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12上古音知识的应用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_音韵学常识解读

古代汉语_音韵学常识解读

· 《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全 名《大宋重修广韵》,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1008)陈彭年, 丘雍等人奉诏根据前代《切韵 》、《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广韵》 是宋 代的官韵, 也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的韵书, 是研 究汉语古音特别是中古音的重要材料。
第四节 四声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 四声: 现代汉语中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 声、去声;而在古代汉语中的四声,通常 是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 古今声调演变的规律,主要是: 平分阴阳、 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以北京话为例,说明“平分阴阳,入派三 声”的规律。( 苏大)
作藩《音韵学教程》
安顺《音韵学通论》
《汉字文化》, 2001年第2期
·(2)“娘日二纽归泥” “娘日二纽归泥”这个结论是章太炎提出 来 的。意思是说中古汉语的“娘”母和“日”母 在上古汉语中是没有的, 它们在上古归入 “ 泥”母。
· 古无轻唇音 (北师) · 娘日归泥(北师) · 古无舌上音(北师)
第二节 古代汉语的韵母
· 韵母: 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 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 韵: 把主元音、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的 单位,也称韵部。 · 凡属同一韵部的字,其韵腹、韵尾相同,有无韵 头或韵头是否相同不论。 · 韵类: 是指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韵类不仅要 区别韵头,而且要区别声调,所以韵阳声韵 (南京师大) · 把先秦三十韵部按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分类
(南师大) · 上古音 韵脚 韵 · 默写王力上古三十韵部。(苏大 2006) · 阳阳对转(北师)
· 写出黄侃古韵二十八部的名称, 并按阴阳入三类 分类。(北师)
· 按韵尾的不同写出王力三十韵部的阳声韵。(苏 大)
· 举例说明王力三十韵部中相配的阴声韵、阳声韵、 入声韵在语音上的差异。 (苏大)

古代汉语(下)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下)知识点总结

古代漢語下册文选知識點總結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第七单元 (1)(一)文选 (1)7.1道可道 (1)7.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1)7.3三十辐共一毂 (2)7.4曲则全 (3)7.5小国寡民 (3)7.6胠(qū)箧(qiè) (5)7.7秋水 (10)7.8鲁少儒 (14)7.9 惠子相(xiàng)梁 (15)7.10 运斤成风 (16)(二)通论 (17)第一节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17)第二节中古音 (20)第三节上古音 (23)第八单元 (25)(一)文选 (25)8.1人皆谓我毁明堂 (25)8.2 许行 (26)8.3 荣辱 (30)(二)通论: (33)第一节诗词格律 (33)第二节对联 (36)第三节词律 (37)第九单元 (45)(一)文选 (45)9.1更法 (45)9.2五蠹 (46)(二)通论:训诂 (53)一、传统训诂学的实践与研究概况 (53)二.古注的作用 (54)三古注的类型 (54)四、古注的术语 (55)五.古书的体例 (55)第十单元 (56)(一)文选 (56)10.1谏逐客书 (56)10.2赐南粤王赵佗书 (57)10.3报任安书 (59)(二)通论 (65)古书的标点 (65)第十一单元 (66)(一)文选 (66)11.1黄帝 (66)11.2垓下之战 (67)11.3仲尼弟子列傳 (69)(二)通论 (73)修辞 (73)第十二单元 (75)(一)文选 (75)12.1答客难 (75)12.2情采 (78)(二)通论:古代的文体...............................................................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单元 (一)文选7.1道可道重点字词:1.【道.可道.,非常.道】 道:名词,自然规律; 道:动词,阐述、说明 常:永恒固定不变的 2.【名.可名.,非常名】 名:名词,自然规律; 名:动词,称名 3.【无名,天地之始.; 始:原始状态 有名,万物之母.】 母:形成的开始、本源,这里指开始时 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无:在无形的状态下 妙:微妙之处 观:观察 5.【常有.,欲以观其徼.(ji ào )】 有:在有形的状态下 徼:边际、终极 6.【同谓之玄.】 玄:深奥 7.【众妙之门. 】 门:门道、源头7.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重点字词: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 ù)已.】 皆:都 美之:美的事物. 斯:指示代词,这 恶:丑 已:句末语气词,作用同“矣”2.【故有无相生. 】 相:相互依存 生:产生3.【难易相成.】 成:形成 4.【长短相形.】 形:从形体上体现5.【高下相顷..】 相倾:本指位置高的物体倾压在位置低的 物体之上,这里义为上下相依靠 倾:依靠6.【音声..相和.】 音:单音,或说指乐器..的声音。

古代汉语下考试翻译

古代汉语下考试翻译

一、修辞部分:指出下列各例各包含哪种修辞格,并作简要分析。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起兴、引用、借代、互文、变文、共用、变序、重言、复重、顶真。

二、语法部分(本大题共三题、每题包括若干小题,共30分)(一)、用恰当的句式翻译下列句子划线部分(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或提前的宾语,并分析前置或提前的原因(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三、语音部分(本大题共四题、每题包括若干小题,共30分)(一)、说明下列反切为什么今天被切字与反切上下字切出的读音不同(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鱼(语居切)答:因为平分阴阳问题,古代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调,“鱼”是古代浊声母字,所以读阳平。

2.之(止而切)答:“之”是清声母字,读今阳平调,韵母变了,由“脂、支、知、微”变化定。

3.限(胡简切)答:全浊声母上声,现变读去声,因为“胡”是全浊声母,所以限读去声。

4.不(分勿切)答:由于双唇音与唇齿音混切,重唇音与轻唇音不分,所以读“不”。

5.似(详里切)答:上字精组,下字洪音,改j.q.x.为z.c.s.;x—s韵母,开口韵母发生变化声母s后读i,声调与“脂、支、知、微”变化有关。

“似”字原上声全浊声母变为去声。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①根据以注的平仄标注出标准格式②指出诗中平仄已随意变化的字③指出拗字和救字④标出韵脚和对仗的句子(本题共1小题,8分)(三)、举例说明什么是……?什么叫……(本题共1小题,8分)?(四)、根据标注的下列字的声母和韵部,分析每一组字上古时的声韵关系,请说明理由。

(本题共2小题,6分)1.知、智:古音相同,声母相同,韵母也同2.由、犹:古音相同,声母相同,韵母也同3.那、奈:古音相近,声母相同,韵母相近4.红、工:古音相近,韵母相同,声母旁组5.亶、但:古音相近,韵部相同,声母相近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1、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材料。

(1)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2)读若: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注音。

(3)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2、声训材料: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训诂方法。

声训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音情况,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参考材料。

3、五音:最早见于《玉篇。

五音声论》。

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4、七音: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的。

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

5、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

(1)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

(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g收尾的韵。

(3)入声韵指以塞因p/t/k收尾的韵。

6、叶韵: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

7、读破:也叫“破读”,是古代一种改变字或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非去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8、三平调(下三连):属于平平脚句型——五言的句式为()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句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是写格律诗的大忌。

是决不允许出现的。

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9、犯孤平:属于仄平脚句型——五言句式为()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孤平指以上两个句式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声病。

由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原则,前面的两种格式容易犯孤平。

10、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

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

所以叫做流水对。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参考资料:
①《实用汉语音韵学》第235页至266页。沈祥 源、杨子仪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②《实用音韵学》第296页至329页 殷焕先, 董绍克编,齐鲁书社1990年
③《反切概说》第211页至268页 林序达。四 川人民出版社。1982
三 上古音(古音学)
一、《诗经》用韵——上古音韵部
“古音十大家” (+钱大昕)
阴声韵 之ə
无韵尾
幽u 宵ô
侯o
鱼a
支e
韵尾 i
歌 ai 脂 ei
微 əi
入声韵 职 ək
韵尾 -k
觉 uk 药 ôk
屋 ok
铎 ak
锡 ek
韵尾 -t
月 at 质 et 物 ət
韵尾 -p
缉 əp 叶 ap
阳声韵 蒸 əŋ
韵尾 -ŋ
冬 uŋ
韵尾 -n
韵尾 -m
东 oŋ 阳 aŋ 耕 eŋ 元 an 真 en 文 ən 侵 əm 谈 am
几个基本术语
清代音韵学家把上古韵部按其韵尾的不同,分为三个大 类: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音韵学术语,一般多用于上古音研究中。凡是 韵母不带鼻音或塞音韵尾的,都叫阴声韵。换句语说, 凡韵尾是元音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就是阴声韵。
阳声韵:音韵学术语,多用于上古音研究中。凡是韵母 带鼻音韵尾的叫阳声韵。
夲: 土刀 切。tǔ +dāo→t+āo→tāo
被切字 切上字 切下字
醢:呼改切。hū+gǎi→h+ǎi→hǎi 晻:乌感切。φū +gǎn→φ+ǎn→ǎn 眷:居倦切。ju+juàn→j+uàn→juàn 悲, 府眉切 fǔ+méi→ f+éi→ bēi 见,古甸切 gǔ+diàn→ g+iàn→ jiàn

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在古代汉语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文学作品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古代汉语的语音知识点1.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声母是构成汉字音节的第一个辅音,韵母是构成汉字音节的后面元音部分,整体认读是汉字的读音和字形没有特定的对应规则。

2.声调古代汉语的声调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这些声调在词意上有重要的区别。

3.变调现象古代汉语中有许多变调现象,如阴阳两个音节相连时,会发生变调,这种变调现象在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应用。

二、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点1.句法结构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和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之处,需要注意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和修饰成分的位置等问题。

2.词类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需要了解它们的用法和句法功能。

3.时态语气古代汉语中的时态语气有很多特点,如有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在不同情况下表示不同的时态,需要谨慎使用。

三、古代汉语的词汇知识点1.词语的构词法古代汉语的词语构词法有很多特点,如合成词、转义词、假借词等,需要了解它们的构词规律和用法。

2.词义辨析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需要了解它们的具体意义和用法。

3.熟语古代汉语中有很多成语、谚语和俗语,这些熟语在古代文学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需要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四、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知识点1.古诗词古代汉语中的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需要了解不同朝代的古诗词的特点和风格。

2.古文古代汉语中的古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叙事力,需要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古文的写作方式和风格。

3.文言小说古代汉语中的文言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描写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需要了解不同朝代的文言小说的特点和表现力。

以上就是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学习古代汉语的同学有所帮助。

上古音常识

上古音常识

上古音常识
证明材料:
谐声: 喻母三等字 云 王 匣母字 魂 皇
域 烨
或 华
上古音常识
古读材料 喻母三等字 有 营 於 古读在匣母 或 还 乎
上古音常识
五、喻四归定
即中古的喻母四等字,在上古应属定母。这也是曾运乾提 出来的。 谐声: 喻母四等字 炎 俞 弋 定母字 谈 偷 代
上古音常识
古读:古读“易”为“狄”。“易”,以豉切,喻四;狄, 徒歷切,定母。 声训:《释名· 释亲属》:“妻之姊妹曰姨。姨,弟也。言 与己妻相长弟也。”“姨”,以脂切,喻四,“弟”,徒礼切, 定母。
上古音常识
异文: 《诗经· 郑风· 清人》:“左旋右抽。”,“抽”,《说文》 引作“搯”。中古时,“抽”;徹母,“搯”,透母。 方言: 甘肃、陕西等地读“斫”为“tuo‟”。厦门、潮汕、临川等 方言,大多仍读舌上为舌头。 借词: 日本语、朝鲜语中的汉语借词,也都将舌上音读为舌头音。
三、娘日归泥
这是近人章炳麟提出来的。 所谓“娘日归泥”,是说上古没有“娘”、“日”二母, 它们是后来从“泥”中分化出来的,在上古都属于“泥”母。
上古音常识
3、旁对转 通过旁转然后再对转的语音变化现象称为旁对转。 具有旁对转关系的字,其韵部也是相近的。 柔,幽部日母;弱,药部日母。幽药旁对转。
了解上古音常识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的重要性
一、准确理解叠韵双声的连绵词
“犹豫”为双声连绵字,以声取义,本无定字,故亦作 “犹与”、“由与”、“尤与”、“犹夷”等。旧说以“犹”、 “豫”为二兽名,性皆多疑,非是。参阅清黄生《义府· 犹豫》。 (《汉语大词典》,5/95)另见《郭在贻文集· 一· 534页》)
上古音常识
入声。 阴阳对转:“溝、購、構、媾、觏”等字属侯部,“講、 耩”等字属东部。 阴入对转:“是、提、题、缇、醍”等属支部,“寔、湜” 等属锡部,又是阴入对转。 2、旁转 是指从某一阴声韵(或者阳声韵、入声韵)转变为与之相 近的另一阴声韵(或者另一阳声韵、入声韵)。引起这种变化 的原因,是由于这个字的主要元音发生了前后或高低的变化。 因而,旁转关系也就是主要元音相近(有韵尾则韵尾相同的) 关系。 分,文部(帮母);半,元部(帮母)。文元旁转。 幺,宵部(影母);幼,幽部(影母)。宵幽旁转。

古代汉语语音系统..

古代汉语语音系统..

阳声韵 蒸[əŋ] 冬[uŋ]
东[ɔŋ] 阳[aŋ] 耕[eŋ] 真[en] 文[ən] 元[an] 侵[əm] 谈[am]
(三)上古音的声调



清人基本上都认为上古有声调,但对上古声调特色及多少 的看法则各有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三派。一派以顾炎武、 江永为代表,他们都是用中古的四声去看待上古的四声。 一派以段玉裁为代表,他认为上古没有去声。一派以王念 孙、江有诰为代表,他们主张上古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 今人关于上古声调的观点主要可分为两派,一派以王力先 生为代表,认为上古没有去声,一派以周祖谟先生为代表, 主张平上去入四声在上古既已存在。 多数西方学者认为上古没有声调,大约东汉末才有了声调。


《中原音韵》的声调系统

《中原音韵》有四个声调。它们是:阴平、 阳平、上声、去声。
第三节 古代汉语 语音系统
一、上古音
上古音是指先秦到两汉时期的语音系统。 先秦两汉时期没有系统的反切标音和韵书, 因此对上古音的研究得从该时期的典籍中 去探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上古音的声母



研究上古音的材料主要是形声字的谐声偏旁和先 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声训、注音、重文、通假 字、联绵字等材料。 方法是逆向上推法,即从三十六字母上推上古声 母。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 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 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存在的声母,剩 下的便是上古的声母。 上古音到底有多少个声母,是哪些声母,目前学 术界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意见,但有几个结论 是可靠的,学术界公认的,必须掌握。


三、近代汉语语音系统


近代汉语语音系统是指元明清时代(主要是14世 纪)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这个共同语是以北 方中原话(大都或洛阳)为基础的。 反映近代音的材料主要是韵书,比较著名的有元 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明代兰茂的《韵略易 通》。元曲用韵和其它韵书也都是研究近代音的 重要材料。

古代汉语(下)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下)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下》复习思考题一、词语解释1.句读:指阅读古文时音节停顿的地方。

句读就是断句.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有一个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2.倒置:又叫“颠倒”或“错综",是一种修辞方式,指不按正常的句式,着意造成词序的颠倒。

例如:“谢公最小偏怜女”(元稹《遣悲怀》)是“谢公偏怜最小女”的倒置。

3.并提:也称“合叙”.是把两件或两件以上本可以分别叙述的事情并列在一个句子里来表达,是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为“夫种无一罪,身死;蠡无一罪,身亡.”的并提。

4.互文:指的是在上下相对应的两个词语或句子中,上文举出一个方面而省去下文所说的一个方面,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这样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秦”与“汉”为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意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 5.引用:行文中援引一些现成的语言材料和历史故事,来说明问题、发表见解、表达感情,这种修辞方式叫做引用。

根据援引的内容,引用可分为引言、引文和引事三类。

例如:因为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自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则危,重耳在外则安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引用春秋时晋国申生、重耳的历史故事来启发刘表的长子刘琦.6.代称:代程又称“借代”,是不直接称某一事物的固定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中内在联系的词语来代作称谓。

例如:臣本布衣..,躬耕南亩。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用平民的服饰“布衣”指代平民.7.委婉:委婉就是不直言其事,用婉转、含蓄的语言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古人常用的委婉语主要有避忌讳、避粗俗、避冒犯和交际辞令等四种。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音韵学的应用)【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音韵学的应用)【圣才出品】

第6章音韵学的应用6.1 复习笔记一、上古音与字词关系的探求(一)探求字词同源1.同源词的形成所有的词都是以具体的语义作为它的内容,以规定的语音作为它的外在形式,这就产生了语音和语义的结合问题;现代语言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产生之初,一个词的语义和语音没有必然联系,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示什么样的语义内容纯粹是偶然的,这一理论无疑也适用于汉语;在语言的基本词汇初步形成以后,陆续创造的新词就往往与旧词发生了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声音和意义两方面都与旧词相通,语言学称这种关系的词为同源词;旧词为根词,新词为派生词;章炳麟称这种现象为孳乳变易。

2.确定同源词的首要条件确定同源词的首要条件之一是找到两个(或几个)词之间的声音联系,这里的声音不是指今天的汉语普通话读音,而是指产生新词时代的读音。

考求《说文》所收录的字词的同源关系,通常都以上古音系作为语音基础;例如:逑-仇(1)《诗经·周南·关雎》:“君子好逑。

”毛传:“逑,匹也。

”(2)《诗经·秦风·无衣》:“与子同仇。

”毛传:“仇,匹也。

”(3)《说文·人部》:“仇,譬也。

”《说文·走部》:“逑,又曰怨匹曰逑。

”(4)逑、仇都训“匹”,意义相同,逑、仇二字古音都是幽部群母,据此可知逑、仇为同源词。

(二)确定用字通假1.本字不用,而用音同音近字替代的现象,在古书中屡见不鲜;掌握上古音知识,就可以结合对词义的分析,确定文中所用的字是本字还是通假字。

2.在一般情况下,通假字的形义与本字的形义没有关系,只存在声音上的相同或相近;例如:衣-殷(1)《礼记·中庸》:“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

”郑玄注:“衣读如殷,声之误也。

齐人言殷声如衣。

”(2)《尚书·康诰》:“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

”“壹戎衣”即“殪戎殷”,用兵伐殷的意思。

(3)衣、殷同属上古影母,衣在微部,殷在文部,有对转关系;据此可知“衣”是“殷”的通假字。

第八讲,上古音的运用

第八讲,上古音的运用

第八讲,上古音的运用上古音对先秦文化现象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问题的研究需要古音知识的支持。

一,作品赏析:碩[ i k]鼠[ i ]碩鼠,無[miw ]食[di k] 我[ a]黍[ i ]!三[sam]歲[siwat]貫[kuan]女[ni ],莫[m k]我[ a]肯[k ]顧[k ]。

逝[ i t]將[tsi ]去[ki ]女[ni ],適[ i t]彼[pia]樂[lauk]土[t ]。

樂土樂土,爰[ iwan]得[t k]我[ a]所[s ]。

宫[ki u ]――室[ i ek]《诗经》:“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uat]”一,分析文字假借:①《孟子》:“无法家拂士。

”“拂”[p i w t]通“弼”[bi ]②《庄子》:“而后乃今培风”。

“培”[bu ]通“凴”[b ]③《诗经》:“八月剥枣”。

“剥”[peok]通“攴”[p ok]二,同源词分析迎[ i ]、迓[ i ]、逆[ i k]:迎接三,构词研究⑴名词:乌[ ]、犬[k wan]、鸡[kie]、牙[ e ]、鹊[tshiak]⑵动词①呱[k ]:后稷呱矣。

――哇、娃②孩[ ]:小儿笑→孩子③哂[ i n]:笑(《论语》:夫子哂之)“听[ i n]”,笑貌,“亡是公听然而笑”。

犭斤[ i n]:狗争斗声;狗叫声。

④哑[ k]:a,不能说话;笑的样子(哑然失笑)⑤讶[ e ](惊奇、诧异,赞叹)、訏[xiw ](张口鸣)⑥嚏[t h iet]⑦嗾[sok]:唤狗之声⑷拟声词①喈喈[kei]、凄凄[k iei]《诗经》:“鸡鸣喈喈,风雨凄凄”②填[dien]、铿[khen]《孟子》:填然鼓之《论语》: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⑸表语气的类词活活[ uat]:流水声。

《诗经》: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①诺[n k]、唯[riw i](唉)《战国策》: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战国策》: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史记》:“诸将佯应曰:诺②兮[ ]《诗经》: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资料

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资料
北风卷地百草折,jiaid 胡天八月即飞雪。siuaid 忽如一夜春风来,lai 千树万树梨花开。kai
(注:用汉语拼音符号大致拟中古音)
二、古今语音的异同
1、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
从方言看古今语音的差异
鞋:普通话xié 山东xiài 湖北hái 中古音[γai] 街:普通话jiē 东北gāi 广东gāi 中古音[kai]
中古声母到现代声母的演变规律
1、浊声母清化。《广韵》 “并定澄从邪崇神 禅群匣”,普通话都变成了清声母。
2、 “知、庄、章”合流为卷舌音“zh、ch、 sh”。
3、精、见二组分化出 “j、q、x”。 4、零声母的字大量增加。如:“喻”母—余
移盐羊盈” ,“匣”母— 于为袁云王, “明”母— 无微晚文亡,“疑”母—鱼吾 宜我颜,都成了零声母字。
《春秋·成五年》:‘同盟于虫牢。’杜注: ‘陈留封邱县北有桐牢。’是虫桐同音之 证。”
“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這兩 項發現論據充分,已得到學術界的公認。
(3)娘日二纽归泥说,上古时期无“娘、日” 二纽。(章太炎)
娘归泥例:娘 (良):读如囊(泥n)
日归泥例: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 泥也。’
工:江虹红缸杠肛荭鸿
儀:歌部,声符“義”。如:義 蟻 議
存在问题:谐声字造字并没有严格规 定,只遵从“约定俗成”的原则,造字的 人难免受方言的影响,再者,形声字的产 生,很难确定具体时间和区域,更不要说 具体的人,语音是流动的,随时都在变化, 不能确定具体时间,有没有汉语词汇史的 坐标,所以,作为主证材料就打了折扣。 但是,根据现有的资料,制定上古韵部还 是可信的。
(2)通假异字 如伏羲即庖羲。
《诗经·谷风》四章:“凡民有丧,葡匐救之。” 《礼记.檀弓下》引作“扶服” 。

古代汉语(下)12上古音知识的应用

古代汉语(下)12上古音知识的应用

“仓庚(阳)”上古是叠韵,今不是叠 韵(一个韵母为ang,一个韵母为eng), 可用阳阳旁转来说明。 “芣苡(之)”上古是叠韵,今不是 叠韵(一个韵母为ou,一个韵母为i) , 可以用阴阴旁转来说明。
反切,是运用双声叠韵原理创造出来 的一种注音方法。前人在分析反切时, 有音和切和类隔切的说法。 音和切,指反切上字和被切字同声母 的切语,如“郎,鲁当切。”中“鲁” 与“郎” 同为来母字。 类隔切,指反切上字和被切字不同一 个声母的切语,如“椿,都江 切。”“眉,武悲切。” 中“都”是端 母,“椿”是知母, “武”是微母,“眉”是明母。
《孟子· 梁惠王》“直不百步耳,是亦走 也。”中“直”以本义“不弯曲”,引申 义 “正直”、“伸”等训释都讲不通,因 声求义,本字当为“特”,是“仅仅”的 意思。 “直” 和“特。” 上古都属定母职部,既双声又叠韵,因 此上古音近能通。
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或相近。先秦 两汉古书中的通假自然是根据上古的读 音。而汉代以后,文字的使用规范化了, 社会只承认先秦两汉中的通假字,而不 允许后人再本有其字而依声托事,因此, 古音通假主要出现在先秦两汉的典籍中, 只有学点古音知识,才不难识破和掌握 通假字。 古籍中的通假现象,按借字和本字的 语音关系,可区分为同音通假和近音通 假两大类。
从中古到近古(元明清),这一时期 汉语共同语的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共同 语的基础方言由洛阳、开封一带的方言 转变为北京话,北京话后来也成为现代 音的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从中古到现代, 汉语共同语声母有了很大变化。
2.上古韵文用韵例说 韵文都讲究押韵。押韵,是在一篇韵文 的某些句子的末一字或倒数第二字或第三 字用同一韵部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上古韵文中有用不同韵部的字互相押韵 的情况,音韵学家称之为合韵,析而言之 则称为通韵和合韵。

6、了解上古音常识对学习古代汉语的帮助

6、了解上古音常识对学习古代汉语的帮助

古音通假的原则
课本550页: 语音必须相同或相近。有时候假借字与本 字虽然也可以只是双声或者叠韵,但是如 果韵部相差很远,即使是双声,也不能是 假借;如果声母相差很远,即使是叠韵, 也不能假借。
探求词语的语源及同源关系·实例
芣苡 车前草,古 人以为它的子实 可以治妇女不孕。
芣苡
芣苡的命名语源:胚胎 芣:並母之部;胚,滂母之部;苡,余母 之部;胎,透母之部。 岿巍嵬峨:都有“高大”的意思。 岿巍嵬,均为疑母微部;峨,疑母歌部。 声母相同,韵部相同或相近。
判定同源词的标准
王力《同源字典》: 同源字必然是同义词,或意义相关 的词。 读音相同或者相近,而且必须以先 秦古音为依据。 有同一来源。
对语法研究也有帮助
古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 “我”“吾”“余”“予”“朕”“卬” “台”音同音近。 古代汉语否定词也是音同音近。
准确理解同义、近义词
古代汉语的同义词、近义词之间,也往往 存在音同音近的联系。 课本546页的例证。
了解上古音常识对学 习古代汉语的帮助
准确理解叠韵双声的连绵词
“犹豫”为双声连绵字,以声取义,本无 定字,故亦作“犹与”、“由与”、“尤 与”、“犹夷”等。旧说以“犹”、“豫” 为二兽名,性皆多疑,非是。 (参阅清黄生《义府·犹豫》;《汉语大 词典》,5/95;《郭在贻文集·一·534 页》)
辨析通假·辨析通假的重要性
作业
课本545、546页列举了双声连绵词与同义近义词, 查阅相关工具书,指出这些词语的两个字的双声 关系。 要求: 双声词,指出该词两个字的声母。 双声叠韵词,指出该词两个字的声母、韵部。 参考书: 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 版。
王念孙: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 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 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 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鞫为病矣。 (王引之《经义述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知系 (6)知组:知[]彻[‘] 澄[¥‘] 娘[¤ ] (7)庄组:庄[t] 初[t‘] 崇[d‘] 生[ ] (8)章组:章[tþ ] 昌[tþ‘] 船[dü‘] 书[þ ] 禅[ü ] (9)日组:日[nü ] 4.见系 (10)见组:见[k] 溪[k‘] 群[g‘] 疑[N] (11)晓组:晓[x] 匣[F] (12)影组:影[/] 云[j] 以[O]
b. 声符不相同的通假 指借字与本字没有相同的谐声偏旁,但 声母韵部都相同。例如: 《诗· 豳风· 七月》:“七月食瓜,八月 断壶。”(“壶”假借为“瓠”,表葫芦 义。二字上古都是匣母屋部字。) 《墨子· 公输》:“公输盘之攻械尽,墨 子之守圉有馀。”(“圉”假借为“御”, 表抵御,阻止义。二字上古都是疑母鱼部 字。)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臣闻人主无 十日不燕之斋。”(“燕”假借为“宴”, 表饮酒义。二字上古均为影母元部字。)
《墨子· 非攻上》:“今至大为不义, 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不知其不义也。”(“情”假借为 “诚”,表实在、的确义。二字上古均 为耕部字,叠韵。“情”属从母,“诚” 属禅母,都是齿音。)
c.声韵相邻通假 即借字和本字的声母和韵部都不相同, 但是声母发音部位相同,韵部相邻近。例 如: 《战国纵横家书·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 章》:“齐勺遇于阿,王忧之。”(“勺” 假借为“赵”,表赵国义。“勺”上古属 禅母药部字,“赵”属定母宵部。药宵入 阴可对转而成一韵;古多舌头音,禅母为 照系三等字,古读舌头音,与定母发音部 位同。)
A.“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 即“六书”上的假借。例如: 翁,本义鸟颈毛。《山海经· 西山经》 “(天帝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 赤翁,名曰栎。”注“翁,头下毛。”即 用其本义。假借表父亲,如《史记· 项羽本 纪》“汉王曰……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 则幸分我 引申义为杀。《尚书· 泰誓》“取彼凶残, 我伐用张。”后句《孟子》中引作“杀 伐用张”,可知是用的引申义。假借可 表自称,义为自己、自己的。如《诗· 小 雅· 采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 来思,雨雪霏霏。”
2.上古韵文用韵例说 韵文都讲究押韵。押韵,是在一篇韵文 的某些句子的末一字或倒数第二字或第三 字用同一韵部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上古韵文中有用不同韵部的字互相押韵 的情况,音韵学家称之为合韵,析而言之 则称为通韵和合韵。
通韵,是阴阳入对转理论的运用,指主 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阳声、入声韵,互相 转化而押韵。例如: 《诗· 邶风· 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 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中“异” 上古属职部,与属之部的“贻”押韵,是 因为职之入阴对转可成一韵。
B. “本有其字,又依声托事”的假借 即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 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由于先秦时代 对文字的使用缺乏规范,书写者没有使 用其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 的字来代替它,有的书称之为通假。
例如: 《诗· 周颂· 噫嘻》“率时农夫,播厥百 榖。”中“时”,在句中以本义“季 节”、引申义“时间”等训释都不通, 因声求义,本字应为“是”,是“此” 的意思。“时”上古属禅母之部,“是” 属禅母支部,既是双声,之支阴阴能旁 转,又是叠韵,故上古音近能通。
唐宋所传的三十六字母,是汉语 声母的最早标目,代表的是唐宋之 际汉语语音系统的声母情况,但不 能代表《切韵》时代的声母情况。
清人陈澧利用《广韵》反切来考证 《广韵》声母系统,把《广韵》26194字 的452个反切上字归纳成四十类。认为: 在《广韵》里,三十六字母中,“照、 穿、床、审”应各分为两类,即“庄、 初、崇、生”和“章、昌、船、书”; “喻”应分为两类,即“云”和“以”; “明”和“微”二母应合而为一。第一 次揭示了《广韵》的声母系统和传统的 三十六字母不完全一样。
《左传 · 隐公元年》:“若阙地及泉, 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阙”假借 为“掘”,表挖掘义。“阙”上古属溪母 月部,“掘”属群母物部。溪母和群母同 为牙音,发音部位相同,月物入入可旁转 而成一韵。)
第三节 中古音
• 中古音的声母系统 • 中古音韵母系统 • 中古音声调系统
一、中古音的声母
A.同音通假 即借字与本字的声韵都相同而构成的 通假(包括声调不同的通假)。可分为声 符相同和声符不相同两类。 a.声符相同的通假 指借字与本字有相同的谐声偏旁。根据 “同谐声者必同钮,同谐声者必同部”的 理论,产生于上古的声符相同的形声字, 上古一般韵部相同或相近,声母也相同或 相近,它们在上古必然音同或音近,可以 通假。
“仓庚(阳)”上古是叠韵,今不是叠 韵(一个韵母为ang,一个韵母为eng), 可用阳阳旁转来说明。 “芣苡(之)”上古是叠韵,今不是 叠韵(一个韵母为ou,一个韵母为i) , 可以用阴阴旁转来说明。
反切,是运用双声叠韵原理创造出来 的一种注音方法。前人在分析反切时, 有音和切和类隔切的说法。 音和切,指反切上字和被切字同声母 的切语,如“郎,鲁当切。”中“鲁” 与“郎” 同为来母字。 类隔切,指反切上字和被切字不同一 个声母的切语,如“椿,都江 切。”“眉,武悲切。” 中“都”是端 母,“椿”是知母, “武”是微母,“眉”是明母。
《楚辞· 天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齐桓九会,卒然身弑。”中“佑”上古 属之部,与属职部的“弑”押韵,是因 为之职阴入对转可成一韵。 《楚辞· 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 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 者乎?”中“衣”上古属微部,与属文 部的“汶”押韵,是由于微文阴阳对转 能成一韵。
合韵,是旁转理论的运用,指主 要元音相近或相同的阴声韵与阴声韵、 阳声韵与阳声韵或入声韵与入声韵, 互相转化而押韵。例如: 《诗· 豳风· 七月》“四月秀葽,五月 鸣蜩。”中“葽”上古属宵部,“蜩” 属幽部,因为宵幽阴阴旁转可成一韵 而押韵。
《史记· 吴王濞列传》:“烧宗庙,卤御 物。”(“卤”假借为“掳”,表掠夺义。 二字上古均为来母鱼部字。) 《战国策· 秦策一》:“面目犂黑,状有 归色。”(“犂”假借为“黧”,表黑中带 黄的颜色,属声符相同的通假。“归”假借 为“愧”表惭愧、羞愧义,二字上古同属见 母微部字。)
B.近音通假 可分为双声通假、叠韵通假和声韵相 邻通假三类。 a.双声通假 即借字和本字的声母相同,而且韵部 相近。 例如: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老子》甲 本:“百仁之高,始于足[下]。”(“仁” 假借作“仞”,古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二字上古皆为日母字,双声;“仁”属真 部,“仞”属文部,真文阳阳能旁转。)
《诗· 邶风· 谷风》:“何有何亡,黾勉 求之。”(“亡”假借为“无”,表没 有义。二字上古皆为明母字,双声; “亡”属阳部,“无”属鱼部,阳鱼阳 阴可对转。
b.叠韵通假 即借字和本字的韵部相同,而且声母 相近,也就是发音部位相同。例如: 《易经· 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 信也。”(“信”假借为“伸”,表伸展 义。二字上古皆为真部字,叠韵;“信” 属心母,“伸”属审母三等字,同为齿音, 发音部位相同。)
主 讲 教 师 : 徐 志 奇
辅 导 课 程 十 二
古 代 汉 语 ( 下 )
五、上古音知识的应用
1.上古双声叠韵例说 双声和叠韵,都是一种历史现象,由于 古今语音的演变,古代是双声或叠韵的词 语今天未必还是双声或叠韵了,如运用已 学过的上古音知识,有些变化是可以说明 的。
例如: “蝙蝠(帮)”、“纷披(滂)”、 “匍匐 (并)”、“屏藩(并)”、“微未(明)” 等 上古是双声,今不是双声,可用古无轻唇音 来解释。 “雕琢(端)”、“超卓(透)”、 “池塘(定)”、“长大(定)”等上古是 双声,今不是双声,可以古无舌上音来解释。 “尔汝(日)”上古是双声,今不是双 声,可用娘日归泥来解释。
《诗· 周南· 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逑”假借为“雠”,表配偶义。 二字 上古皆为幽部字,叠韵;“逑”属群母, “雠”为禅母,一为舌叶音,一为舌面后 音。) 《战国策· 燕策一》:“妾知其药酒也, 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 酒。”(“阳”假借为“佯”,表伪装义。 阳僵,假装跌倒。“阳”和“佯”上古均为 阳部字,叠韵;“阳”属喻母,“佯”属邪 母,上古都为舌尖音。)
从中古到近古(元明清),这一时期 汉语共同语的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共同 语的基础方言由洛阳、开封一带的方言 转变为北京话,北京话后来也成为现代 音的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从中古到现代, 汉语共同语声母有了很大变化。
例如: 《左传· 宣公二年》:“子为正卿,亡不越 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竟”假借 为“境”,表国境义。) 《诗· 卫风· 木瓜》:“匪报也,永以为好 也。”(“匪”假借为“非”,表否定。)
《诗· 秦风· 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 泽。” “泽”假借为“”,表贴身的内衣义。 《战国纵横家书· 苏秦献书赵王章》:“秦 以三军功王之上常。”(“功”假借为 “攻”, “常”假借为“党”。“上党”,韩国 地名。)
如运用上古音有关声母的知识,可知音 和切是反切上字和被切字为古今均双声关 系的字,而类隔切是二者古为双声今非双 声关系的字,类隔切本来在上古音中是音 和切,只是由于古今语音变迁而造成了切 拼困难。 “都”和“椿”用古无舌上音可以说 明其变化,“武”和“眉”用古无轻唇音 可以说明其变化。《切韵》用这样的切语, 说明当时的语音还未发生这些变化。
《诗· 大雅· 抑》“其维哲人,告之话言, 顺德之行。”中“言”上古属元部, “行”属 阳部,因为阳元阳阳旁转可成一韵 而押韵。 《楚辞· 怀沙》“眴兮沓沓,孔静幽默。 郁结纡轸兮,离慜而长鞠。”中“默” 上古 属职部,“鞠”属觉部,因为职觉入入 旁转可成一韵而押韵。
3.古音通假 古书中用字情况很复杂,凡是文献中 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义不是该字 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古书中的假借,大致有“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和“本有其字,又依声托事” 两种情况。
《孟子· 告子》:“内则无法家拂土,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拂”假 借为“弼”,表辅助义。“拂”上古属滂 母物部,“弼”属并母质部。“滂”与 “并”上古均为重唇音,发音部位相同; 物质入入可旁转而成一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