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课程结构PPT课件
合集下载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教育的组成部分 ppt课件
2.其他各科教学
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学向 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最经常的、最 基本的途径。
3.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二)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为了实现 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所采取的措 施和手段。
进行真正的德育,只能采用说服为主 的教育方法,绝不能运用压服的方法。
(二)德育的功能
1.德育的社会功能
德育的社会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 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 。具体说来,主要 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 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 功能等。
在理解德育社会功能时,要充分注意 德育社会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2.德育的个体功能
德育的个体功能是指德育对受教育者个 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③应当促进学习主体与教育情境的互 动,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对环境的净 化、美化和改进。
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对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培育是 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的基 础性工作。
我国政府对小学的德育内容有统一 的规定,目前主要体现在《小学德育 纲要》上。
三、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一)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直接的德育课教学)
这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 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 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以德育内容为核心的综合课程:品 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要上好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应注意 下列几点:
(1)目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
(2)每堂课的课题要小一些,灵活一些。
(3)教学要点要简单明了,要有针对性, 讲究实效。
(4)材料要生动形象,做到思想性、知 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PPT教学课件
2020/12/10
2
3、定义:
广义: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内容(含所有学科、活动 等)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具体: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 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与进程的总和。
1、某一级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 和社会实践活动。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和时代对培养人的总的
共同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高度概括
性及抽象性,为了落实,需各级各类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目的及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教育目的是各
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培养目标
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
具体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一般与个别或整体与局
部的关系。落实要靠具体的课程
2020/12/10
9
3、课程目标
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 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规定性(1)时限性—某一特定教育阶段;(2)具体性-明确学生 所要达到的具体发展水平;(3)预测性-不是结果是理想规划;(4) 操作性-明确的可付诸实施。
4、教学目标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 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 标准。 特征:有可操作指标体系;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变化;灵 活性,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
2020/12/10
10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1)现状;(2)个体需要;(3)兴趣和个性差异。 2、对社会的研究—需要(领域、问题;需要社会的配合才能更好实现课程目标;对已
第六章课程类型与结构
• 结构是系统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系统性质与功能,结 构决定着功能,一定的功能必须有相应的结构。
• 学校教育中的课程从来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而 形成这一整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结构。各类课程如何结 合,每门课程内部如何结合这就是课程的组织结构问题。
• 课程的组织结构简称为课程结构,是一种人为结构,课 程结构的设计着眼于人的发展,服务于人的发展。
第二部分 主要的课程类型
•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 学科课程是以科学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
系统的总称。 • 学科课程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按各门科
学固有的逻辑,系统地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彼此分立 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在现代学校课程中占 优势的通常是学科课程。
• 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它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 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综合课程有着分科课程无法替代的原因。一是它反映了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二是它符合儿童认 知特点;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 3、必修课证学校的教育质量,必须设定一定数量的必修课, 必修课主要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类课程、政治理论、 体育、外语类课程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生产实习、实验、 社会调查等也应列为必修课程。
• 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都是课程 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设置方案中都占 有一定的课时比例,并通过具体的科目、门类落实到学校 的教育教学中去,发挥各自独特的育人功能。
• 当然,两类课程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机地整合在一 起的。相互之间也有彼此增进的关系。
• 5、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 所谓显性课程(manifest curriculum),亦称“正式课
• 课程结构作为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 结合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宏观结构(体系结构);中观结 构(科目间的结构);微观结构(科目结构)
第六章教育组成ppt课件
(二)体育的价值
体育锻炼不仅能改善青少年的体质,也能使教育具 有一种向上的精神。——钟南山 第一教给我们“不服输”、力争上游的精神。 第二是对意志品质的提高。 第三是讲求高效率。 第四是重视协作。 “只有体质好,将来才能做更多的工作,承受更大 的压力”
(二)体育的价值
钟南山批判:40岁前拿命博钱,40岁后花钱 买命。
(二)德育的功能
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生存、发展、享用 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动机、方向、习惯和方法
二、小学德育任务与主要内容
(一)小学德育任务 (二)小学德育主要内容
(一)小学德育任务
《小学德育纲要》也规定我国小学德育的 任务为: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 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 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 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 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 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 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 础。”
(5)坚持启发式教学。
(二)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
1.说服教育(讲解、谈话、讨论) 2.情感陶冶(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 冶) 3.榜样示范
榜样:
(1)革命导师、英雄模范人物。 (2)历史上伟大人物、科学家、艺术家 以及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 (3)同学中的好人好事。 (4)教师和家长。
4.实际锻炼
活动的表现要作为重要评价内容。
一、体育与身体素质的提高
(一)体育:增强体质、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 标的教育。 体质:人的健康水平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体能:身体的运动能力(跑、跳、协调、平衡等) 体魄:体格和精力(体育精神)
第六章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ppt课件
品,伪造御用药品以及误犯食禁。 7、不孝。指不孝祖父母、父母,或在守孝期间结婚、作乐等。 8、不睦。即谋杀某些亲属,或女子殴打、控告丈夫等。 9、不义。指官吏之间互相杀害,士卒杀长官,学生杀老师,女子闻丈夫死
而不举哀或立即改嫁等。 10、内乱。亲属之间通奸或强奸等。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封建制 • 是封建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农民阶级的工 法律 具,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共同利益
1、确立农民对封建地主阶级的 人身依附关系;
2、实行封建等级制度; 3、维护封建专制的皇权; 4、刑法严酷。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1、谋反。指企图推翻朝政。这历来都被视为十恶之首。 2、谋大逆。指毁坏皇室的宗庙、陵墓和宫殿。 3、谋叛。指背叛朝廷。 4、恶逆。指殴打和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长。 5、不道。指杀一家非死罪3人及肢解人。 6、大不敬。指冒犯帝室尊严。通常为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案例:梁丽拾金案
➢2008年12月9日清洁工梁丽在深圳机场“拾”到一个装有14公斤金饰、 价值300万元的纸箱,并在下班后带回住处。在得知纸箱主人报警后, 她告诉同事,第二天再把纸箱交上去。当天,梁丽被公安机关带走并 以涉嫌盗窃罪移送检察机关。 该事件引起网民广泛争议——梁丽的行为究竟是盗窃还是捡拾? ➢2009年9月25日,检察机关认定梁丽盗窃罪的证据不足,不构成盗窃 罪,但涉嫌侵占罪。刑法第270条规定:“将他人遗忘物非法占为己有, 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 ➢9月26日,失主回应,不会对梁丽提起诉讼,由此,案件落下帷幕。
而不举哀或立即改嫁等。 10、内乱。亲属之间通奸或强奸等。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封建制 • 是封建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农民阶级的工 法律 具,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共同利益
1、确立农民对封建地主阶级的 人身依附关系;
2、实行封建等级制度; 3、维护封建专制的皇权; 4、刑法严酷。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1、谋反。指企图推翻朝政。这历来都被视为十恶之首。 2、谋大逆。指毁坏皇室的宗庙、陵墓和宫殿。 3、谋叛。指背叛朝廷。 4、恶逆。指殴打和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长。 5、不道。指杀一家非死罪3人及肢解人。 6、大不敬。指冒犯帝室尊严。通常为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案例:梁丽拾金案
➢2008年12月9日清洁工梁丽在深圳机场“拾”到一个装有14公斤金饰、 价值300万元的纸箱,并在下班后带回住处。在得知纸箱主人报警后, 她告诉同事,第二天再把纸箱交上去。当天,梁丽被公安机关带走并 以涉嫌盗窃罪移送检察机关。 该事件引起网民广泛争议——梁丽的行为究竟是盗窃还是捡拾? ➢2009年9月25日,检察机关认定梁丽盗窃罪的证据不足,不构成盗窃 罪,但涉嫌侵占罪。刑法第270条规定:“将他人遗忘物非法占为己有, 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 ➢9月26日,失主回应,不会对梁丽提起诉讼,由此,案件落下帷幕。
第六章 课程结构及课程类型
❖列德涅夫:课程的总体结构
我国学者的研究探讨
❖1989年.钟启泉教授将西方迄今为止出 现的课程结构区分为三个层次:微观结构 论、中观结构论、宏观结构论 ❖1991年廖哲勋教授在《课程学》一书中 设专章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 了课程结构“表层深层说” ❖国内还有学者将课程结构分为整体结构 和具体结构两个层次,它们的含义及其与 教育结构的关系如图
❖ 在行为层面上,包括学生间的交往、教师间的 交往、师生间的交往、教师与家长的交往、社 区与学校的交往等;
❖ 在制度层面上,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 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等;
❖ 在观念层面上,主要有校风、办学方针、教学 风格、教学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等。
隐性课程的内容
隐性课程所涵盖的上述内容,有两种情形:
课程类型
❖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manifest curriculum)是指学校教 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是 根据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育计划、 课程标准编制的,是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ial curriculum)。
❖ 在学习环境上,隐性课程是通过学校的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而显性课程则主要 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进行的。
学科课程的概念
学科课程(subject curriculum) 是以文化遗产为基础,分别从各门 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按照各门科 学固有的逻辑,系统地组织各种不 同的学科,并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 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
我国学者的研究探讨
❖1989年.钟启泉教授将西方迄今为止出 现的课程结构区分为三个层次:微观结构 论、中观结构论、宏观结构论 ❖1991年廖哲勋教授在《课程学》一书中 设专章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 了课程结构“表层深层说” ❖国内还有学者将课程结构分为整体结构 和具体结构两个层次,它们的含义及其与 教育结构的关系如图
❖ 在行为层面上,包括学生间的交往、教师间的 交往、师生间的交往、教师与家长的交往、社 区与学校的交往等;
❖ 在制度层面上,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 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等;
❖ 在观念层面上,主要有校风、办学方针、教学 风格、教学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等。
隐性课程的内容
隐性课程所涵盖的上述内容,有两种情形:
课程类型
❖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manifest curriculum)是指学校教 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是 根据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育计划、 课程标准编制的,是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ial curriculum)。
❖ 在学习环境上,隐性课程是通过学校的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而显性课程则主要 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进行的。
学科课程的概念
学科课程(subject curriculum) 是以文化遗产为基础,分别从各门 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按照各门科 学固有的逻辑,系统地组织各种不 同的学科,并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 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1)课程即学科和教材(最悠久的认识) (2)课程即经验(杜威) (3)课程即社会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 (4)课程即社会改造(弗雷尔) (5)课程即活动
课 程
LOGO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课 程
LOGO
活动课程含义的争论
• 活动课程,又被称为经验课程或经验学习、学生中心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就是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 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
预期的学习结果。
• (8)课程基本上由五大板块组成: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 语。
• (9)课程被认为是有关人类经验的日益广泛的可能的思维方式——不 是指结论,而是指导出结论的方式以及产生的背景。
课 程
LOGO
以上九种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关于课程的定义还有很多,不再— —列举。 将这些定义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观点:
LOGO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涵义: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 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 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 课程目标确定: • 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
• (2)学生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 • (3)整体的教学内容及其实施计划。 • (4)课程是一种方法论的探讨,它要探明学科要素的各个方面,如教
课 程
LOGO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课 程
LOGO
活动课程含义的争论
• 活动课程,又被称为经验课程或经验学习、学生中心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就是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 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
预期的学习结果。
• (8)课程基本上由五大板块组成: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 语。
• (9)课程被认为是有关人类经验的日益广泛的可能的思维方式——不 是指结论,而是指导出结论的方式以及产生的背景。
课 程
LOGO
以上九种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关于课程的定义还有很多,不再— —列举。 将这些定义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观点:
LOGO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涵义: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 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 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 课程目标确定: • 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
• (2)学生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 • (3)整体的教学内容及其实施计划。 • (4)课程是一种方法论的探讨,它要探明学科要素的各个方面,如教
第六章 课程结构论
三、课程的经济分析
(一)信息化 谁占有信息多,谁占有信息,这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资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如何在教学中得以体现? 信息化对课程理解存在信息收集、文化批判、文化理解、文化认同 (二)全球化 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 对课程内容、价值观有无关系 人类共享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日本特别强调国际理解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 (三)多元化 多元化意味着民主、平等,多种层面的交流,多元对应的是专 制、霸权、非人性、反人类 多元对教学意味着什么?
(二)课程与外部因素 一是影响课程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生产力、 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等。
二是影响课程系统的教育系统内部因素,包括 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目标、学制、教师、 学生、教学活动、教育管理、教育评价、课程
设计者、课程决策者、课程实施者等因素。
1.课程系统的特性
2.代表人物
(1)布鲁纳
布鲁纳主要是在课程与教学论的微观领域探讨结构的要义。 什么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呢?
“掌握某一学术领域的基本观念,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 而且还包括对待学习和调查研究、对待推测和预感、对待 独立解决难题的可能性的态度。” 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有以下四个优点:有助于理
学科结构:是由诸多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定律 等 按照一定的联系和方法构成的逻辑体系。
教材结构:教学内容之间的主要内在联系 教学结构: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结构、学生心理 结构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形成教学结构。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结构主义思想简介
(一)“结构”的内涵 (二)结构主义思想 二、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结构主义思想简介
(一)“结构”的内涵 结构一词源于拉丁语“structura”,原指统一物的各部 分、各单元及其关系,指构成、建造。 (二)结构主义思想 1.内涵 结构主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欧洲。当时 部分学者针对现代文化分工过细、只求局部、不讲整 体的“原子论”倾向的弊端,提出了“体系论”和 “结构论”的思想。 结构主义主要是一种方法(认识和理解对象的思维 方式之一),即在人文科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 学、文学批评等)中运用结构分析法所形成的一股研 究潮或倾向。
第六章小学课程类型与课程结构
5、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以课程内容编制方式以及组织形式的角度不同划分的 课程类型,可以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指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强调不同课 程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完整性,其课 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 知识,例如,语文、数学等。
(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 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 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集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隐性 课程的主导价值则在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熏陶作用和开发 效果,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也称潜在课程。
(3)关系
1.区别:隐性课程是非计划性的、非预期性的教育影响, 显性课程是计划性的、预期性的教育影响。 2.联系:
(2)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 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 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设计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 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 基本要求。同时,地方课程对该地方的中小学课程实施具有 重要的导向作用,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 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3)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 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 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 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 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例如,将学校的活动类课程、选修课、兴趣活动的继 承、规范和发展,纳入课表。
关系:必修课和选修课是课程体系中两种相互补充、相互 依存的课程。必修课程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 课程突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小学教育学》课件:第六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
• 今天××的书被撕破了,她很心痛,但如果撕 书的同学承认错误,表示改正,她会原谅他的。 我们大家也很欢迎,还要表扬他诚实、勇敢 呢!”话音刚落,一学生慢慢地举起了手……
• 从两位老师教育行为和结果的对比中,你发现 了什么?原班主任运用了哪些德育方法?
二、智育
• 1.智育及其功能
• (1)智力与智育的含义
第六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
孙玲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
• 一、德育 • 二、智育 • 三、体育 • 四、美育
第一节 德育
• 一、德育与社会、人生 • 1.德育的内涵和外延 • 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 狭义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指道德、思
想和政治方面的教育。法制教育从属于广义的政 治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中涉及 价值教育的部分才归属德育范畴。
✓同学中的好人好事; ✓教师和家长。
• ④实际锻炼
• 实际锻炼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 习惯的最有效的方法。
• 这种方法是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交往 受到实际的锻炼,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 行为习惯,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目的。
• 教师应用实际锻炼法应注意:
✓要明确锻炼的目的和要求,要有严密的组织 工作;
• 课堂上一位实习老师听到一个女生说: “不知谁把我的书撕破了”。实习老师当 即高声问:“谁把××的书撕破了?”连 问几声,无人回答,老师生气了,更大声 地说:“谁把别人的东西撕破了,还不肯 承认,这是什么行为?快自己承认。”全 班你看我,我看你,还是没人做声。老师 更大声了:“如果自己不承认,等我查出 来就要加重处分!”
• 学生:老师,陈小东没有按照你的方法做。他 没有通过菜单复制、剪切,按住鼠标胡乱在拖。
教育学(第六章)PPT课件
最好 • 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能有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15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检查和巩固知识
16
第三节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指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 求,与教学基本规律相一致,是教学基本规律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细化。
2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 有行为方式,包括主要行为(呈示、对话、 辅导等)和辅助行为(激发动机、教师期望、 课堂交流、课堂管理等)两大类。
3
教学与智育的区别
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智育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 知识,并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来 进行的。
智育目标的全面实现,除了借助教学,还需 要通过通过课外活动等其他方式。
7
基础知识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 应的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是组成一 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反映了科学文化发 展的现代水平。
基本技能指各门学科中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 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的最主要、最常用的能 力,如语文的阅读、写作,数学的运算,物 理和化学的实验技能等。
8
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 力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 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人的智力是遗 传、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人努力三者相互作用的 结果。
10
(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交往、共享经验的活动。 教学是师生间知情意行诸方面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两种不可取代的行为。 课堂教学应呈现出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 的多元的、变动的态势,呈现出可变动的、师生 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
15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检查和巩固知识
16
第三节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指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 求,与教学基本规律相一致,是教学基本规律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细化。
2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 有行为方式,包括主要行为(呈示、对话、 辅导等)和辅助行为(激发动机、教师期望、 课堂交流、课堂管理等)两大类。
3
教学与智育的区别
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智育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 知识,并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来 进行的。
智育目标的全面实现,除了借助教学,还需 要通过通过课外活动等其他方式。
7
基础知识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 应的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是组成一 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反映了科学文化发 展的现代水平。
基本技能指各门学科中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 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的最主要、最常用的能 力,如语文的阅读、写作,数学的运算,物 理和化学的实验技能等。
8
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 力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 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人的智力是遗 传、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人努力三者相互作用的 结果。
10
(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交往、共享经验的活动。 教学是师生间知情意行诸方面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两种不可取代的行为。 课堂教学应呈现出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 的多元的、变动的态势,呈现出可变动的、师生 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经验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主张通过一系列的由 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 问题,锻炼能力。
• 经验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体性;乡土性; 综合性; 经验性
•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
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 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不同的教学科目。
特点;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 必修课程是指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
• 为了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必须设定一定数量的必修课, 必修课主要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类课程、政治理论、 体育、外语类课程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生产实习、实验、 社会调查等也应列为必修课程。
• 微观结构(科目结构): 即各科目(或活动项目)内的结 构以及潜在课程各构成要素内的结构。集中地体现为教材的 结构及其要素的相互关系。如“课文系统”(各种类型课文 本身)与“课文辅助系统”(课文目录、编辑说明、课文注 释、课文图表等等)的关系;各学年(学期)教材间的纵向 衔接关系以及各单元(课、节)的设置与纵横关系;整个教 材的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方式的构成以及相互结合的优化等。
关系,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比例关系,学 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关 系,也包括各大类课程内部各构成要素间的比例关系,如 学科课程内各科目间的比例关系,活动课程内各活动项目 间的比例关系,选修课和必修课内各科目间的比例关系等。 上述比例关系的任何变化,都将直接影响课程的功能状况。
• 二、主要的课程类型 •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 学科课程是以科学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系
统的总称。
• 学科课程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按各门科学 固有的逻辑,系统地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彼此分立地 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在现代学校课程中占优 势的通常是学科课程。
• 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它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 中心组织的课程。
•
• 二是空间关系:主要是指相邻课程成分和课程要素之间在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的横向组合关系。
• 三是时间关系:它既表现在同一学段各类课程或教学科目 和活动项目的开设顺序上,同时也表现在它们在不同学段 的前后衔接上。
• (三)课程结构的呈现形式 • 在学校课程中,课程结构有多种呈现形式,如课程计划、
第六章 课程类型与结构
主要内容: 1、课程结构的内涵及组织(课程结构的内涵、组织、
性质及呈现方式)
2、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及应用 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4、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5、新课程结构中的课程类型和科目 6、课程标准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7、课程标准的内涵与内容 8、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 结构是系统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系统性质与功能,结构 决定着功能,一定的功能必须有相应的结构。学校教育中 的课程从来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而形成这一整体 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结构。各类课程如何结合,每门课程 内部如何结合这就是课程的组织结构问题。课程的组织结 构简称为课程结构,是一种人为结构,课程结构的设计着 眼于人的发展,服务于人的发展。课程结构首先是一个价 值问题,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课程结构,不同的课程结构 折射出不同的教育理念和育人追求。课程结构会为我们提 供一个明确的坐标,为我们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定位”产 生积极作用。
• (二)课程结构的性质 • 课程结构是一个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除了包括构成的部
分(即因素)之外,还包括联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种种关系。 即结构是由各个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所构成的 有机整体。课程结构也是由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即 课程的横向联系,所确立的有机系统。
• 课程内各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主要一下关系: • 一是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既包括各大类课程间的比例
• 综合课程是一种以对学校课程内容进行统整为特 点的课程类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 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 在一起,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 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和全息观念,并养成 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 力的一种课程。
• 综合课程有着分科课程无法替代的原因。一是它反映了当 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二是它符合儿童认知
• 宏观结构(体系结构): 宏观课程结构,即学校课程的类 别结构,其基本构成成分是各种类型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中 它涉及三个基本问题:⑴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 关系;⑵显性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完 备性及其相互关系;⑶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关系。
• 中观结构(科目间的结构):涉及以下四个问题:⑴学科课 程内工具科、人文社会科、自然科、体艺科之间的关系以及 各科课程内部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关系;⑵活动课程中各类 活动项目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具体活动项目之间的关系;⑶构 成隐性课程的各成分之间以及各成分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⑷限定选修课程与任意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
课程标准、课程方案、课程表、教科书等,但归结起来主 要有两种呈现形式:
• 1、体系结构 • 所谓体系结构是指在特定学段中设置的所有课程所形成的
结构,它一般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和课程表。
• 2、科目结构 • 所谓科目结构是指在某一具体科目中所形成的课程内容的
结构,它包括各类课程内容之间以及同类课程内容之间所 形成的关系形态,即课程内容各要素所形成的关系形态, 如学科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知识与技能的结构关系等。 科目结构的呈现形式主要为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第一节 课程结构
• 一、 课程结构的内涵、组织、性质及呈现方式 • (一)课程结构的内涵及组织 • 课程结构就是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具体科目等要素经过有
机整合所形成的形态。每一类要素组合方式和组合比例的不 同意味着将形成不同的课程结构。
• 课程结构作为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结 合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宏观结构(体系结构);中观结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科目间的结构);微观结构(科目结构)
• 经验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体性;乡土性; 综合性; 经验性
•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
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 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不同的教学科目。
特点;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 必修课程是指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
• 为了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必须设定一定数量的必修课, 必修课主要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类课程、政治理论、 体育、外语类课程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生产实习、实验、 社会调查等也应列为必修课程。
• 微观结构(科目结构): 即各科目(或活动项目)内的结 构以及潜在课程各构成要素内的结构。集中地体现为教材的 结构及其要素的相互关系。如“课文系统”(各种类型课文 本身)与“课文辅助系统”(课文目录、编辑说明、课文注 释、课文图表等等)的关系;各学年(学期)教材间的纵向 衔接关系以及各单元(课、节)的设置与纵横关系;整个教 材的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方式的构成以及相互结合的优化等。
关系,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比例关系,学 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关 系,也包括各大类课程内部各构成要素间的比例关系,如 学科课程内各科目间的比例关系,活动课程内各活动项目 间的比例关系,选修课和必修课内各科目间的比例关系等。 上述比例关系的任何变化,都将直接影响课程的功能状况。
• 二、主要的课程类型 •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 学科课程是以科学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系
统的总称。
• 学科课程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按各门科学 固有的逻辑,系统地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彼此分立地 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在现代学校课程中占优 势的通常是学科课程。
• 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它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 中心组织的课程。
•
• 二是空间关系:主要是指相邻课程成分和课程要素之间在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的横向组合关系。
• 三是时间关系:它既表现在同一学段各类课程或教学科目 和活动项目的开设顺序上,同时也表现在它们在不同学段 的前后衔接上。
• (三)课程结构的呈现形式 • 在学校课程中,课程结构有多种呈现形式,如课程计划、
第六章 课程类型与结构
主要内容: 1、课程结构的内涵及组织(课程结构的内涵、组织、
性质及呈现方式)
2、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及应用 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4、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5、新课程结构中的课程类型和科目 6、课程标准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7、课程标准的内涵与内容 8、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 结构是系统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系统性质与功能,结构 决定着功能,一定的功能必须有相应的结构。学校教育中 的课程从来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而形成这一整体 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结构。各类课程如何结合,每门课程 内部如何结合这就是课程的组织结构问题。课程的组织结 构简称为课程结构,是一种人为结构,课程结构的设计着 眼于人的发展,服务于人的发展。课程结构首先是一个价 值问题,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课程结构,不同的课程结构 折射出不同的教育理念和育人追求。课程结构会为我们提 供一个明确的坐标,为我们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定位”产 生积极作用。
• (二)课程结构的性质 • 课程结构是一个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除了包括构成的部
分(即因素)之外,还包括联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种种关系。 即结构是由各个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所构成的 有机整体。课程结构也是由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即 课程的横向联系,所确立的有机系统。
• 课程内各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主要一下关系: • 一是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既包括各大类课程间的比例
• 综合课程是一种以对学校课程内容进行统整为特 点的课程类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 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 在一起,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 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和全息观念,并养成 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 力的一种课程。
• 综合课程有着分科课程无法替代的原因。一是它反映了当 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二是它符合儿童认知
• 宏观结构(体系结构): 宏观课程结构,即学校课程的类 别结构,其基本构成成分是各种类型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中 它涉及三个基本问题:⑴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 关系;⑵显性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完 备性及其相互关系;⑶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关系。
• 中观结构(科目间的结构):涉及以下四个问题:⑴学科课 程内工具科、人文社会科、自然科、体艺科之间的关系以及 各科课程内部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关系;⑵活动课程中各类 活动项目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具体活动项目之间的关系;⑶构 成隐性课程的各成分之间以及各成分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⑷限定选修课程与任意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
课程标准、课程方案、课程表、教科书等,但归结起来主 要有两种呈现形式:
• 1、体系结构 • 所谓体系结构是指在特定学段中设置的所有课程所形成的
结构,它一般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和课程表。
• 2、科目结构 • 所谓科目结构是指在某一具体科目中所形成的课程内容的
结构,它包括各类课程内容之间以及同类课程内容之间所 形成的关系形态,即课程内容各要素所形成的关系形态, 如学科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知识与技能的结构关系等。 科目结构的呈现形式主要为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第一节 课程结构
• 一、 课程结构的内涵、组织、性质及呈现方式 • (一)课程结构的内涵及组织 • 课程结构就是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具体科目等要素经过有
机整合所形成的形态。每一类要素组合方式和组合比例的不 同意味着将形成不同的课程结构。
• 课程结构作为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结 合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宏观结构(体系结构);中观结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科目间的结构);微观结构(科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