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十四五”国规教材《数学 基础模块》上册 1.2集合的表示法.docx[3页]
教具准备:PPT
教学环节:
意图
复备
一、复习引入
前面学习了集合的有关内容,下面试着来回忆以下知识点:
1.集合的概念.
2.元素的性质.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4.元素与集合之间有属于或不属于的关系.
完成下面的问题:
用适当的符号“ ”或“ ”填空:
(1) 0N;(2)2.4Z;(3) Q;
解:
(1) -2=0的根为 , ,
列举法: ;
描述法: .
(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列举法:
描述法:{ |10<x<20}.
四、强化练习
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x+4=0的解集;
(2)不等式2x-5>3的解集;
(3)大于2且小于10的奇数组成的集合;
(4)不大于6的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
解:(1){−4}; (2){x|x>4};
(3) {3,5,7,9};(4) {x|x≤6}
五、课堂小结
巩固新知
深入理解列举法和描述法,突破学习重难点。感受同一集合的两种不同表示法。
巩固今天的新知识
作业:P9,习题二
板书设计:
课题2 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内容: 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目标:
1.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2.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分类思维和有序思维,从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3.感受利用数学知识描述和研究实际问题的乐趣,激发学好数学课程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集合的表示法
难点: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1)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用花括号括起来的方法.如小于5的自然数所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第1章《集合》知识点小结
(3)
(2)运算性质: ① A B B A ② (A B) C A (B C) ③ A A A ④ A A ⑤ 若A B,则A B A,反之也成立.
知识清单 ——————————————————————————
2.并集(“取全部”)
(1)定义:给定两个集合A,B,把它们所有的元素合并在一起构成的集合叫作A 与B的并集,记作 A B ,读作“A并B”,即 A B {x x A或xB}
知识清单
知识清单
一.集合的概念
1.集合的概念: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 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 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 集).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表示;
2.元素: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合 的元素,一般用小字字母a,b,c...表示;
知识清单
3.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1)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互不相同; (3)无序性:集合中元素之间不考虑顺序关系.
(3)空 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记作
知识清单
6.实数的分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整数
正整0 数自然数
实数
有理数
负整数
分数
正分数 负分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知识清单
7.常用数集的记法:
集合名 称
记法
实数 集
R
有理数 集
Q
整数 集
知识清单
2.性质描述法 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
(把集合中元素的公共特征描述出来,按一定格式 写在括号里)
形式: A {x I | P(x)}其中竖线前的x叫集合的
中职教育-数学(基础模块)上册课件:第一章.ppt
2.真子集 如果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并且A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 于B,那么集合B称为集合A的真子集,记作B A(或 A B ), 读作“B真包含于A”(或“A真包含B”). 易知,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当集合B是集合A的真 子集时,可用图1-1直观地 表示.两条封闭曲线的内 部分别表示集合A、B.
自然数集
正整数集 常
用 数
整数集
集
有理数集
实数集
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称为自然数集,记作N; 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正整数集,记作 N ; 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整数集,记作Z; 所有有理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有理数集,记作Q; 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实数集,记作R.
给定一个集合A,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 作a A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 A .
一个集合可以包含有限个元素,也可以包含无限个元素.我 们把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称为有限集,如方程x2 9 0 的解 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称为无限集,如N,N, Z,Q,R等.
特别地,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记作 .例如, 方程 x2 1 0 在实数范围内的解集就是空集.
例1 下列对象能否组成一个集合? (1)所有短发的女生; (2)小于10的正奇数; (3)方程x2-9=0的所有解; (4)不等式x-7>0的所有解.
所以这个集合可以表示为
x | x 3,且x 2k 1,k Z .
(2)解不等式3x 1 0 得 x 1 ,所以该不等式的解
3
集为
x | x
.1
3
(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可表示为(x ,y) ,因此直线 y 2x 1上的点组成的集合为
(x ,y) | y 2x 1.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对于一个集合A,由属于全集U 但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组成的集
合,叫做集合A的补集。记作 CuA。
命题与逻辑连接词
命题
能够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02
逻辑连接词
用来表示命题之间关系的词语,如“ 如果…那么…”、“且”、“或”、“ 非”。
01
03
充分条件
如果命题P成立,可以推出命题Q成立 ,那么称P是Q的充分条件。
函数的表示法
函数通常可以用解析式、 图像和表格等方式来表示 。
函数的性质
包括奇偶性、单调性、周 期性等。
常见函数
01
02
03
04
一次函数
形式为y=kx+b,其中k、b为 常数,k≠0。
反比例函数
形式为y=k/x,其中k为常数 ,k≠0。
幂函数
形式为y=x^n,其中n为常数 。
对数函数
形式为y=log(a)x,其中a为 常数,a>0且a≠1。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等差数列
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 个常数的数列。
公差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
通项公式
$a_n=a_1+(n-1)d$
等比数列
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 的数列。
公比
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
通项公式
$a_n=a_1r^{n-1}$
数列的应用
充要条件
如果命题P成立,可以推出命题Q成立 ,并且命题Q成立,也可以推出命题P 成立,那么称P是Q的充要条件。
05
04
必要条件
如果命题Q成立,可以推出命题P成立 ,那么称Q是P的必要条件。
02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知识点归纳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知识点归纳一、集合集合是由若干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元素组成的。
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描述法和集合的图示法。
二、集合的运算1. 并集:若A、B是两个集合,A∪B={x|x∈A 或x∈B},读作“A并B”,表示由A和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
2. 交集:若A、B是两个集合,A∩B={x|x∈A 且x∈B},读作“A交B”,表示既属于A又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3. 补集:设U是一个集合,A是U的一个子集,由U中所有不属于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的补集,记作A的·,A'={x|x∈U 且 x∉A}。
三、函数函数是一种对应关系,每一个自变量对应唯一的因变量。
函数的表示方法有:映射图、用公式表示和用表格表示。
四、函数的性质1. 有界性:有上界和下界。
2. 单调性:增函数、减函数和常函数。
3. 奇偶性:奇函数和偶函数。
4. 周期性:以T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五、一元二次方程1.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判别式Δ=b²-4ac,若Δ>0,解为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若Δ=0,解为两个相等的实数;若Δ<0,无实根。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x=(-b±√Δ)/2a。
3.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性质,与根有关的因式分解。
六、统计1.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分析,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2. 统计数据的均值、中位数、众数和四分位数。
3. 离均差、方差以及标准差的计算和应用。
七、概率1.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2. 事件的概率计算,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
3. 概率的加法定理和乘法定理。
以上是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的知识点归纳。
在学习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并能够扎实地掌握各种特定概念和解题方法。
只有在建立扎实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掌握了这些数学基础知识,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方法,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第一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理解集合的含义及集合中元素的特点。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教学内容: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集合的性质与运算。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集合的定义,展示不同类型的集合及其表示方法。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集合的性质与运算。
1.2 集合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集合之间的大小关系,包括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教学内容: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集合关系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图形展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2. 讲解与演示:讲解集合之间的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概念。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集合关系的应用。
第二章:函数2.1 函数的概念教学目标:理解函数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掌握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等。
教学内容: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函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函数的定义,展示不同类型的函数及其表示方法。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函数的性质。
2.2 函数的图像教学目标:理解函数图像的特点及绘制方法。
学会利用函数图像分析函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函数图像的特点。
绘制函数图像的方法。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实例展示函数图像的特点。
2. 讲解与演示:讲解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展示不同类型函数的图像。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函数图像的应用。
第三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3.1 不等式的概念教学目标:理解不等式的定义及其性质。
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内容:不等式的定义与性质。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不等式的定义,展示不等式的性质。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第一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2. 集合的表示方法3.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教学步骤】1. 引入集合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结合实例进行演示和练习。
【课后作业】1. 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真假。
(1)集合{1, 2, 3} 包含元素1, 2, 3。
(2)集合{1, 2, 3} 和集合{3, 4, 5} 的交集是{1, 2, 3}。
(3)集合{1, 2, 3} 的补集是{4, 5, 6}。
2. 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
(1)下列哪个选项是集合{1, 2, 3, 4, 5} 的补集?A. {1, 2, 3}B. {2, 3, 4}C. {1, 4, 5}D. {1, 2, 3, 4, 5}(2)设A = {x | x 是小于5 的正整数},B = {x | x 是大于等于2 且小于等于4 的整数},则A ∩B 是哪个集合?A. {2, 3, 4}B. {1, 2, 3, 4}C. {2, 3, 4, 5}D. {1, 2, 3}1.2 集合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的定义及运算方法。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包含关系2. 集合的并集3. 集合的交集4. 集合的补集【教学步骤】1. 讲解集合的包含关系,通过实例说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2. 讲解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的定义及运算方法,结合实例进行演示和练习。
【课后作业】1. 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真假。
(1)集合{1, 2, 3} 包含于集合{1, 2, 3, 4, 5}。
(2)集合{1, 2, 3} 和集合{3, 4, 5} 的并集是{1, 2, 3, 4, 5}。
(3)集合{1, 2, 3} 和集合{3, 4, 5} 的交集是{3}。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各章节知识点汇总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各章节知识点汇总第⼀章集合⼀、集合的概念1.集合与元素①由⼀些确定的对象所组成的整体就称为集合(简称集)。
集合中的每个确定的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集合通常⽤⼤写的字母A,B,C,...表⽰。
集合中的元素通常⽤⼩写的字母a,b,c,...表⽰。
②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ÎA,读作“a属于A”;如果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读作“a不属于A”③集合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须是能够确定的。
互异性:对于⼀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
⽆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前后顺序。
④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限集:含有⽆限个元素的集合(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例:{x|x2=-5}⑤常⽤数集及其记号::⾮负整数集(即⾃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即⾃然数集中排除0)记作:N*或 N+整数集(整数全体)记作:Z有理数集(有理数全体)记作:Q实数集(实数全体)记作:R2、集合的表⽰⽅法①列举法:当集合元素不多时,把集合中的元素⼀⼀列举出来,写在⼤括号内表⽰集合。
如:{a,b,c}②描述法:将集合中所有元素的公共特性描述出来,写在⼤括号内表⽰集合。
如:{xÎR| x-3>2} , {x| x-3>2} {|具有的性质},其中为集合的代表元素.③图⽰法:⽤韦恩图来表⽰集合.⼆、集合之间的关系1.“包含”关系—⼦集(1)定义:如果集合A的任何⼀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是集合B的⼦集。
记作:(或BA)。
读作“A包含于B”,“B包含于A”。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或B A,读作“A不包含于B”,“B不包含于A”。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部分;(2)A与B是同⼀集合。
2.“相等”关系—集合相等、真⼦集①集合相等:如果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相等。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第一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能够列举常见的集合类型,如自然数集、整数集、实数集等。
教学内容:集合的定义及表示方法集合的类型及特点教学活动:1. 引入集合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特点,如无序性、确定性等。
3. 练习列举常见的集合类型,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教学评价:课堂练习:列举五个常见的集合,并说明其表示方法。
课后作业:练习题,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1.2 集合的运算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集合的运算规则,包括并集、交集、补集等。
能够运用集合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的定义及运算规则集合运算的应用教学活动:1. 引入集合的运算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并集、交集、补集的运算规则。
2. 引导学生通过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统计数据、几何图形等。
3. 练习集合运算,加深对集合运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课堂练习:运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统计数据、几何图形等。
课后作业:练习题,加深对集合运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二章:函数2.1 函数的概念教学目标: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能够识别和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基本要素。
教学内容: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基本要素教学活动:1. 引入函数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基本要素,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3. 练习识别和理解函数的基本要素,巩固对函数概念的认识。
教学评价:课堂练习:识别和理解给定的函数,说明其定义域、值域等基本要素。
课后作业:练习题,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2 函数的性质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函数的性质,包括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性质函数性质的应用教学活动:1. 引入函数的性质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性质。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第一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集合的性质。
3.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集合的性质。
【教学难点】1. 集合的表示方法。
2.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2. 讲解集合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3. 讲解集合的性质,如无序性、确定性、互异性。
4. 讲解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如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 掌握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如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2. 能够运用集合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集合之间的子集、真子集关系。
2. 集合之间的并集、交集关系。
3. 集合的补集概念。
【教学重点】1.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2. 集合的补集概念。
【教学难点】1.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2. 集合的补集概念。
【教学过程】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
2. 讲解集合之间的子集、真子集关系。
3. 讲解集合之间的并集、交集关系。
4. 讲解集合的补集概念。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集合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函数与方程2.1 函数的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函数的性质。
【教学重点】1.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1. 函数的表示方法。
2. 函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
2. 讲解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如解析式、表格法等。
高教版(2021)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1章《集合复习课》课件
第1章 集合
复习课
一、知识回顾
1.集合的概念.
由某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称为集合.
组成这个集合的对象称为这个集合的元素.
(1)集合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A或a∉A.
(3)常用数集: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
Q;实数集R.
(1)4
{x|x2-2x-8=0};
{x|x2-4x+3=0};
(2){1,3}
(3){x|1<x≤4}
{x|x≥0};
(4)Z
N;
(5)∅
{x∈R|x2-4=0};
(6)6
{x|x<5}.
【例3】
写出集合A={2,3,4}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哪些是它的真
子集.
【解】
【例4】
设全集U={x∈N|x<10},集合A={2,3,4,5},集合
B={2,4,6,8},求A∩B,A∪B,∁UA,∁UB.
【解】
【例5】
设全集U=R,集合A={x|x≥2},集合B={x|1≤x<5},求
A∩B,A∪B,∁UA,∁UB.
【解】
*题型概括
1.判断语句能否组成集合.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3.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4.用列举法求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
A.a=M
B.a∈M
合M.
C.a⊆M
(
)
D.a⫋M
)
6.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0⊆{0}
【答案】
B.∅={0}
)
C.∅∈{0}
D.∅⊆{0}
D
【解】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全套教学PPT课件
集合的性质:
归 (1)集合的元素具有确定性; 纳 (2)集合的元素具有互异性.
由数所组成的集合称作数集.我们用某些特定的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常
用的一些数集:
所有非负整数所组成的集合叫做自然数集,记作N ; 所有正整数所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 ;
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 Z ;
所有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 Q ;
自然数集 N 为无限集,用列举法表示为:
{0,1, 2,3, , n, }.
2.描述法 把描述集合元素的特征性质或表示集合中元素的规律写在
花括号内用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描述法. 例如,由大于 2 的所有实数所组成的集合用描述法表示为: {x | x 2, x R}
花括号内竖线左侧的 x 表示这个集合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元素 x 从实数 R 中取值,竖线的右侧写出的是元素的特征性质.
A B 或 B A, 读作“A 真包含于 B”或“B 真包含 A”,可用下图直观地表示.
返回
1.2.3 集合的相等 一般地,如果集合 A 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
合 B 的元素,或者集合 B 的每一个元素都是 集合 A 的元素,那么就说集合 A 等于集合 B.
返回
1.3 集合的运算
1.3.1 交集
概念
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 R; ;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
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 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元素中间用逗号隔开,写在花括
号“{}”中用来表示集合,这种方法即为列举法. 例如,由小于5的自然数所组成的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列举法表示为:
{0,1, 2,3, 4};
学习目标:理解集合的有关概念,并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归纳
由补集的定义可知,对于任意集合
A ,都有
想一想
两个非空集合的交集可能是空集吗? 试举例说明
学习 提示
在求并集时,两个集合中相同的元素只列举 一次,不能重复列举.
返回
1.4 充要条件
已知条件 p 和结论 q : (1)如果由条件 p 成立可推出结论 q 成立,则说明条件 p是结论 q 的充分条件,记作“p q ”. )”. (2)如果由结论 q 成立可推出条件 p 成立,则说明条件 p 是结论 q 的必要条件,记作“q p (或 p q 简称充要条件,记作“ p q ”. (3) 如果 p q ,且 p q ,那么 p 是 q 的充分且必要条件,
性质3
如果 a>b,c>0,则 ac>bc; 如果 a>b,c<0,则 ac<bc.
性质3表明,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正数, 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负 数,不等号的反向改变.因此性质3称为不等式的乘法性质
返回
2.2 区间
区间是数集的一种表示形式,其表示形式与集合的表示形式相同。
x a(a 0) 型不等式来求解.这种方法称为“变量替换法”或
“换元法”.
返回
第3章 函数
3.1 函数的概念 3.2 函数的表示方法 3.3 函数的性质
返回
内容简介:函数是研究客观世界变化规律和集合之间关系
得一个最基本的数学工具.本章介绍了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 种表示方法及其基本性质,并通过实际的例子介绍了函数的 实际应用.
返回
第2章 不等式
2.1 2.2 2.3 2.4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区间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返回
数学基础模块第一章集合
数学基础模块第一章集合(总31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课题】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在花括号内画一条竖线,竖线的左侧写出集合的代表元素,竖线的右侧写出元素所具有的特)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由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关键是找出元素的特征性2-,所以解集为2-⎬⎭)奇数集合}1,k k +∈Z ; )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为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教学设计】(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是用来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是用来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首先要分清楚对象,然后再根据关系,正确选用∉”填空:”).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2) {2}(3) {1}=9}={3,-3}x x=x x= {|2};⑸{0};1,1}{|x x【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提高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与练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即A x x 集合A与集合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求两个集合交集的运算叫做交运算.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 已知集合A ,B ,求A ∩B . (1) A ={1,2},B ={2,3}; (2) A ={a ,b },B ={c ,d , e , f }; (3) A ={1,3,5},B = ; (4) A ={2,4},B ={1,2,3,4}.分析 集合都是由列举法表示的,因为 A ∩B 是由集合A 和集合B 中相同的元素组成的集合,所以可以通过列举出集合的所有相同元素得到集合的交集.解 (1) 相同元素是2,A ∩B ={1,2}∩{2,3 }={2};(2) 没有相同元素A ∩B ={a , b }∩{c , d , e , f }=; (3) 因为A 是含有三个元素的集合,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空集,所以它们的交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空集,即A ∩B =;(4) 因为A 中的每一个元素的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所以A ∩B =A .例2设(){},|0A x y x y =+=,(){},|4B x y x y =-=,求A B .分析 集合A 表示方程0x y +=的解集;集合B 表示方程4x y -=的解集.两个解集的交集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0,4x y x y +=⎧⎨-=⎩的解集.说明 强调 引领 讲解 说明 引领 强调 含义 说明 启发 引导 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 观察 思考 求解 领会 思考 求解 了解 通过 例题 进一 步领 会交 集 注意 观察 学生 是否 理解知识 点 复习 方程 组的 解法 突出 数轴 的作 用 强调 数形 结合 可以 交给25例3设AB.分析这两个集合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并且无法列举出集合的元素.我们知道,这两个集合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下图所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由交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都有;A}y+=,求23.设{A=},求创设情景问题1 某班有团员名,非团员11名,那么该班},求A整体建构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有什么区别(含义和符号)xx01x活动探究读书部分:教材章节1.3;书面作业:学习与训练1.3;【课题】 1.3集合的运算(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练结合,数形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求A B,U}U.如果从上下文看全集是明确的,特别是当全集时,可以省略补集符号中的U 集合A在全集中的补集的图形表示,如下图所U U集合A的补集是由属于全集的元素组成的集合.{0,2,6,7,8,9 A=U{0,1,2,4,6,9 B=U设U=}12x-<作出集合在数轴上的表示,观察图形可以得{A=说明通过观察图形求补集时,要特别注意端点的取舍.本题中,因为端点;因为端点2A.由补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对于非空集合A∩(AU U U运用知识强化练习练习1.3.3U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什么是集合交运算如何用符号表示如何用图形表示)()U U,)() U U ,()UA B,()A BU.分析这些集合都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可以通过列举集合的元素分别得到所求的集合.{ U{ U()(){}0,2,6,9U UA;()(){}0,1,2,4,6,7,8,9 U UA B=;){0,1,2,4,6,7,8,9B=因为{1,3,4,5,7,8A B=(){0,2,6,9UA B=4 设全集U =R,集合U ,UB,A分析在理解集合运算的含义基础上,充分运用数轴的表示来进行求解.=R,A={U,所以UB={x-A B=R.运用知识强化练习{1,2,3,4,5,6,7,8U=)()U UA B.2.设{}|0180Uαα=<<,{}|090Aαα=<<,{}|90180Bαα=<<,求U A,U B,()()U UA B)U UB.归纳小结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教学设计】(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在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的判断上,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交流;(2)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从内涵上引导学生体会复合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一、教案内容:第1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的相等性和包含性。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引入集合的概念,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举例说明。
1.2 集合的关系教学目标: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掌握集合的并、交、补运算。
教学重点:集合之间的关系,集合的并、交、补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的运算法则。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举例说明并、交、补运算。
二、教案内容:第2章函数2.1 函数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引入函数的概念,讲解函数的表示方法,举例说明。
2.2 函数的性质教学目标:了解函数的性质,掌握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教学重点: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性质。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讲解函数的性质,举例说明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三、教案内容:第3章实数与不等式3.1 实数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
教学重点:实数的概念,实数的分类。
教学难点:理解实数的性质。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引入实数的概念,讲解实数的分类,举例说明。
3.2 不等式的解法教学目标:了解不等式的解法,掌握不等式的解法技巧。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的解法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讲解不等式的解法,举例说明解法技巧。
四、教案内容:第4章平面几何4.1 点、线、面的关系教学目标:了解点、线、面的关系,掌握直线、平面的方程。
教学重点:点、线、面的关系,直线、平面的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点、线、面的关系。
“十四五”国规教材《数学 基础模块》上册 1.1集合的概念.docx[3页]
作业:P4,习题一
板书设计:
(1)初中代数中数的分类,用到“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等;
(2)一元一次不等式2x-1>3中所有大于2的实数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3)初中几何中定义圆的概念,即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一般地,几何图形都可以看成是点的集合.
2.教师列举生活中的集合实例.
例如,2012年,伦敦举办了第三十届奥运会,为了组织、安排好各种赛事,奥运会组委会要统计每个项目各国运动员的人数和名单.比如,中国乒乓球男子团体项目是由马龙、王皓、许昕、张继科组成代表队.这时,我们就可以说马龙、王皓、许昕、张继科组成了乒乓球男子团体项目的中国代表队这个集合,可以把马龙、王皓、许昕、张继科这四名运动员看做这个集合中的元素.
3.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集合实例.
1.集合:集合是一个不加定义的概念.一般地,符合某种条件(或具有某种性质)的对象的全体就构成了一个集合.一般用大写拉丁字母A,B,C,…表示.
2.元素:集合里的各个对象叫做集合的元素.一般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
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打基础。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你能否确定,你所在的班级中,最高的3位同学构成的集合?
例2用符号“∈”或“∉”填空:
(1)0________N;(2)0________N*;(3)0________Z;
(4) ________Z;(5)5________R;(6) ________Q;
(7) ________Q;(8)- ________Q.
(4)我国的小河流.
巩固新概念
深入理解概念,突破学习难点。
巩固新知
教学环节:
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 不大于5的自然数所组成的集合中有哪些元素?
小于5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中有哪些元素?
只有0、1、2、3、4、5这6个元素 元素是可以一一列举的
元素有无穷多个,特征: (1) 集合的元素都是实数; (2)集合的元素都小于5.
元素无法一一列举但特征明显
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 1 内,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 .
第一章 集合与充要条件
1.1 集合的概念
问题
某商店进了一批货,包括:面包、饼干、汉堡、彩笔、
水笔、橡皮、果冻、薯片、裁纸刀、尺子. 那么如何将这些商品放在指定的篮筐里: 食品篮筐
面包、饼干、汉堡、果冻、薯片 .
文具篮筐 彩笔、水笔、橡皮、裁纸刀、尺子 .
集合与元素
将某些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组成集合的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元素无法一一列举但特征明显
例2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⑴ 大于-4且小于12的全体偶数;
2 x 5 x 6 0的解集. ⑵ 方程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
分析
这两个集合都是有限集. 元素的排列顺序, 但是列举的元素
.
{-2,0,2,4,6,8,10}; 不能出现重复. (1)题的元素可以直接列举出来;
描述法.在花括号中画一条竖线.竖线的左侧写上集合的
.
2
代表元素x,并标出元素的取值范围,竖线的右边侧写出
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
问题 不大于5的自然数所组成的集合中有哪些元素?
小于5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中有哪些元素?
列举法{0,1,2,3,4,5}
元素是可以一一列举的
描述法
{x R | x 5}
教材练习1.1.1
1.用 或 填空: (1)-3 (2)1.5 (3)-0.2 . (4)1.5
N , 0.5 N ,3 N;
Z ,-5
Q ,π
Z ,3
Q , 7.21
Z;
Q;
R ,-1.2
R,π
R.
2.指出下列各集合中,哪个集合是空集? (1)方程 x 2 1 0 的解集; (2)方程 x 2 2 的解集
{-1,6}. (2)题的元素需要解方程 x2 5x 6 0 得到.
例3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各集合:
(1)小于 5 的整数组成的集合;
(2)不等式 2 x 1 ≤ 0 的解集;
(3)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
.
(4)在直角坐标系中,由 x 轴上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
(5)在直角坐标系中,由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
.
一般采用大写英文字母A,B,C…表示集合, 小写英文字母a,b,c… 表示集合的元素.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元素与集合
元素a是集合A 的元素, . 记作a∈A, 读作a属于A.
元素a不是集合A 的元素,
记作a
A,
读作a不属于A.
元素的性质
确定性
无序性
互异性
一个给定的 集合中的元 素必须是确 定的
.
.
( x, y) | x R, y 0
例3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各集合:
(5)在直角坐标系中,由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
分析 第(5)题是第一象限内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 都是正数. 解 (5)由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为
.
( x, y) | x 0, y 0 .
如果从上下文能明显看出集合的元素为实数, 那么可以将 x R 省略不写.如不等式的解集 可以表示为 {x | x 2} . 为了简便起见,有些集合在使用描述法表示时, 可以省略竖线及其左边的代表元素,直接用中 文来表示集合的特征性质.例如所有正奇数组 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正奇数}.
.
例3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各集合:
(3)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
分析 第(3)题是奇数都能写成 2k 1(k Z) 的形式 解 (3)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为
.
x | x 2k 1, k Z .
例3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各集合:
(4)在直角坐标系中,由x轴上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
分析 第(4)题是 x 轴上点的纵坐标都是 0; 解 (4)x 轴上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为
例3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各集合:
(1)小于5的整数组成的集合;
分析 第(1)题元素的取值范围是整数,需要标出; 解 (1)小于 5 的整数组成的集合为 x Z | x 5 .
.
例3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各集合:
(2)不等式2x+1≤0的解集;
分析 第(2)题通过解不等式可以得到
1 解 (2)解不等式 2 x 1 ≤ 0 得 x ≤ - , 2 所以不等式 2 x 1 ≤ 0 的解集为 1 x | x . 2
教材练习1.1.2
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各集合: (1)方程 x 2 3x 4 0 的解集; (2)由小于 20 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3)由数 1,4,9,16,25 组成的集合; (4)正奇数的集合. 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各集合: (1)大于 3 的所有实数所组成的集合; (2)小于 20 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3)大于 5 的所有偶数所组成的集合. (4)不等式 2 x 5 3 的解集.
.
1
集合的表示有哪几种方法?各自有什么特点?
2
如何选择集合的表示法?
列举法、描述法.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元素清晰明了; 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特征性质直观明确; 表示集合时,要针对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 例如,不等式(组)的解集,一般采用描述法来表示, 方程(组)的解集,一般采用列举法来表示
.
再 见
不能确定的对象,不能组成集合 一个给定的 一个给定的
例1 判断下列对象是否可以组成集合: 集合中的元 集合中的元 (1)素都是互不 小于10的自然数; 素排列无顺 (2)某班个子高的同学; 序 相同的 (3) 方程x2-1=0的解; (4)不等式x-2>0的解.
集合的类型
由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数集。eg1(1) 由方程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叫做这个方程的解集.eg1(3) 由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eg1(4) 像方程的解组成的集合那样,由有限个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像 不等式x-2>0的解组成的集合那样,由无限个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无限 集. 由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数集.方程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集都是数集. 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叫做自然数集,记作N. 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 N . 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所有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 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 .例如,方程x2+1=0的实数解 的集合里不含有任何元素,所以这个解集就是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