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高中化学选修三简答题讲解学习
高三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三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12b4fd1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ad.png)
高三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
高三化学选修三是高中生命科学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囊括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三化学选修三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知识点一: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浓度、压力、温度等物理性质保持不变。
在化学平衡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概念:1. 平衡常数(Kc):平衡常数是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之比的乘积,它的数值取决于反应的温度。
2. 平衡表达式:平衡表达式是根据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的,它描述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浓度关系。
3. 平衡位置:平衡位置指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化学平衡时的相对浓度。
4. 影响平衡的因素: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化学平衡的位置和平衡常数。
知识点二:溶液的理论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一种混合物。
在溶液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概念:1. 摩尔浓度(M):摩尔浓度是溶质在溶液中的物质量与溶液体积之比,常用单位是mol/L。
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液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物质量。
3. 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已经溶解了最大量溶质的溶液。
4. 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描述了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知识点三:化学电池化学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其中包括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概念:1. 电极:电池中的两个导体,分别叫做阳极和阴极。
2. 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是连接两个电极的介质,它能够导电。
3. 电动势(E):电动势是电池输出电能的能力,它是电池中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度量。
4. 电极电势:电极电势是电极上电荷分布不均引起的电势差。
总结:通过对高三化学选修三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我们了解到了化学平衡、溶液的理论和化学电池等重要的概念。
这些知识点在化学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性。
希望同学们能够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化学学科的学习成绩与技能水平。
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1d2d409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51.png)
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1.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质的消失量或生成物质的产生量。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和表面积等。
-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之间达到一定比例时的状态。
平衡常数是用来描述平衡状态下反应物浓度的数值,平衡常数与温度有关。
2. 化学电池- 化学电池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
化学电池由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组成。
正极是氧化剂,负极是还原剂,电解质是用来传导离子的溶液或固体。
- 化学电池的电动势是指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的电能。
电动势的大小与电解质浓度、标准电极电位以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3.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氢气:氢气是一种轻、无色、无臭的气体,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水的形式存在。
氢气具有很高的燃烧性和制取其他化合物的能力。
- 氮气: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惰性的气体,在大气中占有很大比例。
氮气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 硫磺:硫磺是一种黄色固体,具有特殊的硫磺味道。
硫磺在元素状态下可用于制取硫酸等化合物,也可用于制造药品和农药等。
- 氧气: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占据大气中的21%。
氧气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气体,广泛应用于燃烧和氧化反应中。
- 卤素:卤素包括氟、氯、溴、碘和石英等元素。
卤素具有较高的电负性和活泼的化学性质,常见的化合物有氯化钠、氯代烷等。
4. 金属及其化合物- 碱金属:碱金属包括锂、钠、钾等元素。
碱金属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较低的熔点,易与非金属反应生成盐类。
- 碱土金属:碱土金属包括镁、钙、锶等元素。
碱土金属比碱金属的化学性质活泼度要低,常见的化合物有氧化镁、氧化钙等。
- 金属的活性:金属的活性指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能力。
根据活性顺序,金属可以分为活泼金属和贵金属。
- 金属的腐蚀:金属在氧气、水等条件下会发生腐蚀现象。
腐蚀可以通过控制环境条件、涂覆保护层等方式来减少或阻止。
【知识点】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61f657a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7b.png)
【知识点】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三是一门深入探讨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课程,对于我们理解化学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为大家详细总结一下选修三的主要知识点。
一、原子结构1、能层与能级能层即电子层,分别用 K、L、M、N、O、P、Q 表示,能级则是在同一能层中,能量不同的电子亚层,如 s、p、d、f 等。
能层越高,能量越高;同一能层中,能级的能量按 s、p、d、f 的顺序依次升高。
2、原子轨道s 能级只有一个原子轨道,呈球形;p 能级有三个原子轨道,分别沿 x、y、z 轴方向伸展,呈哑铃形;d 能级有五个原子轨道;f 能级有七个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能量最低原理指电子总是优先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泡利不相容原理表明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洪特规则指出在等价轨道上,电子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4、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周期与能层相对应,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能层数相同;族的划分与价电子数有关,主族元素的价电子数等于族序数。
二、分子结构1、共价键共价键的本质是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
其类型包括σ 键和π 键,σ 键头碰头重叠,稳定性强;π 键肩并肩重叠,稳定性较弱。
2、键参数键能、键长和键角是描述共价键的重要参数。
键能越大,键越稳定;键长越短,键越稳定;键角反映了分子的空间结构。
3、等电子原理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或离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和空间结构。
4、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用于预测分子的空间结构。
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等于σ 键电子对数与孤电子对数之和,根据价层电子对数可以判断分子的空间构型。
5、杂化轨道理论原子在形成分子时,为了增强成键能力和轨道的重叠程度,中心原子的若干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会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原子轨道,即杂化轨道。
常见的杂化类型有 sp、sp²、sp³等。
高中化学选修三简答题
![高中化学选修三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b5beff01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9.png)
选修(xuǎnxiū)三问题答案1.解释(jiěshì)Fe3O4晶体(jīngtǐ)能导电的原因:电子可在两种不同价态的铁离子(lízǐ)间快速发生移动2.Ge、C同主族(zhǔ zú)元素,C原子之间可形成双键、三键,但Ge原子之间难以形成双键或三键:Ge原子半径大,原子间形成的6单键较长,p—p轨道肩并肩重叠程度很小或几乎不能重叠,难以形成π键3.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CaCO3的热分解温度低于SrCO3的原因:Ca2+半径小于Sr2+,Ca2+更易结合CO32—中的O,使CO32—更易分解为CO24.H3BO3为一元弱酸,解释原因:H 3BO3分子可与水分子形成配位键,产生[B(OH)4]—和一个H+5.冰中氢键的作用能为18.8 KJ/mol,而冰的熔化热为5.0 KJ/mol,解释原因:液态水中仍然存在大量氢键(或冰融化时只破坏了部分氢键)6.铜与镍的第二电离能分别为I Cu=1958KJ/mol、I Ni=1753KJ/mol,I Cu>I Ni的原因:Cu失去的是全充满的3d10电子,Ni失去的是4s1电子7.元素的基态气态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气态负一价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称作第一电子亲和能(E1)。
第二周期除氮元素外,其他元素的E1自左而右依次增大,原因是:同一周期,从左往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形成的简单阴离子越稳定,释放出的能量越多,因此第一电子亲和能逐渐增大氮元素的E1呈现异常的原因是:由于氮元素的2p轨道为半充满结构,能量较低,相对稳定,不易结合一个电子,释放能量较低8.请解释加入乙醇后析出[Cu(NH3)4]SO4•2H2O晶体的原因:乙醇分子极性比水分子极性弱,加入乙醇降低溶剂极性,从而减小溶质的溶解度(重)9.H3AsO4是三元弱酸,其各步对应的电离常数相差较大的原因:每电离一步都会生成带电量更大的负离子,较难再进一步电离出带正电荷的H+10、氯化铝的熔点为190℃,而氟化铝的熔点为1290℃,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为AlCl3是分子晶体,而 AlF3是离子(lízǐ)晶体。
有关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
![有关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e1519f0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01.png)
有关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随着高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化学的教育也在不断变革与完善,化学选修3作为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蕴含着大量的知识点和难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难点之一。
本文将从化学选修3的知识点出发,对化学选修3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选修3的知识点。
一、化学选修3的知识点归纳1、氨基酸的结构与性质氨基酸是生命活动体内的重要有机物质,对于了解生物化学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氨基酸的结构和性质是化学选修3中的重点难点内容。
主要包括氨基酸的结构、官能团、立体异构体等方面的细节内容。
2、化学平衡与数学处理化学平衡是化学选修3中的重要内容,包括平衡常数、反应速率与平衡常数、平衡常数的测定方法等等。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比如数学的对数、指数等。
3、化学反应的控制与催化化学反应的控制与催化是化学选修3中的另一重点难点内容,包括控制反应条件、优化反应条件、可控发生的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这些知识点也涉及到反应速率、反应热力学等方面的内容,需要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
4、有机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其反应有机物质是化学选修3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到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及其反应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知识点的掌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
5、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是化学选修3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功与否。
主要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知识点的掌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实验经验。
二、化学选修3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总结1、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化学选修3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涉及到基础的化学知识,比如化学平衡、酸碱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等等,因此,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点之前,应该首先掌握好基础知识。
2、多做题,多练习针对化学选修3中的知识点,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题目练习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3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3](https://img.taocdn.com/s3/m/780b2847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78.png)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3化学选修三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涉及溶液与溶解度、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化学世界中的许多现象和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化学选修三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溶液与溶解度1. 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均匀后形成的一种统一的物质。
溶质是指能够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溶剂是指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解的过程取决于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力,通常溶解过程可以用热力学的角度进行解释。
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量的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量。
通常情况下,溶解度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大,反之则减小。
3.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温度、溶质和溶剂的特性等。
对于不同的溶质和溶剂,其溶解度可能有显著的差异。
溶解度的变化对于实际生产和化学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酸碱中和反应1. 酸碱的定义根据不同的定义,酸和碱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如布朗斯特里定义的酸碱、劳里尔定义的酸碱。
在布朗斯特里定义的酸碱中,酸是能够给出质子的物质,碱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
在劳里尔定义的酸碱中,酸是指能够给出氢离子的物质,碱是指能够接受氢离子的物质。
2. pH值pH值是一种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指标,通常情况下,pH值小于7的溶液为酸性,pH值大于7的溶液为碱性,pH值等于7的溶液为中性。
pH值的计算需要用到负性对数的概念,它可以用来分析溶液中的酸碱性质。
3.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在这种反应中,酸和碱失去了其原有的性质,生成新的物质。
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水处理中、制备盐等方面。
三、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是指氧化剂和还原剂相互作用,进行电子的转移而产生新物质的化学反应。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得到电子,氧化还原反应总是同时进行的。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df2eaee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44.png)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选修3是高中化学课程的一部分,它主要讲解了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内在的原理,涉及化学反应、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学、有机化学等方面知识。
下面是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化学反应指的是物质之间由于电子重新组合而产生的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的类型包括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加和反应等。
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表现形式。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和平衡常数与反应速率有密切关系。
3. 化学反应的平衡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的条件包括浓度、温度、压力等因素。
受影响的因素越多,化学反应就越难达到平衡状态。
二、化学平衡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例子化学平衡指的是相反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酸碱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度平衡等均为化学平衡。
2. 平衡常数和酸碱解离常数平衡常数代表了在平衡状态下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比值。
酸碱解离常数代表了在平衡状态下酸或碱解离程度大小的测度,两者具有密切关系。
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温度、浓度、压力、催化剂等因素均可影响化学平衡的位置和速率。
三、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就是电子转移的反应,还原剂失去电子,氧化剂得到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是很多反应的基础,应用很广泛。
2. 电化学反应中的重要参数电浓度、电位、电解质浓度、电流密度等是电化学反应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参数。
3.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应用于生产过程、电池技术、防腐蚀等多个领域,其广泛应用给工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创新和方便。
四、配位化学1. 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配位指分子间的元素、分子、离子配合成化合物的情况,如水合物、络合物等。
配体对中心离子的配位形式、配位数、形成常数等是配位化学中的关键概念。
2. 配位化合物的性质配位化合物具有很多特殊性质,如光谱学、磁性、反应性等,为化学研究提供了很多重要实验数据。
化学选修3知识点整理
![化学选修3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4a35877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89.png)
化学选修3知识点整理
化学选修3知识点整理:
1. 化学平衡:平衡定律、JNC效应、酸碱电解质的酸碱性、溶液的中和反应、溶液的电离程度、酸碱平衡等
2. 化学热力学:反应焓、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温度和熵的变化、热力学量的计算等
3. 化学动力学:速率定律、反应机理、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催化剂的作用等
4. 化学分析:氧化还原滴定、络合滴定、酸碱滴定、光度法、荧光法、红外光谱法等
5. 化学工业:氨的制备、烯烃的制备、丙烯酸的生产、聚合反应、有机合成、材料的制备等
6. 有机化学:烃、芳香族化合物、醇、醛、酮、羧酸、酯、胺等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7.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的物理性质、高分子的应用等
8. 生物化学:生物大分子、生物催化作用、生物化学反应、生物能量转化等
9. 分子生物学:DNA的复制、转录、翻译、基因表达控制、生物技术应用及社会伦理等
10. 化学与环境: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绿色化学等。
以上是化学选修3中的重点知识点。
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1deed7c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1f.png)
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反应动力学1. 反应速率的定义- 反应速率的概念- 平均速率与即时速率2.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催化剂的作用3. 反应速率定律- 速率方程的书写- 反应级数的确定- 速率常数的意义4. 反应机理- 元素反应机理- 复合反应的机理分析二、化学平衡1. 化学平衡的建立- 可逆反应的特征- 平衡常数的定义与表达2. 化学平衡的移动- 勒夏特列原理- 浓度、压力、温度对平衡的影响3.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电离常数- 水的电离与pH值4. 沉淀溶解平衡- 溶度积常数- 沉淀的生成与溶解三、溶液化学1. 溶液的基本概念- 溶液的定义与分类- 浓度的表示方法2. 溶解过程- 溶解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3. 酸碱理论- 酸碱的定义- 酸碱指示剂与滴定4. 盐类的水解- 盐的水解平衡- 酸碱性盐溶液的pH计算四、电化学1.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氧化数的计算与应用2. 电化学电池- 伏打电堆的原理- 电化学系列3. 电解- 电解的基本原理- 电解过程中的电极反应4. 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金属腐蚀的原理- 防腐蚀措施五、有机化学基础1.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与分类-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2. 饱和烃与不饱和烃- 烷烃、烯烃、炔烃的结构与性质 - 同分异构体3. 芳香烃- 芳香性的理论与应用- 苯及其衍生物4. 官能团化学- 醇、酚、醚- 醛、酮、羧酸六、高分子化学1. 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高分子的定义与分类- 聚合反应的类型2. 加聚反应与缩聚反应- 加聚反应的特点与机理- 缩聚反应的特点与机理3. 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高分子链的结构- 高分子的物理性质4. 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塑料、橡胶、纤维-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趋势以上是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的概要总结。
每个部分都应该包含详细的解释、实例和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复习
![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79a4c77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62.png)
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复习(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复习本店铺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复习》,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复习篇一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资料(最新整理)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资料(最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3cb033e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6b.png)
(完整版)⾼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资料(最新整理)⾼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复习要点1、原⼦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的空间构型5、分⼦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原⼦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个原⼦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个能层的电⼦,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依次为s、p、d、f。
③任⼀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排⼊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了原⼦核外电⼦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电⼦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轨道表⽰式的主要依据之⼀。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轨道所容纳电⼦数⽬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原⼦的电⼦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称为基态原⼦。
②激发态:较⾼能量状态(相对基态⽽⾔)。
基态原⼦的电⼦吸收能量后,电⼦跃迁⾄较⾼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称为激发态原⼦。
③原⼦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发⽣电⼦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不同的光谱——原⼦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最新最全)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梳理详解总结(最新最全)
![(最新最全)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梳理详解总结(最新最全)](https://img.taocdn.com/s3/m/1900a4e8c281e53a5902ff42.png)
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记忆方法有哪些?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
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 22s 22p 63s 23p 64s 1。
↑↓ ↑ ↓ ↓ ↓ ↑↑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2)电子排布图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
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的关系(1)每周期第一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为ns1。
每周期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除He为1s2外,其余为ns2np6。
He核外只有2个电子,只有1个s轨道,还未出现p轨道,所以第一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
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1e777cc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b.png)
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化学选修3是高中化学课程的一部分,主要涵盖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化学选修3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有机化学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根据它们的结构、化学性质和功能分子的不同,有机化合物可以分为烃类、醇类、醛类、酮类、羧酸类和酯类等。
2. 化学键的构成: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主要由共价键组成,共价键是通过电子的共享而形成的。
3. 碳的立体化学:碳原子能够与其他碳原子形成单键、双键或三键,并且碳原子还具有手性,即存在左右手的异构体。
4. 共轭体系:共轭体系是指相邻碳原子之间存在多个π键,可以通过共轭体系的存在来调控有机化合物的光学性质和电子性质。
5. 异构体:同一种分子式的有机化合物,其结构和化学性质可能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异构体。
6. 醇的性质:醇是一类含有羟基(-OH)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具有溶解性好、酸碱中性等特点,并且可以被氧化为醛、酮或酸。
7. 酮的性质:酮是一类含有羰基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具有中性或酸性,可以被还原为醇或氧化为羧酸。
二、无机化学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化学性质和电子结构等规律排列的化学元素表格。
2. 键的类型:无机化合物的键主要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三种类型,它们分别通过离子间的电荷吸引力、电子的共享和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
3. 配位化学:配位化学是研究配位键的形成、理论和应用的科学,可以通过配位键的性质来预测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4. 配位数和配位体:配位数是指一个中心离子或原子周围与其形成配位键的配位体的个数,配位体是指通过配位键与中心离子或原子结合的物质。
5. 配位键的强弱:配位键的强弱可以通过一系列因素来判断,包括金属离子的电荷、配位体的大小和电荷以及配位键的几何构型等。
6. 配位化合物的色彩:配位化合物往往具有特殊的颜色,这是由于配位体的吸收和散射光谱导致的,可以通过观察其颜色来推断配位物中金属离子的氧化态和配体的结构。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360cf12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09.png)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平衡1.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反应速率:描述反应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消失或生成的量变化。
- 化学平衡: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之间的比例保持不变。
- 平衡常数:描述反应物浓度的平衡比例。
2. 平衡常数和反应商- 平衡常数(Kc):反应物浓度的平衡比例。
- 反应商(Qc):反应物浓度的比例,可用于判断反应是否趋向平衡。
- Qc与Kc的比较:Qc < Kc,反应向前进行;Qc > Kc,反应向后进行;Qc = Kc,反应达到平衡。
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浓度变化: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向生成物移动;增加生成物浓度,平衡向反应物移动。
- 压力变化(只适用于气体反应):增加压力,平衡向摩尔数较少的一方移动。
- 温度变化:温度升高,平衡偏向吸热反应;温度降低,平衡偏向放热反应。
4. 平衡的移动与利用- Le Chatelier原理:系统受到扰动,会通过移动平衡来抵消扰动。
- 平衡移动的利用:a. 控制温度:利用平衡常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来控制反应的方向。
b. 控制摩尔比例:通过调整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来改变平衡位置。
二、电化学与电解质溶液1.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产生离子的物质。
- 非电解质:在溶液中不产生离子的物质。
2. 电离与强弱电解质- 电离:电解质在溶液中分解成离子的过程。
- 强电解质:能够完全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
- 弱电解质:只有一小部分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
3.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原理:离子在溶液中自由移动产生电流。
- 强弱电解质的导电性:强电解质导电能力强,弱电解质导电能力弱。
4. 电化学反应与电解池- 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过程。
- 电解池:包含氧化还原反应的装置。
- 阳极和阴极:电解池中电子流向的两个极端。
- 氧化与还原:在电解池中发生的两个半反应。
三、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1.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碳氢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含有碳-氢键。
高三化学选修三知识点讲解
![高三化学选修三知识点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10387911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22.png)
高三化学选修三知识点讲解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门重要而又复杂的学科。
在高三阶段,学生们进入了高考备战的关键时期,合理地掌握化学选修三的知识点,不仅对于化学成绩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还有助于提高整体理科水平。
下面我将对高三化学选修三的知识点进行讲解。
第一部分:化学反应动力学在化学反应中,反应速率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就是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其中,反应速率的定义可以用反应物浓度的变化率来描述。
化学反应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物质间的碰撞。
根据碰撞理论,只有具备一定能量的碰撞才能促使反应发生,称为有效碰撞。
因此,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密切相关。
第二部分:电化学电化学是化学与电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电和化学的相互关系。
其中,电解和电池是电化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电解是指通过施加外电压使电解质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在电解中,阳极是氧化反应发生的地方,而阴极是还原反应发生的地方。
电解过程中,电流和时间的乘积等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
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其中,原电池是利用化学反应直接产生电能的电池。
而电解池是利用外电源的电能将化学反应进行逆向反应,使得非自发反应变为自发反应的装置。
第三部分:溶液的溶解与反应溶液的溶解与反应是化学领域的重要内容,是化学反应中的一种常见形式。
在溶解反应中,溶质通过相互作用力被溶剂分散,形成溶液。
其中,溶解度是溶质在一定温度下在给定溶剂中溶解所能达到的最大浓度。
溶解度与溶质的物性、温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配位反应中,一个物质通过与金属中心原子结合形成一个配合物。
配位数和配合物的稳定性是影响配位反应的重要因素。
第四部分:有机化学有机化学研究的是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和合成方法。
在有机化学中,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形成了碳链和碳环的结构。
有机化学的基础是碳的共价键的特性,包括单键、双键和三键。
通过懂得共有电子对的概念,可以预测分子的立体构型。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简答题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简答题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f1e6249f12d2af90342e62d.png)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简答题总结一、物质熔沸点问题1、氯化铝的熔点为190℃,而氟化铝的熔点为1290℃,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为【答】AlCl3是分子晶体,而 AlF3是离晶体2、P4O10的沸点明显高于 P4O6,原因是:【答】都是分子晶体,P4O10的分子间作用力高于 P4O63、H2S 熔点为-85.5℃,而与其具有类似结构的 H2O 的熔点为 0℃,极易结冰成固体,二者物理性质出现此差异的原因是:【答】H2O 分子之间极易形成氢键,而 H2S 分子之间只存在较弱的范德华力。
4、二氧化硅的熔点比 CO2高的原因:【答】CO2是分子晶体,SiO2是原子晶体。
5、CuO 的熔点比 CuS 的高,原因是:氧离子半径小于硫离子半径,所以 CuO 的离子键强,晶格能较大,熔点较高。
6、邻羟基苯甲醛的沸点比对羟基苯甲醛的沸点低,原因是:【答】邻羟基苯甲醛形成分子内氢键,而对羟基苯甲醛形成分子间氢键,分子间氢键使分子间作用力更大。
7. 乙二胺分子(H2N—CH2—CH2—NH2)中氮原子杂化类型为 SP3,乙二胺和三甲胺[N(CH3)3]均属于胺,但乙二胺比三甲胺的沸点高得多,原因是:【答】乙二胺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三甲胺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
8、丙酸钠(CH3CH2COONa)和氨基乙酸钠均能水解,水解产物有丙酸(CH3CH2COOH)和氨基乙酸(H2NCH2COOH),H2NCH2COOH中N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3杂化,C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 p3、sp2 杂化。
常温下丙酸为液体,而氨基乙酸为固体,主要原因是:【答】羧基的存在使丙酸形成分子间氢键,而氨基乙酸分子中,羧基和氨基均能形成分子间氢键。
9、NH3常用作制冷剂,原因是:【答】NH3分子间能形成氢键,沸点高,易液化,汽化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能够做制冷剂。
10、比较下列锗卤化物的熔点和沸点,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原因:【答】GeCl4、GeBr4、GeI4的熔沸点依次上升。
2024年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33e6bb7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04.png)
2024年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反应速率1. 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表达方式- 反应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量或产物生成量的变化率。
- 反应速率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来确定。
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温度:温度升高会加速反应速率,温度降低则会减慢反应速率。
- 浓度:浓度增加会加速反应速率,浓度减少则会减慢反应速率。
- 压力:只适用于气体反应,增加压力会加速反应速率,减小压力则会减慢反应速率。
- 表面积:固体反应中,增大固体表面积会加速反应速率。
- 催化剂: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活化能,从而加速反应速率。
3. 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的关系- 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发生反应的次数,反应机理是指反应从起始物质到生成物的全过程。
4. 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平均反应速率: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的反应速率。
- 瞬时反应速率:指的是瞬间的反应速率,可以通过在某一时刻测量反应物浓度的变化来计算。
5. 反应速率与反应过程的曲线关系- 反应速率在反应开始时最大,随着反应进行,速率逐渐减小,在反应趋于平衡时,速率趋于零。
二、化学平衡1. 化学平衡的条件和特点- 化学平衡指的是在反应达到一定时间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 化学平衡的条件是闭合容器中,温度和压力恒定。
- 化学平衡的特点是正反应和逆反应同时进行,速率相等。
2. 平衡常数及其意义- 平衡常数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比值的积。
- 平衡常数的大小表示了正反应和逆反应的偏向性。
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温度:温度升高会使平衡偏向吸热反应,温度降低则会使平衡偏向放热反应。
- 压力:只适用于气体反应,增加压力会使平衡偏向物质分子较少的一方。
- 浓度:增加浓度会使平衡偏向生成物,减小浓度会使平衡偏向反应物。
- 催化剂:催化剂不影响平衡位置,但可以加速反应的达到平衡的速率。
4.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和初始浓度来计算。
有关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
![有关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cbb7def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8c.png)
有关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选修3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高中化学专业化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修3的学习内容主要涵盖了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平衡和化学电性质等方面,这些知识点对于高中生深入理解化学的本质和相关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针对选修3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帮助高中生有效地掌握这一课程内容。
一、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是选修3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其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机理、反应速率定律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物质量的变化,它与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常来说,反应速率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而反应速率定律则描述了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v=k[A]ⁿ[B]ⁿ'表示,其中k表示速率常数,n和n'表示反应物的反应级数。
在研究化学反应机理的过程中,化学反应的关键步骤以及其中的中间体和过渡态非常重要。
通常情况下,化学反应中的关键步骤都是较为耗时的反应,它们的反应速率决定了整个反应的速率。
而中间体和过渡态则是指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中间物质,它们既能够作为反应物参与反应,也能够作为产物生成。
二、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课程中另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在平衡反应中,反应速率和反应物浓度始终保持稳定,反应的物质比例也始终不变。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包括平衡常数、平衡反应向左向右和Le Chatelier定理。
平衡常数是指在平衡反应中反应物与产物的浓度比例。
它可以用公式Kc=[C]ⁿ[D]ⁿ' / [A]ⁿ'[B]ⁿ表示,其中n和n'分别表示反应物或产物的反应级数。
平衡反应向左向右的方向取决于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平衡常数值,如果Kc>1,则反应向右;若Kc<1,则反应向左。
Le Chatelier定理则描述了化学平衡状态下各种因素的影响及其对平衡状态的推动作用。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与解题策略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与解题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d38a9b08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af.png)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与解题策略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与解题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化学已经成为了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化学知识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选修3更是对化学知识的深入探讨,它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涵盖的知识面也非常广泛,本文将从选修3的知识点总结和解题策略两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知识点总结1.有机化学基础有机化学是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它在生物学、医学、材料学、能源学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2.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有机物的结构包括:碳骨架、官能团和空间构型,而有机物的性质包括:酸碱性、溶解性、热稳定性、光学活性等。
3.烃烃是一类碳氢化合物,是由碳和氢元素组成的。
根据碳链长度的不同,烃可以分为烷、烯、炔等不同的类别,在生产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4.芳香化合物芳香化合物是一类具有芳香性的有机化合物,其分子中有环类结构,并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硬度和平面性等特性。
应用广泛,例如香料、染料、医药等。
5.卤代烃卤代烃是一类由卤素替代烃基中的氢原子形成的有机化合物,它们之间的理化性质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也有较大的反应活性,广泛应用于医药、染料、杀虫剂等领域。
6.醇和酚醇和酚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在化学反应和应用中都有着广泛的用途。
醇和酚的结构差异在于醇中有羟基,而酚中有苯环。
它们的性质和反应也不尽相同。
7.醇和酚的酸碱性醇和酚中的羟基具有一定的酸碱性,可以参加不同的反应。
在不同的环境中,它们会表现出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8.卡宾化反应和亲核试剂的选择卡宾是具有二价碳的有机分子,卡宾在化学反应中应用广泛,因为其反应性强,可以发生很多复杂的化学反应,卡宾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卡宾化反应中,选择合适的亲核试剂是至关重要的。
9.合成有机化合物的方法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较为丰富多样,包括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酸催化反应、酶催化反应等。
因此,在合成有机化合物时,需要根据反应特性选择不同的方法。
高考化学选修3知识点
![高考化学选修3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ded658a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f.png)
高考化学选修3知识点高考化学是让很多学生头疼的科目之一,尤其是选修3,知识点比较多,涉及的内容也相对深入。
在备考期间,了解并掌握选修3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对于考试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组成与变化的科学,选修3主要讲述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能源以及化学与材料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活是选修3中的重要考点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化学联系密切。
例如,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些物质如饮料、化妆品、药品等,都需要化学技术来加工制作。
此外,了解化学在食品加工、医学诊断等方面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都是高考化学选修3中的知识点。
第二部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环境是选修3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环境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而化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化学清洁剂的研发,可以有效清洁水污染;化学降解剂的应用,可以减少土壤污染等。
此外,了解与化学有关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对于理解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部分:化学与能源能源问题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在选修3中,我们需要学习化学与能源的关系。
化学在生产和利用能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了解化学电池的原理和应用,掌握一些化学反应产生能源的过程等。
此外,了解与化学有关的能源转化和储存等技术,对于理解并解决能源问题也非常重要。
第四部分:化学与材料化学与材料是选修3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材料是现代科技的基础,而化学在材料的制备、性质和应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一些与化学有关的材料,如金属、陶瓷、高分子材料等,对于应对高考化学选修3中涉及材料的题目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高考化学选修3知识点涵盖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能源以及化学与材料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高考化学选修3的考试。
因此,在备考期间,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这些知识点,并进行充分的练习和总结,以提高我们的化学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三问题答案1.解释Fe3O4晶体能导电的原因:电子可在两种不同价态的铁离子间快速发生移动2.Ge、C同主族元素,C原子之间可形成双键、三键,但Ge原子之间难以形成双键或三键:Ge原子半径大,原子间形成的6单键较长,p—p轨道肩并肩重叠程度很小或几乎不能重叠,难以形成π键3.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CaCO3的热分解温度低于SrCO3的原因:Ca2+半径小于Sr2+,Ca2+更易结合CO32—中的O,使CO32—更易分解为CO24.H3BO3为一元弱酸,解释原因:H3BO3分子可与水分子形成配位键,产生[B(OH)4]—和一个H+5.冰中氢键的作用能为18.8 KJ/mol,而冰的熔化热为5.0 KJ/mol,解释原因:液态水中仍然存在大量氢键(或冰融化时只破坏了部分氢键)6.铜与镍的第二电离能分别为I Cu=1958KJ/mol、I Ni=1753KJ/mol,I Cu>I Ni的原因:Cu失去的是全充满的3d10电子,Ni失去的是4s1电子7.元素的基态气态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气态负一价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称作第一电子亲和能(E1)。
第二周期除氮元素外,其他元素的E1自左而右依次增大,原因是:同一周期,从左往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形成的简单阴离子越稳定,释放出的能量越多,因此第一电子亲和能逐渐增大氮元素的E1呈现异常的原因是:由于氮元素的2p轨道为半充满结构,能量较低,相对稳定,不易结合一个电子,释放能量较低8.请解释加入乙醇后析出[Cu(NH3)4]SO4•2H2O晶体的原因:乙醇分子极性比水分子极性弱,加入乙醇降低溶剂极性,从而减小溶质的溶解度(重) 9.H3AsO4是三元弱酸,其各步对应的电离常数相差较大的原因:每电离一步都会生成带电量更大的负离子,较难再进一步电离出带正电荷的H+10、氯化铝的熔点为190℃,而氟化铝的熔点为1290℃,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为AlCl3是分子晶体,而 AlF3是离子晶体。
11、氧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小于氮元素,原因是:氮原子的2p轨道处于较稳定的半充满状态而氧原子的不是删:氧原子的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能力弱于氟离子。
12、稳定性H2S>H2Se的原因是:补:S原子半径比Se小,S-H键的键能比Se-H键的键能大。
13、P4O10的沸点明显高于P4O6,原因是:都是分子晶体,P4O10补:相对分子质量大,分子间作用力高于P4O614、NF3的键角小于NH3键角的原因为:F的电负性比H的大,NF3中N上的孤对电子偏向N,而孤对电子对成键电子对的排斥力较大。
15、H2SeO4比H2SeO3酸性强的原因:H2SeO3和H2SeO4可表示成(HO)2SeO和(HO)2SeO2, H2SeO3中的Se为+4价,而H2SeO4中的Se为+6价,正电性更高,导致Se−O−H中O的电子更向Se偏移,越易电离出H+16、气态Mn2+再失去一个电子比气态Fe2+再失去一个电子难,原因是:由Mn2+转化为Mn3+时,3d能级由较稳定的3d5半充满状态转为不稳定的3d4状态需要的能量较多,而Fe2+到Fe3+时,3d能级由不稳定的3d6到稳定的3d5半充满状态,需要的能量相对要少。
17、氨气极易溶于水的原因为:氨气和水都是极性分子,相似相溶;氨气与水分子间能形成氢键。
氨气能与水反应主要原因:氨气与水分子间能形成氢键18、水由液体形成固体后密度却减小,原因为:水在形成晶体时,由于氢键的作用使分子间距离增大,空间利用率降低,密度减小。
19、NaBH4的阴离子中一个B原子能形成4个共价键,而冰晶石(Na3AlF6)的阴离子中一个Al原子可以形成6个共价键,原因是:B原子价电子层上没有d轨道,Al原子价电子层上有d轨道。
20、CuO的熔点比CuS的高,原因是:氧离子半径小于硫离子半径,所以CuO的离子键强,晶格能较大,熔点较高。
21、CH4的键角大于NH3的原因为:CH4中都是C-H单键,键与键之间的排斥力一样,所以是正四面体109。
28’,而NH3有未成键的孤对电子,孤对电子间的排斥力>孤对电子对化学键的排斥力>化学键间的排斥力,所以由于孤对电子的排斥,键角要小于没有孤对电子排斥的CH4的键角.而孤对电子越多,排斥力越大。
22.碳和硅的有关化学键键能如下所示,简要分析和解释下列有关事实:化学键 C—C C—H C—O Si—Si Si—H Si—O 键能(kJ·mol-1) 356 413 336 226 318 452①硅与碳同族,也有系列氢化物,但硅烷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远不如烷烃多,原因是:C—H键和C—C键较强,所以形成的烷烃稳定,而硅烷中Si—Si键和Si—H键的键能较低,易断裂,导致长链硅烷难以形成②SiH4的稳定性小于CH4,更易生成氧化物,原因是:C—H键的键能大于C—O键,C—H键比C—O键稳定,而Si—H键的键能却远小于Si—O,所以Si—H键不稳定而倾向于形成稳定性更强的Si—O键。
23、夹角大小比较:(1)孤电子对与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斥力大于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斥力,斥力大,键角大(2)构型,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24、碳酸和磷酸均有1个非羟基氧,但磷酸是中强酸,碳酸是弱酸的原因:溶于水的二氧化碳分子只有百分之一与水结合成碳酸,与按二氧化碳全部转化为碳酸分子来估算的强度相比,自然就小了近百倍25、熔沸点问题分子晶体:从分子间作用力的角度作答(范德华力和氢键)(1)H2O沸点高于H2S的原因:H2O分子间存在氢键(2)SiH4沸点高于CH4的原因:SiH4的相对分子质量大。
分子间作用力大(范德华力大),熔沸点高原子晶体:从半径、键长、键能角度答(1)氮化硼(BN)和磷化硼(BP)都是受到高度关注的耐磨涂料,它们的结构相似,但是氮化硼晶体的熔点要比磷化硼晶体高,其原因是_氮化硼(BN)和磷化硼(BP)都属于原子晶体,而氮原子的半径比磷原子小,B-N共价键键长比B-P短,键能大,所以氮化硼晶体的熔点要比磷化硼晶体高;离子晶体:从半径、电荷、晶格能角度答(1)从结构角度分析并比较CoF2与CoCl2晶体的熔点高低氟离子半径比氯离子半径小,CoF2的晶格能比CoCl2晶格能大,则CoF2比CoCl2的熔点高;(2)CuSO4的熔点为560℃,Cu(NO3)2的熔点为115℃, CuSO4熔点更高的原因是 CuSO4和Cu(NO3)2和均为离子晶体,SO42-所带电荷比大,故晶格能较大,熔点较高(3)Al、Mg的氯化物晶格能分别是5492kJ·mol-1、2957kJ·mol-1,二者相差很大的原因是Al3+比Mg2+电荷高、半径小,故AlF3的晶格能比大得多金属晶体:从半径、电荷角度答(1) K和Cr属于同一周期,且核外最外层电子构型相同,但金属K的熔点、沸点等都比金属Cr低,原因是由于K原子的半径比较大而且价电子数较少,其纯金属存在的金属键的强度没有的高,所以其熔沸点较低。
总结:一般来说熔沸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分子晶体从结构的角度分析SiO2比CO2熔沸点高的原因:SiO2属于原子晶体,CO2属于分子晶体,故SiO2熔沸点高。
24、向盛有硫酸铜水溶液的试管里加入氨水,首先形成蓝色沉淀,继续添加氨水,沉淀溶解病得到深蓝色的透明液体;若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乙醇,析出深蓝色晶体。
请解释加入乙醇25、已知高温下CuO→Cu 2O+O 2,从铜原子价层电子结构(3d和4s轨道上应填充的电子数)变化角度来看,能生成Cu2O若CuS中S2-被O2-代替,形成的晶体只能采取NaCl型堆积,试从晶体结构分析其不同及原因43、C、O电负性相差1.0,由此可以判断CO应为极性较强的分子,但实际上CO的极性较弱请解释其原因:从电负性分析,CO中的共用电子对偏向氧原子,但分子中形成配位键的电子对是由氧原子单方面提供的,抵消了共用电子对偏向O而产生的极性1、甲酸和乙酸的沸点数据如下表,甲酸熔点较高,标准状况下,甲酸是固体,甲酸与乙醇熔点相差较大,原因:甲酸中羧基上的两个氧原子与其它甲酸分子中羧基上的氢原子之间可形成氢键,比比乙醇形成分子间氢键的概率大2、一定压强下,将NH3和PH3的混合气体降温,首先液化的是:NH3 解释原因:NH3存在分子间氢键,分子间作用力强3、已知NF3与NH3的空间构型相同,但NF3不易与Cu2+形成配离子,其原因是:在NF3中,共用电子对偏向F原子,偏离N原子使得N原子核对其孤对电子的吸引能力增强,难与Cu2+形成配位键4、CN-做配体时,提供孤电子对的通常是C原子,而不是N原子,其原因是:碳元素的电负性小于氮元素的电负性5、比较NH2-和NH3的键角,请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解释:氨基中有两个孤电子对,而氨气中只有一个孤电子对,孤电子对间的斥力作用大于孤电子对对成键电子对的斥力作用,故氨基的键角大6、三溴化硼、三氯化硼的分子结构与三氟化硼相似,若果把B—X(X为卤素原子)键都视为单键来计算键长,计算值与实际值结果如表。
硼卤键键长实际值比测定值要小得多,可能的原因:硼卤键存在π键11、水氢键的键能小于HF氢键的键能,但水常温下为液态而HF常温下为气态的原因:水形成的氢键个数比HF形成的氢键个数多29、提高浸出率的方法:粉碎、升温、搅拌、加催化剂、提高酸碱浓度30、沉淀洗涤操作:将沉淀置于过滤器中,用玻璃棒引流注入蒸馏水至浸没沉淀,自然流下重复2-3次31、判断沉淀是否洗净: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少许于洁净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沉淀剂若无沉淀则已洗净32、沉淀剂是否过量的判断: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少许于洁净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原溶液若能形成沉淀则过量33、趁热过滤的目的:滤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溶质或不溶性杂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不析出)34、用冷水洗涤沉淀的目的:洗去晶体表面杂质。
冰水能降低晶体溶解度,防止晶体因溶解损耗35、蒸馏水洗涤沉淀后,在用酒精洗涤沉淀目的:洗去晶体表面的水分,使晶体快速干燥36、在有过氧化氢或氨水的流程图中,加热温度不能过高,原因:防止双氧水分解氨水挥发37、酸浸之后,加氨水条件PH值的目的:使溶液中杂质离子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除去(铝离子和铁离子)38、检验滤液中Fe2+、Fe3+的试剂:铁氰酸钾,硫氰化钾39、现代工艺的优点:绿色化学,原子利用率高,产物无污染40、蒸馏操作,若加热之后发现未加沸石或未通冷凝水,应采取的正确方法是:停止加热,冷却后加沸石41、由滤液经过“一系列操作”得到晶体,一系列操作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42、测定溶液PH的操作:取一小条PH试纸置于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于PH试纸中央,观察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得出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