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说课稿

合集下载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教案-许秋云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教案-许秋云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教案-许秋云第一章: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概念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概念。

能够运用三角函数的定义进行简单的计算。

1.2 教学内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例、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概念通过示例,引导学生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概念。

1.4.2 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讲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与性质。

1.4.3 练习计算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计算练习。

1.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章: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推导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推导过程。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公式推导过程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例、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公式通过示例,引导学生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2.4.2 讲解公式推导过程讲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

2.4.3 练习计算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计算练习。

2.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例、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3.4.1 引入应用通过示例,引导学生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

3.4.2 讲解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讲解如何运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4.3 练习计算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相关的计算练习。

3.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在三角函数图像中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在三角函数图像中的应用。

4.2 教学内容三角函数图像的特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在三角函数图像中的应用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例、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高一数学关于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说课稿 人教版 教案

高一数学关于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说课稿 人教版 教案

高一数学关于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教学目标:1)学生能导出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2)通过推导思路的形成,让学生对创新、探索的过程有所体验。

重点、难点:重点:公式Cα+β推导难点:用三角函数定义证明定理想法的产生。

教学过程:1、由简单余弦值问题推出课题①提问:请学生说出COS30o、COS45o、C0S75o、COSl5o的值。

②考察角75o、15o的特殊性。

③如何用α、β三角函数值表示α+β、α-β的余弦值?④书题: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2、尝试:寻求推导公式的关键①尝试:cos(α+β)=cosα+cosβ、cos(α+β)=cosα-cosβ是否成立?②问题进一步提出:cos(α+β)究竟可表示成什么样子?③初想:运用三角函数定义。

④回顾:三角函数定义及其单位圆中的表示。

3、推导公式①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单位圆(见下图)②以OX为始边(交圆O于P1)作角α、α+β的终边交圆O于P2,P3。

③求|P1P3|2=2-2cos(α+β)。

④作角-β,寻找与P1P3相等的弦P2P4⑤|P l P3|=|P2P4|推出公式: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 β。

⑥上述公式简记为:Cα+β。

4、公式的简单应用、评价、推导过程、反思①公式的直接应用,解答引例。

②通过引例求cosl05o的值说明Cα+β中α、β的任意性并由此推广到公式Cα-β。

③板演:(1)求cosl5o;(2)求cos(π/12);(3)设cosα=4/5且α为第四象限角,求cos(α-π/4)。

④反思:对公式推导过程的概括。

5、布置作业:突出公式的识别①P40习题4.6 1、 2) 2、 2) 4) 3、 3) 4)。

②P40-42上各题中,请选出能用公式Cα+β、Cα-β和诱导公式直接作答的题,并解答。

③如何根据公式的特征,记忆这两个公式。

附说课稿:关于(人教版)两角和与差的余弦(第一课时)的说课稿一、本节的内容分析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是三角诸多公式中的中心公式,在三角变换中具有奠基作用,本课时是第一课时,主要是公式的推导及它的简单应用,至于结合同角三角公式来用、逆用及对公式的鉴赏宜留在以后的课时进行。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人教版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人教版

第2关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四)公式应用
π π 3.诸如公式: " sin ( α ) cosα , sin ( α ) cosα " 2 2 又将如何得到证明呢? π cos( α ) sinα π 2 α α 是任意角 是任意角 α 2
π α 2 π α 2
π sin( α ) cosα 2
猜想: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cos( α + β ) = ?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二)预备知识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设直角坐标平面内的任 意两点 P1 x1,y 1 、P2 x 2,y 2 ,则
M1
2
y
N2
P2
P1P2
x 2 - x1 y 2 - y 1
2
o
N1
M2
x
P1
Q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说课]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一种 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 与、积极思维,在获取知识中活动。因此教学 时选用引导探索法,并以讲授法、讨论法相佐。 根据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 理规律。采用问题设疑、观看动画演示,步步 深入、层层引发,讲练结合,尽可能增加学生 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思维空间,努力创设问 题情境活跃学生思维。同时注重“启发式”、 “探究式”、“开放式”等教学模式。
cos(α+β)究竟可 cos(α+β)究竟可 以表示成什么样子? 以表示成什么样子? (一)提出问题
问题: cos(α +β ) = cosα + cosβ 是否成立?
π π π π π 设α 、β ,则 cosα β cos( ) cos 0 3 6 3 6 2 π π 1 3 而 cosα cosβ cos cos . 3 6 2 2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册(下)第四章第六节第一课时,是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入门课,主要通过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勾股定理,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推导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及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二、教学目标通过推导公式的过程分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在研究数学问题中的应用方法,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两角和余弦公式的推导,难点是构造几何图形来体现数量的相等关系及灵活运用和差角公式来解决一类三角函数的求值问题。

四、教学流程1、引入:①回顾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及诱导公式;②设置问题情境:不查表求③引出课题:两角和与差的余弦(1)(板书)2、新课讲解:①为了使问题的研究直观化、简单化,介绍数形结合思想;②提出问题:如何求出平面上给定的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③复习回顾初中学习过的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④通过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使平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问题转化为数轴上(即坐标轴上)两点间的距离;⑤利用勾股定理得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⑥在直角坐标系和单位圆内,作角α,α+β,-β构造使之相等;⑦利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得出四个点的坐标;⑧构造全等三角形从而推出两对应边相等,即;⑨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得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⑩利用诱导公式用-β代替β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3、课堂练习:设计简单的求值问题,直接巩固公式,强化记忆。

4、课堂小结:总结本课要点及数学思想方法。

5、作业布置:精选适合本节课后练习的习题,既能巩固学习内容又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讲练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效果评估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尽量贴近学生容易理解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结合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强化了形象思维的效果,采用启发式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能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思维紧张而活跃,理解深刻,教学效果应该是比较好的。

两角和与差余弦公式的说课稿

两角和与差余弦公式的说课稿

两角和与差余弦公式的说课稿两角和与差余弦公式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㈠、地位和作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正弦线、余弦线和诱导公式等知识的延伸,是后继内容二倍角公式、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公式的知识基础,对于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三角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㈡、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余弦公式的推导及应用教学难点: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推导设计依据:由于“两角和与差余弦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对后几节内容是否掌握具有决定意义,因此它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由于“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推导”需要构造向量来解决,所以它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两角和与差余弦公式的推导,并能初步应用它们进行简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及恒等式的证明.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向量的数量积推导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过程,体验和感受数学发现和数学创造的过程,体会向量和三角函数的联系,体会一般到特殊和数形结合的思想.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让学生在公式的推导和运用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②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公式的对称美、思维的和谐美,给学生以美的陶冶.三、教学方法分析本课时授课对象是对探索未知世界有主动意识,对新知识充满探求渴望的高一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和向量的相关知识,但独立地运用向量的方法来推导公式存在的困难。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心理特征,确定教法为: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本节课是一节公式推导和应用课,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公式的发现、推导和应用过程。

四、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过程分为温故知新,引入新课、由特殊值探索公式结构、引导学生证明公式、通过例题体会公式的应用、通过练习题加深对本节内容的掌握、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布置作业几个环节。

Ⅰ、引入新课问题1 :我们已经学习了向量的数量积,请用数量积的知识完成下列练习。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整体设计教学分析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是在研究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具有“两角和差”关系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在这些公式的推导中,教科书都把对照、比较有关的三角函数式,认清其区别,寻找其联系和联系的途径作为思维的起点,如比较cos(α-β)与cos(α+β),它们都是角的余弦只是角形式不同,但不同角的形式从运算或换元的角度看都有内在联系,即α+β=α-(-β)的关系,从而由公式C(α-β)推得公式C(α+β),又如比较sin(α-β)与cos(α-β),它们包含的角相同但函数名称不同,这就要求进行函数名的互化,利用诱导公式(5)(6)即可推得公式S(α-β)、S(α+β)等.2.通过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推导,揭示了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与这两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规律,还使学生加深了数学公式的推导、证明方法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本节的几个公式是相互联系的,其推导过程也充分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深刻领会它们的这种联系,从而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本节几个例子主要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维习惯进行引导,例如在面对问题时,要注意先认真分析条件,明确要求,再思考应该联系什么公式,使用公式时要具备什么条件等.另外,还要重视思维过程的表述,不能只看最后结果而不顾过程表述的正确性、简捷性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三角恒等变换能力所不能忽视的. 三维目标1.在学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探索、发现并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强化题目的训练,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运用,会进行简单的求值、化简、恒等证明,使学生深刻体会联系变化的观点,自觉地利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掌握寻找数学规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及其推导.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公式进行求值、化简、证明.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思路 1.(旧知导入)教师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推导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并把公式默写在黑板上或打出幻灯片,注意有意识地让学生写整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cos(α-β)与cos(α+β)、sin(α-β)的内在联系,进行由旧知推出新知的转化过程,从而推导出C(α+β)、S(α-β)、S(α+β).本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思路2.(问题导入)教师出示问题,先让学生计算以下几个题目,既可以复习回顾上节所学公式,又为本节新课作准备.若sinα=55,α∈(0,2π),cosβ=1010,β∈(0,2π),求cos(α-β),cos(α+β)的值.学生利用公式C (α-β)很容易求得cos (α-β),但是如果求cos (α+β)的值就得想法转化为公式C (α-β)的形式来求,此时思路受阻,从而引出新课题,并由此展开联想探究其他公式.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还记得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吗?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默写出来.②在公式C (α-β)中,角β是任意角,请学生思考角α-β中β换成角-β是否可以?此时观察角α+β与α-(-β)之间的联系,如何利用公式C (α-β)来推导cos(α+β)=?③分析观察C (α+β)的结构有何特征?④在公式C (α-β)、C (α+β)的基础上能否推导sin(α+β)=?sin(α-β)=? ,能否推导出tan(α-β)=?的结构特征如何? 教师打出课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既然可以是任意角,是怎样任意的?你会有些什么样的奇妙想cos(α-β)与cos(α+β)中角的内在联系,学生β,所以α-(-β)=α+β〔也有的会根据加减运β)的形式〕.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转移到公式我们称以上等式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记作C (α+β).对问题②,教师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公式C (α+β)的结构特征,可知“两角和的余弦,等于这两角的余弦积减去这两角的正弦积”,同时让学生对比公式C (α-β)进行记忆,并填空:cos75°=co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问题③,上面学生推得了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怎样才能得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呢?我们利用什么公式来实现正、余弦的互化呢?学生可能有的想到利用诱导公式⑸⑹来化余弦为正弦(也有的想到利用同角的平方和关系式sin 2α+cos 2α=1来互化,此法让学生课下进行),因此有sin(α+β)=cos[2π-(α+β)]=cos [(2π-α)-β] =cos(2π-α)cosβ+sin(2π-α)sinβ =sinαcosβ+cosαsinβ.在上述公式中,β用-β代之,则sin(α-β)=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sinαcosβ-cosαsinβ.因此我们得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分别简记为S (α+β)、S (α-β).对问题④⑤,教师恰时恰点地引导学生观察公式的结构特征并结合推导过程进行记忆,同时进一步体会本节公式的探究过程及公式变化特点,体验三角公式的这种简洁美、对称美.为强化记忆,教师可让学生填空,如sin(θ+φ)=___________,sin 75sin 72cos 75cos 72ππππ+=__________. 对问题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推出了公式C (α-β)、C (α+β)、S (α+β)、S (α-β)后,自对问题⑥,让学生自己联想思考,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中α、β、α±β的取值是任意的吗?学生回顾自己的公式探究过程可知,α、β、α±β都不能等于2π+kπ(k∈Z ),并引导学生分析公式结构特征,加深公式记忆.对问题⑦⑧,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类总结,我们把前面六个公式分类比较可得C (α+β)、S (α+β)、T (α+β)叫和角公式;S (α-β)、C (α-β)、T (α-β)叫差角公式.并由学生归纳总结以上六个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得出以下逻辑联系图.可让学生自己画出这六个框图.通过逻辑联系图,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借以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些公式.同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不仅要掌握这些公式的正用,还要注意它们的逆用及变形用.如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变形式tanα+tanβ=tan(α+β)(1-tanαtanβ),tanα-tanβ=tan(α-β)(1+tanαtanβ),在化简求值中就经常应用到,使解题过程大大简化,也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对于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当tanα,tanβ或tan(α±β)的值不存在时,不能使用T(α±β)处理某些有关问题,但可改用诱导公式或其他方法,例如:化简tan(2π-β),因为tan2π的值不存在,所以改用诱导公式tan(2π-β)=βββπβπsincos)2cos()2sin(=--来处理等.应用示例思路1例1 已知sinα=53-,α是第四象限角,求sin(4π-α),cos(4π+α),tan(4π-α)的值.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角的关系,在面对问题时要注意认真分析条件,明确要求.再思考应该联系什么公式,使用公式时要有什么准备,准备工作怎么进行等.例如本题中,要先求出cosα,tanα的值,才能利用公式得解,本题是直接应用公式解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熟悉公式的应用,教师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由sinα=53-,α是第四象限角,得cosα=54)53(1sin122=--=-a.∴tanα=aacossin=43-.于是有sin(π-α)=sinπcosα-cosπsinα=,1027)53(225422=-⨯-⨯cos(4π+α)=cos4πcosα-sin4πsinα=,1027)53(225422=-⨯-⨯tan(α-4π)=4tantan14tantanππaa+-=aatan11tan+-=7)43(1143-=-+--.点评:本例是运用和差角公式的基础题,安排这个例题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变式训练1.不查表求cos75°,tan105°的值.解:cos75°=cos(45°+30°)=cos45°cos30°-sin45°sin30°=42621222322-=⨯-⨯, tan105°=tan(60°+45°)= 311345tan 60tan 145tan 60tan -+=-+ =-(2+3). 2.设α∈(0,2π),若sinα=53,则2sin(α+4π)等于( ) A.57 B.51 C.27 D.4 答案:A例2 已知sinα=32,α∈(2π,π),cosβ=43-,β∈(π,23π). 求sin(α-β),cos(α+β),tan(α+β). 活动: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对探究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认真分析题目中已知条件和所求值的内在联系.根据公式S (α-β)、C (α+β)、T (α+β)应先求出cosα、sinβ、tanα、tanβ的值,然后利用公式求值,但要注意解题中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解:由sinα=32,α∈(2π,π),得 cosα=a 2sin 1--=-2)32(1--=35-,∴tanα=552-. 又由cosβ=31-,β∈(π,23π). sinβ=β2cos 1--=47)43(12-=---, ∴tanβ=7.∴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32×(43-)-(12356)47()35(--=-⨯-.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35-)×(43-)-32×(47-) =.127253+ ∴tan(α+β)=35215755637)552(137552tan tan 1tan tan ++-=⨯--+-=-+βαβα=17727532+-.点评:本题仍是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求值的基础题,其目的还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公式的应用,训练学生的运算能力.变式训练引导学生看章头图,利用本节所学公式解答课本章头题,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解:设电视发射塔高CD=x 米,∠C AB =α,则sinα=6730, 在Rt△ABD 中,tan(45°+α)=3030+x tanα. 于是x=30tan )45tan(30-+αα , 又∵sinα=6730,α∈(0,2π),∴cosα≈6760,tanα≈21.11+55又∵cosB=135且45°<B<90°,∴sinB=1312. ∴sinC=sin[180°-(A+B)]=sin(A+B)=sinAcosB+cosAsinB=53×135+54×1312=6563, cosC=cos [180°-(A+B)]=-cos(A+B)=sinAsinB-cosAcosB =53×1312-54×135=6516. 点评:本题是利用两角和差公式,来解决三角形问题的典型例子,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使学生更加认识了公式的作用,解决三角形问题时,要注意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一暗含条件.变式训练在△ABC 中,已知sin(A-B)cosB+cos(A-B)sinB≥1,则△ABC 是( )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等腰非直角三角形答案:C思路2例1 若sin(43π+α)=135,cos(4π-β)=53,且0<α<4π<β<43π,求cos(α+β)的值. 活动:本题是一个典型的变角问题,也是一道经典例题,对训练学生的运算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很有价值.尽管学生思考时有点难度,但教师仍可放手让学生探究讨论,教师不可直接给出解答.对于探究不出的学生,教师可恰当点拨引导,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寻找所求角与已知角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理清所求的角与已知角的关系,观察选择应该选用哪个公式进行求解,同时也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在求有关角的三角函数值时,要特别注意确定准角的范围,准确判断好三角函数符号,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学生完全理清思路后,教师应指导学生的规范书写,并熟练掌握它.对于程度比较好的学生可让其扩展本题,或变化条件,或变换所求的结论等.如教师可变换α,β角的范围,进行一题多变训练,提已知α,β∈(43π,π),sin(α+β)=53-,sin(β-4π)=1312, 求cos(α+4π)的值. 解:∵α,β∈(43π,π),sin(α+β)=53-,sin(β-4π)=1312, ∴23π<α+β<2π,2π<β-4π<43π. ∴cos(α+β)=54,cos(β-4π)=135-. ∴cos(α+4π)=cos [(α+β)-(β-4π)] =cos(α+β)cos(β-4π)+sin(α+β)sin(β-4π)=54×(135-)+(53-)×1312=6556-. 例2 化简.sin sin )sin(sin sin )sin(sin sin )sin(a a a a θθθβθβββ-+-+- 活动:本题是直接利用公式把两角的和、差化为两单角的三角函数的形式,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地探究,然后进行讲评.解:原式=aa a a a a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θθθθβθβθββββ-+-+- =a a a a a a a a sin sin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cos sin cos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cos sin cos sin βθβθβθθβθβθβθβθβαθβ-+-+-知能训练课本本节练习1—4.1.(1)426-,(2)426-,(3)426+,(4)2-3. 2.10334-. 3.263512- 4.-2.作业已知0<β<4π,4π<α<43π,cos(4π-α)=53,sin(43π+β)=135,求sin(α+β)的值. 解:∵4π<α<43π,∴2π-<4π-α<0.∴sin(4π-α)=2)53(1--=54-. 又∵0<β<4π,∴43π<43π+β<π,cos(43π+β)=2)135(1--=1312-. ∴sin(α+β)=-cos(2π+α+β)=-cos [(43π+β)-(4π-α)] =-cos(43π+β)cos(4π-α)-sin(43π+β)sin(4π-α) =-(1312-)×53135-×(54-)=6556. 课堂小结1.先由学生回顾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有哪些收获与提高,在公式推导中你悟出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对于这六个公式应如何对比记忆?其中正切公式的应用有什么条件限制?怎样用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与恒等式证明.2.教师画龙点睛:我们本节课要理解并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及其推导,明白从已知推得未知,理解数学中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并要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解题.在解题时要注意分析三角函数名称、角的关系,一个题目能给出多种解法,从中比较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达到优化解题过程,规范解题步骤,领悟变换思路,强化数学思想方法之目的.第2课时导入新课思路 1.(复习导入)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六个公式,并回忆公式的来龙去脉,然后让一个学生把公式默写在黑板上或打出幻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比较各公式的结构特征,说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公式的正用、逆用及变形用,以利于对公式的深刻理解.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灵活应用.思路2.(问题导入)教师可打出幻灯,出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先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公式进行解答.1.化简下列各式(1)cos (α+β)cosβ+sin (α+β)sinβ; (2)cos sin 1tan cos sin cos sin sin 22---+--x x x x x x x ; (3).tan tan cos sin )sin()sin(2222αββαβαβα+-+ 2.证明下列各式 (1);tan tan 1tan tan )cos()sin(βαβαβαβα++=-+(2)tan (α+β)tan (α-β)(1-tan 2tan 2β)=tan 2α-tan 2β;(3).sin sin )cos(2sin )2sin(αββααβα=+-+ 答案:1.(1)cosα;(2)0;(3)1.2.证明略.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一一点拨,并对上节课所学的六个公式进行回顾复习,由此展开新课.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请同学们回忆这一段时间我们一起所学的和、差角公式.②请同学们回顾两角和与差公式的区别与联系,可从推导体系中思考.活动:待学生稍做回顾后,教师打出幻灯,出示和与差角公式,让学生进一步在直观上发现它们内在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公式的推导充分发挥了向量的工具作用,更要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当α、β中有一个角为90°时,公式就变成诱导公式,所以前面所学的诱导公式其实是两角和与差公式的特例.在应用公式时,还要注意角的相对性,如α=(α+β)-β,)2()2(2βαβαβα---=+等.让学生在整个的数学体系中学会数学知识,学会数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以及善于发现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良好习惯,提高数学素养.sin (α±β)=sinαcosβ±cosαsinβ〔S(α±β)〕;cos (α±β)=cosαcosβsinαsinβ〔C (α±β)〕;tan (α±β)=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 (α±β)〕. 讨论结果:略.应用示例思路1例1 利用和差角公式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sin72°cos42°-cos72°sin42°;(2)cos20°cos70°-sin20°sin70°; (3)15tan 115tan 1-+ 活动:本例实际上是公式的逆用,主要用来熟悉公式,可由学生自己完成.对部分学生,教师点拨学生细心观察题中式子的形式有何特点,再对比公式右边,马上发现(1)同公式S (α-β)的右边,(2)同公式C (α+β)右边形式一致,学生自然想到公式的逆用,从而化成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并求得结果.再看(3)式与T (α+β)右边形式相近,但需要进行一定的变形.又因为tan45°=1,原式化为15tan 45tan 115tan 45tan -+,再逆用公式T (α+β)即可解得. 解:(1)由公式S (α-β)得原式=sin(72°-42°)=sin30°=21.(2)由公式C (α+β)得原式=cos(20°+70°)=cos90°=0. (3)由公式T (α+β)得原式=15tan 45tan 115tan 45tan -+=tan(45°+15°)=tan60°=3. 点评:本例体现了对公式的全面理解,要求学生能够从正、反两个角度使用公式.与正用相比,反用表现的是一种逆向思维,它不仅要求有一定的反向思维意识,对思维的灵活性要求也高,而且对公式要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变式训练 1.化简求值:(1)cos44°sin14°-sin44°cos14°; (2)sin14°cos16°+sin76°cos74°;(3)sin(54°-x)cos(36°+x)+cos(54°-x)sin(36°+x). -. 解:∵f(x)为偶函数,∴f(-x)=f(x),即sin(-x+θ)+cos(-x-θ)=sin(x+θ)+cos(x -θ), 即-sinxcosθ+cosxsinθ+cosxcosθ-sinxsinθ =sinxcosθ+cosxsinθ+cosxcosθ+sinxsinθ. ∴sinxcosθ+sinxsinθ=0.∴sinx(sinθ+cosθ)=0对任意x 都成立.∴2sin(θ+4π)=0,即sin(θ+4π)=0. ∴θ+4π=kπ(k∈Z ).∴θ=kπ-4π(k∈Z ).又θ∈[0,2π),∴θ=43π或θ=47π.点评:本例学生可能会根据偶函数的定义利用特殊值来求解.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如果将本例变为选择或填空,可利用特殊值快速解题,作为解答题利用特殊值是不严密的,以此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活动:本题虽小但其意义很大,从形式上就可看出来,左边是两个函数,而右边是一个函数,教师引导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此题的证明,学生首先想到的证法就是把等式右边利用公式S (α+β)展开,化简整理即可得到左边此为证法,这是很自然的,教师要给予鼓励.同时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把等式左边转化为公式S (α+β)的右边的形式,然后逆用公式化简即可求得等式右边的式子,这种证明方法不仅仅是方法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把两个三角函数化为一个三角函数. 证明:方法一:右边=2(sin6πcosα+cos 6πsinα)=2(21cosα+23sinα)=cosα+3sinα=左边.方法二:左边=2(21cosα+23sinα)=2(sin 6πcosα+cos 6πsi nα)asinx+bcosx=22b a +sin(x+φ),通过引入辅助角φ,可以将asinx+bcosx 这种形式的三角函数式化为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的形式.化为这种形式可解决asinx+bcosx 的许多问题,比如值域、最值、周期、单调区间等.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这种引入辅助角的变换思想很重要,即把两个三角函数化为一个三角函数,实质上是消元思想,这样就可以根据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来研究它的性质.因此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是三角部分中高考的热点,再结合续内容的倍角公式,在解答高考物理试题时也常常被使用,应让学生领悟其实质并熟练的掌握它.例4 (1)已知α+β=45°,求(1+tanα)(1+tanβ)的值; (2)已知sin(α+β)=21,sin(α-β)=31,求.tan tan βα 活动:对于(1),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观察条件,分析题意可知,α+β是特殊角,可以利用两角和的正切公式得tanα,tanβ的关系式,从而发现所求式子的解题思路.在(2)中,我们欲求.tan tan βα若利用已知条件直接求tanα,tanβ的值是有一定的困难,但细心观察公式S (α+β)、S (α-β)发现,它们都含有sinαcosβ和cosαsinβ,而.tan tan βα化切为弦正是βαβαsin cos cos sin ,由此找到解题思路.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教师不要及早地给以提示或解答. 解:(1)∵α+β=45°,∴tan(α+β)=tan45°=1. 又∵tan(α+β)=,tan tan 1tan tan βαβα-+∴5121125sin cos cos sin tan tan ===βαβαβα点评:本题都是公式的变形应用,像(1)中当出现α+β为特殊角时,就可以逆用两角和的正切公式变形tanα+tanβ=tan(α+β)(1-tanαtanβ),对于我们解题很有用处,而(2)中化切为弦的求法更是巧妙,应让学生熟练掌握其解法. 课堂小结1.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们学习了哪些重要的解题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在运用和角与差角公式时,应注意什么?如何灵活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恒等证明等问题.2.教师画龙点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熟练掌握运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解决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恒等证明等问题,灵活进行角的变换和公式的正用、逆用、变形用等.推导并理解公式asinx+bcosx=22b a +sin(x+φ),运用它来解决三角函数求值域、最值、周期、单调区间等问题.。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说课稿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说课稿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㈠、地位和作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正弦线、余弦线和诱导公式等知识的延伸,是后继内容二倍角公式、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公式的知识基础,对于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三角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课时主要讲授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以及诱导公式。

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并熟记公式;(2)使学生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和诱导公式的推导;(3)使学生能够从正反两个方向运用公式解决简单应用问题。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②、培养学生的代数意识,特殊值法的应用意识;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公式的线形美,对称美;②、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

(设计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能力培养不是单方面的知识教育,而应该是知识、能力、情感三维一体的一个完整体系,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三方面的目标要求。

其中知识目标是近期目标,另两个目标是远期目标。

)㈢、教学重、难点:1、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是本节的一个重点;2、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是本节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节的一个难点。

(设计依据: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在本节课中是‘两角和余弦公式推导’的主要依据,在后继知识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是本节的一个重点。

由于‘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对后几节内容能否掌握具有决定意义,在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

由于其推导方法的特殊性和推导过程的复杂性,所以也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尝试----启发引导----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有利于问题自然、流畅地提出,提出问题是为了引发思考,思考的表现形式是探索尝试,探索尝试是思维活动中最有意义的部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是我们每节课都应追求的目标。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函数说课稿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函数说课稿
3、具备的优势
我班学生在思维上具有 跳跃性,他们的求知欲很强, 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计算能 力。
2、学生学习习惯
我班学生大都未养成良 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 中要注意和他们多沟通,帮 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的推导,并能初步应用它们进行 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
4
cos( ) cos cos sin sin
3 52 7 12
3、例题讲评与练习(25分钟)
cos( ) cos cos sin sin
3 52 7 12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公式的运用,还考查学生对第一章 三角求值的掌握。
3、例题讲评与练习(25分钟)
例3 求sin105 0 cos750 - cos105 0750的值。
2、设置问题,引发思考。(5分钟)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公式?
想一想:有几 种拆分方法?
你们会计算 cos750 ? sin150 ?
分析: 750 450 300
150 450 - 300或者150 600 - 450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如何将所求角转化为特殊角来解决 问题,尤其是对 15度的转化,学生会发现有不同解。

4、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内容,让学生

巩固公式,检验对公式的掌握。
1、复习公式(5分钟)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推 导的四个公式,在练习本上默写, 为应用打基础。
3、例题讲评与练习(25分钟)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不同公式的 运用及其之间的转化。
1、复习公式(5分钟)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遵循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以下是我的板书: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说课稿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说课稿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说课稿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4 3.1.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是三角函数线和诱导公式等知识的延伸,也是后继内容二倍角公式、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公式的知识基础,对于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简单应用难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数学教学是数学领域与教学形态的整合,应关注数学教育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平衡,所以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我是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探索与学习交流的空间,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三)教学目标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技能的训练,更应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让学生探索、猜想、发现,掌握用向量法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公式的过程,体现向量的工具性和知识间的融合,以及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2)通过公式的运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体会化归思想、换元思想在数学中的运用.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的精神以及合作意识;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二、教学方法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解决为主线,能力发展为目标”的指导思想,结合我校学生实际,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层层深入的例题与习题的配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灵活掌握知识,使学生从“懂”到“会”到“悟”,提高思维品质,力求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三、学法指导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学中,应不断地教给学生治学之道,求学之法.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让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新“得”,“练”有所“获”,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从而形成新的学习动力.四、教学程序遵循数学教学的“过程性”和“发展性”的原则,设计如下教学环节:情境引入概念形成概念深化应用举例练习反馈归纳小结达标检测布置作业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双边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引入一、复习回顾:1.单位圆与角α的终边交点P的坐标为(用角α的三角函数表示)2.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式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是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问1]:不查表,求︒︒-375cos,)405cos(的值(第一个较容易求出,第二个转化为求︒15cos的值,学生遇到困难)[问2]:︒︒︒-=304515那么︒︒︒-=30cos45cos15cos是否成立?[问3]:一般地,对任意角βαβαβαcoscos)cos(,,-=-是否成立?如何求)cos(βα-?引出课题学生在学案上将知识回顾填完多媒体演示3个问题,学生思考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必备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分散教学难点.自然流畅地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引发学生思考,置学生于愤悱情境之中,迅速进入角色概念形成探究:如何得到)cos(βα-?能否由α,β的正弦、余弦得到)cos(βα-已知角α,β的终边分别交单位圆于点P,Q,则P点坐标为(用角α的三角函数表示) Q点坐标为(用角β的三角函数表示)OQOP⋅的定义式为:坐标表示为βα-与OQOP,的关系是得出公式:()βαβαβαsinsincoscoscos+=-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互相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多媒体演示体现角的任意性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将难点化解.学生在自主探索、充分交流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说课稿 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说课稿 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一、教学目标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方法,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过程,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运用;2. 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三、学法与教学用具学法:研讨式教学四、教学设想:(一)复习式导入:大家首先回顾一下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这是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下面大家思考一下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是怎样的呢? 提示:在第一章我们用诱导公式五(或六)可以实现正弦、余弦的互化,这对我们解决今天的问题有帮助吗?让学生动手完成两角和与差正弦和正切公式.()()sin cos cos cos cos sin sin 2222ππππαβαβαβαβαβ⎡⎤⎡⎤⎛⎫⎛⎫⎛⎫+=-+=-+=-+- ⎪ ⎪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sin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让学生观察认识两角和与差正弦公式的特征,并思考两角和与差正切公式.(学生动手) ()()()sin sin cos cos sin tan 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 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把上面的式子化成只含有tan α、tan β的形式呢?(分式分子、分母同时除以cos cos αβ,得到()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 注意:,,()222k k k k z πππαβπαπβπ+≠+≠+≠+∈以上我们得到两角和的正切公式,我们能否推倒出两角差的正切公式呢?()()()()tan tan tan tan tan tan 1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 注意:,,()222k k k k z πππαβπαπβπ+≠+≠+≠+∈.(二)例题讲解例1、已知3sin ,5αα=-是第四象限角,求sin ,cos ,tan 444πππααα⎛⎫⎛⎫⎛⎫-+- ⎪ ⎪ ⎪⎝⎭⎝⎭⎝⎭的值. 解:因为3sin ,5αα=-是第四象限角,得4cos 5α===, 3sin 35tan 4cos 45ααα-===- , 于是有43sin sin cos cos sin 444252510πππααα⎛⎫⎛⎫-=-=⨯--= ⎪ ⎪⎝⎭⎝⎭43cos cos cos sin sin 444252510πππααα⎛⎫⎛⎫+=-=⨯-⨯-= ⎪ ⎪⎝⎭⎝⎭ 两结果一样,我们能否用第一章知识证明?3tan tan144tan 7341tan tan 144παπαπα---⎛⎫-===- ⎪⎛⎫⎝⎭++- ⎪⎝⎭ 例2、利用和(差)角公式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sin 72cos 42cos72sin 42-;(2)、cos 20cos70sin 20sin 70-;(3)、1tan151tan15+-. 解:分析:解此类题首先要学会观察,看题目当中所给的式子与我们所学的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中哪个相象. (1)、()1sin 72cos 42cos72sin 42sin 7242sin 302-=-==; (2)、()cos 20cos70sin 20sin 70cos 2070cos900-=+==;(3)、()1tan15tan 45tan15tan 4515tan 6031tan151tan 45tan15++==+==--.例3x x -解:此题与我们所学的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不相象,但我们能否发现规律呢?)()1cos sin 30cos cos30sin 22sin 3022x x x x x x x ⎫-=-=-=-⎪⎪⎭思考:是怎么得到的?=分别等于12和2的.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我们要熟记公式,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规律,学会灵活运用.。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优质公开课精品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优质公开课精品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正弦线、余弦线和诱导公式等知识的延伸,是后继内容二倍角公式、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公式的知识基础,对于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三角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课时主要讲授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以及应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时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年级的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正处于高度发展的时期,学生对探索未知世界有主动意识,对新知识充满探求的渴望。

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的高中生活,储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掌握了一些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建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熟记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2、使学生能够从正反两个方向运用公式解决简单应用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

五、教学工具:多媒体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图1
的三角比表示A 、B 两点坐标吗?角度能用α、β表示吗?
AOB 的三角比,必须要把∠O
A
)sin αsin ,(cos βB x
β
α
图2 :这两个图中,出现了α、β及αβ-的三角比,观察两图,
旋转过程中哪些量不变,两图中哪些量与我们的研究目标有关,能否找到数量关系从而确定这些三角比之间的关系?|||B A ''=是难点,教师进行了适时点拨,
)0,1(B '(cos(βα-'A y O
x。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说课稿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说课稿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是三角函数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后续学习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以及二倍角公式的基础,在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证明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函数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材内容的处理教材通过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以及向量的数量积两种方法来推导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函数的基本定义、诱导公式以及向量的基本运算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2、学习能力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但对于抽象的数学公式的推导和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3、心理特点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未知的领域,但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畏难情绪,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进行化简、求值和证明。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公式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特别是向量法的推导。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讲练结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说课稿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说课稿

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是三角恒等变换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后面学习倍角、半角等公式的“源头”. 它对于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三角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课时主要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结合诱导公式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及正切公式以及它们的简单应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 让学生学会用代换法,转化法推导公式 ;② 让学生初步学会公式的简单应用和公式的逆用等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① 通过公式的推导,着重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数学交流的能力;② 通过公式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和变换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中,通过对问题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小组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在解决问题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抓主要矛盾的思想。

并唤起学生追求真理,乐于创新的情感需求,引发学生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运用;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公式进行求值、化简。

四.教学方法:由于新课程教学内容增多,传统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是我进行教学的指导思想,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导学案和多媒体相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模式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一个转变从而创造高效课堂。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提出问题:1.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如:cos(2) k πα+=, cos(90) oα-=, cos() α-=, sin() α-=2. 差角的余弦公式: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3.差角的余弦公式的应用:例如:求cos15o 的值,分析:15o = 30o-, 解:cos15cos( 30) o o =-=问题提出:如何求cos()αβ+的值呢?(设计目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解题技巧。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教学设计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和诱导公式的推导;
②使学生能够从正反两个方向运用公式解决简单应用问题。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
②培养学生的代数意识,特殊值法的应用意识;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公式的线形美,对称美;
学生到黑板自己推导出结论
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七、板书设计
1.coαβ= coαcoβ-inαinβcoα-β= coαcoβinαinβ
注:α、β为任意角
2利用公式可以求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注意公式的逆向使用
3在用已知角来求未知角这类题型时,应注意两点:
(1)凑角,即尽可能用已知角表示未知角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请同5。,co60˚,
in30˚,in45˚,in60˚,
tan3˚0,tan45˚,tan60˚
2复习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
个别同学主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
学生回答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公式
体现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温故知新的认知规律;通过复习使学生熟悉基础知识、特别是用角的正、余弦表示特殊点的坐标,为新课的推进做准备。
思考co15˚,co75˚,co105˚的余弦值与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有什么关系并进行讨论。
学生可能通过计算器、量余弦线的长度、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和余弦函数的值域三种途径解决问题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自然流畅地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目标明确、迅速进入角色。
利用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的说课稿

两角和与差的的说课稿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两角和与差的余弦》,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基础版)》第五章三角函数的第三节内容。

下面我就按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方法、过程及教学反馈几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和辐射的作用。

它是前面所学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和诱导公式等知识的延伸,同时又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和二倍角公式的基础。

对于三角变换、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等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

设计依据:由于“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对后几节内容能否掌握具有决定意义,因此它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由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需要构造向量来解决,所以它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①使学生了解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并熟记公式;②使学生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以及诱导公式的推导;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②培养学生的代数意识,特殊值法的应用意识;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公式的线形美,对称美,给学生以美的陶冶;②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

三、教学方法说教法:数学课教学内容枯燥、理论易与实际脱节,学生没有兴趣主动的学习,效果很差,因此,数学课应成为学生被动灌输学习到主积极动地学习的一个拐点。

教师不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解决疑难问题,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以具体情景设问,为学生营造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教案(优质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教案(优质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教案(优质教案)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第一节:两角和与差的余弦一、三维目的:1.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掌握它的初步应用(公式的正用和逆用)。

此外,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代换、演绎、数形结合及逆向思维等数学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中需要启发、讲练结合,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研究兴趣,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余弦的差角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余弦的差角公式的推导。

二、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问题一:我们已经知道30°、45°、60°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但如果不想查表,如何求诸如cos75°、cos15°的值?设问:cos75°=cos(45°+30°)与cos45°+cos30°是否相等?cosl5°=cos(45°-30°)与cos45°-cos30°是否相等?由于cos(45°±30°)≠cos45°±cos30°,所以我们需要研究这个问题。

问题二:一般地,cos(α-β)≠cosα-cosβ,那么cos(α-β)能否用α的三角函数与β的三角函数来表示?如何表示?我们可以把cos(α-β)看成是两个向量夹角的余弦,考虑用向量的数量积来研究。

在直角坐标系xOy中,以Ox轴为始边分别作角α、β,其终边分别与单位圆交于P1(cosα,sinα)和P2(cosβ,sinβ)。

则∠P1OP2=α-β。

设向量a=OP1=(cosα,sinα)。

b=OP2=(cosβ,sinβ)。

则a•b=a·b·cosθ=cos(α-β)。

另一方面,a•b=x1x2+y1y2.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说课稿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说课稿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中数学课本《解析几何》(第七版)中第七章的“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二、说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2.掌握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求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3.能熟练应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解决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4.能够掌握求某角的余弦值的方法。

三、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基本概念;掌握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求直角三角形的边长;熟练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求某角的余弦值。

难点: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数学证明过程和应用。

四、说教学方法
1.以情景交融法和思维创新法为主,结合演示、讨论、提问、拓展和归纳等手段,注重让学生思维几何,自主探究,理解归纳,激发兴趣;
2.利用实物或图形让学生自己动手分析,体会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
3.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他们敢于改变常规思维,动手探究,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五、说教学步骤
1.导入:以一个谜语来引出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2.讲授:以已知条件,分步讲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及其证明过程;
3.操作:由我提供的模板,学生完成实用题;
4.归纳:总结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5.课堂检测:出一道难度适中的习题,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做一个完整的复习;
6.结束:总结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㈠、地位和作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正弦线、余弦线和诱导公式等知识的延伸,是后继内容二倍角公式、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公式的知识基础,对于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三角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课时主要讲授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以及诱导公式。

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并熟记公式;(2)使学生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和诱导公式的推导;(3)使学生能够从正反两个方向运用公式解决简单应用问题。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②、培养学生的代数意识,特殊值法的应用意识;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公式的线形美,对称美;②、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

(设计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能力培养不是单方面的知识教育,而应该是知识、能力、情感三维一体的一个完整体系,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三方面的目标要求。

其中知识目标是近期目标,另两个目标是远期目标。

)㈢、教学重、难点:1、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是本节的一个重点;2、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是本节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节的一个难点。

(设计依据: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在本节课中是‘两角和余弦公式推导’的主要依据,在后继知识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是本节的一个重点。

由于‘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对后几节内容能否掌握具有决定意义,在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

由于其推导方法的特殊性和推导过程的复杂性,所以也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尝试----启发引导----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有利于问题自然、流畅地提出,提出问题是为了引发思考,思考的表现形式是探索尝试,探索尝试是思维活动中最有意义的部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是我们每节课都应追求的目标。

给学生的思维以适当的引导并不一定会降低学生思维的层次,反而能够提高思维的有效性。

从而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

)2、教具:多媒体投影系统。

本节课中‘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虽然以前曾经用过,但其证明对学生来说仍然具有一定难度,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采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增加直观性,减少讲授时间;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也通过几何画板动画掩饰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加深印象。

(多媒体系统可以有效增加课堂容量,色彩的强烈对比可以突出对比效果;动画的应用可以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体现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1、要求学生做好正弦线、余弦线、同一坐标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特别是用角的余弦和正弦表示终边上特殊点的坐标这些必要的知识准备。

(体现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温故知新的认知规律。

)2、让学生注意观察、对比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中正弦、余弦的顺序;角的顺序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通过观察体会公式的对称美。

四、教学过程:教学程序课题引入引言: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我们知道它也是一种运算。

在以前的运算中有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b+ac,那么:cos (α+β)=cosα+cosβ是否也成立呢?如果成立为什么?如果不成立,它又等于什么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揭示课题: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自然流畅地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引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目标明确、迅速进入角色。

(一)入门揭示课题,展示目标,指出重点,说明难点。

师:下列两个等式成立吗?⑴cos75°=cos(45°+30°)=cos45°+ cos30°⑵cos15°=cos(45°-30°)=cos45°-cos30°生:由于cos45°+ cos30°= 1,而cos75°<1,因此,cos(45° -30°)≠cos45° -cos30°,由于cos45°-cos30°< 0,而cos15°>0,因此,cos(45°-30°)≠cos45°-30°师:究竟cos75°=? cos15°=?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共同学习与探讨的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板书“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这一章中一共有四十多个公式,这是其中第一个公式,如果我们抓住这第一公式,后面的公式则势如破竹,迎刃而解,从中说明学习本节内容的必要性。

(二)入境1、提出问题设置情境,导入新知通过以上验证,我们很快知道cos(45°-30°)=cos45°-cos30°是错误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提出的问题:cos(45° 30°),cos(45°-30°)能否用45°与30°的角的三角函数来表达?即如何用α与β。

各自用三角函数表示cos(α β)=?,也就是我们可以把sinα、cosα、sinβ、cosβ当成已知数去求cos(α β)。

2、学法指导,探索新知在学习数学时,大家已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怎么办呢?生: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把α、β与α β画出来,根据单位圆中的正弦线与余弦线的定义。

(此时教师把画图在黑板上)师:启发学生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作出单位圆,并以X轴正半轴为始边分别作α、β、α β这三个角(图1)。

生:共同始边与单位圆交点坐标是P1(1,0),α、β、α β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是:P2(cosα,sinα),P3(cosβ,sinβ)P4(cos(α β),sin(α β)师:引导学生发现P1、P2、P3、P4这四点坐标,出现了cosα,cosβ,cos(α β),α β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P4的坐标是用α β的三角函数线表示的,故可考虑寻找出与线段P1P4相等的另一线段,利用(多媒体展示)。

将△P1OP4进行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线段P1P4的长度保持不变,将△P1OP4旋转到哪里呢?(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发现)生:要想得到α、β、α β等量关系应将△P1OP4旋转到一边与α或β终边重合的位置,即将△P1OP4旋转到△P5OP2的位置,如图2,求出P5点坐标为(cos(-β),sin(-β))。

师:让学生自己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完成由|P1P4|=|P2P5|得出结论的运算过程。

即:cos(α β)=cosαcosβ-sinαsinβ(板书)。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公式的结构特征,并强调α、β为任意角,故启发学生将上公式中的β换为-β,公式怎样?(提问)生:cos(α-β)=cosαcosβ sinαsinβ师:再次引导学生将以上两个公式进行比较,注意区别(三)入理1、质疑答辩,排难解惑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记忆,下面设计三个例题:例1让学生熟悉公式;例2是公式逆用来增强学生对公式记忆理解;例3作变式训练。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计算能力。

例1:不查表,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⑴cos75°⑵cos15°例2:化简⑴cos42°cos18°-sin42°sin18°⑵cos70°sin40°-sin110°cos40°例3:已知sinα= ,α∈();cos 的值。

以上三个例题都由学生自己先练,然后巡堂了解,及时用物投影机将学生的解答反馈、展示、讲解。

2、互问互检,巩固强化请学生结合例题,自己编相关的题让同桌解答,教师巡堂视选较好的题,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评价解答。

(四)诊断1、分层总结,全体达标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结一个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生: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及其初步应用。

师:在推导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生: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2、承上启下,留下悬念为了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并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安排,下面2道题练习,这样可以达到承上启下的目的,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留下很好的悬念。

⑴不查表求sin(90°-75°),及sin(90° 15°)的值。

⑵若α、β均为锐角,且,,求角β。

1、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的正弦线、余弦线。

2、如果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点P的坐标能否用角α的三角函数值表示?怎样表示?3、写出同一坐标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悉基础知识、特别是用角的正、余弦表示特殊点的坐标,为新课的推进做准备。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可以用特殊值法证明猜想不成立,三种方法的出现,培养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合作学习的习惯。

随后的提问会激发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主观需要,提高思维的主动性。

1、通过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给学生以直观感受,让他们认识到: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和同一坐标轴上两点间距离总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即可解决。

2、两角和余弦公式的证明中存在两个困难:①三角函数表示单位圆上点的坐标,它虽然算理简单,但学生由于陌生而很不习惯,通过前面习环节应该有所熟悉。

②在用到:cos2(α+β)+sin2(α+β)=1时,需要教师特别指出,公式中只要求是“同角”,并不在乎角的具体度数和形式。

3、两角和的余弦学完之后,要强调其中两角均为任意角,这样一来,两角差的余弦只是两角和的余弦的特殊形式。

4、两个诱导公式学生在初中就学习过,但今天应通过证明,并将以前的锐角拓展到任意角。

(2)式的证明实际上是(1)式的逆应用,体现了代数思想,也实践了学以制用的原则。

5、例1的作用一方面让学生熟练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另一方面也向学生展示了公式的一种实际应用价值,即:将非特殊角转化为特殊角的和与差。

例2的目的在于熟悉公式,同时对同角三角函数关系有复习的作用,其难度不是很大,在提供了公式之后,学生应当能够完成.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下面两组公式,在公式的记忆上,我们应注意函数和符号的变化。

1、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P1P2= (x2-x1)2+(y2-y1)22、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同名之积相加减,运算符号左右反。

)cos(α+β)= cosα cosβ-sinα sinβcos(α-β)= cosα cosβ+sinα sinβ7、小节以十四字口诀概括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关系式,既体现了公式的本质特征,又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