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

合集下载

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

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
家庭和社会支持
鼓励家属和社会支持系统参与病人的护理, 提供情感支持和日常生活的帮助。
生活护理
规律作息
帮助病人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 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健康饮食
指导病人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 过度饮食或厌食。
适度运动
鼓励病人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 体质和免疫力。
安全防护
确保病人处于安全的环境中,预防意 外事件的发生。
护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专业知识培训 技能培训 伦理培训 持续教育
护理人员需要接受心境障碍的专业知识培训,包括疾病定义、 症状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护理人员需要接受相关的技能培训,包括如何与心境障碍病人 沟通、如何给予心理支持等方面的技能。
护理人员需要接受伦理培训,了解如何尊重、保护心境障碍病 人的隐私和权益。
技能训练
如放松技巧、应对压力的技巧、情 绪调节技巧等,帮助病人更好地管 理情绪和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
社交活动
鼓励病人参加社交活动,与他人建 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支持 系统。
预防复发
01
02
03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心理评估,及时 发现和处理复发的迹象。
坚持治疗
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 药,不擅自停药或更改治 疗方案。
药物治疗与观察
遵从医嘱
观察不良反应
确保病人按时按量服用药物,避免擅自增 减剂量或停药。
密切观察病人服药后的反应,及时发现和 处理不良反应。
定期复查
预防复发
定期陪同病人到医院复查,评估治疗效果 和调整治疗方案。
在病情稳定后,仍需继续关注病人的情绪 状态,预防复发。
康复与预防
04
康复训练
心理治疗

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

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

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3.26心境障碍概念: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以心境显著而持久的改变(高涨或低落)为基本临床表现,并伴有相应思维和行为异常的一类精神障碍。

1.反复发作2.预后一般较好分类包括抑郁症、躁狂症的单项发作,又包括抑郁症、躁狂症的交替发作,既往称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双相型。

不过仅有躁狂相发病者临床较少见。

情感性精神病的发病率我国较西方少见。

城市为0.73‰;农村为0.79‰;平均总患病率为0.76‰.病因及发病机制一、遗传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国内有阳性家族史者,较一般人群高10-30倍。

国外一级亲属患病达14%;二级亲属患病率达 4.8%。

双生子中单卵双生子中33.3%-92.6%,双卵双生子中5.0%-23.6%。

遗传机理1.单基因常染色体不完全外显:完全外显发病率为50%,不完全外显达30%以下,而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发病率为30%以下。

故有人认为属单基因常染色体不完全外显。

2.性连锁显性遗传:本病女性多见母女同病多见,父子同病罕见。

3.多基因遗传:较多学者认为本病并非由个别因素决定,而是由具有连续变异性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生化因素多种胺代谢新假说:即五羟色胺是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共同生化基础,五羟色胺活动过度出现躁狂,活动不足则导致抑郁。

三、内分泌因素地塞米松(DST)抑制试验其灵敏性可达67%。

特异性达96%。

方法:第一天于23点抽静脉血皮质醇做基值,服1mg地塞米松,第二天16点和23点各抽一次血,测查血皮质醇浓度,如果有一次超过基低5微克每分升,则称之为阳性。

四、心理社会因素约有半数人病前可查到有精神因素。

目前还不能肯定哪一种是直接发病因素。

共同的观点是:生物因素构成了发病素质或倾向,心理社会因素起到触发媒介作用。

一、临床表现(一)临床症状1.躁狂发作:躁狂发作的典型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障碍以及活动增多(1)心境高涨:情感轻松愉快、富有感染性、协调性、不稳定性。

医院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常规

医院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常规

医院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常规一、概述心境障碍,又称情感障碍、情感性精神病,是以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

通常伴有相应的认知、行为、心理生理学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改变或紊乱,躯体症状也是重要的临床表现。

心境障碍虽然有反复发作的倾向,但在缓解期,患者的社会适应基本正常,预后相对良好。

但是情感障碍的表现具有很大的变异,较轻的可以是对某种负性生活事件的反应,重的则可成为一种严重的复发性甚至慢性致残性障碍。

情感障碍在临床上表现为抑郁和躁狂两种截然相反的临床表现形式。

因此,既往又称为躁狂抑郁性障碍。

仅有抑郁发作者称为抑郁障碍,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发作的称为双相障碍。

西方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情感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一般在2%~25%之间。

导致情感障碍患病率不一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出自诊断标准和文化因素的不同。

抑郁症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1倍以上,而双相情感障碍患病率男女之比为1:1.2。

这一趋势在各种文化和各种族人群中是一致的,其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但研究显示,这种差异的原因来自激素水平的差异,以及妊娠、分娩和哺乳及心理社会应激事件的差异等。

双相情感障碍的起病年龄平均为30岁,而抑郁症平均为40岁,但其起病年龄有趋于年轻的趋势。

【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生物化学1.生物胺与情感障碍的关系生物胺与情感障碍关系是迄今为止研究最多,了解较深的领域之一。

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被认为与情感障碍的发生关系最密切。

NE和(或)5-HT再摄取抑制药是抗抑郁药物的主体。

活体试验中发现,几乎所有的抗抑郁药以及有效的躯体治疗(如电抽搐治疗)在长期应用时都会降低突触后膜一肾上腺素能和5-HT₂受体的敏感性。

(1)情感障碍的单胺学说:最初发现的两类抗抑郁药,即单胺氧化酶抑制药(MAOIs)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均作用于单胺在突触部位的清除过程。

SchildkrautJJ(1965年)首先提出情感障碍发病的儿茶酚胺学说。

心境障碍病人的临床表现及护理

心境障碍病人的临床表现及护理
,保证充足的睡眠,合 理饮食,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压力。
社会支持
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与家人、朋友保持联 系,寻求支持和帮助。
心理干预
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学习应对压力的技 巧,如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等。
早期识别与干预
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应提高警惕,及 早发现并采取措施。
为鲁莽。
思维奔逸
患者表现为思维跳跃快 速,话题转换频繁,言 语内容夸张,难以打断。
睡眠减少
躁狂发作时,患者睡眠 需求减少,常常通宵不 眠或仅需很少的睡眠。
抑郁发作的临床表现
01
02
03
04
情绪低落
患者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 自我感觉沮丧、无助、无价值

兴趣丧失
抑郁发作时,患者对日常活动 和爱好失去兴趣,回避社交场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情感波动 时可能出现思考困难、注意力 不集中等症状。
行为异常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情感波动 时可能出现行为异常、冲动、
自我伤害等行为。
混合性心境障碍的临床表现
躁狂与抑郁症状混合
混合性心境障碍患者在同一时间段内 同时表现出躁狂和抑郁的症状。
情感波动加剧
混合性心境障碍患者的情感波动更加 剧烈,难以预测和控制。
流行病学概况
01
02
03
全球患病率
心境障碍在全球范围内的 患病率较高,其中抑郁症 的患病率最高。
性别差异
女性在抑郁症中的患病率 高于男性,而男性在双相 情感障碍中的患病率较高。
年龄分布
心境障碍可发生于任何年 龄段,但青少年和老年人 是高发年龄段。
病因与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心境障碍具有明显的家族 聚集性,遗传因素是其发 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

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

(2)思维迟缓:思维明显缓慢,对 问话反应迟钝,注意集中困难,记 忆力减退,自感脑子迟钝,联想困 难。语言少、声音低。
(3)意志活动减少:病人活动减少, 多终日独坐一处不与他人交往,逐 渐发展到不去工作、疏远亲友、回 避社交,对过去的爱好和生活乐趣 一概丧失。严重者出现自杀行为以 求解脱,其自杀死亡率可达15%~ 25%。
大家好!
第九章
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
★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 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 思维和行为改变。病情重者可有精 神病性症状。
★心境障碍分类: Ⅰ双相障碍(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双 相型) Ⅱ抑郁症:单次发作和反复发作 (单相抑郁) Ⅲ躁狂症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
(4)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言谈 多是对自己评价过高,感到自己聪 明异常、能力无比、自我感觉良好。 可有夸大、关系或被害观念,甚至 妄想。 (5)躯体症状:交感神经兴奋的症 状。体重减轻,食欲和性欲增强, 睡眠减少。 (6)其他症状:常有攻击行为。谵 妄性躁狂
2.抑郁发作 (1)抑郁心境:情感低落、沮丧忧 虑。常表现愁眉不展、忧心忡忡, 对前途悲观失望,生活索然无味, 甚至有强烈的自杀欲望。病人有时 可表现心烦意乱、焦虑不安,惶惶 不可终日,或紧张激越。自感疲乏 无力、不思饮食。有的病人情感低 落有昼重夜轻的特点。
▲阿米替林:多用于焦虑和睡眠障 碍突出的病人 ▲多塞平:有较强的抗焦虑作用, 但抗抑郁效应弱
2)四环类抗抑郁药:常用的有马普 替林、曲唑酮(美舒郁)等;副作 用较轻。 3)MAOI(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 乙肼、异丙肼、新型的单胺氧化酶 抑制剂(吗氯贝胺)。
4)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简称SSRI):氟西汀(百优解)、 帕罗西汀、舍曲林等; 5)其他药物:如万拉法新、米他扎 平。

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措施

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措施

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措施一、心境障碍的定义在临床上,心境障碍又可以被称为情感性精神障碍。

这是一种归属于精神科的疾病,也是相对来说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

心境障碍患者通常会表现出持续且较为明显的心情高涨,或是与之相反的心情低落症状,并且在此种极端情绪的表达下,患者还会存在与情感状态相对应的思维逻辑方式和行为动作。

由于心境障碍是一种精神类疾病,所以当患者的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也会表现出与精神疾病患者相似的症状。

在心境障碍的宽泛定义下,临床根据心境障碍患者所表现出的不同症状类别将其进一步分为狂躁症和抑郁症。

狂躁症指的是情绪普遍较为激烈高亢的心境障碍患者,而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则比较低落。

从心境障碍的发病情况来看,一部分患者由于遭受了应激性的事件或与其特殊处境有关,可进一步分为急性发病或亚急性发病。

二、心境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观察临床护理人员主要从以下三种症状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境障碍问题,分别为情绪处于高涨状态或易激怒状态、思维非常奔放、精神运动性兴奋。

每天都有好心情并不意味着患者的情绪高涨。

高涨指的是有兴高采烈和洋洋得意的姿态,情绪上非常鲜明生动,并且患者的情绪会与周围的环境表现得更为协调统一,具有较强的感染性。

其中部分心境障碍患者表现出的情绪为易怒、容易发火,会出现摔毁东西或辱骂他人等行为。

极少数患者的个人情绪处于低落状态,出现短暂的抑郁或焦虑感。

当患者处于思维非常活跃的状态时,护理人员需要加强重视。

若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跟不上其脑海中所思考的内容,即可认定患者的思维处于较为奔逸的状态。

经常口若悬河,高谈阔论,或是由一个物体立刻联想到另一物体,这些都是心境障碍患者比较常有的思维表现。

当患者的思维较为活跃时,患者还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对于自己的评价甚高,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甚至会产生一定的被害妄想。

由于患者的情绪和思维均处于非常亢奋的状态,因此会导致其行动也较为活跃。

但从总体来看,行为相当轻率,冲动和鲁莽是心境障碍患者的典型特征。

心境障碍病人的临床表现及护理

心境障碍病人的临床表现及护理

其他 :幻觉、人格解体、对自我的不真 实感,感到自己似乎变成了另一个人。 现实解体,感到世界变了,好象隔了一 层幕一样。强迫症状、恐怖症状。老年 人认知功能下降,出现抑郁性假性痴呆, 好象过去的事情都不会做了。
三.混合发作
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 临床上较为少见。
环形心境障碍
活动增多 :由于心境告知、精力旺盛、而表现活 动增多,又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做事虎头蛇尾、 有始无终、好管闲事、打抱不平、当众演讲、讲 俏皮话、开玩笑、任意挥霍、行为轻浮、喜接近 异性。病情较重时、自控能力下降、举止轻浮粗 野或可出现攻击和破坏行为。虽然病人活动增多 但是病人精力充沛、毫无疲倦之感。
2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促甲状腺素释 放激素抑制试验阳性,这是重要的心境障碍的生物 学指标。有报道称10%的心境障碍患者可检测到抗 甲状腺抗体。这些都提示患者可能存在甲低。
3
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HPGH):抑郁症患者自 身诱导睡眠刺激的GH释放迟缓,对可乐定诱导GH分 泌增加的反应变为迟钝。提示抑郁症患者GH反应低 于正常对照组。
阻断负向思考
学习新的应对技巧
谢 谢!
2023
病因
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 神经生化改变 神经内分泌异常 脑电生理变化
心理社会因素
童年经历 应激性生活事件 认知理论与习得性无助
二、生化改变
多种胺代谢新假说:即五羟色胺是躁狂抑 郁性精神病的共同生化基础,五羟色胺活 动过度出现躁狂,活动不足则导致抑郁。
三、内分泌异常
1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抑郁症地塞米 松抑制试验阳性,提示其中枢NE功能低下,导致下 丘脑脱抑制,释放较多的CRF,进而使肾上腺皮质 分泌更多皮质醇。

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

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

第二节 护理程序的应用
躁狂病人的护理 抑郁病人的护理
心境障碍
第二节 护理程序的应用
躁狂病人的护理
【护理诊断】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体力消耗过度及 能量摄入不足有关。
有对他人施行暴力的危险 与失去正常的行为控 制能力有关。
睡眠型态紊乱 与持久兴奋有关。 思维过程紊乱 与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紊乱有关。 社交障碍 与思维过程改变有关
心境障碍的治疗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 中,采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人际关 系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等方法
药物治疗 躁狂发作首选锂盐;抑郁发 作时选用三环类和四环类抗抑郁药
电休克治疗 对重症躁狂发作、抑郁性木 僵、强烈自杀观念、药物治疗无效的病 人,可采用电休克治疗
返回目录
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
患者,女,32岁,会计。首次发病于1997年年底。单 位领导在总结会上提出要各部门进行工作考核,对财 务工作进行审核。当晚患者难以入睡。几天后少言寡 语,闷闷不乐,少食少动,自己轻语“我有罪”, “我不该吃饭”。“我贪污”,“该枪毙”等(经向 工作单位和家人了解,患者工作认真,未发现差错)。 语言缓慢简短,声音低沉。入院抗抑郁治疗2个月后, 症状消失,能正常工作和生活。1999年元月,病情复 发,无明显诱因地心情烦闷,语言少,语速慢,活动 少,整日卧床,整夜不眠。给医生和同事下跪,称有 罪,小孩的学费她拿去报销是“犯罪”夜间不用药不 能入睡,早醒。经阿米替林、氯氮平等药物治疗后症 状消失,自知力恢复出院。
境。
心境障碍
第一节 心境障碍概述
躁狂发作
心境高涨 病人整天喜气洋洋,
笑逐颜开,似乎从来没有忧愁和烦 恼。但有的病人情绪不稳定,骤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会得躁狂抑郁症? 简答:脑内兴奋性递质—— 5-HT(5-羟色胺) NE(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低下——抑郁
亢进——躁狂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附:自杀观念和行为
• 抑郁症自杀率高,是正常20倍,约67% 的患者有自杀观念,10%-15%的患者有 自杀行为,重度抑郁约1/6死于自杀。
• 特殊的自杀: 1、扩大性自杀 (患者杀死亲人后再自杀) 2、曲线自杀
2.思维迟缓:
思维联想缓慢,反应迟钝,思考问题困难,自觉 “脑子不转了”,“像生了锈的机器”。临床 表现为主动性言语减少,语速减慢,回答问题 拖延很久,难以出口,思考问题吃力,不能胜 任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
6、仪表及躯体症状:
特殊的面部表情:面容憔悴、目光呆 滞、嘴角下挂、两眉紧皱、弯腰垂首、 动作少,甚至端坐半晌而姿势不变。食 欲减退、体重减轻、便秘、性欲减退、 阳痿或闭经。
(三)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指反复(至少2次)出现心境和 活动水平紊乱的发作,有时表现为情感高涨、 活动增多等躁狂症状,有时表现为情感低落、 活动减少等抑郁症状,发作间期基本缓解。
双相障碍混合发作:指躁狂和抑郁症状同 时存在,临床表现都很突出,如情感高涨而运 动减少,情感低落而思维奔逸,持续病期不短 于2周。
(四)持续性心境障碍
表现为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每次发作很 轻,没有或极少严重到躁狂或抑郁的程度,通常一次 发作要持续数年,有时甚至占据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 社会功能受损较轻。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3.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HPGH):抑郁症患者自身诱导睡 眠刺激的GH释放迟缓,对可乐定诱导GH分泌增加的反应变为迟 钝。提示抑郁症患者GH反应低于正常对照组。
神经免疫因素
免疫系统功能受影响,反之,由于免疫功能 低下,而导致内分泌功能改变,不能耐受各种应 激因素而出现情感障碍。
脑电生理变化
睡眠脑电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总睡眠 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增多;REM睡眠潜伏 期缩短,且抑郁程度越重,REM潜伏期越 短;REM睡眠密度增加。
2.双生子研究与寄养子研究: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 56.7%,双卵双生子为12.9%。患心境障碍寄养子, 亲生父母患病率为31%,养父母为12%。
3.遗传方式:目前多倾向于多基因遗传方式。
4.分子遗传学研究:Egeland(1987)认为双相障碍 的基因定位于11p15.5,Mendlewicz(1987)推测 其基因定位X染色体的q27区域上。但以上两说均有 待进一步证实。
三无:无望、无助、无用 三自:自罪、自责、自杀 三低:兴趣下降、情绪低 落、精力下降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神经生化改变
1.5-HT假说: 5-HT1A和5-HT 2A受体功能相互拮抗, 两者平衡才能使心境正常。抑郁症、躁狂症患者5-HT 受体功能不平衡而发病。 2.NE假说:β1受体和α受体功能相互拮抗。抑郁症、躁 狂症患者NE受体功能不平衡而发病。 3.DA假说:D1受体和D2受体功能相互拮抗。抑郁症、 躁狂症患者DA受体功能不平衡而发病。
心境障碍分类
• 既有躁狂又有抑郁发作者称为双相情感障碍 (曾称躁郁症)。
• 仅有躁狂或仅有抑郁发作者称为单相情感障碍 (躁狂症或抑郁症)。
流行病学调查
• 大多有周期发作特点,躁狂症以春末夏初 发病,抑郁多见秋冬季。
• 中国1993年在7个地区抽样调查:总患病 率0.083%;在精神疾病终生患病率高低 排序中位居第三。
3、意志活动减退 (1)兴趣减少或缺失 (2)精力缺乏 (3)抑郁性木僵(与紧张性木僵鉴别?)
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统称为精神运动迟滞
4、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在悲观失望、罪过 感、无价值感的基础上形成妄想,如罪 恶妄想、疾病妄想、被害妄想等;可有 感知觉障碍。对疾病缺乏自知力。
5、睡眠障碍: (1)入睡困难、睡眠浅和早醒 (2)晨重暮轻:早晨7-8点钟时情绪最低
【症状标准】 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并至少有下列3项(若
仅为易激惹,至少需4项): ①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 ②语量增多 ③思维奔逸、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的体验 ④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 ⑤精力充沛、活动增多、难以安静 ⑥鲁莽行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行为 等) ⑦睡眠需要减少 ⑧性欲亢进
【严重标准】 严重损害社会功能 或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病程标准】 ①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周 ②可存在某些分裂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标
准。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 缓解后,满足躁狂发作标准至少1周。
【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 排除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躁狂
(二)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 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症状中的4项:
准。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 解后,满足躁狂发作标准至少2周。
【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 排除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三)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
指反复(至少2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 紊乱的发作,有时表现为情感高涨、活动增 加等躁狂症状;有时表现为情感低落、活动 减少等抑郁症状,发作间期基本缓解持续病 程不短于2周。 ①本次发作符合上述某种发作的标准;
另外,也有人认为父母的养育方式也与子女成年后是 否容易患心境障碍有关。
应激性生活事件
配偶、子女或父母亡故,居丧者可增加抑郁症的 发病率。Paykel报道在经历一些可能危及生命的生活 事件后6个月内抑郁症发病危险增加6倍。
遗传因素
1.家系研究:心境障碍患者有家族史者为30%41.8%。心境障碍先证者亲属患病概率为一般人群的 10-30倍。
B.2次以上的复发,特别是近5年有2次发 作者应维持治疗,一般至少2-3年;
C.多次复发者,主张长期维持治疗
(2)抗抑郁药物治疗的药物选择 1)依据:
恶劣心境:抑郁心境持续或反复至少2年,正常心境很 少持续几周,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环性心境:轻躁狂和轻抑郁持续或反复交替发生至少2 年,特征为持续性的心境不稳定。
二、诊断标准(CCMD-Ⅲ)
➢症状标准 ➢严重程度诊断标准:社会功能
受损 ➢病程标准:>1W/2W ➢排除标准
(一)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
①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②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④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⑤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⑥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⑦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⑧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⑨性欲减退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 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病程标准】 ①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②可存在某些分裂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标
感染力,能引起周围人的共鸣。 (3)部分患者以易激惹的心境为主。
2、思维奔逸
(1)属于思维联想(思维形式)障碍 (2)表现为联想速度的明显加快
体现为思维敏捷、记忆增强、随境转移、 出现音联、意联和韵联
浮想联翩 语言增多 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 出口成章 一挥而就
3、活动增多(精神运动性兴奋)
(1)精力旺盛,不知疲倦。
第七章 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
心境障碍的定义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 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一般指情 感的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部分 病人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1896年,Kraepelin 首次将两组外表完 全相反而本质却相 同的躁狂症和抑郁 症归为一种疾病, 并将其命名为“躁 狂抑郁性精神病”。
• 性别:女性>男性。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心境障碍病因尚不清楚,与遗传因素、神经 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 大多数学者认为:遗传因素或性格特征起主 导作用,心理社会因素起促发作用,负性生 活事件起着“扳机”作用。
心理社会因素
童年经历
Bowlby认为亲子分离或存在分离的威胁,使儿童 成年后易患某些障碍。精神分析理论也认为,在童年期 因分离或死亡造成的母爱剥夺,在成人期易患抑郁症。
第一节 心境障碍的临床特点
一、临床症状
(一)躁狂发作基本临床表现是“三高”症状: 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意志活动增强。可
有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
(二)抑郁发作基本临床表现是“三低”症状: 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
(一)躁狂状态(mania)的临床症状
1、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必备症状 (1)患者主观体验愉快,自我感觉良好 (2)患者的内心体验和周围环境相协调,极富
(2)被动注意增强:做事虎头蛇尾,爱管闲事, 挑剔他人,好打抱不平。
(3)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的判断:做事缺乏 深思熟虑,挥霍无度、狂购乱买、随意馈送 他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