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记忆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记忆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物,会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样也会学到一定的知识,产生一定的情感。所有这些都会在头脑中留下痕迹,以后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痕迹又会重新活动,再现出来,这一心理过程就是记忆。从信息加工的视角看,记忆就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观点看,这一基本过程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

(一)识记

识记就是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也可以说识记就是认识某一对象,并在头脑中留下印痕的过程。识记是记忆的开端,是信息的输入过程,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因而要提高记忆的效果就必须有良好的识记。

1.识记的种类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根据识记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将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不随意识记),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经过任何努力,自然而然地记住某些事物的识记。

有意识记(随意识记),是指有一定的目的任务,按一定的方法、步骤进行,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以及识记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在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靠机械的重复而进行的识记叫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通过对识记材料的理解而进行的识记叫意义识记。

2.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任务对识记的影响

(2)识记材料的性质对识记的影响

(3)识记材料的数量对识记的影响

(4)不同感官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此外,识记时主体的情绪状态、主观需要、知识经验、性格特点、能力类型等都对识记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二)保持

保持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映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用信息论的观点说,就是对传入大脑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系统的中间环节,是重现和再认的前提,也是记忆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知识经验的巩固并不是简单重复的结果,识记材料在头脑中的保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后来经验的影响等因素,在质量和数量上也会发生某些变化。

首先,是数量上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量呈减少的趋势。但也有例外情况,例如对有些学习来说,学习后一段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这种现象叫做记忆的恢复现象。

其次,储存在记忆中的内容在质量上也会发生变化。通常表现为:颠倒材料的顺序,遗漏或削减材料的内容,曲解材料的意义或扩大原来材料的范围等。

在保持过程中,材料所发生的变化,有的具有积极的意义,如概括简化材料的内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力。有的则具有消极的作用,例如,曲解原来材料的意义等。

(三)再认或重现

再认和重现是记忆过程的最后阶段,是信息的提取和输出过程,它标志着整个记忆过程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记忆效果的惟一标准。再认和重现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水平不同而已,再认比较容易,重现则比较困难。

1.再认

再认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仍能被识别出来的过程。

再认是比较简单的心理过程,但不等于说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对事物进行

准确的再认。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首先,取决于对旧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其次,取决于当前呈现的事物同已感知过的事物相类似的程度。

再认常常依靠各种线索。线索是事物的个别部分或特点。个别部分的出现可能唤起对整体的回忆。

2.重现

重现是指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过程。根据重现是否有预定的目的和意志努力,可以把重现分为无意重现和有意重现。

(1)无意重现。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重现,叫无意重现。如触景生情、浮想联翩等,就是无意重现。

(2)有意重现。有预定目的,并且常常需要意志努力的重现,叫有意重现。如在考试中,学生根据题目要求重现有关知识,则是有意重现。

有意重现有时比较容易,有时则比较困难,这就需要追忆。追忆是指需要较大的意志努力,且须积极思维相配合的重现。

二、记忆的种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记忆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四种

1.形象记忆。即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语词-逻辑记忆。即以抽象概念为内容的记忆。具有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等特点。

3.情绪记忆。即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运动记忆。即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它是形成运动性熟练技巧的基础。

在实际生活中,上述四种记忆是相互联系的。一般说来,无论记什么材料,往往需要两种或更多种记忆协同活动。

(二)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三种

1.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在瞬时记忆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大约为0.25-2秒。进入到感觉器官的各种刺激,当刺激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可如果不进一步加工的话,保存的时间很有限。据研究,视觉的瞬时记忆在1

秒以下,听觉的瞬时记忆在4-5秒以下。瞬时记忆最明显的例子是视觉后像。

瞬时记忆的特点是:信息的保存是形象的;保存的时间很短;保持量大。在瞬时记忆中呈现的材料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就很快消失,如果受到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是指信息在头脑中保持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它是介于瞬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一种记忆。与时间极短未被意识和加工的瞬时记忆相比,短时记忆是服从当前工作的需要,正在操作着的记忆。故而又称为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

实验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是7±2。但短时记忆容量的绝对值常常会因实验材料的不同而出现较大波动。为解释这一现象,缪勒(1956)提出了组块的概念。所谓组块是将若干小单位联合成大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一个组块可以是一个数字、一个字母、一个单词、一个词组或短语。

短时记忆的特点是:信息保存的时间很短;容量有限;易受干扰。短时记忆如果经过复述、运用或进一步加工,就被输送到长时记忆中去。

3.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乃至终生的记忆。它的信息主要来自对短时记忆信息的加工,主要是复述,也有一些印象深刻的内容在感知过程中一次性输入而长久保存的。长时记忆代表一个人“心理上的过去”,是个体经验积累和心理发展的前提。个体对社会的适应,主要靠从长时记忆中随时可提取的知识和经验。

长时记忆的特点是:容量极大;保持时间很长。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既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又密切联系,前后贯通,构成了完整的记忆系统。

(三)根据提取记忆信息时有无意识,可以把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种

这种划分最早是由麦独孤提出的,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以来,随着人们对内隐记忆现象的研究不断增多而逐渐受到重视。

1.内隐记忆。是指未意识其存在又无意识提取的记忆。它强调的是信息提取过程的无意识性,而不管信息识记过程是否有意识。也就是说,个体在内隐记忆时,没有意识到提取信息这个环节,也没有意识到所提取的信息内容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