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品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思品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
小学思品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设置的,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涉及到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品课、自然课或生活课程,它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兼具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
这些年,《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为小学德育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涨的热情投身于教学改革和研究中,使课堂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笔者在下班听课时发现,不少课堂仍然存在着与新课程理念“形似而神异”的低效现象,甚至在某些地方还步入了误区,这些现象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
1是忽略了主体性
课堂的主体应该是谁?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观念上,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已经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应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朝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前进,但在实际操作时,又往往陷入以教师为中心的泥潭之中。这说明了一个问题:新课程理念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停留在教师的观念层面,远没有成为广大教师自觉自愿的教学行为。
如,在一节课题为《皮诺曹的鼻子》的一年级品德课上,一开始,上课的教师指着课件画面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个小男孩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话音未落,很多孩子举起了手高声说:“我知道,我知道!”但教师没有理会,而是按部就班的开始演示课件……教学进入尾声时,教师说“现在,我给小朋友们讲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孩子们几乎全部举起了手:“我知道,我知道!”可这位教师并没有给孩子机会,只是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认认真真地讲起了故事。
在我们的品德课堂上,类似的细节似乎已经司空见惯,并不引人注意。但就是这些细节,反映了一些深刻的东西。从小处讲,是教学机智问题,是教师不尊重学生的意见,没有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从大处讲,这种不关注学生,只是死板地把自身的教学设计与流程凌驾于学生的学习实际之上的低效行为,则是教育理念的问题,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德育课堂的生成性,这就违背了德育规律,走上了一条与新课程理念南辕北辙的路。
2是活动流于形式
活动性是小学思品新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实践活动为组织和实施的方式,教师引导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体验的课程,是一门开放性的活动性综合课程。但不少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把握不好,出现偏差,使活动流于形式。
2.1自主学习成了自由学习
我们请看一个教学片断——《春天的盛会》:
师:春天来到了我们人间,大家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呢?
生:唱歌、画画、说一说、表演……
师:好吧!就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吧!
(教师走到一边,静观学生的活动。教室里一片欢腾,教师成了旁观者,整堂课都是学生自己叽叽喳喳地交流、吵吵闹闹地议论,课堂教学缺乏目的性,效率很低。即使在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时,教师也是不置可否。学生的认识和交流始终处于在一种浅层次上,有的甚至有不正确的认识,自主学习成了自由学习。)
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的“自主学习”,教师既没有指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筛选,也没有提供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纯属无效劳动,完全是背离了新课程的理念。
2.2合作学习无实效
我们来看另一个教学片断——《春天的盛会》:
师:大家喜欢春天吗?
生:喜欢。
师:好吧,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喜欢春天?
(课堂上出现了热烈讨论的场面)
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只是表面上热闹,活而无序,小组内的成员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借此聊天,有的什么也不干。教师组织教学时,由于事前缺乏合理分工,在这种小组合作中,只有少数尖子生可以即兴发挥,合作变成了谁想说谁就说,谁能说谁就说,多数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很难得到参与的机会。发言时,尖子生争先恐后,而后进生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种无序的合作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本来意义。
2.3探究学习随意化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学习过程,它注重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但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出现了偏差。
请看一个案例——《影子的探究》片断实录:
师:大家在哪儿见过影子?
生:在阳光下、在灯光下……
师:那么,影子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研究一下。
(每个学生的桌子上都放着一把手电筒。教师没有进行任何的提示,学生就开始操作起来。很多学生拿着手电筒乱照一通,有的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大多数学生没有得出结论。)
上面这一案例,教师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时,对活动内容缺乏提升的意识,探究学习很随意,使体验活动只孤立地停留在对知识点理解层面,不能为探究活动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3是情感体验不真实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2]由于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低,接触新生事物少,所以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对教师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的行为范例,学生往往不能举出与其年龄相吻合的事例来。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新年到了》一课时,问学生:“新年到了,同学们想做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我帮妈妈煮饭”“我帮妈妈洗衣服”“爸爸,我帮您干农活”,等等,教师都对此一一作了鼓励,并表扬他们说得好。
其实,这些孩子说的大多并不是真心话,内心流露的也不是真情
实感。这就给人一种华而不实之感,教学效果也大大打折扣。
4是资源取舍不当
在新课程中,编者已经给教师留有伸缩余地,教师作为教学资源开发的主体,应该根据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丰富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但在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进行资源开发时,对其良莠不分,或囫囵吞枣,或取舍不当,以至影响教学效果。
如一位教师在上《秋天的发现》的公开课,准备了许多教具,有玉米棒子、爬山虎的叶子、苹果、雪梨、萝卜等,其目的是想通过这些教具的展示,让学生认识秋天、发现秋天、体验到发现的快乐,感受秋天的美。
但不足之处是,他忽略了对教材的取舍,没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为苹果和雪梨可以在市场上买到,却不是本地种植的,况且苹果、雪梨可以保鲜,一年四季市场上都有,这就削弱了学生对秋天的感性认识,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对于上述的低效现象,笔者认为要从如下几点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⑴彻底转变观念,让自主在课堂中高效运行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应该彻底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者变成与学生平等互动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