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实验的反思和改进
蚯蚓运动实验报告答案(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运动方式。
2. 探究蚯蚓运动的影响因素。
3. 分析蚯蚓运动的特点。
二、实验材料1. 蚯蚓:选用健康的蚯蚓,大小适中。
2. 实验器材:实验箱、镊子、计时器、水、土壤、温度计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环境:将实验箱放置在通风、光线适宜的地方,温度控制在20℃左右。
2. 准备实验材料:将土壤过筛,去除杂质,加入适量的水,使土壤湿度适中。
3. 将蚯蚓放入实验箱中,让其适应环境。
4. 观察蚯蚓的运动情况,记录运动时间、运动速度、运动方向等。
5. 分别在以下条件下进行实验:(1)改变土壤湿度:将土壤湿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进行实验。
(2)改变土壤温度:将土壤温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进行实验。
(3)改变土壤酸碱度:将土壤酸碱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进行实验。
6. 对比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湿度对蚯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土壤湿度适中时,蚯蚓运动速度最快,运动时间最长;当土壤湿度过低或过高时,蚯蚓运动速度明显降低,运动时间缩短。
这说明土壤湿度对蚯蚓运动有显著影响。
2. 土壤温度对蚯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土壤温度在20℃左右时,蚯蚓运动速度最快,运动时间最长;当土壤温度过高或过低时,蚯蚓运动速度明显降低,运动时间缩短。
这说明土壤温度对蚯蚓运动有显著影响。
3. 土壤酸碱度对蚯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土壤酸碱度在pH 6.5左右时,蚯蚓运动速度最快,运动时间最长;当土壤酸碱度过高或过低时,蚯蚓运动速度明显降低,运动时间缩短。
这说明土壤酸碱度对蚯蚓运动有显著影响。
五、结论1. 蚯蚓的运动方式为蠕动,通过身体肌肉的伸缩和刚毛的配合实现。
2. 蚯蚓的运动受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酸碱度等因素的影响。
3. 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酸碱度对蚯蚓运动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壤湿度的影响最为明显。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蚯蚓运动的研究,使我们了解了蚯蚓的运动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教学设计2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活中学生在田野里、花坛内、经常会见到蚯蚓,也了解了“蚯蚓是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但蚯蚓的分布与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也乐于去探究. 因此我设计了“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切身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设计中我首先让学生在课前做调查、捕捉蚯蚓的活动,调查中学生会发现有的地方没有蚯蚓,这就创设了探究的问题情境,此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然后每个小组提出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
考虑到这是第一个探究实验,学生对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所以我给出了一个“小明的探究计划”,让学生通过分析小明的探究计划,发现小明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小明解决计划中的问题,得出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此时完善并实施各小组的科学探究计划,这样各小组制定、实施的计划就比较科学、合理了,在表达交流的活动中,形成统一正确的科学结论,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最后,出示“农药”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
也是为了课后的进一步探究。
通过这样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到生物与生存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实验内容分析:《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内容。
所有的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产生很大的影响。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看,学生最先接触、感知的也是宏观生态环境。
因此学习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知识也成为学生学习首要内容。
“饲养和观察蚯蚓“探究实验的分析与改进
顶 芽 切 含 生 长 素 的 羊毛 脂
A ①④ .
参 考 答 案 : C
B ②⑤ .
c ①②③ 、
D ③④⑤ 、
() 3 以下关于生物遗 传变异现 象的叙述 正确 的是 A 、四分体内相邻 非姐妹染 色单 体间 交叉互 换 某
一
2
片段属于可遗传变异 的染色体变异。 B .非同源染 色体之 间交换某 一 片段属 于 可遗 传
12 实验 器材 .
粗糙的纸往往吸水性很 强 , 容易使活
纸上更快 的相 反结 论。经过 分 析原 因和反 复 改进 实 验 , 了较好的解决办法 。 有 1 影响本探究实验结 果的几个原因
1 1 蚯蚓的 活力 由于从准备 到开始实 验有数天 时 . 间, 这期间 , 学生所挖到 的蚯蚓往往被放置在 一个不适
不同, 但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中的分配规律相 同。
证“ 植物顶端优势 现象是 由于顶芽产 生的生长 素 向下 运输积 累到侧 芽所致 ” 设计 了 以下实验 : 一步 : 3 , 第 取 株生长状况和 大小相 同 的同种植物分 成 3组 , 记 为 标 12 3 、 。第二步 : 一组植 物不作 处理 ; 二组植 物切 第 第
④D A分子 中特 定 的密码 子序 列决 定 蛋 白质 分 N 子 中特定 的氨基酸顺序 , 从而决定 了生物特定 的性状。 ⑤生物个体发育过程 中基 因的表达有一定 的时间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反思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反思引言观察蚯蚓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实验,通过观察蚯蚓的行为、习性和反应,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生存和生长规律。
本次观察蚯蚓实验,通过将蚯蚓放置在不同的环境中,观察其对不同刺激的反应,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通过实验,我不仅对蚯蚓这一生物有了更深入的认知,也对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和观察方法有了更多的体会。
本文将对本次实验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
实验目的和方法实验目的是观察蚯蚓对不同刺激的反应,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实验方法包括将蚯蚓放置在不同的温度、酸碱度、湿度等环境中观察其行为和反应。
每个环境条件下的观察时间为10分钟,共观察4个环境条件。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蚯蚓有不同的反应和行为表现。
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蚯蚓会表现出蠕动的频率增加,身体变得更加活跃。
在酸性环境中,蚯蚓则会开始蜷缩身体,保护自己不受刺激。
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蚯蚓会选择更深的土壤层次,躲避干燥和光线。
通过这些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初步推测出蚯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防御反应机制。
反思与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切地意识到实验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首先,我对蚯蚓的生活习性和行为了解不足,导致在实验过程中对其反应的观察和判断存在误差。
这也提醒我,在进行生物实验之前,要对实验对象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并查阅相关文献,以获得更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其次,观察技巧和方法的不熟练也是我在本次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在观察蚯蚓的行为和反应时,我并没有完全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导致观察结果的准确性不高。
例如,在观察时,应该注意观察蚯蚓的整体行为和局部细节,观察是否有蠕动、挖洞等行为。
此外,还应该注意观察时间的控制,避免观察时间过短或过长而导致观察结果的不准确。
另外,在实验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首先,实验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环境的稳定性,避免干扰因素对蚯蚓行为的干扰。
这需要我们在实验中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和移动,尽量保持环境的恒定和稳定。
五年级科学上册“蚯蚓的选择”教后反思
五年级科学上册“蚯蚓的选择”教后反思醉 雪网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蚯蚓的选择》一课时,有几位学生对那些没有爬向黑暗处或潮湿泥土的蚯蚓戏谑性的骂声,引起了我深层次的思考:难道这些蚯蚓的选择错了吗?当时我正在像平常一样,先让学生对蚯蚓的选择进行一番猜测假设,并要求他们自己设计对比实验,然后让学生利用分组安排所带来的实验材料进行学生分组实验,并要求他们将观察到了蚯蚓选择的结果填入科学作业本上的活动记录表格内,最后根据实验数据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结论,蚯蚓到底喜欢怎样的生活环境?为了节省时间,我要求每个组都带好两个盒子,两个对比实验同步进行。
我还以为有了他们的实验数据再得出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应该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
注:其中一组的实验记录单(实验中每个对比实验均采用了10条蚯蚓,以利于统计分析)。
观察和记录蚯蚓适宜的环境(一)观察和记录蚯蚓适宜的环境(二)果不其然,各个小组的学生,经过实验和讨论之后,都得出了统一的结论: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
理由是不管哪次实验,呆在黑暗一端的蚯蚓数总是大于呆在明亮一端的蚯蚓数;而呆在潮湿一端的蚯蚓数也始终大于呆在干燥一端的蚯蚓数。
我也习惯性地心满意足点头予以赞成。
但在大多数学生得出结论以为大功告成的同时,有几个男生冷不丁冒出了几句戏谑性的骂声:“这几条傻蚯蚓怎么这么笨呀?连哪里舒服都不会选择,难道他们跟别的蚯蚓不一样,他们喜欢干燥、光亮的环境吗?”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反思:对呀,这几条蚯蚓的行为该怎样解释呢?它们的选择错了吗?这几条蚯蚓真的与众不同吗?科学的结论能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得出吗?这样的结论一定正确吗?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日心说》提出的艰难历程,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为了维护日心说,最终被教会用火活活烧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看来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现象在科学上是常有的事。
于是,我沉下心来说:“是呀,难道那几条蚯蚓真的选择错了吗?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表现吧。
探究蚯蚓的嗅觉和味觉实验现象及结论
探究蚯蚓的嗅觉和味觉实验现象及结论1六怕:怕光:蚯蚓为负趋光性,尤其是逃避强烈的阳光、蓝光和紫外线的照射,但不怕红光,趋向弱光。
•如阴湿的早晨有蚯蚓出穴活动就是这个道理。
阳光对蚯蚓的毒害作用,主要是阳光中含有紫外线。
具阳光照射试验,红色爱胜蚓阳光照射15分钟66%死亡,20分钟则•100%死亡。
怕震动:蚯蚓喜欢安静环境不仅要求噪音低,•而且不能震动。
靠近桥梁、公路、飞机场附近不宜建蚯蚓养殖场。
受震动后,蚯蚓表现不安,逃逸。
怕水浸泡:蚯蚓尽管喜欢潮湿环境,•甚至不少陆生蚯蚓能在完全被水浸没的环境中较长久地生存。
但它们从不选择和栖息于被水淹没的土壤中。
养殖床若被水淹没后,多数蚯蚓马上逃走,逃不走的,表现身体水肿状,生活力下降。
怕闷气:蚯蚓生活时需良好的通气,以便补充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对氨、烟气等特别敏感。
当氨超过百万分之十七时,就会引起蚯蚓粘液分泌增多,集群死亡。
烟气中主要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甲烷等有害气体。
人工养殖蚯蚓时,为了保温,舍内生炉,其管道一定不能漏烟气。
怕农药:据调查,使用农药尤其是剧毒农药的农田或果园蚯蚓数量少。
一般有机磷农药中的谷硫磷、二嗪农、杀螟松、马拉松、敌百虫等,在正常用量条件下,对蚯蚓没明显的毒害作用,•但有一些如氯丹、七氯、敌敌畏、甲基溴、氯化苦、西玛津、西维因、呋喃丹、涕灭威、硫酸铜、三九一一等对蚯蚓毒性很大。
大田养殖蚯蚓最好不用这些农药。
有些化肥如硫酸铵、碳酸氢铵、硝酸钾、氨水等在一定浓度下,对蚯蚓也有很大的杀伤。
如氨水按农业常用方法兑水25•倍施用,蚯蚓一旦接触这种4%氨水溶液水则几十秒,多则几分钟即死亡。
所以,养殖蚯蚓的农田,应尽量多施有机肥或尿素。
尿素浓度在1%以下,不仅不毒害蚯蚓,而且可以作为促进蚯蚓生长发育的氮源。
怕酸碱:蚯蚓对酸性物质很敏感。
当然,•不同种类对环境酸碱度忍耐限度不同。
八毛枝蚓、爱胜双胸蚓为耐酸种。
可在PH3.7-4.7之间生活。
背暗异唇蚓、绿色异唇蚓、红色爱胜蚓则不耐酸,最适PH为5.0-7.0。
小学生蚯蚓实验报告总结
小学生蚯蚓实验报告总结引言蚯蚓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在土壤中生活,通过摄食、排泄和繁殖等行为促进土壤的肥沃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及其对土壤的影响,我们展开了一项小学生蚯蚓实验。
本实验主要研究了蚯蚓对不同环境因素的反应,以及它们的食性、生长状况和繁殖能力。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和工具:- 蚯蚓- 透明塑料容器- 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 温度计- 饲料(如蔬菜、水果等)2. 实验过程:- 选择适当大小的透明塑料容器,并在底部放入一层土壤样本。
- 将蚯蚓放入容器中,并观察它们的活动情况。
- 测量容器中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 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如一周一次),观察蚯蚓的生长状况、食性和繁殖情况。
- 给蚯蚓提供适当的饲料,观察它们的摄食情况。
实验结果1. 对不同环境因素的反应:- 温度:蚯蚓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在高温下它们会变得活跃,而在低温下则会减慢它们的活动。
- 水分:蚯蚓对水分的要求比较高,过干的土壤会使其活动减少,而过湿的土壤则会对其健康造成影响。
- 光照:蚯蚓喜欢暗处生活,光照强的地方会使其躲避不出来,变得少活动。
2. 食性:蚯蚓是杂食性动物,能够摄食残羹剩饭、蔬菜、水果和草本植物等。
在实验中,蚯蚓很快适应了人工饲养环境,并且能够摄食提供的食物源。
3. 生长状况:蚯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迅速,身体也会变得更加健壮。
通过观察实验容器中的蚯蚓数量和体型,可以了解到它们的生长状况。
4. 繁殖能力:蚯蚓繁殖能力强,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了蚯蚓的交配行为和蛋的产生。
在适宜的环境下,蚯蚓能快速繁殖,这对于土壤的肥沃化非常有益。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对土壤的影响。
蚯蚓对温度、水分和光照等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很高,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能够快速生长并繁殖。
蚯蚓的食性广泛,对于土壤的肥沃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也意识到了保护土壤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尽管本次实验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结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蚯蚓与环境实验报告单(共10篇)
蚯蚓与环境实验报告单(共10篇)1. 实验名称:蚯蚓的喜恶性实验实验目的:探究蚯蚓对不同环境的喜恶程度,了解其生态适应性。
实验方法:将蚯蚓分别放置在干燥、潮湿、酸性和碱性环境中,观察其行动、体态、呼吸等变化,并记录下变化情况和时间。
实验结果:蚯蚓在干燥环境中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身体伸缩不自如,行动缓慢,停滞不前;在潮湿环境中表现出很好的适应性,身体活动自如,行动快捷;在酸性环境中表现出不适应,身体蜷曲,缩小动作,行为异常;在碱性环境中同样表现出不适应,身体异常扭曲,行动迟缓。
实验结论:蚯蚓最适宜的生态环境是湿润、中性环境,而不能耐受干燥、酸性或碱性环境。
这启示我们应该尽力保护自然的湿地环境。
实验目的:研究蚯蚓觅食时的行动方式和选择习惯,了解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
实验方法:将蚯蚓放置在富含有机质和富含无机物的土壤中,观察其行动和食用的土壤类型,并记录下时间。
实验结果:蚯蚓能够辨别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喜欢食用还没有被分解的有机物,以此来促进土壤的肥力,并将无机物深埋于土中,改善土壤结构。
实验结论:蚯蚓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够通过食物链的关系,清理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并增加土壤肥力,对于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非常重要。
实验结果:蚯蚓在较浅的土层中活动频繁,行动较快;而在较深处则活动较少,行动缓慢。
同时,当土壤中氧气、温度、水分等环境因素变化时,蚯蚓的生命活力随之受到影响。
实验结论:蚯蚓对于土壤环境中的氧气、温度、水分等因素非常敏感,其活动和生命活力随之受到影响。
这启示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土壤环境的稳定和健康,以保护蚯蚓和整个土壤生态系统。
实验目的:探究蚯蚓在污染土壤中的生存情况和适应性,为污染土地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方法:将蚯蚓分别引入含油污染、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观察其生存情况和体态变化,并记录下时间。
实验结果:在含油污染的土壤中,蚯蚓表现出体态不正常,生命活力减弱;在有机污染的土壤中,蚯蚓缺乏食物来源,生命活力明显萎靡;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蚯蚓的体态变化不大,但其生命活力明显下降。
新课程导向下初中生物实践活动实践研究——以《探究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为例
新课程导向下初中生物实践活动实践研究——以《探究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为例摘要: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学过程要重实践。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利途径,本文以《探究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这一课例为例,对如何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活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生物实践活动2022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标准中明确指出:生物学课程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选择恰当的真实情境,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1]。
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
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现综合实践活动是本人一直以来所希望实现的一个目标,也在平时的教学做着各种尝试。
1、教学方式注重趣味性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上来说,学生显得很感性,他们往往对课堂上讲的故事,做的游戏记忆深刻,对和老师同学一起探究的问题显得更富激情,特别对和生活相关的内容显得都很有发言的欲望。
本课题的选择正是考虑到了这些。
本身这个课题的材料就是同学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小动物,探究的现象是他们在生活中看到过,但没有细细想过,更没有系统的用科学的方法探究过的,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始终和同学一起探究问题,还有老师做他们坚强的后盾。
这样的教学方式,他们便表现出了充分的激情。
在该课堂教学活动由课前学生提出的“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些?”问题开始,通过汇报在准备课堂活动的材料蚯蚓的过程中,在不同环境中捕捉到的蚯蚓数量不同,由此启发学生的探究方向,师生共同创设了一个课堂探究教学的情景。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蚯蚓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指示生物,它们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常被用来作为生物指示剂来观察环境的污染程度。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观察蚯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和生理反应,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环境质量的影响。
首先,我们在实验室中准备了三组不同的环境条件,一组是正常的土壤环境,一组是受到轻微污染的土壤环境,另一组是受到严重污染的土壤环境。
然后,我们在每组环境中放入相同数量的蚯蚓,并观察它们的行为和生理反应。
在正常的土壤环境中,蚯蚓表现出活泼的行为,它们在土壤中蠕动,寻找食物并挖掘通道。
而在受到轻微污染的土壤环境中,蚯蚓的行为明显减少,它们的蠕动速度变慢,有些甚至停止了蠕动。
在受到严重污染的土壤环境中,蚯蚓的生理反应更加明显,它们不仅停止了蠕动,还出现了明显的痉挛和死亡现象。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蚯蚓对不同环境条件的敏感程度。
正常的土壤环境能够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蚯蚓在其中表现活泼;而受到轻微污染的土壤环境已经对蚯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它们的行为和生理反应减弱;而受到严重污染的土壤环境则对蚯蚓产生了严重的伤害,甚至导致它们的死亡。
这些观察结果表明,蚯蚓可以作为环境指示生物来评估环境质量。
通过观察蚯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和生理反应,我们可以及时发现环境污染的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总结而言,本次实验结果表明蚯蚓对环境的敏感性,以及它们对环境质量的反应。
通过这些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和生态系统。
希望这些观察结果能够为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蚯蚓实验报告
蚯蚓实验报告蚯蚓实验报告引言:蚯蚓作为一种常见的土壤生物,对于土壤的改良和肥力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蚯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和对土壤的影响,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蚯蚓的生态功能。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蚯蚓的生存能力实验,其次是蚯蚓对土壤的改良实验。
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蚯蚓、土壤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培养箱。
实验过程:1. 蚯蚓的生存能力实验:将一定数量的蚯蚓放入不同环境条件的培养箱中,如湿润土壤、干燥土壤、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等。
观察一段时间后记录蚯蚓的存活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2. 蚯蚓对土壤的改良实验:选取一块土壤质地较差的试验区域,将一定数量的蚯蚓放入其中。
观察一段时间后,对土壤进行采样,并分析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土壤结构的改变。
实验结果:1. 蚯蚓的生存能力实验:在湿润土壤中,蚯蚓的存活率最高,其次是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而在干燥土壤中,蚯蚓的存活率最低。
这说明蚯蚓对于湿润环境更为适应,而干燥环境对其生存能力有较大的影响。
2. 蚯蚓对土壤的改良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蚯蚓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显著。
首先,蚯蚓通过不断的挖掘和穿梭,使得土壤松软起来,增加了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其次,蚯蚓摄食有机物质并排泄粪便,使得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增加,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此外,蚯蚓的排泄物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对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也有积极的影响。
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蚯蚓对于湿润环境更为适应,而干燥环境对其生存能力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蚯蚓养殖或利用蚯蚓改良土壤时,需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湿度。
2. 蚯蚓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显著,通过其挖掘和排泄作用,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利用蚯蚓来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蚯蚓的排泄物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对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也有积极的影响。
因此,蚯蚓的存在能够促进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蚯蚓》反思
通过小组活动、提问、分享等多种方式,学生们 在课堂上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积极与教师和同 学互动。
个别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 尽管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仍有 少数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未能充分融入课堂。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在小组观察和分享环节,由于时间安排不够合 理,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观察结
安全意识培养
检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注意安全,如使用工 具时是否小心谨慎,避免伤害自己和他人。
知识掌握程度测试成绩分析
成绩分布情况
统计学生的测试成绩,了解成绩分布情况,找出成绩优异和需要 提高的学生。
知识点掌握情况
分析测试题目和答案,了解学生对蚯蚓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找出 发现其在理解和应用知识方面的不足。
THANKS
感谢观看
生态平衡
蚯蚓在食物链中处于重要 位置,它们与微生物、植 物和其他动物相互作用, 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环境指示
蚯蚓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 它们的数量和种类可以反 映土壤和环境的健康状况。
学生对蚯蚓前认知
01
学生对蚯蚓的初步印象可能停留在 “蠕虫”或“泥土中的动物”等简 单概念上。
02
学生可能不了解蚯蚓在自然界中的 重要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 密切关系。
果。
01
对个别学生关注不够
在课堂上,教师对个别游离于课堂之 外的学生关注不够,未能及时引导他
们融入课堂。
03
加强问题延伸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解答后应引导 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相关问题,拓展学生
思维的深度。
05
02
问题延伸不足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解答后未能充 分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延伸和拓展,限制了 学生思维的深度。
观察蚯蚓实验教案[五篇范例]
观察蚯蚓实验教案[五篇范例]第一篇:观察蚯蚓实验教案观察蚯蚓实验教案一、目的要求:1认识蚯蚓的形态结构特征及生活环境。
2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二、用具、材料:烧杯,放大镜,透明塑料瓶,湿棉球,干土,粗纸板,光滑玻璃板,水,三、方法步骤:1课前准备工作,四人一组挖蚯蚓(记录好蚯蚓的生活环境并将挖蚯蚓的过程以故事形式向同学们讲述;提醒学生不要破坏身边的花草树木及其生存环境,注意安全)。
2分组观察蚯蚓,(老师一边巡视一边指导学生观察),(讲解观察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要求学生不时地用湿棉球擦拭蚯蚓体表)并将各组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3探究活动(将学生分成四大组)老师先布置好任务并指出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交流讨论。
蚯蚓喜欢在什么环境中生活?蚯蚓在什么样的表面运动的快?让学生自己自由挑选。
(老师加入其中帮助学生完成探究实验),最后要提醒学生做完实验后一定要把蚯蚓放回到大自然四、教学策略: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活动如挖蚯蚓发现蚯蚓生活的环境及到什么地方找得到蚯蚓,观察蚯蚓的运动会联想到爬行的快慢,即通过观察能发现问题并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的激情和兴趣。
五、巩固练习:1观察蚯蚓应先观察外形特征,看得出蚯蚓体型呈-------------形,身体有许多相似的-------------组成;身体上有一较粗且色淡的结构叫---------,与之相近的一端是-------,较远的一端是-------。
2用手触摸体表的感觉有:一面较粘滑,一面有粗糙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会发现着生有许多的------------。
观察时,要不停擦拭蚯蚓体表为什么?--------------------------.3探究活动中,如果你所探究的是蚯蚓喜欢在什么环境中生活?那么你设计的实验变量时-----------;如果你探究的实验是蚯蚓在什么样的表面运动快?则作出的假设是----;前者得出的结论是--------------,后者得出的结论又是------------------------。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教案
探究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并用其方法指导实验方案的实施;2、了解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从而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二)水平目标:1、让学生初步养成发现问题的水平,养成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水平。
2、初步学会作出假设、制定、实施探究方案的水平;3、初步学会观察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水平;4、学会表达、交流水平;5、初步养成合作学习、动手实验的水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让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精神和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2、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以及团结协作精神;3、让学生养成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高尚品格。
(四)教学重点:设计对照实验。
(五)教学难点:在设计对照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二.活动方法:探究实验法。
三.课前准备:教师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苗圃里去捉蚯蚓,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理解蚯蚓及其生活环境,注意学生的安全。
材料准备:八个平铺湿土的解剖盘,玻璃板,纸板,棉签等,八份实验报告单,八张白纸。
四.授课引入:谜语:一只香,地里钻,弯身走,不会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那同学们了解蚯蚓吗?知道它的哪些知识呢?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面还很广嘛!上次让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收集蚯蚓,大家观察了吗?有没有找到蚯蚓呢?你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挖找到蚯蚓的?挖开土壤后蚯蚓有什么反应?有没有没找到蚯蚓的同学?你去的什么样的环境中找的。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根据这些现象同学们还想知道蚯蚓哪些方面的知识呢?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看来自然界真实奇妙无比呀!连小小的蚯蚓都激发起了同学们这么强烈的求知欲。
刚才有同学说到她想知道为什么有些地方有蚯蚓,有些地方没有蚯蚓?,其实这说明了蚯蚓的分布受到了什么的影响?对,环境。
那么哪些环境因素对蚯蚓的分布有影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二.做出假设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你们认为哪些环境因素对蚯蚓的分布有影响?依据是什么?比如:我在水中没有找到蚯蚓,所以我认为光对蚯蚓的分布有影响。
“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实验的反思和改进
“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实验的反思和改进教师:单位:目录教学设计 (2)课题选择 (5)结合教材选择实验课题 (5)结合学情选择实验课题 (5)结合研究对象选择实验课题 (6)教学反思 (6)蚯蚓对光的适合性影响实验和改进方法 (7)土壤对实验的影响和改进方法 (8)实验材料使用对实验的影响和改进方法 (8)变量控制不严格对实验的影响和改进方法 (8)蚯蚓的放置位置对实验的影响和改进方法 (9)不足 (10)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作用不是简单地将书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应创设相关学习情境,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对应的仪器、工具等资源,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协助,使学生能够展开探究活动,自主建构知识,并将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融合,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
根据这种教学理念“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教学设计如下: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从而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并用其方法指导实验方案的实施;2.水平目标:(1)让学生初步养成发现问题的水平,养成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水平。
(2)初步学会作出假设、制定、实施探究方案的水平;(3)初步学会观察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水平;(4)学会表达、交流水平;(5)初步养成合作学习、动手实验的水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让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精神和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2)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以及团结协作精神;(3)让学生养成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高尚品格。
4.教学重点:设计对照实验。
5.教学难点:在设计对照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二)活动方法:探究实验法、观察法、提问法、讨论法等(三)课前准备:教师带领学生到学校空地,花台去寻找蚯蚓,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理解蚯蚓及其生活环境,注意学生的安全,以及不破坏环境。
(四)材料准备:八个平铺湿土的解剖盘、5条蚯蚓、玻璃板、纸板、棉签等、八份实验报告单、八张白纸。
蚯蚓实验探究总结报告
蚯蚓实验探究总结报告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完成了关于蚯蚓实验的探究。
本报告总结了我们的实验结果和发现。
1. 实验目的:
我们的实验旨在探究蚯蚓对不同环境条件的反应和适应能力。
我们通过改变蚯蚓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观察和记录蚯蚓的行为和生理反应。
2. 实验步骤:
我们采集了一些蚯蚓,并将它们放置在不同的实验箱中。
每个实验箱内的环境条件不同,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我们每隔一段时间观察蚯蚓的活动情况,并记录下来。
3. 实验结果:
根据我们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出了一些实验结果。
首先,我们发现蚯蚓对湿度的变化非常敏感。
当湿度较高时,蚯蚓的活动量更大,而当湿度较低时,它们则减少了活动。
其次,蚯蚓对温度的变化也非常敏感。
在较低温度下,蚯蚓的活动减少,而在较高温度下,它们则增加了活动。
此外,蚯蚓对光照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反应。
在强光照射下,蚯蚓更倾向于躲避光线,并在暗处活动。
4. 结论和启示:
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首先,蚯蚓对环境条件的变化非常敏感,它们会根据不同条件做出相应的行为调整。
其次,蚯蚓的生活习性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密
切相关,它们倾向于寻找适宜的环境来生活和繁殖。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对蚯蚓的行为和适应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体会到了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和方法。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环境因素对蚯蚓的影响,以及蚯蚓的生态角色和生物学特征。
蚯蚓的旅行课后反思
蚯蚓的旅行课后反思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了解蚯蚓选择的生活环境,但实验的过程学生有些茫然,即对实验的目的不够明确,试验的方法有些粗糙,也不能较好地控制变量,有的学生要同时改变多个条件,这样自然而然影响实验的结果;但是多数学生由于到大自然亲自体验,兴趣极高,所以最后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很到位。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遵循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相结合的理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共同探究得到新知,在教学中力图使学生掌握对比实验这一科学方法。
具体为:1、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我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想、设计、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我首先提问学生猜测蚯!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然后再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结论必须通过实验去验证的道理。
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2、学生能力培养。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动手之前先动脑,应该成为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行为习惯。
在制定实验计划时,指导学生围绕猜想,通过自己的思考,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过程,变传统的模仿实验操作为学主动的设计实验,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3、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探究“扶”与“放”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本课研究蚯引适于什么生活环境的实验,实际是研究蚯制喜欢阴暗还是明亮、潮湿还是干燥的对比实验。
做第一个实验时采取对学生“扶”的措施,做第二个实验时,对学生采取了“放"的措施,教学中有“扶”有“放”,这样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生物蚯蚓教案反思
初中生物蚯蚓教案反思
一、教学目标设定不够明确:本次教学中,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比较笼统,没有明确指出学生应该掌握的具体知识和技能。
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合理:本次教学中,我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虽然我将蚯蚓的生活习性、结构特点和重要作用等内容都包括在内,但在讲解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将这些内容串联起来,导致学生难以理解蚯蚓的生态作用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讲解和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参与感和兴趣,不易产生学习的动力。
四、评价反馈不够及时:在本次教学中,我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和反馈。
学生的学习表现没有得到足够的肯定和鼓励,也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们的学习问题。
基于以上反思,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出以下改进:
一、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规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将蚯蚓的生态作用和意义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知识。
三、多样化教学方法,引入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四、及时评价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和反馈,鼓励他们的优点,纠正他们的不足,帮助他们更好地提高。
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长机会。
愿我们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实验的反思和改进教师:单位:目录教学设计 (2)课题选择 (5)结合教材选择实验课题 (5)结合学情选择实验课题 (5)结合研究对象选择实验课题 (6)教学反思 (6)蚯蚓对光的适合性影响实验和改进方法 (7)土壤对实验的影响和改进方法 (8)实验材料使用对实验的影响和改进方法 (8)变量控制不严格对实验的影响和改进方法 (8)蚯蚓的放置位置对实验的影响和改进方法 (9)不足 (10)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作用不是简单地将书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应创设相关学习情境,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对应的仪器、工具等资源,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协助,使学生能够展开探究活动,自主建构知识,并将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融合,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
根据这种教学理念“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教学设计如下: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从而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并用其方法指导实验方案的实施;2.水平目标:(1)让学生初步养成发现问题的水平,养成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水平。
(2)初步学会作出假设、制定、实施探究方案的水平;(3)初步学会观察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水平;(4)学会表达、交流水平;(5)初步养成合作学习、动手实验的水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让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精神和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2)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以及团结协作精神;(3)让学生养成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高尚品格。
4.教学重点:设计对照实验。
5.教学难点:在设计对照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二)活动方法:探究实验法、观察法、提问法、讨论法等(三)课前准备:教师带领学生到学校空地,花台去寻找蚯蚓,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理解蚯蚓及其生活环境,注意学生的安全,以及不破坏环境。
(四)材料准备:八个平铺湿土的解剖盘、5条蚯蚓、玻璃板、纸板、棉签等、八份实验报告单、八张白纸。
(五)探究过程:引入:谜语引入1.提出探究问题:各小组同学从寻找蚯蚓的过程中已经了解到在土壤湿润、肥沃、枯枝落叶等阴暗环境中容易找到蚯蚓,在土壤干燥的环境中没有蚯蚓。
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有些地方有蚯蚓,有些地方没有?进而引出课题并提出探究问题:哪些环境因素对蚯蚓分布有影响?2.作出假设:根据生活经验推测影响蚯蚓分布的一些环境因素,时间关系,本节课就验证光对蚯蚓分布有影响这个假设。
3.设计实验:学生分组讨论,团结合作,共同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介绍方案,在全班讨论修改,其他小组又介绍方案,再讨论修改。
老师提供实验材料,小组根据实验材料制定实验计划填在报告单上。
全班同学大胆创新和超越,通过横向交流,集思广益,初步设计出实验方案。
(注:在设计实验中,讨论围绕设置对照实验,有光和无光除了光这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完全相同;蚯蚓数量越多,实验结果越准确,但也不能太多,统计会比较困难;用1条蚯蚓存有偶然因素,所以不能只用一条;实验应注意事项)4.实施实验:平铺湿土的解剖盘,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这样在盒内就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
将5条蚯蚓竖着放入实验装置中央静置2分钟。
分时间段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蚯蚓数目,统计3次。
5.分析实验现象,并作出结论各组交流观察的实验现象,汇总实验记录,最后计算出全班8组最后一次数据的平均值,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光对蚯蚓分布有影响。
(提醒实验可做几次,实验数据才能更接近真实情况。
)6、进一步探究:小结探究的一般方法教师激发学生:你还想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其他因素吗?课后自己选择一个因素制定探究计划并完成探究过程。
7.情感教育实验结束后将蚯蚓怎样处理?引导学生将蚯蚓放回大自然,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
二.课题选择活动是新课标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侧重点。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主要就是在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的同时,养成他们实行探究活动的程序习惯。
使他们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一说到探究活动就意识到要完成“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这几步。
我觉得初一阶段的探究性教学主要目标就是养成他们的这种习惯模式,所以我选了和上学期类似的探究实验“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反复强调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使学生形成较深印象。
通过多次课堂探究实验的效果都不明显,有的小组甚至出现了完全相反的实验结果。
观察发现,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有很多,下面谈一谈我个人在教学中的体会和总结的一些改进方法。
(一)结合教材选择实验课题本节课的内容类似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中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二)结合学情选择实验课题初二年级的学生要准备结业考试,所以只能是选用涉及初一知识的课题。
再则初一学生上学期已经上过《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个探究实验,如果再用鼠妇实行实验,可能激发不起学生的探知欲望。
如果换成《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学生不但具备了一定的探究经验,而且探究对象变成了大家都熟悉的蚯蚓,因而在制定计划,实施计划中会更加得心应手。
(三)结合研究对象选择实验课题1.原生动物比如草履虫它生活环境是有机物丰富的池塘、水沟、洼地等地方,这些地方在学校周围很难找到。
如果让学生自己去采集,又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2.鼠妇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所以学生不容易找到,并且鼠妇爬的速度很快,找到了不一定能够抓住,同时鼠妇很容易死亡,有时一抓到手就死了,或带到学校还没开始实验就死了, 还因为鼠妇受到惊吓后蜷缩成球,陷入“假死”状态。
鼠妇的“假死”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3.比较来说蚯蚓是很容易见到的一种动物,通常在含腐殖质较丰富且土壤湿润的花坛、垃圾堆旁等到处可挖到蚯蚓;在大雨过后,在上述地方可拾到钻出土表的蚯蚓。
而且蚯蚓最大的优点就是可控性强,对光反应非常敏感,即使受到震动逃逸时也是朝向黑暗处,而不是四处乱串,并且容易采集和饲养。
根据以上情况选用了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这个课题。
三.教学反思这次探究实验,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提出探究问题,作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待到发展,学生收集资料的水平正在逐步提升。
学生或从书上,或上网查询相关蚯蚓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同时安排学生分组到校园中寻找蚯蚓,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蚯蚓生活环境的理解。
在该实验中,学生主动性较强,基本上都能通过自主探究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一)蚯蚓对光的适合性影响实验和改进方法第一次在一个班做实验的时候,有学生惊讶地问:“老师,有的蚯蚓怎么总是往光亮的地方爬啊?”学生的提问让我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向学生解释。
蚯蚓的这种现象还大大地延长了其探寻最适环境的时间,这样一来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实验结果也不准确。
通过调查发现,原来,这些小组在收集蚯蚓时用的都是透明的矿泉水瓶,并且是放置了一段时间才开始实验。
难道说蚯蚓对光产生了适合性?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组织学生实行了一次探究,分别用透明矿泉水瓶和褐色塑料瓶收集蚯蚓,然后重新做此实验。
事实证明,蚯蚓虽然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但如果长时间处于明亮的环境中,就会对明亮的环境产生适合性。
此外还发现有蚯蚓从瓶子里爬出。
所以,在采集蚯蚓的时候,能够从四个方面注意1.选用暗色、不透光的容器装 2.多装一些湿润的泥土完全盖住蚯蚓为好 3.缩短收集到实验的这段时间4.瓶身留高一点避免蚯蚓爬出,或者全班先将收集好的蚯蚓统一放在一大的高的装有湿润土壤的容器中,实验前再分装到每组。
从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考虑到蚯蚓的正常生活需要呼吸,为了不妨碍容器中空气的流通,最好不要用玻璃瓶,而选用深色塑料瓶,剪去瓶口,从而为蚯蚓的生存提供充足的氧气。
为了避免光对蚯蚓的影响,在做实验以前,应该将容器放置在阴暗的环境中,以减小蚯蚓对光的适合性。
(二)土壤对实验的影响和改进方法蚯蚓适于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所以在本实验中应该给蚯蚓提供一个潮湿的环境。
在以前的实验中我们常用的做法是实验前收集湿土,再碾细。
但是土壤稍有一点湿就碾成块状不方便平铺,干的土壤了倒是容易碾细,可又要洒水侵湿,有的小组洒水过多使湿土会黏结成块,导致有些蚯蚓钻到土块下面不再活动。
于是我们又先用湿巾纸铺在解剖盘内再在湿巾纸上均匀铺上碾细的干土壤,这样湿巾纸的水分直接渗透进土壤。
可在实验中发现很多蚯蚓沿着解剖盘边缘爬向湿巾纸里面。
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先把细的干的土壤均匀铺在解剖盘内,再用手适量洒水。
(三)实验材料使用对实验的影响和改进方法从课堂上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怎样放蚯蚓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题。
因为瓶子里有较多土壤,学生用棉签挑取不方便,有的小组直接用手拿,可有的小组同学不敢用手拿取蚯蚓,于是造成放置蚯蚓就用了将近5分钟,这样一来,极大地浪费了时间,降低了课堂效率。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提升课堂效率,课后我们在如何放置蚯蚓问题上实行了反思和探究。
实验中我们先将瓶中的土壤和蚯蚓一起倒在一张纸上,再用棉签挑取蚯蚓,这样不但大大缩短了时间,也使同学们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
(四)变量控制不严格对实验的影响和改进方法实行实验探究,控制唯一变量和设置对照是实验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
本实验变量的设置是通过解剖盘的一方放置玻璃板,一方放置不透光的纸板来形成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
但是阳光的光线是斜射的,总有一部分光线能够射入纸板边缘的下方,导致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的面积不同,从而产生第二变量,即使是得到实验结果,也不能准确地说明要探究的问题。
为了尽量减少光线斜射的作用,于是又同学想到用深一点的盒子,通过实际操作实验发现盒子深了盒子内部四周就出现一些阴影,造成蚯蚓往阴影部分跑。
于是又有同学提出在玻璃板和纸板交界处的正下方再粘一块不透光的纸板,把两部分之间的上部空间完全挡住,增强遮光效果,只允许蚯蚓从底部通过,从而减小光的斜射作用,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建议同学们下去以后能够按照同学们自己的想法设计方案再动手实验操作,观察实验情况。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用的是解剖盘,光源的位置在正上方来减少光的斜射而产生第二变量。
(五)蚯蚓的放置位置对实验的影响和改进方法在设计方案时很多组都参照初一上学期教材中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提到,既把10只鼠妇分别放置在明亮和黑暗两侧。
当学生看见提供的材料是5条时有的同学就提到明亮黑暗各放两条再在中央放一条,但更多的学生认为应该将五条全竖放在明亮和黑暗交界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