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基础知识讲解+应用练习,助力孩子提升数学成绩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基础知识讲解+应用练习,助力孩子提升数学成绩

第一篇:求平均数的基础知识讲解一、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指若干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用于表示一组数据的代表值。

它是将所有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个数得到的数值。

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当我们需要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计算:1.将所有数据相加,得到总和;2.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例如,求出以下数据的平均数:2,4,6,8,10将这五个数据相加,得到总和为30。

将总和30除以5个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为6。

因此,这五个数据的平均数为6。

三、平均数的作用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平均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整体情况,更好地把握数据的趋势和规律。

2.平均值可以用于比较不同数据的大小。

例如,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就可以用来比较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情况。

3.平均数还可以用于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便于简化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四、小学生如何计算平均数在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学习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通过图表的形式呈现数据,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数据的意义和价值。

2.通过实际的例子进行讲解,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3.让孩子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练习的方式进行计算,以强化孩子的学习成果。

以上是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这个重要的数学概念。

第二篇:求平均数的应用练习一、练习1小明做了一次数学测试,他的得分分别是80分,85分,90分,95分和100分。

请计算小明的平均分数。

解答:根据求平均数的公式,可以得到小明的分数总和为450分。

因此,小明的平均分数为450÷5=90分。

二、练习2某班级有50名学生,其中20名学生的成绩为90分,20名学生的成绩为80分,10名学生的成绩为70分。

请计算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

解答:根据求平均数的公式,可以得到班级学生的总成绩为:20×90+20×80+10×70=3600+1600+700=5900班级学生的人数为50名,因此这个班级的平均成绩为:5900÷50=118分三、练习3某商场在圣诞节期间推出一项促销活动,购买满100元送20元的代金券。

《求平均数》教案

《求平均数》教案

《求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2. 学生培养合作意识,学会倾听、表达、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 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学生准备:1. 笔记本。

2. 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新课,例如:“小明这次数学考试考了90分、92分和88分,问他这次考试的平均分是多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学生自主思考,尝试解决导入问题,并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3.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并示范求平均数的方法。

4.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求平均数的方法,分享学习心得。

5. 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到平均数?”激发学生的思维。

五、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教师通过课堂观察、练习题和学生小组合作的表现来评估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解答,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考虑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八、教学拓展教师提供一些额外的学习资源,如数学故事、趣味数学问题等,让学生在课后自主探索,丰富他们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

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

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课件、教具2.学生练习题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组数据的特征。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呢?(二)探究新知1.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演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以一组数据为例,讲解求平均数的过程。

3.学生尝试: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所学方法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1.基本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提高练习:展示一道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共同解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班最近举行了一次数学竞赛,下面是我收集到的部分同学的成绩,请大家观察一下这组数据。

(展示数据:85,90,78,92,88,85,87)师:大家觉得这组数据的特征是什么?生:数据有高有低,分布不均匀。

师:那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呢?2.探究新知,讲解平均数师: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1)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师: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比如这组数据,我们先把它们加起来,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

(2)演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师:现在,我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如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演示过程:85+90+78+92+88+85+87=515,515÷7=73.57)师:所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73.57。

(3)学生尝试师:下面,请大家分组讨论,尝试用所学方法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求平均数)3.巩固练习,提高能力(1)基本练习(展示练习题)(2)提高练习师:下面,我们来看一道实际问题,请大家运用平均数解决这个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求平均数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求平均数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求平均数9篇求平均数 1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二)掌握简单的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的方法是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口答: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学习新课1.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2.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教师板书:(6+3+5+2)÷4=16÷4=4(厘米)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5.总结规律.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的一般方法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三)巩固反馈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A.(53+58+30+27)÷3B.(53+58+30+27)÷4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小组讨论后得出: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750+1210)÷2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750+1210)÷(3+4)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四)作业练习七第1,2题.课堂教学设计说明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量的和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所得的商.因为这个平均数不是实际的数,与过去学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因而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经常用到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等,因此首先要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再分析的方法.本节课设计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通过简单的口答题,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分清平均数与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别.为学新课做好铺垫.新课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学习例2.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通过教师的演示,提问,学生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理解平均高度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第二个层次是指导列式计算.在实际中,求几个数的平均数,都不可能像杯子倒水那样操作,因此引导学生要通过计算来解决.第三个层次,让学生做书上的“做一做”几个题,启发学生总结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的一般算法.第四个层次,通过例3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类推、自己计算,从而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练习的设计有所提高和变化,要让学生分清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为以后学习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板书设计例2 用同样的4个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6+3+5+2)÷4=16÷4=4(厘米)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例3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是厘米)eq \x(统计表)(1)第一组平均身高是多少?(136+142+140+135+137+144)÷6=834÷6=139(厘米)(2)第二组平均身高是多少?(132+141+133+138+145+135+142)÷7=966÷7=138(厘米)(3)第一组平均身高比第二组高多少?139-138=1(厘米)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求平均数 2课题: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的方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教你如何快速计算平均值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教你如何快速计算平均值

第一篇:求平均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一、学习目标1.1 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确定方法。

1.2 掌握不同数量的数求平均数的方法。

1.3 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概念和求法。

1.4 加深学生对数学平均值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知识点项目2.1 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有限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2 确定平均数的方法求平均数的方法有多种,如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其中算术平均数是最常用的。

2.3 算术平均数的求法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和除以数据个数。

三、教学过程3.1 例一:给定一组数据1,5,9,13,17,求平均数。

分析:这里面共有5个数据,所以可以使用平均数的定义公式求解。

平均数=数据的和/数据的个数=1+5+9+13+17/5=9。

3.2 例二:某班级数学期末成绩如下表,求平均数。

学生姓名陈刚王丽张三李四数学成绩 90 89 93 91分析:可以使用算术平均数的求法来计算这个班级的数学期末成绩的平均数:平均数=(90+89+93+91)/4=90.75。

3.3 练习(1)给定一组数据3,7,11,15,19,求平均数。

(2)某市民工月工资如下:2000元、2400元、2200元、1900元、2100元、2600元、2300元,求平均数。

(3)某小学英语教师的月薪为6000元,班主任津贴800元,院系津贴1200元,办公室津贴600元,其他津贴800元,求他的月平均薪水。

四、教学总结求平均数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数学计算了,平均数的求法有多种,其中算术平均数是最常用的。

在平均数的求解过程中需要注意数值的精度,各数据之间的大小关系等。

建议在数学教学中多加强平均数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快速求解平均数,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有效提升孩子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有效提升孩子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求平均数是小学五年级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如何有效提升孩子计算平均数的能力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五篇关于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启示。

一、《求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熟练计算平均数;(3)通过练习提升孩子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2.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教学难点:数学算式的运用。

4.教学方法:板书法、实例法、讨论法。

5.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一段有趣的小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求平均数。

(2)授课主体: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作用是什么。

然后通过实例演练,让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让学生进行分类讨论,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并进一步提升计算能力。

(3)总结:本节课通过实例演练,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掌握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通过分类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有效提升了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二、《求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2)熟练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3)通过数学游戏提升孩子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2.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教学难点:数学游戏中数学知识的运用。

4.教学方法:游戏法、竞赛法、小组互动法。

5.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一款趣味数学游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求平均数。

(2)授课主体: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作用是什么。

然后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在竞赛中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让学生进行小组互动,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并进一步提升计算能力。

(3)总结:本节课通过数学游戏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竞赛中掌握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通过小组互动,让学生产生交流思想、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有效提升了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长方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架)师:这是老师家的书架,咱们一起来看看。

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你有什么办法?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生:把上层书架上的8本书,拿2本放在下层书架上,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几本书了?(6本)(3)师:像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4)师:你还有什么方法?生:把上层书架上的书和下层书架上的书先合起来,再平均放在两层书架上,这样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师:像这种把几个不同的数先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这样的几份的到相同的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5)师: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了吗?生:一样多了。

师:都是几本?(6本)师:它是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数?(或者:谁来说一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这个数?)生:用的是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像这样得到的数,它也有自己的名字—平均数。

师:所以6就是8和4的平均数。

谁再来说说6是谁和谁的平均数?(生说)(6)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师:老师又新增添了一层书架,第三层书架上有几本书了?生:第三层书架上有3本书了、师:用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求出这三层书架上书的本数的平均数吗?师:请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注意摆时要一一对应。

摆完把你的想法讲给你的同伴听一听。

《求平均数》案例与反思教案

《求平均数》案例与反思教案

《求平均数》案例与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含义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含义,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作用。

3. 演示:利用多媒体或实物,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求平均数的练习题。

5. 应用: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6. 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进行自我反思。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关于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求平均数方法的掌握,以及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练习题、课后作业、学生反思日记等。

3. 评价标准:能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熟练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将平均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反思。

七、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作用。

2. 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自我反思: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高学习效果。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3. 实际问题案例:收集一些实际问题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反思日记模板:提供学生反思日记的模板,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九、教学建议1. 注重平均数概念的理解,避免单纯追求计算技巧。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5篇范文)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5篇范文)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5篇范文)第一篇:“求平均数”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求平均数”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92~94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1.出示P92的情境图。

师:图上的同学们在做什么游戏?(套圈)如果让你套15个圈,你觉得能套中多少个?【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下面出示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作铺垫。

】师: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生和女生也进行了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

2.出示两张统计图表。

师:这两张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从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两个组、参加人数、每人的成绩等)二、探索解决问题1.那你认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讨论)生1:套中个数最多的是女生,最少的也是女生,很难比。

生2:4名男生共套中28个,5名女生共套中30个,不好比。

师:为什么不好比?什么地方不统一?如何才能统一?要求出什么就可以比较了?生3:就是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陷入矛盾中,从而产生解题的强烈欲望,为平均数概念的提出打开方便之门。

】2.提问:那么,怎样才能知道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试试看,然后说给大家听一听。

先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

(1)通过统计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多补少”,为学生提供感性基础。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课件出示;一个老猴子在森林中摘了12个桃子,回到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分桃子给他们,猴一7个、猴二4个、猴三1个。

师:对老猴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一样多。

生:应该三只猴分的一样多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一样多一样多(二)探究新知:1、用磁性小圆片代替桃子(老师将磁性小圆片按照7、4、1、分别排列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组的个数一样多。

2、交流反馈(1)引出移多补少、(2)(7+4+1)÷3师:观察移动后的小圆片,思考: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板书:总数不变一样多不一样多3、小结,并揭示课题师: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4,这个数就叫平均数(板书课题)4、刚才有同学用(7+4+1)÷3=4的方法算出了他们的平均数,现在老师再摆一组为8个,这时平均数又是多少呢?会吗?生:会。

(生自己完成)反馈(7+4+1+8)÷4=5比较归纳得出:总数÷份数=平均数(三)应用数学教师课件出示列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学生自己阅读这些信息1、国家旅游局关于2004年“十一”黄金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1)上海东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为130万元,北京故宫平均每天门票收入为200万元(2)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人,北京故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人。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第一篇:《求平均数》教学设计《求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并能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2、学生会解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乒乓球板和球各2付。

统计表若干张。

教学过程:一、构建平均数的概念:1、游戏导入,初步感知。

(1)、师:今天老师想组织同学们进行一场小小的球赛,有没有信心?生:(有信心)师:既然是比赛就有比赛规则,请听好:全班同学分成两队,一二2组为甲队;三四2组为乙队,每队挑选若干名选手来参加拍球比赛。

比赛规则是:在规定时间内哪个队拍的个数多哪个队获胜。

(注意:时间到或球离板后都表示结束比赛)(给10秒时间商量派谁来参加比赛。

)师:好,甲队老师选4名参赛者;乙队老师选5名参赛者。

生:学生选派选手,编号后上台排好队伍。

备注:如果在这里有学生说出人数不同比赛不公正,教师随即提问:那么怎样比才公平呢?生:只要算出2队拍球的平均数。

(教师板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的“平均数”。

师:刚才同学们一致认为求出每一队拍球的平均数是最公平、公正的。

说得一点没错,老师决定采纳同学们的建议。

下面我们首先进行拍球比赛。

师:为了节省时间,每次2个选手一起比,另外1名选手和各队的同学们可以一起数数。

并记好所拍的个数。

2、设疑:师:两个队拍球个数已经公布,可结果还未决定,猜猜看假如你是裁判,你会依据什么来决定哪个队获胜呢?(学生交流,口答――平均数)生:只要算出2队拍球的平均数。

(教师板书:“平均数”。

)3、师:为什么用平均数?求出总个数不行吗?平均数有什么好处?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交流,互说回答。

因为求平均数公正,又能反映一个队的整体水平)师:说得真好。

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案7篇

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案7篇

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案7篇教案的准备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一份完善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案篇1一.目标和目标解析1.通过本节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教学中,以具体实例研究为载体,了解平均数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理解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权平均数,正确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权的统计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精神,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设计我来决策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有侧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和评价,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

二.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创设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问题1以前的学习,使我们对平均数由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描述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七年级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数和平均成绩如下表:(1)谈谈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实际意义。

(2)求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并和同伴交流你的计算方法。

预设:问题(2)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解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初步理解权的意义.设计目的:问题(1)中,86分是七年级1班46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取长补短均衡的结果,反映该班46名学生数学成绩的一般平均水平,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并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问题(2)中,以任务布置──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程序,经历操作、观察、对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动,初步了解权的意义,解释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论依据,为概念的引入作铺垫。

《求平均数》教案

《求平均数》教案

《求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含义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含义,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课件、练习题、实物等。

2. 学具:笔记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讲解平均数的含义。

2. 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3. 巩固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4. 应用拓展(1)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

(2)分组讨论,交流解题过程,分享心得。

(2)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教师点评、指导。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

2. 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实际操作、练习巩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但在部分环节,时间安排较为紧张,个别学生未能完全掌握知识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辅导。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的能力。

3. 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4. 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九、教学拓展1. 深入了解平均数的性质和特点。

2. 探索求平均数的其他方法。

3. 运用平均数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

1. 下一节课内容:求中位数和众数。

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3.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平均数的作用。

2. 运用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探究新知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

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

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相等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帮助孩子轻松掌握平均数计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帮助孩子轻松掌握平均数计算

文章一: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如何求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如何将一组数求平均数。

四、教学方法:讲解、练习、互动五、教具、材料:黑板、彩板笔、教学PPT、作业纸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入平均数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平均数,为何要求平均数。

2、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利用举例讲解求平均数的具体计算方法。

3、练习环节让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几组数的平均数,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4、巩固学习成果通过教学PPT上的互动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5、作业安排出口算题和概念题,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

七、教学效果:学生能够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文章二:让孩子轻松掌握平均数计算的关键点一、培养孩子的数学观念平均数的计算离不开数字,要让孩子明白数字的概念和数值的大小关系,这是培养孩子数学观念的第一步。

二、把问题具象化让孩子接触更多实物,从生活、游戏、故事等多角度,让孩子慢慢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例如,将苹果分给三个小朋友,让他们平分一下,计算他们每个人应该拿到多少苹果,就是最基本的平均数。

三、掌握具体的平均数计算方法让孩子学会将一组数据求平均数的方法,逐渐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

可以设计多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帮助孩子从实践中掌握平均数计算方法,如通过抛色子来计算平均数等。

四、寓教于乐学习数学需要把知识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孩子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平均数的求取方法和应用场景,从而让孩子在学习中拥有更多的快乐感受。

五、高效的家庭辅导家庭是孩子主要的学习场所,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互动及时发现问题和鼓励孩子,更好地培养孩子求平均数的能力。

文章三: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

《求平均数》教案14篇

《求平均数》教案14篇

《求平均数》教案14篇《求平均数》教案1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求平均数》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求平均数》教案1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计算器上有关统计计算的符号.2.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3.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器统计的省时、省力的优越性.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方差的方法.难点:计算器上符号的准确识读与应用.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2.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的方法?引入新课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先进的计算工具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可以用这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本课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的方法.新课让学生阅读并在教师指导下计算教材例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同时,通过应用计算器,了解的作用.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填空题:2.计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3.计算器键盘上,符号σ与书中符号____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____.4.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____运算键,一般要通过将标准差____得到____.选择题:1.通过使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需通过比较它们的____即可[ ]A.标准差B.方差C.平均数D.中位数2.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比如有10个数据是11,那么输入时可按[ ]3.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92,90,89,88的标准差为[ ]A.0 B.1 C.约1。

414 D.24.用计算器计算7,8,8,6,5,7,5,4,7,6的平均数、方差分别为[ ]A.6。

3,1。

27 B.1。

61,6。

3C.6。

3,1。

61 D.1。

27,1。

61教师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图纸)写好操作效果图和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接下来师生共同继续作课本上练习小结1.熟悉计算器上各键的功能.2.学会算(用计算器)平均数、标准差、方差.四、教学注意问题1.本课教学内容关键是动手,要让学生动手作,为帮助学生中动手能力差者,要提倡互相帮助.2.学生做作业时可提示他们可核对以前的题目的准确性.《求平均数》教案2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让孩子更快解决平均数计算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让孩子更快解决平均数计算题

文章一: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求一组数的平均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求一组数的平均数。

2.教学难点:对学生进行概念的解释和实例的演示,并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请学生想象他们班级里有20个同学,在期末考试中每个同学的成绩分别为60、70、80、90、100分,那么这20个同学的平均分是多少呢?将所有成绩相加,得到2200分,再将总分除以20,即可得出平均分为110分。

2.实例演示:将一组数以表格形式展现给学生,要求学生计算平均数,引导学生运用上述概念求出平均数,并解释平均数的意义。

例子:10、20、30、40、50解答:将5个数相加,得到150,将总和除以5(数的个数),即可得到平均数30。

3.花絮剪辑:导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介绍使用求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计算班级的平均成绩,或者求取平均温度等。

4.巩固练习:提供多组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平均数,并在课堂上向同学汇报结果。

例子:78、85、90、92、95解答:将这5个数相加,得到440,将总和除以5,即可得到平均数88。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将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快速理解这个概念,例如:“如果小明每天跑3圈的时间分别是10分钟、8分钟、6分钟,请问他平均每圈用时多少时间?”等等。

这些实际的生活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也能够点燃孩子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求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求平均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统计。

教学过程:一、理解平均数意义“1”:说一说题目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平均水深140厘米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处处水深140厘米?(不是,是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深,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浅)“2”:自己看题,同桌讨论。

全班交流:你认为哪些平均数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1、3合理,2不合理)二、求平均数的练习:1、“3、4、6、7”题。

“3”:从表格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独立解答(1)、(2),全班交流。

看了这张表格,你还想到了什么?你还能向大家说说哪些(1)和(2)题没能介绍的情况?“4”:(1)先算一算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数。

假如今天算出的平均数是11棵,不计算,你能不能判断它是错的?为什么?假如是6棵呢?为什么?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能不能给出平均数的范围?(2)哪些小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多?哪些比平均棵数少?“6”:(1)同桌讨论,可以怎么估计?介绍自己是怎么估计的。

(选取6个数据中处于较中间位置的一个,再看看其他的移多补少后是否和它较接近,进行调整,学生有合理的方法也应给予肯定)(2)你还能说出这个小组同学身高的哪些情况?“7”:独立练习。

“你还发现什么?”尽量让学生从多角度说一说。

2、“5、8”题。

“8”:先说一说这一题的解决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记录、解答问题。

“5”:课堂上老师指导说清要求,课后学生完成。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粉笔2.小组活动材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需要计算一些数据的总和,然后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呢?2.学生举例说明。

3.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小华和小李两位同学进行了一次跳绳比赛,小华跳了50个,小李跳了60个。

他们想求出这次比赛的平均数,应该怎么做呢?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4.练习: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求出它们的平均数。

5.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巩固提高1.出示练习题:小王、小张和小李三位同学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分别得了80分、90分和70分。

请计算他们的平均分。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解题过程。

3.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指导。

4.小组活动: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练习题:求下列数据的平均数。

(1)5、7、9、11、13(2)10、15、20、25、30(3)8、12、16、20、242.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请调查本班同学的一次考试成绩,求出平均分,并分析成绩的分布情况。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讨论和展示解题过程。

2.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实践能力。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足之处:1.部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引导。

2.在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提高课堂互动性。

汤和平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汤和平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汤和平求平均数教学设计汤和平求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认识平均数的第二课时,完成课本第43页例2及练习十一3、4、5题。

本例通过求两支篮球队的平均身高,比较这两支球队的身高情况,使学生理解: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不能反映其总体情况,应该用一个统计量来描述这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并和其他组数据进行对比,平均数就是这样的一个统计量。

要比较两支篮球队的身高情况,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

所以要先求出两个球队各自的平均身高,再用两个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通过此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这部分内容是在已经认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简单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初次学习简单的平均数,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平均数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学习关于平均数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求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体会平均数在统计中的作用,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充分感受到平均数的作用,从而产生学习关于平均数的需求。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在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和实践能力。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提出的问题。

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汇报交流。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学生汇报交流:
(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

出示幻灯:身高情况
先估计一下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学生汇报交流。

三、拓展练习
1.应用一。

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

(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
交流反馈。

(1)说说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
(2)算一下我校第一季度平每月用电量。

(3)预测4月份的用电量。

(4)小组讨论,学生间交流。

(5)指名汇报:你是根据什么来估计的?
2.应用二。

师: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

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会□不会□可能会□可能不会
(1)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说(3个)
(3)学生评价。

师: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也可能正好是126厘米,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吗?
五、课外延伸
推荐作业:1、现在你对教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能解决吗?这一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