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必修1
【知识点】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知识点】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战国策》《史记》;2、掌握三篇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及其用法、虚词、特殊句式,举一反三;3、熟悉作品,借鉴其人物塑造手法。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
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
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
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
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 国。一是晋 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 632 年(鲁僖公二十 八年)的晋、 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 郑伯如楚致其师”)。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 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 至在公元前 632 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 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 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 张。发生 在公元前 632 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 宋、齐、 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 战,实际上 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 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 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写作特色 一.结构精巧。 秦帮晋围郑目的是扩张领土,与郑国并没有多大的恩怨,这为烛之武瓦解秦晋联盟作了铺垫。 “夜 缒而出”照应了“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烛之武见秦 伯作了 铺垫。 二.有情节,吸引人。 本文是外交辞令,但作者在记叙过程中注意情节的安排。如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围攻,很危险。 佚 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也同意用烛之武,而且是亲自去请,没想到烛之武不给郑伯 这个 面子,还发牢骚,本以为郑伯一定生气不用烛之武了,没想到郑伯还做了自我批评,并从 烛之武 角度出发让烛之武出使秦国。 三.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 塑造了敢在国君面前发牢骚,敢在临危受命,敢只身为郑国的存亡而出使秦国,有口才成功劝 退 秦师的烛之武。 行文思路 第一段交待事件的起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所以郑国被晋、秦两国围攻, 而且已 是兵临城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第二段第一句话写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能解决“国危矣”的难题。郑伯听取了佚之狐 的建议。 请烛之武出使秦,但开始时烛之武并没有接受,他推辞的原因是“臣之壮也,犹不如 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其中有不平之气。面对这种情况,郑伯先做自我批评,“吾不能 早用子,今急而 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同时给烛之武讲明利害冲突“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所以烛之武“许之”。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三段是本文的重点,写烛之武说退秦师。 第四段写晋军退兵。主要写了晋国不愿向秦军进攻的原因“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课件
一词多义: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介词
②敢以烦执事
以 ③越国以鄙远
拿,用,介词 表目的|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目的,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一词多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何,为什么
焉 ②将焉取之
③子亦有不利焉
哪里 语气助词,表陈述
翻译: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5.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表)被动 6.此臣日夜切齿拊胸也( 判断)句
7.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判断)句
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判断)句
9.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 太子也。( )
4.然则将军之仇恨,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被动句,由“见”)表示被动
5.父母宗族,皆为戮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同上)
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
鼎城三中
一词多义:
①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②子犯请击之 代秦军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助词“的”
之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
⑤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
越过其他国家而把远方的国家设置边邑,您 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使郑灭亡来增加 邻国的土地呢? 5.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实力变雄厚,您的力量就会变薄弱 啊
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再说您也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7.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 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4.然则将军之仇恨,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被动句,由“见”)表示被动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语法要点归纳
20.所以谴关守将者„„ 21.而听细说
(古)谗言 (今)详细说来
(古)结为儿女亲家
(今)男女婚事
(古)„„的原因 (今)因果关系连词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 用法 形容词活用作动
词 厚,变雄厚; 薄,变薄弱
1、意动用法,以„为鄙;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2、形作名,远方的国家 ④越国以鄙远 名词活用作状 ⑥朝济而夕设版焉 ⑦既东封郑,又欲肆 1、方位名词作状语;2、意动用法, 其西封。 把郑当作疆界。
用重金收买(悬赏捕捉) 处境困难。 宽容。 袒露一只臂膀 不回头 宫廷的侍卫 眼泪 礼品 以铜为金 身边的人(亲信)
16.沛公居山东时
(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18.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19.沛公„„约为婚姻
不同寻常, 17.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指意外的变故。 (今)表程度副词 (古)黄河以南 (古)黄河以北 (今)河南省 (今)河北省
10.日以尽矣
“以”通“已”
1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
1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 13.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奉”通“捧”
14.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15.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
“内”通“纳” 16.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17.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
与„相比,哪一个„ •孰与君少长? •军中无以为乐 没有用来„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没有„的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表反问:为什么„的呢? •为之奈何? 怎么办呢?
鸿门宴词类活用归类
(一)名词作状语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 • 吾得兄事之 • 头发上指 • 常以身翼蔽沛公 • 道芷阳间行 • 间至军中
人教版语文文言文梳理必修1
语文:文言知识梳理(必修1)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5)亦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6)敢以烦执事古义:左右办事的人今义:掌管某项事性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夜缒而出(在夜里)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2) 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与郑人盟(结盟)越国以鄙远(把……当做边邑)(3) 形容词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使……受益)(4) 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土地)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肆其西封(扩张,延伸)臣之壮也(壮年)(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6) 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亡)阙秦以利晋(阙:使……损害)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因人之力而敝之(使……受损害)(7)名词的使动用法。
既东封郑(封:使…成为边界)阙秦以利晋(利:使..得利)(8)动词作名词君亦无所害(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9)数词作动词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4、一词多义1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欢喜,高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故为之说,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但微颔之(稍微,略微)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二、文言虚词1.以(1) 介词,把。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读ō秦伯说说通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喜欢。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振,通震,害怕。
秦王还柱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二、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9、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义指山东省。
11、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12、将军战河北古义黄河以北地区。
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13、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南地区。
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14、庄则入为寿古义敬酒。
今义长寿。
1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地讲述。
16、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亲眷关系。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其含义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5)文言知识梳理_古今异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5)文言知识梳理古今异义(必修1~5)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贰: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东道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夫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荆轲刺秦王》5、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眼泪。
今:鼻涕)6、币:持千金之资币(古:礼物。
今:货币)物6、穷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阻塞不通,此为“处境困难”。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7、偏袒: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袒露一只臂膀。
今: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8、郎中:诸郎中执兵。
(古:宫廷的侍卫。
今:称中医医生)9、提: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古:投击。
今:拿着)10、股:断其左股。
(古:大腿。
今: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11、购:今闻将军之首。
(古义:用重金收买。
今义:购买,对象是商品)12、穷:图穷而匕首见。
(古义:穷尽。
今义:缺少钱财,古用“贫”来表示)13、假借: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宽容,原谅。
今义:不是自己的,借用别人的)14、提: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古义:投掷,投打。
今义:用手提,无“投”之义) 《鸿门宴》15、婚姻: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多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16、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的原因;今:因果关系连词,表结果)17、非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变故。
今义:程度副词)18、河: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河北:黄河以北。
)19、河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河南省)20、鱼肉: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义:鱼和肉,指被欺凌。
今义:略)21、再: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22、山东:沛公居山东时(古义:肴山以东。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1-6)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
高考语文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文言文知识梳理(一)[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 失其所与,不知()3. 无能为也已()4. 秦伯说()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古义:______________2. 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义:__________3. 共其乏困今义:疲劳古义:______________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2. 焉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2. 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___3. 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_____6. 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__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是寡人之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
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语法知识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语法知识文言文语法知识一直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语法知识都掌握好了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语法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语法知识梳理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条雄。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占)4、顺流而东。
(东进)5、卧而梦。
(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
(写文章)7、外与天际。
(交会)(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
(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
(高明的地方)3、萦青缭白。
(青山,白水)4、自远而至。
(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
(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
(显出白色)2、穷回溪。
(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
3、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
(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
(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
教材知识梳理:必修一文言文ppt 人教课标版
毁其盆,解其棕缚 动词,解开
解
土崩瓦解
动词,分裂,涣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解答
文挚至,不解履登床 动词,脱下 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 动词,解送,读jiè
解元 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 jiè
太后之色少解 动词,消解、消释
乃今得闻教
名词,指教,jiào
曲罢曾教善才服 动词,使,让,jiāo 教
(《石钟山记》
• 有青麻头伏焉……
(《促织》)
结合教材《名师领航》P5-6
• 1.通假字 • 2.古今异义 • 3.一词多义 • 4.词类活用 • 5.文言句式 • 6.名句默写
重点突破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日以尽矣
通
以,通“已”,已经
今日往而不反者 别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三国时期开始,“史 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列“二十四史”之首,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 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 《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 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2.字音识记
《烛之武退秦师》 氾fán南 佚yì之狐 缒zhuì共gōng 阙quē 杞qǐ子 逢páng孙 不知zhì
《荆轲刺秦王》 樊於wū 揕zhèn 拊fǔ心 盛chéng 淬cuì之 濡rú缕 忤视wǔ 变徵zhǐ 瞋chēn目 遗wèi 创chuāng 卒cù起 陛bì下
《鸿门宴》 飨xiǎng 美姬jī 鲰生zōu 当dāng 要yāo 卮zhī酒 戮lù力 郤xì樊哙kuaì玉玦jué
(完整版)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精校版)(含答案)
(5)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6)动词作名词,恩
惠
(7)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8)名词作状
语,用匣子(9)名词作状语,早晚(10)动词使 动用法,使……听到(11)名词作动词,驻扎
(12)名词作动词,取道(13)名词作状语,像翅
膀一样(14)名词作动词,登记在册(15)形容
词作动词,接触、沾染(16)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破
三、文言虚词(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或作用)
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2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
4斧斤以时入山林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7丹不忍以己之私
8使工以药淬之
9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10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2.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2焉用亡郑以陪邻
(二)填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焉用亡郑以陪
2•朝济(
3.既(
4•唯(
5•使杞子、
6•微(
(
7•失其所与.(
8•以(
9•臣与将军戮力10•然不自意(
11•若属(
12.哙遂入,披.
13.瞋目( 目眦(
14.拔剑切而啖.
15.杀人如不能举(
(
16.故(
17.坐须臾
18.今闻购
19.樊将军以穷困
20.图穷(
(三)填出下列多义词在句中的意思
(1)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3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4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5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6烟涛微.茫信难求
7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2)鄙①蜀之鄙有二僧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版必修1-)————————————————————————————————作者:————————————————————————————————日期: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1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
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
“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
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
《奇妙的对联》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
字数多少无规定,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
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
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
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Ⅱ.文言文知识梳理一、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
1.兵①秦兵.旦暮渡易水《荆轲刺秦王》军队。
②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兵器,武器。
③不及召下兵.《荆轲刺秦王》士兵,武士。
2.使①使使..以闻大王《荆轲刺秦王》动词,派遣/名词,使者。
②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让/名词,使命。
3.穷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荆轲刺秦王》走投无路。
②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极,尽。
4.引①秦王惊,自引.而起《荆轲刺秦王》指身子向上起。
②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荆轲刺秦王》举起。
5.举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举起。
②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尽。
6.谢①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荆轲刺秦王》谢罪。
②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致谢,告辞。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道歉。
④哙拜谢.《鸿门宴》感谢。
7.军①沛公军.霸上《鸿门宴》驻军。
②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军队。
8.胜①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尽。
②沛公不胜.杯杓《鸿门宴》经得起,承受得住。
9.如①固不如.也《鸿门宴》及,比得上。
②沛公起如.厕《鸿门宴》往,到。
10.发①轲既取图奉之,发.图《荆轲刺秦王》打开。
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出发。
③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头发。
二、解释以下句子中活用的词,并认识各类活用在翻译时的共同性与灵活性。
1.指出下列句子中名词作状语的词语并作解释。
①夜缒而出夜:在夜里②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在东边④进兵北略地北:向北⑤发尽上指冠上:向上⑥箕踞以骂曰箕:像簸箕一样⑦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晚⑧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兄长一样⑨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翅膀一样⑩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2.指出下列句子中名词作动词的词语并作解释。
①晋军函陵军:驻军②与郑人盟盟:结盟③又前而为歌前:走上前④沛公军霸上军:驻军⑤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⑥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⑦范增数目项王目:以目示意,使眼色⑧刑人如恐不胜刑:用刑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称王⑩道芷阳间行道:取道3.指出下列句子中形容词作名词的词语并作解释。
①其人居远未来远:远方②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③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情4.指出下列句子中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的词语并解释。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②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③若不阙秦阙:使……减少,侵损,削减④太子迟之迟:认为……迟⑤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听到⑥群臣怪之怪:认为……奇怪⑦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救活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止,阻止⑩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打破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1.敢以烦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旧时俗称仪仗2.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今义:对别人妻子的尊称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古义:没有凭信之物今义:不讲信用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6.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今义:故意;有做某种事的愿望;男女间有爱慕之心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8.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9.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10.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11.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的原因今义:引出结果1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十分,异乎寻常四、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5.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6.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8.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9.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鸿门宴》10.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
11.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1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1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
14.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五、解释下列各组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代词,代指“这件事”。
④子犯请击之.《烛之武退秦师》代词,代指“秦军”。
⑤今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代词,代指“自己”。
⑥珍宝尽有之.《鸿门宴》代词,代指“珍宝”。
⑦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动词,到。
⑧今人有大功而击之.《鸿门宴》代词,代指“刘邦”。
⑨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助词,的。
⑩置之.坐上《鸿门宴》代词,代指“璧”。
2.因①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介词,趁机。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副词,就。
③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介词,趁机。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介词,凭借,依靠。
3.为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给予。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介词,被。
③为.之奈何《鸿门宴》介词,对。
④乃为.装遣荆轲《荆轲刺秦王》动词,整理。
⑤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刺秦王》动词,做。
⑥为.变徵之声《荆轲刺秦王》动词,发出。
⑦又前而为.歌曰《荆轲刺秦王》动词,作。
⑧嘉为.先言于秦王曰《荆轲刺秦王》介词,替。
⑨愿举国为.内臣《荆轲刺秦王》动词,做。
⑩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介词,替、给。
⑪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给、替/动词,献、出。
⑫约为.婚姻《鸿门宴》动词,结成。
⑬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动词,认为。
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动词,是。
⑮何辞为.《鸿门宴》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中,呢。
4.且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连词,况且。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副词,将要。
③臣死且.不避《鸿门宴》连词,尚且。
5.而①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转折。
③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荆轲刺秦王》连词,表并列。
④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荆轲刺秦王》连词,表修饰。
6.于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烛之武退秦师》介词,对。
②燕王拜送于.庭《荆轲刺秦王》介词,在。
③长于.臣《鸿门宴》介词,比。
7.焉①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疑问代词,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