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灯下漫笔(节选)

合集下载

鲁迅《灯下漫笔》(节选)原文

鲁迅《灯下漫笔》(节选)原文

鲁迅《灯下漫笔》(节选)原文鲁迅《灯下漫笔》(节选)原文灯下漫笔(节选)鲁迅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

听说连一向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也知道这既便当,又可靠,很乐意收受,行使了。

至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无谓的苦吃。

想来,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

但可惜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

就是袁世凯②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③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

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

虽然停止兑现,政府勒令商民照旧行用的威力却还有的;商民也自有商民的老本领,不说不要,却道找不出零钱。

假如拿几十几百的钞票去买东西,我不知道怎样,但倘使只要买,一盒烟卷呢,难道就付给一元钞票么?不但不甘心,也没有这许多票。

那么,换铜元,少换几个罢,又都说没有铜元。

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借现钱去罢,怎么会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

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他如果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的银元了。

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④,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

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的心情,恐怕也就这样的罢;至多,不过更深更大罢了。

我只得探听,钞票可能折价换到现银呢?说是没有行市。

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

我非常高兴,赶紧去卖了一半。

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

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⑤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

【语文】高中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

【语文】高中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

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嗜.好(shì)给.与(ɡěi)兑.现(duì)数.见不鲜(shuò)B.编纂.(zuǎn) 胪.欢(lú) 行.市(hánɡ) 及汝偕.亡(jié)C.累.赘(léi) 钦.定(qīn) 磕.头(kē) 溘.然长逝(hè)D.杀掠.(lüè) 不屑.(xiè) 避难.(nàn) 朝.三暮四(zhāo)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莫名.其妙名.副其实不可名.状不名.一文B.数.见不鲜数.典忘祖数.以百计劫数.难逃C.蒸蒸日.上日.新月异日.上三竿日.薄西山D.直.截了当心直.口快直.言不讳直.言贾祸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如果..他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的银元了。

B.对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无谓的苦吃。

C.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

D.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所以..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比赛连连失利,甚至在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

B.目前,北大、清华等高校国防生的培养,初步形成了科学文化学习与军政训练并重、院校教育培养与军人实践锻炼结合的格局。

C.“锦”是一种丝织品,在古代,由于珍贵的原材料、繁琐的生产工艺,使得织品数量有限,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时尚奢侈品。

D.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对于贡献突出和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一、教学背景《灯下漫笔》是鲁迅的一篇杂文,写于1925年。

本文针对社会上种种丑恶的现象,批判了旧社会的种种弊端,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切忧虑和对民众的期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讽刺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语言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的作品,了解鲁迅的思想特点。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讨论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合理性。

4.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文章中的讽刺手法、比喻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5. 批判性思维训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赏析。

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文章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的看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要加强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灯下漫笔》的文化背景和鲁迅的思想,可以组织一次关于鲁迅生平及其作品的讲座或者观看相关纪录片。

通过拓展学习,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鲁迅及其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七、课堂讨论1. 鲁迅在文章中使用了哪些具体的例子来揭示社会现象?2. 鲁迅的讽刺手法有哪些特点?3. 学生认为鲁迅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八、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对《灯下漫笔》的语言风格进行深入鉴赏,分析鲁迅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鲁迅《灯下漫笔》(节选)课后练习解答指导

鲁迅《灯下漫笔》(节选)课后练习解答指导

鲁迅《灯下漫笔》(节选)课后练习解答指导鲁迅《灯下漫笔》(节选)课后练习解答指导《灯下漫笔》(节选)课后练习解答指导一、设计本题,意在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在文章中阐述的观点;理解本文融情于理的艺术特色,感受本文所包含的强烈感情。

学生答题,可先简单说说作者是由日常什么小事引发出来的,他又是怎样过渡到本文观点的,再准确概括作者观点,既可用自己的话,也可用课文原话。

作者认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二、设计本题,意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和难点句,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

要联系作者思想、课文主题和上下文进行解题。

1 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作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喜欢了。

2 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之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3 人的价格的内涵是指老百姓不受强盗官兵的愚弄,不再沦为牛马,甚至不再是奴隶,而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充分享受做人的资格,获得做人的尊严,实现当家作主的梦想。

4 奴隶规则是指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总之,是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并且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不受意外的灾殃。

5 第三样时代是指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怪圈,从而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是一个老百姓告别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而成为社会主人的时代。

总之,第三样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三、设计本题,意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文情感化的议论这一艺术特色。

抓住各小题中关键词语,先体会感情,再说说思想。

1 作者这段话是通过打比方,愤怒抨击封建暴政,暴露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一个百姓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至多是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

第一单元抨击时弊忧思家国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文本导读】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一直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地位。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麻木;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革命昙花一现,紧接着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黑暗中国亟待彻底的革命。

另一方面,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开始大声疾呼,要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并荷戟奋战,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但是,统治阶级及一些反动的复古主义者,却极力鼓吹中国的所谓精神文明,妄图维护封建主义的文化,维护人吃人的等级制度。

这就需要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揭露复古派的阴谋,擦亮广大人民的眼睛,于是,作为已觉醒的先驱者之一的鲁迅写了一系列文章予以反击,本文就是其中一篇。

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那个时代……【作者卡片】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累.坠( ) ②编纂.( ) ③嗜.好( ) ④兑.现( ) ⑤万姓胪.欢( ) ⑥折.价( ) ⑦杀掠.( ) ⑧数.见不鲜( ) ⑨国粹.( ) ⑩不肖.( ) ⑪鉴略.( ) ⑫时日曷丧..( ) ⑬新颁.( ) ⑭勒.令( ) ⑮木塞.( ) ⑯复辟.( ) ⑰黄巢.(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巢 窠 ②⎩⎪⎨⎪⎧ 兑 蜕 ③⎩⎪⎨⎪⎧ 鉴 签④⎩⎪⎨⎪⎧ 曷 溘 ⑤⎩⎪⎨⎪⎧ 孺 嚅濡⑥⎩⎪⎨⎪⎧ 嗜 耆 蓍 ⑦⎩⎪⎨⎪⎧ 胪 颅鲈⑧⎩⎪⎨⎪⎧ 殃 泱 怏 ⑨⎩⎪⎨⎪⎧ 倘 徜 淌 ⑩⎩⎪⎨⎪⎧ 纂 篡攥 ⑪⎩⎪⎨⎪⎧ 详 祥 佯 ⑫⎩⎪⎨⎪⎧ 偕 揩 楷 谐⑬⎩⎪⎨⎪⎧ 萃 粹瘁悴 猝3.近义词辨析①退化·蜕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兑现·兑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执迷·执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题名·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文章开始叙述“我”兑换现银一事有什么作用?点拨从结构上看,兑换现银起了一个引子的作用,作者从切身的生活小事中引出本文“漫笔”的话题——“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灯下漫笔(节选)_课件

灯下漫笔(节选)_课件

杂文及其特点
1.含义 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
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 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 论等文体的总称。
2.杂文的历史演变
先 秦:诸子百家的杂文。宋玉《答楚王问》、 枚乘的《七发》
汉 魏:扬雄的《连珠》
南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杂文” 一章中第一次提出“杂文”这个概念,并把它当 作一种独立的文体 。
主要作品
小说集: 《呐喊》(1922)、《彷徨》
(1926)、《故事新编》(1936)。 散文集:
1927年北京北新书局初版 散文诗 集《野草》;1928年北京未名社初版 《朝花夕拾》(《旧事重提》)。
杂文集: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 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 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 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 文二 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
3.文中作者为什么要感谢“能疾首蹙额中憎 恶中国”的人?
提示:因为他们看清了中国当下的 现场,并当前中国社会的各种弊端表达 了不满,起码并不是所谓的征服者和外 来侵略者。
小结
作者借白人到中国后不愿回去 的故事,总结了中国当下的文明现 状,阐述了这种奴性文明产生的原 因,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及青年一 代的期望。在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剖 析中,对国民命运的高度概括中, 对未来时代的深切期盼中,充满了 鲁迅先生一种沉痛而炽热的情感, 充满了昂扬的战斗的激情。
唐 代:韩愈的《杂说》、柳宗元的《桐叶封弟 辨》
明 代:刘基的《卖柑者言》
3.杂文的特点 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灯下漫笔(节选)》的文意,掌握文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灯下漫笔(节选)》的主要内容,掌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灯下漫笔(节选)》的作者和出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意,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学生进行讨论。

4. 论证结构分析:教师讲解文章的论证结构,学生通过实例练习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5. 批判性思维训练: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2. 内容分析: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课文内容。

3. 论证结构分析: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4. 批判性思维训练: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讨论,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语文》课本《灯下漫笔(节选)》相关内容。

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评论、背景资料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语文版】高中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

【语文版】高中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

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嗜.好(shì)给.与(ɡěi)兑.现(duì)数.见不鲜(shuò)B.编纂.(zuǎn) 胪.欢(lú) 行.市(hánɡ) 及汝偕.亡(jié)C.累.赘(léi) 钦.定(qīn) 磕.头(kē) 溘.然长逝(hè)D.杀掠.(lüè) 不屑.(xiè) 避难.(nàn) 朝.三暮四(zhāo)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莫名.其妙名.副其实不可名.状不名.一文B.数.见不鲜数.典忘祖数.以百计劫数.难逃C.蒸蒸日.上日.新月异日.上三竿日.薄西山D.直.截了当心直.口快直.言不讳直.言贾祸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如果..他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的银元了。

B.对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无谓的苦吃。

C.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

D.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所以..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比赛连连失利,甚至在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

B.目前,北大、清华等高校国防生的培养,初步形成了科学文化学习与军政训练并重、院校教育培养与军人实践锻炼结合的格局。

C.“锦”是一种丝织品,在古代,由于珍贵的原材料、繁琐的生产工艺,使得织品数量有限,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时尚奢侈品。

D.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对于贡献突出和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剖析语言情理自现--《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新探(网友来稿)

剖析语言情理自现--《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新探(网友来稿)

剖析语言情理自现--《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新探(网友来稿)安徽省霍山县佛子岭中学余萍《灯下漫笔》(节选)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杂文。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因此本文的鉴赏重点是散文的情和理,是品味文章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

鉴赏的基本条件是领会其深刻的主题,而这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

理解主题思想必须以理清文章脉络为前提。

如果在文章结构、主题和表达艺术三者之间能寻找到一个有效的切入点,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自然会走出“鲁迅先生作品教师难教、学生难读”的怪圈。

语言是内容的外壳,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鲁迅先生杂文以个性化著称,他的作品不用署名,单看语言,就能辨识。

教学中,我尝试以此为突破口,果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方法有:一、抓住过渡句,理清文章结构脉络《灯下漫笔》(节选)虽为“漫笔”,但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阅读时,只要抓住过渡句便可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

全文共1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收尾句是“但可惜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第二自然段起始句“就是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第三自然段“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前3个自然段密不可分,叙述了自己以及普通老百姓所亲历的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钞票兑换现银,第四自然段起始句“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甸甸地觉得安心”则先写感受,再引出观点:“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以后,还万分喜欢”。

而这一判断是需要加以论证的,于是第五自然段紧接着就有“假如……”开头,进行假设性的心理分析与论证,当然仅仅是假设推理是远远不够的,作者又从几千年的中国史中寻求证据,这便是第六至十一自然段的内容,第十二自然段起始句“现在入了哪一时代”一问,将思绪从历史的长河拉回到现实中来,第十三自然段“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写出大多人的心态,第十四自然段用“自然”一转,发出振聋发聩的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第十二自然段明显是一条分水岭,第五自然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假设心理性分析与前文有关“银元”的得失心理显然具有相似性,是对上文的补充说明,理所当然归为第一部分。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一、教学背景《灯下漫笔》是一本以散文形式呈现的散文集,由中国当代散文家贾平凹创作。

该书以平凡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教授《灯下漫笔》这一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和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分析《灯下漫笔》中的主题、情感表达等文学要素;2.培养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文本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锻炼他们对于文字表达的技巧和运用。

三、教学内容1. 散文赏析指导学生读一篇《灯下漫笔》中的散文,并引导他们分析文中的主题、情感表达等文学要素。

通过师生互动,共同理解和感悟文本中的意义。

2. 文本解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析散文的一段,让他们就该段的主题、情感表达、修辞手法等进行研究和讨论。

之后,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

3. 写作训练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写作话题和思考题,让他们运用散文中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写出自己对于生活、情感、人生等的思考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

2.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研究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3.写作训练:通过给予写作任务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写作训练。

五、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灯下漫笔》的背景和作者贾平凹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

2.散文赏析:教师指导学生读一篇《灯下漫笔》中的散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对于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3.文本解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析散文的一段。

学生可以借助工具或讨论,提取段落中的重点内容、文学要素和修辞手法。

之后,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

4.讨论和互动: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和分享对于散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散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和世界观。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13灯下漫笔(节选)(第一课时)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13灯下漫笔(节选)(第一课时)

13.灯下漫笔(节选)●从容说课《灯下漫笔》写于1925年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

文中,鲁迅一方面深入了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得出一个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偏激却又深刻的结论,即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另一方面鲁迅思考国民性问题,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这两方面融为一体,互相补充构成了文章的主题。

鉴赏时,结合背景和鲁迅思想,指导学生重点理解这一主题思想的深刻含义。

本文结构严谨,浑然成篇。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五段)是全文的引子,叙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二部分(第六至第十一段),回溯中国历史,阐明观点,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三部分(第十二至第十四段),讽刺当时的现实,实际上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鲁迅杂文,包含着强烈的爱憎感情,全文感情基调以怒和怜为主,愤怒、讽刺、批判、同情融为一体。

因此文章的披情入理、情景交融的写法也是本文的一大鉴赏重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鲁迅先生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解剖。

2.理解鲁迅先生所提倡的“第三样时代”的内涵,明确历史使命,创造第三样时代。

能力目标1.品味文章中含义丰富的语句,学习作者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高二语文灯下漫笔(节选)

高二语文灯下漫笔(节选)

高二语文灯下漫笔(节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鲁迅先生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解剖。

2、理解鲁迅先生所提倡的“第三样时代”的内涵,并明确历史使命,创造第三样时代。

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抓住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味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德育目标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情感。

2、学习本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概括——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并理解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

2、理解“人”的价格。

3、理解“第三样时代”的内涵。

[教学方法]点拨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理解鲁迅先生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解剖。

2、理解鲁迅先生所提倡的“第三样时代”的内涵,并明确历史使命,创造第三样时代。

[教学过程]一、导入没有伟大民族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因鲁迅之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郁达夫《怀鲁迅》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1936年10月,鲁迅逝世。

就在安葬鲁迅的第三天,郁达夫带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这段堪称警世格言的文字。

读了《灯下漫笔》一文,我们就更明为什么说“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二、解题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既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还是散“漫”无拘、兴之所至的笔墨趣味。

鲁迅说到自己“动起笔来,总是离题有千里之远”“总是胡思乱想,像断线的风筝收不回来”(《在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所说的就是指写作时想象思维发散。

【语文】高中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

【语文】高中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

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嗜.好(shì)给.与(ɡěi)兑.现(duì)数.见不鲜(shuò)B.编纂.(zuǎn) 胪.欢(lú) 行.市(hánɡ) 及汝偕.亡(jié)C.累.赘(léi) 钦.定(qīn) 磕.头(kē) 溘.然长逝(hè)D.杀掠.(lüè) 不屑.(xiè) 避难.(nàn) 朝.三暮四(zhāo)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莫名.其妙名.副其实不可名.状不名.一文B.数.见不鲜数.典忘祖数.以百计劫数.难逃C.蒸蒸日.上日.新月异日.上三竿日.薄西山D.直.截了当心直.口快直.言不讳直.言贾祸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如果..他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的银元了。

B.对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无谓的苦吃。

C.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

D.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所以..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比赛连连失利,甚至在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

B.目前,北大、清华等高校国防生的培养,初步形成了科学文化学习与军政训练并重、院校教育培养与军人实践锻炼结合的格局。

C.“锦”是一种丝织品,在古代,由于珍贵的原材料、繁琐的生产工艺,使得织品数量有限,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时尚奢侈品。

D.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对于贡献突出和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灯下漫笔(节选)

灯下漫笔(节选)
要彻底消除奴隶性格和奴才传统,我们还任 重道远。
谢谢!
写法:披情入理、情理交融
你认为“第三样时代”应该是一个什么 样的时代?怎样才能创造“第三样”时 代?
明确:
“第三样时代”是一个民主自由的 时代,是老百姓真正“做人”、掌 握自己命运的时代。
打破身上的枷锁,推翻旧制度。

现 实(引子)

事(兑钞) 想(变奴隶)


历 史(观点) 现象(治与乱) 本质 做不成奴隶
1.文章是由什么日常 小事引发出大话题的?
二者之间有何联系? (1——5段)
钞票贬值
联系
开始:钞票不能兑银
少换点也可以 后来:尽管打了折扣
变成奴隶 将人不当人,不及牛马 羡慕牛马 略等于牛马
沉甸甸的觉得 安心,喜欢
心悦诚服,恭颂 太平盛世
奴性心态:容易满足,安于现状,自我陶醉。
写法:直写事实,由小及大
2.文中谈论的对象主要 涉及哪几个方面?
作者对他们分别下了 什么结论? (6——11段)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中国人(百姓)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 过是奴隶”和“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 还万分喜欢”。
统治者(一种暴力) ——统治者对百姓只是进行压迫、剥削、杀戮,从来 没给过他们做人的资格。
中国社会(时代) ——概括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乱世)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治世)
这两个时代分别有什么特征?其共同本质是什么? 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乱世)——兵荒马乱 ,奴隶 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百姓是牛 马甚而不及牛马。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治世)——天下太平,有一 定的主子和规则,百姓纳粮磕头颂圣,意志却被主子 宰割。百姓是奴隶,是人而非人。

灯下漫笔(节选) 知识要点-教学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 知识要点-教学教案

1925年前后(此间鲁迅先生小说集《彷徨》问世),中国社会异常黑暗。

社会上章士钊的复古言论甚嚣尘上,胡适极力掀起“整理国故”的复古风潮,更有反动政府的文化围剿(杨荫榆、陈西滢等人便是御用吹鼓手)。

鲁迅先生冷峻、沉静地审视社会风云,虽有“彷徨”,但仍然不断地对“国民性”进行探讨,深刻揭示群众的思想上的愚弱、懒惰、巧滑等劣根性。

“议论文往往执滞在几件小事情上”,“遇到这些小事情,而偏有执滞于小事情的脾气”(《〈华盖集〉题记》),这种执着的精神在《灯下漫笔》中已经十分清楚。

为痛斥复古者的谰言,为痛击愚昧同胞一掌并使之猛醒,更为了激励青年开创未来而写下了本文。

第一部分发表于1925年5月1日《莽原》第2期,第二部分发表于5月22日《莽原》第五期。

二、内容分析课文只选了《灯下漫笔》的第一部分。

原文由两部分组成。

分别在1925年5月1日和22日《莽原》的二期和五期发表。

全文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所谓中国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全文两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

第一部分侧重于谈古,第二部分侧重于论今。

两者既紧密贯通,又可以独立成文。

课文所选的第一部分,一共14段文字。

文章在准确剖析中国历史的基础上,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这正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

由钞票贬值而引起对“人”的价格贬值的思考。

写北京的钞票兑现难,写自己的真实感受,钞票跌价,自己赔钱,反而“非常高兴”。

为下文做铺垫。

第1段,交代事情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开端。

“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见好,因此执迷现银的乡下人,稍明事理的人都乐意收受钞票。

本段的第④句陡然一转“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引出了下文。

十三、灯下漫笔

十三、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节选)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1898年离家到南京路矿学堂求学。

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

后弃医从文,希图以文学改变国民精神。

1906年写有《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文,批判封建地主阶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教书。

1912年应蔡元培之邀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后随部迁北京,任教育司科长、佥事。

1918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同年5月发表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奠定新文学运动基础。

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发表了《孔乙己》、《药》等优秀短篇小说和大量匕首投抢式的杂文,以彻底反封建的思想和犀利冷峻的艺术风格,显示文学革命的实绩。

1920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中国古典文学,并坚持文学创作。

著有《中国小说史略》。

1921年底,写成了著名小说《阿Q正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1923年和平共处926年相继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及散文诗集《野草》。

1926年8月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

1927年10月到上海,开始最后十年的光辉战斗。

在职928年的文学论争中,系统地学习并翻译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主编《语丝》,出版《朝花周刊》。

1930年,积极参加并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进步文化工作的旗手。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终年56岁。

现出版有《鲁迅全集》二十卷。

2、写作背景《灯下漫笔》出自他的杂文集《坟》,写于1925年春夏之交。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而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经过“五·四”的沉寂期,少数先驱者的思想本质已经摆脱了天真情绪阶段,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不满足形式的变革,也意识到形式的变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这些觉醒者(包括鲁迅先生)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没觉醒的民众)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鲁迅《灯下漫笔》(节选)主题思想、结构分析及感情基调

鲁迅《灯下漫笔》(节选)主题思想、结构分析及感情基调

鲁迅《灯下漫笔》(节选)主题思想、结构分析及感情基调鲁迅《灯下漫笔》(节选)主题思想、结构分析及感情基调《灯下漫笔》(节选)一、主题思想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

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

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

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

中国社会,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

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如此偏激,却非常深刻。

我们看到,鲁迅把批判的尖刀刺向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使之无处藏身;鲁迅又挥起镐头,挖出了他们的祖坟,让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幽灵,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他们无处逃遁。

鲁迅的论断,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作推理依据,言之凿凿,不由人不信服。

鲁迅在文章中写道,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乱多治少,社会乱时,官兵到,百姓被掠杀,强盗到,照样被掠杀;社会治时,百姓服役纳粮,盼望着这样的奴隶生活不被剥夺。

可惜,这奴隶规则总是被一些人撕得粉碎,老百姓于是又陷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轮回中。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还把讽刺的矛头指向了老百姓。

他对于中国百姓的悲剧命运寄予了深切同情,但作者也尖锐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灯下漫笔(节选)》(1)

《灯下漫笔(节选)》(1)
2011-2-26 5
蒸蒸日 一天天) 安排,选用) 蒸蒸日(一天天)上 措(安排,选用)词 坚持) 规格,标准) 执(坚持)迷 降格(规格,标准)以求 明白,清楚) 说出) 了(明白,清楚)然 莫名(说出)其妙 小孩) 万姓胪 陈述,表达) 万姓胪(陈述,表达)欢 妇孺(小孩)
所谓“历史教科书”一流(同一类)东西 所谓“历史教科书”一流(同一类) 时日(指夏桀) 时日(指夏桀)曷(何时)丧(死), 何时) 无(不论)智愚贤不肖 不论) / 予及汝偕(一同)亡 予及汝偕 一同)
2011-2-26 4
三、重要词语
1.注意以下黄色字的读音 注意以下黄色字的读音 黄色
dang) duì) 便当(dang) 兑(du )现 妇孺(rú) ) ng) zuǎn) 行(háng)市 编纂(zuǎn) 勒(lè)令 ng ) shì) luè) qi) 嗜(sh )好 杀掠(lu ) 亲戚(qi) liǎo) 了(liǎo)然 shuò) 数(shuò)见不鲜 2.注意以下词语中黄色字的讲法 精华) 用票据换取) 国粹(精华) 兑(用票据换取)现
一治(有秩序)一乱(无秩序) 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序) 无秩序)
2011-2-26 6
3.注意以下词语的写法 .
累坠( 沉垫垫(甸甸) 累坠(累赘) 沉垫垫(甸甸) 直捷( 直捷(截)了当
2011-2-26
7
2011-2-26 3
“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 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 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 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 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 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 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 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 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 小儿。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 小儿。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 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 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 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 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 的使命! 的使命!”

《灯下漫笔(节选)》备课笔记

《灯下漫笔(节选)》备课笔记

《灯下漫笔(节选)》备课笔记吴兆灵韩其文一、课文悟读鲁迅先生是世界上最具有叛逆精神的斗士之一。

他的叛逆行为也许存在着某些方面的偏颇,例如中学生所熟悉的他对中医的态度和对进化论的理解,但他深刻的见解与透彻的剖析是许多人无可相较的。

这集中表现在他对历史、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上。

在本文中,他用精辟的语言,把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形象而准确地概括为两样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正是他独到的发现,虽然有它偏激的地方,但我们不能不佩服他见解的深刻性、揭露的彻底性。

鲁迅先生对历史的理解来源于他骨髓深处的反传统思想,而这种思想正是受到以反传统为主的五四运动根深蒂固地影响而产生的。

这一思想的核心正是“改造国民性”。

初中所学的《藤野先生》对这一思想的形成作了艺术的介绍,他所写的小说又具体体现了这种思想。

表现在杂文上,就是对历史对现实作深入地剖析和无情地鞭挞,这种批判也就意味着人的解放的可能性。

而鲁迅先生思维过程中改造人与改造社会的密切关联,正说明了鲁迅先生对民族与社会改造的内在的乐观——虽然他也时时表露着失望和愤激。

在本文的最后,他这样写到:“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也许在他的头脑中这“第三样时代”还是模糊的,但却像是在黑暗的深夜给读者带来了些许的光亮,给人以精神上的振奋。

鲁迅先生反传统思想的深刻性还在于:他是站在传统之中“反传统”。

因为他是在传统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他对历史敏锐的洞察力正来自于他所熟悉的环境和对历史的透彻理解,这样从历史的内部去挖掘历史的致命点,这就是他对历史和现实揭露的深刻、批判的彻底的原因之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还提出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历史“循环”论,这种理论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认识上的唯心主义,因为这里面包含著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我们应该把“现实”当作一种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历史”来体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狗包弟》学教练案
制作人:王贞培审核人: 刘艳玲2016/10/10 一、目标及重难点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诵读、圈点勾划品味精彩语言,把握作者情感。

2.体会巴金身上体现出的敢于讲真话、勇于自省的美好人性并学习这种美好的人性光辉。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领悟作者身上的忏悔精神。

【学习难点】
探究小狗包弟遭受厄运的原因(文革背景)
二、预习任务
1.把课文标上段号,熟读课文。

2.做《红对勾》P55“基础自主学习”部分,阅读P56“相关知识链接”。

3.请简要写下本文围绕“小狗包弟”讲了哪些内容?
三、课堂研学(1课时)
(一)向谁忏悔
1、写了一条什么样的小狗?
诵读第3段、第5段,圈点勾划描写包弟动作行为的句子,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总结包弟的特点:
这是一条(特点)的小狗,因为它(举例)。

示例(根据第2段总结):
这是一条聪明可爱的小狗,因为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

这是一条的小狗,因为它。

这是一条的小狗,因为它。

这是一条的小狗,因为它。

2、写小狗怎么了?
(二)为何忏悔
我为什么要送走小狗?(小组合作探究)
(三)怎么忏悔
作者是怎样向小狗表达歉意的?
自由诵读第10到13段,圈点勾划出直接向包弟表达歉意的句子,仔细品读。

(四)悔的意义
当所有人都将矛头指向四人帮的时候,巴金却向一条狗道歉,说明巴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桌间交流探讨)
四、当堂练笔
生活中、学习上,我们又有什么要向别人(或小动物)忏悔的吗?
请你把这种情意写出来,100字左右
五、课后巩固,作业布置
1、以坦诚的笔把当堂练笔中的歉意扩充,写在周记上。

2、《红对勾》中《小狗包弟》第一课时作业。

六、相关链接
1970年12月7日,曾经反对德国纳粹的英勇斗士、时任德国总理的勃兰特在波兰首都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不由自主地下跪,这在当时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

这一跪,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深深的忏悔,它的份量重如泰山。

这一跪,淡化了饱受纳粹蹂躏的波兰人民沉积在心底的愤怒,他们为勃兰特的举动感动得热泪盈眶,为德国重返欧洲,赢得尊重,回归正常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国度不同,时代不同,对象不同,但他们的歉疚与忏悔,殊途同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