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2011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现代史)
7、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发展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 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的 是( C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0、 2010•湖南岳阳) 10、(2010•湖南岳阳)三大改造的 完成在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 最突出的意义在于( 最突出的意义在于( D ) A.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A.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 C.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 基础 D.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D.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8、1954年9月,王爷爷作为一名人民 1954年 代表, 代表,到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性的重要 会议。他亲历的活动是( 会议。他亲历的活动是( D ) A.听取毛泽东作 论联合政府》 听取毛泽东作《 A.听取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 告 B.决定 义勇军进行曲》 决定《 B.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C.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C.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D.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制定《 D.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6、 2010•广东东莞) 16、(2010•广东东莞)在“文化大 革命”期间, 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含冤而 死,这一事件突出地反映了( C ) 这一事件突出地反映了(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B.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C.民主与法制被践踏 C.民主与法制被践踏 D.党内出现了叛徒内奸 D.党内出现了叛徒内奸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识记知识点:
1、中国共产党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标志是:1956年,毛泽东做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2、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3、八字方针: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由此,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阶段。
4、中共第一次向全国人民提出实现现代化的任务:1965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全国人民要努力奋斗,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理解知识点:
1、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①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②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在经济发展上,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2、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认识:
优点:反映了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状况和求强求富的强烈愿望。
缺点:①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②过分夸大个人主观意志的作用,③
忽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④导致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中图版九年级历史下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
中图版九年级历史下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知识点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启示1、经济上:实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2)领导人:列宁。
(3)实施时间:1921年1924年。
(4)内容(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6)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政治上:苏联成立:(1922-1991)(1)时间:1922年底;(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二、(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1、经济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特点重点发展重工业。
作用: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2、政治上:1936年新宪法颁布。
①内容: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②意义: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形成(即斯大林模式形成);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
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2)存在严重弊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③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④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启示:国民经济比列要协调发展,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经济要保障农民的利益。
课后练习1.下列关于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B.二月革命造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C.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二月革命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2.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 C )A.六月革命B.巴黎公社革命(1871年3月18日革命)C.十月革命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3.20世纪初,人类历史进入新纪元的标志是(D)A.巴黎公社的成立B.俄国二月革命C.第一次世界大战D.俄国十月革命4.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本栏目带来了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大家务必抓住知识点进行重点复习。
资讯请及时关注更新。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改革开放前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有成就,也有教训。
1、政治上:建国初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2、经济上: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文化上: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到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巨大。
4、生活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历史九年级下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重点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俄国十月革命1.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列宁领导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建立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意义:①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沉重地打击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列宁领导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作出的重要探索。
2、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僵化,严重弊端)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巴黎和会----对欧亚非的安排巴黎和会:1919年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会议,会议英、法、美主宰,同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
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瓜分。
相关链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此开始。
2、华盛顿会议----对亚太地区的安排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日美两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矛盾尖锐内容:九国代表签署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列强经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是资本主义世界短期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但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长期维持。
四、经济大危机1、经济危机(1929—1933)从美国纽约开始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劳动人民深受其害。
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2.罗斯福新政(美国)①、1933年,为对付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
【教育学习文章】高考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易错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
索》易错知识点归纳
.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
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3.通过“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只是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没有实现工业化。
4.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质上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5.“大跃进”的特点是各行各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即“多”与“快”,危害是浮夸;人民公社是农、工、兵、学、商合一的组织,特点是“大”与“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危害是平均。
6.“文化大革命”结束,并不等于“左”倾错误也结束了;“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
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8.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指明了发展方向。
十六大将其简明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的特色,这个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新内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体系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体系引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和实践的结果。
这一知识体系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现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等方面,深入分析这一知识体系的形成和演变。
起源与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深化。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逐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紧接着,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机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核心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离不开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三个阶段性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列宁主义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为中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里程碑。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原理和方法。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理论指导。
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重要思想,引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特点与实践经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新成果。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选择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九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②二月革命(1917.3)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掌握主要权力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起义取得胜利,揭开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序幕。
(阿芙乐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主席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22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当时加入联盟的共和国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后来发展到15个加盟共和1937年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使苏联由传统上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苏联的国防力量由此加强。
与此同时,加快实现农业集体化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会议,即巴黎和会。
会议主要由英、法、美三国主宰。
12,主要内容:(1)领土:(2)军事:(3)政治:(4)赔款:(5)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以英、法、美等国瓜分(这一条最能体现一战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
3、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
41919-1920年,协约国分别同德国的盟国签订了一系列合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1(内容①英法日美《四国条约》,②英法日美意《五国条约》。
③《九国公约》:1922年,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及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
实质:是打破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目的)华盛顿会议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八下历史专题复习三: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参考答案:
(1)(一)、(三)、(二)。(1分) (2)作用:照片(一)《土地改革法》实施后,极大地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照片(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为乡镇企业提供了劳动力;
照片(三)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 积极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回答其中任何一项 的作用均得2分。只要回答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 发展也可得2分) (3)途径:如上网、上图书馆、访问、实地考察等。(考生只要回 答两项合理有效的途径即得2分) 意义:通过讲座,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湛江市农村面貌的变化,认识党 的政策的正确性,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历史学习的感受和体 验等。(2分。考生的回答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5、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 况最早应出现于
A.1949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6年
6、“1984年,根据中央的决定,全市撤销人民公社、生产 大队及生产队,建立乡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摘自《滨 州历史》)请问人民公社的开始建立是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大跃进运动中 D.文化大革命时期
背景 目的
任务 时间
过渡时期:
(1)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 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2)中国是个落后的农 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10、阅读下列三幅历史照片:
历史9.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实验中学九年级历史导学稿 授课日期:2012年3月 日 班级: 学生姓名: 学习小组: 学号: 综合测评初三历史9.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页课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主备人: 审核:初三历史组知识目标:认识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知识点归纳: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五”计划的实行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任务是制定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大会还一致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2、“一五”计划的实行:(1)制订及任务: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简称“一五”计划。
(即1953-1957年)这个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建设,为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
(2)完成: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我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3)主要成果:鞍山无缝钢管厂、“一汽”(长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喷气式飞机的生产,等等 。
(建立了东北工业基地)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党的过渡时期(1953-1956)的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
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这一任务。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即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专题2.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解析版)
【知识背一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949-1956)1、过渡时期总路线(1)背景:1949-1952年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2)内容:1953年6月制定。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指导方针。
(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一)正确决策1、中共八大(1956)(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二)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运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3)影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初三历史重点!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初三历史重点!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使得新经济政策顺利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今天的主要内容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希望对大家备考有帮助!知识点一、新经济政策1.背景:⑴ 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3.领导人:列宁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1.时间:1922年底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领导人:斯大林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后练习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巩固新政权。
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此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虽然曾经出现过一定的失误,但最终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根据所学内容回答:(1)50年代,党和国家是怎样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2)探索中前进,难免会出现失误。
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50年代的失误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是什么?(3)在曲折中前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八大后取得了显著成就,涌现了一批先进的人物。
请你就建设成就和先进人物两方面举例说明,并谈一谈我们应该学习先进人物的哪些精神?答案:(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50年代中期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以后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
巩固 1、西藏和平解放。(时间、意义)
2、抗美援朝(原因: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开始:1950年10月、彭德怀。战役:上甘岭战役(黄继光、 邱少云)。胜利:《朝鲜停战协定》) 3、土地改革(原因: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 济的发展,新解放区农民还没有土地。时间:1950年-1952年 底。土地法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 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分批土改,52 年结束。意义:摧毁了··· ··解放了··· ··)
二:建成社会主义
1、编制国民经济发展的第 ⑴基本任务:重工业· 其他· 人才 一个五年计划,改变工业落 ⑵成就:3个第一· 南京长江大桥· 东北 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 工业基地形成(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 化迈进。(1953—1957) 2、召开一届人大,制定第 ⑴规定:“两坚持一属于”。 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⑵意义: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 真正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映人民利益。 (1954年9月) 3、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 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三大改造),把生产资 料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公 有制,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制 度。(1953-1956)
⑴形式: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公 私合营、赎买方式。
⑵完成:1956年底。 ⑶评价:初步建立· 进入社会主探索 (1949---1956)
建立和巩固新政权
复 习 主 题
建成社会主义
一:建立和巩固新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立 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内容:《共
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毛泽东为主席· 国旗国歌首都公元纪 年(与民国几年的换算+-1911)· 人民英雄纪念碑) 2、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3、历史意义:国际和国内意义。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知识点记忆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主讲:黄冈中学优秀历史教师余旭辉一、知识概述(1)了解过渡时期的含义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2)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内容。
(3)知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4)知道 1954 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通常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既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主要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3、建设成就:1958年毛主席视察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我国“一五”期间在钢铁、煤、电力、机器制造、交通运输业以及水力建设等各方面所取得了佳绩。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二)三大改造农业实现合作化后,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1、内容:改造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1953年—1956年)。
2、实质: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绝对优势地位,奠定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经济基础。
3、途径:对于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引导二者走合作化道路,对于私营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和平赎买的方法,逐步实行公私合营,使用生产资料私有制过渡到实质上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它的完成标志着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变革,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汇总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汇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汇总,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知识点汇总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②结束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③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④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初中历史的重要知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那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达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境界,有利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也备受西方人推崇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积极影响。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唐朝时得到发展,宋代得以完善。
科举制的推行,打击了腐朽的士族的势力,符合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政局稳定、政治清明廉洁。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学制完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推动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
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高度繁盛发达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的典章制度,不断向欧洲传递东方的信息。
16世纪中期来华传教士克鲁兹在他的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
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科举制度以后,都异口同声的称赞。
16世纪的门多萨认为,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他把原因归于中国竞争性的科举制度,说中国通过竞争开放一切官职,从而利用了所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高三政治选修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点汇总
高三政治选修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点汇总高三政治选修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点汇总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①时间的长期性。
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
③“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
“三改”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1)过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B、政策:和平赎买。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历史意义:A、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B、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二、中共八大A、时间:1956年B、内容:(1)指出国内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2)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朝气经济建设方针。
C、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三、错误探索表现: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
影响:使“左”倾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B、“文革”对经济建设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失去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详参P57最后一段。
四、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基本内容:(1)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1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1、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22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2.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弊端。
(1)成就: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2)1936年苏联制定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
弊端:片面地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难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经济大危机1、危机的爆发: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危机的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3、罗斯福新政:①时间: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
②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③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
④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1)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恐怖-统治。
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掀起-犹太人的狂潮。
(2)1936年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失败。
但此后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
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3)意大利是最早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国家。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巴黎和会①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③和会的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④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
九年级历史复习总结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研制原子弹和氢弹。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为改变兰考落后的面貌,忘我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三、文化大革命(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倾失误)
时间
1966——1976
结束标志
1976、10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表现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学生闹革命、迫害干部、全国混乱,以阶级斗争为纲。
㈢三大改造
时间
1953——1956
内容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方式
①农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化(社)。
②手工业改造:手工业生产合作化。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公私合营和赎买方式。
实质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结构变化。公有制经济占主导成分)
意义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㈠第一个五年计划
时间
1953——1957
任务
重点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成果
①工业方面: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厂。以鞍山为中心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一基地四厂)
②交通: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通车(一桥三路)
刘胡兰、董存瑞
抗美援朝时期
黄继光、邱少云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
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备注
1、第一个五年计划只是奠定工业化的基础,没有实现工业化。
2、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受苏联影响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1、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时间:1953年---1957年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㈠工业方面: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
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㈢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
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
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1、▲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时间:1953年---1957年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㈠工业方面: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
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㈢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
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
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
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其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了哪些失误?为什么?有什么教训?后来怎样纠正错误的?
失误:⑴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⑵“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⑴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⑵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⑶又急于求成,⑷忽视了可观的经济规律
教训: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纠正:1961年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恢复发展生产,取得一定成效;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石油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发展起来。
4、模范人物:王进喜:大庆石油工人,“铁人”邓稼先:两弹元勋焦裕禄:“党的好干部“雷峰人民的好战士精神: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5造成我国1959---1961年经济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三年的自然灾害。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2、开始的标志:1966年,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
性质: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人民造成严重损失的内乱。
3、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4、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
人民拍手称快,举国欢腾。
5、文革期间林彪、江清反革命集团的主要罪恶活动,党和人民进行了那些斗争?
罪恶:⑴策划篡夺中央到地方的权利;⑵打击迫害老干部;⑶林彪策划谋害毛泽东;⑷四人帮镇压四五运动;⑸四人帮策划夺取国家的最高领导权。
斗争:⑴老干部进行二月抗争;⑵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时纠正左的错误;⑶毛泽东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⑷人民群众发动四五运动反对四人帮⑸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