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课程结构PPT课件
合集下载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教育的组成部分 ppt课件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教育的组成部分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aafa173a32d7375a41780d1.png)
2.其他各科教学
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学向 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最经常的、最 基本的途径。
3.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二)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为了实现 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所采取的措 施和手段。
进行真正的德育,只能采用说服为主 的教育方法,绝不能运用压服的方法。
(二)德育的功能
1.德育的社会功能
德育的社会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 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 。具体说来,主要 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 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 功能等。
在理解德育社会功能时,要充分注意 德育社会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2.德育的个体功能
德育的个体功能是指德育对受教育者个 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③应当促进学习主体与教育情境的互 动,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对环境的净 化、美化和改进。
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对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培育是 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的基 础性工作。
我国政府对小学的德育内容有统一 的规定,目前主要体现在《小学德育 纲要》上。
三、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一)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直接的德育课教学)
这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 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 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以德育内容为核心的综合课程:品 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要上好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应注意 下列几点:
(1)目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
(2)每堂课的课题要小一些,灵活一些。
(3)教学要点要简单明了,要有针对性, 讲究实效。
(4)材料要生动形象,做到思想性、知 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PPT教学课件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c6f51ed453610661fd9f414.png)
2020/12/10
2
3、定义:
广义: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内容(含所有学科、活动 等)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具体: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 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与进程的总和。
1、某一级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 和社会实践活动。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和时代对培养人的总的
共同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高度概括
性及抽象性,为了落实,需各级各类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目的及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教育目的是各
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培养目标
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
具体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一般与个别或整体与局
部的关系。落实要靠具体的课程
2020/12/10
9
3、课程目标
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 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规定性(1)时限性—某一特定教育阶段;(2)具体性-明确学生 所要达到的具体发展水平;(3)预测性-不是结果是理想规划;(4) 操作性-明确的可付诸实施。
4、教学目标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 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 标准。 特征:有可操作指标体系;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变化;灵 活性,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
2020/12/10
10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1)现状;(2)个体需要;(3)兴趣和个性差异。 2、对社会的研究—需要(领域、问题;需要社会的配合才能更好实现课程目标;对已
第六章课程类型与结构
![第六章课程类型与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4057c44b8e9951e79b892764.png)
• 结构是系统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系统性质与功能,结 构决定着功能,一定的功能必须有相应的结构。
• 学校教育中的课程从来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而 形成这一整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结构。各类课程如何结 合,每门课程内部如何结合这就是课程的组织结构问题。
• 课程的组织结构简称为课程结构,是一种人为结构,课 程结构的设计着眼于人的发展,服务于人的发展。
第二部分 主要的课程类型
•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 学科课程是以科学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
系统的总称。 • 学科课程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按各门科
学固有的逻辑,系统地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彼此分立 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在现代学校课程中占 优势的通常是学科课程。
• 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它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 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综合课程有着分科课程无法替代的原因。一是它反映了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二是它符合儿童认 知特点;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 3、必修课证学校的教育质量,必须设定一定数量的必修课, 必修课主要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类课程、政治理论、 体育、外语类课程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生产实习、实验、 社会调查等也应列为必修课程。
• 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都是课程 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设置方案中都占 有一定的课时比例,并通过具体的科目、门类落实到学校 的教育教学中去,发挥各自独特的育人功能。
• 当然,两类课程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机地整合在一 起的。相互之间也有彼此增进的关系。
• 5、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 所谓显性课程(manifest curriculum),亦称“正式课
• 课程结构作为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 结合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宏观结构(体系结构);中观结 构(科目间的结构);微观结构(科目结构)
第六章教育组成ppt课件
![第六章教育组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4ce216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9c.png)
(二)体育的价值
体育锻炼不仅能改善青少年的体质,也能使教育具 有一种向上的精神。——钟南山 第一教给我们“不服输”、力争上游的精神。 第二是对意志品质的提高。 第三是讲求高效率。 第四是重视协作。 “只有体质好,将来才能做更多的工作,承受更大 的压力”
(二)体育的价值
钟南山批判:40岁前拿命博钱,40岁后花钱 买命。
(二)德育的功能
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生存、发展、享用 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动机、方向、习惯和方法
二、小学德育任务与主要内容
(一)小学德育任务 (二)小学德育主要内容
(一)小学德育任务
《小学德育纲要》也规定我国小学德育的 任务为: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 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 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 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 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 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 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 础。”
(5)坚持启发式教学。
(二)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
1.说服教育(讲解、谈话、讨论) 2.情感陶冶(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 冶) 3.榜样示范
榜样:
(1)革命导师、英雄模范人物。 (2)历史上伟大人物、科学家、艺术家 以及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 (3)同学中的好人好事。 (4)教师和家长。
4.实际锻炼
活动的表现要作为重要评价内容。
一、体育与身体素质的提高
(一)体育:增强体质、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 标的教育。 体质:人的健康水平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体能:身体的运动能力(跑、跳、协调、平衡等) 体魄:体格和精力(体育精神)
第六章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ppt课件
![第六章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c6966a8fe4733687f21aa5b.png)
品,伪造御用药品以及误犯食禁。 7、不孝。指不孝祖父母、父母,或在守孝期间结婚、作乐等。 8、不睦。即谋杀某些亲属,或女子殴打、控告丈夫等。 9、不义。指官吏之间互相杀害,士卒杀长官,学生杀老师,女子闻丈夫死
而不举哀或立即改嫁等。 10、内乱。亲属之间通奸或强奸等。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封建制 • 是封建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农民阶级的工 法律 具,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共同利益
1、确立农民对封建地主阶级的 人身依附关系;
2、实行封建等级制度; 3、维护封建专制的皇权; 4、刑法严酷。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1、谋反。指企图推翻朝政。这历来都被视为十恶之首。 2、谋大逆。指毁坏皇室的宗庙、陵墓和宫殿。 3、谋叛。指背叛朝廷。 4、恶逆。指殴打和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长。 5、不道。指杀一家非死罪3人及肢解人。 6、大不敬。指冒犯帝室尊严。通常为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案例:梁丽拾金案
➢2008年12月9日清洁工梁丽在深圳机场“拾”到一个装有14公斤金饰、 价值300万元的纸箱,并在下班后带回住处。在得知纸箱主人报警后, 她告诉同事,第二天再把纸箱交上去。当天,梁丽被公安机关带走并 以涉嫌盗窃罪移送检察机关。 该事件引起网民广泛争议——梁丽的行为究竟是盗窃还是捡拾? ➢2009年9月25日,检察机关认定梁丽盗窃罪的证据不足,不构成盗窃 罪,但涉嫌侵占罪。刑法第270条规定:“将他人遗忘物非法占为己有, 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 ➢9月26日,失主回应,不会对梁丽提起诉讼,由此,案件落下帷幕。
而不举哀或立即改嫁等。 10、内乱。亲属之间通奸或强奸等。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封建制 • 是封建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农民阶级的工 法律 具,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共同利益
1、确立农民对封建地主阶级的 人身依附关系;
2、实行封建等级制度; 3、维护封建专制的皇权; 4、刑法严酷。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1、谋反。指企图推翻朝政。这历来都被视为十恶之首。 2、谋大逆。指毁坏皇室的宗庙、陵墓和宫殿。 3、谋叛。指背叛朝廷。 4、恶逆。指殴打和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长。 5、不道。指杀一家非死罪3人及肢解人。 6、大不敬。指冒犯帝室尊严。通常为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案例:梁丽拾金案
➢2008年12月9日清洁工梁丽在深圳机场“拾”到一个装有14公斤金饰、 价值300万元的纸箱,并在下班后带回住处。在得知纸箱主人报警后, 她告诉同事,第二天再把纸箱交上去。当天,梁丽被公安机关带走并 以涉嫌盗窃罪移送检察机关。 该事件引起网民广泛争议——梁丽的行为究竟是盗窃还是捡拾? ➢2009年9月25日,检察机关认定梁丽盗窃罪的证据不足,不构成盗窃 罪,但涉嫌侵占罪。刑法第270条规定:“将他人遗忘物非法占为己有, 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 ➢9月26日,失主回应,不会对梁丽提起诉讼,由此,案件落下帷幕。
第六章 课程结构及课程类型
![第六章 课程结构及课程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660a9c4176a20029bc642d1b.png)
❖列德涅夫:课程的总体结构
我国学者的研究探讨
❖1989年.钟启泉教授将西方迄今为止出 现的课程结构区分为三个层次:微观结构 论、中观结构论、宏观结构论 ❖1991年廖哲勋教授在《课程学》一书中 设专章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 了课程结构“表层深层说” ❖国内还有学者将课程结构分为整体结构 和具体结构两个层次,它们的含义及其与 教育结构的关系如图
❖ 在行为层面上,包括学生间的交往、教师间的 交往、师生间的交往、教师与家长的交往、社 区与学校的交往等;
❖ 在制度层面上,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 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等;
❖ 在观念层面上,主要有校风、办学方针、教学 风格、教学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等。
隐性课程的内容
隐性课程所涵盖的上述内容,有两种情形:
课程类型
❖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manifest curriculum)是指学校教 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是 根据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育计划、 课程标准编制的,是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ial curriculum)。
❖ 在学习环境上,隐性课程是通过学校的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而显性课程则主要 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进行的。
学科课程的概念
学科课程(subject curriculum) 是以文化遗产为基础,分别从各门 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按照各门科 学固有的逻辑,系统地组织各种不 同的学科,并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 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
我国学者的研究探讨
❖1989年.钟启泉教授将西方迄今为止出 现的课程结构区分为三个层次:微观结构 论、中观结构论、宏观结构论 ❖1991年廖哲勋教授在《课程学》一书中 设专章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 了课程结构“表层深层说” ❖国内还有学者将课程结构分为整体结构 和具体结构两个层次,它们的含义及其与 教育结构的关系如图
❖ 在行为层面上,包括学生间的交往、教师间的 交往、师生间的交往、教师与家长的交往、社 区与学校的交往等;
❖ 在制度层面上,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 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等;
❖ 在观念层面上,主要有校风、办学方针、教学 风格、教学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等。
隐性课程的内容
隐性课程所涵盖的上述内容,有两种情形:
课程类型
❖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manifest curriculum)是指学校教 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是 根据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育计划、 课程标准编制的,是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ial curriculum)。
❖ 在学习环境上,隐性课程是通过学校的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而显性课程则主要 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进行的。
学科课程的概念
学科课程(subject curriculum) 是以文化遗产为基础,分别从各门 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按照各门科 学固有的逻辑,系统地组织各种不 同的学科,并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 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31249da7ed630b1c58eeb55f.png)
(1)课程即学科和教材(最悠久的认识) (2)课程即经验(杜威) (3)课程即社会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 (4)课程即社会改造(弗雷尔) (5)课程即活动
课 程
LOGO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课 程
LOGO
活动课程含义的争论
• 活动课程,又被称为经验课程或经验学习、学生中心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就是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 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
预期的学习结果。
• (8)课程基本上由五大板块组成: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 语。
• (9)课程被认为是有关人类经验的日益广泛的可能的思维方式——不 是指结论,而是指导出结论的方式以及产生的背景。
课 程
LOGO
以上九种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关于课程的定义还有很多,不再— —列举。 将这些定义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观点:
LOGO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涵义: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 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 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 课程目标确定: • 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
• (2)学生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 • (3)整体的教学内容及其实施计划。 • (4)课程是一种方法论的探讨,它要探明学科要素的各个方面,如教
课 程
LOGO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课 程
LOGO
活动课程含义的争论
• 活动课程,又被称为经验课程或经验学习、学生中心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就是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 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
预期的学习结果。
• (8)课程基本上由五大板块组成: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 语。
• (9)课程被认为是有关人类经验的日益广泛的可能的思维方式——不 是指结论,而是指导出结论的方式以及产生的背景。
课 程
LOGO
以上九种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关于课程的定义还有很多,不再— —列举。 将这些定义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观点:
LOGO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涵义: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 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 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 课程目标确定: • 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
• (2)学生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 • (3)整体的教学内容及其实施计划。 • (4)课程是一种方法论的探讨,它要探明学科要素的各个方面,如教
第六章 课程结构论
![第六章 课程结构论](https://img.taocdn.com/s3/m/93b2b0fc102de2bd9605889d.png)
三、课程的经济分析
(一)信息化 谁占有信息多,谁占有信息,这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资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如何在教学中得以体现? 信息化对课程理解存在信息收集、文化批判、文化理解、文化认同 (二)全球化 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 对课程内容、价值观有无关系 人类共享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日本特别强调国际理解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 (三)多元化 多元化意味着民主、平等,多种层面的交流,多元对应的是专 制、霸权、非人性、反人类 多元对教学意味着什么?
(二)课程与外部因素 一是影响课程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生产力、 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等。
二是影响课程系统的教育系统内部因素,包括 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目标、学制、教师、 学生、教学活动、教育管理、教育评价、课程
设计者、课程决策者、课程实施者等因素。
1.课程系统的特性
2.代表人物
(1)布鲁纳
布鲁纳主要是在课程与教学论的微观领域探讨结构的要义。 什么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呢?
“掌握某一学术领域的基本观念,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 而且还包括对待学习和调查研究、对待推测和预感、对待 独立解决难题的可能性的态度。” 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有以下四个优点:有助于理
学科结构:是由诸多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定律 等 按照一定的联系和方法构成的逻辑体系。
教材结构:教学内容之间的主要内在联系 教学结构: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结构、学生心理 结构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形成教学结构。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结构主义思想简介
(一)“结构”的内涵 (二)结构主义思想 二、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结构主义思想简介
(一)“结构”的内涵 结构一词源于拉丁语“structura”,原指统一物的各部 分、各单元及其关系,指构成、建造。 (二)结构主义思想 1.内涵 结构主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欧洲。当时 部分学者针对现代文化分工过细、只求局部、不讲整 体的“原子论”倾向的弊端,提出了“体系论”和 “结构论”的思想。 结构主义主要是一种方法(认识和理解对象的思维 方式之一),即在人文科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 学、文学批评等)中运用结构分析法所形成的一股研 究潮或倾向。
第六章小学课程类型与课程结构
![第六章小学课程类型与课程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6a6260d402d276a200292ea3.png)
5、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以课程内容编制方式以及组织形式的角度不同划分的 课程类型,可以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指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强调不同课 程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完整性,其课 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 知识,例如,语文、数学等。
(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 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 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集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隐性 课程的主导价值则在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熏陶作用和开发 效果,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也称潜在课程。
(3)关系
1.区别:隐性课程是非计划性的、非预期性的教育影响, 显性课程是计划性的、预期性的教育影响。 2.联系:
(2)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 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 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设计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 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 基本要求。同时,地方课程对该地方的中小学课程实施具有 重要的导向作用,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 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3)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 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 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 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 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例如,将学校的活动类课程、选修课、兴趣活动的继 承、规范和发展,纳入课表。
关系:必修课和选修课是课程体系中两种相互补充、相互 依存的课程。必修课程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 课程突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小学教育学》课件:第六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
![《小学教育学》课件:第六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b4d0751677232f60dccca104.png)
• 今天××的书被撕破了,她很心痛,但如果撕 书的同学承认错误,表示改正,她会原谅他的。 我们大家也很欢迎,还要表扬他诚实、勇敢 呢!”话音刚落,一学生慢慢地举起了手……
• 从两位老师教育行为和结果的对比中,你发现 了什么?原班主任运用了哪些德育方法?
二、智育
• 1.智育及其功能
• (1)智力与智育的含义
第六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
孙玲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
• 一、德育 • 二、智育 • 三、体育 • 四、美育
第一节 德育
• 一、德育与社会、人生 • 1.德育的内涵和外延 • 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 狭义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指道德、思
想和政治方面的教育。法制教育从属于广义的政 治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中涉及 价值教育的部分才归属德育范畴。
✓同学中的好人好事; ✓教师和家长。
• ④实际锻炼
• 实际锻炼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 习惯的最有效的方法。
• 这种方法是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交往 受到实际的锻炼,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 行为习惯,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目的。
• 教师应用实际锻炼法应注意:
✓要明确锻炼的目的和要求,要有严密的组织 工作;
• 课堂上一位实习老师听到一个女生说: “不知谁把我的书撕破了”。实习老师当 即高声问:“谁把××的书撕破了?”连 问几声,无人回答,老师生气了,更大声 地说:“谁把别人的东西撕破了,还不肯 承认,这是什么行为?快自己承认。”全 班你看我,我看你,还是没人做声。老师 更大声了:“如果自己不承认,等我查出 来就要加重处分!”
• 学生:老师,陈小东没有按照你的方法做。他 没有通过菜单复制、剪切,按住鼠标胡乱在拖。
教育学(第六章)PPT课件
![教育学(第六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38f27ebcd126fff6050b16.png)
最好 • 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能有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15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检查和巩固知识
16
第三节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指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 求,与教学基本规律相一致,是教学基本规律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细化。
2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 有行为方式,包括主要行为(呈示、对话、 辅导等)和辅助行为(激发动机、教师期望、 课堂交流、课堂管理等)两大类。
3
教学与智育的区别
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智育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 知识,并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来 进行的。
智育目标的全面实现,除了借助教学,还需 要通过通过课外活动等其他方式。
7
基础知识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 应的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是组成一 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反映了科学文化发 展的现代水平。
基本技能指各门学科中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 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的最主要、最常用的能 力,如语文的阅读、写作,数学的运算,物 理和化学的实验技能等。
8
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 力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 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人的智力是遗 传、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人努力三者相互作用的 结果。
10
(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交往、共享经验的活动。 教学是师生间知情意行诸方面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两种不可取代的行为。 课堂教学应呈现出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 的多元的、变动的态势,呈现出可变动的、师生 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
15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检查和巩固知识
16
第三节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指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 求,与教学基本规律相一致,是教学基本规律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细化。
2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 有行为方式,包括主要行为(呈示、对话、 辅导等)和辅助行为(激发动机、教师期望、 课堂交流、课堂管理等)两大类。
3
教学与智育的区别
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智育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 知识,并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来 进行的。
智育目标的全面实现,除了借助教学,还需 要通过通过课外活动等其他方式。
7
基础知识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 应的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是组成一 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反映了科学文化发 展的现代水平。
基本技能指各门学科中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 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的最主要、最常用的能 力,如语文的阅读、写作,数学的运算,物 理和化学的实验技能等。
8
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 力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 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人的智力是遗 传、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人努力三者相互作用的 结果。
10
(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交往、共享经验的活动。 教学是师生间知情意行诸方面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两种不可取代的行为。 课堂教学应呈现出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 的多元的、变动的态势,呈现出可变动的、师生 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经验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主张通过一系列的由 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 问题,锻炼能力。
• 经验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体性;乡土性; 综合性; 经验性
•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
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 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不同的教学科目。
特点;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 必修课程是指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
• 为了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必须设定一定数量的必修课, 必修课主要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类课程、政治理论、 体育、外语类课程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生产实习、实验、 社会调查等也应列为必修课程。
• 微观结构(科目结构): 即各科目(或活动项目)内的结 构以及潜在课程各构成要素内的结构。集中地体现为教材的 结构及其要素的相互关系。如“课文系统”(各种类型课文 本身)与“课文辅助系统”(课文目录、编辑说明、课文注 释、课文图表等等)的关系;各学年(学期)教材间的纵向 衔接关系以及各单元(课、节)的设置与纵横关系;整个教 材的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方式的构成以及相互结合的优化等。
关系,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比例关系,学 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关 系,也包括各大类课程内部各构成要素间的比例关系,如 学科课程内各科目间的比例关系,活动课程内各活动项目 间的比例关系,选修课和必修课内各科目间的比例关系等。 上述比例关系的任何变化,都将直接影响课程的功能状况。
• 二、主要的课程类型 •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 学科课程是以科学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系
统的总称。
• 学科课程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按各门科学 固有的逻辑,系统地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彼此分立地 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在现代学校课程中占优 势的通常是学科课程。
• 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它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 中心组织的课程。
•
• 二是空间关系:主要是指相邻课程成分和课程要素之间在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的横向组合关系。
• 三是时间关系:它既表现在同一学段各类课程或教学科目 和活动项目的开设顺序上,同时也表现在它们在不同学段 的前后衔接上。
• (三)课程结构的呈现形式 • 在学校课程中,课程结构有多种呈现形式,如课程计划、
第六章 课程类型与结构
主要内容: 1、课程结构的内涵及组织(课程结构的内涵、组织、
性质及呈现方式)
2、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及应用 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4、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5、新课程结构中的课程类型和科目 6、课程标准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7、课程标准的内涵与内容 8、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 结构是系统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系统性质与功能,结构 决定着功能,一定的功能必须有相应的结构。学校教育中 的课程从来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而形成这一整体 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结构。各类课程如何结合,每门课程 内部如何结合这就是课程的组织结构问题。课程的组织结 构简称为课程结构,是一种人为结构,课程结构的设计着 眼于人的发展,服务于人的发展。课程结构首先是一个价 值问题,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课程结构,不同的课程结构 折射出不同的教育理念和育人追求。课程结构会为我们提 供一个明确的坐标,为我们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定位”产 生积极作用。
• (二)课程结构的性质 • 课程结构是一个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除了包括构成的部
分(即因素)之外,还包括联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种种关系。 即结构是由各个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所构成的 有机整体。课程结构也是由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即 课程的横向联系,所确立的有机系统。
• 课程内各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主要一下关系: • 一是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既包括各大类课程间的比例
• 综合课程是一种以对学校课程内容进行统整为特 点的课程类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 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 在一起,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 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和全息观念,并养成 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 力的一种课程。
• 综合课程有着分科课程无法替代的原因。一是它反映了当 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二是它符合儿童认知
• 宏观结构(体系结构): 宏观课程结构,即学校课程的类 别结构,其基本构成成分是各种类型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中 它涉及三个基本问题:⑴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 关系;⑵显性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完 备性及其相互关系;⑶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关系。
• 中观结构(科目间的结构):涉及以下四个问题:⑴学科课 程内工具科、人文社会科、自然科、体艺科之间的关系以及 各科课程内部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关系;⑵活动课程中各类 活动项目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具体活动项目之间的关系;⑶构 成隐性课程的各成分之间以及各成分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⑷限定选修课程与任意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
课程标准、课程方案、课程表、教科书等,但归结起来主 要有两种呈现形式:
• 1、体系结构 • 所谓体系结构是指在特定学段中设置的所有课程所形成的
结构,它一般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和课程表。
• 2、科目结构 • 所谓科目结构是指在某一具体科目中所形成的课程内容的
结构,它包括各类课程内容之间以及同类课程内容之间所 形成的关系形态,即课程内容各要素所形成的关系形态, 如学科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知识与技能的结构关系等。 科目结构的呈现形式主要为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第一节 课程结构
• 一、 课程结构的内涵、组织、性质及呈现方式 • (一)课程结构的内涵及组织 • 课程结构就是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具体科目等要素经过有
机整合所形成的形态。每一类要素组合方式和组合比例的不 同意味着将形成不同的课程结构。
• 课程结构作为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结 合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宏观结构(体系结构);中观结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科目间的结构);微观结构(科目结构)
• 经验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体性;乡土性; 综合性; 经验性
•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
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 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不同的教学科目。
特点;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 必修课程是指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
• 为了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必须设定一定数量的必修课, 必修课主要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类课程、政治理论、 体育、外语类课程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生产实习、实验、 社会调查等也应列为必修课程。
• 微观结构(科目结构): 即各科目(或活动项目)内的结 构以及潜在课程各构成要素内的结构。集中地体现为教材的 结构及其要素的相互关系。如“课文系统”(各种类型课文 本身)与“课文辅助系统”(课文目录、编辑说明、课文注 释、课文图表等等)的关系;各学年(学期)教材间的纵向 衔接关系以及各单元(课、节)的设置与纵横关系;整个教 材的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方式的构成以及相互结合的优化等。
关系,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比例关系,学 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关 系,也包括各大类课程内部各构成要素间的比例关系,如 学科课程内各科目间的比例关系,活动课程内各活动项目 间的比例关系,选修课和必修课内各科目间的比例关系等。 上述比例关系的任何变化,都将直接影响课程的功能状况。
• 二、主要的课程类型 •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 学科课程是以科学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系
统的总称。
• 学科课程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按各门科学 固有的逻辑,系统地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彼此分立地 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在现代学校课程中占优 势的通常是学科课程。
• 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它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 中心组织的课程。
•
• 二是空间关系:主要是指相邻课程成分和课程要素之间在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的横向组合关系。
• 三是时间关系:它既表现在同一学段各类课程或教学科目 和活动项目的开设顺序上,同时也表现在它们在不同学段 的前后衔接上。
• (三)课程结构的呈现形式 • 在学校课程中,课程结构有多种呈现形式,如课程计划、
第六章 课程类型与结构
主要内容: 1、课程结构的内涵及组织(课程结构的内涵、组织、
性质及呈现方式)
2、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及应用 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4、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5、新课程结构中的课程类型和科目 6、课程标准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7、课程标准的内涵与内容 8、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 结构是系统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系统性质与功能,结构 决定着功能,一定的功能必须有相应的结构。学校教育中 的课程从来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而形成这一整体 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结构。各类课程如何结合,每门课程 内部如何结合这就是课程的组织结构问题。课程的组织结 构简称为课程结构,是一种人为结构,课程结构的设计着 眼于人的发展,服务于人的发展。课程结构首先是一个价 值问题,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课程结构,不同的课程结构 折射出不同的教育理念和育人追求。课程结构会为我们提 供一个明确的坐标,为我们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定位”产 生积极作用。
• (二)课程结构的性质 • 课程结构是一个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除了包括构成的部
分(即因素)之外,还包括联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种种关系。 即结构是由各个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所构成的 有机整体。课程结构也是由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即 课程的横向联系,所确立的有机系统。
• 课程内各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主要一下关系: • 一是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既包括各大类课程间的比例
• 综合课程是一种以对学校课程内容进行统整为特 点的课程类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 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 在一起,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 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和全息观念,并养成 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 力的一种课程。
• 综合课程有着分科课程无法替代的原因。一是它反映了当 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二是它符合儿童认知
• 宏观结构(体系结构): 宏观课程结构,即学校课程的类 别结构,其基本构成成分是各种类型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中 它涉及三个基本问题:⑴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 关系;⑵显性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完 备性及其相互关系;⑶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关系。
• 中观结构(科目间的结构):涉及以下四个问题:⑴学科课 程内工具科、人文社会科、自然科、体艺科之间的关系以及 各科课程内部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关系;⑵活动课程中各类 活动项目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具体活动项目之间的关系;⑶构 成隐性课程的各成分之间以及各成分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⑷限定选修课程与任意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
课程标准、课程方案、课程表、教科书等,但归结起来主 要有两种呈现形式:
• 1、体系结构 • 所谓体系结构是指在特定学段中设置的所有课程所形成的
结构,它一般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和课程表。
• 2、科目结构 • 所谓科目结构是指在某一具体科目中所形成的课程内容的
结构,它包括各类课程内容之间以及同类课程内容之间所 形成的关系形态,即课程内容各要素所形成的关系形态, 如学科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知识与技能的结构关系等。 科目结构的呈现形式主要为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第一节 课程结构
• 一、 课程结构的内涵、组织、性质及呈现方式 • (一)课程结构的内涵及组织 • 课程结构就是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具体科目等要素经过有
机整合所形成的形态。每一类要素组合方式和组合比例的不 同意味着将形成不同的课程结构。
• 课程结构作为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结 合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宏观结构(体系结构);中观结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科目间的结构);微观结构(科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