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的哲学思考(清华大学李广信)
奇谈怪论土力学李广信
奇谈怪论土力学 李广信 在教学中关于概念和原理恰当的议论、比喻和穿插小故事将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活跃课堂气氛。
但亦不能用滥,以致喧宾夺主。
这里举一些例子供参考。
1 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弃之如粪土”,“粪土当年万户侯”……土,是尊贵还是轻贱?土力学值得一学吗?卡特在“表土与人类文明”一书中断言:土,生长了人类文明。
只要量测人类古文明发源的尼罗河、两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印度河与黄河、长江流域土层深度就应当承认这一断言是正确的。
2 土的级配土中颗粒尺寸大小基本一致称为级配均匀;大、中、小各种尺寸颗粒比例合适称为级配良好。
在工程中是否级配良好就一定“好”,这要看具体情况。
比如作一般填料,希望级配良好;而用于反滤料,则希望每层土料级配均匀。
正如在军队中,要求战士们年龄级配均匀,以便于训练与战斗,而不同级别军官年龄则应级配良好,可发挥不同年龄段人的经验,阅历和威望。
同样,希望学生级配均匀,教师级配良好。
但是听说,已经允许接近70岁的大学生入学,则是新问题。
3 塑性指数与液性指数粘性土的塑性指数I P=w L-w P,即由液限含水量减去塑限含水量,它是由土性决定的,所以常用于土的分类。
液性指数I L=(w-w P)/I P,它主要由土目前的含水量w决定,是表明粘性土软硬的一种状态。
对于粘性土,前者是不变的,后者是可变化的。
塑性指数如同你的姓,将你划归了哪一家就不变了。
液性指数如同你的年龄,是“状态”的描述。
4 关于不均匀系数等不均匀系数C u越大,土就越不均匀;液性指数I L越大,土性就越接近于液态;相对密度D r越大,砂土就越密实;渗透系数K不叫“阻力系数”,它们都是由其定义决定的。
记住了这一点,就不会将它们的定义公式记反。
5 土的强度土的强度不是由组成土颗粒的矿物强度决定的,主要由颗粒间的结合和相互作用决定的。
所以砂土常被称为“一般散沙”;而粘性土的粘聚力与岩石晶粒之间的键连结相比很微弱,所以我们用石块打人会打破头,而用土块打人顶多起个包。
案例趣谈-李广信
〔收稿日期〕 2002-4-26编者按: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开辟“岩土漫话”专栏。
在这个专栏里,古今中外岩土工程界发生的事,还有岩土工程的未来,都可能成为漫谈的话题。
“漫话”之人可来自四方,“漫话”之事可令人莞尔,也可发人深思。
希望您能从中得到有用且愉悦的信息,增进对岩土工程的了解,寻觅到“所见略同”的朋友。
这一栏目要传递的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待回味的是“高山流水”那绕梁三日而不绝的余音。
它是互动的,希望读者喜欢这个栏目,参与这个栏目,撰写趣文,提供话题,引见作者,推荐文章,并将您对这个栏目的意见与建议告诉我们。
聚精会神的听众与满腹经纶的“侃”者,尤如一幅传神的画作。
若能做到“传神”,作者、编者、读者的心血与汗水便能融在一起,为岩土工程界浇灌出一片儿新绿。
案 例 趣 谈李广信 时常与学生们讨论《基础工程》中的一些案例,有的是一些重大工程;有的是身边的校园工程;更多的是一些失事和失误的工程的案例。
它们是我在工程中见到和遇到的,有的是在评审论文或报告时发现的,总之绝非编造,否则不会那么精彩。
1 奇特的扩底桩一次在北京西北某工地与一技术员(实际为包工头)讨论桩的载荷试验问题。
那是一个人工挖孔扩底桩,桩长大约20m。
他讲扩底部分在地下水位以下,所在地层为粉细砂层。
我问他怎么施工,倒坡开挖无论如何是站不住的。
他讲不用担心,我早已扩底了,就是从地面往下挖的过程中,一级一级地扩大,挖成一个瓮形,到了地下水位以下的粉细砂层就好挖了。
他挖的扩底桩见图1。
图1 某单位施工扩底桩示意图这样的扩底桩,当受荷载向下沉降时,桩身将与桩周土脱开,设计的摩阻力根本不存在,因而达不到设计的承载力。
不知设计者知不知道?2 无用的载荷试验北京某工地一座20层左右的建筑物,原拟在砂砾石地基上作天然地基筏型基础。
后发现大部分基底在几米厚的稍密粉细砂层上,承载力标准值只在150kPa 左右。
他们拟用挖出的砂与一定比例的水泥混合,作70cm 厚的水泥土垫层。
岩土工程的事故分析(李广信)
良好的场地条件酿成事故
• 该基坑工程的工地条件“太好”了:东西两侧距 离建筑物都在几十米到百米以上,西侧是风情大 道,大道西侧是一个小学校的操场。 • 自10月9号至事发前的一个多月,临近北二基坑西 侧风情大道位于污水管附近上方的车道路面结构 层开裂严重、路面下沉明显,基坑内侧地下连续 墙也曾出现过较大的裂缝。这些预兆没有引起充 分的重视。 • 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场面:由于地面或者墙面发 现有微小的裂缝,居民就会在工地集聚起来,阻 止车辆进出,大爷大妈们坐在挖土机、起重机下, 不准动土-群众监督的有效性。
对待工程事故的正确态度
• • • • 目前“有关部门”对事故采取封堵的做法 ; 严格控制现场,封锁舆论,销毁物证; 评审专家-严禁扩散; 阿Q的精神。
• 当事者或相关者将造成近300人死亡的襄汾 县尾矿坝事故说成是泥石流;将掩埋了20 多人的杭州地铁基坑事故说成是“突发性 自然事故”。 •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 (论 语•阳货)。 “苍天何辜?代人受过。” • 鲁迅先生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值 得佩服的,因为他也一定吃过蜘蛛,觉得 不好吃,于是人们也就不再吃蜘蛛了。 • 这里的关键在于他肯将结果告诉大家。
Nc 0 N q t
4.2.6.1 应按下列规定提供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3)对砂土、粉性 (1)应考虑实际工程底排水条件确定采用的 土和粘性土,采用 强度试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峰值强度指标; 三轴固结不排水试 (2)对于淤泥和淤泥质土。应提供室内试验 验,分别提供有效 不排水强度指标;当基坑安全等级为一、二 应力指标和总应力 级时,还需进行十字板试验提供十字板强度 指标。 和灵敏度。
(h t ) q
0 z 1.1 2
0 [0.5(q h)a 2 ]
地基与基础心得体会
地基与基础心得体会篇一:土力学学习心得体会《土力学》在线培训课程学习体会在网络课程这样综合的平台上近一个月的学习,对《土力学》这门课有新的认识,也感受到了学科带头人李广信教授的授课魅力,现将本人学习李广信教授《土力学》课程的的几点体会分享一下。
在听课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李广信教授对土力学岩土工程问题的哲学思考。
这种科学与哲学结合起来理解和学习的方式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觉得很新颖,很立体。
他认为哲学源于岩土,岩土充满了哲学。
分析时他提出岩土是人类最早接触和最早使用的材料,旧、中、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是人类使用岩土材料的水平;几大古文明(古希腊、古希伯来、古印度、两河文化、印第安人、古中国)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不约而同地认为人是上帝(神)用土创造的。
而且还指出土层的厚度与文明、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成正比;人类耕耘营造,生生不息,建造了宏伟的楼堂殿宇、大坝长堤、千里运河、万里长城,创造了一个个璀璨夺目的古代和现代文明,岩土材料以其与人类间悠久而密切的历史渊源而出现在哲学命题中。
根据自身所学所感的总结,李广信教授归纳出:一方面岩土作为非连续性、多相性和古老的天然材料,形成其性质的复杂性和极大的不可预知性;另一方面岩土工程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因而充满了风险与挑战,也就包含丰富的哲学命题。
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岩土、学习岩土、进行岩土工程实践具有新时代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哲学的核心是“求真”和“求知”,它的特点是思辨性、解释性和概括性。
大师在讲课的时候就像在谈人生,李广信教授用哲学观点来分析解释和阐明土力学原理,对土力学学科中复杂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内容进行形象化的解说,极大的启发了我的思路,引导我从哲学角度思考土力学的科学问题,就像李老师授课时所讲,我们现在研究或看待问题时要整体宏观的把握问题,即是很难,但是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是非常有帮助的。
学会运用哲学思想考虑科学问题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水平,更有益于我们的启迪我们的科研思路。
基坑规范的讨论(李广信)
m1
d
0
m2
M点的抗剪强度f
j
j
2
i j
j
d
j
M
j
f ( h l d ) tan cq c cq
瑞典条分法-替代法
MR Fs MS
i
h1i h2i h3i ui 浸润线
[c l (W cos u l ) tan ) W sin
i i i i i i i i i
圆弧滑动整体稳定-基坑规程图6.1.3
{c l [( q b G ) cos u l ] tan } K (q b G ) sin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s
Ks—圆弧滑动稳定安全系数1.3
规定对于水下的黏性土u=0;
j
1.前言
经过十余年的基坑工程实践,取得了很多经验; 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使我们对于基坑工程中 的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频繁的基坑失事案例,使我们取得了宝贵的教 训; 最近修编的很多涉及到基坑的规范反映了这些 进展; 但仍有一些可以商榷和讨论的问题; 本人以下的意见供同行们批评指正!
MR Fs MS
[c l (h h h ) cos tan (h h h ) sin
i i 3i 2i 1i i 3i 2 i sat 1i i
替代法:不计水压力
h3i部分用浮重度计算,h2i分母用饱和重度;分子用浮重度
0
ak ac k , j
k , j q0
与自重应力一样,用固结 不排水强度指标计算q0对 土压力与稳定性的影响。
岩土工程设计中的哲学思考2013-09-19
7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 世开太平。 ——《张子》
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p3 我的哲学的劳作一般的所曾趋赴和所欲趋赴的目的就是 关于真理的科学知识。这是一条极艰难的道路,但是唯有这 条道路才能够对精神有价值、有兴趣。
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文、声、图 通过 载体 永久 保存
术 如科 学技 术 (可 验证)
道 真理 (哲学 问题, 难验证)
感悟
知识
实践+思考
能力
智慧
系统化、理论化 我思故我在。( I think ,therefore I am) ——笛卡尔
飞机的诞生————不要迷信任何权威
历史进步的尺度,寻问评价真善美的标准。哲学智 慧反对人们对流行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 念、审美情趣等等采取现成的接受态度,反对人们 躺在无人质疑、因循守旧的温床上睡大觉。
9
拔苗助长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伯乐相马
瞎子摸象
人类 实践 经验
指 导
形成
具体科学知识
实 践
哲 学
系统化、理论化
岩土工程设计中的哲学思考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
赵晓峰 2013年10月25日
岩土工程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有工程的地
方就有岩土工程。岩土工程设计作为人类改造、
利用岩土体的实践活动的灵魂工作,设计本身就非
常复杂。我们既使穷其一生的精力也很难清明,
越想问题越多,越想矛盾越多,最后我们发现他 更象是一门“哲学”。
李广信-土力学教材的几点意见
1. 引言
• 《岩土工程界》自2003有关土力学本科教 材中的文章有近20篇,涉及到一些概念性 的问题;
• 这种讨论是有益的,相切相磋,取长补短, 澄清了概念,加深了理解。
有效应力原理一种隔离面的选取uaappc?uaaaapapc???????uaac???????1uc?1u0aacc其他几种隔离截面的选取pp颗粒间采用接触力还是接触应力颗粒接触点处的应力实际上常常达到矿物的屈服应力所以实际接触面积可以表示为
关于土力学教材的讨论
李广信 清华大学 岩土工程研究所
主要内容
P 颗粒i Asi M M si
1 2 3 4
u
siAsi = Pi+(Asi-Aci)u
Pi:竖向接触合力 ;
A
Aci:所有接触点面积的水平投影
Pi
有效应力原理的另一种推导
• 由于颗粒间的接触面积很小,Aci0,
• siAsi = Pi+(Asi-Aci)u (1) 可以表示为:
P Au P i
两侧除以面积A,
其中=P/A,
=Pi/A, 则得到:
u
推导的优点
• 条件更具有一般性; • 利用了接触面积很小Aci≈0的概念; • 更加明确了有效应力不是颗粒的内部应力: sisi/A,这是重要的概念; • 在深水中的si=u,而=0.
b=1.0
f f q p' a f f ( A K ) p' p' K
1 f f f f cK /( A K ) q p' p' p'
土体_土骨架_土中应力及其他_兼与陈津民先生讨论_李广信
1 土体与土骨架 —— —力与应力的作用对象
我们通常认为 “土体 “或者 “土 ”实际上是碎散 、 三相的天然地质历史的产物 , 因而它包括了固 、 液和 气三相 , 对于饱和土体则包括固体颗粒和孔隙水两 相 。 而所谓 “土骨架 ”则是专指土体中的相互接触 , 共同作用的颗粒形成的固体框架 , 它占据的面积和 体积与整个土体相同 , 而非土颗粒自身的平均面积 和总体颗粒的实际体积 。 因而干密度与颗粒的比重 二者在数值上是不等的 。 这样在谈及土中应力时就不能不明确其作用的 对象 : 总压力作用于土体上 ( 包括土颗粒 、土中的水 及气 ); 有效应力则作用于土骨架上 。 渗透力也是 作用于土骨架上的体积力 ; 所谓浮容重 ( 重度 ) 其实 是单位体积的土骨架的重力减去水对骨架的浮力 , 也是关于土骨架的物理量 , 所以才常有 σ′ ′ z这 z =γ 样的计算式 。 这样再看 “陈文 ”中所说的土体的自重应力 , 由 于其作用对象是整个土体 , 对于地下水以下 , 用饱和 容重计算是准确和严密的 。 对于这一问题 , 国内外 不同的土力学方面的教材和著作的提法不尽相同 。 [ 2] 对于地下水以下 , 有的是 以饱和容重计算 ; 而大 多数国内外教材则是用浮容重定义自重应力
图 1 基坑下的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
A 点的自重应力 : σz =γ z; 可以认为其附加应力是由基坑开挖的 “荷载 ” 引起的 , 该荷载作用于基底面 , 数值为 q = - γ d ,在 半无限地基中引起的 “附加 ”应力它可以通过布辛 尼斯克的半无限弹性理论解获得 。 二者的 “叠加 ” 就是该点总 ( 的) 应力 。 所以陈文中所谓的 “自重以 外的外荷载 ”应当 包含有更广泛的意义 , 否则二者 叠加就不是 “总 ( 的) 应力 ” 。 例如水位升降 、 冻胀 、 膨胀土浸水膨胀 , 会引起正的应力 ; 而湿陷性黄土浸 水湿陷 、 膨胀土干缩会引起应力 松弛 ( 负 的应力增
浅谈岩土工程发展中的哲学问题
浅谈岩土工程发展中的哲学问题摘要:岩土是人类最早接触的物质,也是古代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和武器,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系统发展的核心动力。
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就必须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自然辩证法恰恰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与各学科虽有一定的区别,但更有紧密联系的。
岩土工程作为一种应用性学科,其研究和发展需要运用自然辩证法相关的理论进行指导。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岩土工程哲学联系发展1引言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系统发展的核心动力,它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科技对我们如此重要,所以认真学习并深入了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科学。
自然辩证法精辟的阐述了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难曲折进程,并预言了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这就使得我们很有必要学习《自然辩证法》这本书。
2关于《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的分支学科,是以整体的自然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整体的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自然辨证法是研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总体上划分为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三大部分。
自然辨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
正是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特殊的位置,与其他哲学相比,它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更值得研究。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辨证法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方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包括有适用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即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普遍研究方法。
浅议土的复杂性
浅议土的复杂性
李广信
【期刊名称】《岩土工程学报》
【年(卷),期】2024(46)5
【摘要】土的复杂性使人很难对其严密地定名与分类,几乎不可能精准地预测其行为。
土的复杂性来源于其是天然的产物和碎散的颗粒集合体。
土的天然属性使其具有三相组成,土中水成为土力学中理论上的难点,也常常是一切地质灾害与工程事故的根源。
土力学教学中所谓的土是被简单化了的,与大自然中的原状土有着很大的差别。
土的碎散性使其受力变形性状与物理性质相耦合,在受力变形的过程中其组成、状态、结构都处于不断地变化中,这就是其力学性质非常复杂的主要原因。
通过DDA(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分析揭示了土颗粒运动与土的各种变形特性间的联系;土的湿化试验表明了塑性应变是度量土的应力-应变特性的主要因素。
人类与土之间有着长期的密切的关系,土作为人类的载体、材料、工具与武器,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
在长期的生活与生产过程中,人们积累了关于土的丰富的经验,也吸取了很多教训。
至今经验性的方法仍然是在岩土工程的综合判断与工程决策中的基本方法。
【总页数】9页(P1085-1093)
【作者】李广信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水圈科学与水利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411
【相关文献】
1.浅议粘性土、无粘性土和少粘性土
2.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及复杂性问题浅议
3.立足慢性复杂性疾病及“脑络-玄府-神机”浅议老年性痴呆
4.浅议“北疆文化”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再读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关于土力学教材讨论的一些体会_三_四_五_
关于土力学教材讨论的一些体会(三、四、五)李广信(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三):关于沉降计算中的孔隙比e 关于在土的一维压缩试验中的竖向应变或者体应变计算式中的1+e 的取值问题,陈津民先生先后发表了4篇文章[1~4]。
相应的讨论文章也有3篇[5~7],可见争论之激烈。
在文献[1]中,陈津民先生先指出了陈希哲编写的教材[8]中的下式是错误的:ΔV =de1+ed x d y d z (1) 这个公式除了将两侧增量与微元长度混淆以外,最重要的问题是其分母中的孔隙比e 不应是变量,而是试样的初始值。
其基础就是在定义工程应变时,其分母为试样的初始长度l 0,或者初始高度h 0。
这在土力学界也是没有疑义的,后来王运霞[5]和苏彦[6]老师的意见就是如此。
但个别教材中的这种错误还是应当指出的。
但没有料到争论会继续了几个回合。
后来的焦点成为用e 0还是用e 1。
陈文认为用e 0是正确的,用e 1是错误的。
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周景星老师的文章是很准确和全面的[7]。
讨论中也可看出陈津民先生对于土工勘察和试验方法还不够了解。
1 e 0还是e 1如上所述,在地基沉积计算中,原位土体在一维压缩的附加应力作用下的竖向应变(或者体应变)定义和计算为:εz =Δhh 0=-Δe1+e 0(2) h 0为土体初始高度,所以e 0为土体的初始孔隙比。
在重塑土的三轴试验中,计算轴向应变时所用的初始高度h 0是取制样后试样的高度,而不能取试样固结后的高度h c ,因为固结应力σc 是各不相同的。
但是绘制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时,所用的应力,则需随时修正截面积。
例如,密砂试样的轴向应变ε1=10%,体应变εv =-5%(剪胀),则截面面积增加了17%,不修正甚至不能反映应变软化现象。
式(2)在理论上是没有疑义的。
但是在土工问题中,计算沉降主要是针对粘性土(砂土的变形很小),因而原状粘性土的h 0(或者e 0)需要通过取样测定。
对于饱和粘性土,如取样后保持其体积不变(亦即e 0不变)其有效应力路径如图1(a )所示[9],亦即从B 点变化到C 点。
清华大学李广信:岩土工程的哲学思考
鼠獭蝼蚁与岩土工程
❖ 水獭用树的枝干和石块在领地的河道上建造 一座水坝,并发表了论文“高坝建造技术”;
❖ 鼹鼠在草原下营造了复杂的地下工程系统, 论文“蜀国的地下工程规划”获得最佳论文 奖;
❖ 白蚁在林地修建了一个3米高的蚁穴,出版了 专著《大型地基基础工程技术,槐阴国的地 标-超高层建筑的岩土工程问题》。
❖ 土与文化:几大古文明中人类起源的传说:不约而同 地认为人是上帝(神)用土创造的;
❖ 表土与人类文明:人类的几大古文明的发生与衰落; ❖ 土地与农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权力与财富 ;
朝代的更替;农民战争 ❖ 农业文明-土与水 ❖ 目前名川大河的中下游,土层深厚—形成农业、经济、
文化、政治中心 ❖ 海洋文化:三角洲文明(交通与信息) ❖ 岩土与哲学的天然联系。
“无论天然土层结构怎样复杂;也无论我们的知 识与土的的实际条件有多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 利用处理问题的艺术(art),在合理造价的前提 下,为土工结构和地基基础问题寻求满意的答 案。”
这与中医的手法是相通的。
概念设计与时空效应
❖ 抗震设计:不坏、可修、不倒(不死); ❖ 桩基规范:变刚度调平、减沉疏桩; ❖ 新奥法:设计、检测、施工的一体化方法; ❖ 地下工程与基坑施工的时空效应理论; -总之,是基于理论,依赖于经验的工作方法。
1. 前言:岩土材料
非连续性:颗粒与裂隙,岩石与岩体; 多相性:固体、水、气体三相间的相互关联及作
用; 变异性:长期地质历史的产物:原状性、区域性、
不均匀性、各向异性; 岩土工程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及风险与挑战,充满
了哲学的命题; 岩土工程科学与哲学-以哲学的高度来认识。
2. 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
岩土会议代表 (2)
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杨秀仁总工的报告为“依托轨道交通带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国水科院陈祖煜院士的报告为“长江岳阳崩岸—调查与思考”。
这些报告从宏观上探讨了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讨论了岩土工程的发展方向。
30日上午的大会报告为:张在明院士,北京勘察设计研究院,岩土工程的工作方法;冯夏庭研究员,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石力学、岩石工程于智能分析方法;伍法权研究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我国工程建设中的重大地质与环境问题张苏民勘察大师,机械勘察设计研究院,当前岩土工程勘察实践的现状与展望。
31日下午的报告为:李广信教授,清华大学,岩土工程若干哲学思考,李老师的报告长达1个半小时,该报告已经录制了流媒体文件,置于本网站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会员服务区”,供免费下载。
白世伟研究员,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岩土工程信息化。
这些精彩生动,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赞扬。
会议在29日下午、30日下午、31日上午分为滑坡专题、岩土工程理论专题、岩土工程技术专题、岩土工程实录专题等4个分会场继续进行学术交流。
滑坡专题会场载陈祖煜院士的亲自组织、协调下,学术报告的水平较高,反映了我国近年来在滑坡研究和实践领域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吸引了较多的会议代表。
学术交流报告包括:陈祖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八届国际滑坡会议筹备情况介绍;曹广晶,教授级高工,中国三峡总公司,三峡船闸高边坡工程;林在贯,中国勘察大师,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中国黄土和黄土滑坡;马惠民,研究员,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中国公路和铁路建设中的边坡工程;黄润秋,教授,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历史性大滑坡;刘传正,研究员,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基于气象因素的区域地质灾害预警原理与应用;杨泽艳,教授级高工,中国水利水电顾问集团,洪家湾水电站岩质边坡与工程处理;李天扶,教授级高工,电力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韩城滑坡的变形机理及其治理;赵久柄,高级工程师,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铜黄公路川口黄土基岩滑坡治理;赵红敏,教授级高工,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龙滩水电站进水口高边坡稳定研究与治理;杜伯辉,教授级高工,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柘溪水库塘岩光滑坡-我国首例水库蓄水初期诱发的大型滑坡;赵伟敏女士代王治华教授,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滑坡遥感与新进展;李开德,教授级高工,国家电力公司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鲁布革水电站发耐滑坡稳定性分析;汤献良,教授级高工,国家电力公司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漫湾左岸滑坡特征及边坡治理;冯汉斌,教授级高工,国家电力公司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小湾左案坝前堆积体边坡变形特征及其治理;张亮,高工,陕西省公路勘察设计院,铜黄一级公路滑坡治理设计总结。
岩土感知与认识
感知与揭示———访著名土力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广信苗国航 陈仁俊 李广信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41年10月生。
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
后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工作,曾任水利局副局长。
1981年和1985年分别获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博士生、全国优秀中青年土木工作者、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于《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晋升为教授。
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3-1998年任土力学教研组主任。
先后在1993年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1998年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
培养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各10余名。
现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岩土工程系列课组长;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水力发电学会理事,土工合成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深基础协会理事;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协会常务理事;I GS 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低平地学会理事(Lowland Technol ogy );《岩土工程学报》、《工业建筑》、《地基处理》期刊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土的本构关系,高土石坝筑坝材料,基础工程,土工合成材料等。
已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
多年来从事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参编教材5部。
《土的本构关系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土质防渗体高土石坝研究》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多次获得市部级科研奖励。
作为课程负责人,《高等土力学》教学获得2002年清华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作为主要编者,《基础工程》获得2001年优秀教材二等奖;1995年获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也获得1999年度和2000年度的“良师益友”奖励。
目前负责主要纵向科研项目:国家重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洪水特性及减灾方法研究”,第三课题(50099620),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土石减载和加载下的屈服”(50279014)等项目。
问:土的本构关系是土力学研究中的理论基础,您从事多年这方面的研究,土的本构关系揭示了土的哪些性质?土有哪些最基本的特点?李教授:土的本构关系实际上就是指土的力学的基本性质,包括压力应力、变形、强度的关系,英文称behavi or,就是相当于物质的性状。
岩土工程事故分析(李广信)
4.2.6.1 应按下列规定提供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3)对砂土、粉性
(1)应考虑实际工程底排水条件确定采用的强 土和粘性土,采用
度试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峰值强度指标;
三轴固结不排水试
(2)对于淤泥和淤泥质土。应提供室内试验不 验,分别提供有效
排水强度指标;当基坑安全等级为一、二级 应力指标和总应力
时,还需进行十字板试验提供十字板强度和 指标。
• 事故的发生归根结蒂是违反了客观规律,岩 土工程的事故是违反了岩土和岩土力学基本 的原理。
第三页,共233页。
• 古代帝尧“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据说是由于采用了以“堵”为主的战略,结果“治水 无状”而被“殛于羽山而死”
• 大禹吸取了经验教训,采用“导”的战略,结果“开九 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完成了治水任务,功 成于天下。
目录
• 前言 • 基坑事故 • 水利工程事故 • 滑坡灾害与事故 • 结语
第一页,共233页。
1. 前言
第二页,共233页。
• “天意从来高难问”-岩土材料的复杂性、影 响因素多样性造成对客观世界的不可确知性 和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岩土工程具有更多的 不确定性;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 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
事故一般是可以避免的:事故有预兆,可以反映 在监测数据中,事故萌芽到险情发生一般有2-3天
的时间。
事故萌芽
缓慢发展期
快速发展期
事故险情
关键节点
第十页,共233页。
1. 基坑事故
第十一页,共233页。
杭州地铁1号线湘湖站 北二基坑事故
第十二页,共233页。
事故回放
• 2008年11月15日下午3时20分左右,基坑西侧,风 情大道街口的交通号正值红灯,南行的十4辆车停在 路面待行。
水力学实验心得体会范文
水力学实验心得体会范文水力学实验心得体会1在网络课程这样综合的平台上近一个月的学习,对《土力学》这门课有新的认识,也感受到了学科带头人李广信教授的授课魅力,现将本人学习李广信教授《土力学》课程的的几点体会分享一下。
因而充满了风险与挑战,也就包含丰富的哲学命题。
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岩土、学习岩土、进行岩土工程实践具有新时代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哲学的核心是“求真”和“求知”,它的特点是思辨性、解释性和概括性。
大师在讲课的时候就像在谈人生,李广信教授用哲学观点来分析解释和阐明土力学原理,对土力学学科中复杂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内容进行形象化的解说,极大的启发了我的思路,引导我从哲学角度思考土力学的科学问题,就像李老师授课时所讲,我们现在研究或看待问题时要整体宏观的把握问题,即是很难,但是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是非常有帮助的。
学会运用哲学思想考虑科学问题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水平,更有益于我们的启迪我们的科研思路。
人类要想在大自然中生存,就必须顺应自然,它是一个和谐体,会排斥一切不符合和谐发展的因素。
回归到土力学中,任何一项与土有关的工程,不论是边坡还是地基,不论是大型工程还是微型工程,在设计和施工研究时都要遵循土的三大基本特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证我们工程的稳定性和存在性。
在工程中出现的许多错误与事故就是违反了土力学基本原理才发生的。
听李老师土力学的阐述,深入细致的讲解,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有关《土力学》的纯粹的知识,更多的是关于土力学的研究方法与一些思考。
也使我越来越坚信,《土力学》在工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对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另外,李广信教授在对《土力学》课程内容把控上很有针对性和总结性,总能把较为复杂的内容转化成易懂的知识点教予听课者,在知识点处都有整体性的把握,并能很直观,清晰的抓住主要矛盾。
比如:岩土工程在地基承载力问题上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概念,不是精准的数值;应变与强度问题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岩土工程中的加固与减弱,应遵循:无为而治,顺乎自然,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的思想;土在加载变形过程中似乎是有生命的,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等等。
《岩坛六弊》读后感
在考取研究生期间,个人对于李广信教授的印象只是浅薄的停留在土力学书本扉页上的那张照片,在我眼里他只是一位带着眼镜,面容严肃的老先生。
在考取研究生之后,我依旧学习本科专业的相关知识,因此高等土力学成为了我们专业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
自然而然,我也就遇到了如今为我们教高等土力学的林鸿州老师,他在第一节课上就为我们推荐了李广信教授写的这篇文章——《岩坛六弊》,我拜读之后说不上深有感触,但是有一些体会和思考是不可避免的,毕竟在本科期间,几乎每个学校对于毕业生的要求都是提交一份自己所学专业的毕业设计,当然,我也不例外。
研究生生活我也只是刚刚起步,所以对于李广信教授在文章里痛斥的六弊在研究生学术生活中的体现我几乎没有感触,所以下面我将以我在本科学校中的所见所闻为基础,浅显的谈谈我的想法。
在此之前,我必须说明,我非常热爱自己的本科学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相信所有学校都存在有或多或少的问题,只有直面自己问题的时候才能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我由衷的希望自己的母校变得越来越好。
李广信教授在《岩坛六弊》中,言辞辛辣的指出岩土工程研究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六个诟病,现在回想一下当时自己在做本科的毕业论文时,或多或少的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首先,在做本科的毕业设计之时,我们几乎没有实地勘察过,虽然实验数据确实是通过实地勘察得到的,但并不是学生自己得到的,大多数数据是老师提供的,我们当时的主题是边坡的强度参数反演,我想最起码也让我们看看边坡的几何形态,然而并没有,我们只是在实验室进行了简单的有关于土体的强度性质的实验。
我当时对此是有些忐忑的,毕竟事关毕业,但是在询问了别的专业和别的学校的朋友之后发现,这种现象并不是独有的,而是普遍存在。
许多学校对于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要求相当的宽松,甚至可以说是纵容的程度。
其次就是“稀释克隆”这一类的问题,当然,本科生的学术水平所写出来的文章极少能达到如同李广信教授在文章中所说那种能够在一些期刊等刊登的水平,但这也代表了一些苗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忽视理论受到报复
v 钻孔灌注桩施工:孔内水位为什么要高于地
下水位? v 土坝的边蓄水边填筑; v 弟顿坝的水力劈裂破坏; v 挖方施工-快!填方施工-慢! v 献礼工程的事故;
承载力理论的意义
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 1913年9月装谷物,10月17日倾覆,
1173年动工 1370年竣工
1940年在软粘土地基上的 水泥仓的倾覆
v v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ψs
Es 2.5 4.0 7.0 15.0 20.0
p>fk
1.4
1.3
1.0
0.4
0.2
P<fk
1.1
1.0
0.7
0.4
0. 2
3. 对象及主体间的关联与转化
v
黑格尔: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 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现代科学)它使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局限在自己 的专业中,只有少数人没有被它夺去全面观察问题 的能力(自然辩证法)
S
R R,S
可靠度设计
v
其失事概率可用可靠度指标表示。例如,相应的可 靠度系数为β=3.0,则表示失效概率为万分之9.4, v 能够明确地给出安全与失效的概率,然后通过经 济、社会、技术的风险分析,给出最合理的设计 值。是一种最科学合理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v 我国颁布的《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规定,对于各种结构设计应遵循 该理论方法。
三种承载力设计理论
v 1、容许承载力理论 v 2、极限承载力理论
p ≤ fa
p ≤ fu / K
-安全系数法 v 3、极限承载力理论 -分项系数法
分项系数
分项系数
S = γ s Sk
R = Rk / γ R
1·容许承载力理论
v
在载荷试验中可以由其比例界限确定;按一定沉 降比人为规定,例如s/b≤0.001-0.0015 在理论计算中可以由塑性区发展理论中的临塑荷 载pcr、p1/4、 p1/3确定。 按容许承载力理论确定的承载力,其沉降一般也 会满足要求,常常不需进行沉降验算。 在这种设计中,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无定量 的概念的。因而是一种经验的设计方法。
流土(砂沸)!
土中水与水中土问题的转化
v 前者土作为载体,土中水在其中运动,层流
时服从达西定律; v 后者水作为载体,水中土成为悬移质被挟带 裹胁运动,服从流体力学定律。 v 推移质介于二者间。
几个例子
v 流土(砂沸); v 管涌; v 流滑; v 液化; v 滑坡-泥石流; v 崩岸;
流土
管涌
论文“蜀国的地下工程规划”获得最佳论文奖;
v 白蚁在林地修建了一个3米高的蚁穴,出版了
专著《大型地基基础工程技术,槐阴国的地 标-超高层建筑的岩土工程问题》。
土力学学科的诞生
v
太沙基认识到:鼠獭蝼蚁也能建造土工建筑物,从 事岩土工程的实践。但是靠它们的本能和经验, v 而只有对客观世界的深入理解和正确的理论描述才 能够上升为科学技术。 v 于是他闭门思索和潜心试验,提出了土的有效应力 原理和单向渗流固结理论,1925年出版了《土力学 和地基基础》(Erdbaumechanik auf bodenphysikalscher Grundlage)一书。 v 人们公认这标志土力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体的四肢,蚂蚁、蜜蜂、海狸就是这样。只 有人才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随着对 自然界规律的知识的迅速增加,人对自然界 施加反作用的手段也增加了。 -(自然辩证法)
鼠獭蝼蚁与岩土工程
v 水獭用树的枝干和石块在领地的河道上建造
一座水坝,并发表了论文“高坝建造技术”;
v 鼹鼠在草原下营造了复杂的地下工程系统,
东方哲学理念下的医药-中医
v 阴阳:阴虚阳虚; v 五行:肝木肾水; v 经络:穴位
岩土工程与中医
v 望问切闻,综合判断; v 对症治病,因地制宜; v 经验投药,随时调整; v 理论导向,实测定量,经验判断,检测验
证。
太沙基的土力学艺术说
™“无论天然土层结构怎样复杂;也无论我们的知识
与土的的实际条件有多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利 用处理问题的艺术(art),在合理造价的前提 下,为土工结构和地基基础问题寻求满意的答 案。”
™这与中医的手法是相通的。
概念设计与时空效应
v 抗震设计:不坏、可修、不倒(不死); v 桩基规范:变刚度调平、减沉疏桩; v 新奥法:设计、检测、施工的一体化方法; v 地下工程与基坑施工的时空效应理论;
-总之,是基于理论,依赖于经验的工作方 法。
一个复杂体系的认识
v v
L.A.Zadeh: “当系统的复杂性日益增加时,我们作出系统特 点的精确而有意义的描述的能力将相应降低。” 岩土工程中精确是一种奢求。 土的本构关系模型的发展:“没有为任何一个模 型戴上王冠。”
地基基础设计中的三种荷载组合
v v v
1·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 S k = SGk + S Q1k + ∑ψ ciSQik i =2 载效应的标准组合 ; n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荷 S = S Gk + ∑ ψ qi S Qik i =1 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 3·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 载效应的基本组合
1. 前言:岩土材料
n
非连续性:颗粒与裂隙,岩石与岩体; n 多相性:固体、水、气体三相间的相互关联及作 用; n 变异性:长期地质历史的产物:原状性、区域 性、不均匀性、各向异性; v 岩土工程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及风险与挑战,充满 了哲学的命题; v 岩土工程科学与哲学-以哲学的高度来认识。
2. 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
不是前一瞬时的那个土了。 v 非线性、弹塑性、剪胀性和与应力路径有关 的性质。 v 土的应力应变与组成、状态和结构的耦合!
DDA (discontinous deformation analysis)非连续
变形分析
(σ1-σ3) (100kPa)
12 10 8 6 4 Shear Stress V ol um e Strai n
1 2 4 3
v 亚里士多德已经说过:这些较早的哲学家都设
想原初本质是某种物质:空气和水;后来赫拉 克利特设想是火,但是没有一个人设想是土, 因为它的组成太复杂。(天然辩证法)
v 一曰金,二曰木,三曰水,四曰火,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 土爰稼穑。(尚书·洪范)
2. 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
v 西方哲学强调万物的组成及分析, v 东方哲学强调万物间的相生相灭。 v 东方哲学崇尚宏观与定性,主张感悟:
人类最早接触和最早使用的材料:旧、中、新石器时 代的标志是人类使用岩土材料的水平; 土与文化:几大古文明中人类起源的传说:不约而同 地认为人是上帝(神)用土创造的; 表土与人类文明:人类的几大古文明的发生与衰落; 土地与农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权力与财 富 ;朝代的更替;农民战争 农业文明-土与水 目前名川大河的中下游,土层深厚—形成农业、经 济、文化、政治中心 海洋文化:三角洲文明(交通与信息) 岩土与哲学的天然联系。
强度与变形的转化
• 土的强度,或者破坏是其 应力应变过程的最后阶 段,即在微小的应力增量 下,会产生很大(或者不 可控制)的应变增量。因 而破坏是应力应变关系的 最后阶段。
ε
dε =
dσ Et
dε p = dλ
∂f ∂σ
0 dσ → dε = ∞, dε = 0
σ
变形与破坏的转化
p
s
渗流问题与强度问题间的转化
v
岩土工程的不确定性
v 土层剖面与边界的不确定性; v 现场与实验室岩土指标的不确定性; v 现场原位应力与孔隙水压力的不确定性; v 外加荷载及其分布的不确定性; v 岩土材料性质的复杂性;应力变形的机理不
清楚。 v 计算理论和方法的不确定性;
岩土定量描述的困难
v 因果关系的缺失:源于对象的复杂性及影响
一种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v 由于工程中的荷载和抗力都是随机变量, 有多少可能性使荷载大于抗力而失事是一 个随机事件, v 破坏的概率(可能性)决定于两个随机变 量的均值(众值,中值及某个分位值)及 其分布。
可靠度设计示意图
f(S) f(R) S
S = γ s Sk
R = Rk / γ R
R R,S
vvv来自界荷载 pcr、p1/4、 p1/3
f a = M bγb + M d γ m d + M c ck
F
塑性区
2· 极限承载力理论—安全系数法
v 承载力:极限承载力公式、平板载荷试验
的极限值/安全系数(K=2)
地基的破坏与极限承载力
3·极限承载力理论-分项系数
v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分项系数设计方法也是
v 二者相互影响; v 在一定条件下随可能是相互转化的。
抗滑稳定分析:渗透水流以一定角度从砂土
坡面逸出时
渗流
β
θ
坡面
γ ′ sin β + γ w icr cos( β − θ ) = [γ ′ cos β − γ w icr sin( β − θ )]tgϕ
γ′ 当β=0°,θ=90 °时, icr = γ w
S = γ G S Gk + γ Q1SQ1k + ∑ γ Qiψ ciS Qik
i =2 n
n
GB50007-2002的设计理论应用
地基承载力-容许承载力: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 效应的标准组合; v 稳定分析-单一安全系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 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分项系数取为1.0; v 沉降(开裂)计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荷载效 应的准永久组合 v 结构计算-可靠度的分项系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