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桃花源记》复习资料整理大全资料讲解
(完整版)桃花源记复习资料
《桃花源记》复习提纲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2、文言词语【一词多义】[中]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志]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①(w 6)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①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① 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sh$舍弃,放下。
(便舍船)购(sh e房舍。
(屋舍俨然)[作]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缺点。
【词类活用】[异]感到诧异。
【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干扰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理想世界。
[与世隔绝]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二、理解探究(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表现桃源宁静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
《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1、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2、文体知识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通过记事、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分类:主要分为碑记、游记、杂记三种。
碑记是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是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3、写作背景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桃花源记中考知识点
桃花源记中考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桃花源记中考知识点》①基本定义:《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写的一篇散文。
讲的是一个渔人误入桃花源的故事,这个地方与世隔绝,居民生活美好宁静,渔人离开后再去找就找不到了。
②重要程度:在初中语文里挺重要的。
它是文言文的经典篇章,能让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像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啥的,也能锻炼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③前置知识:要先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像“之”“而”“其”这些词常见的意思得了解,还有文言文的句式。
④应用价值:能提升大家对文言文的理解,也能从中学到一些描写田园生活的表达,在写作文描绘美好地方的时候可以借鉴。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体系里,是经典的精读课文,和其他描写古代社会景象、表达思想情感的文言文相关。
②关联知识:和古代文化里的隐逸文化、农耕文化有关,还和其他文学作品里的理想乡概念有联系,像《格列佛游记》里的慧骃国也有点类似世外桃源那种感觉。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对文言文功底要求高一些,有些实词的生僻用法不好理解,像“阡陌交通”里的“交通”古今异义,不是我们现在说的交通工具那些,而是交错相通的意思。
- 关键点:理解作者表达的那种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归隐田园的思想。
④考点分析:在中考中很重要,考查方式有字词解释,像解释“便扶向路”的“扶”(沿着、顺着);句子翻译,比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要准确翻译;主题思想的理解。
三、详细讲解- 【文学文化类】①背景介绍:-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乱世,那时候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他对这种现实不满,但又无力改变,就创作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是他理想中的田园生活世界。
就像我们现在压力大的时候也会幻想一个没有压力惬意的地方一样。
②内容赏析:- 文本解读:从开头渔人忘路之远近,到发现桃花源,进入后看到里面的田园风光、安居乐业的居民,再到离开后找不到路,整体故事充满奇幻色彩。
- 主题分析:主题就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是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短篇散文。
本文将对《桃花源记》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杰作。
一、作品背景《桃花源记》写作于东晋时期,是陶渊明在当时政治动荡的局势下,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的产物。
通过描绘一个隐秘而宁静的理想乡村,作者传递了他对自然、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和态度。
二、故事梗概《桃花源记》故事发生在一个偶然的时机。
陶渊明偶然间迷入一个隐藏世外桃源,那里的居民与外界完全隔绝,过着和谐、快乐的生活。
他们不知世间的纷扰和恶劣环境,年复一年,代代相传,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社区。
陶渊明在这里度过了数月的时光,感受到了久违的宁静与自由。
最终,他决定告别桃花源,回到现实社会。
三、主要人物1. 陶渊明:本文的作者,文学家,也是故事中的主要角色。
他代表了普通人对现实社会困苦生活的厌倦,对理想世界的渴望。
2. 桃花源居民:他们生活在一个与外界隔绝的世外桃源。
他们勤劳守望,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四、主题思想1. 恢复原始生活:《桃花源记》表达了对原始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现实生活困顿的情况下,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恢复纯真和宁静。
2. 乡村幸福:文中描绘了桃花源居民和谐、快乐的生活状态,强调了农村生活的优点与价值。
3.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桃花源记》通过隐喻的手法,批判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反抗。
五、艺术手法1. 自然描写:《桃花源记》以丰富细腻的自然描写为主线,通过描绘桃花的盛开、山水的美丽、鸟语花香的景象,展示了自然的神秘而美好。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资料
1、成语:(1)世外桃源:原指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怡然自乐:形奈和悦而自得其乐。
2、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1)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2)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3)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
(4)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
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与世隔绝时间长;听见渔人所说的话。
)(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渔人说的是桃花源人并不知道的世事变迁,即秦末以来汉、魏、晋的历史,以及世人在历史的改朝换代的战争中遭受的磨难。
)4、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
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
5、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6、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答: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
《桃花源记》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时期诗人,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记,古代一种文体。
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表一些议论或感慨。
“记”往往是记叙文。
二、字词积累1、古今异义交通(古义:交错相通如:阡陌交通今义:指运输业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如:芳草鲜美今义:食物的味道好)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不足(古义:不值得,如:不足为外人道也今义:不充足,不满)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男人的配偶)无论(古义:更不用说,如:无论魏晋今义:表示条件的关联词)2、通假字要要通邀,邀请;如:便要还家。
具具通俱,详尽;如:具答之。
3、同义词都1)悉:悉如外人 2)皆:皆叹惋 3)咸:咸来问讯 4)并:并怡然自乐 5) 具:具答之沿着1)缘:缘溪行 2)扶:便扶向路邀请1)要:便要还家 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4、词类活用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5、一词多义舍(1)动词,丢弃,如:便舍船。
(2)名词,房屋,如:屋舍俨然。
寻(1)动词,寻找,如:寻向所志。
(2)副词,不久,如:寻病终。
志(1)动词,做记号,如:处处志之。
(2)名词,记号,如:寻向所志。
(3)名词,志向,如:睿素无北伐之志6、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得无人问津落英缤纷鸡犬相闻三、重点句子翻译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到。
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老人和孩子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桃花源记复习要点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文章内容】这篇文章以武陵人进入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顺序,分为三个部分。
【中心思想】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
在客观上,本文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三、文言实、虚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以注释为主)【一般词语】[缘][夹岸][落英][缤纷] [异] [复] [穷] [仿佛][若][便][才][豁然][旷][俨然][属][阡陌][交通][相闻][悉、咸][黄发垂髫][怡然][乃][具][问讯][云][妻子][邑人][绝境][遂][无论][皆] [叹惋] [延] [去][语(yù)][足][外人][扶][向][及][诣][如此][即][得][欣然][规][果][问津]【一词多义】 [志] ①寻向所志②处处志之[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寻] ①寻向所志②wèi不足为外人道也②寻病终[闻]①村中闻有此人②具言所闻)【通假字】 [要]【成语】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怡然自乐]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世外桃源]四、课文内容理解: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答: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答: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3、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桃花源记》复习提纲
《桃花源记》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1《桃花源记》作者,他是(朝代)诗人,名,字。
本文原是中的“序”。
《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反映了的意愿。
本文以为线索,以为顺序。
二词语积累1解词缘溪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欲穷其林便舍船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乃大惊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闻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与外人间隔无论魏晋皆叹惋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诣太守寻向所志遂迷欣然规往未果问津2古今异义词1.阡陌交通古义:今义: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今义: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今义:6.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
便舍船,从口入。
舍弃屋舍俨然房屋处处志之做记号寻向所志记号寻向所志寻找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词,对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遂迷,不复得路终于见渔人,乃大惊副词,于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副词,竟然4、出自本文的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朗。
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变得通晓明白。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亦指环境清幽、生活安逸的地方。
无人问津:原指没有问通往桃花源路的人了。
现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三问答题1文章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有哪些?用优美的语言描写桃林美景。
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带给人们什么感受?①“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桃林)生长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一棵其他的树,花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纷纷坠落。
③ 描写桃林美景,为后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暗中点明桃花源名字的由来,交代桃花源与世隔绝的自然条件。
《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汇总
《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汇总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全集》。
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二、创作背景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词解与翻译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作为职业。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夹岸:夹于河的两岸)(芳:花)(鲜美:鲜艳美丽)(英:花瓣)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于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异:对……感到奇怪)(复:再)(穷:尽,这里是走完的意思)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尽:消失)(便:于是,就)(得:发现)(仿佛:隐隐约约)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隐约有光亮。
5、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舍:离开)(初:起初,刚开始。
)(才:仅)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的样子)(朗:开阔明亮)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知识点复习
桃花源记(陶渊明)一、文学常识《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前的“序”,后人记录为散文,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二、解词捕鱼为.业:作为缘.溪行:沿着,顺着鲜美:新鲜美好夹岸:溪水两岸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甚异.之: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诧异欲穷.:尽,走到尽头林尽.水源:消失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便舍.船:舍弃才.通人:仅仅,只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土地平.旷:平坦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桑竹之属.: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相闻:可以互相听到种作:耕种劳作悉.如:全、都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并.怡然自乐:全,都怡然:高兴的样子自乐:自得其乐乃.大惊:于是,就具.答之:详细便要.:通“邀”,邀请咸.来:全、都问讯:打听消息率妻子...:带领/妻子/儿女邑人:乡邻们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再/于之,从这里间隔:隔绝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叹惋:感叹、惋惜延至..:邀请/到辞去.:离开语.云:告诉不足:不值得,不必为.外人道.也:对,向/说既.出:已经得:找到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处处志之:作标记志之.:补足音节及:到诣.到:拜访遣.人:派寻向所志志做的标记遂.迷:终于闻之.:代这件事欣然规.往:计划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问津..:访求、探求/津,渡口者:……的人三、文言知识积累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①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例:芳草鲜美今义:指汤汁味道好②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例:阡陌交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③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例:率妻子邑子来此绝境今义:指成年男子的配偶④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例:无论魏晋今义:条件关系连词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⑥间隔古义:隔绝例:遂与外人间隔今义:指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距离3、词类活用①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形容词作动词)②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形容词作动词)③复前.行:向前(名词作状语)④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4、出自本篇文章的成语①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②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
《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一、背景介绍:二、主要内容:《桃花源记》描绘了陶渊明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一处隐匿深山之中的桃花源。
在桃花源的居民们过上了乌托邦般的生活,与外界完全隔绝,他们保持了纯朴而欢乐的生活方式。
陶渊明与桃花源的居民相处融洽,并且被他们的生活态度所感染,最终选择了留下来。
三、主要人物:1.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作者,也是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乐观向上、醉心自然的人。
2.桃花源的居民:他们生活在桃花源中,过着纯朴快乐的生活,与外界完全隔绝。
四、主题思想:1.对人类社会的批判:《桃花源记》通过描绘桃花源的乌托邦生活,对当时唐朝的社会现状进行了批判。
文章中描述了原始与宁静、纯朴与自由的桃花源与外界不正之风的对比。
2.对人心理的探讨:《桃花源记》揭示了人们的内心追求自由、平静和幸福的普遍愿望。
桃花源中的居民以自然为师,过上了简单、自由、快乐的生活,与外界纷繁复杂的社会相比,更加美好。
3.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桃花源记》倡导了追求内心的宁静、自然和简朴的生活方式,强调返璞归真的重要性。
通过与桃花源居民的互动,陶渊明最终选择留在桃花源,放弃了世俗的荣华富贵,也是对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思考。
五、艺术特点:1.描述逼真生动:《桃花源记》以简洁、生动的文字描绘了桃花源的美景及居民的快乐生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语言清新自然:《桃花源记》的语言优美、自然,采用了大量的形象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于艺术感染力。
3.内容含蓄丰富:《桃花源记》篇幅虽然不长,但内容十分丰富,文中隐含了对人类社会现状的呼唤与对人性纯朴的渴望。
六、对后世的影响:1.文化影响:《桃花源记》从古至今广为流传,并且对后世文人的情怀与思考产生了深远影响。
2.政治影响:《桃花源记》被一些人用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以及对乌托邦式政治制度的向往。
总结:。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宁静祥和的桃花源。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进行的全面归纳。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2、作品简介《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2、古今异义(1)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3)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4)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3、一词多义(1)舍便舍船(舍弃)屋舍俨然(房屋)(2)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3)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4)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4、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2)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3)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到……的尽头)三、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便出现一座山。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汇总
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汇总《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短篇散文,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它以写梦为形式,展示了人们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愿望。
本文将对《桃花源记》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梳理汇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一、桃花源的地理位置和背景《桃花源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桃花源的地方。
文章中没有明确提到具体的地理位置,但可以推断出桃花源是一个隐秘而偏远的地方。
故事中的桃花源被高山环绕,山下有一条小溪流经,山中有茂密的桃树林和熟透的桃子。
二、桃花源的社会形态桃花源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社会群体。
故事中描述了桃花源人民独立自主、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
桃花源人民不受外界纷扰和社会约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他们尊重之间的友谊和互助,平等相待。
三、作者对桃花源的赞美陶渊明通过描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桃花源人民的生活方式,表达了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赞美。
他赞美桃花源的美丽和宁静,以及桃花源人民的纯朴善良。
通过对桃花源的赞美,作者寄托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表达了对自由和和谐社会的憧憬。
四、《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观念《桃花源记》中展现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构想。
这个社会中的人民自给自足,没有私有制,没有政府的干预,每个人都过着安乐自在的生活。
人民之间互帮互助,互相尊重,没有争斗和冲突。
五、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桃花源记》中的人物形象不是具体的个体,而是代表了一类群体。
这些人物形象具有普遍性,使得读者可以从中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各种普遍的问题。
六、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桃花源记》通过描写桃花源的社会形态和人民的生活方式,探讨了人们的理想社会和自由生活的向往。
它批判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弊端,鼓励人们勇敢追求理想,探索美好人生。
结语《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描写一个理想社会的构想,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通过解读这部作品中的主要知识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体会到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桃花源记陶渊明复习知识点
桃花源记陶渊明复习知识点桃花源记陶渊明复习知识点一、字词解释:缘溪行落英缤纷欣然规往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便舍船初极狭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桑竹之属阡陌交通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乃大惊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此中人语云未果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二、翻译重点句子: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5.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9.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0.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7.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8.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9.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
20.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三、课文解读:1.武陵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⑴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
⑵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
并用简洁的语言对其加以概括。
⑶写出与本文有关的四个成语。
3.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渔人出来时“处处志之”,但后来还是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写有什么深意?5.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的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
一、背景知识:
1.故事背景:唐朝时期,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二、文学特点:
1.优美的语言:《桃花源记》运用了流畅自然的文字,美丽的景色词藻,揭示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政治现实的失望。
2.描写的对象:《桃花源记》描写了庄园、房屋、田亩、村落、村人及他们的生活,以及桃源的自然景色等。
三、主要内容:
1.世外桃源的寻找:主人公在狩猎时迷失了方向,偶然发现了一片美丽的山谷,决定留下来居住。
2.桃源的美景:在桃源中,有繁茂的山林、清澈的泉水、碧绿的草地和各种野果,还有村落和村民的房屋。
3.村人的生活:桃花源中人民和睦相处,习俗纯朴,不受朝廷征税和管辖,自由自在。
4.桃花源与现实的对比:主人公在桃源度过了很长时间,不再关心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但是最终还是要离开这个世外桃源。
四、思想内涵:
1.对现实的失望:作者通过描写唐朝的黑暗腐败和政治动荡,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1.反映现实问题:《桃花源记》通过对唐朝社会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与动荡。
1.对现实的思考:《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之间的思考。
2.对退隐生活的思考:主人公选择留在桃源,放弃了现实社会的利益和名利,是对退隐生活和个人追求的思考和追求。
以上是《桃花源记》必考的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作品,并能够运用到阅读理解和作文中。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桃花源记》精细讲解一、课文内容字句精讲每段文字三个部分:一是原文,二是译文,三是释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晋朝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业。
晋:晋朝(265—420),三国时司马炎所建。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第二个年号(376—396)。
武陵:郡名,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中,中间,这里泛指一个时期。
捕鱼:作状语,以捕鱼。
为:动词,做,作为。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有一天他划船)沿着溪流前行,忘记了路程远近。
缘:介词,顺着,沿着。
行:动词,上行,前行,这里指划船前行。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捕鱼人)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
在河两旁的几百步内,中间没有(一棵)其他的树,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逢:动词,遇到。
夹岸,在河的两旁。
数:几。
杂:其他。
芳:草。
落英:落下的花;也可解为初开的花。
两种说法都可以。
英:花,这里指桃花。
缤纷:形容词,繁多。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捕鱼人认为这地方很奇异,又向前划行,想要走尽这一片桃林。
渔人:捕鱼的人;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很奇异;之,代词,指代这个地方。
复:副词,又,再。
前:方位词作状语,向前。
行:动词,行船,划行。
欲:动词,想,想要;穷:形容词用如动词,穷尽,走尽;其:代词,这,这一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捕鱼人)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亮光。
尽水源:尽于水源,省略句,省略介词“于”,也是状语后置句,“于水源”是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把后置的状语提前,可以译为“在水发源的地方结束”;水源,溪水发源的地方;尽,动词,完尽,结束,没有;便:就;得:动词,得到,看到;仿佛:隐隐约约;若:动词,好像。
便舍船,从口入。
(捕鱼人)就离开船,从小洞口进去。
舍:舍弃,这里指离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复习整理一、【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时期)伟大诗人,字元亮,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
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类: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
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他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
这篇“记”实际上就是《桃花源诗》的序,或者说引子。
二、【写作背景】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4、一词多义寻:①寻.向所志(寻找) ②寻.病终(不久)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村中.闻有此人/此中.人语云(里面)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②渔人甚异之.(代词,代渔人所看到的景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代良田美池桑竹)具答之.(代词,代村民)处处志之.(代词,代沿途有特征的景物)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遂:①遂.迷,不复得路(终于)②遂.与外人间隔/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得:①便得.一山(出现)②得.其船(找到)乃:①见渔人,乃.大惊(就)②乃.不知有汉(竟然)其:①欲穷其.林(代词,这)②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④得其.船(代词,他的)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他,代渔人)5、古今异义①芳草鲜美..:鲜艳美丽(古);味道新鲜可口(今)。
②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古);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今)。
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女(古);男子的配偶(今)。
③率妻子..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地(古);没有出路的境地(今)。
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古);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今)。
⑤无论..为外人道也:不值得<不足为奇>(古);不充足,不满(今)。
⑥不足..6、词类活用①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②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7、出自本课的成语世外桃源:晋陶潜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其他: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足为外人道无人问津四、【课文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小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都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孩子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人嘱咐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处处做上记号。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
不久,他就因病去世。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去探寻桃花源了。
五、【课文理解】1、按要求默写(也可以反过来考查语句理解)①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句子: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②描写桃花林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④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⑤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句子是: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⑥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⑦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⑧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⑨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⑩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文章的线索答: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将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贯穿起来。
3、第1自然段对桃花林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神秘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4、阅读2、3段,说说桃花源的村民们有着怎样的特点?答:“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闲快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淳朴好客。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对外界充满好奇。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与世隔绝,与世无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外界生活的不满。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说了些什么,村民为什么叹惋?(留白)答:(1)①讲社会的动乱黑暗和秦以后的变迁。
②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
③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2)村民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答:(1)桃花源人害怕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2)作用: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7、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答:(1)不足为外人道也。
(2)①源中生活安定②桃源人能安居乐业③桃源人能和睦相处。
8、合理设想一下“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留白)答: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①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②村中的生活情状③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9、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10、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桃花源的美好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答:(1)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2)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
(3)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
11、“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答:虚构的目的在于通过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2、《桃花源记》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答:(1)①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②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
②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
(2)①这一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愿望,具有积极意义。
②它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