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登岳阳楼》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岳阳楼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岳阳楼》。新课程强调“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必修课为“点”,选修课为“面”。“点”上求精求深,求辐射;“面”上求广博,求补充。“选修”是必修的辅助与变通,是更有弹性的发展性教育的延伸。本诗为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第二单元自主赏析课文,本单元重点要求学生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学习此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学习此诗是进一步加深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法德领会。
本文是作者杜甫登上岳阳楼,面对眼前的景物,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的经典诗篇。根据“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轴”的“三主式”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特别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诗歌鉴赏中最最重要的莫过于通过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品味诗歌的意境美,从而准确的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基于此我制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即: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美。
基于诗歌具有形式凝练,情感含蓄的特点。诗歌教学必须根植于情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朗读是加深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我设置了本文的第二个教学目标即:通过反复诵读,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了解到杜甫的总体风格是“沉郁顿挫”,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杜甫的这种创作风格,我制定了本文的第三个教学目标即: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基础,我把通过反复诵读,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设置为本诗的教学重点。把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制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既然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而新课程理念同样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为: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在学法上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方法是朗读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诵读的方法要灵活多样,有经典范读,学生朗读,全班齐读,使学生更好的把握诗歌的情感。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我设计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必修部分我们就学习了杜甫的诗歌《登高》,诗人用风、天、猿、渚、沙、鸟、长江、落木八种意象,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登
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设置这个导语是要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带着悬念进入本节课的课堂。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多媒体展示岳阳楼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阔大的洞庭湖面,为理解本诗的意境作铺垫,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配乐朗读
播放配乐朗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熟悉文本,帮助学生正音, 注意朗读的节奏。另一方面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极富感染力的背景音乐把学生带进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中。
让个别学生单独朗读,初步了解学生进入诗歌意境的情况。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本文的大意,不懂得词语大家一起讨论。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第一教学目标服务的。疏通大意之后我提出第一个问题:文中写道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设置这个问题是让学生对意象的把握,理解作者的感情,进而体悟诗歌的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三)置身诗境。
再次让学生朗读是让学生在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之后,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去朗读,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循序渐进的额引领学生的朗读。“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语文课是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我设置第二个问题:用自己的话再现作者描绘的情景。
设置这样的问题目的是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他们的
琴弦,锻炼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和用于回答问题的勇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让学生自主发言之后教师总结性评价,多鼓励少批评,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这样就解决了第二个教学目标中置身诗境的问题。
(四)缘景明情
缘景明情是指凭借作者所描绘的景物,探明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问题:那个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写景的特点?
学生在理解意象和意境的基础上,很容易回答出来。在回答写景特点时,让学生抓住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坼”、“浮”来把握写景的特点,从而总结出这两句诗写出的阔大、壮阔的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生,作者写得景越阔大,越能突出颈联中书写作者的身世孤危之感。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问题,我加入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帮助学生复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能更好的理解作者在诗中的感情。结合背景体会颈联中作者抒发的那种身世的孤危之感和个人的渺小。
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自然而言的引出对最后一联的探讨(戎马关山北,凭轩
涕泗流。)作者由身世之悲,自然而然想到山河破碎的祖国,抒发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了解本诗情景交往的特点后,让个别学生朗读,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悟作者的感情。体会本诗中作者抒发的身世之悲和忧国忧民之情。
(五)沉郁顿挫的风格
如何理解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感情后,引导学生对作者风格的理解。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完成了教学的难点。举一些学生以前学过的诗句,结合本诗写景的特点,让学生多方面,更清楚地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的特点是用浓郁深厚的忧郁苍凉之情通过
雄浑而凝重的笔调表现出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五、课堂小结:
1、配着背景音乐老师叙述,使学生在教师的叙述中“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让学生个别朗读,教师点评。全班齐读感悟本诗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