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病理学
(完整版)兽医病理学(详解)
兽医病理学(Veterinary Pathology )绪 论一、兽医病理学的任务1.概念 兽医病理学( Veterinary Pathology)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
分类:病理生理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物质代谢和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
病理解剖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分子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分子遗传病理学、超微病理学、环境病理学等。
2.任务 揭示 本质 3.学习病理学的目的要求①掌握基本概念和病变 ②认识各器官和系统的常见病变 ③学会畜禽尸体剖检技术 ④了解畜禽常见病的病变特点 二、病理学的地位 具有权威性的一级诊断三、内容 基础病理 症状病理 器官和系统病理 疾病病理①疾病论 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③组织的损伤和修复 ④炎症 ⑤肿瘤 ⑥症状病理学(发热、休克、败血症) ⑦器官系统病理学(肺炎、脑炎、肾炎) 四、研究方法1 大体观察 2组织学观察 3细胞学观察4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5超微结构观察6分子病理学五、学习方法①局部和整体的辩证统一的观点 ②运动与发展的观点③因果关系与对立统一 ④对动物疾病的第一手资料 ⑤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第一章 疾病概论第一节 疾病学 一、疾病概念疾病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下降,动物的生产力降低。
二、疾病的特点1.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
2.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
3.疾病是一个矛盾斗争过程。
4.生产力降低是疾病的一个标志。
①尸体剖检②动物实验③临床病理学研究④活体组织检查⑤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三、疾病的分类 1.依据病因分类传染病 :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氏体等)侵入引起的 寄生虫病:寄生虫侵入普通病:一般的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内、外、产、胃肠炎、骨折) 2.依据病程长短分类依病程长短可将疾病分为最急性病、急性病、亚急性病、慢性病四种。
兽医病理学重点
兽医病理学重点On May 16, 2022, I was in my prime and had a good time.兽医病理学重点第一章血液循环障碍一、充血:一动脉性充血:指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动脉性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两种;病理性充血又可以分为炎性充血、侧枝性充血、贫血后充血如:瘤胃鼓气后放气;充血的病理变化:体积稍微肿大,颜色潮红,代谢旺盛,温热;二静脉性淤血: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中的血量增多,简称“淤血”; 1.淤血的类型和原因有:(1)全身性淤血:由于心力衰竭和胸内压增高;如:心衰,心肌炎,心包炎、胸膜及肺脏疾病等;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右心衰竭导致大循环淤血;2局部性淤血:由于局部静脉受压和静脉管腔阻塞;2.淤血的病理变化:颜色暗红色,稍微肿大,微冷;槟榔肝:指慢性肝淤血的同时有脂肪变性时,淤血的中央静脉及邻近的肝窦区域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使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区与土黄色脂肪变性区相间,状似槟榔花纹;二、出血: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1.原因和类型:1破裂性出血2渗出性出血: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而漏出到血管外;2.病理变化 1内出血血肿:指小血管破裂时流出的血液积聚在组织间隙或器官的被膜下,并挤压周围组织;瘀点: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不超1mm;瘀斑: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为1~10mm;出血性素质:指全身性渗出性出血的倾向;2外出血:咳血、吐血等;三、血栓形成:指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1、血栓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1血管内膜的损伤:暴露其内的结缔组织→激活凝血因子凝血释放组织因子血小板粘集2血流状态的改变:a、血轴流向血管壁靠拢;b、血流缓慢形成旋涡,使凝血因子堆积;3血液性质的改变:即血小板与凝血因子质和量都发生改变,是血栓形成的最主要因素;2、血栓形成的过程1血小板粘集和白色血栓形成2血液旋涡和形成混合血栓3血液凝固和形成红色血栓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指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的一个以血液凝固性障碍,微循环内广泛微血栓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1、机理: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2组织严重损伤,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2、主要变化:微血栓形成和器官功能障碍、出血、休克和贫血;五、梗死:指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梗死按颜色分可分为红色梗死和白色梗死两类;1、贫血性梗死:梗死灶含血量少而呈灰白色,又称为白色梗死;常见于血管吻合支少、组织结构较致密的组织;如肾、心等;2、出血性梗死:梗死灶含血量多而呈暗红色,又称为红色梗死;常见于血管吻合支较多、组织结构较疏松的器官;如肺、肠等;六、休克:微循环血液灌流不足导致重要器官机能代谢紊乱和结构损伤的一种全身性病理过程;根据休克的血液动力学特点,休克可分为低动力型低排高阻型和高动力型高排低阻型两类;发生共同环节:微循环灌流压降低、微循环血流阻力增加、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改变;分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衰竭期;第二章水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一、水肿:等渗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过多;水肿不是独立性疾病,而是在许多疾病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的病理过程;积水:指浆膜腔内有大量液体积聚;水肿液主要来自于血浆,其比重决定于其中蛋白质的含量;类型和机理: 1局部性水肿2全身性水肿:其中营养不良性水肿的机理主要是低蛋白血症;二、水中毒:低渗性体液在细胞间隙积聚过多,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出现脑水肿,并出现一系列症状;三、脱水:1、高渗性脱水:以失水为主,失水大于失钠的一型脱水;原因:饮水不足、低渗性体液丢失过多;表现:患畜口渴、少尿、皮肤皱缩等;2、低渗性脱水:失钠多于失水的一型脱水;3、等渗性脱水:失钠与失水的比例大体相当;原因:大量等渗性的体液丢失;治疗原则: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临床上常用1份5%葡萄糖加1份生理盐水来治疗;四、酸碱平衡紊乱体液PH是因血浆HCO3-/H2CO3的比值决定的,正常比例为20:1;当小于20:1时,则为酸中毒;大于20:1为碱中毒;1、代谢性酸中毒:体内固定酸增多或碱性物质丧失过多,而呈现的以血浆中NaHCO3碱储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如:发热;2、呼吸性酸中毒:由于肺泡通气或换气不足,CO2排出困难,或因CO2吸入过多而致血浆中H2CO3浓度原发性增高的病理过程;3、代谢性碱中毒:由于体内碱性物质摄入过多或/和酸性物质丧失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NaHCO3浓度原发性升高为特征的病理过程;4、呼吸性碱中毒:由于CO2排出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降低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呼吸系统疾病引起外呼吸障碍而导致缺氧时,一般先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后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第三章组织与细胞损伤一、萎缩:指已经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类型:1、生理性萎缩2、病理性萎缩:依据病变范围可分为全身性萎缩和局部性萎缩;其中脂肪组织的萎缩发生最早且最显着,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二、变性一颗粒变性:指实质脏器的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量的细小的蛋白颗粒,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二水泡变性:指实质脏器的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的水跑,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三脂肪变性:实质脏器的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的游离脂肪小滴,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其中肝脏最易出现脂肪变性,如:槟榔肝;三、坏死:指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细胞死亡可分为生理性死亡和病理性死亡两种方式和途径;1、病理变化:细胞核的变化是判断坏死的主要依据,在光镜下可见:1核浓缩:染色质浓缩、染色加深、核体积缩小;2核碎裂:核染色质碎片随核膜破裂而分散在胞浆中;3核溶解:核染色变淡,进而仅见核的轮廓,最后完全消失;2、类型1凝固性坏死:在蛋白凝固酶的作用下,坏死组织发生凝固;坏死组织灰白或黄白色,质地干燥,界限清楚;有贫血性梗死、干酪样坏死、蜡样坏死、脂肪坏死;2液化性坏死:组织因受蛋白分解酶作用,迅速溶解成液体状;坏死组织分界不清楚、柔软、湿润;3坏疽:指组织发生坏死后,受外界环境影响和腐败菌感染而形成的特殊的病理学变化;A、干性坏疽:常见于皮肤,坏死的皮肤干燥、变硬,呈褐色或黑色由于硫化铁的影响;B、湿性坏疽C、气性坏疽3、影响与结局1溶解吸收:由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或由淋巴管或小血管吸收;2腐离排出:坏死区周围发生脓性溶解,造成坏死物和周围组织分离;3机化和包囊形成:4钙化:凝固性坏死物发生钙盐沉着;第四章适应与修复一、代偿:分为代谢代偿、结构代偿、机能代偿三种;二、适应化生:已发育成熟的组织在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在形态上和功能上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三、修复1、再生:血细胞、上皮细胞的再生能力强;2、肉芽组织: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所形成的富有毛细血管的幼稚的结缔组织;其中有许多炎症细胞,因此具有抗感染能力;3、创伤愈合:基于创伤的条件不同,创伤愈合可分为第一期愈合直接愈合和第二期愈合间接愈合两类;4、影响修复的因素:包括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两方面;四、病理产物的改造1、机化:指病理产物被新生的纤维结缔组织肉芽组织所取代的过程;2、包囊化3、钙化第五章炎症一、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一变质组织损伤:变性和坏死;二渗出血管反应: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1、概念1炎症渗出:炎症过程中,血液成份一定有血浆通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灶的过程;炎症浸润:炎症过程中,血液中白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炎区,并在炎区组织间集聚,称之为炎症浸润;炎症渗出液的作用有:稀释毒素、渗出液里常常含有抗体,可以杀灭病原;阻止病原和病理产物的移动;促进吞噬;2炎症介质:指在炎症过程中,由局部组织细胞或血液释放的,参与或引起炎症的化学物质;主要的炎症介质有:活性胺如组胺,五羟色胺、酸性酯类如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激肽类如缓激肽;炎症介质的共同作用有: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升高;有趋化作用;引起机体发热;致痛作用;引起组织损伤;2、白细胞渗出1白细胞游出的过程A、附壁与粘着:白细胞由轴流进入边流并贴近血管内皮细胞滚动,然后与内皮细胞粘附,不在滚动的过程;B、白细胞游出: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后通过阿米巴运动穿过血管壁,游走到炎症灶中的过程;C、趋化作用:白细胞穿过血管壁后,向炎症灶集中的过程;2炎症细胞的类型A、嗜中性白细胞:常见于急性炎症的早期;B、嗜酸性白细胞:常见于寄生虫性炎症;C、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D、淋巴细胞:常见于慢性炎症;三细胞增生二、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一炎症的局部表现是红、肿、热、痛、机能障碍;红——炎性充血、淤血;肿——充血、淤血、炎性渗出等;热——充血、代谢旺盛;痛——炎症介质或炎性产物的刺激;机能障碍——变质、渗出和增生的共同影响;二炎症的全身反应为:1.发热; 2. 外周血白细胞增多;3.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机能加强;4.血清急性期反应物形成非抗体物质;三、炎症的类型1、变质性炎症:以变质过程即变性和坏死显着,渗出和增生较次之;2、渗出性炎症:病变以渗出为主,炎症灶内有大量渗出物形成;1浆液性炎:炎症以浆液渗出为主;2卡他性炎:3纤维素性炎: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渗出性炎症;A、浮膜性炎症:渗出的纤维素形成一层淡黄色、有弹性的膜状物被覆于炎灶表面,易于剥离;如绒毛心:即纤维素性心外膜炎;B、固膜性炎症:渗出的纤维素与坏死的黏膜组织牢固结合在一起,不易剥离,剥离后留下溃疡;4化脓性炎:以大量嗜中性白细胞渗出为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一种炎症;脓肿:器官组织内局限性化脓性炎;蜂窝织炎:指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表面化脓:粘膜或浆膜的表面化脓性炎;5出血性炎3、增生性炎症肉芽肿性炎症:在炎症局部形成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慢性炎症;如结核;第六章肿瘤肿瘤: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掉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肿瘤的异型性:也称间变,是指肿瘤细胞形态结构与正常组织细胞的差异性;恶性肿瘤异型性大,分化程度越低;恶性肿瘤细胞常出现出现病理性核分裂;肿瘤的生长方式有:膨胀性生长、浸润式生长、弥散式生长、突起性生长;恶性肿瘤的转移主要有血道、淋巴道、种植性转移三种形式;肿瘤种植性转移:浆膜腔内肿瘤的瘤细胞可以脱离并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各器官的表面,形成多数的转移瘤;癌:指来自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第七章发热发热:是由于机体受发热激活物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一、发热过程分期及各期特点和主要临床表现1、增热期:特点:产热大于散热;表现:兴奋不安,食欲减退,脉细快,恶寒,少尿或无尿;2、极热期高热期:又称高温持续期;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表现:精神沉郁,粪干尿少,皮温高,呼吸心跳加快,眼结膜红;3、退热期:特点:散热超过产热,体温不断下降;表现:体表血管舒张,出汗,尿多;二、热型稽留热:高温、高热,并持续数日不退,温度变化一昼夜在1℃以内;如:急性猪瘟;第八章心、血管系统病理一、心扩张:指心脏增大、心腔扩大的现象;心扩张按其发展情况通常分为心脏紧张性扩张和肌源性扩张两类;二、心包炎:指心包的壁层与脏层的炎症,通常心包腔内积聚着大量的炎性渗出物;1、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指以大量浆液和纤维素渗出为特征的炎症;炎症时间持久后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因心脏搏动形成绒毛状外观,称为“绒毛心”;2、创伤性心包炎是由于心包受到机械性损伤而引起的炎症;主要发生于反刍动物;三、心内膜炎:指心内膜的炎症,通常以瓣膜性心内膜炎为主;心内膜炎按发展和病变特点分为溃疡性心内膜炎和疣状心内膜炎;1、原因:主要是细菌感染,如丹毒杆菌、金色葡萄球菌;2、病理变化:1疣状心内膜炎:指以心脏瓣膜轻微损伤和出现疣状赘生物为特征的炎症;一般由慢性、亚急性细菌感染;病变:瓣膜血流面可见黄白色突起赘生物疣状,即白色血栓,后期结缔组织增生,赘生物机化变硬,呈灰白色,与瓣膜紧密相连;2溃疡性心内膜炎:指以心瓣膜受损较严重,炎症侵及瓣膜深层,发生明显的坏死为特征的炎症;一般由毒力较强的化脓菌感染;病变:瓣膜上出现坏死灶,后形成溃疡,溃疡面有血栓形成;坏死发展可致瓣膜穿孔、破裂,炎症后期,血栓机化形成灰黄色坚硬赘生物;四|、心肌炎1、实质性心肌炎:指以心肌纤维的变质性变化为主,渗出、增生性变化较轻微的炎症,呈急性经过;有的病例心脏上可见灰黄色条纹病灶围绕呈环层状分布,形似虎皮的斑纹,故称“虎斑心”;2、间质性心肌炎:指以心肌间质的渗出与增生变化为主,心肌纤维的变质性变化较轻微的炎症;3、化脓性心肌炎:指以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渗出和脓液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炎症;五、心肌病:指以心肌纤维变性坏死为主要特征,而炎症不明显的疾病;第九章呼吸系统病理一、肺气肿:肺内空气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扩张;肺气肿依气体存在部分分为肺泡性肺气肿和间质性肺气肿;二、肺炎:1、小叶性肺炎:又称支气管肺炎,病变常从支气管或细支气管开始,然后蔓延到邻近的肺泡,肺泡内渗出物主要为浆液,每个病灶大致在一个肺小叶范围内;2、间质性肺炎:指发生于肺泡壁、支气管周围、血管周围及小叶间间质的炎症,肺泡腔内也有不等的炎性渗出物;3、大叶性肺炎:是以肺泡内大量渗出纤维素为特征的急性炎症,炎症侵犯一个大叶,甚至一侧肺叶或全肺;大叶性肺炎顺序地经过1红色充血期: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2红色肝变期:肺泡腔内有大量纤维素渗出;肺肝样变的病变基础是凝结的纤维素;3灰色肝变期:其病变基础是大量脓细胞和纤维素渗出;4溶解消散期4、肺炎的共同影响1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引起呼吸膜的增厚,导致缺氧、窒息、呼吸性酸中毒;2毒血症:细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以及细菌毒素和炎性产物作用;5、肺炎病灶的共同结局:a、完全消散;b、机化、钙化、包囊化;c、脓肿的形成;d、胸膜炎;e、肺坏疽;三、呼吸功能不全窒息:氧压降低的同时伴有CO2浓度增高;第十章消化系统病理一、胃肠炎1、急性卡他性胃肠炎2、慢性胃肠炎:按其基本变化可分为肥厚性胃肠炎和萎缩性胃肠炎两类;3、卡他性出血性胃肠炎如:猪痢疾:在大肠结肠部位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4、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指肠粘膜有较深层的坏死,渗出的纤维素与坏死物等形成假膜附着牢固,若强行剥离,则留下较深的溃疡;又称为“固膜性肠炎”;如:局灶性:慢性猪瘟的大肠纽扣状溃疡;弥漫性:小鹅瘟时:发生固膜性肠炎,在小肠的空肠和回肠有渗出的纤维素和坏死物凝聚形成栓样物称为“肠栓”,堵塞肠管;二、腹泻:排泄次数增多,稀,且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三、肝炎: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性肝炎;四、肝硬化:指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之后,继而肝细胞再生形成结节,以及结缔组织广泛增生,使肝脏变硬,功能低落;1、门脉性肝硬化1主要特征是:肝组织受损呈现变性、坏死而转为慢性经过,使汇管区和小叶间纤维性结缔组织广泛增生和网状纤维胶原化,从而渐发展为以假小叶为主要特征的肝硬化;2眼观病变为:a、初期:肝肿大,质地稍硬,质量略有增加;b、后期:体积缩小,质变坚硬,呈黄褐色或黄绿色,表面及切面有颗粒状结节;2、坏死后肝硬化;3、寄生虫性肝硬化五、肝功能不全:血氨浓度的升高是肝脏功能衰竭的重要特征;严重肝功能不全时常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引起肝性昏迷;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病理一、肾病:指肾脏的肾小管发生变性和坏死而无炎性变化的疾病;1、肾病的一般原因:中毒:1外源性的毒素:Hg,As等/药物:磺胺等;2内源性的毒素:尿酸盐沉着等;2、眼观病变:双侧肾肿大,苍白,柔软,切开纹理模糊,分不清皮、髓质;二、肾炎:指以肾小球及其间质的炎症性变化为特征的疾病;分类:肾炎按炎症基本部位和性质分为肾小球性肾炎、间质性肾炎和化脓性肾炎;1、急性肾小球性肾炎大红肾:急性肾小球性肾炎时,两肾肿大,鲜红色,表面可见灰白色云雾状花纹,剖面皮质部斜着对光晃动时见有小红点为充血出血的肾小球;2、慢性弥漫性间质性肾炎肾硬化:肾脏变小、变硬,间质增生而实质萎缩退化;3、局灶性间质性肾炎:如:白斑肾4、临床联系急性肾炎时,尿量少甚至无;慢性肾炎时,尿量多;三、肾功能不全:指肾脏的泌尿及重吸收功能发生障碍而引起全身性的病理过程;尿毒症:是肾功能不全最严重的表现,是由于肾功能衰竭而导致应从肾脏排出的毒性物质在体内蓄积所引起的机体自体中毒的综合性症候群;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病理一、非化脓性脑膜脑炎1、渗出血管套管现象:在脑组织的血管周围有大量的炎性细胞聚集而形成“袖套状”, 细菌感染时血管套的细胞以中性白细胞为主,病毒感染时以淋巴细胞为主;2、变质卫星现象: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后,小胶质细胞环绕神经细胞;嗜神经细胞现象:小胶质细胞向其靠近并吞噬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3、增生胶质细胞增生:增生的小胶质细胞围绕在变性的神经细胞周围;二、化脓性脑膜脑炎三、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脑炎仅见于猪食盐中毒四、脑软化:如雏鸡缺乏维生素E;五、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神经症状:神经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临床症状;痉挛按发作表现可分为阵发性痉挛和持续性痉挛两类;轴索反应:为神经细胞中心性染色质溶解的一种,通常发生于较大的运动神经细胞的轴突受损伤后,因此命名;第十三章疾病病理1、败血症败血症时,脾脏肿大分为败血性脾肿和反应性脾肿两类;1败血性脾肿:以急性炭疽病为代表,其病变基础为急性脾炎和严重出血;2反应性脾肿:以急性猪丹毒为代表,其病变基础为急性脾炎;2、尸征:指动物尸体,由于组织自溶与外界环境及细菌的影响,发生明显的变化;包括尸冷、尸僵、尸斑、血液凝固、尸体自溶与腐败等;一、炭疽1、败血型炭疽:尸僵不全,天然孔流血,严重的出血性素质,多部位出血性胶样浸润,败血脾,全身淋巴结出血性炎;2、痈型炭疽:咽炭疽、皮肤炭疽痈、肠炭疽痈、肺炭疽痈;二、巴氏杆菌病1、牛巴氏杆菌病咽喉部、颈部明显水肿,为红黄色胶样水肿液;出血性素质,肺充血和浆液性炎;全身淋巴结出血;出血性胃肠炎;2、禽巴氏杆菌病全身小点出血;肺炎、胸膜炎或心包炎;肝坏死肝脏表面有细小、密集、分布均匀的坏死灶;肠炎;三、猪丹毒一急性1.全身淋巴结充血,水肿,轻度出血;2.皮肤红疹:大片皮肤潮红,指压不退色初退;3.急性出血性肾小球肾炎:即“大红肾”,两肾肿大,鲜红色,表面可见灰白色云雾状花纹,剖面皮质部斜着对光晃动时见有小红点为充血出血的肾小球;4.急性脾炎:反应性脾炎,脾脏肿大,紫红色;5.出血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胃和十二指肠粘膜出血,尤其是幽门圆枕樱桃红;二亚急性:皮肤疹块;三慢性:皮肤坏疽、增生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四、猪链球菌病败血型:明显的出血性素质,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浆膜炎,关节炎,肺充血水肿和出血,皮肤紫绀,出血性淋巴结炎;五、猪瘟一急性猪瘟的诊断性病变1.出血性素质:全身小点出血,尤其是皮薄部位;2.全身淋巴结大理石样出血:此为一种中等程度出血,外观暗红色,切面见包膜下有出血带及小梁周围条斑状出血,而使淋巴结剖面呈现大理石样花纹,所以称之为大理石样出血;3.肾出血:呈雀蛋样外观,皮质部及髓质均有出血点;4.脾出血性梗死:边缘有指头大,呈黑红色的梗死灶;5.肠道粘膜盲、结、直肠点状出血,淋巴滤泡坏死成圆形小溃疡;6.非化脓性脑膜脑炎;二慢性猪瘟的诊断性病变大肠结肠、盲肠和直肠钮扣状溃疡,扁桃体坏死和溃疡;六、口蹄疫出现水疱,常发部位顺序为:猪为蹄部、鼻、口腔;牛为口腔、踢、乳房;牛恶性口蹄疫时出现虎斑心;七、鸡新城疫的诊断性病变1.全身性小点出血皮下、肌肉、肠道等;2.消化道病变:是急性败血型的特征性病变,整个消化道都出现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尤其是小肠出血坏死,腺胃出血;3.非化脓性脑膜脑炎;4.小鸡呈急性经过,为上呼吸道的卡他性炎症;5.产蛋鸡有腹膜炎,卵巢炎;八、禽流感禽流感因病毒毒株和其它因素的影响,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不同;急性型:鸡冠、肉髯肿大;心肌炎、心包炎;腺胃乳头水肿、出血,肌胃角质层下出血、肌胃与腺胃交界处呈带状或环状出血;小腿和趾部皮下出血、水肿;胰腺坏死 ,呼吸道有浆液性到干酪样不等的渗出物,气管粘膜水肿、出血;输卵管炎等;九、兔出血症兔瘟的诊断性病变1.出血性素质:指机体出现全身性渗出性出血的倾向,具体表现在全身皮肤、粘膜、浆膜出现许多的出血斑点;2.红气管:上呼吸道充血、出血,气管及支气管内有带血的泡沫液体;3.红斑肺:肺表面及深层有瘀斑;4.大红肾:两肾充血潮红,肿大,皮质部密布针尖大小的红点为充血出血的肾小球;5.黄土肝:肝脏淤血,变性、肿大、黄土色,切面无光泽,其本质为弥漫性肝组织坏死;十、鸭瘟皮肤出血,头颈浮肿,食道糜烂,肠道和泄殖腔出血和溃烂,肝散在坏死灶;十一、猪喘气病又称猪地方流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变:1、两侧肺的尖叶、心叶、隔叶和中间叶可见实变病灶;。
兽医病理学病理诊断
兽医病理学病理诊断
原题目:兽医病理学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是兽医病理学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病理变化的观
察和分析,确定动物患病的原因和发展过程。
本文将介绍兽医病理
学病理诊断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概念
病理诊断是指通过病理学方法对动物死亡或疾病患者进行解剖
和组织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性质、部位和病因等。
它是动物疾病
的精确诊断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步骤
预备工作
1. 确定解剖计划:根据临床病史和症状,制定合理的解剖计划,包括解剖部位和取样方式等。
2. 采集标本:根据解剖计划,采集病理标本,如组织块、液体、血液等。
3. 标本处理:对采集的病理标本进行处理,如固定、脱水、包
埋等。
实施解剖
1. 外部观察:对动物的外部表现进行观察,包括体型、体重、
皮肤、毛发等。
2. 解剖切开:根据解剖计划,进行仔细的切开解剖,观察内部
器官和组织的病理变化。
3. 病灶定位:找出病变的部位和范围,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组织学检查
1. 取样制片:从病变部位取样制作病理切片,包括常规切片、
冰冻切片等。
2. 组织染色:对制作好的病理切片进行染色处理,如血液涂片
染色、组织切片染色等。
3. 镜检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分析组织结构和细胞
变化,进行病变的鉴定和分类。
结论
通过病理诊断,可以确定动物患病的病理变化,进一步明确诊断和病因,并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病理诊断在兽医学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为科学合理的临床治疗提供支持。
兽医病理学复习确定版答案
《兽医病理学》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1.兽医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形态(眼观、镜检)、机能和代谢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结局的科学。
2.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与致病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这个斗争过程中,动物的生产力下降、适应能力降低。
3.变性——是机体发生物质代谢障碍时的形态学表现,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一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增多、部位改变。
4.脂肪变性——指在变性的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肪小滴。
5.玻璃样变性——在某些慢性病理过程中,在间质或细胞内出现均匀一致的、半透明的、无结构的蛋白质样红染物质,这种现象称为玻璃样变6.淀粉样变性——指淀粉样物质沉着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网状纤维、血管壁和组织间的病理过程。
7.坏死——指活的机体内局部组织细胞或器官的病理性死亡。
8.干酪样坏死——死组织变成松软易碎、灰白色或灰黄色、似干酪或豆腐渣样物质。
如乳房结核、肺结核。
9.坏疽——坏死组织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继发不同程度的腐败杆菌的感染,外观为灰褐色或黑色色彩的坏死灶,称为坏疽(gangrene)。
10.充血——是指由于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动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简称充血(hyperemia)。
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
11.淤血——当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内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简称淤血(congestion)。
12.发绀——可视粘膜呈蓝紫色的现象。
13.槟榔肝(豆蔻肝)——肝脏发生脂肪变性时,同时伴发淤血,这样肝脏切面形成暗红色的淤血区与黄褐色的脂变区相交错,好似槟榔或豆蔻样的花纹,故称“槟榔肝 (豆蔻肝)”。
14.虎斑心——心肌脂变时,有时在左心室乳头肌处心内膜下,出现整齐排列的黄色条纹,与未发生变性的红色心肌相间,形成虎斑样的花纹,故称“虎斑心”。
兽医病理学诊断技术
兽医病理学诊断技术
兽医病理学诊断技术是兽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对动物疾病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疾病发展过程的研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兽医病理学诊断技术:
1. 尸体剖检技术:这是兽医病理学中最基本的诊断技术之一,通过对动物尸体的剖解,观察其内部器官的形态、颜色、质地以及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2. 组织切片制作技术:组织切片是将病变组织或器官进行固定、包埋、切片和染色的过程,以便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构和病理变化。
3. 显微镜检查技术:显微镜检查是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或其他样本的方法,可以观察到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病理变化,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
4. 生化检测技术:生化检测是对动物体内的生化物质进行检测,以了解其生理和病理状态。
例如检测血液中的血糖、血脂、肝功、肾功等指标,以评估动物的健康状况。
5. 免疫学诊断技术:免疫学诊断是通过检测动物体内免疫系统的反应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例如检测抗体、抗原等,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6.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分子生物学诊断是通过检测动物体内的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情况,以了解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例如检测基
因突变、表达谱分析等。
7. 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是将动物组织或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的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筛选等。
8. 动物实验技术:动物实验是通过实验动物来模拟人类或动物疾病的发病过程,以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例如复制某种传染病的动物模型、药物疗效观察等。
这些诊断技术在兽医病理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兽医正确地诊断和治疗动物疾病,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效益。
兽医病理学教案设计模板
课程名称:兽医病理学授课对象:兽医专业本科生授课学时:2学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兽医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病理变化类型、病理过程和疾病发生机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兽医临床诊断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兽医病理学的兴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1. 兽医病理学概述2. 常见病理变化类型3. 病理过程4. 疾病发生机制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话题:介绍兽医病理学在兽医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
2. 提出问题:什么是兽医病理学?兽医病理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二、讲解1. 兽医病理学概述- 定义: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形态学、生理学、生化等变化的科学。
- 研究内容:疾病病因、病理变化、病理过程、疾病发生机制等。
2. 常见病理变化类型- 变性:细胞和组织成分的代谢障碍,如脂肪变性、水变性等。
- 炎症:机体对局部损伤或病原体刺激所发生的防御反应,如急性炎症、慢性炎症等。
- 增生:组织细胞数量增多,如纤维增生、血管增生等。
- 减退:组织细胞数量减少,如萎缩、坏死等。
3. 病理过程- 病理变化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
- 病理过程包括:炎症、坏死、纤维化、再生、肿瘤等。
4. 疾病发生机制- 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病原体等。
三、案例分析1. 举例说明兽医病理学在实际病例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分析病例,探讨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病理变化。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兽医病理学在兽医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
2. 提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五、作业布置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掌握兽医病理学的基本概念。
2. 观察典型病理切片,分析病理变化类型和病理过程。
3. 查阅资料,了解兽医病理学在兽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课堂互动等。
2. 课后作业:作业完成质量、对兽医病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等。
兽医病理学(详解)
兽医病理学(Veterinary Pathology )绪 论一、兽医病理学的任务1.概念 兽医病理学( Veterinary Pathology)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
分类:病理生理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物质代谢和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
病理解剖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分子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分子遗传病理学、超微病理学、环境病理学等。
2.任务 揭示 本质 3.学习病理学的目的要求①掌握基本概念和病变 ②认识各器官和系统的常见病变 ③学会畜禽尸体剖检技术 ④了解畜禽常见病的病变特点 二、病理学的地位 具有权威性的一级诊断三、内容 基础病理 症状病理 器官和系统病理 疾病病理①疾病论 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③组织的损伤和修复 ④炎症 ⑤肿瘤 ⑥症状病理学(发热、休克、败血症) ⑦器官系统病理学(肺炎、脑炎、肾炎) 四、研究方法1 大体观察 2组织学观察3细胞学观察4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 5超微结构观察6分子病理学①尸体剖检②动物实验③临床病理学研究五、学习方法①局部和整体的辩证统一的观点 ②运动与发展的观点③因果关系与对立统一 ④对动物疾病的第一手资料 ⑤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第一章 疾病概论第一节 疾病学 一、疾病概念疾病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下降,动物的生产力降低。
二、疾病的特点1.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
2.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
3.疾病是一个矛盾斗争过程。
4.生产力降低是疾病的一个标志。
三、疾病的分类 1.依据病因分类传染病 :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氏体等)侵入引起的 寄生虫病:寄生虫侵入感冒 是以上呼吸道粘膜发炎为主的症侯群。
风寒 流感病毒上呼吸道粘膜损伤 粘膜上皮变性、坏死、脱落、食欲下降、精神沉郁 抗损伤 鼻塞充血、流鼻液、吞噬细胞吞噬增强、喷嚏排毒因素和环普通病:一般的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内、外、产、胃肠炎、骨折)2.依据病程长短分类依病程长短可将疾病分为最急性病、急性病、亚急性病、慢性病四种。
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病理学研究与诊断
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病理学研究与诊断动物医学专业中的兽医病理学研究与诊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动物疾病的病理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兽医病理学研究与诊断的目标是为了保护和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从而保障人类的食品安全,促进动物医学事业的发展。
兽医病理学研究与诊断主要包括病因学、病理学和诊断学三个方面。
病因学研究的是疾病的病因,即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病理学研究的是疾病的病理变化,即病理学家通过组织学技术、细胞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手段,观察和研究疾病在组织和细胞水平上的变化。
诊断学是根据病原学和病理学的研究结果,通过临床症状和检查等手段,对动物的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
在动物医学领域,兽医病理学的研究和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兽医病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兽医病理学的诊断可以帮助兽医师快速准确地判断动物的疾病类型和发展程度,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最后,兽医病理学的研究和诊断对于动物的健康管理和人类的食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在兽医病理学研究与诊断中,有许多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首先,病理解剖是兽医病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对动物尸体进行解剖和组织取样,可以获取疾病的重要信息。
其次,病理组织学是兽医病理学研究的核心技术,主要通过组织切片和染色等方法,观察和分析组织的病理变化。
此外,还有免疫组化技术、PCR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等,可以用于进一步的诊断和研究。
兽医病理学研究与诊断的进展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兽医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例如,数字病理学的应用使得病理切片的存储、分析和共享更加方便快捷;新型的诊断设备和技术的引入,使得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成为可能。
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兽医病理学的研究效率和诊断准确性,也推动了兽医学科的发展。
总之,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病理学研究与诊断对于维护动物健康和人类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兽医病理学课程概述
兽医病理学是一门研究动物疾病的基础学科,主要涉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兽医病理学课程进行概述。
一、兽医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学科,在现代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兽医病理学作为病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
了解兽医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学科。
二、兽医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兽医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疾病的定义、分类、发生和发展、病理变化及其机制、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其中,病理变化及其机制是兽医病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了解疾病本质和治疗原理的基础。
三、兽医病理学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兽医病理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兽医人才,能够熟练掌握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兽医病理学的教学要求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应掌握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发生和发展、病理变化及其机制、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2. 实践能力:学生应具备独立进行常见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团队意识:学生应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能够与其他专业人员协作,共同解决动物疾病问题。
四、兽医病理学的教学方法兽医病理学的教学方法应以理论课、实验课、临床实习等为主要形式。
其中,理论课主要讲授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发生和发展、病理变化及其机制、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实验课主要进行实验操作和病理标本的观察和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疾病本质和治疗原理的理解;临床实习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兽医病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兽医病理学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未来,兽医病理学将更加注重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探索新型诊断和治疗技术,提高动物健康水平,保障人类食品安全。
兽医病理学中的大体描述和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兽医病理学中的大体描述和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变特征及其影响的学科。
在兽医病理学中,大体描述是一项重要的技术,用于观察、记录和描述动物尸体和组织的外部形态学和内部病变。
大体描述是兽医病理学的基础和核心,对于了解疾病的本质和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大体描述是指通过直接观察,用类似于人类解剖学的方式,对动物尸体进行系统的、有组织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病变描述。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兽医专业人员了解病变的部位、性质、严重程度等信息,并提供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兽医病理学中常用的大体描述方法包括:外观描述、触摸和切割组织以获取更多信息、逐步剖开和检查内脏器官、取材和固定标本、制作组织切片等。
这些方法结合运用,使得大体描述更加全面和准确。
大体描述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过对动物尸体和组织的大体描述,能够初步确定病变类型和范围,为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提供指导。
其次,大体描述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帮助他们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此外,病理学家通过对大体描述的观察和分析,还能够发现一些罕见或新发现的疾病,为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宝贵的实验材料。
总之,大体描述是兽医病理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对于正确了解疾病、提供诊断和治疗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准确描述和分析动物尸体和组织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病变,兽医专业人员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疾病的本质,为保护动物的健康提供有力的支持。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在本文中,将按照以下结构来组织兽医病理学中的大体描述和解释的内容。
首先,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内容,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详细讨论大体描述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兽医病理学中常见的大体描述方法。
此外,还将探讨大体描述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大体描述对兽医病理学的意义,并讨论其局限性和改进的方向。
基础医学
第一章病理学基础定义: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包括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兽医病理学在兽医学科中的地位兽医病理学是一门具有“桥梁”作用的专业基础课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兽医病理学课的研究方法(一)兽医病理学的研究手段1、肉眼直接观察2、光镜观察3、电镜观察4、组织细胞化学观察;(1)普通组织细胞化学观察(2)免疫组织细胞化学观察(二)兽医病理学的研究的材料1、尸体2、实验动物3、活体组织4、临床病理学观察5、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第一节疾病概论(一)、疾病的概念:疾病(disease) 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并表现出机体生命活动障碍,动物的生产能力下降及经济价值降低。
例子:感冒为例疾病的特点:1.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
2. 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
3. 疾病是一种矛盾的斗争过程。
4. 生产力降低是动物患病的标志之一。
第二节疾病的分类为了便于对疾病进行研究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需要对疾病进行分类。
疾病的分类方法很多,通常采用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一按疾病的经过分类按照疾病的经过,即根据疾病缓急和病程长短的不同,可将疾病分为以下4类。
1、最急性型2、急性型3、亚急性型4、慢性型二按疾病发生的原因分类1.传染病2.寄生虫病3.普通病三按患病器官系统分类根据这种分类原则,可将疾病分为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运动器官系统疾病等。
这种分类方法便于对疾病进行分析,但是,任何机体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当某一个系统或器官发生疾病时,其他系统或器官也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病变。
第三节疾病的经过与结局一、疾病的过程病程: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称为病程。
通常可将病程分为4个阶段。
1、潜伏期从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开始,到机体出现的疾病的最初症状时为止,这一阶段称为潜伏期,又称隐蔽期。
兽医病理学基础
六、纤维素样变性
是发生于间质胶原纤维及小血 管壁的一种病理变化。 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逐渐消失, 变为一堆境界不清的颗粒状、 条状或团块状的物质,呈强嗜 酸性红染,类似纤维素,故称 纤维素样变性。 实质上是组织坏死的一种表现, 因而也称纤维素性坏死。
兽医病理学基础(2):
坏 死
细胞坏死的概念:
1、肝脂肪变性
(三)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
2、肾脂肪变性
严重贫血、缺氧、中毒或肾小球 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时,肾小管 上皮细胞可以吸收漏出的脂蛋白 而发生脂肪变性。 眼观病变:眼观肾脏稍为肿大, 淡黄色或泥土色,切面常见黄色 条纹或斑点。 显微病变:光镜下,肾小管上皮 细胞显著肿大,脂滴集中于细胞 基部或弥散于整个细胞内;胞核 呈退行性变化。
1、细胞膜受损,钠泵功能障碍,细胞内Na+不能泵 出,使细胞内Na+、Cl-浓度增高,渗透压升高,水 分蓄积增多,最后细胞肿胀; 2、线粒体酶系统代谢障碍,造成细胞内中间产物 增多; 3、血浆蛋白进入细胞内。
பைடு நூலகம்
(三)细胞肿胀的类型与病理变化
颗粒变性 水泡变性
1、颗粒变性
最轻微的一种细胞变性。 常发于肝、肾、心等器官。 眼观病变:病变轻微时,眼观变化不明显;严重时,可 见器官肿大,重量增加,苍白混浊,故又称“浊肿” 。 显微病变:光镜下,细胞肿大,胞质内出现大量微细颗 粒,HE染色呈淡红色。 超微病变:电镜下,细胞肿大,线粒体肿胀,内质网和 高尔基体扩张,充满细小的沉淀物;粗面内质网上的核 糖体脱失;糖原减少,脂类增加,自噬泡增多。
五、粘液样变性
是指结缔组织中出现类粘液的积聚。 类粘液由结缔组织细胞产生,为蛋白质和粘多糖的 复合物。HE染色为淡蓝色,阿利新蓝染色为蓝色, 甲苯胺蓝染色为紫红色。 类粘液在外观和上述染色反应上与粘液相似,但对 PAS染色反应不同,粘液为PAS阳性,类粘液为PAS 阴性。 粘液由粘液腺以及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分泌。
兽医病理学试题(二)
兽医病理学试题(二)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1. 兽医病理学: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归的学科。
2. 细胞损伤:细胞受到各种有害因素作用后,引起细胞代谢、功能及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现象。
3. 炎症介质:参与并介导炎症反应的各种化学因子。
4. 纤维素性炎: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并在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即纤维素为特征的炎症。
5. 脓肿:器官或组织内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中心为液化坏死的脓液,周围是充血水肿和新生毛细血管增生的肉芽组织。
6. 坏死性炎:指炎症病灶内组织细胞损伤严重、溶解破坏的病理过程。
7. 肉芽肿性炎:以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炎症。
8. 肿瘤异型性:指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9.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经淋巴道、血管或体腔等途径,到达其他部位继续生长的这一过程。
10. 败血症: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 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的学科。
(√)2. 细胞损伤是不可逆的过程,一旦发生就无法恢复。
(×)3. 炎症过程中,血管通透性增加是引起组织水肿的重要原因。
(√)4. 化脓性炎是指以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
(×)5. 脓肿是化脓性炎的一种特殊类型,通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6. 坏死性炎是指组织细胞发生坏死,而炎症细胞浸润不明显的病理过程。
(×)7. 肉芽肿性炎都是有害的,需要手术切除。
(×)8. 良性肿瘤不会转移,而恶性肿瘤一定会转移。
(×)9. 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常导致动物死亡。
(√)10. 兽医病理学对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哪项不是兽医病理学的研究内容?A. 疾病的原因和发病机制B. 疾病的发展过程和转归C. 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D. 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2. 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 物理因素B. 化学因素C. 生物因素D. 心理因素3. 下列哪种炎症属于化脓性炎?A. 纤维素性炎B. 浆液性炎C. 出血性炎D. 坏死性炎4. 脓肿形成的主要条件是:A. 大量细菌毒素的存在B. 组织坏死溶解形成液化区C. 炎症细胞的大量浸润D. 细菌的大量繁殖5. 下列哪种疾病属于肉芽肿性疾病?A. 骨折B. 癌症C. 结核病D. 营养不良6. 关于肿瘤异型性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上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差异B. 肿瘤组织在组织结构上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差异C. 肿瘤异型性越大,表示肿瘤组织越接近正常组织D. 肿瘤异型性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之一7. 下列哪项不是兽医病理学中的防御反应?A. 炎症B. 发热C. 坏死D. 纤维化8. 关于败血症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败血症是一种局部感染B. 败血症常由单一细菌感染引起C. 败血症时细菌不入血或仅在血液中短暂停留D. 败血症时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9. 下列哪项不是兽医病理学中的常见病理过程?A. 充血B. 出血C. 坏死D. 再生10. 关于炎症介质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炎症介质参与并介导炎症反应B. 炎症介质包括血管活性胺、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等C. 炎症介质的作用是促进炎症的发展和消退D. 炎症介质不会引起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兽医病理学在动物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动物病理学
一、绪论1、动物病理学:又称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机制及其发展过程中各器官组织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等变化的一门科学。
2、尸体剖检注意事项?①时间:死后12~24小时之间。
②地点:远离养殖区,专门剖检时最好。
③剖前做好自我防护。
④严格按照剖检程序。
⑤剖完后,妥善处理尸体及附属物。
第一章、疾病概论1、疾病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病因与动物体之间发生的损害与抗损害的复杂斗争过程。
2、动物疾病概念的基本特征?①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有原因和条件,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②任何疾病都有完整统一集体的复杂反应,呈现一定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这些变化是疾病是机体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内在基础。
③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两方面变化及其相互转化,而且两者的比例关系,决定着疾病的发展方向(恶化或好转)。
④疾病是一个过程,故其自身有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
掌握疾病的变化规律,对认识疾病、预测其发展和转归以及进行有效的防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是积极意义。
⑤疾病实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个过程,与健康有着本质的区别。
⑥疾病时,不仅动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减弱,而且其生产性能和经济价值均降低。
这是动物疾病概念是最重要特征。
4、病因分为:外源性病因素和机体内部因素。
5、外源性致病因素种类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机体必需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多。
6、生物性因素的致病特点:①有一定选择性。
②有一定特异性。
③有一定持续性。
④有明显潜伏期。
⑤产生有毒代谢产物。
7、机械性因素致病特点:8、物理性因素致病作用特点:①对组织没有选择性。
②除紫外线和电离辐射外,绝大多数机械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潜伏期很短或者根本无潜伏期及前驱期。
③大多数物理性致病因素只引起疾病,在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中其本身一般不再继续发挥作用。
④致病因素作用的强度、性质、作用部位和范围,与引起损伤的程度、性质和后果有直接关系,而一般不取决于机体的反应特性。
兽医病理学总结复习学习材料
兽医病理学总结复习学习材料第一部分:病因学1.定义:病因学研究导致动物生理和行为异常的原因。
了解病因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2.分类:-感染性病因: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非感染性病因:由遗传因素、营养不良、环境因素、免疫系统异常或机体的其他异常引起的疾病。
3.病原体的传播途径:-直接接触: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体液、排泄物等传播。
-空气传播:通过微生物悬浮在空气中传播,如气溶胶传播。
-飞沫传播: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粪-口传播:通过摄入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
-虫媒传播:通过蚊虫、跳蚤、蟑螂等昆虫传播。
第二部分:病理生理学1.定义:病理生理学研究病理过程中发生的生理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对机体功能的影响。
2.炎症反应:-性质: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抗感染和组织损伤的保护性反应过程。
-病理生理变化: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等。
-类型: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
3.组织坏死:-定义:组织坏死是细胞损伤不可逆过程,可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干酪样坏死等不同类型。
4.肿瘤:-定义:肿瘤是机体组织异常增生的结果,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
-病理特征:不受限制的细胞增殖、浸润周边组织和能够远处转移。
第三部分:病理解剖学1.定义:病理解剖学是通过对动物尸体解剖和组织检查,对疾病进行病理学诊断和病因分析。
2.解剖技术:-尸体处理:清洁和固定尸体,以保持组织的形态结构。
-组织取材:选择适当的组织取材方法,如取样切片或完整器官保存。
3.病理学诊断:-查看标本:观察标本的外观,如颜色、形态等特征。
-显微镜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寻找病理变化和异常。
4.病理报告:-报告结构:病理报告应包括动物信息、病理学诊断、病因分析和建议治疗方法等内容。
-报告解读:根据病理报告,进行病情评估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总结:兽医病理学的学习要点包括病因学、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三个方面。
通过了解病因、病理生理变化和病理解剖学技术,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为兽医学的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兽医病理学的研究和应用
兽医病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动物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病痛,它们需要被宠物医生或许多年来一直在研究的兽医病理学的大量的治疗关怀。
兽医病理学是神经系统、内分泌、消化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等各种疾病的研究和治疗的领域。
本文将探讨关于兽医病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以及对动物健康的重要性。
1. 兽医病理学研究的背景及其定义兽医病理学起源于人类早期对动物疾病与治疗的关注。
随着技术的进步,兽医病理学的研究和理论也逐渐变得更加清晰和透彻。
兽医病理学是对于各中动物疾病的研究与治疗,包括了系统解剖、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兽医病理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宠物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使其获得更好的健康状况。
2. 兽医病理学的应用兽医病理学的应用范围很广。
无论是家庭饲养的宠物,还是在农场,马场和动物园工作的兽医都需要掌握这门学科。
这些专家需要能够诊断和治疗动物发生的各种疾病,包括传染病、胃肠疾病、皮肤问题、牙齿问题等。
宠物医生还必须能够进行手术和提供家庭宠物的常规护理,以确保宠物的健康。
3. 兽医病理学对于动物健康的重要性动物也可以像人类一样得病,所以兽医病理学对于动物健康非常重要。
对于一只动物而言,健康与否不仅关系到其生命质量,还关系到它们是否可以为人类提供示范和服务等。
更重要的是,疾病在动物身上的存在早期就能被发现和治疗,这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动物的幸福感和生命质量。
如果动物不及时接受治疗,那么它们的生命将受到威胁并且疾病可能会传染给其它的动物和人类。
4. 总结兽医病理学是对动物疾病和治疗的研究,它有助于宠物医生鉴定疾病和直接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疗宠物疾病。
在我们提高了对兽医病理学的了解和应用技术之后,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动物的健康和生命。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注重动物的健康和日常护理,以减少动物疾病的发生和蔓延,确保动物能够更长久的享有它们的生命。
兽医病理学研究动物疾病的病因和病程
兽医病理学研究动物疾病的病因和病程兽医病理学是一门研究动物疾病的科学,通过分析动物的病因和病程,揭示疾病的原因以及发展过程,为兽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本文将探讨兽医病理学在动物疾病病因和病程研究方面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一、病因研究病因是引发动物疾病的原因,了解病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兽医病理学研究动物疾病的病因时,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动物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环境中的污染物、病原微生物的存在以及某些特定条件下的饲养环境等都可能影响动物的健康状况。
通过兽医病理学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些环境因素与动物疾病之间的关系。
2.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动物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兽医病理学可以通过对遗传物质的研究,发现与遗传相关的疾病,进而进行合理的预防和控制。
此外,兽医病理学还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某些疾病的遗传机制,为人们深入理解疾病的发生提供重要线索。
3. 免疫因素:免疫系统是动物身体的重要防御机制,而免疫异常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兽医病理学可以通过对免疫相关基因的研究,揭示免疫因素与动物疾病之间的关系,为动物免疫系统异常相关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二、病程研究病程是指疾病从发生到康复或者恶化的整个过程,通过研究疾病的病程,可以进一步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病理变化以及对机体的影响。
兽医病理学在动物疾病的病程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病理变化:兽医病理学通过对患病动物组织和器官的病理学检查,可以观察到疾病对机体的影响和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不同疾病的病程进展,并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 疾病预后:研究疾病的病程还有助于预测疾病的预后,指导兽医临床的治疗方案制定。
通过观察疾病在患病动物身上的发展情况,可以对疾病的预后进行初步判断,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参考。
3. 药物疗效评估:兽医病理学可以通过药物处理试验等方法,评估不同药物对动物疾病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畜病理学:通过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基本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章动脉性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使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简称充血。
充血对机体的主要影响:充血一般为暂时性的血管反应,病因消除后充血消散。
如果病因持续作用,有充血可以转化为淤血,甚至引起水肿和出血等变化。
充血是机体的一种防御适应性反应,通过充血能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的代谢、机能和抗病能力增强。
但充血也有不利影响,充血发生在脑组织或脑膜可使颅内压升高而引起神经症状;已发生硬化的小动脉充血常导致血管破裂而引起出血。
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和器官中血流量增多。
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病因:1.静脉受压迫(管腔狭窄或闭塞)2.静脉管腔阻塞(静脉内血栓,栓塞或静脉血管壁增厚时,使管腔狭窄或阻塞而发生淤血。
)3.心力衰竭4.胸腔和肺脏的疾病病理变化:淤血的组织和器官肿胀,重量增加,因血液的含氧量降低,脱氧血红蛋白增多,呈暗红色或蓝紫色;活体淤血的局部温度降低镜检:淤血的组织内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时间较长的淤血伴有组织器官水肿、出血、萎缩和变性等。
肺淤血:左心衰竭引起肺淤血肝淤血:右心衰竭时,因肝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常引起肝淤血结局和对机体的主要影响:决取于淤血的范围、程度、发生器管、发生速度、持续时间及侧支循环建立状况。
淤血的组织和器官机能和代谢都发生障碍。
长期淤血的器官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和坏死,其间质结缔组织增生,是淤血的组织器官变硬,即发生淤血性硬变,如淤血性硬变。
轻度:淤血性水肿;重度:淤血性出血,淤血性坏死缺血:由于动脉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
又称局部贫血病因:1、动脉痉挛2、动脉管腔阻塞或动脉受压迫对机体的主要影响:短暂轻度的缺血,病因消除后可迅速恢复组织的机能;长期严重的缺血引起组织细胞变性甚至是死亡;当局部组织器官缺血,而动脉血管的侧支循环难以建立时常引起梗死。
代谢和机能降低,细胞猥琐变性坏死【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形成条件和机理:1、心血管内膜损伤,心血管内膜损伤是血栓形成最重要和最常见的病因。
2、血流状态改变,是指血流缓慢或产生涡流3、血液凝固性增高,是指血液易于发生凝固的状态血栓形成主要包血小板的粘附凝集和血液凝固两个过程结局:1、软化,溶解和吸收2、机化、再通3、钙化对机体影响:有堵塞血管破裂口,阻止出血的作用(好)坏:1、阻塞血管2、引起栓塞3、引起心瓣膜病4、全身广泛性出血和休克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和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梗死的病理变化:局部组织的坏死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出血:血液流出心血管之外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为内出血。
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出血可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出血,前者是心脏或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后者是指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漏出到血管第二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凝血机制包括: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抗凝机制包括:纤溶系统、蛋白C、血栓调节蛋白,蛋白酶抑制物(如抗凝血酶-iii)、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等弥漫性血管凝血(DIC):是指正常凝血与抗凝血机制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而导致的一个病理过程,DIC是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机体凝血机制被激活,在微循环中有大量微血栓形成;随后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大量消耗,使血液处于低凝状态,引起出血;最后由于激活纤溶系统和其他抗凝机制,导致机体弥漫性的微小出血。
DIC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血、休克、多器官系统功能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发病机理:1、血管内皮损伤2、组织损伤3、血小板被激活4、血细胞大量破坏影响DIC发生和发展的诱因:1.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2、肝功能障碍3、纤溶系统功能障碍4、血液高凝态5、微循环障碍对机体的主要影响:1、出血2、休克3、多器官系统功能障碍4、微血管病性溶血性病性第三章休克休克:是指机体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而发生的,以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液灌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的各种重要的器官功能障碍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引起休克的原因有很多:1、失血和失液2、严重创伤3、大面积烧伤4、感染5、心脏疾病6、过敏7、强烈的神经刺激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组织交换的部位。
休克对机体的影响:1.细胞损伤,主要涉及细胞器的功能和结构变化2.代谢障碍(物质代谢变化,水、电解质代谢异常,酸碱平衡紊乱)3. 器官功能障碍(心功能、肾功能、肺功能、脑功能。
肝脏及胃肠功能变化)第四章细胞与组织损伤细胞与组织的损伤:指致病因素引起的组织细胞的物质代谢障碍,机能活动改变与形态结构异常,是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病因与发病机理:1、缺血、缺氧性损伤2、化学性损伤、3、细胞浆内高游离钙引起的损伤4、其他因素(生物、物理、免疫反应和遗传因素)变性:是指细胞与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
表现为细胞与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增多变性一般是可逆过程,发生变性的细胞和组织功能降低,严重的变性可发展为坏死。
1、颗粒变性:是一种常见的轻微的细胞变性,其特征是变性细胞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细小颗粒。
(缺氧、中毒和感染等因素均可引起颗粒性变性),多发于干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心肌细胞2、水泡变性:因变性细胞内水分增多,在胞浆内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细胞呈空泡状。
3、脂肪变性:指细胞胞浆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
引起原因有:感染,中毒,缺氧,饥饿和缺乏必需的营养物质。
肝脏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器官,最易发生脂肪变性4、肝脏脂肪变性发生机理:1、中性脂肪合成过多,2、脂蛋白合成过多,3、脂肪酸氧化障碍,4、结构脂肪破坏、5.、透明变性:又称玻璃样变性,是指在间质或细胞内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的病理变化。
6.粘液样变性:指结缔组织中出现类粘液的集聚。
7.淀粉样变性:是指一些器官的网状纤维、小血管壁与细胞之间出现的淀粉样物质沉着。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
坏死组织、细胞的代谢物质停止,功能丧失并出现一些形态学的变化。
病理变化:1、细胞核的变化,包括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3种形式根据坏死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特征,将坏死分为:1、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由于蛋白质凝固、水分减少而变成灰白色的或黄白色比较坚实的凝固物。
)2、液化性坏死(以坏死组织迅速溶解成液体为特征,常见于含磷脂和水分增多,而可凝固的蛋白质少的脑和脊髓)3、脂肪坏死:是指脂肪组织的分解实质变化。
常见的有胰性脂肪性坏死和营养性脂肪性坏死)4、坏疽(组织坏死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或腐败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变化。
)坏死结局:1、溶解吸收2、腐离脱落3、机化、包裹形成和钙化细胞凋亡:是指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
凋亡具有三方面的意义:1、确保正常发育2、维持内环境稳定、3、发挥积极的防御功能坏死通常发生于较强烈的有害刺激(如:严重缺血、缺氧、毒物、微生物、强酸强碱)或细胞内环境的严重紊乱;而凋亡则是由较温和的体内外因素引发细胞内死亡程序的启动而导致的细胞死亡方式。
细胞凋亡的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诱导期、效应期、降解期、和凋亡细胞的清除。
第六章炎症:是动物机体对致炎因素的局部损伤而产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性反应。
40.炎症的全身反应?1、发热;2、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增多;3、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机能增强;4、实质器官发生相应的损伤性变化41.炎症的局部症状。
红、肿、热、痛、机能障碍。
42.简述炎症介质的特点。
1、存在于炎症组织或渗出液中。
2、组织注入其提纯物,可诱发炎症反应。
3、特异拮抗剂,可减轻或抑制炎症反应。
4、清除组织的炎症介质后,给予致炎刺激,炎症反应减退。
43.简述炎区内各类白细胞及其主要作用。
(理解)1、中性粒细胞。
见于急性炎症的初期及化浓性炎症。
吞噬细菌、细小组织碎片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较小物质。
2、嗜酸性粒细胞。
主要见于寄生虫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另外在炎症后期、慢性炎症病灶及恶性肿瘤间质内也可见。
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抑制虫体生命活动。
3、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直接参与Ⅰ型变态反应的细胞。
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有助于炎症的愈合(修复)。
4、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见于急性炎症后期、慢性炎症及病毒感染。
吞噬较大的病原体、异物、组织碎片。
5、淋巴细胞。
见于慢性炎症、炎症恢复期或病毒感染及迟发性变态反应。
产生和释放淋巴因子。
6、浆细胞。
出现于慢性炎症病灶内,具有合成免疫球蛋白的机能。
43.叙述炎症过程的基本病理变化。
(理解)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alteration)、渗出(exudation)和增生(proliferation)。
一、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二、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
44.叙述炎症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答:根据炎症的病变特点可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3分)。
(1)变质性炎是指炎灶内组织和细胞变性、坏死的变质性很突出而渗出和增生性过程轻微的炎症,此类炎症多发于实质性器官,且多呈急性经过(2分)。
(2)渗出性炎是指发炎组织以渗出性变化为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变质和轻微增生过程的炎症,依渗出物成分不同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和出血性炎等(3分)。
浆液性炎以渗出大量浆液为特征(1分);纤维素性炎以渗出液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炎症,根据发炎组织损伤程度的不同,分为浮膜性炎(组织坏死性变化比较轻微的纤维素性炎)和固膜性炎(纤维素性坏死性炎)(1分);化脓性炎是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的炎症,化脓性炎表现为脓性卡他(黏膜表面的化脓性炎)、积脓(浆膜)、蜂窝织炎(皮下和肌间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散性化脓性炎)等四种类型(1分);出血性炎是指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红细胞的炎症,多与其他类型的炎症合并发生(1分)。
(3)增生性炎是指细胞增生过程占优势而变质和渗出性较轻微的炎症。
根据致炎因素和病变特点分为非特异性(普通)增生性和特异性增生性炎(1分)。
非特异性炎多为慢性过程,以间质结缔组织增生为主,又称慢性间质性炎;特异性炎是由某些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增生性炎形成特异性的病灶—肉芽肿(1分)。
脱水:细胞外液容量减少(由于水分摄入不足或丧失过多,造成水的负平衡)水肿:是指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集聚,水肿是等渗液的集聚缺氧:是指组织细胞供氧不足或其利用氧的过程发生障碍,机体的代谢、功能以及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病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