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与女性写作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0世纪末的90年代,第三次高潮的主要特 点是 “个人化写作”。 林白的《同心爱者不能分手》、《子弹穿过苹 果》、《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与往事干 杯》、《私人生活》;徐小斌的《对一个精神 病患者的调查》、《迷幻花园》、《双鱼星 座》;徐坤的《先锋》、《游行》、《行者妩 媚》;海男的《我的情人们》、《疯狂的石榴 树》;张欣的《绝非偶然》、《真纯依旧》; 须兰的《红檀板》、《纪念乐师良宵》、《思 凡》,以及翟永明的组诗《女人》、卫慧的 《上海宝贝》等。
小说中的上海印象
弄堂、鸽子、闺阁、爱丽丝公寓、平安里 的细致描写,使得这座城市在读者的面前 立刻变得亲切可感——它就是一个乖巧美 丽、追赶时髦又带着些日常琐碎、小温情 小情调小算计小精明的女人。
“1945年底的上海,是花团锦簇的上海, 那夜夜歌舞因了日本投降而变得名正言顺, 理直气壮。其实那歌舞是不问时事的心, 只由着快乐的天性。”
六:《小鲍庄》
1、内容概要 鲍彦山得了第七个小子,取名鲍仁平,小名捞 渣 鲍五爷唯一的孙子社会子 小冯庄 拾来、大姑 “文疯子”鲍仁文 捞渣大哥建设子 12岁的二哥文化子 小翠
2、作品分析:
《小鲍庄》第一次显现了作者在人生经验 与审美意识上的复杂化趋向,从而显示出 一种全面把握和驾驭生活的能力。这种趋 向既体现为作者对生活的审美感受有了综 合性的趋势,又体现为作者对生活的探究 有了历史性和社会性的眼光。
对于李主任而言,“……女人还是那么不重要,给 人轻松的心情,与生死沉浮无关,是人生的风景。 女人也是李主任的真爱,但爱不是李主任的人生大 业,连附丽都谈不上的,有点奢侈的意味。但因李 主任有实力,便也谈得上奢侈了。” “李主任的 正房妻子在老家,……另有两房妻室,一房在北平, 一房在上海。而与其厮混过的女人就不计其数了。” 之所以心甘情愿作李主任的外室之一,“王琦瑶也 不是爱他,李主任本不是接受人的爱,他接受人的 命运。他将人的命运拿过去,——给予不同的负责。 王琦瑶要的就是这个负责。”
2、20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高潮的主要特点是“女性意 识的觉醒”。 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张辛欣的《在同 一地平线上》、《疯狂的君子兰》、《我在那儿错过你》; 铁凝的《麦秸垛》、《玫瑰门》;王安忆的“三恋”、《岗 上的世纪》、《弟兄们》、《米尼》、《我爱比尔》、《长 恨歌》;戴厚英的《人啊,人》、《诗人之死》;谌容的 《人到中年》、《人到老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张抗抗的《夏》、《北极光》、《情爱画廊》;叶文玲的 《心香》;乔雪竹的(电影文学剧本)《十六号病房》、 《北国红豆》、《山林中的头一个女人》;残雪的《山上的 小屋》、《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 的愁思》、《美丽南方之夏日》;池莉的《烦恼人生》、 《来来往往》、《小姐你早》;方方的《黑洞》、《风景》、 《祖父在父亲心中》;舒婷的《致橡树》、《四月的黄昏》; 迟子建的《左面是篱笆,右面是玫瑰》;蒋子丹的《黑颜色》 等。
“其实我在写作时根本没有什么怀旧感, 我无“旧”可怀。” “我个人认为,历史的面目不是由若干重 大历史事件构成的,历史是日复一日、点 点滴滴的生活的演变。”
C、女人和男人
小说围绕王琦瑶这个女人,出现了摄影师 程先生、国民党高官李主任、小镇少年阿 二、资本家少爷康明逊、怀旧青年老克腊、 小混混长脚七个男人。
3、第三阶段(1990年以后),以精神探 索和艺术创新为主要特点。《叔叔的故事》 是王安忆封笔后重新出山的第一部作品。 其他主要作品还有《纪实与虚构》、《乌 托邦诗篇》和《长恨歌》等。
四、“女性文学”、“女性主义文学”与 “女性写作”等概念。 1、所谓“女性文学”,应该是指一种由女 性作家创作的主要表现女性意识的文学。
金谷巷女儿的母亲说:不仅是照了面,还 说了话,交待了心思,又一处而去了”就 是“福分”。 路德说:“如果有人想抵抗自然的需要, 因而不去做他想做和该做的事,那就犹如 一个人希望自然界不再是自然界,希望火 不会灼人,水不会打湿东西,希望人可以 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一样。”
Leabharlann Baidu生命不可克制、蓬勃 而出的自然需要最终 泯灭在强大的文化惯 性里。
“女性文学”这一概念真正进入大众的视野并得到 女性作家自己的认可,却是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 期以后的事。 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方面随着国外女性主义文学(或“女权主义文 学”)的兴起,“女性文学”成为了一种时髦,再 加上国内文坛内外商业性炒作的风行一时,“女性 文学”便成为一些先锋的女性作家和现代传媒共同 看好的一个“卖点”; 另一方面,由于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的召开,女性 问题受到了研究者们的较多关注,女性作家在中国 当代文学上的突出成就和与男性作家创作的不同特 点也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文学界对“女性文学”的 态度有所改变。
D、女人和女人
吴佩珍、蒋丽莉、严师母、薇薇、张永红, 这些身份不同的女人先后出现于王琦瑶的 少女、青年、中年、老年各个时期,陪她 走过或长或短的人生路。王琦瑶同她们的 关系也呈现出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暧昧。
死亡是一种诱惑,成 全理想的、舒展生命 的存在方式。死亡是 一种逃避,再唯美也 是一种逃避。
俩人殉情的场景质朴中有惊艳,严肃中有浪 漫。每人七瓶药水,药水瓶子很美,晶晶莹 莹的。捆绑他们到一起的绳索,是女人的各 色毛衣拆的毛线拧成的。男人长裤汗背心, 女人素白衣裙。他们的坟茔是阴凉软和的草 地。男人忠贞相随、女人大胆凛然,男人温 存、女人刚烈。没有人能否定他们爱的炽烈 和真诚。死亡的幽黑、冷寂他们坦然相对, 却再没有勇气活下去。这是一种逃避。但他 们却按自己的理想缠绕在了一起。 象征、暗示,丝丝缕缕、牵牵绊绊,也是 “作茧自缚”。
2、“女性主义文学”实际上是“女权主义 文学”的一种变通说法。 西蒙· 波伏娃所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 变成的。”
3、“女性写作”这一概念原本是对“女性 文学”概念的反叛。 埃莱娜· 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中所说: “女性写作的特点是由她们的生理特点所 决定的”。
五、女性写作的三次高潮以及其中出 现的主要作家作品及主要特点。
七、以《长恨歌》为例看王安忆作品 中都市与女性的关系。
1、主要内容 王瑶琦 吴佩珍 蒋丽莉 程先生 李主任 阿二 康明逊(私生女薇薇之父) 老克腊 长脚
2、书写的主题
A、女人和城市
背景是上海:三四十年代十里洋场的上海, 50年代“人民”的上海,60年代文革的上 海,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上海。 “这个女人就是这个城市的影子,不是通 过女人来写城市,而是直接表现城市”
三个贯穿始终的代表性人物:捞渣、拾来、 鲍仁文 作者将捞渣作为小鲍庄的代表来刻画,然而 却又无意把他作为英雄主人公。尽管许多事 例可以表现捞渣的仁义、孝顺和谦让,但是 作为仁义的鲍氏家族中的一员,他只是很好 地奉行了仁义的伦理规范。小鲍庄的特定环 境伦理道德风尚沉积于全庄每个人的心底, 形成一种群体意识,这自然成了小鲍庄人法 定的行为规范。
4、王安忆的独特女性文学经验
A、对于“爱情的宿命表达”。如《荒山 之恋》。在王安忆看来,爱情导致悲剧是 很正常的,并不一定都与社会有关,更重 要的是由他们的性格所决定
大提琴手和金谷巷女儿相恋
生命的终结恰恰成全了传统文化的“生不能 同时,死同日”的指令,生命的终结意味着 给抗争画上了句号。而不是抗争的开始。 《荒山之恋》没有生命生存质量的飞跃、升 华,只有死亡。这对抗争过的男女如果在心 理上不能穿越死亡,与所有的古典式殉情一 样,实际上陷入了双重失语的境地。 《荒山之恋》提供了文化压制人们的正常 的情感文本,提供了婚外恋中当事人的疼痛, 来自生命本能和文化的强烈的撞击和冲突。
“1960年的春天是一个人人谈吃的春天”。
B、女人和历史
“茅盾就大肆铺叙了长驱直入的现代性给 这个城市所带来的物质象征:汽车(三辆 1930式的雪铁龙)、电灯和电扇、无线电 收音机、洋房、沙发、枪(一支勃朗宁)、 雪茄、香水、高跟鞋、美容厅、回力球 馆……这些舒适的现代设施和商品并不是 一个作家的想象,相反它们是茅盾试图在 他的小说里描绘和理解的新世界。简言之, 它们象征着中国的现代性进程……”
B、对于“性行为”和“母性”力量的崇拜和臣服。 如《小城之恋》。性行为使人疯狂,而母性的力量 使人宁静。王安忆是一个不断探寻真理的作家。她 的《小城之恋》使我们看到了抗争和压制。 C、对女性的精神之恋的推崇。如《锦绣谷之 恋》。精神恋爱,又称“柏拉图式的恋爱”,不需 要肉体的接触,或没有肉欲。她证明在现代社会的 女性中仍然是可以合理地存在的。 D、对纯物质性的性爱关系的认可。如《岗上的 世纪》。这是对精神恋爱的反证。认为纯粹的肉体 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也是可以合理地存在的。
2、中短篇小说集 《雨,沙沙沙》《黑黑白白》《流逝》《尾 声》《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小鲍庄》《乌托 邦诗篇》《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 绣谷之恋》、《伤心太平洋》《海上繁华梦》 《香港的情与爱》《叔叔的故事》《人世的沉浮》 《隐居的时代》《忧伤的年代》《化妆间》《儿 女英雄传》《剃度》《现代生活》《文工 团》……
2、第二阶段(1985-1989年)。 这一阶段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 “寻根”作品为代表,主要有《小鲍庄》 和《大刘庄》等。其中,《小鲍庄》获 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后期以“性题材”作品为代表,主要有 《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 之恋》和《岗上的世纪》等。此后,王安 忆的创作又曾一度中断。
1、20世纪初的“五四”时期,第一次高潮的主 要特点是“人的觉醒”。 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 国》、《庄鸿的姊姊》等小说,以及《繁星》和 《春水》两部诗集和《往事》、《寄小读者》等 散文;陈衡哲的《一日》;庐隐的《海滨故人》、 《曼丽》;冯沅君(淦女士)的《卷葹》、《春 痕》;凌叔华的《花之寺》、《绣枕》;谢冰莹 《空谷幽兰》、《一个女兵的自传》、《女兵十 年》等。
王安忆与女性写作
一、关于作家
王安忆,1954年在南京出生,祖籍福建同 安,母亲是作家茹志鹃,父亲是剧作家王 啸平。
二、主要著作
1、 长篇小说: 《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 水三十章》《米尼》《长恨歌》(第五届 茅盾文学奖)《富萍》《桃之夭夭》《上 种红菱下种藕》《遍地枭雄》、《启蒙时 代》。
1、第一阶段(1980-1984年)。 这一阶段又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以“雯雯系列小说”为代表,主要表现个人 少女时代的经验和感受,主要作品有《 雨,沙沙 沙》《69届初中生》(长篇)等。其中,《本次 列车终点》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 逝》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后期其创作曾一度中断,但她与母亲的美国之行 给她开了一只“天眼”,重新激发出创作的热情, 并写有散文集《母女漫游美利坚》。
3、散文随笔集 《蒲公英》《独语》《走近世纪初》 《旅德的故事》《乘火车旅行》《重建象牙 塔》《王安忆散文》《街灯底下》《窗外与 窗里》《漂泊的语言》《母女同游美利坚》 (与茹志娟合作)…… 4、文论集 《故事与讲故事》《心灵世界》《我读 我看》《王安忆说》
三、王安忆创作三个阶段
《小鲍庄》呈献给我们的是一部双重变奏曲, 传统文化的惰性与活动在它身上得到交融,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现代文明所 带来的新矛盾在它体内奔突涌动。 在《小鲍庄》中,时间如同机梭,往返于几 个彼此独立的单元,进而把它们串成一体。 它不但频频更换视角,把分散状的生活仍然 按照分散状的原样依次描绘出来,而且也常 不动声色地深入了生活和人性的实质,使读 者极为冷静地审视那里发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