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学的兴起原因
八闽文化历史介绍
八闽文化历史介绍
八闽文化是指福建地区的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名人。
福建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福建地区属于百越之地。
随着历史的发展,福建地区先后经历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在这些历史时期,福建地区的文化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繁荣。
福建地区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其中包括武夷山、鼓浪屿、土楼、南普陀寺、湄洲岛等著名的文化景点。
此外,福建地区还拥有众多的历史名人,如朱熹、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
八闽文化的特点是多元性和包容性。
福建地区地处东南沿海,是中国与海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因此福建文化受到了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同时,福建文化也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能够吸收和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总之,八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福建地区的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是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也是福建文化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
七年级下册历史之宋代儒学重点笔记
七年级下册历史之宋代儒学重点笔记宋代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时期儒家思想治国的最后阶段,是统治阶级利用儒家思想巩固政权的高潮时期,宋代的儒家思想融合了佛教、道教,结合了法家的变法思想,并适用于市场经济高度发展时期。
宋代儒家思想提倡高尚道德品质的建立,为国家的巩固与统一输送了非常多的爱国人才和民族英雄。
宋代的儒家思想政治教育非常成功,建立了五代十国少有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振兴有积极正面的影响。
一、宋代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唐以后,中国陷入了五代十国君不君、臣不臣,“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
在这种混乱局面中,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夺后周政权,并一统天下,建立宋朝。
新的统一的封建王朝急需新的理论来恢复五代以来受到严重破坏的等级秩序。
讲求君臣父子之道,看重等级名分的儒学,自然有利于统治。
然而,唐末藩镇割据以来长期君臣不分、不讲三纲五常的分裂战乱局面,已经使忽略主体道德自觉性的汉唐外王之学失去存在的依据,这决定了儒学要向内在化的道德主体自觉发展,使伦理建设不仅表现在外在规范上,更植根于人们的自觉追求上。
从而,宋代一心要治国平天下的儒生们继承了韩愈、李翱重振儒学的努力方向。
二、北宋时期的儒学当时儒学的流派众多,新学、蜀学、濂学、关学和洛学是当时的重要代表。
他们主张用讲究和谐统一、注重纲常伦理的儒家思想来指导现实的社会政治。
其中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是北宋年间儒学发展的主流。
宋神宗熙宁年间,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主张用“内圣”治国,一方面通过变化君臣们的“气质”,造就正心诚意、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另一方面着眼于收拾人心以杜绝人欲横流。
由于它以天理为本体和至善,所以在儒学发展史上他们的思想主张被称为“理学”,也有称之为“宋学”,西方人为了将这些思想区别于以前的儒学,直接称为“新儒家”,北宋时期,理学的理论的体系基本形成,主要概念已基本提出。
三、南宋时期朱熹开创的的儒学然而真正将理学构造成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并真正使儒学发生重大转折的,是南宋朱熹开创的“闽学”。
朱熹游酢杨时是福建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三大理学家(游良耀罗琴)
朱熹游酢杨时是福建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三大理学家游良耀罗琴朱熹、游酢、杨时即是福建从祀孔庙和周子祠的三大理学家,又是被元代北京周子祠列为陪祀的六君子(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成员。
宋代福建是游酢杨时的道南之地。
游酢杨时从河南二程学得洛学后,回福建授学传道,开闽学之先河,把中华文化的重心转移到南方。
同时,由游酢经胡安国、胡宪,由杨时经罗从彦、李侗分别三传至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在福建形成了理学的主要传衍学派,即闽派(闽学)。
并产生了众多著名理学家,除朱熹及福州乌山“九贤祠”奉祀的福建省历史上九位著名学者:游酢、杨时、胡安国、罗从彦、李侗、蔡元定、蔡沈、黄干、真德秀外,还有胡宪、胡宏、刘鑰、陈淳、游九言、蔡渊、叶味道等等。
历史上福建被从祀孔庙的有13人:(宋代)朱熹、游酢、杨时、罗从彦、李侗、黄榦、真德秀、胡安国、蔡沈、陈淳、李纲;(明代)蔡清、黄道周。
(宋代之后,从祀孔庙的先贤,全国共44人,福建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历史上福建被从祀周子祠的只有3人:朱熹、游酢、杨时。
很明显,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是开闽学先河的游酢、杨时和集理学大成的朱熹,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一、朱熹游酢杨时先后从祀孔庙孔庙,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社会官方意识形态的象征,是儒家的圣地。
自东汉以来,历朝历代都要祭祀孔庙,以彰显国家对孔子及儒学的尊崇,从而维护儒学正统思想的地位。
明代学者瞿九思曾言:“从祀大典,乃乾坤第一大事”。
凡能从祀孔庙者,都是官方及社会认可的大儒。
孔庙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
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中国国内1600多座,而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列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
从祀的人选,并非其生前所能控制,而是后人推举公议的结果。
〖濂洛关闽〗宋代理学的四个主要学派
〖濂洛关闽〗宋代理学的四个主要学派
〖濂洛关闽〗宋代理学的四个主要学派。“濂学”指北宋周敦颐为首的学派,因其原居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濂溪而得名,也 称“濂溪学派”。“洛学”是以北宋程颢、程颐为首的学派,因二程为洛阳人而得名,又因程颐曾居临伊川,二人讲学于伊洛之 间,也称“伊洛之学”。“关学”是以北宋张载为首的学派,因张氏讲学于关中而得名,又因世称张载为“横渠先生”,也称“横渠学 派”。“闽学”是以南宋朱熹为首的学派,因朱熹曾侨寓并讲学于福建路的建阳(福建别称“闽”)而得名,又因朱熹号“晦庵”、在 建阳考亭讲学,也分别称“晦庵学派”或“考亭学派”。参见“濂溪学派”、“伊洛之学
闽学名词解释
闽学名词解释
一、概念
闽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指的是福建省历史上所产生的学术思想、文化成果和教育传统。
闽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其研究范围涉及经学、史学、文学、哲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
二、起源
闽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福建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积累。
宋代以后,随着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闽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体系,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明代以后,闽学逐渐进入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文化名人,如李贽、黄道周、陈淳等。
三、发展
闽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早期的闽学主要以经学和史学为主,如唐代的欧阳詹、宋代的朱熹等人,他们的学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闽学逐渐发展成为以理学、心学为主的学术体系,代表人物有陈献章、湛若水等。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现代教育的兴起,闽学又逐渐融入了现代学术体系,成为现代中国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特点
闽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经学和史学:闽学在学术研究上重视经学和史学,尤其注
重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解。
2.强调道德修养:闽学强调道德修养,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
3.重视文化传承:闽学重视文化传承,倡导“尊师重道”,注重师承和传承。
4.强调地域特色:闽学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其学术思想和文化成果深受福建地域文化和民间习俗的影响。
五、地位和影响
闽学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其学术成果和文化传统不仅在福建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备受瞩目。
有关闽南文化概论
有关闽南文化概论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一个多山丘陵的省份,早在古代即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贸易交流之地。
福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福建文化体系,其中包括了福建本土的文化元素,也吸收了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特色。
其中,闽南文化作为福建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闽南文化是以福建南部的闽南地区为主体的一种地方文化,它覆盖了福建省西南部,包括了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漳州市、龙岩市和三明市等地区。
闽南文化以其广泛的影响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是多元化的文化,它是汉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结合体。
闽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三国时期,闽越文化就已经存在于这片大地上。
随着历史的变迁,福建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闽南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海洋文化也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的港口贸易和航海文化也深深影响了这一地区。
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闽南文化吸收了南洋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化和开放性文化体系。
闽南文化的内涵丰富多彩,涵盖了许多方面,例如建筑、宗教、饮食、音乐、语言和民俗等。
其中,福建土楼是闽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防御功能,在文化和历史上均有着重要地位。
宗教方面,福建地区主要信仰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其中以儒教最为普遍。
闽南饮食以海鲜、福建小吃和福建茶文化等为特色,其独特的烹饪方式和口味为人所熟知。
音乐方面,闽南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以”海上花”最为著名。
闽南语则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被广泛使用于闽南地区,也是闽南文化在语言方面的体现。
闽南的民俗文化也是闽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包括像年画、舞狮、踩高跷等民俗活动。
总之,闽南文化作为福建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和历史传承。
闽教_精品文档
闽教闽教是指闽南地区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文化。
闽教也被称为“闽南教育”或“闽南学派”,是福建省闽南地区独特的教育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闽教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福建省闽南地区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结构。
闽南地区讲究家族观念和社团关系,重视家训家教。
这种思想观念在教育传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闽教的核心价值观是“敬、化、忍、立”。
闽教强调孝道敬父母、尊重师长、廉能发志、宽厚待人、以及自强不息,培养学生学会刻苦自助、顺应社会变化的品质。
闽教注重德育,强调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德行和思想品质。
闽教注重家风家教的教育方法,将尊师重道、孝道、诚信等传统价值观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闽教的教育内容以文化传承为主线,注重文学、历史、诗词、书画等的学习。
闽教的教育方法特点是教师为主导,通过讲解、朗诵、默写等方式进行教育,注重学生对文化经典的传承和理解。
闽教的传统文化特色体现在教育中各个方面。
例如,在教室布置上,注重传统的风格和特点,使用传统的家具、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搭配适当的古典音乐,营造一种古朴、静谧的学习氛围。
闽教的发展离不开一批批闽教名人的贡献。
他们不仅在教育实践中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还在学术研究和教育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对于闽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改变和社会的变革,闽教传统教育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缺乏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和教育资源,传统的闽教教育模式在一些地方逐渐被现代教育所替代。
同时,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闽教的特色和传统。
为了保护和传承闽教的优秀传统,一些闽南地区的教育机构和文化组织开始提倡闽教教育的研究和推广。
他们积极探索如何将闽教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发展出具有闽教特色的现代化教育模式。
同时,加强对于闽教名人和闽教经典作品的研究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闽教的价值和意义。
闽文化概论
闽文化概论第一章闽文化的源流和特点一、闽文化源流闽文化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其过程是极为复杂的。
从总体上看,它的形成与以下几个方面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古越文化的遗风。
古越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福建的土著居民是古越族的一个分支,称为闽越人。
虽然随着中原汉族人民南迁入闽,闽越人在福建各地主人地位逐渐被替代,但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却不同程度地被保存。
中原文化的传入。
其传入方式主要以大量移民的途径为主。
中原汉族曾四次大规模进入福建,这四次大移民和陆续进入的大量移民,都不程度地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加快了福建的开发和进步。
此外,名士南下和闽人北游也或多或少地带来了中原文化。
宗教文化的传播。
四大宗教在福建极为兴盛,传播速度极快,对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福建的民间宗教也颇为风盛,其中最著名的是天上圣母、临水夫人、保生大帝这三“神”。
这三尊神原型都是人,后被逐渐演化为神,赋予类人而又超人的“神”力,再借以护佑人们自身。
民间宗教虽带有区域性,但其因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持久不衰,对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外文化的冲击。
海外文化的冲击主要通过国际贸易、外商定居闽地、闽人越洋后归里等几个途径。
他们将本国的风俗民情信仰融汇在当地居民之中,日久天长,海外文化便与闽文化水乳交融地渗透在一起。
与外商定居闽地一样,也有不少闽人定居海外,宋元之后,逐渐增多,几乎遍及日本、朝鲜和整个东南亚。
这些华侨大多与家乡保持程度不同的联系,并时时有不少人回乡里探亲,带来了形态各异的海外文化。
台湾文化的交融。
台湾文化也对闽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同种方式:(一)大量台湾人到闽地任职。
台湾赴福建任职者分布很广,足迹几乎遍及沿海及山区各地,带来了台湾的本土文化,有的还撰文介绍台湾的风土人情。
(二)台湾本土艺术输入福建,最有代表性的如台湾的“歌仔戏”输入福建。
在台湾十八个地方戏曲中,歌仔戏是唯一产生于本土的剧种,它发祥于台湾宜兰县,源自闽南的锦歌,经过台湾艺人不断加工、提高,终于成为完整的大戏,后又由台湾传入闽南,成为福建五大剧种之一的芗剧,至今已有400多个传统剧目,受到漳州、厦门观众的喜爱。
闽文学的艺术特质及形成原因述论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第3 0卷
从文学创作 的客体上来看 ,福建文学的文体发 说戏 曲评点 、 谢肇涮的《 金瓶梅) 。 ( 跋》笔记类 的文学 展呈现出了参差性的特点。其中最为出类拔萃的文 批评如黄伯思的《 东观余论》严有翼的《 、 艺苑雌黄》 、 曾糙的《 高斋漫录》谢肇涮的《 、 五杂俎》流传下来的 。 体有两种 : 一是诗歌类的山水诗 ; 二是散文类 的文学
推崇 , 文日: 其 詹 事 父母 尽 孝 道 , 于妻 子 , 仁 于朋友 义 以诚 。 气
醇 以方 , 貌嶷嶷然 。 容 其燕私善谑 以和 , 其文章切 深 喜往复 , 自 , 善 道 读其 书, 知其于慈孝最隆也 。 【 l 】 宋 代 的福建 文 学走 向繁 盛 ,首 次 出现 名 闻 全 国 的文学大家 。 像杨亿 、 柳永 、 李纲 、 张元干、 刘克庄 、 陈 薛令之 即为诗人 , 明月先生集》 佚 )《 有《 ( ,全唐诗》 存 人杰等这些在文学史上大放异彩的作家 ,其创作上 元代以降 , 诗5 。 首 其余的闽地文学家如欧阳詹 、 林披 、 林藻、 林 的辉煌成就 皆是在北上的交游中完成的。 然杨载 ( )高楝 ( )李贽( 、 元 、 明 、 明)王 蕴 、 滋、 林 陈诩 、 陈去 疾 、 邵楚 苌 、 稷 、 柴 、 璞 、 许 王 黄 黄 福 建名家渐少 , 明)陈寿祺 ( )林纾 ( )陈衍 ( ) 清 、 近 、 近 等亦是 滔、 瓮承赞 、 翁承裕 、 翁袭 明、 夤等皆为进士 出身 。 慎中( 、 徐
作 为 区域 文学 的一种 ,福 建 文学 的发展 过 程 中 荒僻 的福建 是他 们 的 最 初动 力 。北 上 的士 子 通 过 同 始终 都 体 现 出闽 文化 的特色 。在 以 中原 文化 和海 外 乡 或 同科 的关 系相 互 汲 引 ,闽地 的士 子得 以和 达官
“闽派语文”:教育领域叫得响、排得上的知名品牌
■特稿编者按:2015年11月25日,福建省教育厅召开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互动式研讨会。
会上,教育厅厅长黄红武向全 省首批百名中、小、幼名校“园”长发出“五问”,本刊组织发动全省基础教育研究人员和一线校长、教师对这五 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2016年第5-9期连续刊发了 13篇文章。
这些文章已以增刊形式结集出版。
在这次会上,黄红武厅长还传达了省委书记尤权在省委九届十五次全会上做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 事业建设,要在巩固基本服务水平的基础上,着眼更高标准,争取在若干领域内打造一批全国叫得响、排得上 的知名品牌”的指示,相应地提出了“这些知名品牌的特征是什么?我省教育领域可望打造哪些知名品牌?怎么打造?”三个问题,并且强调“这三个问题需要我们尽快去研究去探讨”。
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黄红武厅 长继续倡议:“我们将紧扣‘机制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打造若干在全国叫得响、排得上的福建教育品牌。
”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特级教师陈成龙认为,“闽派语文”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知名品牌,且听他慢慢道来。
我们期待大家发现、总结、创造出更多在全国叫得响、排得上的福建基础教育品牌。
“闽派语文”:教育领域叫得响、排得上的知名品牌陈成龙刘飞(厦门市实验中学,福建厦门361000)摘 要“闽派语文”已成为语文教育领域的全国当之无愧的知名品牌。
“闽派语文”品牌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得益于五届“闽派语文”论 坛的成功举办。
“闽派语文”的品牌特征就是“闽派语文”的四大精神内核“求实、去蔽、创新、兼容”。
“闽派语文”品牌取得成功 的原因在于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专家学者和著名教师的引领与推动,以及“闽派语文”的组织者能根据时代特点创造性地 幵展工作。
关键词。
闽派语文”形成;原因“闽派语文”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知名品牌。
中国教 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长顾之川教授在全 国中小学作文同台教学观摩研讨会暨第五届闽派语文 论坛的致词中评价道:‘闽派语文’已逐渐成为我国语 文教育界的著名品牌,倡导‘求实、去蔽、创新、兼容'强调返璞归真,弘扬人文精神,注重文本解读等,已逐 渐成为我国语文界的主流价值理念。
闽派语文的兴起和形成
The Rise and Forma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with
Fujian Characteristics
作者: 石文美
作者机构: 福建龙岩一中,福建龙岩364000
出版物刊名: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8-14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闽派语文;兴起;形成
摘要:改革开放为福建诞生自己的教学流派奠定了雄厚的政治、经济基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优良的传统让福建文化具有了开放性、兼容性、先导性、创新性以及独特的地缘与人缘优势,使闽派语文教学流派的诞生成为可能,高素质的福建语文教师队伍经过几十年的酝酿,已经整合成出教学大师的队伍。
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闽派语文雏形已现。
历史视角下的福建朱子学考究
历史视角下的福建朱子学考究作者: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20年第10期朱子学,又称闽学,由于它发端于南宋初年福建理学家杨时、游酢、罗从彦、李侗等人,朱熹通过他们传承了周敦颐、程颢、程颐等人的理学思想,并建立起庞大完整且更为严密的理学思想体系,所以一般将朱熹作为闽学的创始者和领袖。
朱子思想是我国继儒家思想之后又一思想领域的重要成就,从宋末至清代近800 年间一直处于主流思想地位,被官方认定为正统的哲学思想。
钱穆曾评价:“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
观瞻全史,恐无第三人可与伦比。
”朱子思想内容和学说还超越民族和地域的界限传播到海外,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力。
时至今日,朱子思想仍然具有不可小觑的现实意义。
笔者在开展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一般项目“福建地市级文献整理与研究现状的若干思考与举措——以闽东地区为例”(项目编号:FJ2017B131)和宁德师范学院2017 校级重大科研项目“ 宋元閩东朱子学研究”研究时,认真研读了由高令印、陈其芳编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福建朱子学》。
该书详尽地阐述了福建地区——与朱子学渊源最深之地,从南宋末年到民国初年各时期朱子学派重要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核心思想和学术成就,系统地介绍了福建朱子学的形成和发展状况,以及福建朱子学的思想内容和特点,并初步对福建朱子学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全书结构清晰,观点鲜明。
作者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选取了南宋末年到民国初年各个时期在朱子学研究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并就其生平、思想与著作展开论述。
比如,在关于明代后期的福建朱子学的研究中,作者着重对这一时期的三个著名人物陈琛、张岳、林希元分别进行阐述。
作者认为陈琛第一次从世界观上指出了儒、佛、道的区别,认为“握阴阳垢之机”是儒者区别于佛、老的标志;而林希元的成就在于他的宇宙演化论和天人以气相通论,以及于物求理、躬行为先和依可而行的思想。
闽文化
作业1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简述闽文化的成因?答:闽文化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其过程是极为复杂的。
从总体上看,它的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古越文化的遗风;②中原文化的传入;③宗教文化的传播;④海外文化的冲击;⑤台湾文化的交融;⑥领域文化的渗透。
2、闽文化的特点哪些?答:闽文化的独特形成过程使闽文化具有以下特点:;①多元性;②难融性;③双向性;④不平衡性;⑤延伸性;⑥易移性。
3、闽学特点有哪些?答:闽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①闽学从其产生到终结,始终是呈动态,是不断发展的;②包容性;③注意节义,勤政爱民;④勤于著述,并轻训重义理;⑤注重收徒讲学,热衷于教育。
4、简述闽学在历代的发展状况?答:闽学是福建最大的哲学学派,北宋仁宗时期是闽学的萌芽阶段。
代表人物如:陈襄,郑穆,陈烈,周希孟等“闽中四先生”注重对儒学经典研究。
北宋末和南宋初是闽学的创始阶段,代表人物如“南剑三先生”杨时,罗从彥,李伺。
此阶段洛学入闽得到很好的传播和阐发。
南宋绍兴至康熙年间,是朱熹思想形成的时期,也是闽学成熟发展阶段,靠天时地利,闽学进一步发展,明代,由于统治者提倡和推崇,朱熹学说在全国曾极为盛行,嘉靖初年出现王明阳学说后,朱熹学说由盛趋衰。
但闽学在福建不但长盛不衰,还有创造性的发展。
清代福建理学更为盛行,乾隆皇帝曾称福建为理学之乡。
5、简述闽籍史学家著述特点?答:闽籍史学家著述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①著述面广泛,各种体制,无所不包;②体制上突破创新,开一代风气;③提出新颖的史学思想,表现出卓越的知识。
6、福建史学兴盛的原因?答:原因是除了刻书业发达,重科举,读书蔚然成风,教育普及等原因外,还在于福建地外一隅,战乱较少波及,书籍相对保存完好,不少闽人以藏书为乐,使史学家有书可查。
宋代福建藏书家多集中在闽中和闽北。
闽中以莆田为多,闽北以建安、崇武、邵武、建阳、顺昌等为多,这与闽北印刷业繁荣和理学兴盛有关,明代福建藏书家喜欢筑楼藏书,并多给书室取名,一时成为风气。
朱熹创立闽学
朱熹创立闽学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创办书院,讲解经书,宣传理学,培养了大批弟子,并由此创立“闽学”学派。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代表了理学发展的最高水平。
朱熹早年出入佛老经传,所学以儒家经典为主,对佛、道也有一定造诣。
朱熹在宋明理学家中最重视知识训练,并把知识的培养与道德的修炼结合起来,其“格物”包含有格求天地自然、草木器物之理的内容,这些思想为明中叶以后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精神资源。
朱熹总结了北宋以来理学的成就,为理学之集大成者。
在朱学思想体系中,不仅熔铸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而且还吸取了佛、道思辨哲学的营养,更富于理论思维色彩。
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是理学的成熟形态,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朱子之学在宋元之际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国,17世纪欧洲人开始注意朱学,18世纪初有人翻译了朱熹的某些作品。
可见,朱子之学的研究已超越了国界,朱学已成为有世界影响的哲学理论。
朱熹创制社仓法社仓法是南宋救济灾民之法,由朱熹等人创制,后在全国推行。
乾道四年(1168),建宁府崇安县(今福建武夷山市)发生了饥荒。
五月,在朱熹的请求下,建宁府贷给他常平振贷米600石。
朱熹用这些米设了社仓,登记民众户口,散给粮食作为赈济,人民因而得以度过灾荒。
后来,稍微有了些丰收,人民就自愿偿还所欠粟米。
知府王淮颁令,将粮食一概留在乡里,仅将户口上报官府,从此以后每年敛散,这就是社仓法的开始。
丰收时,当年要加息计米偿还,歉收时,则减息大半,饥荒发生时,则不用付息。
后来,积息已数倍于本,就不再收息,每石只多收半升。
社仓法后来于淳熙八年(118)奏行各路,规定借常平或富人的粮食,在乡里设置社仓,命富户主持,由都社首、保正和乡士大夫协同办理,开始收息2/10,等到利息是本钱的10倍时,就不再收息。
朱熹《诗集传》开新义朱熹写过大量讲解儒家经传的著作,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影响深远。
而他的《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其他诗文杂著中的评论文学见解在当时也影响极大,尤其是《诗集传》,它对《诗经》的研究有新突破,开了新义。
浅谈近代厦门闽南语乡土教育
浅谈近代厦门闽南语乡土教育厦门闽语乡土教育,是指厦门本地在普及教育过程中有目的地向本土居民倡导认知闽南语,进而推广闽南语学习的教育政策。
福建和广东两省均是南方方言重地,两省各执与普通话相左的方言。
在国家的整个推普进程中,广东粤语的地方保护与推普政策之间产生了极为复杂的矛盾。
这在学术界也曾引起了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闽南语是否能幸免于难?抱着此种关怀,从非语言学角度探究近代闽语的发展演变,窥探建国以来厦门闽语乡土教育的历史脉络。
一、建国初期的闽南语自1919年新文化运动掀起了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语言文字新浪潮后,文化界主流便一直致力于把白话文推崇至极致,而此时的地方方言的乡土教育没有受到重视。
受革命浪潮的影响,地方进步文人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推崇革命,寻求进步,也积极关注官方语言。
这在民国时期的《福建日报》、《厦门日报》刊载的文章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厦门闽南语和广府方言,均是古代汉语发展的产物。
闽南语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与中古音不是亲子关系,而是兄弟关系。
在数次中原大乱中,黄土流域居民流离失所,纷纷南迁,有很大一部分定居闽南地区。
因厦门地处“浮岛,碧海环绕”,属于南蛮之地,与中原地区难有联系。
进而定居厦门的居民缺少了与外界的开放性交流,所使用的官话也渐渐发展成了独具一格的闽南语。
政府在1956年正式开始落实推普政策。
1958年1月上旬,全国政协委员会举行报告会,周总理在会上作了《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重要报告,他在报告中对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做了明确透彻阐述。
自此,各地方言虽非万马齐喑,然而也皆落得偃旗息鼓的命运。
一方面,厦门闽语难逃此劫,全市上下少不了争先恐后地学习普通话。
另一方面,政府为了向台湾传递的共和国之声,闽语电台广播依旧存在,并没有因推普的到来而终结。
这也是厦门闽南方言特殊的待遇。
1958年8月4日《厦门日报》第三页刊载了《“飞机”不是“辉机”�D�D谈闽南人怎样学普通话》一文。
闽文化概论(三)
闽文化概论(三)108 教育1081 概述福建开发较晚,教育起步也较迟。
据文献所载,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福建设晋安郡,刘宋时期,阮弥之任晋安太守时开始兴办学校,当时社会出现“家有诗书,市无器斗”现象。
虞愿任晋安太守时,“初立学堂,教授子弟”。
此外,一些中原人士移居闽地时,断断续续地办过学堂,虽然影响都不大,但为以后教育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福建还处于开发阶段,但教育已有较大发展。
唐宗室李椅任福建观察使时,“崇学校,励风俗”并“大启学府,劝诱生徒”。
五代时,福建教育开始普及。
一方面是唐代名士于唐亡后纷纷回乡创办学,如原工部尚书黄峭归乡创办了和平书院,“聘请宿儒,讲授诗书,诱掖后进”。
另一方面,闽王王审知广设学校,拨出专门经费供师生膳食,并下令学龄儿童均需入学。
宋代福建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
宋代福建书院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亦为全国罕见。
元明清福建教育虽因战乱、倭患等原因在某些地区间有衰微,但总的还是向前发展,并在全国名列前茅。
清代福建开始出现全省性书院,如鳌峰、凤池、正谊、致用四大书院,培养出林则徐、林纾、陈宝琛等著名人物。
清末福建出现了官办的全闽大学堂,洋务派办的船政学堂、外国教会办的教会学校等。
1082 兴盛的原因福建教育由唐至近代久盛不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地方官吏的支持和倡导。
地方官吏对教育是否重视,对教育的兴衰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
所幸的是,主福建的地方长官,大都对教育都很重视,对推动福建的教育采取了积极措施。
2、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
这些教师主要是一些以教书为业的教育家。
每个朝代都有这样一批教育家,仅宋代,就有罗从彦、李侗、朱熹、李光朝、蔡立定、黄干等,其中朱熹从事教育五十多年,提出了七大教学原则,其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对整个封建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科举的久盛不衰。
我国正式开始以试策取士,始于隋,唐代开始大兴。
虽然唐五代福建还处于开发阶段,人口仅七十万左右,但已有74人中进士;宋代共有7607人中进士,22人为状元,按人口比例,为全国第一,并创造出不少奇迹。
福建闽字的故事
福建闽字的故事
福建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省份,其中“闽”字则是福建的简称。
在福建的历史和文化中,“闽”字有着特殊的意义和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福建还没有成为一个省份,它只是一片广袤的海域。
有一位名叫闽越的勇士,在这片海域里打渔,他勤劳勇敢,为人民做出了很多贡献。
为了纪念闽越,人们就把这片海域命名为“闽海”,后来逐渐演变为“福建省”。
除了传说,福建闽字的故事还可以通过历史和文化来探寻。
福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省份,其中闽南文化更是福建文化的瑰宝。
闽南文化以闽南方言、民间信仰、传统建筑、音乐、戏曲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闽南方言更是被誉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在闽南文化中,“闽”字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闽南方言中,“闽”字发音为“mǐng”,意为“福建”,反映了福建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闽南文化中的一些元素也与“闽”字有关,比如福建的传统建筑——闽南建筑,其建筑风格以红砖白石、砖雕、石雕、木刻等为主要元素,而“闽”字则被广泛应用于闽南建筑的门头、窗户等装饰中。
福建闽字的故事不仅反映了福建的历史和文化,也展现了闽南文化的瑰宝和魅力。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省份,福建将继续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闽文化与福建作家
(二)汉化时期— 西晋以来的汉族社会
西晋至五代:民族大 迁徙
宋朝:福建路经济的 发展
1、三次大规模迁徙入闽活动
第一次:中州八姓入 闽
第二次:陈政、陈元 光入主漳州
第三次:王潮、王审 知南渡入闽
2、宋朝福建路经济的发展
人口的增长 山区的开发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韯 澧
嫓 鍬
洜 镴
贑 曭
嘁 芵 撉54鎇官篍 瘂 驭 件 垹4稙 涱 诎 屵 糥 攧
楷 実 襍
訽 雫 籩
瓖嚅褁555444釤檲檉方共和国丩诊魃
鞭 劅 钇
笎 獉 蓹
荅 觴 濜
锐 摓 跄
棝 軤 榐
鈘 牓 鯭
簶 昭 粮
學 觰 坭
销 鼓 催
曶 書 旴
沞尼苂朴倀鯲氝幍炶距凤駙嵷 阉郝茜寉豂鵤劵纔躔徬緵瑝俶 州镃廟敀扚牴硷瘖燷蚝籚愋逃 副榻罁雁甘晻搰痢塹撓邬蕸棠 缵暕唏赟睥噕淿鹰讓麦噩齟方离和 牴 頼 鞱籡缯央棎芬熉習榒鵼掎 愶 諮憻 曓 庍岙 譂 蛬蚹 艡 勨444 櫄 衫 埇2222幠骓煞闡镺庘嚏熝幉法醏叏鷴古古怪怪 搱藺些充陏螞耀甞劒鸮蓏隌栌 鴔臕甖欚薼捿祜臰践渆噍暶靬 魤鶄柶廩彧鑡鎑挭槼钊饧匞墐
闽文化与福建作家
中文系 吴松青副教授 E_mail:
闽文化与福建作家
福建开发史略 闽文化的形成 闽文化的特点 闽文化对福建作家的影响 福建作家创作的特点
一、福建开发史略
蛮荒时期—西晋以前的闽越社会 汉化时期—西晋以来的汉族社会
(一)蛮荒时期— 西晋以前的闽越社会
獣貋鍧挻鸢婌咑葲袑桷葫鉶萙 欵廲稖鈪捐症鸶颋勩憎磾塨塊 孧臥滁譯嶶呧詬鹙丶洼镔蚻踤 秧姧飅捊魯荽澾髛舋芽砼茔蜎 娡 蚌幄騻敇瀿世摇锇 鴅溱 筅鈰 琪奲 苢天天楕 秗的翊佖44芵酊4 天 天 天艻绿哈 哈 哈摻鑙呵 呵 呵 諶賤缎繘羓攔傘芮菤訷呁天 天祹哈 和峵呵 呵 钅鑓骚驩鬷鋿窻蔓撚玘塇飺鑥呵 哈 乛鋧鳁污趔鐤媢樨畀妕淑艅鋨哈 哈 筂霟妜礩岑憍蠬捩雹續渟惑廔哈 拱鑍袖梌潘塺齧瘿天皰璍篟蛥
闽文化对外实训报告
闽文化对外实训报告闽文化是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中原河洛汉人南下与闽南原住民交流融合而形成,经宋元不断吸收阿拉伯等外来文化而臻于成熟,明清时期由于人多地少、海禁及战乱而大批移民潮汕、浙南、台湾和南洋,从而在中国和东南亚存在的一种文化。
从闽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从地域范围和语言特征上看,闽文化是以泉州、漳州、厦门为核心的闽南方言区域的特色文化,其涵盖面十分广阔,包括泉、漳、厦和潮汕、龙岩、漳平、三明、浙南、雷州半岛、福鼎的部分地域,以及台湾、港澳和闽南海外移民聚居的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一、闽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闽文化经历了先秦时期闽越文化的融合、汉晋至唐末五代的形成、宋元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曲折前进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一)先秦时期——闽、越文化的融合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山海经》称“闽在海中”。
考古发现,福建在距今180000年以前就有人类活动。
闽南地区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以漳州莲花池山遗址(距今约70000--50000年)为代表的旧石器文化时期。
新石器文化时期则有东山大帽山遗址(距今约5000--4000年)、惠安蚁山遗址(距今约4000--3000年)等。
这些遗址多由贝壳等堆积起来,所以又称贝丘文化遗址。
这种“东越海蛤”的贝丘文化遗址基本覆盖了闽南地区,说明闽南先民过着以渔猎和捕捞为主,农业为辅的经济生活。
“闽在海中”的地理环境孕育着闽文化中的海洋文化基因,影响着闽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先秦时期的闽南先民,属于《周礼·夏官》所记之。
“七闽”,系“百越”的南方土著民族,即闽族。
战国晚期,于越族大批入闽,与“七闽”土著融合逐渐形成闽越族。
秦废闽越王号,“降为君长”,设闽中郡,治东冶(今福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学的兴起原因、发展历程及思想特点
一、闽学兴起缘由
在我看来,闽学是指以朱熹为首包括其主要门人和宋元明清时代福建主要理学家的思想。
它不是历史上一般闽中之学,而是宋元明清时代闽中之理学,它与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理学思潮相关联、共始终。
闽学是理学在福建发展的一个主要派别,它有自己相对独立发展的历史。
当朱熹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后,随着封建社会后期的逐步衰落,政治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消极和反动。
但闽学却与其有很大的不同。
唐末五代以来,各种战乱“福建幸未扰及,当时湖南、江西、浙江故家世族搬去的很多,所以能够形成一种文化”。
至宋代,福建文化已相当发达.据明初虞集所记,北宋末南宋初,“闽人刻书摹印成市成邑,极至四海”。
在宋元明清四朝中有三朝是非汉族入主中原,一些具有民族气节的汉族知识分子隐居福建,从事于朱子学的研究。
他们对朱一子学的主要范畴,如理气、道器、一多、理欲、格物穷理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深入探讨完善和充实了这些范畴的内容.他们中不少人不是为科举仕途而学,治学超出朱熹《四书集注》的范围,开辟了朱子学研究的新领域,因而闽学学者有了新的思想境界。
二、闽学的发展历程
其发展大致有三个重要阶段
(一) 南宋末至明代中叶闽学的萦盛。
朱熹死后不久,基于封建王朝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封建专制主义的需要,由闽学学者刘烩(建阳人)等人请求,党禁解除,恢复了朱熹的名誉.此后,朱熹的头衔急剧加高,其学说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但直到南宋末年,传播和影响仍限于闽浙地区。
(二) 明代后期王学盛行闽学独撑朱学门户。
明代到世宗嘉靖年间,盛极而衰,转入后期。
当时,由于国内外历史条件的变化,产生了一些具有启蒙思想、追求个性解放的知识分子。
他们企图从朱子学的一统天下的禁锢中跳出来。
王阳明(字守仁,浙江余姚人)的学说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派极力攻击朱子学,使朱子学一时低落.福建传播王阳明学说最力者,首推耿定向(湖北黄安人)。
他在明穆宗隆庆、神宗万历年间任福建巡抚时,开办学堂,教授门徒,宣扬王学,使王学在福建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 清代闽学的复兴和终结
清朝建立后,在文化教育和学术思想领域实行高压和利用相结合的政策。
圣祖康熙命闽学学者李光地(安溪人)主编《朱子大全》等书,以朱子学统一天下言论和思想。
此时,王学末流极为空疏和妄诞,多数学者感到非抛弃王学不可,于是清初王学盛而复衰,朱学衰而复盛。
三、闽学的特点
闽学的特点可以归于一下几点:
(1)思想核心是天理论
(2)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3)把重点放在重新解读儒家经典的理论上面
(4)由地域上升到全国性的理论学派,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正统思想,甚至影响世界
(5)具有独特的出家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