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掌握第四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包括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倍数与因数的概念等。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巩固单元知识点。
2. 运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以及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1. 复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 复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复倍数与因数1. 复倍数的概念。
2. 复因数的概念。
3. 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自主研究(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总结运算规律。
2. 让学生自主复倍数与因数的概念,以及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合作交流(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自主研究中的收获和疑问。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总结分数加减法运算的规律,以及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实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出示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
2. 教师出示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倍数与因数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 鼓励学生发言,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题,巩固分数加减法和倍数与因数的相关知识。
2.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数学日记。
四、教学评价学生自主研究环节1. 观察学生在自主研究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研究基础。
2. 关注学生在自主研究中的疑问,为合作交流环节做好准备。
合作交流环节1. 观察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
2.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实例分析环节1. 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路,了解学生的运用能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可能性∣人教新课标
教案标题: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可能性|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可能性的含义,能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判断。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 可能性的计算3. 可能性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可能性的含义,掌握可能性的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可能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与学生讨论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件,如“明天会下雨吗?”等,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可能性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介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事件的可能性。
(2)可能性的计算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可能性的计算方法,如:一个袋子里有红球、蓝球和黄球,摸出一个球的可能性是多少?(3)可能性的应用让学生运用可能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抛硬币、掷骰子等游戏,计算各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3.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可能性的含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件,并判断其可能性。
2. 让学生计算一些简单事件的概率,如抛硬币、掷骰子等。
3. 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可能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练习与讨论,让学生理解了可能性的含义,掌握了可能性的计算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注意事项:1. 本教案适用于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教学。
2. 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3. 课后作业要适量,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可能性 (2份打包)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可能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可能性的概念,掌握可能性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可能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可能性的概念2. 可能性的计算方法3. 可能性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可能性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可能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可能性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可能性知识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摸球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可能性的概念。
2. 讲解可能性概念(10分钟)结合实验结果,讲解可能性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可能性是描述事件发生机会的大小的概念。
3. 讲解可能性计算方法(15分钟)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可能性的计算方法,并学会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 案例分析(15分钟)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可能性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可能性知识的理解,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6.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可能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可能性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评价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可能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可能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它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关键环节。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4单元 可能性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4单元可能性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可能性的概念。
2.能够用“不可能”、“可能”进行判断。
3.能够用图形表示可能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讲解与示范,引导学生体会可能性的概念。
2.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可能性。
3.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与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意见、合作共赢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可能性的概念。
2.运用“不可能”、“可能”进行判断。
难点1.运用图形表示可能性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1. 活动一:认识可能性教学内容1.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分析不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教师以图片、故事等形式展示实际情境,让学生用“不可能”、“可能”进行判断。
活动时间:20分钟2. 活动二:图形表示可能性教学内容1.教师以图形的形式展示可能性,如用圆圈表示可能性大小。
2.学生通过观察图形,能够理解不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活动时间:30分钟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问题导入:“你觉得今天放学会下雨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可能性。
2. 活动一:认识可能性1.教师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分析图片中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用“不可能”、“可能”来描述。
2.学生也可以举出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讨论。
3. 活动二:图形表示可能性1.教师以不同大小的圆圈来表示不同事件的可能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来理解可能性大小。
2.学生可以自己绘制图形,表示不同事件的可能性。
4.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可能性的概念和图形表示方法。
五、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小明去捉虫子,捉到黑色虫子的可能性大还是捉到蓝色虫子的可能性大?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并给出理由。
六、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上有关可能性的练习题。
2.思考一个你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并写成一个小故事。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 小数加法和减法》(第)教案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第)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对运算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小数加法和减法与整数加法和减法在运算方法上有所不同,需要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并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小数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逐渐理解和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2.理解小数点对齐的含义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和教案。
2.练习题和答案。
3.小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创设情境,例如购物时找零钱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运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规律。
例如,1.2 + 0.3 的运算过程,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含义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运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如何对齐小数点,如何处理进位和借位等。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巩固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可能性》优质教案
《可能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摸小球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能力目标: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团队精神,在自主探索中树立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习兴趣,结合教学活动渗透诚信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
教学难点:理解"一定”、“可能”与“不可能";能学用“一定”、“可能”与“不可能”来描述、解释生活中的事情。
三、教学过程:故事引入-引出"可能性1.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休图片。
师:大家认识他吗?这是一休,一个既聪明又可爱的小和尚。
老师有许多有关他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大家想听吗?(设计意图:因为有一些学生不熟悉一休,教师简短的介绍,可以激发学生对一休的好奇与喜爱。
)师:国王嫉妒一休的聪明与勇气,处处为难一休。
有一天,国王把一休关进了死牢。
按照法律规定,死囚在临刑前还有最后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大法官拿来一个盒子,里面装着"生”和“死”两张纸条,一休摸到“生"则可以生还,摸到“死"便会被国王处死。
师:你们认为一休摸纸团会出现什么结果?谁能用“可能说一句话预测一下结果呢?生:他有可能摸到写有“死“的纸团。
生:一休可能摸到写有生"的纸条。
(师板书:可能。
)师:可是国王偏偏想让一休死,于是国王派人偷偷拿走了盒子写有“生"的那个纸团,换成了个写有“死"的纸团。
这回,同学们想一想结果会怎么样?谁能用"一定"或"不可能”来预测下结果吗?生:一休一定会摸到写有“死"的纸团。
(师板书:一定。
)生:一休不可能摸到写有“生"的纸团。
(师板书:不可能。
)师:一休难道就真的没有救了吗?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一定发生、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1.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出示:两个盒子,一号盒子放的全部是红棋子,二号盒子放的有红棋子和绿棋子。
引导学生先说一说,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哪个盒子里可能会摸出绿棋子?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等问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组织摸一摸活动,并验证,再集体汇报。
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习比较多种结果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方法:先得出结果总数,再看哪种结果在总数占的比例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归纳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比较两种结果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难点: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逆向思考比较事件数量的多少。
引导学生运用可能性大小的逆向思考:从可能性的大小可以推想数量的多少吗?(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并记录结果。)
四、拓展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2.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3.摸到的可能性大的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小的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少。
第四单元可能性
课题:第一课时可能性(1)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观察、交流、动手、思考、验证的过程中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会用“可能”、“不可能”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全部备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全部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事件和样本空间的概念,能够用树状图表示事件的可能性。
2.掌握基本的排列组合方法,能够解决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3.能够用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本《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和练习册。
2.板书、彩色粉笔。
3.树状图的示范材料。
4.排列组合练习题。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事件和样本空间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抽奖活动引出事件和样本空间的概念。
2.讲解:介绍事件和样本空间的定义,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概念。
3.实践:让学生自行尝试用树状图表示事件的可能性。
第二课:排列1.导入:通过学生们排队上课的情境引出排列的概念。
2.讲解:介绍排列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实践: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解决一些排列问题。
第三课:组合1.导入:通过随机选举班干部的情境引出组合的概念。
2.讲解:介绍组合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实践: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解决一些组合问题。
第四课:综合练习1.复习:回顾事件、样本空间、排列和组合的概念。
2.练习: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检测他们对本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引入数学概念,增加学生的兴趣。
2.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演示法:用示范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1.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个抽奖活动,并引出事件和样本空间的概念。
2.讲解:详细讲解事件和样本空间的定义,用简单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3.实践:让学生分组,用树状图表示抽奖活动的可能性。
第二课1.导入:让学生排队上课,引出排列的概念。
2.讲解:介绍排列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3.实践: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一些排列问题。
第三课1.导入:让学生选举班干部,引出组合的概念。
2.讲解:介绍组合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运用逻辑推理。
3.实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解决组合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单元集体备课整体设计
单元结构图及课时安排
1.可能性………………..2课时
2.掷一掷………………..1课时
2.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判断物体数量的多少。
重பைடு நூலகம்点突破建议
在集体编排上,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两层次。一是初步感受随机现象中数据的随机性(例1)。二是在不确定的基础上体会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例2、例3)。练习十一中的练习形式多样,层次分明,通过“说一说”“掷一掷”“连一连”“涂一涂”“猜一猜”“填一填”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本单元知识。具体建议如下:
教学中通过各种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有条理地思考、有重点地总结、有针对性地交流的能力,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丰富自己的体验,逐步完善数学知识。
4.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考虑到本单元的内容是学生今后学习概率知识的初步渗透,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常识,教学中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受“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并能使学生正确使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课标解读
1.运用数据分析来体会随机性,强调对可能性大小的定性描述。
在可能性知识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概率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对随机思想的理解,使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简单随机现象中数据的随机性,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而不要把丰富多彩的可能性内容变成了机械的计算和练习。《标准(2022)》中也提出运用数据分析来体会随机性,加强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使这部分内容更具可操作性,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
最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完整教案
最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完整教案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完整教案方程的意义--1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9页―50页信息窗1第1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天平平衡的原理理解等式的意义,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初步感知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学生在经历观测、叙述、分类、想象、概括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在建模的过程中,扩散符号化思想。
3.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简约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方程”模型的建立。
教学难点: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教具、学具教师准备工作:多媒体课件、自学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出具白鳍豚,大熊猫、东北虎的图片,与学生交流:白鳍豚,大熊猫、东北虎都就是我国濒临灭绝的珍视动物。
环境的污染,人类对它们的血腥就是导致这些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动物就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一定必须维护小自然中的各种动物。
一起来介绍一下它们的有关信息。
学生阅读情境图中的信息。
课件出示问题,“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白鳍豚2021年与1980年只数的关系吗?”(出具问题之后,屏幕上只遗留下存有关于白鳍豚的信息,大熊猫、东北虎的信息略去)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学生独立思考时,教师特别注意高度关注学生的思索状况,预测:大多数学生不知如何思考,不知怎么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只有极个别学生能从已知信息入手,通过分析信息想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老师辨认出这种状况,及时告诫学生:先分析信息,打听一打听1980年白鳍豚的只数与2021年的只数存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通过再次阅读信息,从信息中找到关键性的描述:①1980年约有400只,比2021年多300只。
②1980年比2021年多300只师鼓励学生对照:哪一种叙述既能够彰显1980年与2021年只数之间的关系,语言又简洁。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可能性可能性》教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可能性可能性》教学教案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旨在学习“可能性”概念,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可能性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推理和分析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预测和判断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1.1 教材内容本单元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可能性;•学习基本的可能性概念;•学习如何进行估算和预测。
1.2 教材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各种常见现象的可能性;•掌握基本的可能性概念;•能够进行估算和预测。
二、教学设计2.1 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可能性;•掌握基本的可能性概念;•能够进行估算和预测。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可能性概念,学会如何进行估算和预测。
难点在于如何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3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呈现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自主发现概率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2.4 教学流程具体教学流程如下:2.4.1 导入(1)教师简单介绍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今天将学习的知识点。
(2)以摆盘子为例,通过对盘子中不同数量的筷子进行统计,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可能性。
2.4.2 模型示范(1)通过一组实例模型,例如:“从铅笔盒中随机抽出一支笔”,然后让学生进行猜测。
通过学生的猜测,再和实际情况进行比对,分析不同的可能性。
(2)让学生尝试从其他案例中抽象出模型,概括出不同的可能性。
2.4.3 训练(1)以抽签为例,让学生自己动手写数字,在不同数量的数字中抽签,统计出抽到不同数字的可能性。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再全班汇报实验结果。
2.4.4 提高让学生尝试更复杂的案例,并利用自己的知识进行推测和预测。
2.5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概率规律,懂得如何通过估算和预测来判断可能的结果。
苏州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
苏州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以及小数加法和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小数加法和减法与整数加法和减法在运算规则上存在差异,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适应和理解。
同时,学生需要掌握小数点的处理方法,以及小数位数的对齐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小数加法和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运算规则。
四. 教学重难点1.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2.小数点的处理方法和小数位数的对齐方法的掌握。
3.小数加法和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理解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意义;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课件。
2.练习题和测试题。
3.小黑板和粉笔。
4.教学素材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例如购物时找零钱的情境,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找回的零钱。
引导学生发现需要用到小数加法和减法。
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呈现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运算规则。
让学生观察和分析PPT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以及小数点的处理方法和小数位数的对齐方法。
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给出一些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4单元可能性第1课时可能性(1)【教学内容】教材P44例1。
【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是确定发生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正确使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经历观察、猜想、验证、交流的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能力。
3.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丰富的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成功体验。
【重点难点】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语描述这些事件。
难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P44主题图。
师:观察主题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图意。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你是他们其中一员,现在轮到你抽签决定表演节目,你认为你自己会抽到什么?【学情预设】学生用可能抽到……可能抽到……来表述。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数学上都是些不确定事件。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板书课题:可能性(1))二、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教材P44例1第一幅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情预设】预设1: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上唱歌、跳舞、朗诵。
预设2:小明可能抽到唱歌,也可能抽到跳舞,还可能抽到朗诵,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2.课件出示教材P44例1第二幅图。
师:小明抽到跳舞,还剩两张。
接下来小丽可能抽到什么?【学情预设】预设1:小丽可能抽到唱歌,也可能抽到朗诵。
预设2:不可能抽到跳舞。
3.课件出示教材P44例1第三幅图。
师:小丽抽到朗诵,最后只有一张了。
小红会抽到什么?【学情预设】一定会抽到唱歌。
4.小结归纳。
师:刚才在猜测会抽到什么节目时,同学们都用到了哪些词?【学情预设】用到了“可能”“不可能”“一定”这些词语。
师小结:在一定条件下,一些事件的结果是可以预知的,具有确定性,确定的事件用“一定”或“不可能”来描述;在一定条件下,一些事件的结果是不可预知的,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的事件用“可能”来描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可能性》 人教版
《可能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1.通过数学活动,将可能性融合到数学知识的“数”与“形”中,使学生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2.通过数学活动,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描述事情发生的情况,并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增加概率知识的数学性意义。
【教学重点】体验游戏与数学本身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大小。
【教学难点】分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运用一定的策略判断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三角尺生:板贴【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初步体验生活中的可能性。
1.解读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它——可能性(课件,板书),齐读课题!声音真洪亮,什么是可能性呀?——生解读。
师:也就是说有些事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
2.游戏体验。
有很多游戏中都有可能性,这个游戏,能看懂怎么玩吗?预设1:这个小球打到下面的杯子里。
师:打到哪个杯子里?生:有可能是A、B或者C预设2:可能会到A,或B或C。
师:这是你理解的游戏。
师:一起看一下。
师:这圆圆的小红球可能永远停留在这个位置吗?——不可能师:接下来会怎样?——往下走?是一定往下走对吗?—一定师:最终会怎样——可能掉进A杯,可能掉进B杯,还有可能掉进C杯。
哦,——可能大家看,这个事件中,小球不可能永远停在这个位置,不可能是什么意思?生:一定不会发生。
师:通常为了表达方便,我们把一定不发生可以说成是不可能。
它是确定的。
一定往下走,还是“确定的”。
掉进哪个杯子确定吗?看来可能的事件是不确定的。
这就是我们在研究可能性当中,常常遇到的三种情况。
3.文字揭示数学知识中的可能性。
师:同学们,可能性不仅存在于游戏当中,它还在哪儿呢?谁来给大家读读这段话?(生读。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第四单元:可能性-人教版
教案标题:五年级上数学教案-第四单元:可能性-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可能性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事件的可能性。
2. 培养学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 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及其大小。
3. 可能性的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可能性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事件的可能性。
2.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及其大小,能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探索和理解可能性的概念。
2. 采用案例教学,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可能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新课(1)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能够识别和描述。
(2)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及其大小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及其大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可能性的计算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可能性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 巩固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5.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教学效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本教案遵循了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这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
问题
A.你知道什么是限高吗?
A1.你认为限高值得是哪一条线段的长度
B.你能找出底和高吗?
B1.怎样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B2.怎么画梯形的底和高
B1.怎样画三角形的底和高
C.你能说出什么是底和高吗?
C1说一说每个图像的底和高分别指的是哪一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C1.运用分割和移步对图形进行“等面积变换”
学习
目标
A.比较面积大小
A1.经历方格纸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初步体验数方格法在图形面积探究中的应用
B.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B1.经历剪拼法、组合法、重叠法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剪拼法、组合法、重叠法在图形面积比较中的应用
B2.经历图形面积的比较,体会“出入相补原理,建立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问题
A.猜如何求平行四边形面积
A1.你认识平行四边形吗,平行四边形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A2.你能用自己的方式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B.借助方格纸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B1.你能用方格纸验证你的猜想吗?
B2.用自己的方式说说怎样验证?
C.运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C1.你知道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吗?
学习
目标
A.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和高
A1.认识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A2.认识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B.掌握画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底和高的方法
B1.理解图形的底与高的对应关系。
B2.能用合适的方法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底对应的高。
C.能用底和高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4.能借助图形利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字说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5.在探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猜想、验证等方法,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乐趣。
整合课
2课时
知识整理1课时
练习5 1课时
单元课教学设计表
学科
数学
单元
第四单元
备课者
课型
单元课
课题
多边形的面积
执教者及时间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理解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掌握运用公式)
探索三角形的面积(理解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掌握运用公式)
探索梯形的面积(理解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掌握运用公式)
学时课
8课时
1.会用数方格或计算的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2.会辨认、会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3.会根据给出图形的数据或自己测量的有关数据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并能分析生活中的实物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执教者及时间
学习
要点
A.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A1.会用数方格、重叠法、组合法、剪拼法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B.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B1.通过实践活动,学会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感受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B2.经历图形面积的比较,体会“出入相补原理,建立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C.体验图形形状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①、③图形面积相等;
②、⑤、⑥图形面积相等;
⑧、⑨、⑩图形面积相等;
集体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用到了什么方法
活动二:想一想,拼一拼
小组交流:那两个图形的组合可以构成另一个图形?
⑤、⑥合起来与⑧面积相等
集体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用到了什么方法
活动三:探讨淘气的新发现
小组交流: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哪些方法可以比较图形面的的大小
A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A2.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B.了解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B1.了解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B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C1.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探究
公顷—10,000平方米平方公里—1,000,000平方米
学习
重难点
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图形的等积变换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二次备课
活动一:比较情境图一中图形的大小
1.比较图形的大小:剪下附页二
自主探索:这些都是些什么图形,观察这些图形的的大小,想一想,可以怎么比较。
小组内交流讨论:找出两个面积相等的图形。
D.你能够运用分数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吗?
D1。画出指点高和底的图形
应用
作业
作业练习
完成教材练一练第二题
学习
重难点
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二次备课
活动一:明白“高”的的含义
独立思考“限高4.5m”是什么意思,尝试在图中画一画高是指那条线段。
小组交流:什么是梯形的高,交流画出来的高是否正确。
集体汇报:限高的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二:与同伴说一说什么是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再认一认。
小组讨论:①:辨认梯形两条平行线分别叫什么,再来说说哪条是梯形的高
②: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平行四边形的高,有多少条,能不能尝试画一画
③:辨认三角形的高,说说有几条
活动三:在图形的给定底边商作高。
自主完成:在制定图形上作高
3.通过看书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4.看看我们本单元的知识,那些事我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应用
作业
作业练习
1.完成P50第一题,会比较方格纸图形的面积
2.完成P52第一题,会辨认简单图形的高,并尝试画一画
3.画图并与同伴说一说,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得到的?
量一量并计算下边图形的面积。
C1.你能展示一下重叠法吗?
C2.你能演示一下组合法吗?
C3.你是怎样利用剪拼法比较大小的?
(板书:出入相补)
D.你能够运用比较面积大小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吗?
D1教材课后练习
应用
作业
作业练习
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图形
文化
阅读
常识
图形面积是一个图形表面所占地方的大小
一般有以下几种:
平方米——国际标准单位公亩——100平方米
3.翻开书,小组交流,说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板书:比较图形的面积
认识底和高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探索三角形的面积
探索梯形的面积
活动二: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联系
活动三:提炼知识重难点:
比较图形的面积(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认识底和高(高公式推导过程、掌握运用公式)
探索三角形的面积(理解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掌握运用公式)
探索梯形的面积(理解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掌握运用公式)
活动四:让学生谈谈收获以及困惑
板书
设计
多边形的面积
比较图形的面积认识底和高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探索三角形的面积探索梯形的面积
教学
后记
学时课教学设计表
学科
数学
单元
第四单元
备课者
课型
学时课
课题
比较图形的面积
学习
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板书
设计
比较图形的面积
数格子重叠法组合法割补法
教学
后记
学时课教学设计表
学科
数学
单元
第四单元
备课者
课型
学时课
课题
认识底和高
执教者及时间
学习
要点
A.底和高的意义
A1.识别图形的底和高
B.画底和高的方法
B1.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
C.底和高的应用
C1.解决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的问题
集体汇报
活动一:出示剪纸、平面图形,比较图形的大小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比较以上图形的大小
总结方法:数格子、重叠法
活动二:想一想,拼一拼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多用其他的方法来拼接组合,总结方法:组合法
活动三:探讨淘气的新发现
提问:⑨、⑩图形面积相等吗?
让学生用更多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引出“割补法”,强调“出入相补“的原理。
C2.你能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吗?
D.探究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
D1.总结规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什么?
应用
作业
作业练习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文化
阅读
A.故事
A1.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老财主,他家财万贯。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财主的身体越来越差,于是就把他的两块地分给两个儿子。大儿子分得的地是一块长方形的地,二儿子分得的是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可是两个儿子都认为分给自己的那块地比较小,都说老财主偏心。这可把老财主给气坏了,可他又说不明白。
小组讨论:订正小组作高方法,
集体汇报展示
活动一:明白“高”的的含义
展示情境图一,并在实物图中抽象出梯形的过程,引导学生辨认梯形的高(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
活动二:与同伴说一说什么是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再认一认。
出示梯形,引导学生分辨什么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变式练习;
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两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任意一条边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可补充变式图形;
探索梯形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