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讲解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a08b1cf3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7a.png)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讲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几何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两条直线在平面上的相互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讲解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并解释它们之间的特征和性质。
1. 平行关系:如果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上且永远不相交,我们称它们为平行线。
平行线具有以下特点:- 两条平行线的斜率相等,即它们有相同的倾斜角度。
-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在任意两点处是相等的。
- 平行线的任意一对对应角(同位角)相等,即它们的位置相对于两条平行线是相同的。
2. 垂直关系:如果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上且互相交于直角(90度角),我们称它们为垂直线。
垂直线具有以下特点:- 两条垂直线之间的夹角为90度。
- 垂直线的斜率互为倒数,即它们的乘积等于-1。
- 垂直线的任意一对对应角(同位角)相等,即它们的位置相对于两条垂直线是相同的。
3. 相交关系:如果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上且交于一点,我们称它们为相交线。
相交线具有以下特点:- 两条相交线的夹角可以是任意角度,不一定是直角。
- 相交线的交点是两条直线上的公共点。
- 相交线的对应角(同位角)不一定相等,它们的位置相对于两条相交线是不同的。
4. 重合关系:如果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上且重合于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们为重合线。
重合线具有以下特点:- 两条重合线重合于每一个点,它们的位置完全相同。
- 重合线的斜率相等,即它们有相同的倾斜角度。
- 重合线的任意一对对应角(同位角)相等,即它们的位置相对于两条重合线是相同的。
5. 平行且重合关系:如果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上,既平行又重合于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们为平行且重合线。
平行且重合线具有以下特点:- 这两条线是同一条线,它们的位置完全相同。
- 平行且重合线的斜率相等,即它们有相同的倾斜角度。
- 平行且重合线的任意一对对应角(同位角)相等,即它们的位置相对于两条平行且重合线是相同的。
通过以上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讲解,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不同位置关系的特点和性质。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6a2acec551810a6f52486b6.png)
1 37 , 9 18
联立方程
x 0 3, 去 1 ( 舍 ). y0 , 2
11
联立方程
∴假设成立,P
1 x0 , 0, 9 解 得 6 y 37 , 4 0, 0 18 即为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点.
k1²k2=-1,当一条直线斜率为零,另一条直线斜 率不存在时,两直线垂直. 2.两直线相交 交点:直线l1:A1x+B1y+C1=0和l2:A2x+B2y+C2=0的 公共点的坐标与方程组 的解一一对应.
A1 x B1 y C 1 0 A2 x B 2 y C 2 0
11 x , 1 3 y 16 . 1 3
解这个方程组,得
∴点A的坐标为
11 16 , , 3 3
由两点式可得l的方程为8x-y-24=0.
题型三
距离公式的应用
【例3】已知点P(2,-1).
(1)求过P点且与原点距离为2的直线l的方程;
(2)求过P点且与原点距离最大的直线l的方程, 最大距离是多少?
2 2 x 2 2 x
(x≠2),kNP=
2
2 x5
(x≠5),
x5
=-1,解得x=1或x=6,
即P(1,0)或(6,0).
探究提高 (1)充分掌握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 件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对于斜率都存在且不重合 的两条直线l1和l2,l1l2 k1k2,l1l2 k 2 1²k
2 x0 y0 3 5 2 5 x0 y0 1 2 ,
即|2x0-y0+3|=|x0+y0-1|, ∴x0-2y0+4=0或3x0+2=0;
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判断方法
![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判断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0d8cbd0f78a6529647d53fa.png)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方法设平面上两条直线的方程分别为11112222:0,:0l a x b y c l a x b y c ++=++=一.行列式法 记系数行列式为1122,a b D a b =1122,x c b D c b -=-1122y a c D a c -=-1l 和2l 相交⇔0D ≠ 1221b a b a ≠⇔1l 和2l 平行⇔0,0x D D =≠或0,0y D D =≠1l 和2l 重合⇔0===x y D D D二.比值法1l 和2l 相交⇔2121b b a a ≠()0b ,a 22≠; 1l 和2l 垂直⇔0b a b a 2211=+;1l 和2l 平行⇔212121c c b b a a ≠=()0c ,b ,a 222≠;1l 和2l 重合⇔212121c c b b a a ==()0c ,b ,a 222≠三.斜率法111222:y 0.:y 0l k x b l k x b =+==+=(条件:两直线斜率都存在,则可化成点斜式) 12l l ⇔与相交21k k ≠ ;12l l ⇔与平行2121b b k k ≠=,12l l ⇔与重合2121b b k k ==,;12l l ⇔与垂直-1.=21k k ;特别提醒:在具体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先考虑比值法,但要注意前提条件(分母不为零);再考虑斜率法,但也有条件(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最后选择行列式(无条件); 注:(1)两直线平行是它们的法向量(方向向量)平行的充分非必要条件;(2)两直线垂直是它们的法向量(方向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3)两条直线平行⇔它们的斜率均存在且相等或者均不存在;(4)两条直线垂直⇔他们的斜率均存在且乘积为-1,或者一个存在另一个不存在;例题分析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B )A.平行的两条直线的斜率一定相等B.平行的两条直线倾斜角相等C.两直线平行的充要条件是斜率相等D.两直线平行是他们在y 轴上截距不相等的充分条件分析:A.两条直线斜率均不存在时也是平行,此时斜率不存在;C.”斜率相等”是”两直线平行”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因为两条直线斜率均不存在时也是平行,此时不存在y 轴上的截距,反之显然不成立;2、若l1与l2为两条不重合的直线,它们的倾斜角分别为a1,a2,斜率分别为k1,k2,则下列命题(1)若l1∥l2,则斜率k1=k2;(2)若斜率k1=k2,则l1∥l2;(3)若l1∥l2,则倾斜角a1=a2;(4)若倾斜角a1=a2,则l1∥l2;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C )A.1 B.2 C.3 D.4分析:(2)(3)(4)对,此时要注意已知条件l1与l2为两条不重合的直线3、已知两条不重合的直线l1,l2的倾斜角分别为α1,α2,给出如下四个命题:①若sinα1=sinα2,则l1∥l2②若cosα1=cosα2,则l1∥l2③若l1⊥l2,则tanα1•tanα2=﹣1④若l1⊥l2,则sinα1sinα2+cosα1cosα2=0其中真命题是…………………………………………………………………………( B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②③④0,,所以不一分析:①sinα1=sinα2,可知α1=α2或α1 +α2 =π,因为倾斜角α1,α2的范围[)π定推出;0,,所以可以推出;②cosα1=cosα2 ,可知α1=α2,因为倾斜角α1,α2的范围[)ππ,致使斜率不存在;③如果成立的话,必须斜率存在,可是α1=π,α2 =2④若两条直线斜率都存在时,显然成立,若两条直线斜率有一个不存在时也成立,π,此时也成立;下证,不妨设α1=π,α2 =24、已知直线06y )2k (x 3:l 1=++-与直线02y )3k 2(kx :l 2=+-+,记3k 2k )2k (3D -+-=.”0D =”是”两条直线1l 与直线2l 平行”的…………………………… ( A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5、若直线1:l 22+=+x ay a 与直线2:l 1+=+ax y a 不重合,则12l l ∥的充要条件( C )A. 1a =-;B. 12=a ; C. 1a =; D. 1a =或1a =-. 分析:法1:比值法,此时要保证分母不为零,故讨论当0a =时,1:2=l x ;2:1=l y ,此时垂直,不满足条件,舍去当1a -=时,1:0-=l x y ;2:0-=l y x ,此时重合,舍去当10a -,≠时,12122111+⇔=≠⇔=+a a l l a a a ∥ 法2.())1a (1a 2D );1a (2a D ,a 1D y x 2+-=+-=-=)(1a =⇔ 类似也可以用斜率法,此时只需要讨论0a =和0a ≠两种情况6、直线,01by x :l ,01y ax :l 21=-+=++则1ba -=是21l l ⊥的………………………………( A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分析:⇔⊥21l l 0b a =+7、“a=2”是”直线ax+2y=0平行于直线x+y=1”的…………………………………………( C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分析:(比值法:先观察有没有一条直线方程前面的系数是不是均为零,若有就把其作为分母)直线ax+2y=0平行于直线x+y=1⇔ 10121a ≠=2a =⇔ 8.已知直线()01m 4y )m m (x )3m m 2(:l 221=---+-+与直线()R a 03y )1a (x 2:l 2∈=+--(1)m 为___1m ≠且98m ≠-__时,21l l 与相交;(2)m 为__6- __时,21l l 与垂直;分析:直线方程含有参数m ,故必须保证这个方程表示的是直线(y ,x 前面的系数不全为零),故1≠m (1)21l l 与相交⇔98≠-m ; (2)21l l 与垂直⇔6=-m9、已知直线()R ααsin x y :l 1∈=和直线c x 2y :l 2+=,则下列关于直线21l ,l 关系判断正确的有____.③____①.通过平移可以重合;②不可能垂直;③可能与x 轴围成直角三角形;分析:①如果两条直线平移之后可以重合,就必须满足斜率相同,可是2αsin ≠②如果两条直线垂直就必须斜率之积等于-1,此时12αsin -=⋅,6π5α= ③由第②问中,可知这两条直线有可能垂直,故可能与x 轴围成直角三角形,因为只要有一个角是直角就可以啦;10、若直线l 1:2x+(m+1)y+4=0与直线l 2:mx+3y ﹣2=0平行,则m 的值为( C )A .﹣2B .﹣3C .2或﹣3D .﹣2或﹣3分析:同第5题11、已知P 1(a 1,b 1)与P 2(a 2,b 2)是直线y=kx+1(k 为常数)上两个不同的点,则关于x 和y 的方程组的解的情况是…………………………………………( B )A . 无论k ,P 1,P 2如何,总是无解 B . 无论k ,P 1,P 2如何,总有唯一解 C . 存在k ,P 1,P 2,使之恰有两解 D . 存在k ,P 1,P 2,使之有无穷多解 分析:此时使用行列式法,否则用其他方程需要讨论,因为要保证使用条件,故下面只需要先判断1221b a b a -是否为0证: 因为 P 1(a 1,b 1)与P 2(a 2,b 2)是直线y=kx+1(k 为常数)上两个不同的点并且直线y=kx+1的斜率存在,∴k=,即a 1≠a 2,并且b 1=ka 1+1,b 2=ka 2+1,∴a 2b 1﹣a 1b 2=a 2 (ka 1+1)-a 1 (ka 2+1)=ka 1a 2﹣ka 1a 2+a 2﹣a 1=a 2﹣a 1∴方程组有唯一解.。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e409ff6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4.png)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
两种。
分析过程如下: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有两种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
空间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平行、相交、面外。
扩展资料:
假设两条直线不平行,它们一定相交。
这样,这两条不平行的线就和第三条线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等腰角中的一个成为三角形的外角。
因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即其中一个全等角等于另一个全等角和不相邻内角之和。
因此,其中一个全等角不等于另一个全等角。
即两条直线不平行且同角不相等,反之亦然。
平行线的性质:
1、平行于同一直线的直线互相平行;
2、两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3、两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4.两条平行的直线被第三条直线切割,第三条直线与侧角和内角互补。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公式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b1cfdc49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37.png)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公式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公式是指用数学公式来描述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平面几何中,直线是最基本的图形,研究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对于解决很多几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两条直线的四种位置关系及其对应的公式。
1. 平行关系:当两条直线之间没有交点且始终保持相同的方向时,它们是平行的。
此时,可以使用斜率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但截距不相等,那么它们是平行的。
用数学公式表示为:直线1的斜率 = 直线2的斜率且直线1的截距≠ 直线2的截距2. 垂直关系:当两条直线之间的夹角为90度时,它们是垂直的。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是它们的斜率的乘积等于-1。
用数学公式表示为:直线1的斜率× 直线2的斜率 = -13. 相交关系:当两条直线在平面上有一个公共的交点时,它们是相交的。
相交的情况有两种:交点为有限点和交点为无穷远点。
直线相交的条件是它们的斜率不相等。
用数学公式表示为:直线1的斜率≠ 直线2的斜率4. 重合关系:当两条直线完全重合时,它们是重合的。
重合的直线有无穷多个交点,它们的斜率和截距相等。
用数学公式表示为:直线1的斜率 = 直线2的斜率且直线1的截距 = 直线2的截距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斜率、截距等数学公式来判断。
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在解决几何问题时确定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斜率和截距,或者观察直线的图形来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进而解决相关问题。
直线的位置关系公式是平面几何中的重要概念,对于几何学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专题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知识点串讲)(老师版)
![专题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知识点串讲)(老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781c6f35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42.png)
专题05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重难突破知识点一对顶角、邻补角、互余、互补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平行两种.相交线的定义: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2、对顶角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如图1∠和3∠是对顶角;2∠和4∠是对顶角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注意:①形成对顶角的前提条件是两条直线相交。
对顶角不仅反映了角的数量关系,还反映了角的位置关系;②对顶角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公共顶点;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③对顶角相等,但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3、邻补角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如图,1∠和2∠有公共顶点O ,有一条公共边OC ,OA 与OB 互为反向延长线,所以1∠和2∠互为邻补角;4、余角和补角(1)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2)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典例1(2021春•福田区校级月考)下列四个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A .B .C .D .【解答】解:A 、1∠的两边不是2∠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不是对顶角,不合题意;B 、1∠的两边不是2∠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不是对顶角,不合题意;C 、1∠的两边是2∠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是对顶角,符合题意;D 、1∠的两边是2∠没有公共顶点,不是对顶角,不合题意;故选:C .典例2(2020春•南山区期中)如图,直线AB 与CD 相交于点O ,OE 为DOB ∠的角平分线,若54AOC ∠=︒,则DOE ∠的度数为()A .25︒B .26︒C .27︒D .28︒【解答】解:54AOC ∠=︒,54BOD ∴∠=︒,OE 为DOB ∠的角平分线,154272DOE ∴∠=⨯︒=︒,故选:C .(2020春•高明区期末)如图,直线AB CD ⊥于点O ,EF 为过点O 的一条直线,则1∠与2∠的关系中一定成立的是()A .互为邻补角B .互为补角C .互为对顶角D .互为余角【解答】解:图中,2COE ∠=∠(对顶角相等),又AB CD ⊥,190COE ∴∠+∠=︒,1290∴∠+∠=︒.故选:D .知识点二垂直、垂线段最短1、垂直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如图,直线AB 与CD 互相垂直,记作AB CD ⊥或(CD AB ⊥),读作“AB 垂直于CD ”,垂足为O ;注意:两条直线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2、垂线的性质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注意:①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画出无数条,但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只能画出一条;②必须强调“在同一平面内”,否则,在空间里,经过一点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有无数条;③点到直线的距离,一定是线段的长度,不是线段.(2020春•揭阳期中)若点A 到直线l 的距离为7cm ,点B 到直线l 的距离为3cm ,则线段AB 的长度为()A .10cmB .4cmC .10cm 或4cmD .至少4cm 【解答】解:从点A 作直线l 的垂线,垂足为C 点,当A 、B 、C 三点共线时,线段AB 的长为734cm -=,其它情况下大于4cm ,当A 、B 在直线l 的两侧时,4AB cm >,故选:D .典例2(2020•金平区一模)能解释:“用两个钉子就可以把木条固定在墙上”,这实际问题的数学知识是()A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C .垂线段最短D .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解答】解:用两个钉子就可以把木条固定在墙上”,这实际问题的数学知识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故选:B .典例3(2020•南海区校级模拟)如图,CA AB ⊥,EA AD ⊥,已知45DAB ∠=︒,那么EAC ∠的大小是()A .50︒B .45︒C .30︒D .60︒【解答】解:CA AB ⊥,90CAD DAB CAB ∴∠+∠=∠=︒,45DAB ∠=︒,45CAD ∴∠=︒,EA AD ⊥,90EAD ∴∠=︒,90904545EAC CAD ∴∠=︒-∠=︒-︒=︒,故选:B .巩固训练一、单选题(共8小题)1.(2020春•五莲县期末)下列四个图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A .B .C .D .【解答】解:图B 中的两角没有公共顶点,不符合对顶角的条件;图A 、D 满足两角有一个公共定点,但两个角的边不是互为反向延长线,故不符合对顶角的条件;只有C 中的两个角满足对顶角的定义.故选:C .2.(2019•紫金县一模)如图,直线AC 和直线BD 相交于点O ,若1290∠+∠=︒,则BOC ∠的度数是()A .100︒B .115︒C .135︒D .145︒【解答】解:12∠=∠,1290∠+∠=︒,1245∴∠=∠=︒,135BOC ∴∠=︒,故选:C .3.(2019春•光明区期末)如图,CO AB ⊥,垂足为O ,90DOE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 .1290∠+∠=︒B .2390∠+∠=︒C .1390∠+∠=︒D .3490∠+∠=︒【解答】解:如图,CO AB ⊥,123490BOC ∴∠=∠+∠=∠+∠=︒,90DOE ∠=︒,2390∴∠+∠=︒,1490∴∠+∠=︒,∴结论不正确的是:1390∠+∠=︒,故选:C .4.(2020春•济阳区期末)如图,已知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OA 平分EOC ∠,100EOC ∠=︒,则BOE ∠的大小为()A .100︒B .110︒C .120︒D .130︒【解答】解:OA 平分EOC ∠,100EOC ∠=︒,1502AOE EOC ∴∠=∠=︒,180130BOE AOE ∴∠=︒-∠=︒.故选:D .5.(2020秋•长春期末)如图,AC BC ⊥,4AC =,点D 是线段BC 上的动点,则A 、D 两点之间的距离不可能是()A .3.5B .4.5C .5D .5.5【解答】解:AC BC ⊥,4AC =,AD AC ∴ ,即4AD .观察选项,只有选项A 符合题意.故选:A .6.(2021春•历下区期中)如图,要把河中的水引到村庄A ,小凡先作AB CD ⊥,垂足为点B ,然后沿AB 开挖水渠,就能使所开挖的水渠最短,其依据是()A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B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C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D .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一条而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解答】解:先过点A 作AB CD ⊥,垂足为点B ,然后沿AB 开渠,能使所开的渠道最短,这样设计的依据是垂线段最短;故选:C .7.(2020春•南海区期末)如图,小华同学的家在点P 处,他想尽快到达公路边去接从外地回来的外婆,他选择沿线段PC 去公路边,他的这一选择用到的数学知识是()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B.两点之间直线最短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垂线段最短【解答】解:某同学的家在P处,他想尽快到达公路边去接从外地回来的外婆,他选择P C→路线,是因为垂线段最短,故选:D.8.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射线OM平分AOC∠的度数为BOD∠=︒,则CON∠,ON OM⊥.若70()A.35︒B.45︒C.55︒D.65︒【解答】解:70∴∠=∠=︒,AOM MOCBOD AOC∠,35∠=∠=︒,射线OM平分AOCCON∴∠=︒-︒=︒.故选:C.ON OM⊥,903555二、填空题(共5小题)9.(2021春•福田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想在河的两岸搭建一座桥,搭建方式最短的是(用字母表示).【解答】解:PM MN⊥,∴由垂线段最短可知PM是最短的,故答案为:PM.10.(2019春•杏花岭区校级期中)如图,直线a与直线b相交于点O,231∠=∠,2∠=.【解答】解:依题意设1xx=,2135∴+=,解得45∴∠=︒.∠=︒,12180∠=︒,则23x∠+∠=︒,3180x x故答案为:135︒.11.(2021春•南海区校级期中)如图,E是直线CA上一点,40⊥,∠,GE EFFEA∠=︒,射线EB平分CEF则GEB∠=︒.【解答】解:40FEA ∠=︒.140CEF ∴∠=︒.EB 平分CEF ∠.∴1702CEB BEF CEF ∠=∠=∠=︒.GE EF ⊥.90GEF ∴∠=︒.20GBE GEF BEF ∴∠=∠-∠=︒.故答案为:20.12.(2020春•金山区期中)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40AOC ∠=︒,过点O 作EO AB ⊥,则DOE ∠的度数为.【解答】解:直线AB 与直线CD 相交,40AOC ∠=︒,40BOD AOC ∴∠=∠=︒.EO AB ⊥,90BOE ∴∠=︒,904050DOE BOE BOD ∴∠=∠-∠=︒-︒=︒.故答案为:50︒.13.(2021春•金牛区校级月考)已知A ∠与的B ∠两边分别垂直,且A ∠比B ∠的3倍少20︒,则A ∠的大小是.【解答】解:设B ∠是x 度,根据题意,得①两个角相等时,如图1:B A x ∠=∠=︒,320x x =-,解得10x =;②两个角互补时,如图2:320180x x +-=,所以50x =,35020130⨯︒-︒=︒.故A ∠的大小是10︒或130︒.故答案为:10︒或130︒.三、解答题(共2小题)14.(2021春•简阳市月考)如图所示,直线AB 、CD 相交O ,OE AB ⊥于O ,且3DOE COE ∠=∠,求BOD ∠的度数和AOD ∠的度数.【解答】解:3DOE COE ∠=∠,180DOE COE ∠+∠=︒,135DOE ∴∠=︒,OE AB ⊥,45BOD ∴∠=︒,180AOB ∠=︒,135AOD AOB BOD ∴∠=∠-∠=︒.15.(2020秋•砚山县期末)如图,直线AB 与CD 相交于点O ,90AOM ∠=︒.(1)如图1,若OC 平分AOM ∠,求AOD ∠的度数;(2)如图2,若4BOC NOB ∠=∠,且OM 平分NOC ∠,求MON ∠的度数.【解答】解(1)90AOM ∠=︒,OC 平分AOM ∠,11904522AOC AOM ∴∠=∠=⨯︒=︒,180AOC AOD ∠+∠=︒,180********AOD AOC ∴∠=︒-∠=︒-︒=︒,即AOD ∠的度数为135︒;(2)4BOC NOB∠=∠∴设NOB x ∠=︒,4BOC x ∠=︒,43CON COB BON x x x ∴∠=∠-∠=︒-︒=︒,OM 平分CON ∠,1322COM MON CON x ∴∠=∠=∠=︒,3902BOM x x ∠=+=︒,36x ∴=︒,33365422MON x ∴∠=︒=⨯︒=︒,即MON ∠的度数为5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讲义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b68025f8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2a.png)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讲义一、知识梳理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①两条直线平行:(ⅰ)对于两条不重合的直线l 1,l 2,若其斜率分别为k 1,k 2,则有l 1∥l 2⇔k 1=k 2.(ⅱ)当直线l 1,l 2不重合且斜率都不存在时,l 1∥l 2.②两条直线垂直:(ⅰ)如果两条直线l 1,l 2的斜率存在,设为k 1,k 2,则有l 1⊥l 2⇔k 1·k 2=-1.(ⅱ)当其中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而另一条的斜率为0时,l 1⊥l 2.(2)两条直线的交点直线l 1:A 1x +B 1y +C 1=0,l 2:A 2x +B 2y +C 2=0,则l 1与l 2的交点坐标就是方程组⎩⎪⎨⎪⎧A 1x +B 1y +C 1=0,A 2x +B 2y +C 2=0的解.2.几种距离(1)两点P 1(x 1,y 1),P 2(x 2,y 2)之间的距离|P 1P 2|=(x 2-x 1)2+(y 2-y 1)2.(2)点P 0(x 0,y 0)到直线l :Ax +By +C =0的距离d =|Ax 0+By 0+C |A 2+B 2. (3)两条平行线Ax +By +C 1=0与Ax +By +C 2=0(其中C 1≠C 2)间的距离d =|C 1-C 2|A 2+B 2. 注意:1.直线系方程(1)与直线Ax +By +C =0平行的直线系方程是Ax +By +m =0(m ∈R 且m ≠C ).(2)与直线Ax +By +C =0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是Bx -Ay +n =0(n ∈R ).2.两直线平行或重合的充要条件直线l 1:A 1x +B 1y +C 1=0与直线l 2:A 2x +B 2y +C 2=0平行或重合的充要条件是A 1B 2-A 2B 1=0.3.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直线l 1:A 1x +B 1y +C 1=0与直线l 2:A 2x +B 2y +C 2=0垂直的充要条件是A 1A 2+B 1B 2=0.4.过直线l 1:A 1x +B 1y +C 1=0与l 2:A 2x +B 2y +C 2=0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A 1x +B 1y +C 1+λ(A 2x +B 2y +C 2)=0(λ∈R ),但不包括l 2.5.点到直线、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的使用条件(1)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时,应先化直线方程为一般式.(2)求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时,应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式且x ,y 的系数对应相等.二、基础检测题组一:思考辨析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1)当直线l 1和l 2斜率都存在时,一定有k 1=k 2⇒l 1∥l 2.( )(2)如果两条直线l 1与l 2垂直,则它们的斜率之积一定为-1.( )(3)已知直线l 1:A 1x +B 1y +C 1=0,l 2:A 2x +B 2y +C 2=0(A 1,B 1,C 1,A 2,B 2,C 2为常数),若直线l 1⊥l 2,则A 1A 2+B 1B 2=0.( )(4)点P (x 0,y 0)到直线y =kx +b 的距离为|kx 0+b |1+k 2.( ) (5)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一点的距离的最小值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6)若点A ,B 关于直线l :y =kx +b (k ≠0)对称,则直线AB 的斜率等于-1k,且线段AB 的中点在直线l 上.( ) 题组二:教材改编2.已知点(a,2)(a >0)到直线l :x -y +3=0的距离为1,则a 等于( )A. 2 B .2- 2 C.2-1 D.2+13.已知P (-2,m ),Q (m,4),且直线PQ 垂直于直线x +y +1=0,则m =________.题组三:易错自纠4.直线2x +(m +1)y +4=0与直线mx +3y -2=0平行,则m 等于( )A .2B .-3C .2或-3D .-2或-35.直线2x +2y +1=0,x +y +2=0之间的距离是______.6.若直线(3a +2)x +(1-4a )y +8=0与(5a -2)x +(a +4)y -7=0垂直,则a =________.三、典型例题题型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典例已知两条直线l 1:ax -by +4=0和l 2:(a -1)x +y +b =0,求满足下列条件的a ,b 的值.(1)l 1⊥l 2,且l 1过点(-3,-1);(2)l 1∥l 2,且坐标原点到这两条直线的距离相等.思维升华:(1)当直线方程中存在字母参数时,不仅要考虑到斜率存在的一般情况,也要考虑到斜率不存在的特殊情况.同时还要注意x ,y 的系数不能同时为零这一隐含条件.(2)在判断两直线平行、垂直时,也可直接利用直线方程的系数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跟踪训练 已知直线l 1:ax +2y +6=0和直线l 2:x +(a -1)y +a 2-1=0.(1)试判断l 1与l 2是否平行;(2)当l 1⊥l 2时,求a 的值.题型二:两直线的交点与距离问题1.已知直线y =kx +2k +1与直线y =-12x +2的交点位于第一象限,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2.若直线l过点P(-1,2)且到点A(2,3)和点B(-4,5)的距离相等,则直线l的方程为___________.思维升华:(1)求过两直线交点的直线方程的方法先求出两直线的交点坐标,再结合其他条件写出直线方程.(2)利用距离公式应注意:①点P(x0,y0)到直线x=a的距离d=|x0-a|,到直线y=b的距离d=|y0-b|;②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要把两直线方程中x,y的系数化为相等.题型三:对称问题命题点1:点关于点中心对称典例过点P(0,1)作直线l,使它被直线l1:2x+y-8=0和l2:x-3y+10=0截得的线段被点P平分,则直线l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命题点2:点关于直线对称典例如图,已知A(4,0),B(0,4),从点P(2,0)射出的光线经直线AB反射后再射到直线OB上,最后经直线OB反射后又回到P点,则光线所经过的路程是()A.3 3 B.6C.210 D.25命题点3: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典例已知直线l:2x-3y+1=0,求直线m:3x-2y-6=0关于直线l的对称直线m′的方程.跟踪训练:已知直线l:3x-y+3=0,求:(1)点P(4,5)关于l的对称点;(2)直线x-y-2=0关于直线l对称的直线方程;(3)直线l关于(1,2)的对称直线.注意:用直线系求直线方程一、平行直线系由于两直线平行,它们的斜率相等或它们的斜率都不存在,因此两直线平行时,它们的一次项系数与常数项有必然的联系.典例1求与直线3x+4y+1=0平行且过点(1,2)的直线l的方程.二、垂直直线系由于直线A1x+B1y+C1=0与A2x+B2y+C2=0垂直的充要条件为A1A2+B1B2=0.因此,当两直线垂直时,它们的一次项系数有必然的联系.可以考虑用直线系方程求解.典例2求经过A(2,1),且与直线2x+y-10=0垂直的直线l的方程.三、过直线交点的直线系典例3经过两条直线2x+3y+1=0和x-3y+4=0的交点,并且垂直于直线3x+4y-7=0的直线方程为______.四、反馈练习1.直线2x +y +m =0和x +2y +n =0的位置关系是( )A .平行B .垂直C .相交但不垂直D .不能确定2.“a =-1”是“直线ax +3y +3=0和直线x +(a -2)y +1=0平行”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3.从点(2,3)射出的光线沿与向量a =(8,4)平行的直线射到y 轴上,则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方程为( )A .x +2y -4=0B .2x +y -1=0C .x +6y -16=0D .6x +y -8=04.一只虫子从点O (0,0)出发,先爬行到直线l :x -y +1=0上的P 点,再从P 点出发爬行到点A (1,1),则虫子爬行的最短路程是( ) A. 2 B .2 C .3 D .45.若直线l 1:x +ay +6=0与l 2:(a -2)x +3y +2a =0平行,则l 1与l 2之间的距离为( ) A.423 B .42 C.823D .22 6.若直线l 1:y =k (x -4)与直线l 2关于点(2,1)对称,则直线l 2经过定点 ( )A .(0,4)B .(0,2)C .(-2,4)D .(4,-2)7.若三条直线y =2x ,x +y =3,mx +2y +5=0相交于同一点,则m 的值为________.8.将一张坐标纸折叠一次,使得点(0,2)与点(4,0)重合,点(7,3)与点(m ,n )重合,则m +n =________.9.已知直线l 1:ax +y -6=0与l 2:x +(a -2)y +a -1=0相交于点P ,若l 1⊥l 2,则a =________,此时点P 的坐标为________.10.已知直线l 1:ax +y -1=0,直线l 2:x -y -3=0,若直线l 1的倾斜角为π4,则a =________;若l 1⊥l 2,则a =________;若l 1∥l 2,则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为________.11.已知方程(2+λ)x -(1+λ)y -2(3+2λ)=0与点P (-2,2).(1)证明:对任意的实数λ,该方程都表示直线,且这些直线都经过同一定点,并求出这一定点的坐标;(2)证明:该方程表示的直线与点P 的距离d 小于4 2.12.已知三条直线:l 1:2x -y +a =0(a >0);l 2:-4x +2y +1=0;l 3:x +y -1=0,且l 1与l 2间的距离是7510. (1)求a 的值;(2)能否找到一点P ,使P 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①点P 在第一象限;②点P 到l 1的距离是点P 到l 2的距离的12; ③点P 到l 1的距离与点P 到l 3的距离之比是2∶ 5.若能,求点P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13.已知直线y=2x是△ABC中∠C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若点A,B的坐标分别是(-4,2),(3,1),则点C 的坐标为()A.(-2,4) B.(-2,-4)C.(2,4) D.(2,-4)14.已知动直线l:ax+by+c-2=0(a>0,c>0)恒过点P(1,m)且Q(4,0)到动直线l的最大距离为3,则12a+2c的最小值为________.15.如图,已知直线l1∥l2,点A是l1,l2之间的定点,点A到l1,l2之间的距离分别为3和2,点B是l2上的一动点,作AC⊥AB,且AC与l1交于点C,则△ABC的面积的最小值为________.1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将直线l沿x轴正方向平移3个单位长度,沿y轴正方向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直线l1.再将直线l1沿x轴正方向平移1个单位长度,沿y轴负方向平移2个单位长度,又与直线l重合.若直线l与直线l1关于点(2,3)对称,则直线l的方程是______________.。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e445a06195f312b3069a52c.png)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 ①两条直线平行:(ⅰ)对于两条不重合的直线l 1、l 2,若其斜率分别为k 1、k 2,则有l 1∥l 2k 1=k 2. (ⅱ)当直线l 1、l 2不重合且斜率都不存在时,l 1∥l 2. ②两条直线垂直:(ⅰ)如果两条直线l 1、l 2的斜率存在,设为k 1、k 2,则有l 1⊥l 2k 1·k 2=-1. (ⅱ)当其中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而另一条的斜率为0时,l 1⊥l 2. (2)两条直线的交点直线l 1:A 1x +B 1y +C 1=0,l 2:A 2x +B 2y +C 2=0,则l 1与l 2的交点坐标就是方程组⎩⎨⎧A 1x +B 1y +C 1=0,A 2x +B 2y +C 2=0的解.2.几种距离(1)两点P 1(x 1,y 1),P 2(x 2,y 2)之间的距离|P 1P 2|=x 2-x 12+y 2-y 12. (2)点P 0(x 0,y 0)到直线l :Ax +By +C =0的距离:d =|Ax 0+By 0+C |A 2+B 2.(3)两条平行线Ax +By +C 1=0与Ax +By +C 2=0(其中C 1≠C 2)间的距离d =|C 1-C 2|A 2+B2.选择题:设a ∈R ,则“a =1”是“直线l 1:ax +2y -1=0与直线l 2:x +(a +1)y +4=0平行”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 充分性:当a =1时,直线l 1:x +2y -1=0与直线l 2:x +2y +4=0平行; 必要性:当直线l 1:ax +2y -1=0与直线l 2:x +(a +1)y +4=0平行时有a =-2或1; 所以“a =1”是“直线l 1:ax +2y -1=0与直线l 2:x +(a +1)y +4=0平行”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已知点(a,2)(a >0)到直线l :x -y +3=0的距离为1,则a 等于( ) B .2- 2 -1 +1解析 依题意得|a -2+3|1+1=1,解得a =-1+2或a =-1-2,∵a >0,∴a =-1+ 2.已知直线l 1:(3+m )x +4y =5-3m ,l 2:2x +(5+m )y =8平行,则实数m 的值为( ) A .-7 B .-1 C .-1或-7解析 l 1的斜率为-3+m 4,在y 轴上的截距为5-3m 4,l 2的斜率为-25+m ,在y 轴上的截距为85+m .又∵l 1∥l 2,由-3+m 4=-25+m得,m 2+8m +7=0,得m =-1或-7.m =-1时,5-3m 4=85+m =2,l 1与l 2重合,故不符合题意;m =-7时,5-3m 4=132≠85+m =-4,符合题意已知两条直线l 1:(a -1)·x +2y +1=0,l 2:x +ay +3=0平行,则a 等于( ) A .-1 B .2 C .0或-2 D .-1或2解析 若a =0,两直线方程为-x +2y +1=0和x =-3,此时两直线相交,不平行,所以a ≠0.当a ≠0时,若两直线平行,则有a -11=2a ≠13,解得a =-1或a =2,选D.已知点O (0,0),A (0,b ),B (a ,a 3).若△OAB 为直角三角形,则必有( ) A .b =a 3 B .b =a 3+1aC .(b -a 3)⎝ ⎛⎭⎪⎫b -a 3-1a =0D .|b -a 3|+⎪⎪⎪⎪⎪⎪b -a 3-1a =0解析 若以O 为直角顶点,则B 在x 轴上,则a 必为0,此时O ,B 重合,不符合题意;若∠A =π2,则b =a 3≠0,若∠B =π2,根据垂直关系可知a 2·a 3-b a =-1,所以a (a 3-b )=-1,即b -a 3-1a =0,以上两种情况皆有可能,故只有C 满足条件.已知过点A (m +1,0),B (-5,m )的直线与过点C (-4,3),D (0,5)的直线平行,则m 的值为( ) A .-1 B .-2 C .2 D .1 解析 由题意得:k AB =m -0-5-m +1=m -6-m ,k CD =5-30--4=12.由于AB ∥CD ,即k AB =k CD ,所以m-6-m =12,所以m =-2当0<k <12时,直线l 1:kx -y =k -1与直线l 2:ky -x =2k 的交点在( )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解析 解方程组⎩⎨⎧kx -y =k -1,ky -x =2k 得两直线的交点坐标为⎝⎛⎭⎪⎫k k -1,2k -1k -1,因为0<k <12,所以k k -1<0,2k -1k -1>0,故交点在第二象限.若直线l 1:y =k (x -4)与直线l 2关于点(2,1)对称,则直线l 2经过定点( )A .(0,4)B .(0,2)C .(-2,4)D .(4,-2)解析 直线l 1:y =k (x -4)经过定点(4,0),其关于点(2,1)对称的点为(0,2),又直线l 1:y =k (x -4)与直线l 2关于点(2,1)对称,故直线l 2经过定点(0,2).从点(2,3)射出的光线沿与向量a =(8,4)平行的直线射到y 轴上,则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方程为( )A .x +2y -4=0B .2x +y -1=0C .x +6y -16=0D .6x +y -8=0 解析 由直线与向量a =(8,4)平行知:过点(2,3)的直线的斜率k =12,所以直线的方程为y -3=12(x -2),其与y 轴的交点坐标为(0,2),又点(2,3)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2,3),所以反射光线过点(-2,3)与(0,2),由两点式知A 正确.填空题:已知a ,b 为正数,且直线ax +by -6=0与直线2x +(b -3)y +5=0互相平行,则2a +3b 的最小值为_____解析 由于直线ax +by -6=0与直线2x +(b -3)y +5=0互相平行,所以a (b -3)=2b ,即2a +3b=1(a ,b 均为正数),所以2a +3b =(2a +3b )⎝ ⎛⎭⎪⎫2a +3b =13+6⎝ ⎛⎭⎪⎫b a +a b ≥13+6×2b a ·a b =25(当且仅当ba=ab ,即a =b =5时取等号)若直线(3a +2)x +(1-4a )y +8=0与(5a -2)x +(a +4)y -7=0垂直,则a =________ 解析 由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得(3a +2)(5a -2)+(1-4a )(a +4)=0,解得a =0或a =1.已知两直线方程分别为l 1:x +y =1,l 2:ax +2y =0,若l 1⊥l 2,则a =________. 解析 ∵l 1⊥l 2,∴k 1k 2=-1,即a2=-1,解得a =-2.已知直线y =kx +2k +1与直线y =-12x +2的交点位于第一象限,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由方程组⎩⎨⎧y =kx +2k +1,y =-12x +2,解得⎩⎪⎨⎪⎧x =2-4k2k +1,y =6k +12k +1.(若2k +1=0,即k =-12,则两直线平行),∴交点坐标为⎝⎛⎭⎪⎫2-4k 2k +1,6k +12k +1, 又∵交点位于第一象限,∴⎩⎪⎨⎪⎧2-4k 2k +1>0,6k +12k +1>0,解得-16<k <12.直线l 过点P (-1,2)且到点A (2,3)和点B (-4,5)的距离相等,则直线l 的方程为______ 解析 当直线l 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2=k (x +1),即kx -y +k +2=0. 由题意知|2k -3+k +2|k 2+1=|-4k -5+k +2|k 2+1,即|3k -1|=|-3k -3|,∴k =-13.∴直线l 的方程为y -2=-13(x +1),即x +3y -5=0.当直线l 的斜率不存在时,直线l 的方程为x =-1,也符合题意.过点P (0,1)作直线l ,使它被直线l 1:2x +y -8=0和l 2:x -3y +10=0截得的线段被点P 平分,则直线l 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解析 设l 1与l 的交点为A (a,8-2a ),则由题意知,点A 关于点P 的对称点B (-a,2a -6)在l 2上,代入l 2的方程得-a -3(2a -6)+10=0,解得a =4,即点A (4,0)在直线l 上,所以直线l 的方程为x +4y -4=0与直线l 1:3x +2y -6=0和直线l 2:6x +4y -3=0等距离的直线方程是________解析 l 2:6x +4y -3=0化为3x +2y -32=0,所以l 1与l 2平行,设与l 1,l 2等距离的直线l 的方程为3x +2y +c =0,则:|c +6|=|c +32|,解得c =-154,所以l 的方程为12x +8y -15=0.已知两直线l 1:ax -by +4=0和l 2:(a -1)x +y +b =0,若l 1∥l 2,且坐标原点到这两条直线的距离相等,则a +b =________解析由题意得⎩⎨⎧a +ba -1=0,4a 2+-b 2=|b |a -12+1.解得⎩⎨⎧a =2,b =-2或⎩⎨⎧a =23,b =2经检验,两种情况均符合题意,∴a +b 的值为0或83已知直线l 1:ax +y -1=0,直线l 2:x -y -3=0,若直线l 1的倾斜角为π4,则a =______;若l 1⊥l 2,则a =________;若l 1∥l 2,则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为_______ 解析 若直线l 1的倾斜角为π4,则-a =k =tan45°=1,故a =-1;若l 1⊥l 2,则a ×1+1×(-1)=0,故a =1;若l 1∥l 2,则a =-1,l 1:x -y +1=0,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d =|1--3|1+1=2 2.已知直线l :2x -3y +1=0,点A (-1,-2),则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A ′的坐标为________解析 设A ′(x ,y ),由已知得⎩⎪⎨⎪⎧y +2x +1×23=-1,2×x -12-3×y -22+1=0,解得⎩⎪⎨⎪⎧x =-3313,y =413,故A ′⎝⎛⎭⎪⎫-3313,413.解答题:已知两直线l 1:x +y sin α-1=0和l 2:2x ·sin α+y +1=0,求α的值,使得: (1)l 1∥l 2; (2)l 1⊥l 2.解 (1)当sin α=0时,直线l 1的斜率不存在,l 2的斜率为0,显然l 1不平行于l 2. 当sin α≠0时,k 1=-1sin α,k 2=-2sin α,要使l 1∥l 2,需-1sin α=-2sin α,即sin α=±22. 所以α=k π±π4,k ∈Z ,此时两直线的斜率相等.故当α=k π±π4,k ∈Z 时,l 1∥l 2.(2)因为A 1A 2+B 1B 2=0是l 1⊥l 2的充要条件,所以2sin α+sin α=0,即sin α=0,所以α=k π,k ∈Z .故当α=k π,k ∈Z 时,l 1⊥l 2.如图,设一直线过点(-1,1),它被两平行直线l 1:x +2y -1=0,l 2:x +2y -3=0所截的线段的中点在直线l 3:x -y -1=0上,求其方程.解 与l 1、l 2平行且距离相等的直线方程为x +2y -2=0.设所求直线方程为(x +2y -2)+λ(x -y -1)=0,即(1+λ)x +(2-λ)y -2-λ=0.又直线过(-1,1),∴(1+λ)(-1)+(2-λ)·1-2-λ=0,解得λ=-13.∴所求直线方程为2x +7y -5=0.正方形的中心为点C (-1,0),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方程是x +3y -5=0,求其他三边所在直线的方程 解 点C 到直线x +3y -5=0的距离d =|-1-5|1+9=3105.设与x +3y -5=0平行的一边所在直线的方程是x +3y +m =0(m ≠-5),则点C 到直线x +3y +m =0的距离d =|-1+m |1+9=3105,解得m =-5(舍去)或m =7,所以与x +3y -5=0平行的边所在直线的方程是x +3y +7=0. 设与x +3y -5=0垂直的边所在直线的方程是3x -y +n =0,则点C 到直线3x -y +n =0的距离d =|-3+n |1+9=3105,解得n =-3或n =9,所以与x +3y -5=0垂直的两边所在直线的方程分别是3x -y -3=0和3x -y +9=0.已知直线l :2x -3y +1=0,求直线m :3x -2y -6=0关于直线l 的对称直线m ′的方程 解 在直线m 上任取一点,如M (2,0),则M (2,0)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M ′必在直线m ′上.设对称点M ′(a ,b ),则⎩⎪⎨⎪⎧2×⎝ ⎛⎭⎪⎫a +22-3×⎝ ⎛⎭⎪⎫b +02+1=0,b -0a -2×23=-1,解得⎩⎪⎨⎪⎧a =613,b =3013,∴M ′⎝ ⎛⎭⎪⎫613,3013.设直线m 与直线l 的交点为N ,则由⎩⎨⎧2x -3y +1=0,3x -2y -6=0,得N (4,3).又∵m ′经过点N (4,3).∴由两点式得直线m ′的方程为9x -46y +102=0.求与直线3x +4y +1=0平行且过点(1,2)的直线l 的方程. 解 依题意,设所求直线方程为3x +4y +c =0 (c ≠1), 又因为直线过点(1,2),所以3×1+4×2+c =0,解得c =-11. 因此,所求直线方程为3x +4y -11=0.求经过两直线l 1:x -2y +4=0和l 2:x +y -2=0的交点P ,且与直线l 3:3x -4y +5=0垂直的直线l 的方程.解 解方程组⎩⎨⎧x -2y +4=0,x +y -2=0,得P (0,2).因为l 3的斜率为34,且l ⊥l 3,所以直线l 的斜率为-43,由斜截式可知l 的方程为y =-43x +2,即4x +3y -6=0.已知△ABC 的顶点A (5,1),AB 边上的中线CM 所在直线方程为2x -y -5=0,AC 边上的高BH 所在直线方程为x -2y -5=0,求直线BC 的方程.解 依题意知:k AC =-2,A (5,1),∴l AC 为2x +y -11=0, 联立l AC 、l CM 得⎩⎨⎧2x +y -11=0,2x -y -5=0,∴C (4,3).设B (x 0,y 0),AB 的中点M 为(x 0+52,y 0+12),代入2x -y -5=0,得2x 0-y 0-1=0,∴⎩⎨⎧2x 0-y 0-1=0,x 0-2y 0-5=0,∴B (-1,-3),∴k BC =65,∴直线BC 的方程为y -3=65(x -4),即6x -5y -9=0.已知直线l 经过直线l 1:2x +y -5=0与l 2:x -2y =0的交点. (1)若点A (5,0)到l 的距离为3,求l 的方程; (2)求点A (5,0)到l 的距离的最大值.解 (1)易知l 不可能为l 2,可设经过两已知直线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2x +y -5)+λ(x -2y )=0,即(2+λ)x +(1-2λ)y -5=0,∵点A (5,0)到l 的距离为3,∴|10+5λ-5|2+λ2+1-2λ2=3,即2λ2-5λ+2=0,∴λ=2,或λ=12,∴l 的方程为x =2或4x -3y -5=0.(2)由⎩⎨⎧2x +y -5=0,x -2y =0,解得交点P (2,1),如图,过P 作任一直线l ,设d 为点A 到l 的距离,则d ≤PA (当l ⊥PA 时等号成立).∴d max =PA =5-22+0-12=10.专项能力提升若点(m ,n )在直线4x +3y -10=0上,则m 2+n 2的最小值是 ( ) A .2 B .2 2 C .4 D .23 解析 因为点(m ,n )在直线4x +3y -10=0上,所以4m +3n -10=0.欲求m 2+n 2的最小值可先求m -02+n -02的最小值,而m -02+n -02表示4m +3n -10=0上的点(m ,n )到原点的距离,如图.当过原点的直线与直线4m +3n -10=0垂直时,原点到点(m ,n )的距离最小为2.所以m 2+n 2的最小值为4.已知直线l :y =12x -1,(1)求点P (3,4)关于l 对称的点Q ; (2)求l 关于点(2,3)对称的直线方程.解 (1)设Q (x 0,y 0),由于PQ ⊥l ,且PQ 中点在l上,有⎩⎪⎨⎪⎧y 0-4x 0-3=-2,y 0+42=12·x 0+32-1,解得⎩⎪⎨⎪⎧x 0=295,y 0=-85,∴Q ⎝ ⎛⎭⎪⎫295,-85.(2)在l 上任取一点,如M (0,-1),则M 关于点(2,3)对称的点为N (4,7).∵当对称点不在直线上时,关于点对称的两直线必平行,∴所求直线过点N 且与l 平行, ∴所求方程为y -7=12(x -4),即为x -2y +10=0.。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0e34c6733687e21af45a9c8.png)
(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 两直线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方法1:解两直线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由方程组的解的情况判定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这种方法虽思路自然,但运算较繁。
方法2:用斜率,但要保证两直线的斜率存在。
l1与l2相交的条件是:;l1与l2平行的条件是:且;l1与l2重合的条件是:且;方法3:系数法l1与l2相交的条件是:l1与l2平行的条件是:l1与l2重合的条件是:,或计算步骤如下:(1)给A1、B1、C1,A2、B2、C2赋值;(2)计算;(3)若,则和相交;(4)若,则和平行;(5)若,则两条直线重合。
2. 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垂直的方法已知两条直线如下:和垂直的条件是:设的斜率,的斜率,则有计算步骤:(1)给A1、B1、C1,A2、B2、C2赋值;(2)计算;(3)若M=0,则;若,则与不垂直。
3. 交点设两条直线的方程分别是,,若有交点,则方程组有惟一的实数解,以这个解为坐标的点就是两直线的交点。
特别值得说明的是:当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无公共解时,说明直线平行;当组成的方程组有无数个解时,说明重合。
4. 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1)在判定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如果斜率不存在,则不能用垂直、平行的条件。
而应该直接由图形得到。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在直线的斜截式的基础上讨论的,若是其他形式,可先化为斜截式处理。
(2)求两直线的交点,就是求解直线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其理论依据是直线的方程和方程的直线的概念。
两直线相交,则交点同时在这两直线上,交点的坐标一定是两直线方程的解;若这两直线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只有一个公共解,则以这个解为坐标的点必是两直线的交点。
(3)在讨论直线的位置关系时,一定要注意特殊情况,即斜率不存在时直线的位置关系。
(4)学习时掌握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能够求出两条直线的交点。
(二)点到直线的距离1.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点P(x1,y1)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公式:注意:(1)若给出的直线方程不是一般式,则应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式,再利用公式求距离。
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46bccb9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0c.png)
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数学中,直线是一种无限延伸的几何图形,它由一系列相邻的点组成。
直线可以与其他直线相交、平行或重合。
本文将探讨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
1. 直线相交当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时,它们被称为相交。
相交是最一般的直线位置关系,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情况之一。
两条相交的直线可以有不同的夹角,如锐角、直角或钝角。
例如,在笛卡尔坐标系中,直线y = 2x + 1和直线y = -x + 3相交于点(1,3)。
2. 直线平行当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时,它们被称为平行。
平行直线具有相同的斜率,但它们的截距不同。
平行直线可以在笛卡尔坐标系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如y = 2x + 1和y = 2x - 3。
这两条直线具有相同的斜率2,但截距不同。
3. 直线重合当两条直线完全重合时,它们被称为重合。
这意味着两条直线是同一条直线,它们的方程式相同。
例如,直线y = 2x + 1和直线2y = 4x + 2是重合的,因为它们的方程式可以写为相同的形式。
4. 直线相互垂直当两条直线的斜率的乘积为-1时,它们被称为相互垂直。
例如,直线y = 2x + 1和直线y = -1/2x + 3是相互垂直的,因为它们的斜率分别为2和-1/2,它们的乘积为-1。
5. 直线的倾斜角直线的倾斜角是指直线与x轴的夹角。
根据直线的斜率可以确定倾斜角的正切值。
例如,对于直线y = 2x + 1,其斜率为2,因此倾斜角为tan(2) = 63.4度。
综上所述,直线与直线之间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包括相交、平行、重合和相互垂直。
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斜率、截距和倾斜角来确定。
理解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对于解决几何问题和解析几何中的直线相关的计算非常重要。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距离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距离](https://img.taocdn.com/s3/m/e2184d08bcd126fff7050bc4.png)
y
P0 x0 , y0
l
P1
d l'
由点斜式方程 , 得P0 P 1 方程为:
o
x
B y y0 x x0 即 Bx Ay ( Ay 0 Bx 0 ) 0. A
Ax By C 0 解方程组 Bx Ay ( Ay0 Bx0 ) 0.
例7 求证以A(-2,-3)、B(6,3)、C(-5,1)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2) 4 1 (3) 4 5 (2) 3
直线AC的斜率
k AB k AC
∴ AB⊥AC,
3 4 ( ) 1 4 3
解方程组 y(万元) y=1600x+4000000 y=2000x P 2000 x=10000 得 y=20000000
如图, x<10000时 成本线在产值线上方, X(台) 0 10000 x>10000时, 产值线在成本线上方, 即当月产量达到1万台,月产值为2000万时, 就能不亏损.超过1万台,可有赢利。
y
交点坐标为(50,2500) (50,2500) 品牌乙 2500 即使用了50个月时, 两种电冰箱的总费用 1250 品牌甲 都是2500元.
1000
由图可知, 0 50 当0≤x<50时, 买品牌甲较合算(总费用低). 当x>50时,买品牌乙较合算.
x
例2. 某厂生产彩电,每月生产的固定成本
l 2 l1
x
0
2、一般情况 当直线 l1、 l 2 都不平行于y轴时, 如果 l1 // l(如图),那么 2
所以 tan1 tan 2
1 2
即
k1 k2
由于0°≤ 1<180°, 0°≤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147883aee06eff9aef8078b.png)
例 3 求经过两条直线 2x+3y+1=0 和 x-3y+4=0 的交 点,并且垂直于直线 3x+4y-7=0 的直线方程.
【思路】 (1)先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再由两线的垂直 关系得到所求直线的斜率,最后由点斜式可得所求直线方程. (2)因为所求直线与直线 3x+4y-7=0 垂直, 两条直线的斜 率互为负倒数,所以可设所求直线方程为 4x-3y+m=0,将两 条直线的交点坐标代入求出 m 值,就得到所求直线方程.
5 7 ∴交点为(- , ). 3 9
∵所求直线与 3x+4y-7=0 垂直, 4 ∴所求直线的斜率 k= . 3 7 4 5 由点斜式,得 y- = (x+ ). 9 3 3 故所求直线的方程为 4x-3y+9=0.
方法二 设所求直线的方程为 4x-3y+m=0. 5 x=-3, 将方法一中求得的交点坐标 y=7. 9 5 7 代入上式得 4· (- )-3·+m=0. 3 9 ∴m=9.代入所设方程. 故所求直线的方程为 4x-3y+9=0.
1 2 【答案】 a=2,垂足坐标为( ,- )或 a=-3,垂足坐 2 3 9 2 标为(- , ) 17 17
例 2
(2013· 北京东城区)若 O(0,0),A(4,-1)两点到直线
ax+a2y+6=0 的距离相等,则实数 a=________.
|4a-a2+6| 6 2 【解析】 由题意,得 2 4= ,即 4 a - a + 2 4 a +a a +a 6=± 6,解之得 a=0 或-2 或 4 或 6.检验得 a=0 不合题意,所 以 a=-2 或 4 或 6.
(1)当 m=4 时,直线 l1 的方程为 4x+8y+n=0,把 l2 的方 程写成 4x+8y-2=0. |n+2| ∴ = 5,解得 n=-22 或 n=18. 16+64 所以,所求直线的方程为 2x+4y-11=0 或 2x+4y+9=0.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基础)知识讲解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基础)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68869207eefdc8d376ee32d3.png)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基础)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 初步理解同一平面内的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相交线和平行线;2.了解对顶角、补角、余角,知道对顶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 理解垂直作为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形,掌握垂直的定义及性质;4.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要点梳理】要点一、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和平行.要点诠释:(1)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两直线平行,用符号“∥”表示. 如下图,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CD或a∥b.(2)互相重合的直线通常看做一条直线,两条线段或射线平行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 (3)相交线: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这个公共点叫做交点.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要点二、对顶角、补角、余角1.余角与补角(1)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类似地,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余角.(2)性质: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要点诠释:(1)互余互补指的是两个角的数量关系,而与它们的位置无关.(2)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90°.2.对顶角(1)定义:由两条直线相交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相对)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要点诠释:(1)对顶角满足的条件:①相等的两个角;②有公共顶点且一角的两边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2)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产生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时,除了产生对顶角外,还会产生邻补角,邻补角满足的条件:①有公共顶点;②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3)邻补角一定互为补角,但互为补角的角不一定是邻补角.(2)性质:对顶角相等.要点三、垂线1.垂线的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如下图.要点诠释:⊥;(1)记法:直线a与b垂直,记作:a b直线AB和CD垂直于点O,记作:AB⊥CD于点O.(2) 垂直的定义具有二重性,既可以作垂直的判定,又可以作垂直的性质,即有:∠=°判定90AOCCD⊥AB.性质2.垂线的画法: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可通过直角三角板来画,具体方法是使直角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和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所画直线就为已知直线的垂线(如图所示).要点诠释:(1)如果过一点画已知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时,指的是它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可能在射线的反向延长线上,也可能在线段的延长线上.(2)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这点与垂足间的线段为垂线段.3.垂线的性质:(1)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要点诠释:(1)性质(1)成立的前提是在“同一平面内”,“有”表示存在,“只有”表示唯一,“有且只有”说明了垂线的存在性和唯一性.(2)性质(2)是“垂线段最短.”实际上,连接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各点的线段有无数条,但只有一条最短,即垂线段最短.在实际问题中经常应用其“最短性”解决问题.4.点到直线的距离:定义: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要点诠释:(1)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垂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量,不能说垂线段是距离;(2)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时,要从已知条件中找出垂线段或画出垂线段,然后计算或度量垂线段的长度.【典型例题】类型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如图,在正方体中:(1)与线段AB平行的线段_________;(2)与线段AB相交的线段______;(3)与线段AB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线段______.【答案】(1)CD、A1B1、C1D1;(2)BC、B B1、A1A、AD;(2)A1D1、D1D、B1C1、CC1.【解析】(1)与线段AB平行的线段的种类为:①直接与AB平行,②与平行于AB的线段平行.(2)与线段AB相交的线段的种类为:①交于B点的线段,②交于A点的线段.(3)用排除法,在正方体中除了线段AB外还有11条棱,在这11条棱中排除(1)(2)中的线段,便得到与线段AB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线段.【总结升华】考查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定义.类型二、对顶角、补角、余角2.如图所示,直线AB、CD相交于点O,∠1=65°,求∠2、∠3、∠4的度数.【思路点拨】观察图形可以得到一些角的和差关系.【答案与解析】解:∵∠1+∠2=180°,∠1=65°,∴∠2=180°-65°=115°.又∵∠3=∠1=65°,同理,∠4=∠2=115°.综上得,∠3=∠1=65°,∠4=∠2=115°.【总结升华】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只要已知其中一个角,就可以求出另外三角.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两直线相交,已知∠l与∠2的度数之比为3:2,求∠1与∠2的度数.【答案】解:设∠1与∠2的度数分别为3x和2x.根据题意,得3x+2x=180°.解这个方程得x=36°,所以3x=108°,2x=72°.答:这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108°,72°.类型三、垂线3.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有()①一条直线的垂线只有一条.②在同一平面内,过直线上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③两直线相交,则交点叫垂足.④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形成的四个角一定都是直角.A.0个B.1个C.2个D.3个【答案】C【解析】正确的是:②④【总结升华】充分理解垂直的定义与性质.举一反三:【变式】直线l外有一点P,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是( ).A.点P到直线l的垂线的长度.B.点P到直线l的垂线段.C.点P到直线l的垂线段的长度.D.点P到直线l的垂线.【答案】C4. (山东济宁)如图所示,直线AB、CD相交于点O,EO⊥AB于点O,∠COE=55°.则∠BOD的度数为().A.40°B.45°C.30°D.35°【答案】D【解析】要求∠BOD,只要求出其对顶角∠AOC的度数即可.为此要寻找∠AOC与∠COE 的数量关系.因为EO⊥AB,所以∠AOE=90°,所以∠AOC=∠AOE-∠COE=90°-55°=35°,所以∠BOD=AOC=35°.【总结升华】图形的定义既可以作为判定图形的依据,也可以作为该图形具备的性质.举一反三:【变式】如图, 直线AB和CD交于O点, OD平分∠BOF, OE ⊥CD于点O, ∠AOC=40 ,则∠EOF=_______.【答案】130°.5.如图所示,要把水渠中的水引到水池C,在渠岸AB的什么地方开沟,才能使沟最短?画出图来,并说明原因.【思路点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而点线之间垂线段最短.【答案与解析】解:如图,过点C作CD⊥AB,垂足为D.所以在点D沿CD开沟,才能使沟最短,原因是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所有各点的连线中,垂线段最短.【总结升华】“如何开沟、使沟最短”,实质上是如何过C点向AB引线段,使线段最短,这就是最熟悉的垂线的性质的应用.举一反三:【变式】(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答案】解:(1)能画无数条;(2)能画一条;(3)能画一条.。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距离公式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距离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80a72e6aed630b1c59eeb596.png)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距离公式2020年2月20日一、知识要点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l1:y=k1x+b1,l2:y=k2x+b2,l3:A1x+B1y+C1=0,l4:A2x+B2y+C2=0的位置关系如下表:位置关系l1,l2满足的条件l3,l4满足的条件平行A1B2-A2B1=0且A1C2-A2C1≠0垂直A1A2+B1B2=0相交A1B2-A2B1≠02.两直线的交点设l1:A1x+B1y+C1=0,l2:A2x+B2y+C2=0,则两条直线的就是方程组{A1x+B1y+C1=0,A2x+B2y+C2=0的解.(1)若方程组有唯一解,则两条直线,此解就是;(2)若方程组无解,则两条直线,此时两条直线,反之,亦成立.3.距离公式点P1(x1,y1),P2(x2,y2)之间的距离|P1P2|=点P0(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d=两条平行线Ax+By+C1=0与Ax+By+C2=0间的距离d=常用结论1.若所求直线过点P(x0,y0),且与Ax+By+C=0平行,则方程为:A(x-x0)+B(y-y0)=0.2.若所求直线过点P (x 0,y 0),且与Ax+By+C=0垂直,则方程为:B (x -x 0)-A (y -y 0)=0.3.过两直线交点的直线系方程 若已知直线l 1:A 1x+B 1y+C 1=0与l 2:A 2x+B 2y+C 2=0相交,则方程A 1x+B 1y+C 1+λ(A 2x+B 2y+C 2)=0(其中λ∈R,这条直线可以是l 1,但不能是l 2)表示过l 1和l 2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 4.点(x ,y )关于原点(0,0)的对称点为(-x ,-y ).5.点(x ,y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x ,-y ),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x ,y ).6.点(x ,y )关于直线y=x 的对称点为(y ,x ),关于直线y=-x 的对称点为(-y ,-x ).7.点(x ,y )关于直线x=a 的对称点为(2a -x ,y ),关于直线y=b 的对称点为(x ,2b -y ).8.点(x ,y )关于点(a ,b )的对称点为(2a -x ,2b -y ).9.点(x ,y )关于直线x+y=k 的对称点为(k -y ,k -x ),关于直线x -y=k 的对称点为(k+y ,x -k ). 二、例题讲解题型一: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例题1】(1) 直线012:1=++my x l 与03)1(:2=+--my x m l 平行,求实数m 的值。
高中数学考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高中数学考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05c91df0b1c59eef9c7b42b.png)
9.2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平行:对于两条不重合的直线l 1,l 2,其斜率分别为k 1,k 2,有l 1∥l 2⇔____________,特别地,当直线l 1,l 2的斜率都不存在时,l 1与l 2的关系为____________.(2)垂直:如果两条直线l 1,l 2的斜率都存在,且分别为k 1,k 2,则有l 1⊥l 2⇔____________,特别地,若直线l 1:x =a ,直线l 2:y =b ,则l 1与l 2的关系为____________. 2.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一般地,将两条直线的方程联立,得方程组⎩⎪⎨⎪⎧A 1x +B 1y +C 1=0,A 2x +B 2y +C 2=0. 若方程组有唯一解,则两条直线__________,此解就是__________;若方程组无解,则两条直线____________,此时两条直线____________. 3.距离公式(1)点到直线的距离:点P 0(x 0,y 0)到直线l :Ax +By +C =0的距离d =____________.(2)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两条平行直线l 1:Ax +By +C 1=0与l 2:Ax +By +C 2=0(C 1≠C 2)间的距离 d =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两直线交点的直线系方程若已知直线l 1:A 1x +B 1y +C 1=0与l 2:A 2x +B 2y +C 2=0相交,则方程A 1x +B 1y +C 1+λ(A 2x +B 2y +C 2)=0(其中λ∈R ,这条直线可以是l 1,但不能是l 2)表示过l 1和l 2交点的直线系方程.自查自纠1.(1)k 1=k 2 l 1∥l 2 (2)k 1k 2=-1 l 1⊥l 2 2.相交 交点的坐标 无公共点 平行 3.(1)||Ax 0+By 0+C A 2+B 2(2)||C 1-C 2A 2+B 2过点A (2,3)且垂直于直线2x +y -5=0的直线方程为( ) A .x -2y +4=0 B .2x +y -7=0 C .x -2y +3=0D .x -2y +5=0解:由题意可设所求直线方程为:x -2y +m =0,将A (2,3)代入上式得2-2×3+m =0,即m =4,所以所求直线方程为x -2y +4=0.故选A.对任意实数a ,直线y =ax -3a +2所经过的定点是( ) A .(2,3) B .(3,2) C .(-2,3)D .(3,-2)解:直线y =ax -3a +2变为a (x -3)+(2-y )=0.又a ∈R ,所以⎩⎪⎨⎪⎧x -3=0,2-y =0,解得⎩⎪⎨⎪⎧x =3,y =2得定点为(3,2).故选B.已知直线l 1:mx +y -2=0,l 2:6x +(2m -1)y -6=0,若l 1∥l 2,则实数m 的值是( ) A .-32B .2C .-32或2D.32或-2 解:当m =0时,直线l 1:y -2=0,l 2:6x -y -6=0,则l 1与l 2不平行,同理m =12时不平行;当m ≠0且≠12时,由l 1∥l 2,得m 6=12m -1≠-2-6,解得m =-32,故选A.已知A ,B 两点分别在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2x -y =0和x +ay =0上,且线段AB 的中点为P ⎝⎛⎭⎫0,10a ,则线段AB 的长为________.解:依题意,a =2,P (0,5),设A (x ,2x ),B (-2y ,y ),故⎩⎨⎧x -2y2=0,2x +y 2=5,解得⎩⎪⎨⎪⎧x =4,y =2,所以A (4,8),B (-4,2),所以|AB |=(4+4)2+(8-2)2=10.故填10.已知点A (3,2)和B (-1,4)到直线ax +y +1=0的距离相等,则a 的值为________.解:由平面几何知识得AB 平行于直线ax +y +1=0或AB 中点(1,3)在直线ax +y +1=0 上,k AB =-12,所以a =12或-4.故填12或-4.类型一 两条直线平行、重合或相交已知两条直线l 1:ax -y +a +2=0,l 2:ax +(a 2-2)y +1=0,当a 为何值时,l 1与l 2:(1)相交;(2)平行;(3)重合.解:首先由a ·(a 2-2)=(-1)a , 得:a =0或a =-1或a =1.所以当a ≠0且a ≠-1且a ≠1时两直线相交. 当a =0时,代入计算知l 1∥l 2, 当a =-1时,代入计算知l 1与l 2重合, 当a =1时,代入计算知l 1∥l 2.因此,(1)当a ≠-1且a ≠0且a ≠1时,l 1与l 2相交; (2)当a =0或a =1时,l 1与l 2平行; (3)当a =-1时,l 1与l 2重合.【点拨】由直线的一般式直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时,可直接应用结论:若A 1A 2=B 1B 2≠C 1C 2,则直线A 1x +B 1y +C 1=0与A 2x +B 2y +C 2=0平行,这是一个很实用的结论,但要注意分母不能为零.当实数m 为何值时,三条直线l 1:3x +my -1=0,l 2:3x -2y -5=0,l 3:6x +y -5=0不能围成三角形.解:当m =0时,直线l 1,l 2,l 3可以围成三角形,要使直线l 1,l 2,l 3不能围成三角形,则m ≠0. 记l 1,l 2,l 3三条直线的斜率分别为k 1,k 2,k 3,则k 1=-3m ,k 2=32,k 3=-6.若l 1∥l 2,或l 1∥l 3,则k 1=k 2=32,或k 1=k 3=-6,解得m =-2或m =12;若三条直线交于一点,由⎩⎪⎨⎪⎧3x -2y -5=0,6x +y -5=0得⎩⎪⎨⎪⎧x =1,y =-1, l 2与l 3交于点(1,-1),将点(1,-1)代入3x +my -1=0,得m =2.所以当m =±2或12时,l 1,l 2,l 3不能围成三角形.类型二 两条直线垂直(1)已知两条直线l 1:ax -by +4=0和l 2:(a -1)x +y +b =0,若l 1⊥l 2,且l 1过点(-3,-1),求a ,b 的值;(2)已知两直线l 1:x +y sin α-1=0和l 2:2x ·sin α+y +1=0,若l 1⊥l 2,求α的值. 解:(1)解法一:由已知可得l 2的斜率k 2存在,且k 2=1-a . 若k 2=0,则1-a =0,a =1.因为l 1⊥l 2,所以直线l 1的斜率k 1必不存在,即b =0.又因为l 1过点(-3,-1),所以-3a +4=0,得a =43(矛盾).所以此种情况不存在,所以k 2≠0, 所以k 1,k 2都存在.因为k 2=1-a ,k 1=ab ,l 1⊥l 2,所以k 1k 2=-1,即ab(1-a )=-1.①又因为l 1过点(-3,-1),所以-3a +b +4=0.② 联立①②可得a =2,b =2.解法二:因为l 1⊥l 2,所以a (a -1)+(-b )·1=0, 即b =a 2-a .①又因为l 1过点(-3,-1), 所以-3a +b +4=0.②联立①②可得⎩⎪⎨⎪⎧a =2,b =2.经验证,符合题意.故a =2,b =2.(2)因为A 1A 2+B 1B 2=0是l 1⊥l 2的充要条件, 所以2sin α+sin α=0,即sin α=0,α=k π,k ∈Z . 所以当α=k π,k ∈Z 时,l 1⊥l 2.【点拨】判定两直线垂直的方法:(1)判定两直线的斜率是否存在,若存在,可先化成斜截式,若k 1·k 2=-1,则两直线垂直;若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则两直线也垂直.(2)直接用以下方法,可避免对斜率是否存在进行讨论.设直线l 1:A 1x +B 1y +C 1=0,l 2:A 2x +B 2y +C 2=0,l 1⊥l 2⇔A 1A 2+B 1B 2=0.已知定点A (-1,3),B (4,2),以A 、B 为直径的端点作圆与x 轴有交点C ,求交点C 的坐标.解:以线段AB 为直径的圆与x 轴交点为C ,则AC ⊥C B.据题设条件可知AC ,BC 的斜率均存在.设C (x ,0),则k AC =-3x +1,k BC =-2x -4,所以-3x +1·-2x -4=-1,去分母解得x =1或2.故C (1,0)或C (2,0).类型三 对称问题已知直线l :2x -3y +1=0,点A (-1,-2).求: (1)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A ′的坐标;(2)直线m :3x -2y -6=0关于直线l 的对称直线m ′的方程; (3)直线l 关于点A (-1,-2)对称的直线l ′的方程. 解:(1)设A ′(x ,y ), 则有⎩⎪⎨⎪⎧y +2x +1·23=-1,2×x -12-3×y -22+1=0,解得⎩⎨⎧x =-3313,y =413,所以A ′⎝⎛⎭⎫-3313,413. (2)在直线m 上取一点,如M (2,0),则M (2,0)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必在m ′上. 设对称点为M ′(a ,b ),则⎩⎪⎨⎪⎧2×⎝⎛⎭⎫a +22-3×⎝⎛⎭⎫b +02+1=0,b -0a -2×23=-1,解得M ′⎝⎛⎭⎫613,3013.设m 与l 的交点为N ,则由⎩⎪⎨⎪⎧2x -3y +1=0,3x -2y -6=0,得N (4,3).又因为m ′经过点N (4,3),所以由两点式得直线m ′的方程为9x -46y +102=0.(3)解法一:在l :2x -3y +1=0上任取两点,如P (1,1),N (4,3). 则P ,N 关于点A 的对称点P ′,N ′均在直线l ′上.易知P ′(-3,-5),N ′(-6,-7),由两点式可得l ′的方程为2x -3y -9=0. 解法二:设Q (x ,y )为l ′上任意一点, 则Q (x ,y )关于点A (-1,-2)的对称点为 Q ′(-2-x ,-4-y ),因为Q ′在直线l 上,所以2(-2-x )-3(-4-y )+1=0, 即2x -3y -9=0.【点拨】(1)关于中心对称问题的处理方法:①若点M (x 1,y 1)及N (x ,y )关于P (a ,b )对称,则由中点坐标公式得⎩⎪⎨⎪⎧x =2a -x 1,y =2b -y 1.②求直线关于点的对称直线的方程,其主要方法是:在已知直线上取两点,利用中点坐标公式求出它们关于已知点对称的两点坐标,再由两点式求出直线方程,或者求出一个对称点,再利用两直线平行,由点斜式得到所求直线方程,当然,斜率必须存在. (2)关于轴对称问题的处理方法:①点关于直线的对称.若两点P 1(x 1,y 1)与P 2(x 2,y 2)关于直线l :Ax +By +C =0对称,则线段P 1P 2的中点在l 上,且连接P 1P 2的直线垂直于l ,由方程组⎩⎪⎨⎪⎧A ⎝⎛⎭⎫x 1+x 22+B ⎝⎛⎭⎫y 1+y 22+C =0,y 2-y 1x 2-x 1·⎝⎛⎭⎫-A B =-1,可得到点P 1关于l 对称的点P 2的坐标(x 2,y 2)(其中B ≠0,x 1≠x 2).②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此类问题一般转化为点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来解决,有两种情况:一是已知直线与对称轴相交;二是已知直线与对称轴平行.如图,已知A (4,0)、B (0,4),从点P (2,0)射出的光线经直线AB 反射后再射到直线OB 上,最后经直线OB 反射后又回到P 点,则光线所经过的路程是________.解:由题意知点P 关于直线AB 的对称点为D (4,2),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C (-2,0),则光线所经过的路程的长为|CD |=210.故填210.类型四 距离问题(1)已知直线3x +4y -3=0与直线6x +my +14=0平行,则它们之间的距离是( ) A.1710B.175C .8D .2 解:因为63=m 4≠14-3,所以m =8,直线6x +8y +14=0可化为3x +4y +7=0,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d =|-3-7|32+42=2.故选D.(2)过点P (1,2)引直线,使A (2,3)、B (4,-5)到它的距离相等,求这条直线的方程. 解法一:因为k AB =-4,线段AB 中点C (3,-1),所以过P (1,2)与直线AB 平行的直线方程为y -2=-4(x -1),即4x +y -6=0.此直线符合题意.过P (1,2)与线段AB 中点C (3,-1)的直线方程为y -2=-32(x -1),即3x +2y -7=0.此直线也是所求.故所求直线方程为4x +y -6=0或3x +2y -7=0. 解法二:显然这条直线斜率存在. 设直线方程为y =kx +b , 据条件有⎩⎪⎨⎪⎧2=k +b ,|2k -3+b |k 2+1=|4k +5+b |k 2+1.化简得⎩⎪⎨⎪⎧k +b =2,k =-4或⎩⎪⎨⎪⎧k +b =2,3k +b +1=0. 所以k =-4,b =6或k =-32,b =72.所以直线方程为y =-4x +6或y =-32x +72.即4x +y -6=0或3x +2y -7=0. 【点拨】距离的求法: (1)点到直线的距离.可直接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来求,但要注意此时直线方程必须为一般式. (2)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①利用“化归”法将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转化为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②利用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d =|C 1-C 2|A 2+B 2.若动点A 、B 分别在直线l 1:x +y -7=0和l 2:x +y -5=0上移动,则AB 的中点M 到原点的距离的最小值为________.解:依题意知AB 的中点M 所在直线方程为x +y -6=0,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M 到原点的距离的最小值为|-6|2=3 2.故填3 2.类型五 直线系及其应用求证:动直线(m 2+2m +3)x +(1+m -m 2)y +3m 2+1=0(其中m ∈R )恒过定点,并求出定点坐标. 证法一:令m =0,则直线方程为3x +y +1=0,① 再令m =1时,直线方程为6x +y +4=0,②联立①②,得方程组⎩⎪⎨⎪⎧3x +y +1=0,6x +y +4=0,解得⎩⎪⎨⎪⎧x =-1,y =2.将点A (-1,2)代入动直线(m 2+2m +3)x +(1+m -m 2)y +3m 2+1=0中, (m 2+2m +3)×(-1)+(1+m -m 2)×2+3m 2+1 =(3-1-2)m 2+(-2+2)m +2+1-3=0,故点A (-1,2)的坐标恒满足动直线方程,所以动直线(m 2+2m +3)x +(1+m -m 2)y +3m 2+1=0恒过定点A. 证法二:将动直线方程按m 降幂排列整理得, m 2(x -y +3)+m (2x +y )+3x +y +1=0,① 不论m 为何实数,①式恒为零, 所以有⎩⎪⎨⎪⎧x -y +3=0,2x +y =0,3x +y +1=0,解得⎩⎪⎨⎪⎧x =-1,y =2.故动直线恒过点(-1,2).【点拨】此题属于数学中恒成立问题,所以证法一是先赋给m 两个特殊值得两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就是那个定点,但m 只是取两个特殊值,是否m ∈R 时都成立,则要进行代入检验;证法二是将动直线方程按m 的降幂排列,由于∀m ∈R 恒成立,所以得关于x ,y 的方程组,解此方程组便得定点坐标.直线系也称直线束,是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的集合.常见直线系方程有:(1)过定点(x 1,y 1)的直线系:y -y 1=k (x -x 1)和x =x 1.(2)平行于直线Ax +By +C =0的直线系:Ax +By +λ=0(λ≠C ).(3)垂直于直线Ax +By +C =0的直线系:Bx -Ay +λ=0.(4)过A 1x +B 1y +C 1=0与A 2x +B 2y +C 2=0的交点的直线系:A 1x +B 1y +C 1+λ(A 2x +B 2y +C 2)=0(不包括直线A 2x +B 2y +C 2=0).已知直线l :(2a +b )x +(a +b )y +a -b =0及点P (3,4). (1)证明直线l 过某定点,并求该定点的坐标; (2)当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最大时,求直线l 的方程. 解:(1)证明:直线l 的方程可化为 a (2x +y +1)+b (x +y -1)=0,由⎩⎪⎨⎪⎧2x +y +1=0,x +y -1=0,得⎩⎪⎨⎪⎧x =-2,y =3, 所以直线l 恒过定点(-2,3). (2)由(1)知直线l 恒过定点A (-2,3),当直线l 垂直于直线P A 时,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最大.又直线P A 的斜率k P A =4-33+2=15,所以直线l 的斜率k l =-5.故直线l 的方程为y -3=-5(x +2), 即5x +y +7=0.1.当直线的方程中含有字母参数时,不仅要考虑斜率存在与不存在的情况,同时还要注意x ,y 的系数不能同时为零这一隐含条件.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般用斜率和截距来判定,但当直线方程用一般式给出且系数中有参数时,往往需要繁琐地讨论.但也可以这样避免:设两直线为A 1x +B 1y +C 1=0和A 2x +B 2y +C 2=0,则两直线垂直的条件为⎝⎛⎭⎫-A 1B 1·⎝⎛⎭⎫-A 2B 2=-1,由此得A 1A 2+B 1B 2=0,但后者适用性更强,因为当B 1=0或B 2=0时前者不适用但后者适用.3.运用直线系方程,有时会使解题更为简单快捷,常见的直线系方程有: (1)与直线Ax +By +C =0平行的直线系方程是Ax +By +m =0(m ∈R 且m ≠C ); (2)与直线Ax +By +C =0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是Bx -Ay +m =0(m ∈R );(3)过直线l 1:A 1x +B 1y +C 1=0与l 2:A 2x +B 2y +C 2=0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A 1x +B 1y +C 1+λ(A 2x +B 2y +C 2)=0(λ∈R ),但不包括l 2. 4.运用公式d =||C 1-C 2A 2+B 2求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时,一定要将两条直线方程中x ,y 的系数化成相等的系数,求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也可化归为点到直线的距离,即在一条直线上任取一点(如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求该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即为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这一方法体现了化归思想的应用.5.对称主要分为中心对称和轴对称两种,中心对称仅用中点坐标公式即可,轴对称因对称点连线的中垂线就是对称轴,所以根据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和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即可解决.1.点(1,-1)到直线x -y +1=0的距离是( ) A.12 B.32 C.22 D.322 解:d =|1+1+1|2=322.故选D.2.过点(1,0)且与直线x -2y -2=0平行的直线方程是( ) A .x -2y -1=0 B .x -2y +1=0 C .2x +y -2=0 D .x +2y -1=0解:设所求直线方程为x -2y +c =0,将(1,0)代入得c =-1.所以所求直线方程为x -2y -1=0.故选A. 3.已知直线l 1:x +ay -2=0,l 2:x -ay -1=0,则“a =-1”是“l 1⊥l 2”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由l 1⊥l 2,得1×1+a ×(-a )=0,解得a =-1或a =1,则“a =-1”是“l 1⊥l 2”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故选A.4.(2015·武汉调研)直线x -2y +1=0关于直线x =1对称的直线方程是( )A .x +2y -1=0B .2x +y -1=0C .2x +y -3=0D .x +2y -3=0解:设直线x -2y +1=0关于直线x =1对称的直线为l 2,则l 2的斜率为-12,且过直线x -2y +1=0与x =1的交点(1,1),则l 2的方程为y -1=-12(x -1),即x +2y -3=0.故选D.5.若直线l :y =kx -3与直线2x +3y -6=0的交点位于第一象限,则直线l 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 A.⎣⎡⎭⎫π6,π3 B.⎝⎛⎭⎫π6,π2 C.⎝⎛⎭⎫π3,π2 D.⎝⎛⎦⎤π6,π2解:如图,直线l :y =kx -3,过定点P (0,-3),又A (3,0),所以k P A =33,则直线P A 的倾斜角为π6,满足条件的直线l 的倾斜角的范围是⎝⎛⎭⎫π6,π2.故选B.6.(2015·洛阳统考)已知点P (x 0,y 0)是直线l :Ax +By +C =0外一点,则方程Ax +By +C +(Ax 0+By 0+C )=0表示( )A .过点P 且与l 垂直的直线B .过点P 且与l 平行的直线C .不过点P 且与l 垂直的直线D .不过点P 且与l 平行的直线解:因为点P (x 0,y 0)不在直线Ax +By +C =0上,所以Ax 0+By 0+C ≠0,所以直线Ax +By +C +(Ax 0+By 0+C )=0不经过点P .又直线Ax +By +C +(Ax 0+By 0+C )=0与直线l :Ax +By +C =0平行.故选D. 7.点P 为x 轴上的一点,A (1,1),B (3,4),则|P A |+|PB |的最小值是________.解:点A (1,1)关于x 轴的对称点A ′(1,-1),则|P A |+|PB |的最小值是线段A ′B 的长为29.故填29.8.若O (0,0),A (4,-1)两点到直线ax +a 2y +6=0的距离相等,则实数a =________.解:由题意,得6a 2+a 4=|4a -a 2+6|a 2+a 4,即4a -a 2+6=±6,解得a =0或-2或4 或6.检验得a =0不合题意,所以a =-2或4或6.故填-2或4或6.9.已知两直线l 1:x +y sin θ-1=0和l 2:2x sin θ+y +1=0,试求θ的值,使得: (1)l 1∥l 2; (2)l 1⊥l 2.解:(1)由12sin θ=sin θ≠-11,得sin θ=±22.由sin θ=±22,得θ=k π±π4(k ∈Z ). 所以当θ=k π±π4(k ∈Z )时,l 1∥l 2.(2)由2sin θ+sin θ=0,得sin θ=0,θ=k π(k ∈Z ), 所以当θ=k π(k ∈Z )时,l 1⊥l 2.10.已知直线l 经过直线2x +y -5=0与x -2y =0的交点. (1)点A (5,0)到l 的距离为3,求l 的方程; (2)求点A (5,0)到l 的距离的最大值.解:(1)经过两已知直线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2x +y -5)+λ(x -2y )=0,即(2+λ)x +(1-2λ)y -5=0,所以|10+5λ-5|(2+λ)2+(1-2λ)2=3.解得λ=2或λ=12.所以l 的方程为x =2或4x -3y -5=0.(2)由⎩⎪⎨⎪⎧2x +y -5=0,x -2y =0,解得交点P (2,1),如图,过P 作任一直线l ,设d 为点A 到l 的距离, 则d ≤|P A |(当l ⊥P A 时等号成立). 所以d max =|P A |=10.11.在△ABC 中,BC 边上的高所在直线l 1的方程为x -2y +1=0,∠A 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l 2的方程为y =0,若点B 的坐标为(1,2),求点A 、C 的坐标. 解:如图,设C (x 0,y 0),由题意知l 1∩l 2=A ,则⎩⎪⎨⎪⎧x -2y +1=0,y =0⇒⎩⎪⎨⎪⎧x =-1,y =0.即A (-1,0). 又因为l 1⊥BC , 所以k BC ·k l 1=-1. 所以k BC =-1k l 1=-112=-2.所以由点斜式可得BC 的直线方程为y -2=-2(x -1),即2x +y -4=0.又因为l 2:y =0(x 轴)是∠A 的平分线, 所以B 关于l 2的对称点B ′在直线AC 上,易得B ′点的坐标为(1,-2),由两点式可得直线AC 的方程为x +y +1=0.由C (x 0,y 0)在直线AC 和BC 上,可得⎩⎪⎨⎪⎧x 0+y 0+1=0,2x 0+y 0-4=0⇒⎩⎪⎨⎪⎧x 0=5,y 0=-6.即C (5,-6). 已知直线l 1:x +a 2y +1=0和直线l 2:(a 2+1)x -by +3=0(a ,b ∈R ).(1)若l 1∥l 2,求b 的取值范围;(2)若l 1⊥l 2,求|ab |的最小值.解:(1)因为l 1∥l 2,所以-b -(a 2+1)a 2=0,且a 2+1≠3. 则b =-a 2(a 2+1)=-a 4-a 2=-⎝⎛⎭⎫a 2+122+14, 因为a 2≥0,所以b ≤0.又因为a 2+1≠3,所以b ≠-6.故b 的取值范围是(-∞,-6)∪(-6,0].(2)因为l 1⊥l 2,所以(a 2+1)-a 2b =0, 又若a =0,不满足l 1⊥l 2,则a ≠0,所以ab =a +1a,|ab |=⎪⎪⎪⎪a +1a ≥2,当且仅当a =±1时等号成立,因此|ab |的最小值为2.。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含答案)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38772a3968011ca3009124.png)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知识清单】:1.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判定(1)易忽视斜率是否存在,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可根据条件进行判断,若无斜率,要单独考虑. (2)比例式A 1A 2与B 1B 2,C 1C 2的关系容易记住,在解答选择、填空题时,建议多用比例式来解答.2.两条直线的交点的求法:直线l 1:A 1x +B 1y +C 1=0,l 2:A 2x +B 2y +C 2=0的交点坐标就是方程组⎩⎪⎨⎪⎧A 1x +B 1y +C 1=0,A 2x +B2y +C 2=0的解.3.距离注意:运用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时易忽视两方程中的x ,y 的系数分别相等这一条件,盲目套用公式导致出错.【考点突破】:考点一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基础送分型考点——自主练透)1.(2016·重庆巴蜀中学模拟)若直线ax +2y +1=0与直线x +y -2=0互相垂直,那么a 的值等于( ) A .1 B .-13C .-23D .-2解析:选D 由a ·1+2·1=0得a =-2,故选D.2.(2016·金华十校模拟)“直线ax -y =0与直线x -ay =1平行”是“a =1”成立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选B 由直线ax -y =0与x -ay =1平行得a 2=1,即a =±1,所以“直线ax -y =0与x -ay =1平行”是“a =1”的必要不充分条件.3.过点(1,0)且与直线x -2y -2=0平行的直线方程是( ) A .x -2y -1=0 B .x -2y +1=0 C .2x +y -2=0D .x +2y -1=0解析:选A 依题意,设所求的直线方程为x -2y +a =0,由于点(1,0)在所求直线上,则1+a =0,即a =-1,则所求的直线方程为x -2y -1=0.考点二 距离问题(重点保分型考点——师生共研)已知A (4,-3),B (2,-1)和直线l :4x +3y -2=0,在坐标平面内求一点P ,使|PA |=|PB |,且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2.解:设点P 的坐标为(a ,b ). ∵A (4,-3),B (2,-1),∴线段AB 的中点M 的坐标为(3,-2). 而AB 的斜率k AB =-3+14-2=-1,∴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方程为y +2=x -3, 即x -y -5=0.∵点P (a ,b )在直线x -y -5=0上, ∴a -b -5=0.①又点P (a ,b )到直线l :4x +3y -2=0的距离为2,∴|4a +3b -2|5=2, 即4a +3b -2=±10,②由①②联立可得⎩⎪⎨⎪⎧a =1,b =-4或⎩⎨⎧a =277,b =-87.∴所求点P 的坐标为(1,-4)或⎝⎛⎭⎫277,-87. [由题悟法]处理距离问题的2大策略(1)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可直接代入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去求.注意直线方程为一般式.(2)动点到两定点距离相等,一般不直接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处理,而是转化为动点在两定点所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从而计算简便,如本例中|PA |=|PB |这一条件的转化处理.[即时应用](2016·绵阳一诊)若P ,Q 分别为直线3x +4y -12=0与6x +8y +5=0上任意一点,则|PQ |的最小值为( ) A .95B .185 C .2910D .295解析:选C 因为36=48≠-125,所以两直线平行,由题意可知|PQ |的最小值为这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即|-24-5|62+82=2910, 所以|PQ |的最小值为2910.考点三 对称问题(常考常新型考点——多角探明)[命题分析]对称问题是高考常考内容之一,也是考查学生转化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常见的命题角度有: 角度一:点关于点的对称问题1.(2016·蚌埠期末)点P (3,2)关于点Q (1,4)的对称点M 为( ) A .(1,6) B .(6,1) C .(1,-6)D .(-1,6)解析:选D 设M (x ,y ),则⎩⎨⎧3+x2=1,2+y2=4,∴x =-1,y =6,∴M (-1,6).角度二:点关于线的对称问题2.已知直线l :2x -3y +1=0,点A (-1,-2),则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A ′的坐标为________. 解析:设A ′(x ,y ),由已知得⎩⎪⎨⎪⎧y +2x +1×23=-1,2×x -12-3×y -22+1=0,解得⎩⎨⎧x =-3313,y =413,故A ′⎝⎛⎭⎫-3313,413. 答案:A ′⎝⎛⎭⎫-3313,413 角度三:线关于线的对称问题3.直线2x -y +3=0关于直线x -y +2=0对称的直线方程是( ) A .x -2y +3=0 B .x -2y -3=0 C .x +2y +1=0D .x +2y -1=0解析:选A 设所求直线上任意一点P (x ,y ),则P 关于x -y +2=0的对称点为P ′(x 0,y 0), 由⎩⎪⎨⎪⎧x +x 02-y +y 02+2=0,x -x 0=-(y -y 0),得⎩⎪⎨⎪⎧x 0=y -2,y 0=x +2,由点P ′(x 0,y 0)在直线2x -y +3=0上, ∴2(y -2)-(x +2)+3=0,即x -2y +3=0. 角度四:对称问题的应用4.(2016·淮安一调)已知入射光线经过点M (-3,4),被直线l :x -y +3=0反射,反射光线经过点N (2,6),则反射光线所在直线的方程为________.解析:设点M (-3,4)关于直线l :x -y +3=0的对称点为M ′(a ,b ),则反射光线所在直线过点M ′, 所以⎩⎪⎨⎪⎧b -4a -(-3)·1=-1,-3+a 2-b +42+3=0,解得a =1,b =0.又反射光线经过点N (2,6),所以所求直线的方程为y -06-0=x -12-1,即6x -y -6=0. 答案:6x -y -6=0[方法归纳]:1.中心对称问题的2个类型及求解方法 (1)点关于点对称:若点M (x 1,y 1)及N (x ,y )关于P (a ,b )对称,则由中点坐标公式得⎩⎪⎨⎪⎧x =2a -x 1,y =2b -y 1,进而求解.(2)直线关于点的对称,主要求解方法是:①在已知直线上取两点,利用中点坐标公式求出它们关于已知点对称的两点坐标,再由两点式求出直线方程;②求出一个对称点,再利用两对称直线平行,由点斜式得到所求直线方程. 2.轴对称问题的2个类型及求解方法 (1)点关于直线的对称:若两点P 1(x 1,y 1)与P 2(x 2,y 2)关于直线l :Ax +By +C =0对称,由方程组⎩⎪⎨⎪⎧A ⎝⎛⎭⎫x 1+x 22+B ⎝⎛⎭⎫y 1+y 22+C =0,y 2-y 1x 2-x 1·⎝⎛⎭⎫-A B =-1,可得到点P 1关于l 对称的点P 2的坐标(x 2,y 2)(其中B ≠0,x 1≠x 2). (2)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一般转化为点关于直线的对称来解决,有两种情况:一是已知直线与对称轴相交;二是已知直线与对称轴平行.【三维演练】:一抓基础,多练小题做到眼疾手快[小题纠偏]1.已知直线3x +4y -3=0与直线6x +my +14=0平行,则它们之间的距离是( ) A .1710B .175C .8D .2解析:选D ∵63=m 4≠14-3,∴m =8,直线6x +my +14=0可化为3x +4y +7=0,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d=|-3-7|32+42=2.2.已知p :直线l 1:x -y -1=0与直线l 2:x +ay -2=0平行,q :a =-1,则p 是q 的( ) A .充要条件 B .充分不必要条件 C .必要不充分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选A 由于直线l 1:x -y -1=0与直线l 2:x +ay -2=0平行的充要条件是1×a -(-1)×1=0,即a =-1.1.直线2x +y +m =0和x +2y +n =0的位置关系是( ) A .平行 B .垂直 C .相交但不垂直D .不能确定解析:选C 由⎩⎪⎨⎪⎧2x +y +m =0,x +2y +n =0,可得3x +2m -n =0,由于3x +2m -n =0有唯一解,故方程组有唯一解,故两直线相交,两直线的斜率分别为-2,-12,斜率之积不等于-1,故不垂直.2.已知直线(k -3)x +(4-k )y +1=0与2(k -3)x -2y +3=0平行,那么k 的值为( ) A .1或3 B .1或5 C .3或5D .1或2解析:选C 法一:把k =1代入已知两条直线,得-2x +3y +1=0与-4x -2y +3=0,此时两条直线的斜率不相等 ,所以两条直线不平行,所以k ≠1,排除A ,B ,D.法二:因已知两条直线平行,所以k =3或⎩⎪⎨⎪⎧k ≠3,k -32(k -3)=4-k -2≠13,解得k =3或k =5. 3.平行线3x +4y -9=0和6x +8y +2=0的距离是( ) A .85B .2C .115D .75解析:选B 依题意得,所求的距离等于|-18-2|62+82=2.4.直线x -2y +1=0关于直线x =1对称的直线方程是( ) A .x +2y -1=0 B .2x +y -1=0 C .2x +y -3=0D .x +2y -3=0解析:选D 设所求直线上任一点(x ,y ),则它关于直线x =1的对称点(2-x ,y )在直线x -2y +1=0上,即2-x -2y +1=0,化简得x +2y -3=0.5.已知点P (4,a )到直线4x -3y -1=0的距离不大于3,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由题意得,点P 到直线的距离为|4×4-3×a -1|5=|15-3a |5.又|15-3a |5≤3,即|15-3a |≤15,解得0≤a ≤10,所以a 的取值范围是[0,10].答案:[0,10]二保高考,全练题型做到高考达标1.(2015·大连二模)已知直线l 1:(3+a )x +4y =5-3a 和直线l 2:2x +(5+a )y =8平行,则a =( ) A .-7或-1 B .-7 C .7或1D .-1解析:选B 由题意可得a ≠-5,所以3+a 2=45+a≠5-3a 8,解得a =-7(a =-1舍去). 3.(2016·宜春统考)已知直线l 过点P (3,4)且与点A (-2,2),B (4,-2)等距离,则直线l 的方程为( ) A .2x +3y -18=0 B .2x -y -2=0C .3x -2y +18=0或x +2y +2=0D .2x +3y -18=0或2x -y -2=0解析:选D 依题意,设直线l :y -4=k (x -3), 即kx -y +4-3k =0, 则有|-5k +2|k 2+1=|k +6|k 2+1, 因此-5k +2=k +6,或-5k +2=-(k +6), 解得k =-23或k =2,故直线l 的方程为2x +3y -18=0或2x -y -2=0.4.(2015·合肥一模)已知直线l :x -y -1=0,l 1:2x -y -2=0.若直线l 2与l 1关于l 对称,则l 2的方程是( ) A .x -2y +1=0 B .x -2y -1=0 C .x +y -1=0D .x +2y -1=0解析:选B 因为l 1与l 2关于l 对称,所以l 1上任一点关于l 的对称点都在l 2上,故l 与l 1的交点(1,0)在l 2上.又易知(0,-2)为l 1上一点,设它关于l 的对称点为(x ,y ),则⎩⎨⎧x +02-y -22-1=0,y +2x ×1=-1,解得⎩⎪⎨⎪⎧x =-1,y =-1,即(1,0),(-1,-1)为l 2上两点,可得l 2的方程为x -2y -1=0.6.(2015·成都检测三)已知直线l 1:ax +(3-a )y +1=0,l 2:2x -y =0.若l 1⊥l 2,则实数a 的值为________. 解析:由2×a +(3-a )×(-1)=0, 解得a =1. 答案:17.已知点A (-3,-4),B (6,3)到直线l :ax +y +1=0的距离相等,则实数a 的值为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3a -4+1|a 2+1=|6a +3+1|a 2+1,解得a =-13或-79. 答案:-13或-798.(2016·江西八校联考)已知点P (x ,y )到A (0,4)和B (-2,0)的距离相等,则2x +4y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得,点P 在线段AB 的中垂线上,则易得x +2y =3,∴2x +4y ≥22x ·4y =22x+2y=42,当且仅当x =2y =32时等号成立,故2x +4y 的最小值为4 2.答案:4 29.已知光线从点A (-4,-2)射出,到直线y =x 上的B 点后被直线y =x 反射到y 轴上的C 点,又被y 轴反射,这时反射光线恰好过点D (-1,6),求BC 所在的直线方程.解:作出草图,如图所示,设A 关于直线y =x 的对称点为A ′,D 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D ′, 则易得A ′(-2,-4),D ′(1,6).由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可得A ′D ′所在直线经过点B 与C . 故BC 所在的直线方程为 y -6-4-6=x -1-2-1,即10x -3y +8=0.10.已知直线l :(2a +b )x +(a +b )y +a -b =0及点P (3,4). (1)证明直线l 过某定点,并求该定点的坐标. (2)当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最大时,求直线l 的方程.解:(1)证明:直线l 的方程可化为a (2x +y +1)+b (x +y -1)=0,由⎩⎪⎨⎪⎧ 2x +y +1=0,x +y -1=0,得⎩⎪⎨⎪⎧x =-2,y =3,∴直线l 恒过定点(-2,3).(2)设直线l 恒过定点A (-2,3),当直线l 垂直于直线PA 时,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最大. 又直线PA 的斜率k PA =4-33+2=15,∴直线l 的斜率k l =-5.故直线l 的方程为y -3=-5(x +2),即5x +y +7=0.三上台阶,自主选做志在冲刺名校1.(2016·湖北七市三联)设两条直线的方程分别为x +y +a =0,x +y +b =0,已知a ,b 是方程x 2+x +c =0的两个实根,且0≤c ≤18,则这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 )A .24,14B .2,22C .2,12D .22,12解析:选D 依题意得|a -b |=(a +b )2-4ab =1-4c ,当0≤c ≤18时,22≤|a -b |=1-4c ≤1.因为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等于|a -b |2,所以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是22,22×12=12.2.已知直线l 1:x +a 2y +1=0和直线l 2:(a 2+1)x -by +3=0(a ,b ∈R). (1)若l 1∥l 2,求b 的取值范围; (2)若l 1⊥l 2,求|ab |的最小值. 解:(1)因为l 1∥l 2, 所以-b -(a 2+1)a 2=0,即b =-a 2(a 2+1)=-a 4-a 2=-⎝⎛⎭⎫a 2+122+14, 因为a 2≥0, 所以b ≤0.又因为a 2+1≠3,所以b ≠-6.故b 的取值范围是(-∞,-6)∪(-6,0].(2)因为l 1⊥l 2,所以(a 2+1)-a 2b =0,显然a ≠0,所以ab =a +1a ,|ab |=⎪⎪⎪⎪a +1a ≥2,当且仅当a =±1时等号成立,因此|ab |的最小值为2.【拓展延伸】:1、 设a 、b 、c 分别是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的长,则直线sin y+c=0A x a + 与直线sin y+sinC=0bx B - 的位置关系为2、 在平面直角系xoy 中,已知圆C :222(62)4560x y m x my m m +---+-=,直线l 经过点(1,0) .若对任意的实数m ,定直线l 被圆C 截得的弦长为定值,则直线l 的方程为 . 3、(1)如果直线+2y+2=0ax 与直线3y 2=0x -- 平行,则a = . (2)直线1+ay+6=0l x :与直线2:(2)3y+2=0l a x a -+ 平行,则a = . (3)已知直线1+2ay 1=0l x -:与直线2:(31)y 1=0l a x a --- 平行,则a = . 4、(1)若直线m +y=0x 与直线+2y+1=0x 互相垂直,则m =(2)直线1+y =0l x a a -:与直线2:(23)y 1=0l ax a ---垂直,则a = . 5、已知m 为实数,直线1m +y+3=0l x :与直线2:(3m 2)+my+2=0l x -,则: (1)当12l l 时,m 的值为 ;(2)当12l l ⊥时,m 的值为6、求过点A (2,3),分别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的方程:(1)与直线2+y 5=0x -平行 ; (2)与直线2+y 5=0x -垂直7、(1)已知直线l 与直线+3y 5=0m x -:2平行,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之和为1,求直线l 方程.(2)求与直线5+3y 1=0x -垂直,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之和为4的直线方程.8、(1)两条直线13y 15=0l x --:与直线2:3y 6=0l kx --与两坐标轴正向围成的四边形有一个外接圆,则实数k 的值为(2)若点A (-1,1)在直线p y+4=0x q +m:上,且直线m 与直线n :(p 1)y+q=0x -+互相垂直,当p 、q 同号时,求直线m 的方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擂主争霸
• 小组合作,每人编一道有关余角或者补角的题目,组内 其余同学抢答
• 好题大家做——每个小组选一题让其他小组成员回答(投 影展示)
生活中的数学——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C
C
A 2.4
B A D 2.1-10 B
回顾
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还
一、定义:
有
1、对顶角
那
2、互为补角,余角
些
二、性质:
困
对顶角相等
惑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A
C
2
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 ∠1与∠2有公共顶点O,它
对顶角 O
4
3
1
D
B
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图2-1
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vertical angles) 。
对顶角特征:
1.有公共顶点 2.两边互为反
向延长线。
动手实践2——对顶角的性质
• 将自己准备好的小纸条拿出来旋转并观察
• 那么纸条旋转的过程中,∠1和∠2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始终成 立吗?∠3和∠4呢?你有何结论?
A
C
2
对顶角相等
4 O3
1
D
B
图2-1
认一认——抢答
(1)下列各图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 D)
1 2
A
12 B
2
2
1
1
C
D
8
找一找
(2)如图所示,直AB、CD 相交于O点,OE是射线,则 ∠1的对顶角是∠3 ,∠4的 E 对顶角是 ∠AO。
D
D
B
21
O4
3
A
C
9
想一想 ——余角和补角的定义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
是平行线 。
()
(3)两条直线,要么平行,要么相交。 ( )
探究学习 —— 对顶角
• 动手实践1
动手画出两条直线 AB和直线CD,交于点O.
C
A2
43
1
D
B
2.1
问题1:观察你所画图形2-1,
∠1和∠2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小组合作交流。
在图2-1中,还有别的对顶角么?
D
O
C
1
2
34
N
A
B
图2-3
14
归纳总结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巩固练习
问题1:①.因为∠1+∠2=90º,∠2+∠3=90º,所 以∠1= ,理由是 . ② 因为∠1+∠2=180º,∠2+∠3=180º,所以 ∠1= ,理由是 .
问题2:①你手中的三角板,如图2-4.则∠A是
问题:在右图中,∠1与∠3有什么数量关系?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 180°,那么称这 两个角互为补角。
A 42 C3
4OD 3 1
B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 90 °,那么称这 两个角互为余角。
注意:互余与互补是指
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与它们的位置无关。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② 。(填序号)
∠B的
。
变式训练:在①的基础上,做∠CDA=900。
1.则∠A的余角有哪几个?为什么?
2.请找出互补的角,并说明理由。
C
C
A 2.4
B A D 2.1-10 B
问题2:①你手中的三角板,如图2-4.则∠A是
∠B的
。
变式训练:在①的基础上,做∠CDA=900。
1.则∠A的余角有哪几个?为什么?
2.请找出互补的角,并说明理由。
2.1.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习反馈——两直线位置关系
• 1、结合图像说说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些?
• 2.什么是相交直线?
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
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
线为相交线。
O
• 3.什么是平行直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 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大家来找茬
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
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
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
会直接入袋,此时∠1=∠2,将
图2-2抽象成图2-3,ON与DC交于
点O,∠DON=∠CON=900,∠1=∠2。 图2—2
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下列问题:在图2—3中 问题1:哪些角互为补角?哪些角互为余角? 问题2:∠3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3:∠AOC与∠BO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