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 复习学案
《孟子》二章学案
翻译:
(9)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已:本心:
翻译:
(10)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苦:劳:饿:
空乏:乱:
翻译:
(1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衡:
翻译:
(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入:出:拂:
翻译:
(1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答: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说苑》)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的论断。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课题
十五《孟子》二章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的意思。2.深入理解孟子所阐述的“舍生取义”的道德观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3.提高学生辨析词义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1.(出示词语:选择抉择)请同学们说说这两个词语在使用上有区别?
孟子二章复习教案
《孟子二章》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巩固文学知识。
2.文言词语积累。
3.准确地翻译句子,理解背诵。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言词语。
2.翻译课文,理解,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文学常识1.有关孟子和《孟子》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知识点梳理(一)重点词语解释、重点语句翻译(见课件)(二)文言知识总结1.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佐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2、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2)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3)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饥饿(4)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5)行拂乱其所为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名词作动词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3、一词多义:国、拂、与、而、于、是、得、尔、为、于(具体见课件)4、古今异义钟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是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三)课文知识要点,问题思考、理解和主题探究。
孟子二章学案
《<孟子>二章》学案八年级备课组第一课时(早读)【复习回顾出示目标】1、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_____________,记录他和他弟子的书是《》。
2、本节目标1)掌握关于《孟子》的文学常识2)读准字音、节奏,熟读第一章【围标设疑自主探究】1、《孟子》是一部__________ 的书,是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之一,把它和《》、《》、《》合为“四书”。
2、孟子,名______,字子舆。
战国时邹国人。
战国时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继孔子之后____家学派的又一个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________”,也被世人尊称“_______”。
他主张“_______”“非攻”“兼爱”。
【课堂检测】熟读第一章,背诵比赛第二课时【复习回顾出示目标】1、《》、《》、《》、《》合为“四书”2、孟子被世人尊称“_______”3、本节目标:掌握第一篇(章)重点字义重点句子翻译【围标设疑自主探究】通过课件掌握字义和句子翻译【合作探究展示点评】组内相互提问,四号展示,一号点评【课堂检测】一、解释加点字义1、岂不诚.大丈夫哉安居而天下熄.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戒.之曰/必敬必戒.3、得志,与民由.之富贵不能淫.4、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二、翻译句子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4、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5、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第三课时【复习回顾出示目标】1、根据上节错误率较高的题提问回顾。
2、本节目标:分析课文内容,掌握观点的现实意义,学会知识迁移【围标设疑自主探究】用原文回答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合作探究展示点评】用议论文知识回答(教师点拨)1、景春认为大丈夫应该是怎样的?孟子认为景春的观点错在哪里?这属于议论文中的哪种论证方式?2、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论述应该知礼这一个观点?属于什么论证方法?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三)拓展思考1、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一例说明。
《孟子二章》复习教案1
孟子二章复习教案 1前言《孟子》是我国古代中国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孟子作为中国儒家学派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许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人民群众热切期待的社会道德观和政治哲学思想。
本教案《孟子二章》是为学生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孟子思想而设计的。
本教案的目的1.帮助学生们了解《孟子二章》的内容和主旨。
2.慢慢引导学生们通过理解孟子思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本教案的教学方式本次教学采用理解和归纳总结的方法,让学生们意识到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并加以运用。
教学内容1、《孟子》的重要性1.1 简介《孟子》是我国儒家经典中的一部分,共有七篇,是孟子及其门人所撰。
全书大约写于公元前四世纪,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文化人与治理国家的典范之作。
1.2 重要意义1.呈现出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内容。
2.是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建设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指导。
2、《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2.1 繁华和温饱的不同选择1.孟子主张繁华、荣华富贵、名利等,是人民群众追求的目标,符合人的生命价值追求。
而只有满足了温饱后才能去追求这些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2.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追求都是正确的。
尤其是一些不适合自己的追求,只会让人变得愚昧无知,脱离社会,甚至导致道德滑坡,社会严重问题的出现。
这也就造成了繁华和温饱的不同选择。
2.2 道德的重要性1.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但是,人如果不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会让自己的短暂幸福化为乌有。
2.只有人们培养出良好的自身道德习惯,才能让道德这个东西成为一个正向循环,不仅不会出现恶劣的后果,还可以发挥我们超乎寻常的优势。
2.3 天下之国1.孟子提出“天命之国”、“天下共利”等概念,“天下之乐,莫大于赏善罚恶”等观点,强调了人民群众正在和所在国家一起发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2.孟子的文章还提到,“人民富裕国家强大”,因此大力推广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作出努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两章学案新人教版
《孟子》两章复习学案复习目标: 1。
准确把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句的音、义。
2.积累文中名句,背诵精彩句段。
3.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品味经典句子。
课前积累:天生我材必有用。
逆境造就人才。
(一)检查旧知1、给加点字注音米粟. 亲戚畔.之 畎.亩 傅说. 胶鬲. 拂.士 行拂.乱 2、文学常识(1).孟子,名 ,字 , 时期人,著名的 家、 家,是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孟子的政治主张是“ ”、“ ”,对后世影响较大。
(2)。
《孟子》一书是 共同编写的,朱熹把它和《 》、《 》、《 》一起称为“四书”。
(二)熟读背诵目的:积累文中重要的句子或段落。
(三)复读,理解文章内容1、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对于有疑问的地方用笔标注出来。
2、自读之后把自己找出来的问题同位或小组内共同解决。
3、自查复习情况(1)。
解决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①亲戚畔之②曾益其所不能③入则无法家拂士④困于心,衡于虑(2)。
古今异义①委.而去之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池.非不深也 ④亲戚..畔之(3)。
一词多义①之亲戚畔之三里之城寡助之至②以以天下之所顺所以动心忍性③拂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④发发于声发于畎亩(4)。
解释词语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②空乏..其身③所以动.心忍.性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5)语句理解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深入阅读,明其理1.这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论点的提出和阐述方式有什么异同?2这两篇短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色?(五)学以致用孟子以其严密的论述,阐明了“逆境造就人才”的道理。
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六)中考连接读下面连段文字完成问候的问题:(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二章》学案
《孟子二章》学案《鱼,我所欲也》学习目标:1、识记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
2、翻译课文,背诵全文。
(重点)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难点)一、走进作者孟子,名,字,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的、、。
孟子三岁丧母,孟母艰辛的将他抚养成人。
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与孔子并称为,著有《孟子》一书,记录。
二、朗读课文,正音。
辟()箪()羹()蹴()弗()三、朗读并翻译第一段重点字词:所欲:得兼:重点句子: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③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四、朗读第二段并翻译。
重点字词:甚:苟得:患:辟:由是:如使:丧:屑:重点句子:①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③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恶丧而。
五、朗读第三段并翻译。
重点字词:万钟:何加:为.宫室之美:得:与:乡:宫室之美为.之:以已.乎:本心:重点句子:①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③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六、分析课文,回答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提出中心论点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2、朗读第二段思考:本段作者推理论证,运用了什么的论证方法?文中有一句总结性的语句,请写出。
3、第三段作者举了什么例子?此段都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论点?4、归纳:本文以()和()作比,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从而得出()的结论,后又已()为例,从正面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又以()为例,从()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论点。
5、面对“生与义”,孟子阐明了主张,联系历史知识,谈谈你对“义”的理解。
(至少用上一句名言)当堂检测1、用原文填空①本文中可以概括全篇大意的一句话是:。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7篇)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7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积累古汉语知识。
⑴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⑴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⑴了解孟子和《孟子》;⑴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预习检查题及学习要点板书)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习惯来学文言文吗?(生: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
而我们就不行了,我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
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
(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课件)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域(yù)舜(shùn)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百里奚(xī)孙叔敖(áo)法家拂士(bì)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两章》比较复习课 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复习课说课稿各位老师、领导: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部分的一节复习课《孟子二章》。
初中语文学业考试文言文阅读借助课内外语言材料着重考察学生对课内重点语言现象的掌握情况和迁移能力以及对文本主要内容的理解能力。
复习课温故而知新,开阔视野,提升能力成为衡量课堂效果的主要标准。
按照《中考说明》中对古诗文阅读的考查要求结合新课标三维目标的理念,本节复习课我设计了基础巩固,内容把握,能力提升,课堂检测几个基本环节。
(具体内容结合教学设计)基础巩固首先是对作家作品的回顾,并进行同时期作家,同类型文章的回顾汇总;接下来是对重点词语的注释进行识记背诵,并对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易错点进行强调;最后是对句子翻译的掌握,其次是对重点句子的准确默写;并提醒学生注重句子中重点词语注释的清晰记忆,因为这将是考试时判定答案正误的重要依据。
内容把握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回顾,梳理课文作者的论点,行文思路析,文章主旨,并使之明确显现。
通过理解,讨论,提问,检测达到熟练运用。
这类题型在考试中必考,且提醒灵活丰富,应是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生发,设计思维拓展性题目,增强的触类旁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应试技巧。
提升检测是在复习巩固的基础上,进行小梯度,大容量,分层次的自我练习。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完成,并且注意书写的规范,端正,整洁。
下课后要及时收取,并做好反馈,归纳,评讲工作。
同学们先自主背记本课的基础知识,在五分钟之内完成,后有课代表挑记。
《孟子二章》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孟子二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能背诵两篇短文,积累相关的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回顾课文内容,分析孟子散文的特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18.《孟子》两章学案
订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孟子,名,思想家,教育家,是继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并有“”之称。
《孟子》是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南宋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2.给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字,并在横线上抄写一遍。
米粟.(sù)亲戚畔..(pàn)之域.(yù)民3.重点实词城: 郭: 三里、七里:人和:寡助之至:池:兵革:坚利:米粟:多:天下顺之:4.通假字:亲戚畔之。
5.古今异义委:去:域:亲戚:6.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7.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为了引证自己的观点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给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字,并在横线上抄写一遍。
舜.()畎.( )亩傅说.( ) 鬲.()孙叔敖.()奚.( ) 法家拂.()士2.重点实词发:举:士: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人恒过然后..其所为:作:..能改:行拂乱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3.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衡于虑:法家拂士:4.词类活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5.一词多义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国恒亡()拂: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6.第一段开头列举的六个历代名臣成才的故事,这六个人的成长史中共同点是什么?7.第一段哪些句子讲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讲述的是一个什么道理?现在人们常说的哪些话与这个道理相同?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7篇)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7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
明确: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最后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
)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么?(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这里还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说说。
(学生说不上,老师就析题:施行仁政的人就会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么?它们出自《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一、作者介绍:孟子生活在社会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仁政”。
二、学法指导: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
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确句子的节奏。
三、理解文意:1、学生听课文录音,勾画出重点字词(粟、“畔”通“叛”:背叛)2、初读课文,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
(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强调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3、教师小结:请指出句子的含义: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夫”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4、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争论(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可以这样提问么?请指教)5、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观点,即要具备“人和”这个条件)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举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战条件。
2024最新-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
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漂亮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理的《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反复诵读,掌握朗读节奏,疏通文意。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背诵全文。
3、赏读并学习运用孟子的雄辩艺术。
1、理解中心论点,理清本文论证思路。
2、赏读并学习运用本文孟子的雄辩艺术。
一、直入导新课提到中国古代文学,我们大多想到的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在此之前的先秦散文,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
在这座宝藏里,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提到儒家经典,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另外一部经典,那就是《孟子》。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这一部经典的经典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跟着孟子学雄辩。
二、初读明节奏1、通过视频了解孟子:推行仁政;民贵君轻;长于雄辩。
2、学生初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雄辩之势。
三、品读赏雄辩1、过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激烈,他们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热衷于战争,有的是为了生存,有的是为了一统天下,实现霸业。
因为战争连绵,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孟子奔走呼告,希望各国君主能推行仁政,反对不义战争。
请看第一章标题中“得道”是什么意思?推行仁政。
要我们细细地品读这篇文章看孟子如何运用他的雄辩艺术向君主们推行仁政主张的。
2、学生通读全文,根据文下注解了解文章大意并研读思考。
3、分享交流。
学生1:要雄辩先得有自己的观点。
孟子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请你分别解释一下“天时”“地利”“人和”是什么意思?学生1:天时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是指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二课时一、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4、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4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7、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0、作业:(1)、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孟子二章》复习导学案
《孟子二章》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复习孟子有关文学常识,总体把握孟子思想主张和行文风格;2、复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掌握字词句以及文章思想内容;3、中考链接,思维训练。
【复习过程】一、关于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生活在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民为贵,君为轻”,提倡“仁政”。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二、复习《富贵不能淫》二、重点词语和句子:(一)书下注释解词诚大丈夫天下熄焉丈夫之冠父命之戒女家夫子正与民由之独行其道淫移屈(二)古今异义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母命之3.以顺为正者4.富贵不能淫(三)词类活用1.富贵不能淫2.贫贱不能移3.威武不能屈(四)特殊句式1.省略句戒之曰。
省去主语“()”2.判断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者,……也”,表判断)三、重点内容:(一)“大丈夫”的标准。
(1)(2)(3)(二)主旨《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的不同解释,明确了孟子关于真正的“大丈夫”的()。
激励人们要坚持()、()。
四、知识拓展():未满周岁的婴儿():指2——3岁的儿童():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指女子十三岁():指女子十五岁():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指三十岁():指四十岁():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指六十岁():指七十岁():指八、九十岁():一百岁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重点词语和句子:1.指出下面通假字,并予以解释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同(),义( )②动心忍性()同(),义()③曾益其所不能()同(),义()④衡于虑()同(),义()⑤入则无法家拂士()同(),义()2、古今异义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背诵默写课文
2、掌握作者及作品
3、掌握本课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的翻译。
复习过程:按照复习提纲,依据课本及其他资料进行复习
一、背诵课文(能熟练背诵)
二、文学常识
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________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所作,_________ 经典之一。
③孟子,名_________ ,字,_________国人,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再传弟子。
是战国时期的_________ 家、_________ 家。
他是继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称为“_________”,与孔子并称为“_________”。
三、解释词语
1、地利不如人和和:
2、七里之郭郭:
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
4、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
5、城非不高也城:
6、池非不深也池:
7、兵革:兵:革:8、委而去之委:去:
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10、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以: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12、得道者多助得道:
13、寡助之至之:至:14、天下顺之顺:
15、舜发于畎亩之中发:16、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17、百里溪举于市市:18、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任:是:
19、必先苦其心志苦:20、劳其筋骨劳:
21、饿其体肤饿:22、空乏其身空乏:
23、行拂乱其所为拂:乱:24、所以动心忍性动:忍:
25、人恒过恒:过:2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困:虑:作:27、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则: 2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色:喻:
29、国恒亡亡:30、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
四、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
2、曾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
4、入则无法家拂士
五、一词多义
1、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而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寡助之至委而去之
以天下之所畔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六、翻译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七、理解默写
1.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冀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串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支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用《孟子》二章中名句填写)。
2.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3.《〈孟子〉二章》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美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一次又一次怂恿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世界卫生组织。
当然,他们的图谋均告失败。
这充分证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用《孟子二单》中的语句作答)
八、阅读理解
1、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那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二是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进行推论的是哪句话?
5、孟子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我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请写出能说明此道理的名言。
(至少两句)
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6、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又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例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