案。

1 制备溴苯的实验方案反应原理实验试剂苯、液溴、铁屑、NaOH溶液实验装置实验步骤(1)检查装置气密性;(2)将一定量的苯和少量液溴加入烧瓶中,加入少量铁屑;(3)反应完毕后,将烧瓶中的液体倒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4)将烧杯中的液体进行分液实验现象(1)常温时,很快观察到在导管口附近出现白雾(溴化氢遇水蒸气所形成);(2)把烧瓶中的液体倒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烧杯底部有褐色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粗溴苯)出现(因混有少量的溴而呈褐色)实验说明(1)试剂加入的顺序:苯→液溴→铁屑。

液溴的密度比苯的大,先加苯再加液溴是为了使苯与液溴混合均匀,待加入铁屑后,立即发生剧烈反应,因此,试剂加入的顺序不能颠倒;(2)铁屑作催化剂,但真正起催化作用的是FeBr3(2Fe+3Br2===2FeBr3);(3)与烧瓶连接的导管有导气和冷凝回流的作用。

因为苯与溴的反应放热,放出的热使一部分苯和溴变成蒸气,这些蒸气经垂直部分的导管冷凝又回流到烧瓶中,既减少了反应物的损失,又可避免生成物中混有过多的杂质;(4)分离提纯溴苯的方法:用NaOH溶液洗涤粗溴苯,分液;(5)用NaOH溶液洗涤粗溴苯的目的是除去溴苯中混有的少量溴,发生的反应为3Br2+6NaOH===5NaBr+NaBrO3+3H2O 2 制备硝基苯的实验方案反应原理实验试剂苯、浓硝酸、浓硫酸实验装置实验步骤(1)配制混合酸:先将1.5 mL浓硝酸注入烧瓶中,再沿烧瓶内壁慢慢注入2 mL 浓硫酸,并及时摇匀,冷却;(2)向冷却后的混合酸中逐滴加入1 mL苯,充分振荡使混合均匀;(3)将烧瓶放在50~60℃的水浴中加热实验现象将反应后的液体倒入一个盛有水的烧杯中,可以观察到烧杯底部有微黄色油状液体出现(因溶解了NO2而呈微黄色)实验说明(1)采用水浴加热的优点是反应物受热均匀,温度易于控制;(2)与烧瓶连接的玻璃管起冷凝回流和调节压强的作用,防止苯和浓硝酸挥发到大气中造成污染;(3)分离提纯硝基苯的方法:将所得粗硝基苯依次用蒸馏水和5%NaOH溶液洗涤,再用蒸馏水洗涤;最后加入无水CaCl2干燥,过滤后进行蒸馏典型例题例4-8实验室用如图2-3-1所示装置进行苯与溴反应的实验。

高考化学复习考点知识突破解析77: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解析版)

高考化学复习考点知识突破解析77: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解析版)

高考化学复习考点知识突破解析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1.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且有相关性的是【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有机实验设计与评价,涉及有机成分检验、性质探究,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与评价能力。

A项,乙酸乙酯在碱作用下水解,也会消耗碱,错误;B 项,苯在溴化铁的催化作用下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与溴水不发生取代反应,错误;C 项,植物油中含碳碳不饱和键,与溴发生加成反应,错误;D项,葡萄糖中含有醇羟基等,能还原高锰酸钾,正确。

2.CuI是有机合成的一种催化剂,受热易氧化。

实验室可通过向CuSO与NaI的混合溶4液中通入SO2制备CuI(2CuSO4+2NaI+SO2+2H2O2CuI↓+2H2SO4+Na2SO4)。

下列实验原理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制备SO2B.制备CuI并制备少量含SO2的溶液C.将CuI与母液分离并用装置制得的含SO2的溶液洗涤沉淀D.加热干燥湿的CuI固体【答案】D【解析】A.Cu与浓硫酸在加热时发生反应生成SO2,图中固液加热装置可制备,A正确;B.硫酸铜与Na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I、SO2,可用该装置制备CuI并制备少量含SO2的溶液,B正确;C.分离沉淀与溶液,可选该装置进行过滤,C正确;D.加热干燥湿的CuI固体,由于CuI易被氧化,因此不能用该装置加热,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D。

3.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答案】D【解析】A.植物油中的烃基含有碳碳双键,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可导致溴水褪色,褪色原因不是萃取,A错误;B.氯气与水反应生成具有漂白性的次氯酸,而氯气本身不具有漂白性,B错误;C.因碳酸的酸性比盐酸弱,则二氧化碳与氯化钙溶液不反应,C错误;D.晶体逐渐变白色,说明晶体失去结晶水,浓硫酸表现吸水性,D正确,答案选D。

点睛:选项D是解答的易错点,注意浓硫酸的特性理解。

浓H2SO4的性质可归纳为“五性”:即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强酸性、强氧化性。

初三物理知识点之实验题题型分析及解析方法讲解

初三物理知识点之实验题题型分析及解析方法讲解

初三物理知识点之实验题题型分析及解析方法讲解一提到物理,很多同学们都觉得它很枯燥,繁琐。

为了扩展大家的物理知识小编准备了这篇初三物理知识点之实验题题型分析及解析方法讲解以供参考。

实验题可归纳为四种:一、测量型实验这种实验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包括直接测量型实验和间接测量型实验,只要同学们不马虎,得满分是没问题的。

二、探究型实验题的特点就是探究,探究型实验题也是中考物理实验题的主角。

教材上除了几个测量类实验和演示实验以外,都可以以探究的形式出现,课本上的实验是出题的一个重点。

解法分析:解探究题要深入了解课本上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做到了如指掌,才能对探究实验题做到万无一失;二是掌握探究的方法,要熟练运用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等方法。

三、开放型实验题有许多物理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做,用不同的实验方法、不同的验仪器能得出相同的实验结果,也就是说物理实验具有开放性。

开放型实验题是近年考题中的一个新亮点,特点是题设条件不确定、解题方法多样化、答案不惟一;在考查大家实验能力的同时还考查大家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因为一题多解,考题的难度并不大。

解法分析:希望大家把做过的开放型实验题归纳在一起,找到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四、设计型实验设计型实验让我们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能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常见设计型实验题多数考察密度和电学部分,并有以下特点:基础性:大部分题目以课本知识为依托,不脱离教材,考查我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开放性:设计题大部分没有惟一答案,只要求写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还有就是贴近生产、生活,常把日用品作为实验仪器来验证物理规律,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与运用能力。

解法分析:设计型实验题所能涵盖的内容较多,提供的信息较少,出题的知识点不好把握,要求我们要富有创新精神,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遇到问题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这篇初三物理知识点之实验题题型分析及解析方法讲解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学好物理!。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实验设计解析及答题模版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实验设计解析及答题模版

【⾼中⽣物】⾼中⽣物实验设计解析及答题模版⼀、实验⽬的1.验证性实验:寻找题⼲信息,⼀般写有“验证……”,即为该实验的实验⽬的。

2.探究性实验:⾸先分析实验的⾃变量和因变量。

此类实验的实验⽬的⼀般书写为“探究'⾃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探究'⾃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探究'⾃变量’的作⽤”等等。

例1.在复习“细胞膜”相关知识时,⼩明同学想⾃⼰设计实验验证“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

于是他在家中挑选相关的厨房⽤品作为实验⽤具,进⾏了以下的实验验证,请你按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补充完整⼩明同学的后续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

(1)实验⽬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材料和⽤具:4株⼤⼩、状态相似的苋菜,2只瓷碗,1个茶杯,1个电热⽔壶。

(3)实验步骤:①:将2个相同的碗,编号为甲、⼄。

②:向甲碗中倒⼊⼀满杯清⽔,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预测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为验证性实验,因此实验的⽬的为“验证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

实验⾃变量为细胞死活状态,可⽤热⽔杀死植物细胞,达到控制⾃变量的⽬的。

因变量是细胞膜对物质的控制能⼒,可⽤叶⽚的颜⾊是否褪去、⽔是否变红作为观察指标。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单⼀变量原则,其他⽆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如清⽔和开⽔的⽔量要保持⼀致。

(2)实验步骤:①将2个相同的碗,编号为甲、⼄。

②向甲碗中倒⼊⼀满杯清⽔,向⼄碗中倒⼊⼀满杯已⽤电热⽔壶烧开的开⽔。

③分别向甲、⼄两碗中放⼊2⽚红⾊苋菜叶。

④⼀段时间后,观察⽔和叶⽚颜⾊的变化。

5知识讲解——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实验设计和分析

5知识讲解——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实验设计和分析

高考总复习5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实验分析和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2.理解并会分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实验,提高生物学实验素养【要点梳理】考点一、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1.实验原理:提取原理:光合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可用无水乙醇来提取色素。

分离原理:用纸层析法分离,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快,溶解度低的色素扩散速度慢,这样,在扩散的过程不同的色素会分离开。

2.实验材料:新鲜的绿色叶片(如菠菜的绿叶)注意:一定要选取新鲜、浓绿的植物叶片,这样的叶片光合色素含量高。

3.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①色素的提取(加入二氧化硅、碳酸钙、无水乙醇,并研磨)(注意:加入二氧化硅的目的是使研磨更充分,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防止研磨时色素被破坏。

正常情况下获得的色素提取液应为深绿色)②制备滤纸条(滤纸条的一端要剪去两角,并在这端用铅笔画线)③画滤液细线(用毛细吸管画滤液细线,干后再重复画一两次)(注意:所画滤液细线一定要细而直,且色素含量高。

操作时要重复画线,画线要迅速,等滤液风干后再重复画,以防滤液扩散开使滤液线过宽,影响分离效果)④纸层析法分离色素(在试管中倒入层析液,将滤纸条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放入试管中)(注意:试管中的层析液高度不要接近或超过滤液细线所处的高度,即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以防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而导致实验失败。

)⑤观察并记录结果4.实验结果: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滤液细线考点二、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的典型实验【高清课堂: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实验分析和设计388586 萨克斯的实验: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1.1864年,德国萨克斯的实验(1)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2)实验分析:①实验目的:证明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②实验自变量:是否有光照注意:找到自变量有助于分析实验目的(如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实验目的便是研究光照强度对某过程的影响;自变量为是否提供水,实验目的便是研究某过程与水的关系)③暗处理的目的:暗处理,又叫做饥饿处理,可消耗掉叶片中本来含有的有机物,避免其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试验设计习题及答案,DOC

试验设计习题及答案,DO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设计与分析复习题】员海燕版一、名词解释(15分)1.重复:一个条件值的每一个实现。

或因素某水平值的多次实现。

2.因素:试验中要考虑的可能会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的条件。

常用大写字母表示。

3.水平:因素所处的不同状态或数值。

4.处理:试验中各个因素的每一水平所形成的组合 5.响应:试验的结果称为响应;响应函数:试验指标与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用模型ε+=),,(1n x x f y 表示,其中),,(1n x x f y =是因素的值n x x ,,1 的函数,称为响应函数。

678912.试验设计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1明确试验目的2选择试验的指标,因素,水平 3设计试验方案 4实施试验5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推断。

3.试验设计的相关分析有哪几种?一是相关系数,即用数理统计中的两个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来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是等级相关,是把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的具体体现用等级次序排序,再测定标志等级和标志等级相关程度的一种方法。

有斯皮尔曼等级差相关系数和肯德尔一致相关系数) 4.为什么要进行方差分析?方差分析可检验有关因素对指标的影响是否显著,从而可确定要进行试验的因素;另外,方差分析的观点认为,只需对显著因素选水平就行了,不显著的因素原则上可在试验范围内取任一水平,或由其它指标确定。

5.均匀设计表与正交表,拉丁方设计的关系6.产品的三次设计是什么?产品的三次设计是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容差设计。

三、(15分)1.写出所有3阶拉丁方格,并指出其中的标准拉丁方格和正交拉丁方格123再将这六个的第一行不动,分别交换第二,三行又得到六个,共12个。

用的试验3.说明均匀设计表)6(6*6U是如何构造的?略五、分析题(30分)1由张护士和实习生刘某记录的七个病人的收缩压数据如下:病人:1234567张护士:105,149,133,160,141,120,152 刘某:110,140,138,150,130,147,158 计算斯皮尔曼等级差相关系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设计与分析》习题与解答P41 习题一1.设用三种方法测定某溶液浓度时,得到三组数据,其平均值如下:1x (1.540.01)mol /L =± 2x (1.70.2)/mol L =± 3x (1.5370.005)mol /L =±试求它们的加权平均值。

解:①计算权重: 211100000.01w == 212250.2w == 213400000.005w == 1:2:310000:25:40000400:1:1600w w w ==②计算平均值 1.54400 1.71 1.53716001.538 1.5/40011600x mol L ⨯+⨯+⨯==≈++5.今欲测量大约8kPa (表压)的空气压力,试验仪表用①1.5级,量程0.2MPa 的弹簧管式压力表;②标尺分度为1mm 的U 形管水银柱压差计;③标尺分度为1mm 的U 形管水柱压差计。

求最大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解:①max 0.21000 1.5%3x kPa ∆=⨯⨯=R E =3100%37.5%8R E =⨯=②33max 1109.8113.610133.4160.133x Pa kPa -∆=⨯⨯⨯⨯==0.133100% 1.66%8R E =⨯= ③33max1109.81109.810.00981x Pa kPa -∆=⨯⨯⨯==0.00981100%0.12%8R E =⨯=6.在用发酵法生产赖氨酸的过程中,对产酸率(%)作6次测定。

样本测定值为:3.48, 3.37, 3.47, 3.38, 3.40, 3.43,求该组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调和平均值、标准差s 、总体标准差σ、样本方差s 2、总体方差σ2、算术平均误差Δ和极差R 。

解:①算术平均值: 3.48 3.37 3.47 3.38 3.40 3.433.426x +++++==②几何平均值: 3.42G x == ③调和平均值:63.421111113.48 3.37 3.47 3.38 3.40 3.43H ==+++++④标准差:0.0463s ==⑤总体标准差:0.0422σ=⑥样本方差:()()()()()()2222222 3.48 3.42 3.37 3.42 3.47 3.42 3.38 3.42 3.40 3.42 3.43 3.420.0021261s -+-+-+-+-+-==-⑦总体方差:()()()()()()22222223.48 3.42 3.37 3.42 3.47 3.42 3.38 3.42 3.40 3.42 3.43 3.420.001766σ-+-+-+-+-+-==⑧算术平均误差:3.48 3.42 3.37 3.42 3.47 3.42 3.38 3.42 3.40 3.42 3.43 3.420.03836-+-+-+-+-+-∆==⑨极差:R=3.48-3.37=0.117.A 与B 两人用同一分析方法测定金属钠中的铁,测得铁含量(μg/g )分别为: 分析人员A :8.0,8.0,10.0,10.0,6.0,6.0,4.0,6.0,6.0,8.0 分析人员B :7.5,7.5,4.5,4.0,5.5,8.0,7.5,7.5,5.5,8.0 试问A 与B 两人测定铁的精密度是否有显著性差异?(α=0.05) 解:①算术平均值:8.08.010.010.0 6.0 6.0 4.0 6.0 6.08.07.210A x +++++++++==7.57.5 4.5 4.0 5.58.07.57.5 5.58.0 6.5510B x +++++++++==②方差22222222222(8.07.2)(8.07.2)(10.07.2)(10.07.2)(6.07.2)(6.07.2)(4.07.2)(6.07.2)(6.07.2)(8.07.2) 3.7101As -+-+-+-+-+-+-+-+-+-==-22222222222(7.5 6.55)(7.5 6.55)(4.5 6.55)(4.0 6.55)(5.5 6.55)(8.0 6.55)(7.5 6.55)(7.5 6.55)(5.57.2)(8.0 6.55) 2.3101B s -+-+-+-+-+-+-+-+-+-==-③统计量3.71.62.3F == ④临界值0.975(9,9)0.248F = 0.025(9,9) 4.03F =⑤检验∵0.9750.025(9,9)(9,9)F F F <<∴A 与B 两人测定铁的精密度是无显著性差异8. 用新旧两种工艺冶炼某种金属材料,分别从两种冶炼工艺生产的产品中抽样,测定产品中的杂质含量(%),结果如下:旧工艺:2.69,2.28,2.57,2.30,2.23,2.42,2.61,2.64,2.72,3.02,2.45,2.95,2.51新工艺:2.26,2.25,2.06,2.35,2.43,2.19,2.06,2.32,2.34试问新冶炼工艺是否比旧工艺生产更稳定,并检验两种工艺之间是否存在系统误差?(α=0.05) 解:(1)①算术平均值:2.69 2.28 2.57 2.30 2.23 2.42 2.61 2.64 2.723.02 2.45 2.95 2.512.5713x ++++++++++++==旧2.26 2.25 2.06 2.35 2.43 2.19 2.06 2.32 2.342.259x ++++++++==新②方差22222222222222(2.69-2.57)(2.28-2.57)(2.57-2.57)(2.30-2.57)(2.23-2.57)(2.42-2.57)(2.61-2.57)(2.64-2.57)(2.72-2.57)(3.02-2.57)(2.45-2.57)(2.95-2.57)(2.51-2.57)13-10.0586s++++++++++++==旧2222222222(2.26 2.25)(2.25 2.25)(2.06 2.25)(2.35 2.25)(2.43 2.25)(2.19 2.25)(2.06 2.25)(2.32 2.25)(2.34 2.25)0.016491s -+-+-+-+-+-+-+-+-==-新③F 统计量0.05863.570.0164F ==④F 临界值0.05(12,8) 3.28F =⑤F 检验 ∵0.05F>(12,8)F∴新冶炼工艺比旧工艺生产更稳定 (2)①t 统计量t x x -==②自由度22222222220.05860.0164139df -2-2=200.05860.01641391319111s s n n s s n n n n ⎛⎫⎛⎫+ ⎪+ ⎪⎝⎭⎝⎭==⎛⎫⎛⎫⎛⎫⎛⎫ ⎪ ⎪ ⎪ ⎪⎝⎭⎝⎭+⎝⎭⎝⎭+++++新旧旧新新旧新旧旧新 ③t 临界值0.025t (20) 2.086=④t 检验 ∵0.025t >t (20)∴两种工艺之间存在系统误差9. 用新旧两种方法测得某种液体的黏度(mPa ·s ),如下: 新方法:0.73,0.91,0.84,0.77,0.98,0.81,0.79,0.87,0.85 旧方法:0.76,0.92,0.86,0.74,0.96,0.83,0.79,0.80,0.75 其中旧方法无系统误差,试在显著性水平α=0.05时,检验新方法是否可行。

解:t 检验法(成对数据的比较)① t 统计量d i 分别为-0.03,-0.01,-0.02,0.03,0.02,-0.02,0.00,0.07,0.1010.03(0.01)(0.02)0.030.02(0.02)0.000.070.10d 0.01569nii dn=-+-+-+++-+++===∑若两种方法之间无系统误差,则可设d 0=0.00s 0.044dt d d ② t 临界值0.025t (8) 2.306=③ t 检验 ∵0.025t <t (8) ∴新方法是可行的秩和检验法①数据排序R 1=1+5+6.5+9+11+12+14+15+18=91.5 ③秩临界值 T 1=66 T 2=105 ④秩检验 ∵T 1<R 1<T 2 ∴新方法是可行的10.对同一铜合金,有10个分析人员分别进行分析,测得其中铜含量(%)的数据为:62.20,69.49,70.30,70.65,70.82,71.03,71.22,71.33,71.38(%)。

问这些数据中哪个(些)数据应被舍去,试检验?(α=0.05) 解:拉依达检验法(1)①平均值62.2069.4970.3070.6570.8271.0371.2271.2571.3371.3869.96710x +++++++++==∵最大值的偏差71.3869.9671.413-= 最小值的偏差62.2069.9677.767-= 7.767>1.413 ∴首先检验62.20 ②样本标准差2.79s 2s=5.58 ③检验62.2069.9677.767p d =-=∴2p d s > ∴62.20应该被去除(2)①平均值'69.4970.3070.6570.8271.0371.2271.2571.3371.3870.839x ++++++++==最小值的偏差69.4970.83 1.34-= 0.55<1.34 ∴首先检验69.49 ②样本标准差0.615s2s=1.23 ③检验'69.4970.83 1.34p d =-=∴'2p d s > ∴69.49应该被去除 (3)①平均值''70.3070.6570.8271.0371.2271.2571.3371.3870.9988x +++++++==∵最大值的偏差71.3870.9980.382-= 最小值的偏差70.3070.830.8-= 0.8>0.382 ∴首先检验70.30 ②样本标准差''0.38s2s ’’=0.76 ③检验''70.3070.9980.698p d =-=∴''2p d s <∴70.30不应该被去除∴只有62.20和69.49应该被去除格拉布斯检验法(1)①平均值62.2069.4970.3070.6570.8271.0371.2271.2571.3371.3869.96710x +++++++++==最小值的偏差62.2069.9677.767-= 7.767>1.413 ∴首先检验62.20 ②样本标准差2.79s ③临界值(0.05,10) 2.176G =④检验∵(0.05,10) 2.176 2.79 6.07G s =⨯=62.2069.9677.767p d =-=∴(0.05,10)p d G s > ∴62.20应该被去除 (2) ①平均值'69.4970.3070.6570.8271.0371.2271.2571.3371.3870.839x ++++++++==∵最大值的偏差71.3870.830.55-= 最小值的偏差69.4970.83 1.34-= 0.55<1.34 ∴首先检验69.49 ②样本标准差0.615s③临界值(0.05,9) 2.110G =④检验∵'(0.05,9) 2.1100.615 1.2871G s =⨯='69.4970.83 1.34p d =-=∴'(0.05,10)p d G s > ∴69.49应该被去除 (3)①平均值''70.3070.6570.8271.0371.2271.2571.3371.3870.9988x +++++++==∵最大值的偏差71.3870.9980.382-=0.8>0.382 ∴首先检验70.30 ②样本标准差''0.38s③临界值(0.05,8) 2.032G =④检验∵''(0.05,9) 2.0320.380.77G s =⨯=''70.3070.9980.698p d =-=∴''''(0.05,9)p d G s <∴70.30不应该被去除∴只有62.20和69.49应该被去除11.将下列数据保留四位有效数字:3.1459,136653,2.33050,2.7500,2.77447 解:依次为3.146,1.367×105,2.330,2.750,2.77412.在容量分析中,计算组分含量的公式为W=Vc ,其中V 是滴定时消耗滴定液的体积,c 是滴定液的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