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1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1
4.阐述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如新中国的成立、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请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解放战争胜利的多元原因。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回顾解放战争前的国内外形势,分析国民党政府的政策、共产党的策略等,阐述解放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详细讲解解放战争的主要过程,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的经过、特点和意义。
3.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如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的支持、战士们的英勇奋斗等,强调正义必然战胜邪恶。
2.尊重历史,尊重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先烈,传承革命精神。
3.坚定信仰,坚信正义必然战胜邪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有初步的了解。然而,由于解放战争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加之初中阶段对此部分内容的涉及有限,学生对解放战争的深入了解尚显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图片,如人民解放军战士英勇奋战、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等,引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关注。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的是哪个时期的历史吗?这场战争为什么会爆发?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

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教会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策略问题。

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况,注意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组课前搜集资料,课堂展示搜集成果,锻炼查阅、运用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通过课堂问题的探究,学会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方法。

学生通过课堂历史情景的熏陶与引导,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国民党的腐朽统治是其政治.经济军事全面破产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教学重点】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深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思考为什么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为什么近代中国人民会选择马克思主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指出中国在抗日中付出巨大民族牺牲作出的巨大贡献,为中国在二战后期赢得了四大国的地位,中华民族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面临民族复兴的极好机遇。

然而接踵而来的内战又使中国与这次绝好的机遇失之交臂。

下面我们来学习解放战争这一课。

一、内战的爆发1.重庆谈判请学生看书找出国民党共产党参加谈判的目的,老师归纳。

(1)目的国民党:内战准备尚未完成,拖延时间。

共产党:争取和平。

(2)结果:签订《双十协定》(3)协定内容:提问:在重庆谈判中有哪些问题未能达成协议?学生回答: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定。

所以后来又召开政协会议。

2.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老师提问: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内战。

那么国民党首先进攻什么地方?采用什么战术?结果如何呢?学生回答。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7课解放战争}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7课解放战争}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三、教学策略
2.设计相关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3.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4.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请问同学们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哪些了解?解放战争是如何发生的?
2.解放战争的过程:详细介绍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部署、战斗经过和战果。
3.解放战争的意义:阐述解放战争对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讲述彭德怀、林彪等将领的英勇事迹,以及普通战士的奉献精神。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解放战争中最令他们印象深刻的一场战役或人物。
3.持续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解放战争相关的书籍、影视作品等,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的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1.结合时事热点,提高学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提出与当下时事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使他们对解放战争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这种结合时事热点的教学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解放战争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1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1
2.通过讲述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事迹,营造庄重、崇敬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创设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亲身体验革命先烈的英勇与坚毅,培养学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问题导向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放战争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3.能够运用表达能力,清晰、准确地阐述自己对解放战争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解放战争的背景、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解放战争中的具体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放战争的背景、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关注解放战争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如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等,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关怀。
(三)小组合作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2.问题导向:本节课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放战争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小组合作:本节课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与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也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使学生能够共同进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解放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解放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解放战争》一、教材分析《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

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

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1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重大事件。首先,阐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外形势,分析国共两党政治主张的分歧和军事力量对比。接着,讲述解放战争过程中的重大战役,如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分析这些战役的时空背景、战略意义和影响。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入剖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这一胜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会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如图片、视频、文献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对解放战争相关历史事件的梳理,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祖国,珍惜革命先辈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2.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尊重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具备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解放战争中,哪个战役对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2.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哪个原因你认为最重要?
3.解放战争胜利对新中国的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观点和讨论成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1.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将解放战争与之前所学的近现代史知识进行有效衔接,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2.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7《解放战争》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7《解放战争》教学设计(共1课时)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点,结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对历史现象的洞察力。
3.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应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
4.针对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设计教学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吸收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4.运用生动的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应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解放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军事策略有哪些异同?
2.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哪个原因最为关键?
3.解放战争对我国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
4.从解放战争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5.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4.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定信仰,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和发展。
3.崇尚正义
4.尊重历史,珍视和平,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于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解放战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充满好奇,但可能对战争的具体过程、深层原因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17课解放战争知识纲要导引答题术语导学(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内战。

(2)人民解放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基本解放了全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知识点一内战的爆发1.重庆谈判(1)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2)成果: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①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

②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3)不足: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

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3.内战爆发(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2)战略防御①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歼敌七十多万。

②1947年,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学思之窗] (见教材P79)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提示:土地改革的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等任务,支援战争。

这一切都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

内战的爆发具有必然性(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

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必然要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国共双方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国民党是“假和平、真内战”,中国共产党抱有和平的诚意,但对国民党也有所防备。

(3)二战后,美国扶蒋反共,助长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

知识点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1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1
2.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与解放战争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深入挖掘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解放战争的相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实践能力。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回顾学习内容,总结收获,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分享心得和感悟,提高自我调整和提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解放战争的主要内容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题目为:“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解放战争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可以围绕战争背景、战役特点、历史意义等方面展开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激发他们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讨论中的收获和感悟。其次,我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强调解放战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最后,我将对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认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将以一个问题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吗?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战争——解放战争。”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环节,我将结合教材内容,系统讲述解放战争的起因、过程、主要战役和战争意义。在讲述过程中,我会穿插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短片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战争场景,增强他们的直观感受。同时,我会运用生动的例子和故事,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和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解放战争(教学案)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解放战争(教学案)

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爆发和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进攻;土地改革;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国共北平和谈;渡江战役;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2.能力培养⑴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⑶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⑷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教学重点:内战的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教学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些胜利对世界和中国的政治局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那么,中国的政局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历史的走向将会怎样发展呢?我们今天就学习这部分内容。

(板书:第17课解放战争)讲授新课一、内战的爆发1、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提问: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是如何阴谋发动内战的?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

寻求美国援助,积极准备内战。

(运兵、借款、物资)玩弄假和平的阴谋---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提问:蒋介石为什么要三次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当时的形势,认识蒋介石通过两面手法所要达到的目的中国共产党从人民利益出发,尽一切努力制止内战,寻求和平、民主、团结的道路。

另一方面,用真和谈来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谈的阴谋,争取那些对蒋介石抱有幻想的中间势力。

毛泽东一行到8月底到达重庆,经过43天的谈判,国民党表示同意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10月10日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3.实践活动:
a.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
b.开展“讲述解放战争故事”的活动,鼓励学生收集、整理、讲述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4.家庭作业:
a.请学生与家长共同讨论解放战争时期的家族史,了解家族长辈在战争中的经历和贡献,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解放战争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战争胜负关键因素的认识。
2.学生在合作学习、史料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水平,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3.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现状,如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对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等。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意义,特别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分析。
4.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总结解放军取胜的关键因素。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相关历史题目,检验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点的掌握。
2.教学方法: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
3.教学重点:巩固学生对解放战争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
4.学生活动:学生认真作答,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b.布置一道思考题:“结合当前国际形势,谈谈你对解放战争胜利意义的认识。”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
5.课后反馈:
a.教师应及时批改学生作业,给予评价和反馈,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b.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后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解放战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 解放战争 教案(2)牛老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 解放战争 教案(2)牛老师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识: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过程与方法通过内战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回顾民主革命的历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采取策略和方针得到了人民的真正的拥护。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三、课时安排:1四、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1)有一幅漫画导入,引出美国和蒋介石真实目的。

讲述新课:一、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课件2、3)1、 1.重庆谈判 (1945.8-10)原因:①国民党:迫于国内外的和平压力,内战准备尚未完成。

②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揭穿蒋介石的阴谋。

结果:签署《双十协定》(内容)2、重庆谈判意义:意义:中共向全国人民显示了和平的诚意,取得了政治主动权。

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再发动内战在政治上陷于被动。

3、政治协商会议(1946.1)二、战争过程(课件4--12)1.内战的爆发运用课本内容,并适当补充材料,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内战爆发的背景。

①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原因。

引导学生阅读后,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及矛盾变化、国共两党力量对比,(投影列表)认识到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及各种力量斗争。

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借助内战爆发形势图,以及战争初期敌我力量对比图,引导学生了解当时形势,分析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掌握国民党从全面进攻到重点进攻的变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案: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案: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革命斗争的主要史实,如重庆谈判、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重点进攻、战略反攻、三大战役、北平和谈、渡江战役等,理解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提高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补充,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了解内战爆发的背景,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的学习方法;图表展示人民解放战争的阶段和概况,学生活动探究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提高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2、难点: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3、突破方法:以“纲要信号”来引导学生阅读并记忆教科书的有关内容,用层进式教学法和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出示图片2005年“胡连会”(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实现其破冰之旅时提到:“当年走得不容易,现在回来不容易”。

为何他说当初走得不容易?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从而导入解放战争。

展示课题《解放战争》(板书)第17课解放战争(板书)一、内战的爆发(板书)(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板书) 1、重庆谈判(1945.10)(问题探究1)(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材料一:毛泽东先生钧鉴:倭寇投降,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急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计,事关国家大计,临电不胜迫切悬念之至。

——蒋中正八月十四日材料二: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

历史必修1人教新课标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

历史必修1人教新课标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

第17课解放战争一、教材分析《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

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7课解放战争}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7课解放战争}
4.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解放战争历史背景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重点阐述国内外政治形势、国共两党军事对峙等方面。
(2)结合所学,分析解放战争的重大战役,选取其中一个战役进行详细论述,要求不少于800字,包括战役背景、过程、意义等内容。
4.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关注现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但对于解放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可能仍停留在表面。在学习本章节时,学生需要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关注和引导: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2.话题:给出与解放战争相关的话题,如“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或“解放战争时期的政策对后世有哪些影响?”等。
3.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共同探讨话题。
(3)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体会解放战争胜利对国家、民族的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针对难点内容的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和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组织课堂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3)开展课后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挖掘解放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掌握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提高合作能力。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1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有了初步了解,但对解放战争的具体史实、背景、意义等方面的认识尚不够深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战争类历史事件具有较高的兴趣,但对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关联分析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关键事件等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认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梳理。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解放战争的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
2.让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群众观点,增强社会责任感。
3.理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支持。
4.搜集与解放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物或故事,进行整理和描述,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共同感受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政治、经济、军事策略,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阐述土地改革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要按时完成,注意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4.引导学生从解放战争的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为蓝本,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3)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评价方式: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

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习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

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2)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共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共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难点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抗战胜利以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两大政治力量——国民党和共产党,政治信仰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两党从合作走向对抗,从争取和平民主走向内战,决定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在政治战线和军事战线上同时进行。

新课学习一、争取和平民主阶段:1、重庆谈判:(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烽烟不断,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生凋敝、苦不堪言。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优质课教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优质课教案

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一、教材分析《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四、情分析高一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

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方法本节课在新课程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方法,引导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并能对所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1.生的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

2.教师的教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案,课内探究案,课后延伸拓展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生的疑惑,使教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自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和平谈判,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历史时期,我国解放战争的过程。本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它既是我国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了解国家历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关键时期。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高一学生,年龄大约在16-17岁,他们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现象。然而,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思考。
1.对解放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和胜利原因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2.对国共两党政治斗争的实质理解困难,难以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3.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导致分析不够客观。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生动展示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感受历史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讲述一个与解放战争相关的故事,如“渡江战役中的英雄事迹”,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对解放战争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战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

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习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

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2)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共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共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难点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抗战胜利以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两大政治力量——国民党和共产党,政治信仰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两党从合作走向对抗,从争取和平民主走向内战,决定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在政治战线和军事战线上同时进行。

新课学习一、争取和平民主阶段:1、重庆谈判:(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烽烟不断,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生凋敝、苦不堪言。

现在抗战胜利了,苦难应该到头了吧,应该可以在民主和平的环境建设家园了吧。

然而遗憾的是,一个人却在磨刀霍霍,积极准备发动内战。

这个人就是蒋介石。

当然蒋介石也知道民心不可违。

正当他为了战争借口冥思苦想的时候美国特使赫尔利向蒋介石献计:“蒋委员长可否给毛泽东发个电报,邀他来重庆共商国是。

如果他拒绝,你可以接二连三地发电报邀请他,充分显示你的诚意。

如果毛泽东明确表示不来重庆,拒绝和谈,你就可以向全世界宣布,共产党不要和平。

你就可以大加讨伐,而不负任何责任。

”蒋介石闻听此言,眼前一亮,觉得此计甚妙。

决定采取这一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连续三次电邀“特请毛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

同时摆出一副“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

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

”这样一种关心民生疾苦的嘴脸。

【问题探究】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提示:一方面是迫于舆论的压力。

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制造舆论.欺骗中国人民,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另一反面,也是最关键的,蒋介石尚未完成内战的准备工作。

(这时候,共产党军队主要分布在抗战时期的敌后根据地,即华北、东北等地,而国民党数百万军队还在大西南、大西北,所以蒋发动内战的军事部署没有完成)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以利用谈判的机会,争取运兵备战的时间。

蒋介石这一招可谓是“一箭双雕”“一石三鸟”,也是一桌摆明了的鸿门宴。

到底要去不去?对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对策。

最后,毛泽东发力排众议,说道:“蒋介石三次邀我,这个风险要冒。

不去,不利。

虽然是假戏,但要假戏真做。

不然,内战的帽子就戴到了我的头上,戴到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头上。

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失掉一些人心。

能谈则谈,谈不成,顶多是坐牢,杀头。

”从他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毛老人家要去重庆意图的是什么啊?为了教育人民争取中间势力,孤立美蒋反动派,以极大的努力来寻求避免内战,实现和平的道路。

用书上的话来说就是“为争取和平”。

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张治中和赫尔利的陪同下,乘飞机于下午到达重庆九龙坡机场。

(2)时间:1945年8~10月(3)结果:签订《双十协定》《双十协定》内容:①和平建国;②坚决避免内战;③召开政协会议;④保证人民权利;但是这一谈判有一个很大的缺憾,就是双方的谈判的焦点——解放区政权问题和人民军队问题没有达成一致。

不过尽管这样,它对于共产党来说,还是具有很大意义。

《双十协定》意义:《双十协定》的签订,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过渡】根据《双十协定》的规定,1946年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又称“旧政协会议”):(1)召开:1946年重庆(2)内容: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例如:《和平建国纲领》确定建立统一、自由、民主的新中国,保持国家的和平发展;规定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并拥有用人权;规定政府委员名额的一半由国民党以外的人士充任,而所有涉及施政纲领之变更须有出席委员的三分之二赞成始得议决,等等。

如果实行这样的政府改组,国民党虽然在其中仍占有主要地位,但它已经不能为所欲为。

【过渡】这些我们将委员长能表面上是同意了,但他心里能接受?不能接受。

在他心里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一山不容二虎。

所以很快蒋委员长就撕毁了政协协议,并发出进攻解放区的命令。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下面我们来看看内战的过程或者说解放战争的过程。

在这里,我把解放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二、解放战争的过程:战略防御(46.6-47.6)——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47.6-49.1)——最后胜利(49.1-49.10)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一阶段(一)战略防御阶段。

1、国军全面进攻(1)时间:1946年6月(2)进攻方向:中原等解放区中原解放区位于武汉和九江以北的鄂豫皖三省边界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根据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日本投降前,人民军队积极发展根据地,缩小沦陷区,使中原解放区扩展到60余县,形成对战略要地武汉的包围态势。

蒋介石当时的兵力,包括陆军的正规军、非正规军,海军、空军、特种部队以及后方机关、军事院校,总数达四百三十万人;而中国共产党方面,只有六十一万人的正规军(野战军)、六十六万人的地方部队(军区、军分区、县属武装)和后方机关人员,总数一百二十七万人。

双方兵力的对比是三点三七比一。

面对国共双方这样悬殊的力量对比,毛泽东提出几条基本的指导方针:在军事方面,他强调两个要点:一是“战胜蒋介石的作战方法,一般地是运动战”。

为了打好运动战,他指出:“若干地方,若干城市的暂时放弃,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

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否则就不能取得最后胜利。

此点,应使全党和全解放区人民都能明白,都有精神准备。

”二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

“当着敌人使用许多个旅(或团)分几路向我军前进的时候,我军必须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集中六倍、或五倍、或四倍于敌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于敌的兵力,于适当时机,首先包围歼击敌军的一个旅(或团)。

这个旅(或团),应当是敌军诸旅中较弱的,或者是较少援助的,或者是其驻地的地形和民情对我最为有利而对敌不利的。

”他指出这种方法的效果是“一能全歼,二能速决”,在蒋军武器加强的条件下,这是“我军必须特别强调的”。

在政治方面,他要求“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并为此规定了党在农村中、在城市中和在国民党军队中必须团结、争取、孤立的阶级、阶层和人员。

在精神上,为了使人们认清蒋介石和美帝国主义的虚弱本质,树立起必胜的信念,提出一个简单明了、使人一听就明白并能记住的基本观点,那就是毛泽东向正在延安采访的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所说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毛老人家不愧是军事艺术方面的天才。

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取得胜利。

(3)结果: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过渡】国民党一看,这一招不行。

于是该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1、国军重点进攻(1)时间:1947年(2)进攻方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3)结果:被粉碎【过渡】在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同时,解放军在东北晋、晋察冀、晋冀鲁豫等地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帷幕。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第二个阶段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二)、共军战略反攻那解放军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阶段的战役目标又是什么?请同学看资料回放回答这个问题。

(基本任务: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在外线大量歼敌;部分任务: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在这里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内线和外线分别是什么?内线:解放区外线:国统区1、全国性反攻(1)标志:1947年6月,刘、邓大军潜力跃进大别山(2)方向:中原地区【问题探究】人民解放军为何反攻方向选择在中原地区?①中原地区敌人防守薄弱(主力在陕北和山东);②大别山地区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③中原地区战略地位重要。

(拒有中原,则西逼武汉,南下南京,南扼长江)确定反攻方向后,中共中央确定的战略进攻方针是:三军配合南进,东西两翼牵制。

向国统区发动战略进攻。

三军:刘邓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陈谢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陈粟华东解放军主力。

他们作战任务应该是内线还是外线?外线作战:人民解放军将主力打到国统区,属进攻性质。

①刘伯承、邓小平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鄂豫皖根据地;②陈庚、谢富治率部挺进豫陕鄂边区;③陈毅、粟裕率部进攻豫皖苏地区。

两翼:西北解放军、华东解放军一部。

内线作战:是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的进犯,收复失地,属于战略防御性质。

①聂荣臻率华北解放军解放石家庄;②林彪、罗荣桓率东北解放军解放东北广大地区,迫敌退守长春、沈阳等孤立城市;③彭德怀、贺龙率西北解放军收复延安。

【过渡】经过一系列战略反攻之后,解放战争第三年敌我力量对比和全国战局发生了显著变化。

中共中央经过研究,认为决战时刻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2、三大战役:当然如果这些战役认真讲起来的话,每一个战役都要讲一节课都讲不完。

所我们在这里就只需要把时间、地点、人物、结果搞清楚就行了,现在我们就一个战役一个战役看哈。

下面我们先看第一个战役。

时间:1948.9——1948.11地点:东北地区(4)淮海战役:时间:1948.11——1949.1地点:淮海地区人物:黄维黄柏涛杜聿明意义: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结果:取得胜利(5)平津战役时间:1948.11——1949.1地点:平津地区人物:傅作义【问题探究】三大战役为何首选东北作为战役的开始?①可粉碎国民党军的战略收缩企图,实现关门打狗;②使东北解放军腾出手来转入关内作战;③可利用东北工业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