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诊疗方案201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泄泻诊疗方案

(2012版)

一.病名

中医病名:泄泻病

西医病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致脾失健运,传导失司,以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二.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西医腹泻病临床及病因学分型,明确相关的西医疾病,执行现行公认诊断标准。功能性肠病参照罗马III相关标准(见附表)。

诊断依据

⑴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可伴腹胀腹痛等症。

⑵急性暴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

⑶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⑷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⑸大便常规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大便培养致病菌阳性或阴性。

⑹必要时作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肠镜检查。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症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ZY/T001.9-001.9-94)制订。

⑴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便质稀溏或呈水样便,大便量增加。

⑵症状持续1天以上。

证候分类

⑴寒湿困脾: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畏寒食少。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⑵肠道湿热: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可伴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⑶食滞胃肠:腹满胀痛,大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纳呆,嗳腐吞酸。舌苔垢或厚腻,脉滑。

⑷肝郁脾虚:腹痛肠鸣泄泻,每因情志不畅而发,泻后痛缓。大便时溏时泄,饮食稍有不慎即发或加重,伴有神疲乏力。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⑸肾阳虚衰: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脐腹冷痛,喜暖,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三.中医治疗方案

1.理法方药(穴)

理: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传导失司,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因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为阴邪,易困脾阳,脾受湿困,运化不健,可夹寒、夹热、夹滞。

法:治疗大法为运脾化湿。

方药(穴):辩证选方(穴)遣药。

2.中药治疗(中药、中成药应用)

2.1中成药治疗

中成药:寒湿困脾可选藿香正气胶囊,肠道湿热可选用香连丸等清热化湿中成药;脾胃虚弱可选用参苓白术丸等健脾化湿类中成药;食滞胃肠可选保和丸,肾阳虚衰可选四神丸。

2.2汤剂辨证分型治疗

⑴寒湿困脾

治则:散寒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大腹皮10g,白芷l0 g,紫苏9g,茯苓10 g,制半夏l0 g,白术10 g,陈皮l0 g,厚朴9 g,姜汁、苦桔梗各10 g,藿香10 g,甘草6 g。)

⑵肠道湿热

治则: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15 g、甘草6 g、黄芩9 g、黄连4 g。)

⑶食滞胃肠:

治则:消食导滞

方药:枳实导滞丸合保和丸加减。(生大黄后下9 g、枳实10 g、神曲12 g、茯苓10 g、黄芩10 g、黄连4 g、白术10 g、泽泻6 g、连翘9 g、鸡内金l0g,焦山楂20 g、莱菔子

6 g。)

⑷肝郁脾虚

治则: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合四君子汤或六君子汤加减。(炒党参15g、炒白术10 g、茯苓15g、白芍药10 g、陈皮9 g、防风10 g、炙甘草6 g、炒枳实6g,炒柴胡10 g。)

⑸肾阳虚衰

治则: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合理中丸加减。(肉豆蔻6 g、补骨脂12 g、五味子4 g、吴茱萸6 g。)3.针灸治疗(中医特色疗法----针灸治疗)

3.1器械选择:

应用华佗牌28号1.5寸针灸针。消毒棉棒、75%医用酒精

3.2体位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不同,患者采取平卧、侧卧、半卧位

3.3消毒:

医者手指及施术部位作常规消毒。

3.4辩证选穴

针刺足三里、天枢、大肠俞、止泻等穴;虚寒者可艾灸足三里、大肠俞等穴;耳针取大肠、小肠、神门、交感等穴。

推拿:从承山穴往上推至委中,点按承山穴。

4.护理

卧床休息,安定情绪,起居有常,发作时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避免牛奶:乳制品、生冷油腻和粗纤维之品,注意饮食卫生。

四.疗效评定

⑴临床痊愈:大便次数、量及性状恢复正常,伴随症状及体征消失,与泄泻相关的

西医疾病理化检查正常。

⑵显效:大便次数每日2-3次,近似成形,或便溏每日仅一次,伴随症状及体征较前减少70%以上。与泄泻相关的西医疾病理化检查复查显著改善。

⑶有效:大便次数和质有改善,伴随症状及体征较前减少35%以上,与泄泻相关的西医疾病理化检查复查有所改善。

⑷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五.中医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

本年度收治泄泻病人急性病人30例,慢性泄泻病人55例,其中诊断为IBS者15例,证型分布上急性者以寒湿困脾及肠道湿热为多,慢性者尤其IBS以肝郁脾虚型为多,在2011年诊疗方案基础上,临证观察发现急性腹泻季节性较强,尤其我市地处江南水乡,土薄水浅,夏季梅雨季节患泄泻者多,治疗予芳香化湿及清热利湿多可取效,所占比例少,慢性腹泻者居多,病情反复及复发仍为治疗重点及难点,有些为抗生素相关引起的腹泻,病情反复,单一中药有时效果不理想,故需加强综合治疗,同时加强辩证用药的精准、合理。

泄泻2012年诊疗方案优化总结

一.疗效分析、评价、难点分析

本年度收治了40例。在2011年诊疗方案基础上,临床观察下来,典型的病案较少,如在寒湿困脾证中又兼夹热邪,或者说存在寒湿入里化热倾向,如在肝郁脾虚证中夹杂湿热,治疗颇为棘手,亦是难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并不是一味按照证型原方不动,如不动则失去中医药的灵活性、失去了整体观念,而是有所加减,但并不违背辩证的主次,只要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优势。

二.拟解决措施和思路

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治疗泄泻的作用,并使其疗效优势得到更好的提高,本专科拟提出如下解决措施和思路:

1.辛温、苦寒并用:辛能散、苦能燥,寒胜热,在寒热错中泄泻中可以辛温、苦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