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电子教案
第八册乘法分配率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第八册乘法分配率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课题:《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泉师附小:郑锦书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P64-66 页。
(人教版)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设想:本课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拓展认识;联系实际,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充分体现了“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数学”的新理念。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①(3 + 2)×4 3×4 + 2×4②2×(11 + 9) 11×2 + 9×2③20×5 + 4×5 (20 + 4)×5【1.计算①、②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2.比较两组算式相同点和不同点;3.可用什么符号连接?】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㈠影幕演示:1.学校购买校服。
每件35元,每条25元。
买这样3 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②上台演示,合作讨论,研究策略。
③展示思维过程,探究解题规律。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㈡探究概括规律:1. 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13.2 第1课时 画轴对称图形教案1
13.2画轴对称图形第1课时画轴对称图形1.理解图形轴对称变换的性质.(难点)2.能按要求画出一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另一个图形.(重点)一、情境导入观察下面的图形:(1)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特点?(2)能否根据其中一部分画出整个图案?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轴对称变换【类型一】剪纸问题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按如图①,图②所示的方向对折,然后沿图③中的虚线剪裁得到图④,将图④的纸片展开铺平,再得到的图案是( )解析:严格按照图中的顺序先向右上翻折,再向左上翻折,剪去左上角,展开得到图形B.故选B.方法总结:此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对于此类问题,学生只要亲自动手操作,答案就会很直观地呈现.【类型二】折叠问题如图,将矩形ABCD沿DE折叠,使A点落在BC上的F处,若∠EFB=60°,则∠CFD=( )A.20° B.30° C.40° D.50°解析:根据图形翻折变换后全等可得△ADE≌△FDE,∴∠EAD=∠EFD=90°.∵∠EFB =60°,∴∠CFD=30°,故选B.方法总结: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探究点二:作轴对称图形【类型一】画一个图形关于已知直线对称的另一个图形画出△ABC关于直线l的对称图形.解析:分别作出点A 、B 、C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然后连接各点即可.解:如图所示:方法总结:我们在画一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图形时,先确定一些特殊的点,然后作这些特殊点的对称点,顺次连接即可得到.【类型二】在方格中设计轴对称图形在3×3的正方形格点图中,有格点△ABC 和△DEF ,且△ABC 和△DEF 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请在下面给出的图中画出4个这样的△DEF .解析:对称轴可以随意确定,根据你确定的对称轴去画另一半对称图形即可.解:如图所示:方法总结:作一个图形关于一条已知直线的对称图形,关键是作出图形上一些点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点,然后再根据已知图形将这些点连接起来.【类型三】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某居民小区搞绿化,要在一块矩形空地(如下图)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图案由圆和正方形组成(圆与正方形的个数不限),并且使整个矩形场地成轴对称图形.请在下边矩形中画出你的设计方案.K解析:矩形是轴对称图形,而正方形和圆也是轴对称图形,设计出的图案只要折叠重合即可.解:如图所示:方法总结:利用轴对称可以设计出精美的图案,一个图形经过不同位置的几次变换,若再结合平移、旋转等,便可以得到非常美丽的图案.三、板书设计作轴对称图形1.如何由一个平面图形得到它的轴对称图形.2.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本节课尽量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教学情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有关内容.重视动手操作,实践探究,但如果只有操作,而没有数学体验,数学课很容易上成劳技课,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在重视活动的同时,又重视知识的获取,因为动手操作的目的本身就在于更直观地发现新知识.练习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教版培智四年级下第八册生活数学教案(2024)
课堂活跃度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合作学习表现
学生是否能够与同学合作,共同 完成课堂任务,表现出良好的团
队协作精神。
2024/1/28
20
作业完成情况考察
2024/1/28
作业完成率
学生是否能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业完成率是否达到要 求。
作业正确率
学生完成的作业是否正确,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问题。
2024/1/28
25
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
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发言,提高学生的课堂参 与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际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馈,及时 调整教学策略。
针对部分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采取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如通过实物演示、 动画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课后练习和巩固,确保学 生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8
量的计量与比较
长度单位的认识
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 算方法,如米、厘米、毫 米等,能够进行简单的长 度测量和计算。
2024/1/28
质量单位的认识
认识质量单位的概念和换 算方法,如克、千克、吨 等,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 测量和计算。
量的比较
掌握量的比较方法,如多 少、大小、轻重等,能够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量的比 较和排序。
2024/1/28
26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2024/1/28
27
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和信心,形成积极的数学 情感和态度,树立正确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学计划及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学计划及设计一、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二、教材简析: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的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实践活动----“营养午餐”和“小管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人教版2022-2022年八下数学第20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学案(含解析)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1.探索并掌握平均数、方差的计算公式,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极差,用样本估计总体,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2.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1.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2.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本章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共有三章.这三章内容采用统计和概率分开编排的方式,前两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统计部分的两章内容按照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来安排.我们在7年级下册学习了“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数据的分析”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在前一章中,我们学习了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常用方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组、列表、绘图等处理工作后,数据分布的一些面貌和特征可以通过统计图表等反映出来.为了进一步了解数据分布的特征和规律,还需要计算出一些代表数据一般水平(典型水平)或分布状况的特征量.对于统计数据的分布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分析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数据向其中心值(平均数)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二是分析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数据远离其中心值(平均数)的趋势;三是分析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度,反映数据分布的形状.这三个方面分别反映了数据分布特征的不同侧面.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就从前两个方面研究数据的分布特征.【重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的定义及其应用.【难点】应用所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相关内容的衔接.本章在教学时,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的衔接,将三个学段的相关内容,在分析数据的这个大背景下统一起来,在对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本章就是在研究数据集中趋势的大背景下,在整理学生已有的关于这三种统计量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加权平均数,研究如何根据统计量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等.这样的一种编写方式,将三个学段的学习连成一个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整体.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在复习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对于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形成整体认识.2.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本章要求通过较多实例,从不同的方面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并初步感受样本的代表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能够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等.因此,在本章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教学要求.3.合理使用计算器.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统计学的研究带来很大变化,为统计工作的高效、准确提供了便捷的工具.对于计算器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统计的作用,本章中,编写了使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的内容作为必学内容,还编写了利用计算机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等集中统计量的内容作为选学内容等.教学中要注意发挥计算器在处理数据中的作用,也要注意合理地使用计算器.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20.1.1平均数(2课时) 20.1.2中位数和众数(2课时)4课时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1课时20.3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1课时单元概括整合1课时20.1数据的集中趋势1.进一步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具体问题解释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3.能分清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区别,根据实际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特征.经历应用加权平均数对数据处理和探索中位数、众数的过程,体验对统计基本思想的理解过程.能运用数据信息的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实际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分析数据信息并作出决策.20.1.1平均数1.进一步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经历应用加权平均数对数据处理的过程,体验对统计基本思想的理解过程.能运用数据信息的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重点】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实际应用.【难点】1.体会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2.应用加权平均数对数据做出合理判断.第课时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2.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数据的作用,体会统计的思想方法.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难点】对“权”的正确理解.【教师准备】教学中出示的课件和例题.【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内容.导入一:刘木头开了一家小工厂,生产儿童玩具.工厂的管理人员由刘木头、他的弟弟及其他6个亲戚组成.工作人员由5个领工和10个工人组成.现在需要一个新工人,刘木头正在与一个叫小王的青年人谈招聘问题.刘木头说:“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平均每个人的薪金是每周300元,但在学徒期间每周是75元,不过很快就可以加工资.”小王上了几天班以后,要求和厂长谈谈.小王说:“你骗我,我已经和其他工人核对过了,没有一个人的工资超过每周100元.每人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一周300元呢?”刘木头皮笑肉不笑地回答:“小王,不要激动嘛!每人平均工资确实是300元,不信你自己算一算.”刘木头拿出一张表,说道:“这是我每周付出的薪金.我得2400元,我弟弟得1000元,我的6个亲戚每人得250元,5个领工每人得200元,10个工人每人得100元.总共是每周6900元,付给23个人,平均每人得300元,对吗?”“对,对,你是对的,每人的平均工资是每周300元.可你还是骗了我.”小王生气地说.刘木头拍着小王的肩膀说:“这我可不同意,你自己算的结果也表明我没骗你呀!小兄弟,你根本不懂得平均数的含义,怪不得别人哟!”同学们,你能当个小法官来判一下谁说的对吗?[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时数学又指导生活实践,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及引入新课的目的.导入二:农科院为了选出适合某地种植的甜玉米种子,对甲、乙两个品种各用10块试验田进行试验,得到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见下表),根据这些数据,应为农科院选择甜玉米种子提出怎样的建议呢?品各试验田每公顷产量种(单位:吨)甲7.657.57.627.597.65 7.647.57.47.417.41乙7.557.567.537.447.49 7.527.587.467.537.49提问:如何考察一种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学生随意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后,教师说明本章学习的知识内容:(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等概念;(2)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3)课题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意图]问题的提出,学生难以用已学到的平均数的公式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研究新的方法,学习新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本章研究的基本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基本思想.[过渡语]前面我们学过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我们一起来探究加权平均数.1.加权平均数思路一问题: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郊县人数/万人均耕地面积/公顷A15 0.15 B7 0.21 C10 0.18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01公顷)问题1小明求得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为:= =0.18(公顷).你认为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并适时指导:(1)对“平均数”和“人均耕地面积”的准确理解;(2)三个郊县人数的多少对人均耕地面积有无影响,分析小明同学的计算错误.问题2这个市郊县的总耕地面积是多少?总人口是多少?你能算出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吗?引导学生列出正确算式,即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17(公顷).问题3三个郊县的人数(单位:万)15,7,10在计算人均耕地面积时有何作用?教师指出:上面的平均数0.17称为三个数0.15,0.21,0.18的加权平均数.三个郊县的人数(单位:万)15,7,10分别为三个数据的权.追问:你能正确理解数据的权和三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吗?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对数据的权及加权平均数的理解.问题4若n个数x1,x2,…,x n的权分别是w1,w2,…,w n,则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从三个数据的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中,归纳得出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学生思考、总结归纳:若n个数x1,x2,…,x n的权分别是w1,w2,…,w n,则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分析、思考认识到用已学过的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来计算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根本行不通的,使学生意识到需要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激发学生去探究.通过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归纳思想方法,理解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及其结构特征,认识数据的权的作用.思路二问题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应试听说读写者甲85 83 78 75乙73 80 85 82提问: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录用依据是什么?学生提出评判依据,若学生提出以总分作为依据,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已学过的哪个统计量可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学生计算平均数,解决问题.追问:这家公司在招聘英文翻译的过程中,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哪几个方面的英语水平测试?成绩分别为多少?学生同桌讨论,计算后提出自己的意见.问题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引导学生讨论:招聘口语能力或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时,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重要程度是否相同,公司侧重哪两个方面的成绩?从给出的比值是否体现这两方面更加“重要”?根据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依据题目要求,分别计算出甲、乙两名应试者的成绩,教师引导写出解答过程.问题3在问题2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权不同),这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能否推广到一般?追问:若n个数据x1,x2,…,x n的权分别为w1,w2,…,w n,这n个数据的平均数该如何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得出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若n个数x1,x2,…,x n的权分别是w1,w2,…,w n,则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问题4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应该侧重哪些分项成绩?如果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两人的测试成绩,那么谁将被录取?与问题2相比较,你能体会到权的作用吗?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体会权的改变对加权平均数的影响.追问:你认为问题1中各数据的权有什么关系?通过上述问题的解决,说说你对权的认识.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加权平均数公式,发现问题1中各数可看作是权相同的,教师指出两种平均数之间的联系.[设计意图]回顾学过的平均数的意义,为引入加权平均数作铺垫.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接纳和吸引别人的正确意见,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改变同一个问题背景中数据的权,得到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体会权的意义与作用.[知识拓展](1)当所给的数据在一常数a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a.一组数据x1,x2,…,x n的各个数据比较大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各个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的常数a,得x'1=x1-a,x'2=x2-a,…,x'n=x n-a.于是x1=x'1+a,x2=x'2+a,…,x n=x'n+a.因此=(x1+x2+…+x n)=(x1'+x2'+…+x n')+·na='+a;(2)平均数的大小与每个数据都有关系,它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是一组数据的“重心”,也是度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基准;(3)加权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的特例.加权平均数的实质就是考虑不同权重的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的各项权相等时,就变成了算术平均数.2.例题讲解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个成绩均按百分制,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单位:分)选手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A85 95 95B95 85 95请确定两人的名次.教师出示例题并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这个问题可以看成是求两名选手三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50%,40%,10%说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项成绩在总成绩中的重要程度,是三项成绩的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明确下列问题:(1)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项成绩在总成绩中的重要程度用什么数据说明?(2)要想决出两人的名次,必须求两人的总成绩,实质上是求这两名选手三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学生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先分别计算出两名选手的总成绩,教师进一步引导写出解答过程.解:选手A的最后得分是=90,选手B的最后得分是=91.由上可知选手B获得第一名,选手A获得第二名.[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权的作用,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1)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在一组数据中,由于每个数据的权不同,所以计算平均数时,用加权平均数,才符合实际.(2)数据的权的意义: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3)加权平均数公式:=.1.晨光中学规定学生的学期体育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平时体育活动评估成绩占2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50%.则平时体育活动评估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的权分别为、和.解析:根据权的概念解决即可.答案:20%30%50%2.学校把学生学科的期中、期末两次成绩分别按40%,60%的比例计入学期学科总成绩.小明期中数学成绩是85分,期末数学成绩是90分,那么他的学期数学总成绩是()A.85分B.87.5分C.88分D.90分解析:根据学期数学成绩=期中数学成绩×所占的百分比+期末数学成绩×所占的百分比即可求得学期总成绩.故选C.3.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成绩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总成绩的20%,面试占30%,实习成绩占50%,各项成绩如下表所示:(单位:分)应聘笔试面试实习者甲85 83 9080 85 92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用,为什么?解:甲的平均成绩为=86.9,乙的平均成绩为=87.5.因此,乙会被公司录用.4.某单位欲招聘一名技术部门负责人,对甲、乙、丙三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能力测试,且各项测试成绩满分均为100分,根据结果择优录取,三位候选人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单位:分)测试项目测试成绩甲乙丙沟通能力85 73 73 科研能70 71 65组织能64 72 84力(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2)根据实际需要,该单位将沟通能力、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三项测试得分按5∶3∶2的比例确定每人的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解:(1)甲的平均成绩为(85+70+64)÷3=73,乙的平均成绩为(73+71+72)÷3=72,丙的平均成绩为(73+65+84)÷3=74,因此,丙的平均成绩最高,丙将被录用.(2)甲的成绩为=76.3,乙的成绩为=72.2,丙的成绩为=72.8.因此,甲的成绩最高,甲将被录用.第1课时1.加权平均数2.例题讲解例题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113页练习第1,2题;教材第121页习题20.1第1题.【选做题】教材第122页习题20.1第5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在中国好声音选秀节目中,四位参赛选手的各项得分如下表,如果将专业、形象、人气这三项得分按3∶2∶1的比例确定最终得分,最终得分最高的进入下一轮比赛,则进入下一轮比赛的是()(每项按10分制)测试内测试成绩容小赵小王小李小黄专业素6 7 8 8质形象表8 7 6 9现人气指8 10 9 6数A.小赵B.小王C.小李D.小黄2.学校广播站要招聘1名记者,小明、小亮和小丽报名参加了3项素质测试,成绩如下:采访写计算机创意设作计小70分60分86分明小90分75分51分亮小60分84分72分丽现在要计算3人的加权平均分,如果将采访写作、计算机和创意设计这三项的权重比由3∶5∶2变成5∶3∶2,成绩变化情况是() A.小明增加最多 B.小亮增加最多C.小丽增加最多D.三人的成绩都增加3.希望中学一个学期的数学总平均分是按下图进行计算的.该校李飞同学这个学期的数学成绩如下:(单位:分)李飞平时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90 8588则李飞这个学期数学总平均分为.4.某商场用加权平均数来确定什锦糖的单价,由单价为15元/千克的甲种糖果10千克,单价为12元/千克的乙种糖果20千克,单价为10元/千克的丙种糖果30千克混合成的什锦糖果的单价应定为.【能力提升】5.学生的学科期末成绩由期考分数、作业分数、课堂参与分数三部分组成,按各占30%,30%,40%的比例确定.已知晓明的数学期考80分,作业90分,课堂参与85分,则他的数学期末成绩为分.6.小丽家上个月吃饭费用为500元,教育费用为200元,其他费用为500元.本月小丽家这三项费用分别增长了10%,30%和5%.小丽家本月的总费用比上个月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7.小李同学七年级第二学期的数学成绩如下表所示:测验类别平时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测验1测验2测验3测验4成绩88 92 94 90 92 89如果学期的总评成绩是根据如图所示的权重计算,那么小李同学该学期的总评成绩为多少分?(四舍五入精确到1分)8.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如下标准:作业占10%,测验占20%,期中考试占35%,期末考试占35%,小关和小兵的成绩如下表:学生作业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小关80 75 71 88 小76 80 68 90分别算出小关和小兵的总平均分.【拓展探究】9.某单位欲从内部招聘管理人员一名,对甲、乙、丙三名候选人进行了笔试和面试两项测试,三人的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测试成绩(单位:分)测试项甲乙丙目笔试75 80 90面试93 7068根据录用程序,组织200名职工对三人利用投票推荐的方式进行民主评议,三人得票率(没有弃权票,每位职工只能推荐1人)如图所示,每得一票记作1分.(1)请算出三人的民主评议得分;(2)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精确到0.01)(3)根据实际需要,单位将笔试、面试、民主评议三项测试得分按4∶3∶3的比例确定个人成绩,那么谁将被录用?【答案与解析】1.D(解析:将四个人的测试成绩按比例求出最终成绩,找出成绩最高的即可.)2.B(解析:根据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分别计算出3人的各自成绩.先求出采访写作、计算机和创意设计这三项的权重比是3∶5∶2各自的成绩,再求出这三项的权重比是5∶3∶2各自的成绩,进行比较.)3.87.5(解析:先从统计图得到相应数据的权重,再利用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求解.)4.11.5元/千克(解析:将三种糖果的总价算出,再除以60即可.)5.85(解析: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即可.)6.解:500×10%+200×30%+500×5%=135(元),135÷(500+200+500)×100% =11.25%.7.解:平时平均成绩为=91(分),总评成绩为=90.1≈90(分).8.解:小关的学期总平均分为=80×10%+75×20%+71×35%+88×35%=78.65(分),小兵的学期总平均分为'=76×10%+80×20%+68×35%+90×35%=78.9(分).9.解:(1)甲、乙、丙三人的民主评议得分分别为:200×25%=50(分),200×40%=80(分),200×35%=70(分).(2)甲的平均成绩为≈72.67(分),乙的平均成绩为≈76.67(分),丙的平均成绩为=76.00(分).由于76.67>76>72.67,所以候选人乙将被录用.(3)甲的个人成绩为=72.9(分);乙的个人成绩为=77(分);丙的个人成绩为=77.4(分).由于丙的个人成绩最高,所以候选人丙将被录用.本节课把学生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放在首位,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领悟和认识,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教材注重了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努力做到由传统的数学课堂向实验课堂转变.在教学过程中,高估了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能力,主要困难在于一些学生不能对权的含义理解透彻.适当增加学生熟知的一些实例,通过计算平均数,深刻理解权的含义及对平均数的影响.练习(教材第113页)1.解:(1)甲:=88(分),乙:=87.5(分),故甲将被录取.(2)甲:=87.6(分),乙:=88.4(分),故乙将被录取.2.解:=88.5(分).故小桐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88.5分.学生在第二学段已学过平均数,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这个课时将在此基础上,在研究数据集中趋势的大背景下,学习加权平。
人教版培智四年级下第八册生活数学教案
( 快慢、远近 )教学设计(9加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凑十法,引导学生运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
2、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和掌握9和1凑成10。
难点:掌握凑十法的计算过程。
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启发法教具准备ppt 课时安排 4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点名激学1、让学生们坐好之后,老师喊“上课”,值日生喊“起立”,等所有学生站好后,老师和学生相互问好。
2、老师让一位学生帮老师点名点名。
3、老师问学生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天气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黑板上写:几月几日,星期几。
二、复习1、复习《远近、快慢》。
2、看同学们作业完成得情况,评讲家庭作业。
(9加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凑十法,运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口述计算方法的表达能力。
3、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凑十法,运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
难点: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启发法教具准备ppt 课时安排 4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点名激学1、让学生们坐好之后,老师喊“上课”,值日生喊“起立”,等所有学生站好后,老师和学生相互问好。
2、老师让一位学生帮老师点名点名。
3、老师问学生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天气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黑板上写:几月几日,星期几。
二、讲授示学1、数一数作业的份数,看看收齐没有,如果没有哪些同学没有交。
没交作业的同学提出批评并扣掉一个小太阳。
2、展示一位同学的优秀作业。
3、学习委员发作业,同学们拿到自己的作业看看哪里有错。
4、评讲作业。
(8加几)教学设计(7加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点名激学1、让学生们坐好之后,老师喊“上课”,值日生喊“起立”,等所有学生站好后,老师和学生相互问好。
小学数学第08册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教案教学进度表学期整体教学设计教学总目标: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1.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4.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5.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6.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
教学的重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体感知第一单元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混合运算;第二节:应用题;第三节: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混合运算中的三步试题是在第五、六册已学过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的三步试题,是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题间的联系,强化运算顺序,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独立计算,并逐步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运算速度。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考虑,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小组二:12x4x6=288小组三:12x3x8=288小组四:12x20+12x4=288小组五:用竖式计算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7、研究笔算方法8、稳固法那么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的〗1.借助“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纯熟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考虑、敢于质疑、擅长评价、友好合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材分析^p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比拟简单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时机,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p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家庭环境较好,购物的生活经历较多。
因此,很适宜在本节课里开展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购物”游戏活动。
〖教学设计〗(一)导入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里?(轻松自然的谈话活泼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新课1.创设情境。
师:我们的老朋友智慧老人、淘气、笑笑、还有机灵狗也趁休息的时间出去旅游了,想知道他们去哪里旅游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主题情境图)2.学生观察情境图,开展数学游戏。
师:你们瞧,他们到了哪里?在干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森林食品店里食品的名称及相应的价格,并说说笑笑、机灵狗想买什么。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电子教案
第三单元第1 课(小节)__1_课时一、铺垫孕伏1、口算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教师出示:75+25 33+6725×4 160―3563÷7+2 35×2÷10100―45 58+32出示27页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并说说从图中获得哪些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提出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怎样,启发学生说学生进行口算引导学生列出下列两种算式,并说明每一个算式的含义。
生1:40+56=96(千米)生2:56+40=96(千米)口算练习为后面的计算作准备。
主要让孩子通过列式计算去发现加法交换律,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三、巩固练习1、基本练习2、补充练习四、课堂小结出:56+40和40+56的结果相等。
教师板书:40 +56=56+40观察上面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观察以上所列举的等式,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这些例子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1、想一想我们在以前学过的哪些计算中用到了加法交换律完成. 2、3题一年级捐款194元,二年级捐款358元,三年级捐款297元,四年级捐款328元,五年级捐款363元,六年级捐款371元,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作业设计:1、完成.2、3题2、补充练习学生发现:(等号左右两边都是40和56两个数相加,只是他们的位置交换了,而且得数一样,就是和不变)生举例+ =+ …………………..学生自己检验所列举的例子是否成立。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师:用语言表述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一规律吗使我们记忆起来既简单又清楚生1:甲数+乙数=乙数+甲数生2:△+☆=☆+△生3:a+b=b+a……………………2、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加法问题计算后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电子教案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xxx小学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
1.十位上是“2”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2.个位上是“0”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3.拿出准备好的数字卡片7、3、9。
二、探究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1)怎样摆能保证不重不漏?(2)你们一共摆出了几个两位数?是怎样摆的?(3)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1)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摆就能保证不重不漏。
(2)十位如果是1,可以摆出10、13、15;十位如果是3,可以摆出30、31、35;十位如果是5,可以摆出50、51、53。
(3)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录,就能保证不重不漏、清楚明了。
如:三、练习提升。
1.教材练习二十二第1题。
(1)小组活动:找四个人扮演四位师徒,一个人记录。
(2)怎样交换位置更清楚明了?(3)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2.教材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独立排一排,并记录。
注意排的顺序,体会方法。
3.教材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xxx小学教学设计汇报: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学生到投影台演示:教师强调:只要有顺序地搭配连线,就能保证不重不漏。
三、练习提升。
1.教材第102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妈妈在一张纸上给小明出了3道较易题,2道较难题,让小明各做一道,小明有几种选择方法?xxx小学教学设计二、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1)动手连一连,2个球队之间要连几条?(2)你是怎样连的?(3)一共要踢几场比赛?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再小组交流。
汇报:方法一:每2个球队之间连一条线,这样就可以表示他们踢过一场比赛了。
方法二:把4个球队摆成正方形,按照顺序一个球队一个球队地连。
(如左下图)方法三:连法与方法二不同。
(如右上图)方法四:画曲线连,把4个球队依次排开。
教师强调:不管你用哪种方法,只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就能做到不重不漏。
三、练习提升。
1.教材第103页的“做一做”第1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0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算理,驾驭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2.学生经验探究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过程,体会计算的多样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培育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二、教学重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阅历理解算理,驾驭算法,正确计算。
三、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学具打算投影、视频、答题纸、小棒。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好!今日我们要起先新一单元的学习了,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接着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老师板书课题: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展示图片1:11页主题图ppt主题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生:二(1)班35人,二(2)班32人,二(3)班37人,二(4)班34人,每个班由两名老师带队。
师:同学们发觉这么多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每个班与老师一共多少人。
如:二(1)班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两个班一共多少人。
如: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人等。
……师:那我们就先来解决“二1班学生和他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1出示图片2(1)看图片,二(1)班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35+2,师板书出示图片3(2)结合口算,感悟加法的算理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你能口算出得数吗?预设1:口算:5+2=7 30+7=37追问:为什么用个位上的5加2?结合摆小棒,探究加法竖式的写法及用竖式笔算的方法和算理。
师:怎样笔算呢?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用摆小棒,师巡察。
组织学生沟通摆小棒计算“35+2”的方法和过程,老师出示小棒图。
学生有35人,先摆3捆零5根小棒;带队老师有2人,接着摆2根小棒。
把5根小棒与2根小棒合起来是7根,一共是3捆零7根小棒,也就是35加2等于37.老师引导学生依据摆小棒的过程写出加法竖式,并计算。
小学数学第八册(人教版)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小学数学第八册(人教版)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小学数学第八册(人教版)点击浏览该文件一、教学内容:找规律二、教学目标:⒈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颜色,图形、物品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种颜色、物品及图形。
⒉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推理和动手操作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⒈通过涂色找出颜色的交替规律。
⒉通过操作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加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
难点:通过涂颜色而不是摆卡片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教师准备彩旗和五角星,学生准备塑料片。
五、教学过程:㈠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师事先布置好教室,挂上彩旗和五角星。
导语:小朋友们最喜欢过什么节日啊?生:新年、圣诞节、“六一”儿童节……师:“六一”儿童节是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马上就要到了,我们班准备开联欢会庆祝;所以老师打算用这些彩旗和五角星来布置一下教室,你们学得好看吗?(……)为什么你们会觉得这样挂好看呢?它们是不是随便挂的啊?(……)它们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挂的,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
(板书——找规律)㈡引导探索,认识规律⒈师指着彩旗:老师的彩旗还没挂完,要在这最后再挂上一面,你们猜猜,会是什么颜色?⒉生猜中颜色(黄色)。
⒊师:为什么你们都猜黄色呢?生:因为小旗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红旗的后面是黄旗。
⒋师:说的真好,彩旗的规律你们找到了,谁来猜五角星的呢?老师下面将会挂上哪种颜色的五角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⒌师:当然,光是老师一个人布置教室还不够,老师还想请几个同学帮帮忙,谁愿意啊?从举手的学生中一个小组选一个人,按照男、女的顺序依次选,到第六组时,让生猜师会选男生,还是女生。
⒍出示彩色卡片师:看来同学们都会找规律了,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些彩色卡片,老师想在后面再补上两块,你能帮帮老师吗?生上台操作,并说明理由。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5篇)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5篇)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5篇)无限!再也没有其他问题如此深刻地打动过人类的心灵。
宇宙的伟大建筑是现在开始以纯数学家的面目出现了。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精选篇1)课题: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计算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
1.口算24+832-63618947-1037+52874647-25492.计算24+8-636947-21+52876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
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1(1)板书:47-12+5教师提问:观察算式发现什么?引导学生明确: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教师讲述: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还设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边说边板演)教师板书:47-12+5=35+5=40(2)学生试算:48+16-375497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订正时再强调书写格式。
2.教学例2(1)板书:63+5050-63教师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设计(优秀7篇)
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设计(优秀7篇)小数的意义教案篇一教材位置人教版九义教材六年制小学第八册教科书第111,112页的例1及相应“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六第1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草稿纸若干教学重点相同数位对齐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学情分析学生已对多位数笔算方法有较深的认识及熟练准确的计算,对小数的数位也在上一章节有明确的认识,只是在“怎样才能尽快地使小数的相同数位对齐”这一观念上需要摸索、比较,得到明确的认识,形成计算小数加法的能力。
学生在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中已有相当的了解,并对其重要性已有较深的认识。
整数加法笔算时是先将个位对齐以达到相同数位对齐的目的,小数则应抓住小数的特征,将小数点对齐来达到相同数位对齐的要求。
学生在整数加法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推理,将知识迁移,很容易理解。
教学过程一、复习。
1、谁的竖式最漂亮,计算更准确。
4235+54783251+4387621+375434320+317小组内完成后,讨论下列问题。
1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怎样列竖式更快捷?2计算时要注意什么?2、整数加法的意义是什么?它的计算法则是什么?二、激趣导入。
1、提问:夏天到了,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2、听故事,做数学。
明明和妈妈到自选商场买西瓜。
妈妈选了一个小一点的瓜,在电子称上一称,是3735克。
明明选了一个大一点,有4075克。
你能算出他们一共买了多少西瓜吗?3、抽一生列式板演,全班齐练。
4、继续听,继续算。
后来,他们到收银台,可收银台阿姨的称量数据却发生了变化,上面全是以“千克”为单位的,你能说出他们西瓜的重量吗?你还会求出他们一共重多少千克吗?5、揭示课题: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三、新授。
1、小数加法的意义。
同整数加法一样,都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023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2023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2023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教材分析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
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
由于年龄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多组织活动,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将所学到了理论进一步在生活中应用,从而达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二、探究新知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第 1 课(小节)__1_课时程一、铺垫孕伏1、口算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 教师出示:75+25 33+6725×4 160―3563÷7+2 35×2÷10100―45 58+32出示27页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并说说从图中获得哪些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提出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怎样,启发学生说学生进行口算引导学生列出下列两种算式,并说明每一个算式的含义。
生1:40+56=96(千米)生2:56+40=96(千米)口算练习为后面的计算作准备。
主要让孩子通过列式计算去发现加法交换律,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三、巩固练习1、基本练习2、补充练习四、课堂小结出:56+40和40+56的结果相等。
教师板书:40+56= 56+40观察上面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观察以上所列举的等式,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这些例子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1、想一想我们在以前学过的哪些计算中用到了加法交换律完成. 2、3题一年级捐款194元,二年级捐款358元,三年级捐款297元,四年级捐款328元,五年级捐款363元,六年级捐款371元,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作业设计:1、完成.2、3题2、补充练习学生发现:(等号左右两边都是40和56两个数相加,只是他们的位置交换了,而且得数一样,就是和不变)生举例+ =+ …………………..学生自己检验所列举的例子是否成立。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师:用语言表述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一规律吗使我们记忆起来既简单又清楚生1:甲数+乙数=乙数+甲数生2:△+☆=☆+△生3:a+b=b+a……………………2、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加法问题计算后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学生通过举例,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在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简洁好记方式来表示,拓展了学生思维。
板书设计加法运算定律40 +56= 56+40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第 1 课(小节)_2__课时一、铺垫孕伏1、填空2、判断3、应用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35+()=65+()()+147=()+27456+74=()+()a+200=()+()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出示例2图,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行了104千米,第三天96千米,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观察上面的等式有什么特点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的。
学生观察题目告诉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学生齐读题目。
可以怎样列式可以怎样计算(88+104)+96=192+96=28888+(104+96)=88+200=288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让学生在列式计算中去发现加法结合律。
板书设计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第 1 课(小节)_3__课时教学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用课型新授学习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设计意图教师补充与修改学生一、铺垫孕伏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3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出示例3115+132+118+85=247+118+85=365+85=450(千米)115+132+118+85=(115+85)+(132+118)=200+250=450(千米)a+b=b+a(a+b)+c=a+(b+c)请学生说明例3所给出的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怎样列式为后面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做铺垫。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去感受简便计算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从而学会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三、巩固练习1、基本练习2、拓展练习四、课堂小结那一种计算简便为什么计算:1+2+3+4+5+6+——+98+99+100=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补充一些关于等差数列求和的知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和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作业设计:1、完成.做一做2、完成.第5、7题3、拓展练习1+2+3+4+5+6+——+98+99+100=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合理的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凑整,计算简便,要注意观察算式中数的特点。
1、完成.做一做集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完成.第5、7题第7题,请学生说说发票种数据的含义。
介绍关于高斯的故事拓展练习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孩子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板书设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用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第 2 课(小节)_1__课时教学过程观察上面的等式,你能说说他们都有什么样的规律吗加法结合律怎样用字母表示怎样用这三个数表示乘法结合律呢完成练习六中的第2---4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1、完成练习六中的第2---4题2、拓展练习说一说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492×5×28×(25×15)8×5×125×4025×166×4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生举例……..。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c=a×(b×c)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492×5×28×(25×15)8×5×125×4025×166×4孩子们在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结合律的基础上,直接让他们也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结合律。
培养他们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拓展练习可以考察孩子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第 2 课(小节)_2__课时教学过程同学们所找到的这条规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我们通常用字母来表示:(a+b)×c= a×c+b×c“等号左面(a+b)×c表示什么意思”“等号右面a×c+b×c表示什么意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1、完成.上的做一做。
2、练习六第5题小组内观察、讨论发现规律并验证。
小组汇报(通过观察发现,两个数的和去乘以一个数与这两个数分别去乘以这个数然后再加起来的结果一样,我们所举出的例子也符合这个规律。
)生举例…….。
表示形式完成.上的做一做练习六第5题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第 2 课(小节)_3__课时(根据这道题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法算式中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这一特点正好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而且计算简便。
)生练习:35×37+65×37 38×29+38生汇报:102×43=100×43+2×43=(100+2)×43=4386重点说明一步的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完成.第7题2、作业.第6、8题第三单元第 3 课(小节)_1__课时教学过程三、巩固练习1、拓展运用。
2、基本练习四、课堂小结1、在○里填运算符号,在□填数。
356-48-52=356-(□○□)□○□○□=956-(56+38)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1、基本练习P39第二题。
2、拓展练习□○□○□=956-(56+38)总结: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被减数减去几个减数的和。
用符号表示规律。
a-b-c=a-(b+c)2、528-53-47470-254-46 545-167-145P39第二题。
(把要减的数先加起来,再减。
)通过再次练习,使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本课知识。
板书设计减法的运算性质(一)a-b-c=a-(b+c)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第 3 课(小节)_2__课时第三单元第 3 课(小节)_3__课时第三单元第 3 课(小节)_4__课时第三单元第 3 课(小节)_5__课时第四单元第一课(小节)一课时第四单元第一课(小节)二课时第四单元第二课(小节)一课时第四单元第二课(小节)二课时第四单元第二课(小节)三课时第四单元第二课(小节)三课时第四单元第三课(小节)一课时第四单元第三课(小节)二课时第四单元第四课(小节)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