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第八讲清末教育制度的变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式学堂的特点
新式学堂与中国传统教育机构存在显著差 异,体现在四个方面: 1.培养目标 2.教学内容 3.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 4.教育对象,出现了中国人自办的女子学堂 (经正女学。)
3.2留学教育
动因:洋务运动的发展 清末留学教育按其派遣时间与方向可分为 四个阶段和去向,即留美幼童派遣、留欧 学生派遣、留日高潮的形成与留美教育的 转向。
4.1.2近代学制的雏形:京师大学堂
《马关条约》的签订 1898年6月11日,27岁的光绪皇帝开始维 新变法全面改革。期间设立京师大学堂, 委派孙家鼐为管学大臣,聘丁韪良为总教 习,由梁启超负责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 对办学总纲、课程设置、入学条件、学成 出身、教习聘用、经费筹措与使用等做出 详细规定。
3.2.3留学日本的勃兴
1896年中国驻日公使选取13名学生随行前 往日本学校附读。这是中国最早官派留日 学生。 留学日本的名人:周恩来、鲁迅、郭沫若、 蒋介石、李大钊、陈独秀、汪精卫、张闻 天、王国维、廖仲恺、陈寅恪、秋瑾、郁 达夫、周作人、蒋百里。 留日学生中一部分人结成革命团体,促成 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产生重大影响。
教会教育
教会教育作为强行契入中国的异质教育形 式为中国教育变革提供了参照系,成为中 国新式教育效法的对象。教会学校的广泛 设立,成为西学东渐的重要形式,加速了 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开阔了当时中国人的 教育视野。为新式教育的发展与推广提供 了大量的师资。由此,教会教育从处于边 缘逐渐变为近代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股力 量,在高等教育方面尤其如此。
4.1.3 近代学制的形成:癸卯学制
1902年(壬寅年)清政府公布了《钦定学 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 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学制体系,但 未予实行。1904年1月(农历一九〇三年是 癸卯年),清政府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 (又称《癸卯学制》),这是近代中国第 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 法定学制系统,标志近代新式教育制度的 确立。
第二节 清末教育形态的变化(一)
动力: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冲击 背景:中国固有的教育机构 异质教育形态:教会教育是西方列强在中国强 行契入的 新式学校教育:为适应军事与外交的需要,语 言学堂出现 企业教育:为抵御列强的军事与经济侵略,新 式企业开始创建 留学教育:为了输入新知,作为西学东渐的重 要方式
3.2.1留美幼童的派遣
1872年,在容闳倡导下,留美幼童得以成 行,成为近代中国由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 代表人物: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北洋大学校 长蔡绍基、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等等,成为 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知名人物。 视频:留美幼童
3.2.2留欧学生的派遣
沈葆桢建议,且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 主。第一批1877年3月31日出发。知名校友 严复不仅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和总办 二十余年,民国建成后出任北大的首任校 长。通过翻译世界名著《进化论》和天赋 人权思想,对当时的思想解放做出重大贡 献。
第四节 清末教育制度变革
在教会学校的示范以及对外交涉的迫切需 求下建立起的新式学堂,随着对西方教育 制度借鉴范围的不断扩展,不仅涉及学校 制度、管理制度,而且开始厘定新教育方 针、宗旨。 近代中国教育是在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共 同作用下逐步更新、依次展开的。
4.1.1近代学制的萌芽
从京师同文馆开设天文算学馆和福建船政 学堂建成之后的整个洋务运动时期,是近 代学制萌芽时期。此时的新式教育仅仅是 传统教育的点缀,儒学依然处于整个教育 内容的主导地位。但是,洋务学堂以西方 近代科技文化作为主要课程,形式上也引 入资本主义教育因素,实际上成为瓦解旧 教育体制的有效方式,实际上推动了近代 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1.2内部力量对中国教育的冲击
太平天国运动以传统的方式、不同于传统 的内容,从内部直接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扫 荡式的洗礼。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 其一,挑战孔孟学说的权威性。 其二,实施普及、平等的教育。
第一节 内外部力量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冲击
对传统教育而言,传教士办学堂、译 西书,太平军编新书、设教堂,都是异己 力量,尤其是西方教育,以其先进的理念、 实用的内容、高效的组织形式、灵活的方 法等,体现出诸多的现代教育特点。而以 普及性和平等性为特点的西式教育,与中 国的等级教育相比,显然更富生命力,代 表了近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教育早期现代化开始起步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资本主义工 业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的碰撞。正是在两 种不同文明的尖锐冲突与对比中,中国传 统教育的变革才真正开始。
1.1外部力量wk.baidu.com中国教育的影响
1.教育价值观与教育体制:提升人 VS 控制人 2. 教育目的与内容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人才VS预备官僚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现代国民意识,创 新能力VS 《四书》等传统典籍 3.教育规模与效率 规模很大,但与班级授课制相比,效率极低。 4.传统教育排斥女性。
中西书院
1882年,中 西书院在 上海成立 (随后与 苏州的博 习书院等 合并为东 吴大学。 图为苏州 东吴大学 遗址。
汇文书院
1888年,汇文书院在南京建成后发展为 金陵大学 ,1952年金陵大学并入南京大 学。图为金陵大学北大楼,今南京大学行 政楼。
中华教育会
1877年5月,基督教教会在华成立的第一个 教育联合组织“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 1890年改组为“中华教育会”,这是中国 基督教会教育的最高领导机构,对随后的 教会教育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1中国传统教育
官学(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其主要 职能是育才、储才,为政府输入合格的官僚; 私学,其主要职责是进行社会教化、文化传 承和学术传播。 形式:蒙学、地方官学、中央官学三级体系; 内容:长期积淀形成的适合各个年龄段学子 学习的儒家经典; 目标:“读书入仕”,为政府输入合格的预 备官僚。
京师同文馆
1869年,美国人丁韪 良被聘为京师同文馆 总教习。1898年维新 变法中,京师大学堂 成立,同文馆科技教 育部分并入京师大学 堂;1902年京师同文 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图为1898年京师大学 堂正门。
新式学堂的发展
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为第一所,随后一批新 式学堂得以建成(外国语言学堂,军事或 技术学堂),到清末新政期间,新式学堂 成为推广新式教育的主要形式。 戊戌运动和清末新政期间,新式学堂获得长 足发展,各级各类学堂在这一时期开始出 现并逐渐形成体系。1904年颁行《癸卯学 制》后,学校得到快速发展。
2.2强行契入的教会教育
明万历九年(1581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 到中国。死后与后来华 传教的汤若望、南怀仁 葬于北京阜成门外。
英华书院
受伦敦会支持,马礼 逊于1818年在马六甲创办 英华书院,《南京条约》 签订后,书院迁往香港。 作为第一所主要为华人创 建的学校,培养了第一批 懂得西学的人才。
癸卯学制
在学制颁布和实施过程(1904—1911)中, 厘定了教育宗旨,废除了科举制度,组建 了中央和地方教育管理机构等等。因此, 《癸卯学制》奠定了近代中国学制的基础。 《癸卯学制》的颁行是近代以来学习西方 教育的系统总结的成果,在中国早期现代 化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学制图见教材P93
教育宗旨的厘定
第八讲
清末教育制度的变革
复习提问
1.察举制与教育的关系。 2.九品中正制与教育的关系。 3.科举制与教育的关系。
与教育有关的清末历史大事件
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09——1842.08)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09) 洋务运动(1861——1895) 甲午中日战争(1894.07——1895.04) 戊戌维新(1898.06——1898.09)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清末新政(1901——1911)
香港深水埗英华街的英华书院
登州文会馆
1864年,美国传 教士狄考文在蓬 莱创办,校史约 40年,毕业生供 不应求。登州文 会馆——齐鲁大 学(另一支为山 东大学堂)—— 山东大学。
潞河书院
1867年,潞河书院在通州建成,后发展 为华北协和大学,随后改为燕京大学。
培雅书院
1879年,培雅书 院与度恩书院合 并为圣约翰书院, 后发展为上海圣 约翰大学(东方 哈佛)。图为上 海圣约翰大学旧 址。
1906年,清学部又将教育宗旨厘定为“忠 君”、“尊孔”、“尚公”、“尚武”、 “尚实”,构成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政府法 令形式确定的教育宗旨。
厘定教育宗旨,为清末教育发展指明方向。
思考题
癸卯学制的现代性特点
4.2.1科举制的废除
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各省督抚会奏 立废科举以兴学校。光绪皇帝于1905年9月 2日发布上谕,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 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的废止为 新式学校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出现了难得 的兴学高潮。
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09—— 1842.08)与《南京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 1860.09)
洋务运动(1861——1895)
甲午中日战争(1894.07—1895.04)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与庚子赔款
概述
第三节 清末教育形态的变化(二)
清末国人开始 自办新式学堂, 并开始派遣留 学生,构成清 末教育的重要 两轨。图为 1872年首批到 达加州的留美 幼童
3.1新式学堂
中国人自办的专门新式学堂(区别于教会 教育与企业中的教育机构),由于最初出 现于洋务运动时期,时称洋务学堂。 1860年《天津条约》的歧视性规定,迫使 清政府快速做出开办外语学校的决定。 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作为总理各国事 务衙门的附设机构。
3.2.4“庚款兴学”与留学美国
从1909年起,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一部 分以“先还后退”的方式返还给中国,用 于发展留学美国的教育经费。 1911年4月创建了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 堂。庚款兴学达到了美国把中国的留学潮 流引向美国的目的。 作为输入西学最彻底的方式,留学教育也 成为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重要一轨,并 被保留下来。
上海圣约翰大学
1952年被拆散并入上海多所高校,华东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华 东政法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知名校友有 顾维钧、宋子文、严家淦、林语堂、荣毅仁、 邹韬奋、周有光;法学家史久镛;教育家张伯 苓、孟宪承、张建邦、马约翰;实业家刘鸿生、 吴舜文、经叔平、宋子良、宋子安、孔令侃; 建筑学家沈祖海、张肇康、陈从周;宗教人士 丁光训、邱励、徐诚斌;经济学家蒋中一;科 学家钱绍祯、萧孝嵘;电影制片人邹文怀等人。
从鸦片战争开始,以传教和通商为目的的 西方列强,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 将中国强行纳入世界体系。
《南京条约》
1.清朝和英国停战并缔结永久和平及对等关 系。2.政府开放沿海的广州、福州、厦门、 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进行贸易通商。3.清 政府将香港岛永久割让让予英国治理。4.清 政府向英国共赔偿2千1百万银圆。5.两国各 自释放对方军民。6.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 处江面和岛屿。7.两国共同订立进出口关税。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的办学宗 旨是“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是清朝末年 间的洋务运动所主张 的基本思想。是指以 中国传统的思想、文 化、制度为根基,引 进并应用西方先进的 科学和技术的想法。
知识拓展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高等教育 机构之一,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 堂创立于1898年,目的是教授“西文西 艺”。它与武汉大学前身自强学堂、天津 大学前身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上海交通大 学前身南洋公学、四川大学前身四川中西 学堂属同时期的近代新式高校。
4.2.2学部的设立
1904年设立总理学务大臣,负责学务管理。 1905年12月,清政府决定合并国子监和京 师大学堂的教育行政职能,设立学部,将 原来的国子监并入,作为全国最高教育行 政机关。学部最高行政长官为尚书,首任 学部尚书为荣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