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3.1 第三章 第一节 北方城市的发展与美术的变化

合集下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3.3 第三章 第三节 宗教美术的兴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3.3 第三章 第三节 宗教美术的兴盛

四 南方地区的佛教艺术
江苏南京栖霞山千佛岩三圣殿
四 南方地区的佛教艺术
韩谦造金铜坐u
四 南方地区的佛教艺术
成都市西安路南朝石刻造像 南朝梁中大通二年(530) 通高38.5厘米 宽27厘米
四 南方地区的佛教艺术
成都市西安路南朝圆雕阿育王像 残高约48厘米 南朝梁太清五年(551)
二 皇室支持下北方佛教美术的兴盛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 北魏 河南洛阳南郊
二 皇室支持下北方佛教美术的兴盛
帝后礼佛图 北魏 巩县石窟第1窟 河南巩义
二 皇室支持下北方佛教美术的兴盛
南响堂山石窟第4-7 窟 北齐 河北邯郸
三 北方的窖藏佛教造像与刻经
中原北方地区石窟寺——华北与中原地区
三 北方的窖藏佛教造像与刻经
云冈石窟
三 北方的窖藏佛教造像与刻经
三 北方的窖藏佛教造像与刻经
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 北齐
三 北方的窖藏佛教造像与刻经
鎏金铜释迦牟尼像 后赵 高39.7厘米 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藏
三 北方的窖藏佛教造像与刻经
彩绘贴金石雕菩萨 北齐 通高187厘米 龙兴寺遗址出土 青州博物馆藏
三 北方的窖藏佛教造像与刻经
一 西北地区的佛教美术
壁画 龟兹时期 克孜尔石窟 新疆拜城
一 西北地区的佛教美术
鄯善(楼兰)佛寺壁画 新疆若羌米兰地区 3—4世纪
一 西北地区的佛教美术
拜城孜尔石窟 龟兹 4世纪至7、8世纪
一 西北地区的佛教美术
莫高窟
一 西北地区的佛教美术
莫高窟268窟 北凉或北魏 甘肃敦煌
一 西北地区的佛教美术
二 皇室支持下北方佛教美术的兴盛
云冈石窟第6窟 北魏 山西大同西郊武周山

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

• 徐显秀墓壁画生动展现了北齐达官显贵 丰富豪华的生活场景,准确地反映了各 色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对于北齐社会 历史文化的研究,是极为难得的视觉形 象史资料,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和解析 空间 。
木板漆绘——司马金龙墓漆屏风
• 司马金龙墓位于山西大同城东南7.5公里处的石家寨村 西南。墓主人司马金龙原为晋皇族后裔。墓葬规模较 大,除出土大批陶俑、石雕柱础、石棺床及生活器具 外,尤以制作精美的木板漆画著名,被视作珍贵的古 代绘画实物。 • 漆屏风画的出土,弥补了北魏前期绘画实物的空缺, 画法上与传为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酷似,亦与 传为初唐阎立本的《古帝王图》之间有着承继关系。 此外漆画上的题榜,较典型地反映出汉隶向唐楷演变 中的魏书发展面貌,字体圆润俊秀、气势疏朗,是不 可多得的北魏墨书真迹。
二、魏晋南北朝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主要有:
• 佛教壁画---- 包括石窟壁画、寺庙壁画 • 墓室壁画---- 包括墓室壁画、拼镶砖画
1、佛教石窟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帝王的提倡,佛教传 播十分迅速,随之而来的大量寺院的兴建和石 窟造像的流行,使佛教壁画逐渐成为绘画艺术 的主流。 • 我国古代自佛教传入以后,便出现了佛教题 材的绘画。佛教画的形式除了画在绢帛上的卷轴 形式而外,更大量的是画在寺庙、石窟墙壁上的 壁画。保存到今天的几乎全是石窟壁画。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 处 。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 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 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 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 石窟中是罕见的。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大学美术鉴赏》气韵生动——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

《大学美术鉴赏》气韵生动——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

所谓摹本,就是后人根据原来的底本描摹而成的作品。尽管这样,由于
这些摹本都是由唐宋时期的人绘制,它们还是比较忠实地反映出原作
的面貌。
《女史箴图卷》
顾恺之的另一件名作《洛神赋图》,则不再有道德说教的意味,反是平 添了不少哀婉动人的浪漫情愫。《洛神赋》曹植的一篇文章,描写他 在洛水河边,看到美丽的洛神,与之产生爱慕之情,但终因人神有别,不得 不含恨离别的故事。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印度。其基本教义认为,一切幻象皆 空,人世终究是痛苦的,人只有消灭自己的各种欲望,才能跳出永无休止 的生死轮回,达到澄明的涅之境。佛教在汉明帝时期传入我国。最初 ,它是与道教含混地糅杂在一起的,填充中国人对于永生乐土的想象 。
到公元7世纪,中国已成为以佛教为主的国家,数以千计的寺院遍布全国 。石窟寺尤其表现出人们对新宗教的热忱。艺术家在洞窟石壁上雕刻 、绘制了大量令人惊叹的造像和壁画。
面对以伦理纲常为基础的儒家秩序越来越趋向于只剩下陈腐造作、虚 伪拘泥的形式。这种精神接近于老、庄的道家思想,将外表的潇洒飘 逸、清俊通脱与内在的智慧、忧伤相结合。这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魏 晋风度。
这里介绍的东晋砖画——《竹林七贤 与荣启期》, 表现了当时风流名士的 典型形象。“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 的七位文人,他们是:阮籍、嵇康、王 戎、山涛、向秀、刘伶、阮咸。
它保存了大约一千年的绘画资料,真不愧 为“艺术的宝库”。其早期壁画主要描绘 佛祖释迦牟尼的前生如何忍辱牺牲、舍己 为人的故事。其中一幅画面非常美丽,它 描述的是鹿王的故事。
二、名士风流
动荡、混乱的时代,有些人信仰宗教,而有些人则寻求自我的解放。尤 其是那些受过良好教养的文士,经历了从东汉末期开始的党锢之争,又 遭遇了政权更迭带来的杀戮猜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3.4 第三章 第四节 中外美术交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3.4 第三章 第四节 中外美术交流
术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6.如何理解?
一 入华粟特人的墓葬美术
石堂四臂守护神像 北周 石堂底座长250厘米 宽88厘米 陕西西安井上村史君墓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一 入华粟特人的墓葬美术
陕西西安井上村凉州萨保史君墓 北周大象二年(580)
一 入华粟特人的墓葬美术
陕西西安井上村凉州萨保史君墓石椁 北周大象二年(580)
一 入华粟特人的墓葬美术
一 入华粟特人的墓葬美术
北周康业墓石床围屏线刻图
一 入华粟特人的墓葬美术
康业墓石床围屏线刻图 自南而北第一、第二幅
一 入华粟特人的墓葬美术
彩绘贴金石床 北周 长228厘米 宽103厘米 通高117厘米 陕西西安炕底寨安伽墓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一 入华粟特人的墓葬美术
彩绘贴金石床围屏(局部)
鎏金银胡瓶 北朝 高37.5厘米 腹径12.8厘米 宁夏固原深沟北周李贤墓出土 固原博物馆藏
二 亚欧交通与丝绸、玻璃器、金银器的传播
5
二 亚欧交通与丝绸、玻璃器、金银器的传播
萨珊玻璃碗 北朝 宁夏固原深沟北周李贤墓出土
二 亚欧交通与丝绸、玻璃器、金银器的传播
鸭形玻璃水注 十六国 北燕 长20.5厘米 腹径5.2厘米 辽宁北票冯素弗墓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二 亚欧交通与丝绸、玻璃器、金银器的传播
侈口玻璃杯 十六国 北燕 口径9.4厘米 高8.8厘米 辽宁北票冯素弗墓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二 亚欧交通与丝绸、玻璃器、金银器的传播
玻璃碗 十六国 北燕 口径13厘米 底径4.4厘米 高4.3厘米 重100克 辽宁北票冯素弗墓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二 亚欧交通与丝绸、玻璃器、金银器的传播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工艺美术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工艺美术史

鸡嘴壶
盘口壶
吴永安三年青瓷魂瓶 公元260年,故宫博物院收藏。 罐上半部用堆塑的手法表现丧葬的场面。
名称:西晋狮形器 年代:西晋 质地:陶
白瓷、青瓷、黑瓷的对比
品种 白瓷 青瓷 黑瓷 釉色 无色 淡绿、青 绿、黄褐 黑褐、黑 透明度 高 较高到低 低 胎色 白 灰白、灰 紫红、褐
第三节 染织工艺
第六节 雕刻工艺
1. 特点:对秦汉传统的陵墓石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2. 代表:陵墓雕塑和佛教雕塑。
这一时期装饰艺术的进步与发展,表现在: 一为装饰手法方面,即雕刻工艺的进步和雕刻在 建筑领域的大量运用; 二是装饰纹样的增多,尤其是佛教题材和佛教纹 样的普遍运用。
一、陵墓石兽雕刻:
1. 风格:继承汉代雄浑古朴的风格,造型圆浑雄健而颇有体积感, 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齿露,目含凶光,腹部两侧刻有双翼, 四足前后交错,利爪毕现,纵步若飞,神态威猛庄严。 2. 代表:丹阳的天禄、麒麟,造型极为俊美,装饰繁复。多用圆 刀法,圆雕、浮雕和线雕综合运用。
6. 特点:造型确立装饰愈加明显,用各种各样的“花形 金饰”,各种吉祥文字作装饰。装饰工艺向多元化发 展,为唐代金银器的成熟和繁荣作准备。
7. 纹样:对异域美术品或装饰手法进行仿制,出现了大角 鹿纹样、走狮纹样等。
北齐鎏金龙
第五节 漆器工艺
漆器工艺
1、由于战争混乱,这一时期的漆器已不如汉代那样发 达。同时,由于 陶瓷生产发展很快,许多生活用品都 可以用陶瓷代替,因此漆器的生产就相对减少。但漆 器制作技术方面仍是向前发展的。 2、漆器工艺:夹纻造像、斑漆、绿沉漆。
龙虎镜
兽形生肖镜
浙江绍兴的铜镜,多采用浮雕的手法,表现立体的效果, 题材多为人神车马、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等。

优选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史

优选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史
10.对于绘画的深入研究,导致出现厂专门件的绘画理论著 作.表达了人们对绘画艺术的日益丰富、细微的认识.
11.陶瓷工艺美术中的青釉瓷器以其艺术上的成熟、完美而在陶 瓷史上开创了全新的发展前景,成为唐宋青瓷的先驱。
第一节 绘画
1 墓室壁画 2 工艺性绘画 3 石窟壁画 4 画家与传世作品
古贤列女古贤图漆屏风 人物一墨线勾描,某些 地方涂色。线描工细流 畅,与顾恺之之“春蚕吐 丝”的画风十分接近,其 他如构图、形象、衣饰 也与《女史箴图》、 《列女仁智图》多有相似, 反映了南北朝艺术交流、 影响的史实
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局部) 北魏
顾恺之
顾恺之在艺术创作上的突出成就表现在他极为重视人物内在的 思想感情与性格风度,可以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特征和个 性。他为建康瓦棺寺作的壁画《维摩诘像》,人物容貌清赢, 神态忘言,正是一代穷心玄理、心远神宁的名士的深刻写照。
集安发现20余座壁画墓,可分三期:早中、期约为 4世纪中期至6世纪早期,晚期约为6世纪中期。
特点:有明显的汉文化色彩,有不断融入本民族的 风尚习俗、审美情趣。
第一节 绘画
二、工艺性绘画
东晋宴乐图漆盘(南昌出土)
表现的是商山四皓。画面构图、人物姿态、 线条与南朝墓中的竹林七贤的描绘有些相似 之处。
山西太原娄睿墓壁画(局部) 北齐
北齐屏风式树下人物
以屏风形式出现的 山石、树木、人物 画面是当时流行的 隐逸题材。
3.高句丽墓室壁画
集中分布于吉林集安和朝鲜平壤附近
时代公元4世纪延续至6世纪中期,相当于东晋十六 国的至北朝的晚期
平壤东寿墓体现出中国辽东地区壁画墓直接的传承 关系
校书图(宋摹本局部) 可能为杨子华首创 北齐
中国美术也对邻近地区、民族的美术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3.一部分出身于上流社会的知识分子积极参加了绘画和雕塑的

魏晋南北朝美术

魏晋南北朝美术

魏晋南北朝美术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动荡战乱的时代(除了西晋的短暂安定,其它时间战争不断),但正是这样一个动乱年代,美术却异常繁盛,并在书法、绘画、建筑等诸多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特质,对以后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指向性的作用。

对此阶段美术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北方士族和民众大量迁移至长江流域,对南方经济文化起着促进作用,南方相对的稳定使其经济势力繁盛起来。

北魏统一北方后,特别是孝文帝采取汉化的进步措施以来,经济,文化也有了发展。

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内的经济、文化势力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为强盛的唐朝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魏晋发展了汉末的察举制度而形成了曹魏的九品官人制度,进一步确立了高门士族的特权(高品无寒门)。

士族的思想、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学、艺术,反映在美术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书法,当时最出色的书法家都是士族出身,是显示门第高贵、互相竞比的产物,也利于把书写从纯粹的实用功能中解放出来。

在思想意识上,此阶段冲破了汉末腐朽的经学束缚——产生了玄学,是对儒家束缚的反动,崇尚黄、老之学,以老庄思想为主旨的一种哲学思想,被称为继先秦诸子百家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玄学的发展促进了逻辑思辩与理论探索。

在美术理论方面产生了重要的著作如谢赫、宗炳、王微等人,奠定了中国绘画的理论基础,而人物、山水画也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得以发展。

另在宗教方面,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南北朝时期被统治者利用(虽然有三武灭佛的挫折,但在绝大部分时间里被当作国教,梁武帝三次舍身同泰寺)。

佛教的传播、中西文化的交流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反映在美术上就是大量寺院的兴建和佛教美术的盛行,推动了建筑、绘画、雕塑的发展。

第一讲: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两汉大兴碑刻之风至汉末建安十年(206)被魏武帝曹操明令禁止,“以天下雕蔽,禁立碑。

”咸宁四年(278),西晋武帝司马炎又下诏:“碑表私美,兴长虚伪,莫大于此,一禁断之。

”所以从汉末到两晋到南朝,碑刻甚少,比较著名的如三国魏:《上尊号碑》(《百官劝进表》)、《受禅表》、《正始石经》(三体石经)、《范式碑》、《曹真碑》等;吴碑四种:《天发神谶》奇伟惊世、《禅国山碑》浑劲无伦、《谷朗碑》古厚、《葛府君》尤为正书鼻祖;西晋:《任城太守孙夫人碑》、《太公吕望表》、《左棻墓志》等;东晋《璺宝子》、《好大王》及谢鲲、王兴之夫妇墓志等;南朝:宋之《璺龙颜》(与《璺宝子》合称二璺,西南名碑)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梁之《瘗鹤铭》(或谓陶弘景,或谓顾况)、《萧憺碑》(贝义渊书)在江苏南京,端严遒劲,如长枪大戟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

第曹 植 守
九望 洛
幕水 , 夜 不 能 寐
第曹 植 告
十别 洛
幕水 畔 , 依 依 不 舍 , 回 头 张 望
《洛神赋图》中的“中国美学”经典样式
人困马乏
“王侯摊”
烛台夜景
神鬼加持 回头告别
时光流逝
中国长卷画独有的美学:不 是在看一张照片,而是像电 影一样在了解一个故事。
二维的图像,三维的空间,四维的时光流逝
射猎图(局部)
敦煌壁画是画家对文化大融合的贡献
莫高窟唐代菩萨像
西方净土变(局部) 唐 壁画 敦煌217窟
“净土”指干净的国土,“幸福的地方”
书法成就
东晋是行书,草书的成熟期。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写简 易、流畅的字体,结构近于楷书的叫“行楷”,近于草书叫“行草”。
“天下第一行书”
流觞曲水
《洛神赋图》
“四体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 写照,正在阿堵之中。”
“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女史箴图》(唐摹本,局部)绢本设色,卷,东晋,顾恺之 长348.2,宽24.8 伦敦大英博物馆
顾恺之深刻意识到眼睛对于刻 画人物精神气质的重要性,在 他的人物画中,总是强调传神。
第曹 植
一告 别
幕哥 哥
, 离 开 京 师
画家与画论
曹不兴:“误点成蝇”, “画佛之祖”
顾恺之
《论画》、《画云台山记》 “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观点
张僧繇:佛像画家, “张家样”古代寺庙壁 画影响较大的样式
卫协:注重人物 神情的刻画
陆探微“穷理尽兴, 事绝言象,包前孕 后,古今独立”
谢赫“六法”的出现产生了影响,
对中国画创作及理论发展也有很 大程度的影响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概述
六朝是我国绘画艺术的初步成熟阶段。人物画已达 到成熟,并涌现出一批各具风范的名家。如东晋的 顾恺之、刘宋的陆探微、南齐的张僧繇、北齐的杨 子华和曹仲达等。题材范围有所扩大,除服务政教 和宣扬佛教的内容外,还有流行与文艺佳篇相配合 的故事画、描绘现实生活的风格画等。表现能力有 较大提高,由简略变为精微,造型准确,注意传神, 甚至六法备赅。风格也趋多样,名家各具个人特色, 如唐· 张怀瓘评:“象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 陆(陆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历 代名画记》)自此山水画开始成为独立画科,然尚 未成熟
卫协继,从曹师,风格变,富巧思; 用笔健,北风诗,东晋时,名画师。 西晋时的卫协被谢赫评为“古画皆略,至(卫)协始 精”,他是使绘画技巧空前提高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性质 的画家。卫协,西晋著名画家,师法三国吴曹不兴,擅 绘神仙、佛像和人物故事,曾作大小《列女》,以及 《上林苑》、《北风诗》等图。描法细如蛛丝,尤工人 物点睛,顾恺之受其影响,赞卫协的作品“伟而有情 势”,“巧密于情思”。南朝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 评云:“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六法之中,跆为兼 善。虽不该备形似,颇得壮气。”和曹不兴比较,卫协 有显著提高。由此可知。曹不兴的画和汉壁画接近,线 条粗扩,气魄雄健,注意人物的大体动态,不重视细部 描写,而卫协改变了这种风格,比较精工细密。所以顾 恺之评其《北风诗》卷画“巧密而精思”。这正是由民 间的豪迈风格向士大夫画家的精思巧密风格的过度。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曹不兴 《维摩诘图》、《释迦牟尼说法图》
卫协 《列女》,以及《上林苑》、《北风诗》
戴 逵 《竹林七贤图》、《高士图
1. “佛画祖师” 曹不兴与卫协
名画家,曹不兴,画人物,气势雄; 用丝绢,五丈盈,大笔挥,显才能。 吴主命,画屏风,误落墨,绘苍蝇; 龙虎马。技艺精,与皇严,八绝称。 曹不兴。一作弗兴,吴兴(今属浙江)人,为三国时民国画家。是一位了不 起的人物画家,也是最早接受两域佛画影响的画家。他能在50尺长的丝绢上 画大幅人像,心敏手捷,一挥而就,头身四肢都合比例。又擅画龙、虎、马; 在吴地与皇象善书,严武善奕等,世称“八绝”。相传孙权命他画屏风、误 落墨点,因绘成蝇,孙权以为真蝇,用手弹上,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孙权 赤乌元年(228年)冬十月,孙权游青溪,看到一条赤龙由天而降,凌波而行。 因此,便让曹不兴绘其形状。因绘得成功而得到孙权的赞赏,到宋文帝时, 还常用这条赤龙求雨。当时大臣谢赫在秘阁中见到了曹不兴所画的龙头,还 自认为是真龙降临。可见其画作之妙南朝谢赫在秘阁中只见不兴所画的一个 龙头。列入《古画品录》,并评云:“观其风骨,名岂虚战!”曹不兴是文 献记载中知名最早的佛像画家。佛教在东汉时候传入中国,但主要在中原地 区,到三国时,由僧人支谦和康僧会先后传人江南。相传康僧会远游至吴, 孙权为之建造建初寺,并令之设像行道。曹不兴看到西方佛像,便据以绘之, 由此,佛像便盛传天下。这是中国佛像绘画最早的作品,曹不兴也成为我国 最早的佛像画家。

魏晋南北朝美术

魏晋南北朝美术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 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 一,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 。这里有一条伊水,河两岸 是香山和龙门山。自北魏至 晚唐的四百余年间,古代匠 师在这两座山上凿窟建寺, 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 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南北 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 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 题记和碑刻3600余件。奉 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 个窟,长宽各30米。
一、石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敦煌鸣沙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 云岗石窟开凿于北魏 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 465年),距今已有1500 多年的历史。前后用了约 30年的时间才基本上完成 了这个浩大的艺术工程。 整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 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 窟53个,大小造像 51000多个。石窟雕刻的 题材内容,基本上是佛像 和佛教故事 。
中国佛教石窟和一般的寺庙不但在形制上与功能上都有所不 同,而且还在浮雕、塑像、彩画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资 料,在历史上和艺术上都是非常宝贵的。 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为: 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托; 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长; 5)除石窟本身以外,其在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 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 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 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的 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 流域。
从北魏至隋唐,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修筑 了许多大石窟,唐代以后逐渐减少

中外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中外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一部分画家摆脱社会功能论的束缚,直接取材于 文学作品。山水画也从人物画背景中脱离出来,成为 独立画种。以顾恺之为代表的画家普遍重视对人物传 神的表现,追求个性气质。
古代第一批确有历史记载而在当时又以绘画著 称的画家出现在魏晋。
A
3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在经济、文化、 社会领域发生重要变动的时代。
军阀割据一方,战乱不已,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 常尖锐。这一时代又是民族和文化重新打散、整合的时 代。汉末三国鼎立的局面短期统一于西晋政权,随后的 “八王之乱”导致西晋王室的南迁和北方、西北少数民 族进入中原建立国家,形成南北割据的格局。
A
16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3、南朝绘画
陆探微、张僧繇
陆探微,南朝宋画家,吴(今江苏苏州)人,擅画肖 像人物。 “秀骨清象”,这种清秀瘦削之美也是人物 内在的清刚、峭拔、智慧超脱的品质的体现,常见于 佛教形象中。
张僧繇是南朝梁画家,吴中(今苏州)人,他是宗 教绘画的高手,唐代画论家张怀璀说:“像人之美, 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 这种样式被后世奉为楷模,称为“张家样”。
宗教艺术的发达是中国美术史的主要特征,魏晋 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美术创作异常活跃。在这个过程 中,体现了民族艺术的强大生命力和包容性。
A
2
中外美术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3.1 第三章 第一节 北方城市的发展与美术的变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3.1 第三章 第一节 北方城市的发展与美术的变化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熙平(516—517)中灵太后胡氏在城内太社以西所起永宁寺塔基遗址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洛阳伽蓝记》卷一:“举高九十 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 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
永宁寺塔 楼阁式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神龟二年(518)八月,灵太后登永宁寺塔,“远存瞩眺,周见山河”。 (《魏书·崔光传》) 崔光上表谏止:“为人子者,不登高,不临深”外,又说“今虽容像未 建,已为神明之宅。”“宝塔高华,堪室千万,唯盛言香花礼拜,岂有登 上之义?”“因其所眄,增发嬉笑。未能级级加虔,步步崇慎,徒使京邑 士女,公私凑集。上行下从,理势以然,迄于无穷,岂长世竞慕一登而可 抑断哉?”(《魏书·崔光传》) “视宫内如掌中,临京师若家庭。”(《洛阳伽蓝记》卷一)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邺南城平面图 东魏北齐 河北临漳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西汉长安城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东汉雒阳城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金虎台遗址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北魏平城宫殿遗址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北魏平城明堂遗址平面图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北魏洛阳城遗址平面图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第一节 北方城市的发展与美术的变化
一、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二、家具与器物 三、墓葬美术的新格局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曹魏邺城(邺北城)平面图 河北临漳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邺(北)城平面复原图 曹魏十六国 河北临漳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洛阳城平面复原图 北魏后期 河南洛阳东郊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东魏北齐邺城(邺南城) 遗址平面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家具与器物
传北齐杨子华《校书图》绘高足大床
二 家具与器物
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出土漆盘
二 家具与器物
黄釉绿彩四系罐 北齐武平七年(576) 濮阳李云墓出土
二 家具与器物
青瓷莲花尊 高70厘米 河北景县北齐封子绘墓(565)出土
二 家具与器物
北齐范粹墓(575) 黄釉乐舞纹瓷扁壶
三 墓葬美术的新格局
墓室结构示意图 曹魏 甘肃酒泉丁家闸5号墓
三 墓葬美术的新格局
车马骑吏 壁画 西晋 甘肃嘉峪关新城7号墓
三 墓葬美术的新格局
墓主像 墓壁画 北魏 山西大同沙岭北魏破多罗氏父母合葬
三 墓葬美术的新格局
孝子图 石棺 北魏 河南洛阳出土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磁县北齐湾漳墓
三 墓葬美术的新格局
墓葬结构示意图 北齐 河北磁县湾漳壁画墓
三 墓葬美术的新格局
山西太原王郭村武平元年(570)娄叡墓
三 墓葬美术的新格局
鞍马行列 壁画 北齐 山西太原娄叡墓 山西博物院藏
三 墓葬美术的新格局
太原王家峰北齐武平二年(571)司空武安王徐显秀墓
三 墓葬美术的新格局
墓主像 壁画 北齐 山西太原王家峰徐显秀墓
三 墓葬美术的新格局
墓主像 壁画 北齐 山东临朐崔芬墓
三 墓葬美术的新格局
铜奔马 西晋 高34.5厘米 长45厘米 甘肃武威雷台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三 墓葬美术的新格局
横野将军甄官住簿宁想石室 北魏孝昌三年(527) 洛阳出土 波士顿美术馆藏
三 墓葬美术的新格局
安阳固岸东魏武定六年墓(548)
北魏洛阳城宫城平面图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北魏洛阳宫城阊阖门遗址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阊阖门遗址平面图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阊阖门遗址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北魏洛阳金墉城遗址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魏书·释老志》载任城王澄奏书:“今之僧寺,无处不有。或比满城邑之 中,或连溢屠沽之肆,或三五少僧,共为一寺。梵唱屠音,连檐接响。像塔 缠于腥臊,性灵没于嗜欲。真伪混居,往来纷杂。下司因习而莫非,僧曹对 制而不问。其于污染真行,尘秽练僧。熏莸同器,不亦甚欤!”(《魏书· 释老志》,第3045页)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第一节 北方城市的发展与美术的变化
一、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二、家具与器物 三、墓葬美术的新格局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曹魏邺城(邺北城)平面图 河北临漳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邺(北)城平面复原图 曹魏十六国 河北临漳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洛阳城平面复原图 北魏后期 河南洛阳东郊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东魏北齐邺城(邺南城) 遗址平面图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邺南城朱明门遗址平面图
二 家具与器物
列女孝子图漆画木屏风 北魏 高81.5厘米 宽40.5厘米 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二 家具与器物
镶宝石镂空金器 北齐 残长15厘米 山西太原王郭村娄叡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邺南城平面图 东魏北齐 河北临漳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西汉长安城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东汉雒阳城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金虎台遗址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北魏平城宫殿遗址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北魏平城明堂遗址平面图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北魏洛阳城遗址平面图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熙平(516—517)中灵太后胡氏在城内太社以西所起永宁寺塔基遗址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洛阳伽蓝记》卷一:“举高九十 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 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
永宁寺塔 楼阁式
一 都城与建筑的新发展
神龟二年(518)八月,灵太后登永宁寺塔,“远存瞩眺,周见山河”。 (《魏书·崔光传》) 崔光上表谏止:“为人子者,不登高,不临深”外,又说“今虽容像未 建,已为神明之宅。”“宝塔高华,堪室千万,唯盛言香花礼拜,岂有登 上之义?”“因其所眄,增发嬉笑。未能级级加虔,步步崇慎,徒使京邑 士女,公私凑集。上行下从,理势以然,迄于无穷,岂长世竞慕一登而可 抑断哉?”(《魏书·崔光传》) “视宫内如掌中,临京师若家庭。”(《洛阳伽蓝记》卷一)
三 墓葬美术的新格局
洛阳北向阳村北魏孝昌二年(526) 江阳王元乂墓
三 墓葬美术的新格局
北周李贤墓陶武士俑 北齐娄叡墓陶武士俑
三 墓葬美术的新格局
墓 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