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与传统概论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论文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一块瑰宝。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篇一:《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
源远流长的华夏传统文明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和功绩,无论我们处于怎样发达的社会,始终都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早在远古时代,智慧的人们就开始注重珍爱生命了。
然而,在现实中,在现代这样一个发达的社会里,还是存在着那么多的人蔑视生命,不尊重生命,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校园的自杀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除了对这些年轻生命的惋惜,更多的是多他们的鄙视。
他们不懂得珍爱生命,就算他们有太多的烦恼和压力,也不应该选择自杀来解决。
自杀之不过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懦夫的表现。
“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些古人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生命的力量是很伟大的,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没有完不成的事。
“生命诚可贵”当我们看到日益上升的自杀人数,我们又是怎样一种心境呢?再回到庄子的思想,生命是美的,是大自然的给予和馈赠,生命是宝贵的,是一定要珍爱的。
只要是有损于生命的东西,都要抛弃。
我建议那些想要轻易放弃生命的人去好好读一下庄子的书。
首先,谈一下庄子:1 谈“庄子”庄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继承了老子的根本思想,成为老子当之不愧的继承人,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拓展。
庄子的思想有着鲜明独特的风格和经久不衰的魅力,其风格和魅力是来自于他所表达的智慧和智慧的表达。
庄子不仅是一个智慧超群的思想家、哲学家,有着卓绝的思辨力,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美学家,充满着浪漫的气质。
庄子的思想,至博、至大、至深、至约,尤其是《逍遥游》一书,瑰伟奇特、文采绚烂,不愧称之为“天下第一奇书”“百家之冠”。
庄子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至人”“神人”“圣人”1.1 至人庄子“庄周梦蝶”——庄子梦见翩翩飞舞的蝴蝶,但醒来之后,庄子搞不清是他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指南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指南一、【课程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原为暨南大学专为外招生(港澳台学生和华侨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1985年始开),属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但伴随对通识教育理念的实践及国家文化强国理论的提出,该课亦受到内招(内地)学生喜爱和重视,所以现亦面向内招生开课,成为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及人文精神培养的主要实践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爱国主义教育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元素为两大支柱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作为母本文化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从而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情感和爱国情操;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优秀要素和传统思维方式,以便帮助他们掌握多种认识方法,这在影响他们的人生、社交和工作态度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有所裨益。
二、【学习要求】1.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结束后能够基本理解和掌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基本理念,如文化、人文、过程性思维、非知性思维、乐感文化、儒道释的基本精神、生生之道、中和、中庸等。
2.要求学生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现在形成理性的理解,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文化传统。
3.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学会以历史主义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三、【学习指导】★导言(一)学习目标与要求:1.了解文化的含义、构成及特点。
2.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3.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4.明确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文化认知及文化的发展规律。
2.难点:(1).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三)考核要求:1. 文化的内涵、结构及特点。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
3.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四)基本内容:1.学习本课程的意义:(1)认识你自己(2)学史使人智(3) “温故而知新”。
2.文化的概念、结构与特征: (1)什么是文化(2)文化的结构(3)文化的特征3.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意义(1)孕育期:殷商西周时期(2)趋形期:春秋战国时期(3)定型期:秦汉时期(4)融合期:魏晋唐宋元时期(5)转向期:明清时期3.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五)学习方法1.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龚红月、王培林、何君宜和杨俊华编著的《智圆行方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文化”界说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一、“文化”界说(一)“文”的释义及扩展1、“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1)《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
”(2)《礼记·乐记》曰:“五色成文而不乱。
”(3)《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象交文。
”2、“文”的多重引申义(1)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如《尚书·序》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
(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如:《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在以上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
《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
”(二)“化”的释义及其扩展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礼记·中庸》曰:“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中文的文化西文中的文化:结论2:广义与狭义(一)广义的“文化”1、广义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众多领域。
2、广义文化的结构广义文化的结构,可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个层次。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与“化”合并使用,最早出现在《易·贲·彖传》中: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解释道: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 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这里已有“以文教化”的意味。古 人往往从这个角度来谈文化,如西汉刘向说:“凡武之兴,为 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晋代束晰 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补亡诗·由仪》,转引自 《昭明文选》卷十九)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 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现在,我国学术界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 然界的本质区别,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指的是人类 在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创 造及其成果的总和。其结构一般可分为物质、制度、 精神三个层面。物质层面的文化是指人类的物质生 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直接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2. 教化功能
教化功能就是指文化对人的教育感化的作用。 文化虽然是人创造的,但当某种文化一经形成,就 会反过来影响人、塑造人,发挥其教化功能。人从 出生开始,就无可选择地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 家庭、学校、社会都是一定的文化环境,社会上的 各种规章制度、风俗习惯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影 响着人们。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2. 文化受地域条件影响
民族是带有地域性的社会共同体,民族文化某种程 度上也反映出地域文化的特点与内容。不同的地域因自 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不同会滋养出不同的文化。同样, 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也受地缘关系的直接影响。就世界范 围而言,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之分;就某一区域而言, 有海洋文化、大陆文化、山地文化、草原文化的区别; 就某一国家而言,如中国,则有中原文化、巴蜀文化、 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之分。
中华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华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华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华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宗教和社会制度等方面。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中华文化概论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文化底蕴深厚。
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朝时期。
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传统音乐、书法、绘画等。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孝道、仁爱和道德修养。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道家哲学:道家强调自然、平衡和无为而治。
道家哲学主张“道可道,非常道”,认为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道家的思想对中国文化、艺术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 佛教: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强调慈悲、智慧和解脱,深受中国人民的信仰和崇敬。
4. 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丰富多样,包括古琴、古筝、笛子等乐器。
传统音乐注重表达情感和传递文化信息,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书法与绘画:中国书法和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书法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绘画则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代表,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二、中国的社会制度与价值观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1. 家庭观念: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和亲情。
孝道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
2. 社会等级:中国传统社会存在明显的社会等级制度。
儒家思想强调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强调尊卑有序。
3. 仁爱与和谐: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和谐的重要性。
中国人重视人际关系,注重和谐相处和互助合作。
4. 教育制度: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注重道德修养和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第一讲绪论一,关于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黄河流域)《长城》壁毯陈列于联合国。
表现了居庸关长城的雄姿。
以千山万壑象征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晨光灿烂象征古国新貌。
晨光将长城映成金色,象征祖国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故宫太和殿(最大宫殿):大、深、高、庄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方式:渔、樵、耕、读文化方式:大足石刻(重庆)文化心理——包容,博爱:儒,释,道儒释道信仰的对象佛陀上帝玉皇大帝学问的对象儒家道家释家生产的对象稻作小米麦子消费的对象茶(儒)酒(道)豆腐(佛)制器的对象青铜陶瓷竹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中国民俗。
中华第一神品:《清明河上图》(十字绣)。
2005年七月十二,元青花,鬼谷子下山,成交价2.3亿(2吨黄金)圆明园大水法。
文化类型:中国:小农文化美国:牛仔文化法国:情人文化英国:绅士文化日本:武士文化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即纹,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经》“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所以经天纬地曰文。
天然花纹——刻画在岩石上的纹——刻在甲骨上的纹——刻在陶器上的纹——刻在青铜器上的纹——皿文。
高层次的纹:文化在历史发展上存在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反映出不同时代文化各要素所积累的平面分布。
蒙昧——野蛮——文明:原始——古代——中世纪——现代文明:渔猎——农业——工业——后工业文明;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
文化的拉丁文词源: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文化概念的界定之一:就过程而言,文化是人化或自然界的人类化,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影响的过程。
就结果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文化存在于各种内蕴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文化体系的四个层次:广义的文化:1,物质文化层2、制度文化层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包括历史、文学、哲学、教育、戏剧、音乐、美术、书法、考古、科技、宗教。
)狭义的文化:中华。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传统文化简介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2.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
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12.社会人道主义(谢周勇《论新时代》)琴棋书画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
《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精选5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精选5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精选5篇)礼仪道德,是贯穿于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是其他一切文化基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篇1】观看陈大慧老师讲的《中国传统文化圣贤教育》后,感触很深,同时也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所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观看,重新接受圣贤教育,重新认识人类的瑰宝——中华传统文化,这部纪录片,通过大量的史料和事实,帮助今天的人们,认清楚、想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把已经混乱和颠倒的,善恶、是非、美丑、智愚的标准,通通纠正过来。
在影片中陈老师讲到《三字经》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会背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理解的人却很少。
意思是凡是人他天然的那个人性,那个天性,那个人性是本善的,本来就是善的。
善是什么呢?纯净纯善,这是它的天性,自然的,道,人与生俱来就这样。
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就像一杯清水,无色,无颜色,无味,无味道,无嗅,也无这个气息,没有气味。
透明的,这就像人性一样。
人之初,性本善,天然的人性。
原本像一杯清水一样的我们,现在却面临着重重“污染”,翻开报纸,打开网页,天天充斥着我们视野的是:一件件罪恶的事件,一段段见不得光的丑闻,扭曲的价值观,罪恶的金钱观,老无所依,少无所养。
为什么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现在人们,精神文化却如此的可怕。
陈老师讲到“苟不教,性乃迁”意思是假如你不教育他、不让他保持他这个纯善的人性的话,他那个刚出生的时候、从娘胎里就带来的本善的人性啊就改变了,特别是传统文化匮乏的今天,人们脱离了圣贤教育,抛弃了世界观、价值观,放纵了自己,丢失了本性。
受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周围的朋友,周围人的错误的价值观、不道德的价值观的影响,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已经成了很多人的通病,也是社会噬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现在的人们更应该接受圣贤教育,改变自己的错误价值观与自私自利,多学习古人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接受真善美的教育。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华文化1.中华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由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长江流域的三星堆文化等组成。
2.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农耕经济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3.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强调仁爱、礼仪、忠恕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行为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4.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和墨家文化:道家文化强调“无为而治”和“自然无欲”,追求心灵的宁静;墨家文化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史有一定影响。
5.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的宗教、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1.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绘画有书法、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多个流派,强调审美的内涵和意境的表达,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2.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和七声音阶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
3.中国传统舞蹈:中国舞蹈分为古典舞和民间舞,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舞姿和表达方式,如京剧、豫剧等。
4.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对称和平衡,例如故宫、长城等。
5.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多种类型,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设计和意义。
三、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1.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多种学派,丰富了中国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2.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有四个层面,即仁爱、和谐、中庸和天人合一,它们统一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注重“仁政”和礼制,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4.中国传统伦理学: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核心是儒家的仁爱道德观念,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建设。
【中国心理学史】中国心理学史 第六章中华文明与传统智慧
• 任何社会、任何民族的文明都酝酿着这个社会与 民族的智慧,同样任何社会或民族的文明都必然包括 着该社会或该民族的智慧;任何智慧都不可能离开文 明这块土壤,任何智慧都是从文明的土壤中生长出来, 西方文化生长出西方的智慧,东方文化只能生长出东 方的智慧。应该承认无论是东方智慧还是西方的智慧, 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是人类共同的智慧与 共同的文明。但却不能据此否认东西方智慧与文明的 差异性,事实上正是这种差异决定了东西方智慧所具 有的互补价值。
滥、改道以及整个华北平原的干旱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面临的主要威 胁。据统计,截止到1911年民国成立前的2117年内,在中华大地共发 生有历史记载的水灾1621次,旱灾1392次,平均每年有灾量1.392次。
• 频繁的自然灾害给中华民族特别是给中原人民造成了 生存上的巨大困难和压力,但是也激发了古代中国人 认识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智慧,由此形成传统中国 人了解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也就是“知物”的智 慧。在人类历史上几乎任何一个民族都具有这种知物 的智慧,只是各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人们的 生存状态不同,因此所形成的知物智慧也有民族的特 点。知物的智慧只是传统中华文明的一个
智是智慧;囊,是口袋,“智囊”,是一口袋智 慧的意思。
• 冯梦龙,明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公元 1574年,卒于1646年。他一生致力于文学的创作和 编辑,共有50多部作品问世。流传最广的是《喻世明 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这三部,统称
“三言”。他编篡的笔记小品有四部,即《智囊》、
《谈概》、《情史》和《笑府》。《智囊》一书是他
第六章 传统中国智慧与中华文明
一、传统中国智慧与中华文明概说
•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崇尚智慧是中华民族的 一个重要的传统。孔子就曾主张尚智而不主张尚力,并且对智力、能 力有非常深刻的见解和研究。春秋时代著名思想家管子对智似乎对 “智”更是情有独钟。他说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话: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章
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物质文化
(1)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又称物态文化, 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 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是 构成整个文化的基础,是 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 物质文化以满足人类自身 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 行等各种条件为目标,直 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利用和改造的程度和结果。
讨论、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 是不行的。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 文化氛围。
(知识) (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 中所 创造的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特指精 神财富,如文学艺术、 科学等)
2.文化的定义
西方学者的观点: 文艺复兴时期孕育了“文化”的科学 概念。到了18世纪,在人文传统深厚 的德国,出现了著名的哲学家康德、 赫尔德和文学家歌德,依据于中世纪 迥然不同的关于人的看法,对“文化” 做出了划时代的界定。
我的看法:
广义的“文明”是指人类进入了脑体分工、 创造了文字记载,进入了一种“开化”状 态,与“蒙昧”状态相对应。
狭义的 “文明”是标志人类社会或个 人言论 行为进步状态的一个概念,与“野 蛮”概念相 对应。
4、文化的构成与分类
精神文化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由于 其内涵的广泛性而决定了 其外延的宽泛性,文化研 究者往往根据各自不同的 视角,对文化作不同的分 类。 文化的构成分为四个层面: 物质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 表层,制度文化和行为文 化处于文化结构的中层, 精神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 深层。
胡适在《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一文中指出:“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 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 生活方式。” 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里说:“文化者, 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易言之,凡人类心能所开创,历代积累起 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 精神一切共同的业绩,都叫做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学院《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课程编码:3281103612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二、学时及学分总学时数:36 学分:2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开设学期:第5学期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思想政治专业的素质拓展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达到以下目标: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五、课程的基本要求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华先民创造出的历史悠久、成就灿烂的文化,以补充学生知识链条的缺失,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正确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明的渊源,提高自身文化创新的信心和本领;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势,领悟中国文化主体精神。
在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认识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具备从文化角度分析问题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学生能够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行比较,具备全人类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
六、课程教学内容导言(共2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文化的涵义和特征,掌握中国文化的概念、涉及范围、功能作用,以及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充分认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的态度,为以后该课程内容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文化的涵义2. 文化的分类3. 文化的特征4.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5.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 文化的基本概念2. 文化的基本特征难点:1. 大学生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第一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经济基础与社会政治结构(共4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树立一种文化与环境交互影响的观念,使其了解地理环境与文化的辨证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文化:指人类主体通过各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对于自然和社会客体的适应、利用和改造。
(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一切活动)。
广义: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利用、适应、改造自然和社会客体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狭义:特指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
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
一是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
二是,中国文化根深叶茂,有着异乎寻常的文化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历代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把选官和教育相结合。
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选拔、使用的社会性管理制度。
科举制有隋朝创立,完备兴盛于唐朝,衰落于明清。
民俗民俗是民间的风俗习惯。
民俗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维类型和价值观念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
体现在衣饰、饮食、节庆和婚姻家庭方面的民俗文化。
一.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1.文化的特征(1)同一性(2)时代性(3)民族性(4)地域性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源流和环境(一)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1.多态的地形、地貌2.多样的气候环境3.辽阔的地域4.多民族的融合(1).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一体格局(2)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交融(一枝独秀、自成一体、具有很长的生命力(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社会政治环境1.社会政治环境特征(1)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2)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3)宗法制为基础的社会组织2.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宗法: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宗法制度系由氏族社会的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引论
• 中国传统社会独有的特点是中国传统 文化形成和开展的生长点
• A、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开展缓慢性 • B、具有自大性和封闭性 • C、农业性和宗法性
• 至于商业,在统治者眼里,害 处: 其一,商业是破坏和损耗社会财 富的根源。
• 其二,商业会导致自由化思潮, 影响社会稳定之大局,妨害以德 治国
• <吕览.上农>云:“舍农而事末那 么不令,不令那么不可以守,不可 以战。民舍本而事末那么其产约, 其产约那么轻迁徒,那么国家有患, 皆有远志,无有居心〞。又云: “民舍本而事末那么好智,好智那 么多诈,多诈那么巧法令,以是为 非,以非为是〞。
• 行为文化有三个特征:
• 一是集体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 • 二是形式类型化、模式化。 • 三是时间上一代传一代。
〔4〕心态文化
• 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 心理活动等等。这是文化的核心。 心态文化大致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社 会意识,可以再细分为社会心理和 社会意识形态。
• 3、从时间的层面即文化的时间差 异性考察,文化又可划分为不同历 史阶段的文化:
• 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 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 培养、教育、开展、尊重,并由此 引申为对人性情的陶冶,品德的培 养。
〔1893--1988〕
• 梁老先生“文革〞打油诗 • 十儒九丐古时有,而今又名臭老九。 • 古之老九犹叫人,今之老九不如狗。 • 专政全凭知识无,反动皆因知识有。 • 倘假设马列生今世,也需揪出满街走。
• 孙中山先生所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 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 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 第六、 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
• “和〞作为哲学范畴,是指对立面的统 一。“和实生物〞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田广林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书中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田广林在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做的阐述。
田广林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仁爱”、“诚信”等价值观念。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礼仪和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田广林在书中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体系,包括了诗歌、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还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格。
例如,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在中国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融合了不同地域、民族和社会阶层的文化,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田广林进一步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提升。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提倡“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家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单位,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和关爱。
在社会层面,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公平正义和社会秩序,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田广林在书中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瑰宝,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田广林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要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产品,以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
一、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1)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
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
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
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
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史学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财富。
而史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条件。
关键词:史学、发展、地位与意义正文: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人创造的文明史册中最为瑰丽璀璨的乐章,是对五千年华夏文明前进步履的生动记录,是对中华民族不断创新精神的凝聚和聪明才智的结晶。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语言文字,古代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伦理、史学等领域的辉煌成就。
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史学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之史学史学,从广义上讲是完全独立于人们的之外的、过往社会的客观及其发展;另一方面,它是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在我看来,史学是通过记述和研究历史演进,以展示未来的学科。
历史记述,受主客观条件局限,不可能完整、全面,还可能出现歪曲事实的情况。
这其中有诸多原因,比如:一,搜集史料的制度有局限,记述范围不可能面面俱到。
二,进行记述的人,居庙堂之高则不知江湖之事,而局江湖之远则不知庙堂之事。
三,随着历史发展,修史中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劲,政治思想决定修史的主导思想,主流思潮决定修史者的基本意思等。
由于这些原因,后人所见的历史记述,已经不可能是“纯粹”的人类社会演进客观过程,而是作为社会主体所代表的演进主流的基本历程。
因此,对历史记述进行研究,就要弄清真相,并进行诠释。
史学就是在弄清真相和进行诠释的不断交织中成为一门学科的。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程中,中国史学形成了自己诸多的特征:(一)功用趋于政治化。
史学功用问题,实际是治史宗旨问题,也即研究历史的目的与任务。
(二)思想日益伦理化。
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先是以氏族血缘为纽带,后是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宗法观念。
它不仅对古代哲学思想有着明显和直接的影响,而且深深地渗透到史学领域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明与传统概论一、文化1、外国学者的观点(1)康德1970年在其名著《判断力批判》中认为:文化乃是人作为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有效的创造。
康德把道德观念看成人类文化的最高表现。
这个看法曾经影响了我国学者辜鸿铭和唐君毅等(2)赫尔德探讨了人、社会、文化的关系,认为文化是社会的产物,优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的必要条件和人们活动的重要手段。
文化既促进了人也限制了人。
文化和哲学的中心是人的问题。
(3)歌德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与思想的集体方式,即人类对自然的长期斗争的结果,此集团的的思想、感觉、行为的方式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气氛、特殊的美,即是文化。
(4)泰勒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泰勒1871年在其名著《原始文化》里对文化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的意义来说,乃是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或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中国学者的观点(1)辜鸿铭:文化不是房子,不是道路,不是器具,不是制度,不是科学,不是艺术,而是人格,文化的实质就是道德。
《春秋大义》(2)唐君毅:人类一切文化活动,均统属于一道德自我或精神自我,超越自我,而为其分殊表现。
《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3)胡适:文明是一个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4)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所能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易言之,凡人类心所能开创,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精神一切的共同业绩,都叫做文化。
《什么是文化》(5)梁漱溟: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式。
他认为文化包含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领域。
《东西文化及哲学》(6)文化涵盖了人类各民族如何进行生产,所有器具、技术及相关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道德习惯、教育设施乃至语言、衣食、家庭生活等。
《中国文化要义》(7)贺麟:在《文化的体与用》、《文化与人生》中指出:文化是经过人类的精神陶铸过的自然文化是名词,同时也是动词;化字含有改变的意义:文要化,要影响其他的一种东西,要感化或支配别的一种东西:譬如教育,譬如诗歌,可以使人向善,可以使人有优美的情操,这就是文化之一。
所谓文化是人文化,即是人类的精神活动所影响、所支配、所产生的。
有可以说是文化即是理性化,就是以理性支配处理任何事、从理性中产生的,即谓之文化。
文化包含三大概念:第一是真,第二是善,第三是美,即是真理化、艺术化、道德化。
(8)钱穆:文化只是人生,只是人类的生活……文化是指集体的、大群的人类生活而言。
《文化学大义》二、文化与文明1、文化与文明的联系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物质及精神方面的表现,但非所有的文化都能结出文明之果,而任何文明都有文化的背景和基础。
文化可以决定文明的命运,文明的程度可以影响文化的改变。
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
-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的发展过程。
-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
人类在征服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化物、化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既包括优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但它们都是文化。
文明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一个褒义概念三、文化的几种类型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中不仅积淀着制度文化的因素,同时也凝聚着精神文化的内涵。
在传统宗法农业社会里,人们根据不同的年龄、职业、辈分等,对每一具体个人的衣食住行作了明确规定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建立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制度。
·制度文化是文化系统中最具权威的因素,他往往规定着文化的整体性质。
3.行为文化:·行为文化直接反映着制度文化的时代内涵,同时又受到精神文化的深层约束和影响。
·一般来说,人的行为除了受各种有形的、物质的、他律的、带有强制性或暴力特点的规范(制度)约束外,还要受各种无形的、非物质性的、一律的和不带任何强制性的内在良知(精神)的制约。
4.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亦称心态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孕育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的总和,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精神文化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中华传统文化概说1、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中国:1)“中国”一词本义考:①京师:如《诗经·民劳》之“中国,京师也”②天子所辖,如诸葛亮对孙权就曾经讲过:“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③中原地区,《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徙中国”。
④内地,《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⑤诸夏所居,《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
⑥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华夏”及“中国”相替并用。
2)“中国”一词之地域观念演变考:①西周时期指西周人所居之关中、河洛地区。
②东周时期也可指称包括附近各诸侯国在内的黄河流域,进而包括列国全境。
③到19世纪中叶以来专指全境。
④首次在对外文件中使用“中国”,则是在1689年9月所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⑤作为国名则是在1912年,英文写作Republic of China.3)“中国”一词别名考:①“中华”:最初之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松之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
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
唐代韩偓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
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②九州:起于战国中期。
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尚书·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其他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
③四海: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
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
他认为《禹贡》中的“九州”,实为一州,即“赤县神州”4)世界文化中的“中国”名称考:在世界文化中,“中国”尚有诸多叫法。
如:在古代希腊、印度、罗马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而俄国人则称之为“契丹”(Kumaǚ)-传统:①“传”:本意是“驿”-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2、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1)周初分封七十一国文王诸子十六国:管、蔡、鲁、卫、毛等武王诸子四国:邗、晋、应、韩1)姬姓之周五十三周公后裔六国:凡、蒋、邗、茅较疏远的家族:毓仲、毓叔等旧殷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师尚父封于齐2)异性亲戚之国帝舜之后封于陈大禹之后封于杞帝尧之后封于蓟3)宗庙祭祀制-宗庙是帝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祭祀祖宗的处所。
宗庙祭祀制度是为达到维护宗教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
统治阶级利用宗法制度,通过祭祖,把宗教心理升华为阶级意识,从而有效的巩固和强化了现实的统治秩序。
-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牌位。
4)君主专制制度-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全国后,建立了一个皇帝独裁、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治制度·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天子皇帝诸侯丞相卿、大夫中央其他官僚士地方各级官僚庶民庶民-什么是君主专制制度1)封建君主专制是国家最高权在实际上或名义上掌握在君主个人手上,君主终生任职,并且实行世袭的政权组织形式。
2)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不受任何约束。
君主实行终身制,并且是世袭的。
这种政治制度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古代的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多实行这种专制制度。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知识结构1)夏商周:夏:由天下为家演变为家天下。
商:君主制开始出现,家法制出现周:君主制发展——宗法世袭形成(分封制——诸侯世袭【世官制】)2)春秋战国秦:春秋战国:君主制出现,部分地区分封制开始被官僚制取代秦:君主专制出现、确立——皇帝制(三公六卿制、郡县制,分封制被取代)3)西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巩固(解决五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4)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设中朝削弱相权、察举制)5)隋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完善(三省六部制、廷议、科举制)6)设副丞相——参知政事、分相权两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收地方兵权、财权,文官做知州7)中央社中书省下总百官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进一步)地方设行省,另腹里、宣政院辖地8)明:君主专制极端强化: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9)清: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设军机处、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中国的君主专制与欧洲政体的差异1)欧洲王权——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衡,而中国宗教常为统治者服务。
2)欧洲是多元经济结构,民主意识强,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得以发扬光大。
3)欧洲的君主专制形成较晚、鼓励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中国的君主专制出现较早,极力维护农耕经济。
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宗法制度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
2)专制主义严密,尤其是地主阶级的专制,不仅延续时间长,而且存在着日益强化的趋势3)专制制度和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园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2)农耕经济基础稳定,一系列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商周井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北魏均田制)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4)对人身控制严密“治民”就是“制民”(“奔之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社会结构的宗法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式范式·对血缘关系的格外注重·浓烈的“孝亲”情感·对传统的极端尊重(文统、家法、师法)·重“人治”,轻“法制”,而“人治”又特别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2)社会结构的专制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两千多年的一贯制的“思想大一统”·专制主义政治理论高度发达与早熟·知识阶级“入世”态度、“经世”抱负与君主专制政治对知识阶层笼络、利用、恫吓、镇压之间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