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悟和禅悟及其现代解读

合集下载

以禅喻诗之个人看法

以禅喻诗之个人看法

“以禅喻诗”重在“妙悟”“以禅喻诗”是严羽《沧浪诗话》论诗方式的特点和诗论的一大命题,说的是用禅思的悟去理解和阐释诗歌创作的规律和奥秘,欣赏和感悟诗歌的意境。

他在书中多次运用禅宗语言,如“悟”“熟参”“正法眼”等,其目的就是为了将诗歌理论说得更为清楚。

“立论依据在于诗与禅在把握对象世界的运思方式和语言策略上极为相似”,但我认为,其语言策略也是源自思维方式;所以综合来看,虽说以禅论诗的风气并不始于严羽,但他的“以禅喻诗”却在思维方式相通的层面使禅与诗走向圆融。

禅可以喻诗,说明二者有相通之处。

“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处可寻”,严羽针对北宋诗歌尚理,尤其是“无一字无来历”“点铁成金”等诗论而标举“兴趣说”,有两层含义,一是“兴趣”是最高艺术境界,即诗写得空灵蕴藉,深婉不迫;二是以“羚羊挂角”等佛家公案意在说明“兴趣”不是依靠知识和学问获得,而是靠禅宗的妙悟来掌握和领会。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以禅喻诗”能够得以实现,其核心也是在“妙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联结禅与诗的桥梁,也是禅与诗的共通之处。

“妙悟”在禅是修禅的核心,根本要义在于通过参禅“识心见性,自成佛道”,达到本心清净、空灵清澈的精神境界;“妙悟”在诗则是对诗歌审美本质与艺术特征的把握,也是引发创作好诗的契机。

【一、禅与诗的契合点】禅是佛教的中国本土化,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彼时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态度,而玄妙的禅境又和历来推崇的含蓄、深远的诗境有着某种相通之处,要达到这种玄妙与深远,就需要一种非理性、非逻辑的直觉体验,“妙悟”是最佳选择。

严羽说“以禅喻诗,莫此亲切。

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卽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也点明了佛法、诗法皆是从自身悟出。

【二、妙悟所体现的思维方式】禅宗讲究瞬间顿悟,于刹那超越一切,“妙悟”本身严格说来是运用禅宗思维后达到的参禅结果,其中包含非逻辑的直觉体验这种思维方式,突破一切界限束缚和思维逻辑,在形象、跳跃的思维中达到物我合一;又包含不可喻的思维方式,即顿悟的内容和内心达到境界的喜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主张不立文字,只以拈花微笑的以心传心、当头棒喝等动作语言和“嘶风牛马”等机锋话头引人自证自悟,达到“我”所达到的境界。

分析王维诗与禅

分析王维诗与禅

分析王维诗与禅分析王维诗与禅唐代诗坛上,受佛教思想影响最大的诗人莫过于王维。

下面来看看!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王维在世时。

他的友人苑成就称他是“当代诗坛,又精禅理”(《酬王维序》)。

后代诗评家也注意到王维与佛教的紧密关系,赠予他“诗佛”称号,并将其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相提并论。

一、工维与禅王维,字摩诘(公元701―706年),太原祁县人。

自幼聪慧,出身于官宦世家,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书香的熏染,能诗善画,精通音律,多才多艺。

早年有儒家治世之抱负,中年具道家隐逸之风采,晚年得佛家治心之精髓,很符合古代传统士大夫“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的理想人格。

王维晚年沉迷佛法,与早年家庭环境有关。

据其《请施为寺表》,其母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温柔敦厚的母亲长年诵经奉佛,潜移默化。

而其弟王缙也是大照禅师的弟子,“尝官于登封,因学于大照。

”浓郁的家庭氛围,深刻影响了王维的思想。

王维信佛还与当时佞佛的社会风气有关。

开元、天宝年间,禅宗大盛。

北宗神秀初到长安,“王公已下,京邑士庶,竞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曾受武则天、唐中宗礼遇,安史之乱前兴盛一时。

王维写过一篇《为舜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大通就是神秀,大照就是普寂(神秀亲传弟子)。

乱后,北宗渐微,南宗兴起,王维受南宗首领神会之托为慧能(南宗创始人)撰写了一篇《能掸师碑》。

从这一表一碑中也可看出,王维对禅学有很深的造诣,绝非一般人的浅尝辄止。

然而王维信佛,更多的受个人经历的影响。

开元十三年,因伶人舞狮子案受牵连,被贬济州,任司仓参军,后经张九龄擢拔。

张九龄被贬后,李林甫上台,政治日益黑暗。

王维失去了政治依靠,也失去了早年博取功名的雄心,隐逸思想占据主流。

安史之乱中,“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王)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

维服药取痢,伪称暗疾。

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居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诗歌与禅宗的会通观(一)

诗歌与禅宗的会通观(一)

诗歌与禅宗的会通观(一)摘要:作为一种抵达艺术与人生至境的独特修持方法,诗与禅秉持“悟”、“妙悟”而抵达般若妙境。

禅宗不藉文字、否弃概念,通过对思维定势的消解而超越对立,以情尘意垢的遣除而洞见自性本心,其进入诗学领域,对诗歌发生的艺术思维与个体审美心理体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自见本性、直指本心的超验意识,与文艺创造活动圆融、会通。

关键词:诗禅一致艺术精神思维形态会通观诗论中的活法是在禅宗活参的启发下提出来的。

活法、无法之观念,均由彻悟中来,彻悟之后,有法皆活,死蛇活弄,故能运用自如。

承认有法,又注重活法之重要,由有法而倡活法,由活法更进而主张无法,亦出自佛禅。

禅人未开悟之先,有修有证,必依于法;大彻大悟之后,则无待于法。

诗人作诗,非无法度可寻,然成诗之后,无法度可窥,如刘禹锡称白居易之诗是“行尽四维无觅处”,谓无法得其成诗之法也。

《五灯会元》载谷隐与金山昙颍的一次对话,隐曰:“语不离窠臼,安能出盖缠?”师叹曰:“才涉唇吻,便落意思。

尽是死门,终非活路。

”①以无法建立万法,关键乃在一悟字,“栗太行曰:诗贵解悟,识有偏全,斯作有高下。

古人成家者如得道,故拈来皆合,拘拘于迹者末矣。

”②由无法而建立万法,成其无法之用,亦在彻悟,“诗人未开眼,不知有自心自身自境,堕于声色边事者,皆循末而忘本者也。

”是以禅人之“开眼”(彻悟),以明诗人彻悟。

诗人悟后,方知有自心之为本,遂不外求,亦不从人之后,无取法用法之观念,发声为诗。

只有对艺术作品的深刻参悟,才能达到圆融无碍、澄澈两忘的境界,这不仅是审美顿悟的极致,更是审美创造的终极境界。

一悟是中国本有的概念,是审美认识由事理不明到豁然贯通的飞跃。

钱钟书引陆世仪《思辨录辑要》中语:“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

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

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火可不灭。

故悟亦必继之以躬行力学。

”悟本是禅学术语,《说文》释“悟,觉也。

浅论王维后期诗歌与禅的关系

浅论王维后期诗歌与禅的关系


随 着 诗 人年 事 的增 长 , 阅 历 与悟 性也 越 来 越 深 ,禅 教的 “ 随缘任 运 ”诗歌 中得 以流 露也 就越 来越 明显 。顺其 自然 的人 生哲 学 , 内心 的清 静 ,“ 万事 不关 心 ” 、避世 忘我 的 心态 ,越 来 越深 刻 的展 现 在读 者 面 前 。这 正如 他所 说 : “ 一 生几 许 伤心 事 ,不 向 空 门何 处销 ” 。 诗 人 由脱 俗 而避 世 , 由避 世 而 爱 自然 , 与 自然神 交 而 悟 禅理 ,“ 松风、山 月照 弹琴 ,而 得 穷通 理 ” 。 没有 目的 ,没 有 意识 。没 有生 的 喜 悦 ,也 没 有 死 的 悲 哀 。悠 然 之 中,禅 宗 的 “ 随 运 任
( 二) 禅在悠 然闲适 中 王 维 的后 期 诗 歌 ,尤 其 是 田园 诗 ,还 常常 流 露 出一 净、淡 雅 的文字 之 中,给 后人 以无 限 的启迪 。本文 着重 从 随缘 任运 ”的思想 。任 心 分 析王 维后 期诗 歌 中所表 现 的禅 意 ,来进 一步 探讨 其后 期 种 超脱 尘世 亲近 自然 地意 趣和 “ 自在 ,“ 无 住于 心 ”的禅 宗 要 旨 ,使 诗 人 身处 尘 俗 中而 心 诗 歌与 禅之 间的微 妙关 系 。 “ 远离” ,对 什么 都很 淡漠 ,无 关乎 心。正 因为 禅主 张任 运 关 键词 :王维 后期 诗歌 ;禅 ;关系 自在 ,随处 领悟 ,反对 拘 执束 缚,更 反对 雕琢 藻饰 ,一 切 在 中 国的诗 史上 不仅 有 “ 诗 仙 ”和 “ 诗圣 ”这 两座 高 都 在 本 然 之 中 ,一 切 都 是 淡然 无 为 。 于是 诗 人 以恬 淡 之 峰 ,还 有 一颗 中 国诗 歌 史 上熠 熠 生辉 的明珠 一一 王 维 诗。 心 ,写 山水清 晖 ,意境 悠 远 ,词 气 闲淡 , 白描 的手 法 ,素 正 如 闻一 多 先生 曾说 ,“ 王维 替 中 国诗 定 下 了地道 的中 国 淡 的语汇 , 点染 出薄雾轻 笼 的画面 。 诗 的传 统 ,后 代 中 国 人对 诗 的观 念 大 半 以此 为标 准 , 即 如 《 酬张 少府 》 : “ 调 理性 情 ,静 赏 自然 ” 。 l 王维 诗歌 的地位 从 中可见一 斑 。 晚 年 惟 好 静 ,万 事 不 关 心 。 自顾 无 长 策 , 空 知 返 旧

禅与诗

禅与诗

摘要禅与诗,本属宗教与文学两个不同的领域,但由于二者对于世界的认知与把握有着相通之处,都需要细腻的体验,直觉的把握,所以,二者就有了沟通的可能性。

本文就此展开。

关键词禅与诗悟般若文章编号1671-0703(2009)09-338-01禅与诗,本属宗教与文学两个不同的领域,但由于二者对于世界的认知与把握有着相通之处,都需要细腻的体验,直觉的把握,所以,二者就有了沟通的可能性。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经历了千年曲折的历史发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中国本土佛教——禅宗。

禅是佛教中国化后最符合中国雅俗情趣的学说,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影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分南北两派。

北宗倾向于义学,南宗更注重言论之外的观照和妙悟,讲究“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中国的禅思想主要表现为南禅的发展。

不限于义理的纠缠,而重内心之契,主张“以心传心”。

强调心的自足性,强调主体在当下一刹那的体悟,由悟使人从束缚中解脱,达到生命的澄明之境。

禅宗的思想基础是“般若性空”。

所谓“般若”,意思是“智慧”,所谓“空”,即“空虚”,就是用智慧去体悟世界,参悟万物。

禅宗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众生受难,解脱“苦海”的唯一途径便是返观自性,自悟本心,霎那间心的自由与解脱的“悟”是禅的生命。

禅主张静虑,靠实际的修行去悟道,所侧重的佛理主要是一种无为和闲适、淡定、豁达的生活态度,与中国文人的情趣倒有暗合之处,所以它也得到了文人的赏识。

禅宗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一种诗性思维方式,以可感之感传达不可感之感,是用精神深处的体悟去表达对于外物的观感。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用语言来指向的,语言是有遮蔽意义的,所以,这个世界是虚拟的,并非是真的世界。

六祖慧能云:“性即空寂。

”空才是世界的本原。

对于空,语言是无能为力的,说出来便已经失去了本真。

只有靠悟才能达到禅的境界,才有可能真正参透真。

即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

因此禅宗视语言为枷锁,是束缚人心的牢笼。

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学:古典文学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学:古典文学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学:古典文学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古代中国的诗词歌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为灿烂璀璨的组成部分。

通过古典文学的长河,我们可以感受到先贤们对生活、自然、人情、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这些智慧启示不仅在古代有所体现,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生活态度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融入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然。

他们在墨宝中表现了对人生的无限怀才不遇,对风花雪月的真情表露。

他们的豁达、真诚、豁达等生活态度,对当代社会中工作繁忙、竞争激烈等问题给予了启发。

二、自然观察古代诗词中对自然的描写是其独特之处。

他们常以山水、春夏秋冬、日月星辰等自然景象为素材,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通过反复描绘,他们不仅去研究物之外的属性,更深度思考诸如植物、动物、自然现象哲学背后的精神内涵,对当代人本真生活方式的启示不可忽略。

三、人情世故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常从周围人群的活动、人物的命运等入手,展现了丰富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俗。

通过对人情世故的描写和分析,古代文学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在这种揭示下,本真、真诚、宽容、敬业、正直等品质在当下社会中是值得珍视的。

四、道德探讨古代文人在诗词歌赋中对道德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他们以古代典籍为基础,对孝让、友爱、忠诚、正义等价值观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现和思索。

古典文学对现代人提出了人文关怀、道德诚信的挑战,引领人们寻找更高尚的行为规范和人生目标。

五、文化传承古典文学作为国粹之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和传承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继承古代文学作品的精神,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推动文化复兴和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古典文学不仅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更是对待现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反思。

借鉴古代文学的智慧启示,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保持真诚、宽容、包容的心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为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现代诗歌禅解

现代诗歌禅解

于我们在 大众文化时代 重返 心灵生活。
关键词 : 现代禅诗 ; 禅理 ; 解 禅
中 图分 类号 : 2 I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3 8 7 (0 10 — 14 0 10 — 4 7 2 1 )9 04 — 3
中国禅 的特点是 “ 了群动 ” “ 静 、空纳万 象” 它从来 不 固 , 着于任何一个特定 的价值系统。 这一 点尤其适合在这个价值 多元 时代抚慰诗歌之魂 , 融通古今 中外 。“ 禅诗 ” 之所以能够

化 。无人读诗不是 因为诗太飘 渺 , 而恰恰是因为缺少基于世 娇 嗔 ; 老伯不言 , 了份热情 , 少 但平原村 的韵味却不因不着颜 不争风流的静 吐芬芳 , 是平一村 、 平二村 、 平三村这些朴素 的 名称 , 是没有名字的安宁气息 。《 在平原村 》 里那个静默 的村
庄。 花、 瓦、 小 屋 水塘 ……若 以空灵觉照之 心去看待 , 又别是
湖 北 社 会科 学 2 1 0 1年 第 9期
现代诗歌禅解
李春华
( 广东金融学院 传媒系 , 广东 广州 5 0 2 ) 15 1
摘要 : 中国禅文化具有本体上 的开放性 , 这个开放的本体尤其适合在 当今价值 多元时代抚慰诗歌之魂 。 现代禅 “
诗” 就是 这样 一个重要的载体。 禅诗的基本义理可概括 为九 个字 : 静、 光、 、 化、 、 “ 空、 觉、 通 随、 常 简。 禅诗” 的存在 有助
“ 与无声 的“ 中涵拥着无穷的意味。 看” 笑”
像一幅铅笔素描 , 平原村平淡而别 致 , 没有少女 , 了些 少 色而消减 , 悠悠然中透着 不言不语 的美 。 这种美 , 是紫色花儿
诗韵 的根源 , 诗歌本体精神 的丧失必然导致诗无神韵和 口水 俗文化土壤 的精神 超越 : 诗无本体难有深韵 是一方面 , 而囿

现代禅诗特点解析现代禅诗

现代禅诗特点解析现代禅诗

《现代禅诗特点解析:现代禅诗》摘要:显性禅诗隐性禅诗禅理摘要:对“现代禅诗”的界定,有“显性”与“隐性”之分,禅家讲的“觉悟”不同于世俗的“智慧”,“觉性圆满”更是不可思议的境界,禅宗公案里,那些指东说西,颠三倒四,说反话,参活禅,拳打脚踢,呵佛骂祖等等怪诞行为,随处可见,其目的就是绕开常规与定见,直指人心关键词:禅诗显性禅诗隐性禅诗禅理摘要:对“现代禅诗”的界定,有“显性”与“隐性”之分。

显性禅诗偏重于主观意图和诗人的禅修背景;隐性禅诗偏重于读者接受和阅读体验。

好的禅诗不一定是讲禅理的诗,而是禅悟心灵的诗性流露,是超越语言义理的心灵“悟入”。

空灵、静定、妙觉、通达、随顺、运化便是现代诗歌禅理的体现。

从理论上对“现代禅诗”进行界定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因为所谓“禅诗”既可以是“显性”的(偏重于主观意图和诗人的禅修背景),也可以是“隐性”的(偏重于读者接受和阅读体验)。

由于禅与诗的本体关联,真正的禅诗不一定是讲禅理的诗,而是禅悟心灵的诗性流露,是超越语言义理的心灵“悟入”。

这也意味着禅诗不一定非要是“显性”的,它可以是隐性的,只要沟通了禅心本体,无意为禅反倒能自显禅意。

比如诗人梁积林并没有多少禅修背景,也谈不上“以禅喻诗”的主观意图,但他写的雪原大漠、茅店莽夫之类的诗,颇得几分禅心真髓。

虽然整体评价“禅诗”有一定困难,但是仍不妨对现代禅诗之“禅性”作某种赏析性的义理概括。

笔者拟以几个关键词:空灵、静定、妙觉、通达、随顺、运化,试图对现代诗歌的禅韵和审美风格进行一番解读和探寻。

一、空灵古诗云:“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1}空船载月是一种超拔世俗的境界,“空”不仅具足一切,而且有审美意趣,以空为美是东方文化的底色。

清代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中说:“凡诗之妙处;全在于空。

”{2}艺术境界的空灵有内蕴无限之感,这个空明灵动的本体不仅是信仰的支撑,也是中国诗歌美感神韵的源头。

禅法与诗法中的“妙悟”

禅法与诗法中的“妙悟”

大厦,请皇上体谅不要给他调房了!”由于裴氏的再三辞谢,唐太宗只好派工匠翻新了几间旧房子。

魏征64岁那年因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唐太宗听到噩耗后非常伤心,下令举行盛大的葬礼,裴氏赶紧出来辞谢并请大臣禀告他说:“魏征一生俭朴,葬礼排场太大,与他平生志愿有违,恳请皇上收回成命吧!”唐太宗只得为魏征举行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葬礼。

葬礼结束以后,裴氏也没有去住唐太宗给盖的新房子,依旧与儿子住在原先翻修过的老房子里,过着清贫、淡泊而宁静的生活。

古语说“妻贤夫祸少”,裴氏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她用自己的言行铸就一代贤妻良母的高大形象。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人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闻喜县人民文化馆)作者简介:安冬梅(1968-),女,山西运城人,本科,研究方向:传统文化。

“妙悟”是中国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它源于佛教,后被引入诗学中,作为诗歌创作和欣赏的一个重要标准。

虽同为“妙悟”,禅法和诗法中的这一概念,既有相通,也有相异。

“妙悟”是美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它涉及诗歌活动中的创作、审美体验以及批评鉴赏等重要的理论问题。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妙悟”概念最早来源于佛教禅宗,是禅宗悟道的不二法门,而在佛教未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早已有了“悟”的概念。

中唐以后,禅道大为兴盛,著名诗人司空图、皎然等,都喜欢以禅入诗,渐渐将禅法中的“妙悟”演变为诗法中的“妙悟”。

一、“妙悟”的来源在《西游记》中,唐僧的三个徒弟分别叫做悟空、悟能、悟净,这三个名字有其内在的意义,从这里人们就可以看出,“悟”在佛教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那么“悟”的来源是什么呢?“妙悟”简称“悟”。

禅悟的三境界

禅悟的三境界

禅悟的三境界张荣生禅和诗似乎有不解之缘,参禅需领悟禅境、学诗需领悟诗境。

它们都需要从悟入手。

韩驹《赠赵伯鱼》: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来皆成章。

所谓正法眼,指体悟正法智慧的宝藏。

相传佛祖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

佛祖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付诸摩诃迦叶。

不论是学诗还是学禅,未悟之前,得遍参各种各样的方案,觉悟之后,才能进入正法智慧的宝藏。

进入参禅学诗的境界,参禅得成正果,学诗能出口成章。

钱钟书《谈艺录·妙悟与参禅》对此有深刻的分析。

他说:“夫‘悟’而日‘妙’,未必一蹴而至也,乃博学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也。

学道学诗,非悟不进”。

钱钟书还引《思辨录辑要》所云:“人性中皆有悟,必功夫不断,悟头始出。

如石中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

”这就是说,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扫除迷茫,断却烦恼,证得诗法,佛法真相的过程。

敲击不已,功夫不断,博采众长,方能进入悟境。

袁牧《续神品·禅悟》认为:“鸟啼花落,皆与神通,人不能悟,付之飘风”,严羽对此说的更清楚:“大抵禅道惟在妙语,诗道亦在妙悟”,韩愈知识渊博,但悟性比不上孟浩然,所以作诗赶不上孟浩然,这说明悟性比知识渊博更重要。

佛祖六年苦行未能步入正道,以后到菩提迦叶,在一棵菩提树下经受住了波甸魔王派来魔女的诱惑,又抵挡住了魔兵魔将的威胁。

在禅定中经历从初禅到四禅的不同境界。

数十日后的一个拂晓,终于大彻大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佛是佛陀的简称,是梵文Buddlla(布达)的音译。

意为觉悟者。

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俱足的大圣人。

禅诗是禅与诗的合璧,用诗的形式表现深远的禅意。

禅宗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对悟的把握,最经典的表述莫过于三境界论。

第一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今朝”点明时间,“郡斋”点明地点。

“冷”则贯彻全诗。

诗人不仅感到外在的冷,也透露出了心头之冷。

由于冷,忽然想起远在山中的故人。

诗词意境解析古典诗词中的禅意哲思

诗词意境解析古典诗词中的禅意哲思

诗词意境解析古典诗词中的禅意哲思在古代中国文化中,诗词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拥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意象的古典诗词,往往能够传达出禅意哲思。

本文将对古典诗词中的禅意进行解析,探讨其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诗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形式,能够通过丰富的意境和形象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在古典诗词中,禅意哲思常常以抽象的方式被表达出来,通过对自然、人生、心灵等方面的描绘,引起读者对于生命、人性和宇宙的思考。

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

首先,我们来看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河壮丽景色来唤起读者的凝思。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也反映了时间无情流逝的道理。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暗示了人们的追求和不断超越的观念,它喻示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和极致追求,与禅宗思想中的“修行在日常”相呼应。

其次,我们来看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热衷于猎事的年轻人,通过狩猎的场景来展现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无常。

诗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表明主人公在年轻时的豪情壮志,而“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则暗示了人生欢乐与挫折交织的复杂,其中包含着禅意哲思的“随缘”和“看破红尘”。

最后,我们来看明代诗人唐寅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首词以长江的东流为背景,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世事的变幻。

词中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传达出了人生的无常和世态炎凉,呼应禅宗思想中的“无常即常”。

通过描写长江滚滚东流,唐寅展现了“一切皆空”的禅宗观念。

以上只是对古典诗词中禅意哲思的简单解析,实际上,古代中国文人墨客们以诗词为媒介,借助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表达了对生命、人性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和领悟。

禅思与中国当代诗歌

禅思与中国当代诗歌

禅思与中国当代诗歌黎荔内容摘要:禅思与中国当代诗歌之间有极深的沟通与关联,不但能为现代诗提供可资借鉴的思维方式及创造美感的无穷空间,还有利于反拨当代诗歌过于张扬、浮躁的弊病,使诗人从蹈虚凌空回到“即事而悟”,以平常心关注日常生活的体验与实践。

禅思诗学与现代主义诗学之间的榫合极具可能性,禅宗对语言彻底“忘言”、“除故”的方式,与现代诗消解语言的追求有相当程度的默契,在非非主义、超现实主义、相对主义这些当代诗歌潮流中,均可以找出禅宗文化的因素。

诗人孔孚、车前子、大仙、梁健的一些作品表达了对禅的兴趣、理解和体验,以禅入诗的迹象较为明显;游刃、欧阳江河、谷行、臧棣及晚期舒婷的一些作品虽然有颇为浓重的欧化痕迹,但其超度身心、与道体同一的内在意蕴却包融了丰盈的禅意,臻于无意为禅而禅意、禅味自足的境界。

诗禅相融是中国当代诗歌开阔自身境界、汲取传统资源的一条路径。

关键词:禅思当代诗歌超越语言直觉顿悟以禅入诗诗禅相融“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元好问的这两句诗,道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与禅密切相关的玄机。

在中国诗史上,诗与禅的关系是一个显著的文学现象,不管是以禅入诗,以诗入禅,还是以禅论诗,以禅喻诗,都潜蕴着诗禅相通、互为转换的内在机制。

对禅与中国古典诗歌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术界很早就给予了关注。

那么,禅与在深刻的文化断层中成长起来的当代诗歌之间,是否还继续保持着沟通与关联呢?这一领域的研究,由于当代诗歌现象芜杂纷繁且距离太近,目前尚未得到深入开展。

虽然当前诗歌创作已滑向了文化边缘,甚至有人已作出了关于世纪末诗歌死亡的预言,但其实诗歌之所以不再引人注目,主要是由于它消散了先前的表演性。

在一种调整和蓄积中,90年代以来的诗歌仍以巨大韧性和坚实成绩向前探索着。

千年诗国,诗韵不灭,禅机圆活,在在显现,从诗学倡导到创作实绩,许多迹象在表明,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下,同是生命美学和体验美学的诗与禅依然互为缠绕、血脉相通。

一、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西方十九世纪象征派诸诗人说诗已近于严羽的以禅说诗,“有径比马拉美及时流篇什于禅家‘公案’或‘文字瑜伽者’;有称里尔克晚作与禅宗文学宗旨可相拍合者;有谓法国新结构主义文评巨子潜合佛说,知文字为空相,破指事状物之轮回,得大解脱者”。

诗词意境解析哲思与禅悟的结合

诗词意境解析哲思与禅悟的结合

诗词意境解析哲思与禅悟的结合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哲思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诗词常常蕴含着对人生、自然、宇宙等哲学命题的思考,与禅悟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又深远的美学审美。

本文从多个角度入手,探讨诗词意境解析中哲思与禅悟的结合。

一、生命哲学的诗词意境诗词意境描绘了生命的美与哲学的思辨,让人们体悟到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表达了人生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追求不息,表现出人们对人生一种超越的哲思意识。

而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则以孤寂之意境,反映出禅宗哲思的舍离与超凡的意识。

二、自然哲学的诗词意境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也是人类哲学思考与禅悟的源头。

古人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载体,表达哲思与禅悟的深刻洞见。

例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中凭借秋夜的寂静与凉爽,让人感受到宇宙万物的无声与和谐。

又如唐代孟郊的《登科后》:“两汉文宝已破颜,三星策府暗含嚣。

世间烽火如纷纷,杂沓人事令人倦。

”以自然的广阔与纷繁,提醒人们关注自然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人生哲学的诗词意境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传达着生活的哲学与思辨。

古人们运用诗词将人生的喜怒哀乐、曲折起伏表达得淋漓尽致。

唐代杜甫的《秋夜忆舍弟》中写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通过描述一位女子的美丽与独立,借以彰显人生中的追求与价值一课;唐代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则表达了人们对爱情与相守的向往之情。

综上所述,诗词意境解析中的哲思与禅悟的结合,使作品更加深邃而富有哲理。

第五讲禅言与诗语感悟心得

第五讲禅言与诗语感悟心得

第五讲禅言与诗语感悟心得篇一:禅言与诗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情感表达。

在第五讲中,我们将探讨禅言与诗语在感悟心得中的应用。

禅言是一种古老的佛教语言,以其简洁、深刻的表达方式,让人们在冥想和实践中理解生命的真谛。

禅言常常使用比喻、隐喻和寓言等修辞手法,让人们从中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禅宗大师达摩的一句话:“把心拿来,我给你安”,深刻地表达了人类内心的不安和寻求宁静的真谛。

诗语则是文学中的经典形式之一,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情感的表达,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美好。

诗语常常运用比喻、象征和夸张等修辞手法,让人们从中领悟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英国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的一首诗:“当生命之舞开始时,有何人能阻止他,当生命之舞结束时,有何人能跟随他”,深刻地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美好。

在感悟心得中,禅言和诗语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它们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禅言和诗语也可以启迪人们的思维和创造力,让人们更加敏锐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乐趣。

禅言和诗语在感悟心得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启迪人们的思维和创造力,让人们更加敏锐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乐趣。

篇二:第五讲禅言与诗语感悟心得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和疲惫。

而禅言和诗语则可以给我们带来内心的宁静和启示。

以下是我对禅言和诗语的一些感悟和心得。

禅言告诉我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放弃,要坚持下去。

总会有出路的,只要坚持不懈,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禅言还说,“日用常道,平常心是道”。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量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平常心态。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更好地享受生活。

禅言还教导我们,“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过分执着和追求某些东西。

诗与禅

诗与禅

诗与禅关键字:诗禅禅宗是最具中国气派的佛教,也可以说它是中国自己的佛学。

佛教自东汉传人中国以来,到唐代禅宗的建立,花了600年的时间,这是中国对佛教这种外来文化的漫长的消化过程。

禅宗的通达、印“放的精神,质朴明快和讲求实际的作风,都是中国固有的民族性格的表现。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禅宗一出现,就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其影响迅速扩大到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对文学的影响当然也非常显著。

唐宋时期,诗人与禅僧交往是一种很时髦的事,象唐代的王维、韦应物、刘禹锡、颜真卿、权德舆,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等人,都与禅僧过从甚密,他们都是禅的爱好者,有的甚至是忠实信奉者,所写的诗有着浓厚的禅味。

杜甫是一个“一饭未曾忘君恩”的典型的儒家诗人,但连他也说过:“余亦师粲可,身犹缚禅寂。

”(《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韩愈是个排佛很激烈的人,但他后来也忍不住和禅僧交往起来,可见禅宗对当时诗人的吸引力。

再从禅僧方面来看,由于禅宗扫除了种种戒律和坐禅仪式,他们也就有充裕的时间去与公卿文士交往、去涉猎外典、去搞艺术。

禅宗中的诗僧很多,如唐代的灵一、清江、皎然、灵澈,五代的贯休、齐己,宋代的惠崇,参寥、洪觉范都是很著名的,他们在诗中除了证性谈禅之外,也吟咏世俗情,文人士大夫很欣赏他们的作品。

此外,在禅家内部的参禅悟法的功课中,诗歌也是很重要的工具,祖师开示机缘,门徒表达悟境,往往离不开诗。

诗与禅的联系既然如此密切,那么人们从理论上来探讨二者的关系,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概观唐以后的人对诗禅关系的看法,似乎可以归结出这样几种意见,一是诗禅相异说,二是诗禅相似说,三是诗禅相同说。

对于这几种意见,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它们哪个对、哪个错,因为它们有各自的不同角度,所以意见难免有互相抵牾的地方。

但如果拨开这些浅层上的现象,我们即可发现各派理论在深层上的相互补充,它等待着我们今人在综合各代各派意见的基础上把它发明出来。

一、诗禅相异说如果从较为外在的角度来看禅的宗旨,它与诗的对立性是很明显的。

禅诗的“禅味”与“诗味”.

禅诗的“禅味”与“诗味”.

禅诗的“禅味”与“诗味”.说到禅诗,首先要弄清楚“禅”的含义。

禅,乃梵文音译“禅那”之略,其意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等。

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息心静寂地思考修佛的途径和功果。

随着佛教中国化的进程,禅的含义也在发展变化。

比如“禅”常与“定”连用,称为“禅定”。

定,乃梵文的意译,也译作“等持”。

禅定,是说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

这是修佛所能达到的较高境界。

汉化佛教进一步发展,佛教宗派纷起,其中“禅宗”的崛起,使禅定的观念进一步展开,这时的“禅”的含义已不仅仅是“静虑”,而升华为涅槃之妙心。

尤其是六祖慧能创立的南宗禅,主张“明心见性”、“直指人心”、“顿悟成佛”。

这时的“禅”,从人心深处到大千世界,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而禅定的意境也更高一层,进入涅槃之境,达到人生永恒的解脱,这也是学佛参禅者所追求的最高“禅境”。

“禅”在自身发展变化的同时,又向其他领域渗透,于是就有了禅与诗的结合。

参禅者(禅师或居士)把修习禅、理解禅的心得体会表现在诗歌里,这就是所谓的“禅诗”。

一禅诗的主要内容是“禅”,自然就是有了“禅味”之说,它所包括的内容,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是直接宣扬佛法。

这是早期禅诗的主要特点。

佛教从西方传入中土,首先接受它的是当时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阶层。

这里的佛教思想往往与中国的老庄思想结合起来,相互融合,才得以存在和发展。

尤其魏晋以来,谈玄之风盛行,僧徒与文人相互唱和,他们在诗中谈玄说佛,一时成为风气。

如张翼、康僧渊、支遁、慧远、陶渊明、谢灵运诸人,他们所写的禅诗其内容或直接宣扬佛法,或谈玄喻佛,禅味玄空,与唐以后的禅诗比较,可谓禅诗之滥觞。

二是诗中寓禅。

隋唐时候,禅发展到作为佛教的一个宗派--禅宗以后,禅诗的内容也大大地丰富起来。

禅宗讲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主张佛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所谓“一念悟,众生即佛;一念迷,佛即众生。

”(禅宗六祖慧能语)南宗禅更把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恶法善法、天堂地狱等宇宙万物、人间善恶,都归结到无限广大的自性清净心之中。

[今日头条]海恋谈关于现代诗、现代禅诗、现代禅意诗的认识:互为观照,真如不二

[今日头条]海恋谈关于现代诗、现代禅诗、现代禅意诗的认识:互为观照,真如不二

[今日头条]海恋谈关于现代诗、现代禅诗、现代禅意诗的认识:互为观照,真如不二互为观照,真如不二——谈关于现代诗、现代禅诗、现代禅意诗的认识文/海恋关于现代诗,现代禅诗,现代禅意诗的异同,仍要从诗与禅的关系说起:“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百度百科)。

禅是本能,是自然万物与生俱来的天性,只是因为各种生活习气的熏染,使这种本能有所遮蔽,所以才要去无明,习禅,重新回归它。

它不是任何宗教,但宗教却在帮助我们认识它,发现它,找到它,重拾它。

特别是佛教最为集中地阐释了它,并以各种修习法门引领我们回归自性的本来面目,因而佛禅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诗”说文解字上解释为“心志”,“其本义是把心中的思想表达出来的语言,后延伸至比喻美妙而富于生活情趣或能引发人强烈感情的事物等。

”(援引自网络)狭义的诗是我们读到的借以表达思想和情感、具有一定审美形式的(主要指诗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画面美。

)文学体式。

而广义的诗则应该是人的心性的流露。

再追溯到诗歌的起源与发展,据说,诗起源于古代人民的劳工号子,最初诗、乐、舞是结合在一起的,统称为诗歌,后来才把诗和歌渐渐分开。

《尚书.虞书》中有“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即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毛诗序》)由此可见,诗的灵魂在心志(心性),音韵,节奏,呈象等都只是诗表现的手段和方法。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传说由孔子编订,而孔子对诗的论述只有两个字“无邪”,这和说文解字上的解读是极为吻合的,最纯正的心志和思想。

那么也只有禅定之心、赤子之心才能生发而出了。

如此,诗与禅便建立起了最直接的联系,禅是人的本心,而诗则是本心的流露。

语言(各种表达方式:文字、音声、书画、舞乐等)是诗的外部形势,禅悟妙心才是诗的灵魂。

我们也可以由此论证诗与禅并无本质的区别。

那么为什么还要给诗歌分出类别和等级呢?因为人的心性修为是需要过程的,入禅的境界也有不同,所以不是所有的诗歌都能达到禅的境界。

禅悟与诗

禅悟与诗

苏轼《琴诗》
• • • • 若言弦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 • • •
地炉无火客囊空, 雪似杨花落岁穷。 拾得断麻穿破袖, 不知身在寂寥中。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 我心素已闲,青川澹如此。(《青溪》) •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登河北城 楼作》)
• • • •
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晨钟云岸湿,胜地石堂烟。 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
三、“活法”“悟入”
• 僧问新兴严阳尊者:“如何是佛?”师曰: “土块。”曰:“如何是法?”师曰: “地动也。”曰:“如何是僧?”师曰: “吃粥吃饭。” • 石头禅师答弟子问:“如何是道?””木 头。”
• • • •
镇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岭头云。 归来笑撚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 走笔作歌》
• 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 • 力孱气馁心自如,妄取虚名有惭色。…… 诗家三昧忽现前,屈贾在前元历历。 • 天机云锦用在我,裁减妙处非刀尺。
法演
• • • • 金鸭香消锦绣帷, 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 唯许佳人独自知。
表达:自然、凝炼、含蓄
• 司空图《诗品.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 邻。 • 《诗品.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 人生性命事,第一须是○, • 欲得成此○ ,先需防于○ , • 若是真○人, ○ ○ 。
一、不可说
• 立言:“不言,谁知其志” • 超言:“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 弃言:“一切在途之语都是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悟和禅悟及其现代解读姚鹤鸣内容提要 本文从禅悟介入诗艺的缘由说起,简要概括了唐宋时期这一文化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心理学基础。

然后详尽地分析了诗悟和禅悟这两种意识形态概念的不同内涵:在对象和主体的关系上、在心理活动的自觉和非自觉关系上、在“意”和“言”的关系上,都有程度不等的区别。

在此基础上,再对东方诗学顿悟和西方审美直觉两个概念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明晰地界定东方“诗悟”概念所特有的内涵特征。

关键词 “悟” “诗悟” 东方“悟” 西方“直觉” “悟”此语,来自禅宗。

禅宗顿悟,本不讲言语道说。

因此,要将“悟”这种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也许会有不着边际之感。

但是,理论最终毕竟要讲概念、判断、推理,要讲逻辑演绎,正如西方“直觉”术语,虽然界说时众说纷纭,但还要界说下去一样。

我想,诸多现象,尤其是心理现象,包括艺术创作的心理现象,大抵都是如此,各人探求的相对真理,正是走向绝对真理的必由之路。

禅悟介入诗艺的缘由中国文化精神,在先秦经过角逐之后,后来无疑奠定了以儒家学说为主导、儒道互补为经纬的文化格局。

但是,外来的佛学逐渐渗透进中国文化,并最后能获得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结果,这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是一种难得的现象。

其过程,文化史家们多有研究,笔者在此不论。

禅悟介入诗艺,是中国文化推演变化在文艺上的一种表现,是印度佛学逐渐中国化的一个结果。

然而,印度佛学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何以经历数百年之久,至唐宋时才提出禅悟和诗悟似相一致的问题,那就不能不从当时的历史条件讲起。

禅宗构建于南朝宋末,至唐初分裂为南北两宗。

武则天与唐中宗时代,北宗禅颇为鼎盛,安史之乱之后,南宗禅一下子压倒了北宗禅,文人雅士狂热礼赞南禅宗,形成了风靡士林的禅悦之风。

“四方学者云集(南禅宗)座下”①,“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慕心向道”②。

禅宗在中唐之后之所以受到士大夫的热烈欢迎,其原因在于南禅宗教义与这一时期的士大夫心理正相合拍。

其一,安史之乱,社会动荡,绝大多数士大夫产生了沉重的失落感,心理的不平衡,对现实世界的失望,促使他们往彼岸世界去寻找内心的安宁和平静;其二,禅宗之南北两宗,各有主张,南禅宗主顿悟,北禅宗主渐悟,南宗易行,北宗难求,渐悟须坚守空门,遏止情欲,顿悟不须坐禅苦行,一顿悟便可成佛了道,两相比较,对于心系世俗荣华富贵的士大夫来说,自然南禅宗更有吸引力;其三,南禅宗佛学暗通儒学,它的所谓“本心清净”之说,“业障”之说,“直指本心”、“即心即佛”之说,都和孟子之学的“性善”论,“后天染恶”论,“求其放心”论有着极为相似的趋向,这就为士大夫们既能满足心071理的要求,又能不脱离正宗儒家轨道的传统文化提供了道义上的基础;其四,在禅宗里借诗以明禅又渐成风气,因为禅宗本来主张言语道断、以心传心的,必须截断常识的见解,达到内心的感悟,但佛学思想的交流又离不开语言,于是,借用诗的形象的、象征的语言来启发、暗示就成了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

所以,一开始是禅借诗以传,后来倒过来也就为以禅喻诗开辟了道路。

但是,这只是禅学和诗学能够联系起来的外部条件,是传统士大夫文人向禅学寻求诗学理论的社会性原因。

真正能够促使禅学和诗学联系起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禅悟和诗悟在“悟”上有着相同的心理机制。

人类的认知活动,在心理学意义上讲,必须经历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几个阶段,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人类的审美活动,虽然和认知活动相比有着它的特殊性,但从总体上讲,也脱离不了这样的心理活动轨迹,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仍然是审美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重要的概念范畴。

然而,这只是一般而言。

人类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它有许多的“例外”。

我们所谓的“悟”就是这样的一种例外的心理活动现象。

它并不遵循一般的心理活动规律,它是介于“知性”和“理性”之间的一种心理现象,但又和“知性”和“理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悟”的前提无疑是“知”,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最起码的常识。

没有感觉和知觉经验,都不可能产生任何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悟”的导向则是“理”,是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

如前所述,禅分南北两宗。

北禅“悟”主张“渐悟”,是在“修”的基础上对佛理的慢慢领悟,它遵循的实际上是现代心理学上的“一般规律”。

南禅“悟”主张“顿悟”,是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潜移默化影响下的对佛理的一下子领悟,它遵循的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一种“例外”的心理活动现象。

我们在本文中,主要说的是南禅宗的“顿悟”。

而在审美活动中,这种“顿悟”心理现象屡见不鲜。

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一般的审美活动,“茅塞顿开”、“一语穿心”、“豁然开朗”等说法,已为人们所熟知。

正因为此,唐宋时人,大谈诗悟和禅悟,把它们合而为一,以禅喻诗,也就不足为奇了。

唐时,就有戴叔伦、元稹、白居易、皎然等人以诗文拟禅。

到宋时,诗通于禅、诗禅一致的看法则更为普遍,说者众多,苏轼、吕本中、吴可、韩驹、龚相、曾几、戴复古、严羽,多有表述。

其中以严羽最为代表。

他的《沧浪诗话・诗辨》通篇说的都是诗与禅的关系。

诗禅关系,以禅喻诗,核心是个“悟”字。

禅假悟而明理,诗假悟而成诗。

而且这个“悟”,是“妙悟”,亦即“顿悟”。

“妙悟”、“顿悟”之说,禅学和诗学都有。

禅宗说“妙悟”者,如僧肇曰:“晋公姚爽质直清柔,玄心超诣,尊尚大法,妙悟自然……”③天台智岂页曰:“颂文者守株,情通者妙悟。

”④诗学中论“妙悟”者,如王维曰:“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

”⑤宋时更多,如吴可曰:“凡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

”⑥最出名的是严羽:“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⑦但是,由于古人没有心理学的专门研究,很多现象只是停留在现象表述,不能深入阐发,致使“禅悟”和“诗悟”问题最终不得究竟,给后人留下不少话柄。

诗悟的内涵分析“禅悟”和“诗悟”,除了心理过程有相似之处外,在“悟”的前提和结果上都是迥异的。

宗教以及以宗教为表现形式的哲学(佛学既是宗教,又是哲学)和艺术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因而“诗悟”也就有着和“禅悟”不同的内涵特征。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表现在对象和主体及两者的关系上。

“悟”的主体即人,只是由于“悟”的对象和目的不同,才有“禅悟人”和“诗悟人”之分。

所以“悟”的对象,即“悟什么”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佛家所谓”悟”,是自心对绝对真实的神秘的体认,禅宗更是主张万法在一念净心,悟得这片净心,最后就人境两空,人法双忘。

神会如此解释:“自心从本已来空寂者,是顿悟;即心无所得者,为顿悟;即心是道,为顿悟;即心无所住,为顿悟;存法悟心,心无所得,是顿悟;知一切法是一切法,为顿悟;闻说空,不着空,即不取不空,是顿悟;闻说我,171诗悟和禅悟及其现代解读不着我,即不取无我,是顿悟;不舍生死而入涅,是顿悟。

”⑧但是诗家之“悟”却不是悟什么“净心”、“性空”,它悟的是诗意、诗境以及诗的规律和作法。

诚如叶梦得举例所言:“‘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世多不解此语为工,盖欲以奇求之耳。

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通,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所能到。

诗家妙处,当以此为根本。

而思苦言难者,往往不悟。

”⑨这里所谓的“悟”到“诗家妙处”,就是我们现代文论所说的“创作规律”。

谢灵运这一诗句千古传诵,就在于他于平静淡泊之中透出空灵的自然之美。

诗到如此,古人认为便是极致,也就是“诗家妙处”。

在“悟什么”上,禅悟和诗悟不同,在“怎样悟”的问题上,也即在对象和主体的关系上,两者诚亦相异。

禅宗之“悟”,强调“自悟”。

南禅宗认为自性本来清净,佛心就是自心,所以,悟也就不用借假外力,只要“自身自性自度”。

如禅希运所说:“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著相取境,皆与道背。

”⑩这就是说,心外之物,自然之物,均无必要,顿悟之妙,就在于不依修持,到时灵心一动,刹那之间,便能悟得禅心,悟得佛理。

这种舍弃“悟”这一心理过程的整个前提,只凭自心的一念之悟,就能求得真理,显然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神秘论,宗教的虚诓性由此可见。

从心理过程来讲,南宗的“顿悟”还不如北宗的“渐悟”来得科学一些。

诗悟借助禅悟,有些人的论述也不免跌入南宗禅的神秘论泥潭,但绝大多数人的论述还是足有见地。

如吕本中曰:“如东坡、太白话,虽规摹广大,学者难依。

然读之使人敢道,澡雪滞思,无穷苦艰难之状,亦一助也。

要之,此事须令有所悟入,则自然超度诸子。

悟入之理,正在工夫勤惰间耳。

” λϖ韩驹曰:“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文章。

” λω严羽说得也很清楚:“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读熟,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

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 λξ其他论述者还有众多,就此三者,其中所述“悟入之理,正在工夫勤惰间”、“未悟且遍参诸方”、“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等等,很明确地说清了诗悟的“悟”有着它不可忽略的前提,悟前必须有所学,有所参,有所酝酿,否则,无从谈“悟”。

这从现代心理学上讲,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是离不开对该事物的长久的认知、识别,是离不开实践经验的。

只有经历了长久的认知、实践、反复磨砺,才可能在某一不经意时识得该事物,“悟”到该事物的规律和特点。

当然,前面提到的三人,所学、所参、所酝酿,还仅仅局限在对前人的创作经验上,实际上这还是很不够的。

学、参前人的创作经验,并不能代替自己的实践活动,包括对生活的实践活动。

在这方面,倒是陆游说得周到。

他十分重视“诗内工夫”,但也非常强调“诗外工夫”。

尤其是他的一首《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说得真是好极:“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气。

力层气馁心自如,妄取虚名有惭色。

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

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这里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就是一种悟境,但这种“悟”,不仅仅是通过饱参前人诗作而领悟句法、章法,而更重要的是从生活实践中领悟到诗意、诗的境界。

陆游的这一对“诗悟”前提内涵的补充,根据现代的文论观念来衡量,是极有意义的。

第二表现在自觉和非自觉的心理活动及两者的关系上。

南宗禅讲“顿悟”,“顿悟”即“一念之悟”。

它不经渐次,完成于刹那之间。

按六祖《坛经》的说法,一念悟众生即佛,一念迷佛即众生。

临济宗传心印,往往棒喝交驰,用奇特的动作截断常识的情解。

云门宗有所谓“一字禅”,则是用简单的暗示词语来激发人的领悟。

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角度上来看,所谓的“一念之悟”这种心理现象应该说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它必须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如前所述在它之前要有一个知识积累的前提;二是要有一个思维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