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的根本原理和方法,是探索客观世界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1.物质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首先肯定了物质的存在,认为物质是客观世界的物质基础。

唯物辩证法强调了物质的辩证性,认为物质是永恒的、发展的、具有辩证性的。

2.运动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运动状态中的。

唯物辩证法还强调了运动的普遍性、无限性和对立统一的一致性。

3.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法则。

4.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发展变化的事物都是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进行的。

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新事物的产生。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它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的终极目标。

1.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探索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揭示了社会制度更替的客观规律。

2.社会发展的对立统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矛盾的斗争,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对立。

社会也遵循对立统一的辩证法规律。

三、自然辩证法的应用1.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可以指导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剖析和解决科学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

2.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可以指导生产实践,帮助人们正确把握发展变化的规律,指导实践活动。

3.社会斗争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可以指导人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揭示社会斗争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人们正确地参与和引导社会斗争。

四、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与创新1.积极应对新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问题层出不穷。

自然辩证法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积极应对新的社会问题,寻求新的解决办法。

2.弘扬创新精神自然辩证法需要不断弘扬创新精神,鼓励人们在实践中勇于创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

它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的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古代朴素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万物由某种基本元素构成,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和古希腊的“水、火、土、气”四元素说。

这种自然观直观、朴素,但缺乏科学依据。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则将自然界视为一部机器,按照严格的机械规律运行。

它强调自然的客观性和可还原性,但忽视了自然界的复杂性和整体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自然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种自然观是对以往自然观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为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科学观科学观是关于科学的本质、特征、结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看法。

科学的本质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反映,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认识形式。

科学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可验证性、创新性等特征。

科学的结构包括知识体系、研究方法和社会建制三个方面。

科学知识体系由概念、定律、原理等组成;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假说、推理等;社会建制包括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科研管理等。

科学发展的模式有多种,如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的范式转换模式等。

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创新和革命的过程。

三、技术观技术观是对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以及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看法。

技术的本质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它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手工技术、近代机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等阶段。

技术的发展受到社会需求、科学进步、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它既关注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也探讨科学技术的方法论和社会影响。

以下将为您呈现自然辩证法的一些核心知识点。

一、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自然界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从微观的粒子世界到宏观的宇宙天体,一切都在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演化。

1、物质的永恒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例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

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等。

2、自然界的普遍联系自然界中的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复杂的联系。

比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一个物种的变化可能会引发整个生态链的连锁反应。

3、自然界的发展是进化与退化的统一进化是指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退化则是指事物从复杂到简单、从高级到低级的变化。

自然界的发展往往是进化与退化相互交织的,在某些方面进化的同时,可能在另一些方面出现退化。

二、科学技术的本质与方法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了解其本质和方法对于推动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是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获取的关于自然界的客观真理。

科学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可验证性等特征。

2、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对自然进行的改造和控制。

技术具有实践性、功利性、综合性等特点。

3、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归纳、演绎、类比等。

观察是获取感性材料的基础,实验则是对自然现象的人工干预和控制,以更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归纳和演绎是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类比则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

4、技术创新的过程通常包括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三个阶段。

技术发明是创造出新的技术成果,技术创新是将技术发明应用于实际生产并产生经济效益,技术扩散则是技术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应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指导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哲学方法。

它是贯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指导我们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哲学方法,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 自然辩证法的内涵自然辩证法认为(1)事物的矛盾着、发展着(包括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2)事物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与规律;(3)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辩证的整体。

3.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质量互变是矛盾的主要内容;(3)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二部分: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1. 矛盾矛盾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的存在形式。

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推动事物前进的内在动力。

2. 质量互变质量互变是指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

这种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3. 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指事物在继承与变化、保持与改造的过程中,经过相互冲突和斗争,最终形成新的事物状态。

4. 统一整体统一整体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一定的联系、依存、包容的方式相互联系着,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5. 应用自然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自然辩证法,去分析和处理我们所面对的各种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理解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在我的看来,自然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通过学习和掌握自然辩证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总结:通过本文的讲解和总结,我们对自然辩证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的存在形式。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一、简答题1、自然辩证法含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的一般发展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它的研究内容有:(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科学的说明。

(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反映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汲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根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

(4)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四部分内容,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观点、特征(1)基本思想:①唯物论与辨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2)主要观点:①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②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③用辩证的思维认识世界(3)特征:实践性、历史性、辩证性、批判性4、系统自然观的特征系统性、复杂性、演化性、广义性5、人工自然观的特征主体性、能动性、价值性6、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重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自然辩证法(知识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总结)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

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

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自然辩证法复习要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1.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由恩格斯于19世纪70年代创立,目的是阐述辩证法的客观性。

广义的自然辩证法,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技术发展史为基础,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是研究各门具体科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的一个学科群。

狭义的自然辩证法是一种自然观,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探讨清楚四大起源问题:即天体的起源与演化、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生物的起源与演化、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自然辨证法的内容主要包含: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辨证法体系的始终。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是实践哲学。

2.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该书以两对矛盾——人与自然界的矛盾、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为主线,将论文、杂记等内容概括为六大部分内容,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导言论述了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就,说明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第二部分自然科学与哲学论述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研究者把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就能加速科研进程,少走弯路,避免犯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错误。

第三部分辩证法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是由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与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五对范畴(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所构成,也批评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第四部分物质的运动形式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等之间的内在联系。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绪论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

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答: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辨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自然辩证法》复习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知识点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价值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基本特征四、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异同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基本特征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特征七、19世纪自然科学成就的哲学意蕴八、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重要意义九、系统的含义、特征十、加和性关系和非加和性关系十一、自组织形成的条件十二、自然界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十三、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重要作用十四、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十五、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十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焦点十七、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应秉持的观念十八、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生态思想十九、科学的本质属性、基本特征二十、科学与人文冲突的原因二十一、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必要性和可能性二十二、实现科学与人文交融的途径二十三、伪科学的危害、治理措施二十四、科学主义二十五、“李约瑟难题”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1、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为主线,以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规律、自然科学的本质及其规律、技术发生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2)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3)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科学技术活动的一般性方法的性质与规律。

(4)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科学技术社会论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追求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价值(一)增长智慧,提高哲学素养。

(二) 求真务实,树立科学精神。

(三)化成天下,涵养人文精神。

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基本特征1、主要观点: 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

自然辩证法要点

自然辩证法要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概要1.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的内容为三部分: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2.自然系统的基本特征1,自然系统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或元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确定功能的统一体。

2.物质之间具有一定的结构,结构对物质系统的功能具有决定作用。

3,自然系统的普遍性。

3.自组织形成的根据和条件1.开放性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2.远离平衡态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外部源泉;3.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在根据;4正反馈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部机制;5.内部涨落是导致系统有序演化的直接诱因。

4.协调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基本原则1.要摆正人与自然界的位置;2坚持生态平衡的原则;3.要进一步完善人类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4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5.科研选题的原则:1需要性原则;2创造性 .3科学性4可行性6.选题的步骤:1发现或搜集问题 2初步选择问题 3资料调研 4制定研究计划5课题论证 6课题审批7.科学观察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 2全面性原则 3 典型性原则8.科学实验的特点:1实验方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 实验方法可以强化研究对象 3实验方法可以使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4)实验方法可以延缓、加速研究对象的运动速度。

(5)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6)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9.数学方法的特点:(1)数学方法具有抽象性(2)准确性(3)广泛的应用性10.系统方法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2)动态原则(3)最优化原则(4)模型化原则11.复杂性科学的特点(1)它只能通过研究方法论来界定,其度量标尺和框架就是非还原论的研究方法论(2.)它不是一门具体学科,而是分散在许多学科中,是学科互涉的。

(3)它要力图打破传统学科之间互不来往的界限,寻找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统一机制。

(4)它力图打破牛顿力学以来一直统治和主宰世界的线性理论,抛弃还原论适用于所有学科的梦想,主张既要超越还原论,又要超越整体论,即把还原论和整体论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新的适合复杂性研究的贯通思维。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导论第一讲科学与技术一、什么是科学1、概念:(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2)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2、基本特征:(1)解释性和预见性(2)科学的精确性(3)科学的可检验性(4)科学的可错性或可变性(5)科学的系统性(6)科学的主体际性:主体间相互理解、交流、探讨*伪科学:冒充科学* 非科学:不具备科学性质,不是科学3、自然科学分类:(1)基础科学:研究自然界一切基本运动形式的基本规律(2)技术科学: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主要研究应用方面(3)工程科学:综合运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等形成一类高级科学二、什么是技术1、概念:技术一般指认为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

三个派别:技术工具论、技术知识论、技术文化论“三相”结构:实体型、经验型(默会性,难言)、知识型2、基本特征:(1)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2)主体要素和个体要素的统一;(3)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4)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

3、技术分类:机械性技术、物理性技术、化学性技术、生物性技术三、什么是工程1、概念:最初是“创造”,特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2、基本特征:(1)所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实现;(2)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规划对科学技术、社会的整合;(3)通过技术集成形成创新过程;(4)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四、科学、技术、工程的联系(一)区别1、三者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程——创造科学:是什么、为什么,认识世界、揭示规律技术:做什么,怎么做工程:观念转化为现实2、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追求精确数据和完备的理论,从经验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技术:追求确定的应用目标,利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理论上升到实践工程:实行目标的确定、方案设计、项目决策的复杂过程3、从成果的性质和评价标准科学:以只是理论体系形态呈现,科学成果具有共享性,以真理为标准技术:以科学知识的物化形态呈现,以效用为标准工程:计划、实施、观测、反馈、修正,以预期目标是否实现为标准4、从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科学:源起好奇心、中立技术:任务取向、负荷价值(正向、负向)工程:任务取向、好和坏5、研究规范科学:普遍性、公有、无私、创造,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技术:以获取经济和物质利益为目标,涉及到保密、专利等工程:团结、协作、团队精神(二)联系科学与技术、工程“一体化”1、科学技术化2、技术科学化第二讲科学技术发展史一、科学发展史古代科学——近代科学——现代科学(一)古代科学1、古代科学起源于神话2、古代常识是古代科学的基础(1)低级:用常识解释常识(2)高级:用非常识解释常识3、特征:(1)直观性(2)同质性(3)公有性(4)表象性(5)非系统性(6)易接受性(7)公认性(8)可解释性(9)多种解释性4、两类问题:解释性、探讨性亚里士多德:(1)定义科学知识——概念、命题(2)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三段论(理性)(二)近代科学16、17世纪——19世纪末1、常规发展:16、17世纪——19世纪末2、繁荣发展:19世纪——20世纪初牛顿:(1)力学认识模式(理性)(2)机械力学认识模式(形而上学)(三)现代科学爱因斯坦:研究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推理法、理性非理性总和之后产生——科学哲学家二、技术发展史古代技术——近代技术——现代技术(一)古代技术技艺、经验“火”的使用——制陶技术——冶炼技术(化学科学)文字——信息技术石器——青铜器——铁器“实用性”技术古罗马(二)近代技术欧洲由“停滞”——飞速发展(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两次技术革命:1、蒸汽动力技术(机器系统)工具机一>动力机“车床”技术体系:任何技术上的发明和应用总是和其他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相关联,一类技术和各类技术之间依照社会目的和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哲学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等。

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整体看法和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结构、规律等方面的认识。

科学技术观:是对科学技术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包括科学技术的性质、特点、作用、发展等方面的认识。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思路的概括和总结,包括观察、实验、推理、创新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论:是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社会控制等方面的认识。

二、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其结构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尊重科学规律,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必须加强科技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促进科技创新和普及。

4、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道德伦理相结合,遵守科学道德和社会伦理,防止科技滥用和伦理冲突。

三、主要内容1、自然观:包括自然界的本质、演化、结构、规律等方面的认识。

其中,对自然界的分类、演化、运动等的研究,以及自然界的可分性、系统性、整体性等方面的理论,是自然观的重要内容。

2、科学技术观:包括科学技术的性质、特点、作用、发展等方面的认识。

其中,对科学技术的本质、方法、价值等方面的理论,是科学技术观的重要内容。

3、科学技术方法论:包括观察、实验、推理、创新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科学实验和科学方法的研究,以及科学思维和科学认识的理论,是科学技术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4、科学技术社会论:包括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社会控制等方面的认识。

其中,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理论,是科学技术社会论的重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复习版.docx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复习版.docx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1、机械论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特征•主要观点1、物质观2、时空观3、运动观4、因果观5、相互作用观6、人类统治自然•八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一一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

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

“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总体而言,机械论自然观提供了一幅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图景。

在这幅图景里,自然界绝对不变,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时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特点1、唯物主义2、形而上学3、机械论4、决定论5、还原论•1、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从自然本身来理解自然拒斥目的因•2、形而上学恩格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的相互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机械论浅薄的机械论:把万物都看成机器拉美特利深层的机械论: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牛顿•4、决定论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宿命论”•5、还原论牛顿:“在自然科学里,应该像在数学里一样,在研究困难的事物时,总是应当先用分析方法,然后才用综合方法。

自然辩证法的复习要点

自然辩证法的复习要点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自然界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的物质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着的,自然界物质的矛盾是发展的动力。

过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2.系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层次性。

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地机械加和,系统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不同于它的各个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即系统具有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另一方面,处于系统整体中的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也异于它们在孤立状态的性质、功能和规律。

整体性表现在:系统具有加和性,在量上等于各个组成要素的加和;系统具有非加和性,“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对于各个组成部分来说,不能离开整体来把握各个部分。

3.开放性。

孤立系统,是与其环境隔绝的系统,与其环境之间没有任何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封闭系统,是与外界环境没有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的系统。

开放系统,是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的系统。

事实上,自然界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孤立系统、封闭系统,任何系统都与外界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

自然界实际存在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只是不同系统的开放程度有很大不同。

一个系统的开放性微弱到相对于一定的目的的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作为一种抽象,可以视为一个孤立的或封闭的系统。

自然界的物质系统都是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而整个自然界就是由各种动态的开放系统组成的。

4.演化是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形态,而进化则是一种具有特定方向的演化。

所谓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

演化除了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即进化之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2、自然界物质各级组织系统的基本分类:
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可将自然界中的系统区分为:(1)孤立系统,这是指与环境交换的物质和能量很少以至对研究日的来说可以忽略不计的系统;(2)封闭系统,指与环境仅有能量交换的系统;(3)开放系统,指与环境既交换物质义交换能量的系统。在这三类系统中,开放系统具有更大的普遍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两次技术革命,即20世纪50年代的电子技术革命和20世纪90年代的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并正在酝酿第五次技术革命——生物技术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科学、技术、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科技发展速度加快,规模扩大,成果转化周期缩短,对社会影响加深;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并以综合为主;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开始相互渗透和结合;许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出现;非线性的复杂系统研究逐步受到重视;个体化的“小科学”逐步向团队化的“大科学”转变;科技的国际合作加强,竞争激烈;“科教兴国”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选择。
有人认为,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混沌理论,是20世纪物理科学中的三大革命。美国物理学家福特认为:相对论排除了绝对空间和时间的牛顿幻觉;量子论排除了对可控测量过程的牛顿迷梦;混沌则排除了拉普拉斯决定论的可预见性的狂想。
混沌是确定性非线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混沌学的深刻之处在于揭示出确定性系统的随机性,体现了随机性存在于确定性之中,确定性系统自己产生了随机运动。所谓非线性,就是研究对象的有机性、整体性、完型性、非堆性、非加和性,不是1+l二2、2+2=4。而这些,是完全与拉普拉斯机械决定论相对立的。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第一讲:自然辩证法纵横谈
一、何谓“自然辩证法”
2、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自然辩证法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发展和演变规律,揭示了自然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以下是《自然辩证法》的知识点总结。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1.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2.自然界中存在的矛盾类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3.矛盾的普遍性: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4.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体现在不同事物矛盾性质的差异,例如质量矛盾和运动矛盾;5.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和事物发展的辩证逻辑;6.矛盾的结构:包括对立面和统一面,对立面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统一面是对立面的共性;7.矛盾的斗争和发展: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发展表现为量变和质变;8.事物的辩证运动规律:包括质量互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打破旧事物、实现新事物等。

二、自然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1.矛盾的基本类型:包括对立统一矛盾、相对统一矛盾、同一性矛盾和异同性矛盾;2.矛盾的揭示方法:包括分析对立面、发现根本矛盾、区分主次矛盾和把握矛盾特殊性等;3.矛盾的解决方法:包括克服消极因素、增强积极因素、统一对立面和实现事物的平衡等。

三、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1.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基于辩证法,研究自然规律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2.抽象和具体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抽象是具体的依据,具体是抽象的实现;3.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总结,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检验;4.科学和艺术的辩证关系:科学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科学的升华和人类情感的表达;5.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个别是一般的延伸,一般是个别的概括;6.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是结果的根源,结果是原因的体现;8.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必然是偶然的必然性,偶然是必然的偶然性。

四、自然辩证法的应用1.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事物的内部矛盾,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指导科学实践;2.自然辩证法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指导生产过程的组织和调节,提高生产效率;3.自然辩证法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揭示环境问题的本质矛盾,提出环境治理的对策方法;4.自然辩证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1_自然辩证法全部知识点(考点重点)

1_自然辩证法全部知识点(考点重点)
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的学科。它是自然界的辨证法,科学技术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的总称。
4.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
就学科性质而言,属哲学门类。在认识层次上,属于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与哲学之间,处于中间的层次,属于交叉学科。
5.自然辩证法学科特点
综合性,交叉性,辐射性。
10.科学研究选题及其步骤
①科研选题
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为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所需要研究的一个或一组科学问题)
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始步骤,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科研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科研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途。在科学研究中,最困难的是,最需要远见卓识的,就是选好课题。
②科研选题的步骤
(1)了解前人的工作和现实的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调研和实际考察,初步选出课题。
(2)对初选的课题进行初步论证,即进行可行性分析。
(3)评议和确定课题。提出选题报告,经(同行专家)评议,选出最佳课题。
③选题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创造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5)有兴趣的原则。
19.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也包含不少的合理因素
①克服了传统归纳主义逐渐累积和证伪主义不断革命的片面性,综合了他们的合理性,提出的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相互交替,新旧范式不断更新的科学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发展历史中实际存在的量变(常规科学)和质变(科学革命),肯定和否定的辨证关系。
②范式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观:科学不是停留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而是不断探求新知识,放弃旧范式,旧理论,接收新范式,新理论的创造性活动。
1.自然辩证法的来源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的一般发展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自然辩证法是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汇总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汇总知识点

1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牛顿力学2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意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3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1 开放性: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 ,自然界实际存在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只是不同系统的开放程度不同。

2 动态性: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量、信息流不断地运动系统的变化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进化的方向,一是退化的发展。

3 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

整体性是一切自然系统的普遍属性。

4 参次性: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优势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层次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

4 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1 分叉:稳定性和不稳定性2 突现:突发性、间断性和不可预测性 3 :“内在随机性” :确定性和随机性5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1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其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其二,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制约着社会生产力。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人类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5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6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以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是其“四大”特征。

自然辩证法重点知识总结

自然辩证法重点知识总结

自然辩证法重点知识总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系统及其相关问题什么是系统,系统的概念包含哪些要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或者说系统是以各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包含以下四个要义:第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

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单一要素不是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才可能构成系统。

且要素只能是具有一定属性的实体。

第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结构。

而结构是系统中各种联系和关系的总和,这些关系可以是数量关系(数量结构),也可以是空间关系(空间结构),还可以是时间关系(时间结构),而更重要的是相互制约关系(相互作用结构)。

第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使系统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功能是系统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

功能是系统整体才有的属性。

第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各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显出来。

而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凡是与系统的组成要素发生相互作用而不属于系统的事物,均属于系统的环境。

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都是完备地规定一个系统所必需的。

这几种规定之间存在如下基本关系:系统的功能依赖于其要素、结构和环境。

要素性质的变化、结构构型的变化、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系统的功能表现,甚至导致系统的质变。

从实质上说,系统概念的要义并不是一般地强调联系,而是强调那种具有新质突现的联系。

系统与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及意义:系统是以各种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新质的整体。

首先,系统由要素构成,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础,要素的属性影响系统的属性,这是系统的加和性;其次,系统并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由要素之间的相干性耦合作用而形成的具有新质的整体,这就是系统的非加和性,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它是系统的重要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总复习提纲一、知识题复习提要1、科学、技术、工程的本质及其异同含义:“科学”是运用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和理论体系。

“技术”是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及改造自我的过程中所用到的一切手段、方法的总和。

“工程”是用科学和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某种范围的应用单元。

区别在于:科学是系统理论知识,能用于指导实践;技术是在科学的指导下,直接指导和服务生产的一种知识;而工程则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

2、科学解释的模型和要求条件一个用于表述科学说明的术语,意为一个事件通过从一个一般规律和某些初始条件中演绎出而被说明。

说明就是把事件纳入一个一般规律,或者说用一般规律来“覆盖”它。

这称为说明的演绎-规律模型。

这个模型也可应用于覆盖律自身,即这一定律可由从更高阶的覆盖律或规律本身中演绎出而得以说明。

这种说明理论是由亨佩尔所详尽阐释的。

在一种拓展的意义上,覆盖律模型能利用统计规律,通过表明一个事件是高度或然的以说明它。

这一通常是归纳的说明模型被称为归纳一概率模型。

“覆盖律模型”一词由德莱在他的《历史中的规律与解释》一书中首先用于指第一种模型。

亨佩尔把它的使用拓展到第二种模型。

围绕着每一种模型都展开了许多争论。

对于演绎-规律模型,有些批评者认为,在某些情形中,提供说明无须规律,而至少有些满足这一模型的表述又缺乏说明力。

根据某种解释,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这种模型的形式化方法没有注意到说明中的情境因素。

对于第二种,争论关涉统计模型的本性和一个纯统计规律能否用于说明。

覆盖律模型也称作“说明的归类模型”。

D-N模型:又称为演绎---规律模型,或覆盖律模型。

此模型对演绎律则的说明如下:1、说明必须是一个有效地演绎论证;2、说明句必须至少包含演绎中实际需要的一个普遍定律;3、说明句必须是经验上可检验的;4、说明句中的句子必须是真的。

满足这样些条件的一种说明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使得人们能够预测被说明句或者类似诸事件的出现,如果人们能够自导初始条件或者边界条件成立的话。

第一个条件保证,说明句对于被说明句的相关性。

第二个条件排除了自身说明自身的情况。

第三个条件可检验性,用意是排除一些非科学的说明,即求助于不能由观察、实验或其他经验数据所确证或否证的说明性因素的那些所谓的说明。

根据对于说明的相关性和可检验性的考虑﹐Hempel提出了他的说明理论﹕经典的覆盖律模型(the covering law model)。

按照Hempel﹐所有说明能够被归结在两种模型之下﹕演绎---规律模型(D-N模型)和归纳---统计模型(I-S模型)。

这些模型能够按照下列四个条件来表征﹕1. 说明是一个具有正确的(演绎的或归纳的)逻辑形式的论证;2. 说明的前提中至少一个必须是(普遍的或统计的)定律;3. 这些前提必须是真的;4. 说明必须满足最大专门性(maximal specificity)要求。

Hempel认为这些条件满足了我们对于说明提出的要求。

按照他的观点﹐通过从某些相关的前提中推导出一个给定的事件﹐这个事件便得到了一个说明。

这里﹐在D-N说明的情形中,我们期待被说明项以演绎的确定性出现﹔在I-S说明的情形中﹐我们期待它以高概率或对于实际目的足够高的概率出现。

Hempel关于说明的主导观念,即说明作为逻辑论证的思想﹐因此意味着说明项要包含如此充分的信息使得允许我们要么以归纳的,要么以演绎的确定性推出被说明项。

3、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放映过程,是科学思维的一种最普遍、最基本的类型。

它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思维两种形态。

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在科学认识中各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

非逻辑思维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主要有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两种基本类型。

形象思维是在形象地反映客体的具体形式或姿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

直接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有时还伴随着被称为“灵感”的特殊心理体验和心理过程,它是认识主体的创造力突然达到超水平发挥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

在19世纪前的一切科学活动中,认为逻辑思维是唯一的科学思维方式,他们认为所有的发明结果都是逻辑思维的结果,只有逻辑思维才能推导出科学发现,从而排斥和否认非逻辑思维的作用,认为那只是凭空想象,毫无根据胡思乱想,根本不可能得出什么结果。

不可否认,逻辑思维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很多事情只有运用逻辑推理、综合分析、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对事物进行去伪存真,发现是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以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

比如粒子的波动性的发现就是通过类比推理的方式发现的。

所以这应该是科技工作者首先具备的科学思维能力。

随着思维科学的发展,人们才越来越认识到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非逻辑思维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并把他们与逻辑思维一起看作科学思维的三种基本类型。

而在逻辑思维一统天下的时候,爱因斯坦就认识到非逻辑思维的作用,并且认为它的作用甚至超过了逻辑思维,在他的瑞士首都伯尔尼的故居中的墙壁上有这样一句话:“一切发现都不是逻辑思维的结果,尽管那些结果看起来很接近逻辑规律。

”爱因斯坦还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比如牛顿就是通过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一直观的想象的而发现的万有引力的。

可见,非逻辑思维也应该是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一种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研究是相通的,尽管各个专业领域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他们的思考方式基本上是类似的,当然建筑设计也不例外。

在以往的建筑设计中,或者说是建筑设计课的教学中,大多是强调非逻辑思维而很少有完全逻辑思维的训练,从而造成了很多人经过四年甚至五年的专业学习后,也没有完全掌握建筑设计方法,往往在进行建筑设计的创作中无从下手,或是不着边际的东拼西凑,或是套取以往的经验模式,或是从某一张画片中选取类似的形体,往往会使后面的设计无法深入,有时甚至发现致命错误而推翻设计方案重新开始。

以后还会重复这样的过程,只有经过大量的反复后,才会积累一些经验,但是这始终是一种直觉和形象的设计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建筑的功能会越来越复杂,而且各种技术也飞速的发展,信息量也急速的膨胀,如果仅仅依靠直觉思维是很难将设计作的很好,难免会顾此失彼,漏洞百出,而沦为一个失败的设计。

当然如果没有非逻辑思维,而完全依靠逻辑思维来进行建筑设计,也会使设计过于平淡,缺乏新意,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

在这里探讨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设计方法,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结合,即系统的设计方法,使设计过程更加合理和系统,以减少设计过程的反复,树立一种系统的观点,这对于处理一些复杂的设计更为有用。

同时也鼓励创造性思维,以利于优秀设计的产生。

在现代社会里设计和管理工作已经愈来愈多地借助与计算机技术,故将设计中的要素数量化已成为建筑设计工作者的迫切要求。

此外现代凡是可以用数字表明的论据要比凭感觉而不能核查的论证能够获得更大的响应,而且应用数量化的方法更便于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者与其他专业人员进行交流、讨论和协同工作,从而能更好地、集思广益地进行设计。

设计方法是指设计中的系统化的、合理的进行方式。

系统的概念来源于人类的长期社会实践,系统是由某些相互联系的部件集合而成,这些部件可以是具体的物质,也可以是抽象的组织。

系统中部件及其结构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和改变系统的特性。

设计本身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它一般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即设计策划、设计决策、建筑设计、设计实施、使用运营和使用后评价。

不同的国家有各自具体的不同分法,但是基本上差不多。

建筑设计策划一般是指建筑设计前期的分析现状、提出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也就是现状是什么样子,而实际应该是什么样子,如果二者之间有相异的地方,即存在问题,而实际应该就是策划的目标,也就是解决现存的问题。

所以说建筑策划是一种系统化进行的发展和决策的过程,他作为行为的准备,本身并不实施解决问题,而是用以制定目标,为实施确定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为最终决策提供多种可行方案,甚至进行排序。

只有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全面的考虑才能为决策提供帮助。

因为在这一阶段有很多关系很复杂的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很形象地被表述出来,首先要将其进行高度的抽象,然后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方法,得出他们之间的各种关系,确定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同时根据这些结果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且比较它们之间的优缺点,为决策提供依据。

在分析现状后提出问题,这也许是一个大的抽象的问题,同时也是目标的提出。

接下来就要对问题或目标进行分解,也就是进行分析,以寻求解决方案。

将一个大的抽象的问题分为几个小的抽象问题(或称为局部课题),还可以进一步将小的抽象问题分解为单个的具体问题。

然后再分析的基础上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虑,形成多客观对象统一整体的认识,这就是综合。

其逻辑顺序是综合↔分析↔综合双向的并存和反馈。

设计决策是在策划提供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利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来确定最终的方案。

在这一阶段,很多要素都必须进行量化,进行反复的比较才能确定方案。

如果仅仅是凭直觉来确定方案,那决策错误的几率就比较高,不利于优选。

确定好了最优方案后,接下来就要实施方案,也就是真正的建筑设计阶段,在这一阶段更多的是非逻辑思维的思考方式,当然中间也会很大程度上使用逻辑思维的方式。

往往一个好的设计它并不是突然的灵感所带来的,它所谓的灵感是大量的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的结果,如果没有这些作为基础,那灵感也只能是意象。

同时灵感产生后方案还需要解决一些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的方法。

反过来,如果仅仅有大量的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而缺乏非逻辑思维的思考,即没有灵感的出现,那也很难产生优秀的设计方案。

就像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新馆等等都是设计师的灵感所致,如果没有非逻辑思维那么建筑很难产生这么重要的作用。

设计实施这一阶段以逻辑思维为主,很多事情是按照流程来进行的,对于一些特殊的问题还需要大胆的想法和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

使用运营和使用后评价这一个阶段主要是在分析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得出结果,目的是把实证的科学精神注入建筑设计之中,同时使设计思维方式更为客观务实,有助于提高建筑设计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性。

因为这一阶段所有的结果都需要量化,才能更好的指导以后的设计,否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例如,学校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必然会产生问题:现有的教学、生活设施是否能够满足扩大招生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