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与传统概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明与传统概论

一、文化

1、外国学者的观点

(1)康德

1970年在其名著《判断力批判》中认为:文化乃是人作为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有效的创造。

康德把道德观念看成人类文化的最高表现。这个看法曾经影响了我国学者辜鸿铭和唐君毅等(2)赫尔德

探讨了人、社会、文化的关系,认为文化是社会的产物,优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的必要条件和人们活动的重要手段。文化既促进了人也限制了人。文化和哲学的中心是人的问题。(3)歌德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与思想的集体方式,即人类对自然的长期斗争的结果,此集团的的思想、感觉、行为的方式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气氛、特殊的美,即是文化。

(4)泰勒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泰勒1871年在其名著《原始文化》里对文化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的意义来说,乃是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或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中国学者的观点

(1)辜鸿铭:文化不是房子,不是道路,不是器具,不是制度,不是科学,不是艺术,而是人格,文化的实质就是道德。《春秋大义》

(2)唐君毅:人类一切文化活动,均统属于一道德自我或精神自我,超越自我,而为其分殊表现。《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

(3)胡适:文明是一个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4)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所能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易言之,凡人类心所能开创,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精神一切的共同业绩,都叫做文化。《什么是文化》

(5)梁漱溟: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式。他认为文化包含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领域。《东西文化及哲学》

(6)文化涵盖了人类各民族如何进行生产,所有器具、技术及相关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道德习惯、教育设施乃至语言、衣食、家庭生活等。《中国文化要义》

(7)贺麟:在《文化的体与用》、《文化与人生》中指出:

文化是经过人类的精神陶铸过的自然

文化是名词,同时也是动词;化字含有改变的意义:文要化,要影响其他的一种东西,要感化或支配别的一种东西:譬如教育,譬如诗歌,可以使人向善,可以使人有优美的情操,这就是文化之一。

所谓文化是人文化,即是人类的精神活动所影响、所支配、所产生的。有可以说是文化即是理性化,就是以理性支配处理任何事、从理性中产生的,即谓之文化。文化包含三大概念:第一是真,第二是善,第三是美,即是真理化、艺术化、道德化。

(8)钱穆:文化只是人生,只是人类的生活……文化是指集体的、大群的人类生活而言。《文化学大义》

二、文化与文明

1、文化与文明的联系

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物质及精神方面的表现,但非所有的文化都能结出文明之

果,而任何文明都有文化的背景和基础。文化可以决定文明的命运,文明的程度可以影响文化的改变。

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

-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的发展过程。

-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人类在征服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化物、化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既包括优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但它们都是文化。文明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一个褒义概念

三、文化的几种类型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中不仅积淀着制度文化的因素,同时也凝聚着精神文化的内涵。在传统宗法农业社会里,人们根据不同的年龄、职业、辈分等,对每一具体个人的衣食住行作了明确规定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建立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制度。

·制度文化是文化系统中最具权威的因素,他往往规定着文化的整体性质。

3.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直接反映着制度文化的时代内涵,同时又受到精神文化的深层约束和影响。·一般来说,人的行为除了受各种有形的、物质的、他律的、带有强制性或暴力特点的规范(制度)约束外,还要受各种无形的、非物质性的、一律的和不带任何强制性的内在良知(精神)的制约。

4.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亦称心态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孕育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的总和,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精神文化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中华传统文化概说

1、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中国:

1)“中国”一词本义考:

①京师:如《诗经·民劳》之“中国,京师也”

②天子所辖,如诸葛亮对孙权就曾经讲过:“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③中原地区,《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徙中国”。

④内地,《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⑤诸夏所居,《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

⑥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华夏”及“中国”相替并用。

2)“中国”一词之地域观念演变考:

①西周时期指西周人所居之关中、河洛地区。

②东周时期也可指称包括附近各诸侯国在内的黄河流域,进而包括列国全境。

③到19世纪中叶以来专指全境。

④首次在对外文件中使用“中国”,则是在1689年9月所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

⑤作为国名则是在1912年,英文写作Republic of China.

3)“中国”一词别名考:

①“中华”:最初之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松之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偓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②九州: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尚书·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他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

③四海: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中的“九州”,实为一州,即“赤县神州”

4)世界文化中的“中国”名称考:

在世界文化中,“中国”尚有诸多叫法。如:在古代希腊、印度、罗马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而俄国人则称之为“契丹”(Kumaǚ)

-传统:

①“传”:本意是“驿”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2、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1)周初分封七十一国

文王诸子十六国:管、蔡、鲁、卫、毛等

武王诸子四国:邗、晋、应、韩

1)姬姓之周五十三周公后裔六国:凡、蒋、邗、茅

较疏远的家族:毓仲、毓叔等

旧殷贵族微子启封于宋

师尚父封于齐

2)异性亲戚之国帝舜之后封于陈

大禹之后封于杞

帝尧之后封于蓟

3)宗庙祭祀制

-宗庙是帝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祭祀祖宗的处所。宗庙祭祀制度是为达到维护宗教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统治阶级利用宗法制度,通过祭祖,把宗教心理升华为阶级意识,从而有效的巩固和强化了现实的统治秩序。

-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牌位。

4)君主专制制度

-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全国后,建立了一个皇帝独裁、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治制度

·分封制:·中央集权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