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八大节日相关诗句和故事

合集下载

十二个传统节日的古诗

十二个传统节日的古诗

十二个传统节日的古诗原文:《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衍生注释:“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屠苏”是古代的一种酒名,常在正月初一饮用。

“曈曈”形容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符”是古代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门神或写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演变成春联。

二、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春风送来温暖,人们畅饮屠苏酒。

千家万户在明亮的阳光下,忙着把旧的桃符换成新的。

诗句充满了欢乐、热闹的氛围,展现了新年的喜庆与人们对新生活的期待。

三、作者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他的诗歌简洁明快,富有深意,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四、运用片段:过年啦!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我不禁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如今虽然城市里限制了烟花爆竹,但那种欢乐的气氛依然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就像这温暖的亲情,始终不变。

原文:《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衍生注释:“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有祭扫、踏青等习俗。

“断魂”形容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二、赏析: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此诗语言通俗,意境含蓄优美,画面感极强,生动地描绘出了清明时节的景象和人们的心情。

三、作者介绍: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其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风格俊爽清丽。

四、运用片段:在这细雨纷纷的清明,我独自走在街头,心情沉重。

“路上行人欲断魂”,不正是我此刻的写照吗?想起杜牧的这首《清明》,仿佛穿越千年,与他一同感受那份哀愁。

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衍生注释:“异乡”指他乡、外乡。

诗词中的节日文化

诗词中的节日文化

中国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不同的节日在诗词中都有独特的体现。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节日及其在诗词中的表现: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主题。

王安石的《元日》就是描写春节的经典之作,诗中提到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等句,生动地描绘了春节的热闹和喜庆氛围。

2. 清明节: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节日,诗词中常表现出一种哀思和怀念之情。

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表达了人们在清明节时的沉重心情。

3. 端午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诗词中常常描绘端午节的欢乐气氛,如欧阳修的《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中就有“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的句子,生动地描绘了端午节的景象。

4. 中秋节:中秋节是团圆和赏月的节日,诗词中常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

5. 重阳节:重阳节是登高望远的节日,诗词中常描绘重阳节的登高景象和菊花的美丽。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时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总的来说,诗词中的节日文化丰富多彩,既表现了节日的热闹和喜庆,也表达了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诗词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文化。

中国全部传统节日的诗句

中国全部传统节日的诗句

中国全部传统节日的诗句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与各个节日相关的诗句:
1. 春节(除夕、元宵):
- “大红灯笼高高挂,迎春接福喜洋洋。


-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花灯笑迎春,家家户户福相随。


2. 清明节: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寒食江南无客舟,绿杨陌上挽歌游。


3. 端午节:
- “碧瓦朱甍绣极鸾,香兰花胜雪八珍。


- “艾叶龙舟竞渡时,端午风情表古今。


4. 中秋节:
- “秋空明月悬,枫叶渐染红。


-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家家共赏月儿圆。


5. 重阳节:
- “九秋陈香菊,千古岁寒梅。


- “重阳登高节,山高水长流。


6. 元宵节:
- “花灯照映城,游人乐悠悠。


- “年年元夜月,今夜看君王。


这些诗句描绘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氛围和庆祝方式,展现了人们对节日的期待和欢庆。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习俗,这些诗句都体现了人们对节日的热爱和祝福。

最全中国传统节日整理(传说、习俗、诗词)

最全中国传统节日整理(传说、习俗、诗词)
压岁钱
家长长辈会给孩子压岁钱,寓意送去新的财富和好运。
舞龙舞狮
春节期间,人们会表演舞龙舞狮等传统民俗活动,以驱邪避祟,带来好运和平安。
03
04
05
习俗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吃粽子
在端午节期间,有些地方会饮雄黄酒,认为可以药浴、避邪。
饮雄黄酒
习俗
《离骚》(节选)
屈原的《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其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诗句成为了经典名句。
《乙卯重五诗》
陆游的《乙卯重五诗》是描写端午节的经典诗歌之一,“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等诗句展现出端午节的浓厚氛围。
传说
起源与传说
元宵是元宵节的传统食品,由糯米制成,馅料有芝麻、花生、巧克力等多种口味。
吃元宵
赏花灯是元宵节最为盛行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制作各式各样的花灯,挂起来供人们欣赏。
赏花灯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智力游戏,人们通过猜谜语来娱乐身心。
猜灯谜
在元宵节期间,人们会表演龙舞和狮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插柳的习俗,寓意着春天的到来和新生的希望。
扫墓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重要日子,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并清理墓地环境。
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唐)杜牧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完整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及相关诗句

(完整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及相关诗句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及相关诗句【春节】时间:农历一月初一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习俗: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

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宵】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

诗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清明】时间:四月五日或六日。

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

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端午】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等。

诗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乞巧】时间:每年七月初七。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习俗: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

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中秋】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重阳】时间:农历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

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腊日】时间:农历十二月初八。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习俗:吃腊八粥【除夕】时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习俗:全家团聚吃“年饭”“守岁”.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中国传统节日及古诗

中国传统节日及古诗

中国传统节⽇及古诗中国的传统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化的⼀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的形成过程,是⼀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列举的这些节⽇,⽆⼀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今的节⽇风俗⾥,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民社会⽣活的精彩画⾯。

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到社会⽣活的过程。

它和社会的发展⼀样,是⼈类社会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多和天⽂、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有关,这从⽂献上⾄少可以追溯到《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年中划分的⼆⼗四个节⽓,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全都和这些节⽓密切相关。

节⽓为节⽇的产⽣提供了前题条件,⼤部分节⽇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还需要有⼀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凭添了⼏分浪漫⾊彩;还有宗教对节⽇的冲击与影响;⼀些历史⼈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节⽇,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的内容⾥,使中国的节⽇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都已经定型,⼈们常说这些节⽇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后第⼀个⼤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化有了很⼤发展,这对节⽇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

从此,节⽇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种时尚流⾏开来,这些风俗⼀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雅⼠、诗⼈墨客,为⼀个个节⽇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脍炙⼈⼝,被⼴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渗透出深厚的⽂化底蕴,精彩浪漫,⼤俗中透着⼤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有很强的内聚⼒和⼴泛的包容性,⼀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脉相承,是⼀份宝贵的精神⽂化遗产。

中国传统八大节日相关诗句和故事

中国传统八大节日相关诗句和故事

节日相关的诗句和故事一、除夕《除夜》(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二、春节《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三、元宵节《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清明节《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路人遥指杏花村。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小寒食舟中作》(唐)杜甫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宋)李清照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

江海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五、端午节《端午》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浣溪沙·端午》(宋)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日赐衣》(唐)杜甫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六、七夕节《七夕》(唐)杜甫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唐)徐凝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有哪些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积淀凝聚,形成了中国的传统节日。

在这些节日中,历来有不少文人骚客为之挥毫泼墨,吟诗赋词。

这些古诗词扮演着记录历史、记录习俗、记录感情的重要角色,也成为了我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一个窗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统节日的诗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节日诗句1. 关于除夕的诗:《除夜》【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关于春节的诗:《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关于元宵节的诗:《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关于清明节的诗:《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关于端午节的诗:《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关于七夕节的诗:《七夕》【唐】罗隐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 关于中秋节的诗:《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 关于重阳节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夕节的诗词古诗十九首之一(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五代·后唐)杨璞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权德舆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元宵节诗词选《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隋) 隋炀帝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风俗、诗句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风俗、诗句

xx 传统节日来历、故事、诗句、风俗活动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XX)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XX,云有痴呆XX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 “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XX《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古诗中的中国传统节日

古诗中的中国传统节日

古诗中的中国传统节日《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每读到这句,总能感受到蕴藏在诗句背后的那股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只有卸下昨日的包袱,才能挺直脊梁面对新的朝阳。

《元日》南宋·辛弃疾老病忘时节,空斋晓尚眠。

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

“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元日有新年伊始的寓意。

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正月十五夜》唐·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的这首诗,真实地再现了唐代正月十五夜热闹繁华的景象。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代元宵节的繁华热闹不输唐代,且看辛弃疾这样写道: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

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祈福纳祥转运的日子。

《二月二日》唐·白居易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这天,雨后刚晴,青草和菜芽都借着雨水不停的生长着。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日期、诗句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日期、诗句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日期、诗句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日期、诗句我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参阅。

1、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清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那么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除夜【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14日〕。

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描写春节诗句有: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28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1 / 4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元夕【宋】欧阳修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农历二月廿一〔公历4月5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16日〕。

我国传统节日来源习俗相关诗句

我国传统节日来源习俗相关诗句

除夕时间:农历一年最后一天,即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当年十二月是小月则在廿九,逢大月则在三十。

各大传统节日标志由来: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习俗:守岁、放烟花、吃粽子。

诗句:《除夜》-(唐)来鹄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春节即夏历(农历)新年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由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夏历(农历)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习俗: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诗句:拜年-(明)文征明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由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习俗: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诗句:《上元夜》 (唐)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立春由来: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

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

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习俗:吃春饼、春卷,诗句:“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

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来历: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

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关于节日的习俗,故事及古诗

关于节日的习俗,故事及古诗

关于节日的习俗故事及古诗过年吃水饺正月十五吃元宵五月端午吃粽子九月九日插茱萸八月十五吃月饼唐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苏东坡“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宋朝苏辙(踏青)春节的诗歌:田家元日(唐)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清)李静山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

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

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家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

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

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

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风俗、诗句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风俗、诗句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故事、诗句、风俗活动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古诗词中的中国节日

古诗词中的中国节日

古诗词中的中国节日1. 中国节日呀,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岁月的长河里,而古诗词就像是那精致的宝盒,把这些明珠的光彩完美地保存下来。

就说春节吧,“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的这句诗,一下子就把春节那热热闹闹、辞旧迎新的氛围给带出来了。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屠苏酒,听着外面的爆竹声,多喜庆啊!2. 元宵节也别有一番风味呢。

你想啊,满大街都是张灯结彩的,像一个巨大的欢乐海洋。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辛弃疾把元宵夜的花灯写得像千树开花,烟火像星雨洒落人间。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才子佳人在花灯下猜灯谜,那场景,可太迷人了。

3. 清明节可就有点淡淡的忧伤了。

这时候人们都要去祭扫祖先的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这句诗真绝了。

你看那纷纷的细雨,就像人们思念逝者的愁绪,剪不断,理还乱。

走在去扫墓的路上,人们心里都沉甸甸的,满是对先人的缅怀。

4. 端午节呢,粽叶飘香,龙舟竞渡。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李隆基这诗就写出了端午节的时节特点。

在这一天,奶奶会包好多粽子,我们小孩子就在旁边看着,像一群小馋猫。

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粽子,再聊聊屈原的故事,可有意思了。

5. 七夕节,那可是充满浪漫气息的节日啊。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多感人呀。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读着这句诗,我就好像看到了银河两岸的牵牛星和织女星,遥遥相望。

年轻的情侣们在这一天也会互诉衷肠,就像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的相聚一样甜蜜。

6. 中秋节,那是个团圆的好日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这句词,不知道打动了多少人的心。

月亮又大又圆,像个白玉盘挂在天上。

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吃着月饼,赏着月亮,就算有人远在千里之外,也感觉心是在一起的。

7. 重阳节也很有特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这诗里有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

在这一天,老人们会登高望远,年轻人也会陪着,还会在身上插上茱萸。

大家聚在一起,欢声笑语,多温馨的画面啊。

收集与传统节日故事有关的古诗词

收集与传统节日故事有关的古诗词

收集与传统节日故事有关的古诗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解析。

这诗一开头就特别有画面感。

“爆竹声中一岁除”,你听啊,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旧的一年就这么被送走啦,就像把烦恼啊、不顺心的事儿啊,都随着那爆竹声炸没了。

“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暖洋洋地吹过来,人们喝着屠苏酒。

屠苏酒可是有讲究的,过年的时候喝,据说能驱邪避瘟呢。

“千门万户曈曈日”,大年初一的早上,太阳照得每家每户都亮堂堂的。

“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桃符啊就相当于现在的春联,把旧的桃符取下来,换上新的,意味着新的开始,新的希望。

这首诗把春节那种辞旧迎新的欢乐氛围写得那叫一个绝,感觉就像自己置身在那个热闹的新年场景里似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解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可太会写了,清明节的时候,天气总是阴沉沉的,还老是下雨,这雨一下啊,整个氛围就变得有点哀伤了。

“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些赶路的人啊,心里怀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就像丢了魂儿似的。

你想啊,在这个祭祖扫墓的日子里,大家的心情肯定是沉重的。

然后诗人呢,觉得心里难受,就想找个地方喝点酒解解愁。

“借问酒家何处有”,他就去问别人哪里有酒家。

这时候小牧童出场了,“牧童遥指杏花村”,小牧童小手这么一指,远处杏花盛开的地方就有酒家呢。

这首诗短短几句,就把清明时节那种淡淡的哀愁和独特的景象都表现出来了。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解析。

你看啊,“纤云弄巧”,那些轻柔的云彩就像织女在摆弄着她精巧的手艺,多美的想象啊。

“飞星传恨”,流星飞过,好像传递着牛郎织女的离愁别恨呢。

他们俩隔着银河啊,只能在七夕的时候偷偷相会,“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两句可太经典了。

在秋风白露的七夕之夜,牛郎织女这一见面啊,就比人间那些平凡的情侣在一起的无数时光都要珍贵。

传统节日相关古诗名句

传统节日相关古诗名句

传统节日相关古诗名句1. 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文名句..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八个,历史上描写我国传统节日的诗句很多,下面按照时间次序,每个节日选择流传较广比较有名气的其中一首,供楼主参阅:1. 描写除夕的:除夜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描写春节的: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描写元宵节的:元夕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3. 描写清明节的: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描写端午节的:端午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描写七夕节的:七夕罗隐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 描写中秋节的: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 描写重阳节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 传统节日的诗句*诗词--节日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鸟白居易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传统节日的古诗典故

传统节日的古诗典故

传统节日的古诗典故关于节日的古诗1、有关除夕的:《除夜》宋·文天祥坤空,岁月开;路的尽头风雨交加,穷的那一边全是冰雪。

随着岁月的流逝,你会被遗忘;没有更多的杀害苏梦,燃烧的蜡烛在夜晚仍然年轻。

2、有关春节的:《元日》宋·王安石鞭炮的轰鸣声,旧的一年过去了;温暖的春风迎来了新年,人们愉快地喝着新酿的屠苏葡萄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有关元宵节的:《元夕》宋·欧阳修农历正月十五,花市灯火如昼。

到了柳梢,黄昏后人会相见。

今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月光和灯光还是和去年一样。

再也见不到去年的老朋友,眼泪的泪水都湿透了衣服。

4、有关清明节的:《清明》唐·杜牧哀悼日,细雨如泪;路上行人欲断魂。

问餐厅在哪,牧童指着杏花村。

5、有关端午节的:《五月五日》宋·梅尧臣屈死之重,楚人不忍。

似谤,但似龙。

我死前不恨,但我没有追上。

元香碧潭水,应万峰辉。

6、有关七夕节的:《七夕》唐·罗隐银河如火如荼之时,一家人欢声笑语,举行红宴。

我应该感谢奴珠的好意,把檀郎所有精彩的文章都写出来。

香簇成排,穿金针拜禅娟。

铜锅不报就天亮了,又是一年的惆怅。

7、有关中秋节的:《望月怀远》唐·张九龄皎洁的月亮在海上慢慢变圆,从遥远的地方我们分享这一刻。

有爱的人都讨厌漫漫长夜,不眠之夜,怀念他们所爱的人。

熄灭蜡烛去爱这洒满月光的房间,我穿着衣服徘徊在深深的夜露寒中。

你不能拥有美丽的月光,只希望在梦境中遇见你。

8、有关重阳节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我是一个在陌生土地上的孤独的陌生人,每逢佳节倍思亲。

想到兄弟们的身体登上了高处,也会因为不到我而有一丝遗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日相关的诗句和故事一、除夕《除夜》(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梦,挑灯夜未央。

二、春节《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三、元宵节《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清明节《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路人遥指杏花村。

《寒食》(唐)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小寒食舟中作》(唐)杜甫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宋)清照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

江海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五、端午节《端午》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浣溪沙·端午》(宋)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日赐衣》(唐)杜甫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六、七夕节《七夕》(唐)杜甫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鹊桥仙》(宋)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唐)徐凝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中秋节诗句:《月下独酌》(唐)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静夜思》(唐)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月怀远》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水调歌头》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八、重阳节《九月九日忆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蜀中九日》(唐)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龙山饮》(唐)白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七夕节相关故事—《牛郞和织女》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城西的牛家庄有一个叫牛郎的孤儿,随哥哥嫂子生活,嫂子对他不好,给了他九头牛却让他领十头回来,否则永远不要回去。

沮丧之时他得到高人指点,在伏牛山发现了一头生病的老黄牛,他悉心照料,才得知老牛原来是天上的金牛星被打下凡间,牛郎成功将其领回家。

后来在老牛的指点下,牛郎找到了下凡仙女们洗澡游玩的地方,拿起了其中一个的衣服,那个仙女名字叫织女,两人相识,遁入爱河,后生育有龙凤胎。

但由于触犯天规,织女被带回天界。

老牛告诉牛郎,它死之后把皮做成鞋出岸上就可以腾云驾雾。

后来牛郎终于上了天界,眼看就要和织女团聚,被王母娘娘头上银簪所变的银河拦住去路。

天上的喜鹊被他们的爱情感动了,化作“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团聚。

王母娘娘有些动容,后命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两人才可在鹊桥相会。

之后,每年七夕牛郎就把两个小孩放在扁担中,上天与织女团聚,成为佳话.中秋节相关的故事---《嫦娥奔月》远古的时候,天上曾有十个太阳,晒得冒烟,海水干枯,老百姓苦得活不下去。

有个叫羿的英雄力大无比,他用宝弓神箭,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

最后那个太阳一看大势不妙,连忙认罪求饶,羿才息怒收弓,命令这个太阳今后按时起落,好好儿为老百姓造福。

羿的妻子名叫嫦娥,美丽贤慧,心地善良,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一个老道人十分钦佩羿的神力和为人,赠他一包长生不老药,吃了可以升天,长生不老。

羿舍不得心爱的妻子和乡亲,不愿自己一人升天,就把长生不老药交给嫦娥收藏起来。

羿有个徒弟叫蓬蒙,是个奸诈小人,一心想偷吃羿的长生不老药,好自己升天成仙。

这一年的八月十五,羿带着徒弟们出门打猎去了。

天近傍晚,找借口未去打猎的蓬蒙闯进嫦娥的住所,威逼嫦娥交出可以升天的长生不老药。

嫦娥迫不得已,仓促间把药全部吞下肚里。

马上,她便身轻如燕,飘出窗口,直上云霄。

由于嫦娥深爱自己的丈夫,最后她就在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停了下来。

听到消息,羿心如刀绞,拼命朝月亮追去。

可是,他进月亮也进,他退月亮也退,永远也追不上。

羿思念嫦娥,只能望着月亮出神。

此时月亮也格外圆格外亮,就像心爱的妻子在望着自己。

第二年八月十五晚上,嫦娥走出月宫,默默地遥望下界,思念丈夫和乡亲们。

她那美丽的面孔,使得月亮也变得格外圆格外亮。

羿和乡亲们都在月光下祭月,寄托对嫦娥的思念。

从此年年如此,代代相传。

由于八月十五正值中秋,就定为中秋节。

中秋节相关的故事---《玉兔捣药》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

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

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

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

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

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

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

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

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

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姊姊们,到月宫陪伴嫦娥住了!端午节相关的故事---《屈原投江》故事版本一公元前三四零年的战国时代,屈原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里。

他青年时代就有着出色的才干,踏进楚国朝廷不久,便受到楚怀王赏识,当了左徒这一仅次于宰相的大官。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同时主持外交事务力主联齐抗,在他的努力下楚国的实力明显增加,但他的改革触动了贵族的利益,同时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怀王不顾屈原的反对还是彻底投入了的怀抱。

并把屈原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

流放期间,屈原走遍了现在、的许多地方,切身感受到了百姓的疾苦,,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忧民感情的诗篇,创作了大量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如《天问》、《九歌》、《离骚》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屈原披头散发赤着双脚怀着对祖国的无比留恋怀着对楚怀王的无比遗憾,怀着对奸臣的无比愤恨,缓缓来到泊罗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了。

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传说,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后来这习俗传遍了全国,甚至还传到了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

故事版本二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国。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

后来曾经被召返。

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被扣留,后来客死国。

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听信令子兰的谗言,再次驱逐屈原。

屈原流落在今沅水湘水一带。

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

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据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