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教育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
一、建国初17年的教育历程
(一)1949年---1952年
(1)接管和改造旧学校,掌握学校的领导权
(2)改革旧学制、颁布新学制,实行全日制学校、干部学校、业余学校同
时并举的"三轨制",为工农特别是工农干部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3〉所有设施都向工农劳动人民开门;
(3)清理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思想改造
(5)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以便更切实际地为经济建设的需要服务。这一过程大致到1952年底结束。
(二〉1953年~1957年
1953年2月7日毛泽东在政协一届四次会议的闭幕式上,提出了今后三大任务:第一,要加强抗美援朝的斗争;第二,要学习苏联;第三,要在我们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反对官僚主义。
1.建设社会主义国民教育制度的原则。它强调学校的国家性、统一
性、非宗教性、男女平权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2.教育目的。它规定培养全面发展的成员为教育的任务,实现这一任务
最主要的途径则是掌握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的各科知识,并实现"
门门五分"。
3.教学为主的思想。它强调智育的首要性,主张德育主要也是通过教学
来进行的。同时它也就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材、课堂活动的主导作用。
(三〉1958年~1965年
1958年开始抛弃苏联的教育模式,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中国人未来社会理想的教育模式。一场新的教育探索与变革开始了。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其要点是在一切学校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今后的办学方向是学校办工厂和农场,工厂和农业合作社办学校;走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实行党委领导下教育专门队伍和人民群众结合,学校内部和教工、学生群众结合。这些方针与当时"大跃进"的形势相配合,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浪潮。全国高校、中专校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迅猛增长。
1960批评“文教战线的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瞎指挥风”,集中研究了教育工作中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问题,强调通过调整建立完善的教学秩序,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压缩了学校规模和数量。至1963年,全国高校由1960年的1289所合并为407所,在校生由96万压缩至75万,中专由6225所载并为1355所,在校生由222.6万压缩至45.2万,中小学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第一,教育事业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既要克服学习苏联过程中一定程度的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缺点,又要纠正1958年以来发生的生产劳动、政治运动过多,以及伤害广大教师积极性的"左"的错误。
第二,应当有机地促进教学、生产、科学研究的三结合,这种结川合应以教学为主,必须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明确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是基本形式,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起主要作用。师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必须有所限制。
第三,办好学校,党组织要善于团结知识分子,建立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教师的同志式的尊师爱生关系。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应求高、求纯、求一律,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共产主义者。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确立不同的要求。
二、"文革"十年(1966-1976年)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长达10年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教育革命是这场大革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是要夺取教育的领导权,派遣工人、农民和解放军进驻学校,领导学校;其次,认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对资产阶级的批判,文化要学习,但更要到工厂、农村、军营向工人、农民、解放军学习,要到社会革命实践中学习。再次,否定了以往教育整套的招生、…分配……试图阻起如新的社会主义教育模式。
文革中报道过许多"教育革命的典型"。这些经验概括起来表现为如下诸多个方面: (1)工人阶级的领导; (2)分散在农村学习; (3〉反对"智育第一" (4) 半工半读,勤工俭学;
(5) 以科研、生产带动教学的"三结合"体制 (6) 在社会运动中学习; (7〉没有明确的入学标准; (8)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 (9)建立工农教师队伍。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教育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出现,开始恢复了广大教师的社会地位。1978年恢复了高考制度,继而重新颁布了《高校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和《小学四十条》,制定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这在总体上恢复了60年代初期的教育思
想和基本措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路线,对外开放汲取了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推动了中
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邓小平1983年为北京景山学
校的题词中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此后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针。80年代的中国教育改革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展开的。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认为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核心的内容包括:
(1〉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一一地方化;
(2)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一一权力下放。这两条为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教育的多元化和真正办出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奠定了基础。
1993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
本世纪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实行科教兴
国战略,进步明确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尊师重教,加
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
壮年文盲,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
育。优化教育结构,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