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知识要点梳理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记忆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记忆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记忆方法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这一科目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大家都害怕记知识点的一个科目,其实,有记忆的方法,想要记住也不难。

下面由店铺给你带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记忆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记忆方法(一)自写“教案”法此法是解决自学者面对厚厚的哲学教材无从下手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

自学者给自己当老师,可以按自己制订的学习计划,根据指定的哲学教材的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分析为基本框架,像老师授课教案那样写出自己的“教案”,然后,回过头来学习这个“教案”,自己给自己“讲课”。

例如,在学习“真理”这个概念时,可写“教案”如下:1.定义: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里的正确反映。

2.理解①真理是一种正确反映,它属于意识的范畴,不是客观实在。

②真理的物质承担者是人的头脑,不是别的。

③真理的内容来源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3.举例和应用例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真理,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例2,中专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是真理,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实践中对某一学科或领域中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自写“教案”记忆法的意义有两点:一是便于自己学习;二是促进自己学习。

写“教案”的过程,也是人们最全面、最深刻、最扎实地学习的过程,它对自学者理解并记忆哲学内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记忆方法(二)“手脑口并用”法所谓“手脑口并用”,就是边用脑子记,边用手写,边用口念,三者齐动来记忆。

“手脑口并用”记忆法不仅使记忆扎实牢固,而且由于平时手写口念数遍,答题时便“顺路”了,能收到快而准确的效果,更能避免错别字。

记忆方法(三)“联系”法所谓“联系”记忆法,就是联系人们所熟悉的人或事来记忆有关哲学内容。

例如,可以这样记忆划分阶级的标准:土地改革时,在农村划分成分,不是看其政治立场,也不是看其人际关系,而是看其对土地等生产资料占有的状况如何,以此便可记住了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标准而不是其它。

政治马克思主义原理重点知识点归纳

政治马克思主义原理重点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原理包括马哲和马政经两个科⽬,这两个科⽬都是知识点⽐较集中难理解的科⽬,学习起来重在理解和灵活运⽤,当然原理部分还是要熟记,基本上在初级阶段重点是在掌握整体知识点的架构和框架,然后每⼀章节注意重点复习,⼀⼀搞定。

初期⼤家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对于初期阶段马原的复习知识点,⼤致归纳如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主要掌握以下67个知识点:1、哲学与世界观和⽅法论;2、哲学的基本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5、两种历史观的对⽴;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8、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9、物质与运动;10、运动与静⽌;11、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12、实践构成了⼈类存在的基本⽅式;13、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14、⾃在世界与⼈类世界;15、意识的产⽣、本质和能动作⽤; 16、世界的统⼀性和多样性;17、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8、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19、规律及其客观性;20、现象和本质;21、必然性和偶然性;22、原因和结果;23、可能和现实;24、事物存在的质、量、度;25、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26、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27、对⽴统⼀规律;28、⽭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法论意义;29、主要⽭盾和⾮主要⽭盾及其相互关系;30、⽭盾的主要⽅⾯和⽭盾的⾮主要⽅⾯及其辩证关系;31、坚持唯物辩证法,防⽌形⽽上学;32、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33、认识发⽣的现实基础与认识的本质;34、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35、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36、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观;3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38、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限性;39、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40、真理及其客观性;41、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42、价值;43、认识论与思想路线;44、辩证思维的基本⽅法;4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46、地理环境和⼈⼝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47、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48、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49、⽣产⼒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50、⽣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51、社会经济结构的功能;52、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53、国家的本质和职能;54、社会的观念结构与意识形态;55、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56、⽂化的本质和功能;57、⽂明与⽂明形态;58、社会规律及其特点;59、⽣产⼒和⽣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盾;60、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盾;61、社会发展的动⼒;62、“⽣产⼒标准”的依据及意义;63、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64、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65、社会发展和⼈的活动的关系;66、⼈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67、个⼈在历的作⽤。

马克思31个知识考点

马克思31个知识考点

马克思31 大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恩格斯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定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来源:产生:(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5.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同时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6.物质和运动的辩证统一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的。

高中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结构图1

高中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结构图1

WORD 格式专业资料整理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辩证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唯物论(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3、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要把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辩证唯物,切忌主观随意。

(3)联系具有多样性。

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物主义1、联系的观点(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与部分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整体影响部分,部分也会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最优目标;同时又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唯物(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马克思辩证法2、发展的物的灭亡。

(3)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我们要对前途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 主义哲观点好充分的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学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要坚持适度原则。

3、矛盾的(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观点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具有特殊性。

马思重点

马思重点

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及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7.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是意识的产物。

8.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9.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0.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1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3.联系的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务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框架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框架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框架一、唯物主义世界观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和相互关系2. 物质是唯一的客观实在3.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4.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二、历史唯物主义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社会的发展3.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4. 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三、辩证唯物主义1. 对立统一规律2. 质量互变规律3. 异同结合规律4. 运动规律四、哲学方法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3. 实践决定认识的发展和深化4.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五、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 认识的来源和发展2. 认识的能动性和客观性3. 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关系4. 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的历史的和社会的条件六、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1. 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2. 意识形态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3. 阶级斗争对意识形态的影响4. 科学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的斗争七、历史唯心主义和唯物史观1. 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2. 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3. 唯物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斗争八、价值和价值规律1. 价值是商品的经济衡量2. 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指导作用3. 价值规律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九、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1. 劳动价值论是价值规律的理论基础2. 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影响3. 价值规律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限制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2.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3.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十一、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1.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 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革命的推动作用3.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规律十二、社会制度和社会历史1. 社会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2. 社会制度的更替和社会发展的规律3. 社会历史的阶段性和透视性以上是马克思主义马原理的知识点总结框架,涵盖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方法、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历史唯心主义和唯物史观、价值和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社会制度和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研知识点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研知识点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唯心史观缺陷只看到了历史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而没有看后精神力量背后的物质动因只看到了历史发展中少数英雄人物的力量,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唯物史观的两大内容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物质反例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地理环境不好发展的也很好:日本,以色列人口因素的反例:中国,印度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根本)和生产关系社会意识是意识所有阶级都认为一致的与阶级无关社会意识形成社会意识形态非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社科文科为谁而学(艺术也是,也阶级有关),渗透着思想的美术作品才是艺术,因此艺术也是社会意识形态非社会意识形态:理工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封建思想残余)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双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手段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生产关系的物质性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和人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第一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同级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式和设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的可以影响社会性质和历史进程,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第二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经济基础)、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马思主义的杜会形态范畴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结构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两者缺一不可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社会形态更替(从低级到高级)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纵向(时间轴)统一性:大家的发展历程都一致,从哪采到哪去一样多样性:中国跳过资生义阶段横向(时间不变)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规律在起作用)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取决于民族利益取决于交往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否定之否定规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统一性表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多样性表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改革科学技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现实的人及其本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马思整理

马思整理

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其二,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教材P26-27、P29)2 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哲知识点总结框架

马哲知识点总结框架

马哲知识点总结框架一、辩证唯物主义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复杂多样、矛盾运动的统一体,是发展变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根本规律是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倾向性,并通过辩证法揭示了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矛盾运动规律。

2. 矛盾的普遍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内在的客观规律。

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3. 发展的倾向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内在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对事物发展的全面理解和正确对待事物发展。

4. 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方法,是处理矛盾的方法。

辩证法主要包括矛盾的特征和运动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阐释。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

3. 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不同的阶级之间会展开不同形式的斗争,发展历史推动着阶级矛盾的转化。

4. 社会形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不同的社会形态。

这些社会形态的变化主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 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实践决定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实践是决定认识的根本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记忆技巧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记忆技巧归纳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1.共同..基础。

2.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客观实在性.....。

(二)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1.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和时间、空间。

3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及其意义:(1)对立统一关系、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相互渗透的关系。

(2)①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②静止是运动的特...,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殊状态,是不显著的变化,是运动过程中的某种稳定状态。

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④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延性,即三维性。

二、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一)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本质含义: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即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

(2)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二)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看,是目的和手段、创造者和被创造者、能动者和受动者的关系。

在实践中,客体限制主体、主体超越限制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四)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可以感知的世界,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

2.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换。

通过实践的中介作用,两者是改造被改造、认识被认识的关系。

(2020年7月整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框架.doc

(2020年7月整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框架.doc

看好了啦。

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1、辩证唯物主义2、历史唯物主义(又名唯物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分三点:1、辩证唯物论2、唯物辩证法3、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分四点:1、人名群众2、价值观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4、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

文化就是意识,所有虚的,比如政策,理念都是意识。

做选择题时刻记着:物质决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表现在①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计划性(不重要)②意识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指导人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不重要)3、规律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遵循客观规律。

4、意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点可以归在2的③里,但是经常需要把这句话拉出来说,独立成一点。

)5、(套话。

看材料意识是对谁起了作用)意识对+对象+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有时候你得看那个意识是坏的还是好的。

不过一般是好的)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规律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反对在规律面前的经验主义和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唯物辩证法⑴联系观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也可加上客观性、多样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具有多样性,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③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没有整体,部分也就不成其为部分。

没有部分,也就没有完整的整体。

④系统优化。

⑵发展观①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而成,即否定了旧事物中的腐朽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东西,并添加了旧事物不可容纳的新内容。

)③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④事物发展的过程中。

马思复习资料

马思复习资料

1.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2.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幺(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6.马克思主义最祟高的社会理想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幺?它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重要内容: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或意识能否认识物质,它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及二者的对立。

划分:世界的本原。

对立:(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是意识的产物。

9.唯物论和辩证法各自回答的主要是什幺问题:唯物论讲的是世界的本源问题。

辩证法讲的是世界状况的问题。

1 0.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照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11.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和根本属性(运动性)1 2,意识的作用及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能力和活动。

马思知识要点梳理

马思知识要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述要点梳理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为他们的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1831年与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1838—1848年间英国工人为争取自身政治权利,进行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马克思主义来源及重要成就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成就: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6.马克思诞生的标志是《共产生宣言》7..方法论和世界观人类在谋求物质生产,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的发展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论和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根本上说,方法论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史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8.什么是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是依赖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9.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重大的理论价值一、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

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

11.物质与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时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际承担着,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他的物质主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梳理共7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梳理共74页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梳理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归纳之欧阳地创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归纳之欧阳地创编

(都是本人自己看书整理打出来的,还请各位赏脸给一个券\( ⊙ o ⊙ )/)以后还会有更多内容的请关注百度ID :早安夏天sa马克思基本原理重点归纳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批判吸收:⎪⎩⎪⎨⎧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神品质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精③生物进化论②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①细胞学说学发现自然科学基础:三大科量登上历史舞台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阶级和实践基础:无产理想社会的追寻反思和批判以及对未来激化人们对资本主义的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确揭示世界的普遍规律①拓展人们的视野,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批判继承和发展?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形而上学继承: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的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2.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3.马克思最伟大的创造: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4.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1848.2月《共产党宣言》5.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有空想变成科学?6.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在于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自觉的实践性崇高的色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理论与实践的统一7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8.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唯心主义则相反。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世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而矛盾。

成人高考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精华知识点

成人高考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精华知识点

【导语】锲⽽舍之,朽⽊不折;锲⽽不舍,⾦⽯可镂。

备考也需要这样持之以恒的精神。

⽆忧考为您提供成⼈⾼考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精华知识点,⼀起看看吧。

【篇⼀】成⼈⾼考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精华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的世界观和⽅法论 1.哲学是什么? (1)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都有世界观;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 (2)世界观和⽅法论的统⼀ 世界观(理论);⽅法论(⾏动) 2.哲学基本问题 (1)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物质与意识) (2)内容:思维和存在的第⼀性(谁决定谁?) 思维和存在的同⼀性(能否被认知?) 3.哲学派别 判定标准:(1)第⼀性(2)同⼀性(3)世界状态 (1)第⼀性:唯物主义(物质是第⼀的) (基本派别)唯⼼主义(意思是第⼀的) (2)同⼀性:可知论(⼈可以认识世界) 不可知论(⼈不可以认识世界) (3)世界的状态:辨证法(联系、变化、发展) 形⽽上学(孤⽴、静⽌、不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可知论、辨证法 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体的物质) (2)近代形⽽上学的唯物主义(孤⽴、⽚⾯、精英论) (3)辩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辨证法) 唯⼼主义: (1)客观唯⼼(客观精神、理、道) (2)主观唯⼼(个⼈的意志)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 (1)背景:社会⽭盾激化、主要⽭盾、⽆产阶级壮⼤ (2)⾃然科学前提: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物进化论 (3)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格尔的辨证法(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形⽽上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 (1)科学的 (2)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3)⽆产阶级哲学 6.马克思主义是伟⼤⼯具【篇⼆】成⼈⾼考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精华知识点 ⼆.物质和意识(唯物论) 1.物质是什么?客观存在 2.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式 物质⼀定是运动的,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只有运动才是物质 3.运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

马思期末总结

马思期末总结

马思期末总结第一章:认识课程本学期,我选修了一门名为“马思”的课程。

这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思维训练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选修这门课之前,我对马思这个词并不熟悉,也不知道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

但是,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对马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程的第一节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马思的概念和起源。

马思,即马克思式思维,是对马克思思维方式的总结和归纳。

马克思思维方式特点是全面、系统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

马思课程旨在通过教授马思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马思的基本原则马思思维方式有三个基本原则,即客观性原则、历史性原则和批判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以客观的、客观事实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马思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问题,不能片面地看问题,更不能凭空臆断。

历史性原则是指以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认识事物和问题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

批判性原则是指对问题和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不盲从,不轻信。

第三章:马思的思维方法在马思课程中,我们学习了马思的多种思维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思维方法有五种,即综合分析法、归纳演绎法、辩证思维法、批判思维法和创新思维法。

综合分析法是指综合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归纳演绎法是指从具体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进行推理和归纳。

辩证思维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矛盾和对立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批判思维法是指对问题和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不盲从,不轻信。

创新思维法是指在思考问题时,要敢于打破常规思维,寻找新颖的解决办法。

第四章:马思的实践应用马思思维方式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如科学研究、社会分析、政策制定等。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应用训练,使我们能够将马思思维方式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科学研究领域,我们通过分析和研究一些科学问题,运用马思思维方式,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和解决办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述要点梳理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为他们的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1831年与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1838—1848年间英国工人为争取自身政治权利,进行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马克思主义来源及重要成就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成就: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6.马克思诞生的标志是《共产生宣言》7..方法论和世界观人类在谋求物质生产,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的发展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论和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根本上说,方法论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史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8.什么是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是依赖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9.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重大的理论价值一、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

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

11.物质与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时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际承担着,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他的物质主体。

12.物质与静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无条件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事物的矛盾静止。

13.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

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都没有。

14.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一、人类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二、人类谋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这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5.实践的特征及形式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是人存在的特有方式,对其它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一、实践是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基础。

二、实践是人自觉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三、实践是人在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

16.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体现: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二、实践是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17.规律①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②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③规律是客观的18.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就机能和属性,。

本质上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而后主观形式的统一。

能动作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

③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作用。

19.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20.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21.联系的方式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22.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的发展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23.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同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统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发展总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24.矛盾的特殊性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中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5.根本矛盾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发展过程本质的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不能相互代替,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的最高层次就是普遍存在的绝对性。

2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而质变过程中也有量变的收缩和扩张的变化。

2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8.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题与客观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的中介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①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②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29.实践在人认识中的决定作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0.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现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31.理论对实践的依赖①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②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33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条件①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时间相结合的原则②理论向实践飞跃需要中间环节③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3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性: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绝对性:①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包含这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都是主观符合客观,都同谬误有着严格的界线,都不能被随意推翻②发展趋势上看无论是在认识的深度还是广度上,真理都在无限发展,不存在最后的终点或者不可逾越的界限相对性:①从认识的广度看,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②从认识的深度看,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35.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36.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

37.军事实践特点:①对抗性和暴烈性②主客体间的双向能动性③多样性和不确定性④间断性和连续性⑤鲜明的社会历史性军事认识的特点:隐秘性、不确定性、时效性、超常性、严酷性。

38.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物资方面,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9.道德:是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来反映和评价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

宗教:一种相信并敬畏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和神秘境界,并以信仰来体悟人生命运的社会意识形式。

40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一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4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内涵:①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②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现: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③经济基础的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变革的方向。

4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

43.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们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4.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别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45.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①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间的分配。

②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6.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要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①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自发的把自己的劳动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②;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己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47.生产资料的劳动过程三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48.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49.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②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③对个人消费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④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并巩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者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