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关于监听的法律思考
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律师在侦查阶段

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律师在侦查阶段确立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辩护人地位是正确查明案件事实、遏制刑讯逼供、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客观需要。
然而,如果立法中的承诺不能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切实的尊重和维护,那么国家对人权保障的美好描述无异于一张空头支票。
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应把真正有效发挥律师在侦查阶段的作用当成一项重要任务,因为它对于实现控辩双方的实质平等、实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真正平衡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党在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司法机关在诉讼活动中如何加强人权保障,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特别指出要“完善对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侦查手段的司法监督,加强对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的源头预防,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
”落实该项规定的具体手段之一是充分发挥律师在侦查阶段的积极作用,有效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对律师介入侦查的权利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律师在侦查阶段的权利却仍不能得到充分的行使。
一、刑诉法对律师介入侦查的规定及原因(一)侦查阶段律师所享有权利的发展过程我国在1979年颁布的《刑事诉讼法》里规定,被告人只有在审判阶段才可以委托辩护人进行辩护,辩护律师只能在开庭7日之前介入诉讼。
1996年我国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一次修改,规定了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就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申请取保候审等,但并没有确立律师在侦查阶段辩护人的地位。
2012年我国再次修改《刑事诉讼法》。
这次修改最明显的变化是赋予了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辩护人身份,完善了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的相关规定,扩大了律师会见、阅卷的权利范围、便利了律师的调查取证,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充分行使权利提供了更多保障,使得控辩双方的力量趋于平衡状态。
(二)律师在侦查阶段权利范围扩大的主要原因侦查工作是起诉审判的基础,在整个刑事诉讼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击窃听窃照报告范文

打击窃听窃照报告范文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智能设备的普及,窃听和窃照行为愈发猖獗,给人们的隐私权和个人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针对这一问题,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加大对窃听和窃照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首先,政府应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明确禁止窃听和窃照行为,并对违法者进行严厉的制裁。
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公众对于隐私保护的意识,让窃听和窃照行为成为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禁区。
同时,加强对公共场所和个人的监控,及时发现和打击窃听和窃照行为,确保社会的安全和秩序。
其次,企业和机构应提高对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员工自觉抵制窃听和窃照行为,加强对公司内部保密措施的执行力度,确保员工和客户的隐私得到有效的保护。
同时,加强对智能设备和系统的安全漏洞排查和修复,预防黑客和犯罪分子利用漏洞进行窃听和窃照活动。
另外,个人也要自觉保护自己的隐私和安全。
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不随意传递个人信息,确保个人的隐私不被泄露。
在使用智能设备时,要注意设备的设置和权限,尽量避免被他人操控和监控。
如果发现自己遭受窃听和窃照的行为,要及时报警并保留相关证据,协助公安机关侦破案件,为打击窃听和窃照行为尽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针对窃听和窃照行为的加剧,我们应当在法律、企业和个人层面共同努力,加大对窃听和窃照行为的打击力度。
只有全社会形成一股合力,才能有效保护人们的隐私和个人安全。
论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二律背反关系-从刑法功能角度的思考

现代物业 ・ 现代经济 2 0 1 3 年第1 2 卷第1 2 期
论惩罚犯罪与保 障人权 的二律背反关 系
— —
从刑法功能角度的思考
葛凡 泽 陈瑶 ( 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 。浙江 杭州 3 1 0 0 2 3) 摘 要 :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作为刑法功能的基本 内容 。对我国刑罚体 系的构建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随着新刑 诉法的 诞生 ,我 国 由传统的 以惩 罚犯罪为主 要内容的刑罚体 系发展成为惩 罚犯罪与保 障人权 二者并重 的新 机制。但应 当看 到 。二者对 刑法功能 的价 值体现存在着不 可避免的 矛盾 。甚至是悖 论。本文 以刑 法的功能为视 角 。探究二者在 司法 实践中的矛盾关 系 ( 即二律背反关系 )。并对如何平衡 二者关系给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 : 惩罚犯罪 ;保 障人权 ;二律背反 ;矛盾 中图分类号 :D 9 2 4 .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1 — 8 0 8 9【 2 0 1 3)1 2 — 0 0 2 8 — 0 3
家李斯特 曾指 出, “ 刑法不仅是善 良人的大宪章,而且
是 犯 罪 人 的大 宪 章 ” 。刑 法 的功 能 之 一 ,即 为 以权 力 保 障 权 利 ,不 仅 是 一 般 人 的权 利 ,也 包 括 犯 罪 人 的 权 利 。 即刑 法 一 方 面 要 保 证 凡 是 没 有 违 反 刑 法 规 范 者 ,均 不 受 国家 或 地 区权 力 机 关 的干 涉 、侵 犯 或 处 罚 ;另 一 方 面 则 保 证 犯 罪 人 不 受 超 出法 律 规 定 范 围 以外 的追 诉 、 审 判 与 处 罚 , 以及 不 受 有 违 人 道 与 藐 视 人 性 尊 严 的 残 虐 刑 罚 。 保 障 人权 的 具 体 内容 又 分 为 对 公 民的 权 利 保 障 和 对 犯 罪 人 的权 利 保 障 。对 于 公 民而 言 ,刑 法 的主 要 功 能 表 现
监听立法完善对策研究

【 关键词 】 监听 立法 完善
监听作为一种高科技侦 查行为 , 对侦破 犯罪有着极为重 知道 自己被 监 听 的这 一事 实 。
要的作用 。 但 监 听 通 常 在 非 常 隐 秘 的 情 况 下进 行 , 如 果 适 用 我 国监 听 立 法存 在 的 问题 。 一 是 对 监 听 的时 间限 制 规 定
据侦 查犯罪的需要, 确定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和适用对
新 刑 诉 法 的规 定 也存 在 类 似 的 问题 , 虽 然规 定 “ 经 过严 格 象, 按照有关规定报请批准。 没有限制有批准权 的检察机关的 的批 准 手 续 , 可 以采 取 技 术 侦 查 措 施 ”, 但 未 规 定何 为严 格 的 级 别 。 这 些规定都较笼 统, 对 监 听 的适 用缺 乏 具体 的 法 定 程
监听立法完善对 策研究
口 崔海燕
【 摘要 】 依据新刑事诉讼法规定, 监听作为一种技术 侦查措施, 可正式用于 刑事侦查领域, 但由于 监听的性质特殊,
加之 我国法律涉及监听的规 定较 少, 所以其在具体 实施 的过程中可能会侵犯 犯罪嫌疑 人的合 法权益 。 文章在分析我 国监听立法存在 问题的基础上, 提 出了完善建议, 希望能为刑事侦查创造更为良好的法律环境。
采取 技 术侦 察 措 施 ” , 从 这 条 规 定 的表 述 可 以看 出内容过 于 笼 根 据 侦 破 犯 罪 的 需要 , 经 严格 的批 准 手 续 , 可 以使 用 包 括 监听 统, 缺 乏具 体 、 可操 作 的规 定 。 其 中对 于什 么 是 “ 侦 破 犯 罪 的需 在 内的技术侦查措 施。《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 中 要” , 立法者并未言明。“ 严格的审批手续”同样 很含糊 , 没有 规 定 技术 侦查 措 施 由设 区的 市一级 以上 公安 机 关 负责人 批准 ,
监狱制度与人权保护

监狱制度与人权保护在当代社会中,监狱制度与人权保护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监狱作为惩罚犯罪与更正罪犯的场所,必须平衡惩罚与保护的要求。
本文将探讨监狱制度如何既确保社会安全,又保护被监禁人员的基本人权。
1.监狱制度与罪犯权利保护的重要性首先,监狱制度在维护社会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性。
当犯罪行为发生时,为了维护公共秩序和保护公民安全,法律必须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
监狱作为一种惩罚手段,有效地将罪犯从社会中隔离,并迫使其承担法律责任。
这有助于防止罪犯再次危害社会,维护了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然而,监狱制度同时也承载着保护被监禁人员权利的责任。
人权是每个人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不论其是否犯罪。
即使犯罪行为被法律严厉地惩罚,但监禁的个体仍然有权享有基本的人权,例如生命权、尊严权和健康权等。
2.监狱制度中的人权保护措施为了保护被监禁人员的基本人权,监狱制度中采取了一系列的人权保护措施。
首先,保证罪犯的生命权和身体权。
监狱应提供合理的生活条件和医疗保健服务,以确保被监禁人员的生命和身体受到基本的保护。
其次,重视罪犯的尊严权。
尊重和保护罪犯的尊严,不仅是对其作为人的基本尊严的尊重,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其社会再融入。
监狱应设法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以帮助罪犯改造自我,为将来的重新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此外,监狱应确保被监禁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这包括合理的法律程序、访问家人和律师的权利,以及其他相关的社会福利和社会关系等。
这些保护措施既可以提高被监禁人员的人权保护水平,也有助于预防监狱滥用职权等问题的发生。
3.监狱制度面临的挑战及问题然而,监狱制度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是监狱过度拥挤和缺乏资源的现象。
由于监狱人满为患,监狱管理人员难以提供适当的基本生活条件和人权保护措施。
这种情况容易导致罪犯间的暴力冲突和传染病的传播,严重侵犯了被监禁人员的基本人权。
另一个问题是监狱制度中的虐待和滥用权力。
尽管监狱制度旨在惩罚犯罪和更正罪犯,但监狱人员滥用职权、虐待罪犯的事件不时发生。
如何处理打击违法犯罪与保护人权的关系

如何处理打击违法犯罪与保护人权的关系?一、当前违法犯罪形势与法治进展违法犯罪活动是社会的毒瘤,严重地侵蚀社会的健康肌体,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党和政府向来非常重视打击违法犯罪,1983年党中央决定开展为期三年的严打斗争,使刑事犯罪快速上升的形势得到了控制,将极大地震慑住一大批犯罪分子。
但在严打结束后,犯罪发生率出现反弹,在1996年、2001年我国又分别开展了两次严打,各种形式的专项整治、专项斗争一个接一个,在我们的法律越来越完备的情况下,社会犯罪率却一直居高不下,并较以前增加了许多新的犯罪类型。
当前我国社会治安状况依然严峻,盗窃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的多发性犯罪,爆炸、杀人、抢劫、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频发,尤其是有组织犯罪、带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和流氓恶势力犯罪也有上升态势。
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上述案件的发案率一再攀升,犯罪行为实施者的气焰非常嚣张,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普遍缺乏社会安全感。
违法犯罪行为危及社会稳定,社会危害性极大。
公安干警在打击违法犯罪的活动中,为维护社会安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打击违法犯罪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严打活动中,也发生了偏重打击犯罪而忽视保护人权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现象,如刑讯逼供等暴力取证行为,甚至导致了一些冤假错案的发生,严重地侵犯了由宪法所保护的最基本的公民人权,杜培武案便是其中一例。
(加上该案基本情况介绍)这些严重侵犯公民人权的丑恶现象玷污了公安干警作为“人民卫士”光荣称号,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同时,以这样的方式打击违法犯罪与“以暴制暴”没有本质的区别,违反了法治的要求,与刑事诉讼中的基本原则——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权两相并重的理念相悖。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由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由人治向法治,十五大第一次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提到了建设政治文明的战略高度。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

惩
罚犯罪与保障人权既对立,又统一。
追求正确控制犯罪,就不能忽视保障人权;保障人权也离不开对正确控制犯罪的追求。
1.对立性。
二者有相互矛盾、冲突的一面。
(1)在惩罚犯罪的过程中,很容易侵犯到人权,比如刑讯逼供、非法取证。
(2)保障人权往往会影响到惩罚犯罪的进程,当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发生冲突时,应当采取权衡原则,综合考虑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作出有利于实现刑事诉讼根本目的的选择。
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因社会经济发展和犯罪状况不同,往往对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有所侧重,二者总体上是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2.统一性。
正确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是统一的。
(1)追求正确惩罚犯罪,就不能脱离开程序性权利的保障。
如果在刑事诉讼中违反有关权利保障的规范,往往会造成冤假错案,导致错案率较高,最终既不能保障人权,也不能准确有效地惩罚犯罪。
(2)保障人权也不能脱离开惩罚犯罪。
如果不去查明案件真实、惩罚犯罪,不仅被害人的实体权利得不到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实体权利易受侵犯,而且诉讼参与人的程序性权利保障也就失去了原本的含义。
惩治犯罪与人权保障

惩治犯罪与人权保障犯罪分子的行为对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维护公众的安全,惩治犯罪成为了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追求惩罚犯罪的同时,我们必须坚守人权的原则。
惩治犯罪与人权保障并非二者对立,而是应该得以平衡和统一。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惩治犯罪的过程中确保人权的保障。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犯罪分子也是有人权的。
无论他们犯下了何种罪行,依法审判和处罚是必要的,但人权是不可侵犯的。
这意味着在审判过程中,犯罪分子依然享有一系列的权利,如书面通知被捕的原因、享有辩护机会、不受酷刑等。
这些权利的保障不仅是法治的基本原则,也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尊严。
在惩治犯罪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守这些原则,确保公正和平等。
其次,惩罚的目的应当是促进社会的正义和和谐。
刑罚的目的不仅仅是对罪犯进行惩罚,更重要的是恢复受害者和社会的权益,防止再次发生类似的犯罪。
因此,惩罚应当注重对罪犯的改造和教育,鼓励他们反思并认识自己的错误。
这需要积极开展相关的矫治和教育工作,帮助罪犯重新融入社会,减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同时,针对刑期较长的罪犯,也可以提供相应的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以便他们在出狱后有能力谋求一份合法的生活。
此外,构建和谐的社会需要从源头预防犯罪。
在惩治犯罪与人权保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预防犯罪的工作。
这包括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提高公众参与和监督,以及加强犯罪预警和犯罪侦查能力等。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人们的人权,减少犯罪的发生。
预防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增强社会对法治的信任和支持。
只有通过预防工作,我们才能真正减少犯罪的发生,进一步确保人权的保障。
总之,惩治犯罪与人权保障并非对立关系,二者应该得以平衡和统一。
在惩治犯罪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守法治原则,保障犯罪分子的人权,确保审判公正和平等。
同时,刑罚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惩罚,而应注重罪犯的改造和教育,预防再犯。
此外,通过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提高公众对法治的信任和支持,我们可以预防犯罪的发生,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权。
监听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监听技术逐渐成为国家安全、犯罪侦查、企业竞争等领域的有力工具。
然而,监听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法律问题。
本文将探讨监听的法律后果,包括隐私权、通信自由、刑事责任等方面。
一、隐私权隐私权是指个人享有的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其个人信息的权利。
监听行为可能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非法监听:未经被监听者同意,非法获取其个人信息,如通话记录、短信、电子邮件等。
2. 隐私泄露:监听机构或个人将获取的个人信息泄露给他人,导致被监听者隐私泄露。
3. 隐私滥用:监听机构或个人利用获取的个人信息进行不正当竞争、敲诈勒索等违法行为。
二、通信自由通信自由是指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选择通信对象、通信方式和通信内容,不受他人干涉的权利。
监听行为可能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非法监听:未经被监听者同意,非法窃听其通话、短信、电子邮件等通信内容。
2. 通信干扰:监听机构或个人通过干扰通信信号,影响被监听者的通信自由。
3. 通信截获:监听机构或个人非法截获被监听者的通信内容,侵犯其通信自由。
三、刑事责任监听行为可能触犯以下刑事责任:1.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未经被监听者同意,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其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 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3. 非法监听、监视罪:违反国家规定,非法侵入、侵入他人住宅、交通工具、通信设施等场所、设施,进行监听、监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四、行政责任监听行为可能承担以下行政责任:1. 行政拘留:违反国家规定,非法监听、监视他人,情节较轻的,可以处五日以下拘留。
2. 罚款:违反国家规定,非法侵入、侵入他人住宅、交通工具、通信设施等场所、设施,进行监听、监视,情节较轻的,可以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新刑诉法规定对同步录音录像的意义和影响

新刑诉法规定对同步录音录像的意义和影响摘要新刑诉法第一百二十一条的出台和实施,将录音录像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展至公安机关负责侦查的普通刑事案件,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证据制度、有效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将发挥重大作用,同时也必将给侦查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
本文重点结合检察机关实施录音录像的方法和经验,就录音录像制度的意义、影响及对策作一初步探析。
关键词录音录像证据侦查作者简介:胡贯理、李永平,山东省郯城县人民检察院。
自改革开放以来,司法中有关刑讯逼供的事件屡见不鲜,无论在公安机关还是在检察机关侦查工作中,时常出现过致伤、致残,甚至致死犯罪嫌疑人的案件,如湖北佘祥林案、广西黎朝阳案等,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指责。
为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依法惩治犯罪,保障人权,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高检院于2005年底开始了讯问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为巩固和全面推广落实这一制度,新刑诉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可以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对于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应当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
录音或者录像应当全程进行,保持完整性。
”这也是与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新刑诉法的立法本意是一致的,体现了打击犯罪与尊重、保障人权并重成为刑事诉讼的精神实质。
一、新刑事诉讼法规定同步录音录像的意义(一)防止刑讯逼供,有利于保障人权、规范侦查行为原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三条及修改后刑诉讼法第五十条均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
”对犯罪嫌疑人讯问过程实行全程录音录像,目的是将这一侦讯过程以视频资料的方式固定下来,使办案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必须依照刑诉法规定的程序办理。
加强了对办案人员讯问活动的监督,促使侦查人员转变执法观念,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人权保障意识和合法办案的自觉性。
(二)防止翻供翻证,有利于及时固定证据、依法惩治犯罪录音录像有利于及时固定证据,防止犯罪嫌疑人翻供,提高办案效率。
论罪犯人权保障

在司法实践中,罪犯人权受到侵犯的情况比较普遍,罪犯实现人权的状况仍有待进一步改善。罪犯人权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生存权方面。对于罪犯饮食供给标准《监狱法》没有具体规定,只是在监狱法第50条规定:“罪犯的生活标准按实物量计算,由国家制定。”从规定来看,坚持的是长期以来的“温饱”生活标准,处于最低线的生存权,这种罪犯的饮食标准,与国际标准确立的营养饮食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
3.3监狱法律体系不完善,影响着罪犯人权的实现。随着人权理念的深入、国家的重视,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主要法律法规相继进行了修订,但是作为罪犯人权保障的“宪法性”法规-《监狱法》却一直没有作出相应修订,导致《监狱法》中关于保障罪犯人权的条文与修改后的法律条文相冲突,人权保障完全达不到相应的标准,使罪犯人权保障的质量与水平很难达到人权的基本标准。
3.2监管人员的素质影响着罪犯人权的实现。一部制定得再完善的法律,若得不到有效的执行,那它不过是一张写满权利的纸。同样的道理,《监狱法》能不能发挥他保护罪犯人权的作用,关键在于监管人员。在司法实践中,不少监狱人民警察没有人权意识,缺乏对法律精神的认知,不依法定程序管理,简单粗暴,甚至靠体罚、殴打来维持自己的权威,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符合国家和社会对人权保护的要求。
2.3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方面。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认为“宗教信仰与宗教活动是两回事。监狱是专政机关,是惩罚和改造罪犯的场所,因此,在监狱、劳改所内不得举行宗教活动,不得在监狱、劳教所内设经堂、挂佛像和进行传教或宣传宗教教义的活动”。[3]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监狱禁止从事宗教活动,因此该批复与我国的宪法以及我国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相抵触的。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在刑事诉讼中,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是刑事诉讼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两者并重不可偏废。
所谓惩罚犯罪,是指通过刑事诉讼和程序,在准确、及时地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对构成犯罪的被告人公正地适用刑法,以打击犯罪,实现国家刑法权。
所谓保障人权,是指通过刑事诉讼惩罚犯罪的过程,保障公民权利,特别是保障被告人、被害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性权利不受非法侵害。
一.从理论上看,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应当并重,任何一方都没有优越于对方的理论根据。
片面强调惩罚犯罪,轻视或忽视人权保障,必然导致政府权力恶性膨胀和不公正的审判,甚至不经任何程序非法剥夺个人的自由、财产乃至生命。
反之,片面强调保障的人权,轻视惩罚犯罪,势必导致过分地限制政府的权力,致使犯罪活动猖獗,社会不得安宁,个人的权利最终还是得不到保障。
只有把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紧密结合起来,对二者同等看待,才能在政府权力与个人权利之间达到平衡,使刑事诉讼的过程和结果既符合政府所代表的公共利益需要,又能满足个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所应该受到宪法和法律保护的基本权利需求,使立足于个人自由、平等地追求幸福权利的民主法治社会能够和平、持久的存在和发展下去。
二.但在现实的刑事诉讼中,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却总是表现出明显的对立。
产生对立的原因主要在于特定时空条件下政府与个人在刑事诉讼中所追求的利益的冲突。
从惩罚犯罪方面看,政府能够用于证实、惩罚犯罪的人力、物力的有限性,以及犯罪的复杂性和新型化,使得政府在实现惩罚犯罪的目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违章越轨甚至侵犯人权的行为。
从保障人权方面看,立法上所承认的个人权利(法定权利)在范围上一般总是少于个人相对于政府的正当权益(应有权利),而且法定权利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又会受到一定的“折扣”。
法定权利与应有权利、应有权利与实有权利之间客观存在的差距,使得个人在刑事诉讼中的行为不可避免地会超越法定的界限。
如何处理打击违法犯罪与保护人权的关系

如何处理打击违法犯罪与保护人权的关系?一、当前违法犯罪形势与法治进展违法犯罪活动是社会的毒瘤,严重地侵蚀社会的健康肌体,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党和政府向来非常重视打击违法犯罪,1983年党中央决定开展为期三年的严打斗争,使刑事犯罪快速上升的形势得到了控制,将极大地震慑住一大批犯罪分子。
但在严打结束后,犯罪发生率出现反弹,在1996年、2001年我国又分别开展了两次严打,各种形式的专项整治、专项斗争一个接一个,在我们的法律越来越完备的情况下,社会犯罪率却一直居高不下,并较以前增加了许多新的犯罪类型。
当前我国社会治安状况依然严峻,盗窃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的多发性犯罪,爆炸、杀人、抢劫、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频发,尤其是有组织犯罪、带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和流氓恶势力犯罪也有上升态势。
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上述案件的发案率一再攀升,犯罪行为实施者的气焰非常嚣张,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普遍缺乏社会安全感。
违法犯罪行为危及社会稳定,社会危害性极大。
公安干警在打击违法犯罪的活动中,为维护社会安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打击违法犯罪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严打活动中,也发生了偏重打击犯罪而忽视保护人权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现象,如刑讯逼供等暴力取证行为,甚至导致了一些冤假错案的发生,严重地侵犯了由宪法所保护的最基本的公民人权,杜培武案便是其中一例。
(加上该案基本情况介绍)这些严重侵犯公民人权的丑恶现象玷污了公安干警作为“人民卫士”光荣称号,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同时,以这样的方式打击违法犯罪与“以暴制暴”没有本质的区别,违反了法治的要求,与刑事诉讼中的基本原则——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权两相并重的理念相悖。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由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由人治向法治,十五大第一次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提到了建设政治文明的战略高度。
惩罚犯罪与人权保障

惩罚犯罪与人权保障——从刑法功能与刑事政策角度的思考韩轶唐大森刑罚权的行使,从现实角度来说,也就是当发生具体的犯罪时,国家就可以处罚具体犯罪人。
在法律体系中,刑法的强制性最为明显,它是其它法律的制裁力量。
刑法涉及对公民生命、自由和财产等限制和剥夺,其存在的必要性在于保护社会,使社会免遭犯罪的侵害。
因而惩罚犯罪彰显的是刑法保护社会的功能,而人权保障则是在刑法的另一重要功能——保障功能中获得体现,刑事政策的正确制订和有效实施无疑有助于刑法功能的充分发挥。
由此而论,惩罚犯罪与人权保障关系的协调实质上不仅体现刑法保护功能和刑法保障功能的关系,而且与刑事政策的关系亦甚为密切。
一、刑法功能与惩罚犯罪、人权保障刑法的功能,也称为刑法的机能,是指刑法可能发挥的功效或作用。
刑法的功能与刑罚的功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刑罚是刑法用以惩罚和预防犯罪的一种制裁手段,刑罚所具有的功能无疑是刑法功能的重要方面,但是刑法功能却不限于刑罚功能。
关于刑法功能问题,有许多不尽相同的观点。
日本学者奈良俊夫认为,刑法具有四个机能,即:规制的机能;法益保护机能;人权保障机能;秩序维持机能。
现代刑法理论一般认为,刑法具有规制功能、保护功能和保障功能。
刑法的规制功能也称为刑法的规律功能,是刑法对犯罪、刑罚以及两者的相应关系作出明确规定,从而对公民的行为进行规范、制约。
其具体内容是,刑法将一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给予刑罚处罚,表明该行为在法律上是无价值的,同时命令行为人作出不实施这种犯罪行为的内心意思决定。
刑法的保护功能是指刑法具有保护国家、社会和个人权利和利益免遭犯罪侵害的作用,因为刑法规范对一切侵犯或危害国家、社会或个人利益的犯罪行为都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
刑法的保障功能是指通过罪刑法定限制国家刑罚权的行使,使一般人或被指控为犯罪的人免受刑罚权的恣意行使的侵害,从而起到保障人权的功能。
现代刑法的上述三大功能中,规制功能是刑法本体论意义上的刑法功能,保护功能和保障功能则是从刑法价值论意义上说的刑法功能。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对立统一——强制证人出庭制度中情与法之博弈

作者简介: 刘 立( 1955 - ) ,女,湖北武汉人,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学。
一 素有“小宪法”之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 法》( 以下简称刑诉法) 最近经过了“大修”。① 一场围 绕“亲亲相隐”的正负价值观与相关法律之兴废的学 界大论战,[1]也随之尘埃落定( 或是暂告一段落) 。刑 诉法修正案确立的与亲亲相隐有关的强制证人出庭制 度之除外规定,也“千呼万唤始出来”。 强制证人出庭制度中的“除外规定”,是否颠覆了 “大义灭亲”这一被法律认可的主旋律观念? 是否达 到了学者们所呼吁的容隐制之人权保护力度? 除外规 定中亲亲相隐的底线是什么? 这些均引起社会各界的 种种热议。全面分析和解读刑诉法修正案首次确立的 强制证人出庭制度,有助于准确实施新刑诉法。 这部复杂枯燥到只有专业人士才会逐字推敲的程 序法,其实 与 我 们 普 通 人 的 生 杀 予 夺 大 权 休 戚 相 关。 作家余华表达了普通人的看法: 刑诉法修正案究竟有 些什么内容? 我不知道,就是知道了也看不懂。但有 一点我明白,即人的可悲就在枪毙自己时也会举手同 意。我希望举 手 同 意 枪 毙 自 己 的 人 应 该 越 来 越 少。② 他看到了该法与公民自由、权利与生命的关系。 刑诉法是规定被害人、被告人及其他所有诉讼参 与人如何行使诉讼权利、履行义务,规范司法机关办案 行为的程序法。这部与公民权利、打击犯罪息息相关 的大法,对刑事诉讼程序设计和职权配置总体上是科 学合理的。但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在某些刑事 诉讼制度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予 以完善。例如,刑 诉 法 的 任 务 是“惩 罚 犯 罪 ”,但 这 并 不是其终极目的。惩罚犯罪最终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 的稳定。然而司法实践中屡屡发生的一些案例,例如
被告人亲属以“包庇犯罪”、“妨碍司法公正”等罪名被 牵连等表明: 对犯罪追究本身又造成了对新的社会秩 序的破坏: 造成了对诉讼参与人基本权利的侵害,因而 背离了刑诉法维稳的初衷。可见,在诉讼活动中,“惩 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不是并行不悖的。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切实履行检察职能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的若干意见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切实履行检察职能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日期】2013.09.09•【文号】高检发〔2013〕11号•【施行日期】2013.09.09•【效力等级】司法指导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检察机关正文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切实履行检察职能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的若干意见高检发〔2013〕11号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规定》(中政委〔2013〕27号),提高法律监督水平,确保检察机关办案质量,坚决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结合检察机关办案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检察机关在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中的重要责任1.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应当准确、及时查明犯罪事实,追究犯罪,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各级检察机关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严防冤假错案发生作为检察工作必须坚决守住、不能突破的底线,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办好每一起案件,严把案件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法律适用关,努力做到不枉不纵,不错不漏。
2.检察人员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始终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始终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始终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互相配合与依法制约并重,坚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积极适应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新要求,增强人权意识、程序意识、证据意识、时效意识、监督意识,始终牢记法律监督机关的职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敢于监督,善于监督。
二、严格规范职务犯罪案件办案程序3.人民检察院办理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案件,应当全面、客观地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并依法进行审查、核实,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
4.严格遵守法律程序。
在办案中不得规避管辖、滥用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违法延长办案期限。
浅谈新《刑诉法》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进步

“尊重和保障人权”在新《刑诉法》中的亮点展示2012年3月新《刑诉法》大修,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与96年《刑诉法》相比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的进步,不仅体现出我国对于人权保障的逐渐重视,更从侧面体现出了这个社会对于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的现实追求。
第一,新《刑诉法》第一次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总则,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诉法》的任务之一,充分体现出了我国对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高度重视以及其在这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中所体现出的领导性的准则作用。
这一举措将为接下来我国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以及实践当中对法律的践行起到标杆性的作用。
第二,在辩护制度中,新《刑诉法》将犯罪嫌疑人委托辩护人的权利提前到侦查阶段,允许辩护人在侦查阶段就了解案情,并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新《刑诉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在侦查期间,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
”同时还赋予了辩护人会见权、阅卷权、调查取证权。
因此这一条的修改为辩护人更好地行使权利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利益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第三,新《刑诉法》新增了“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同时也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其中。
第四十九条规定:“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自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自诉人承担。
”第五十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
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
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
”这两条的规定不仅给予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充分的尊重,同时也从源头上排除“毒树之果”,避免刑讯逼供等非法程序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更有利于发现案件真实情况,减少冤假错案。
职务犯罪监听之立法构想

关 键 词 : 务犯 罪 ; 听 ; 法 职 监 立
中图分类号 : 9 0 D 2.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2 3 4 (0 0) — 0 4 0 10 — 20 2 1 0 0 9 - 3 4
21 0 0年 L C皿 NTI T O A S S
Apr, 01 . 2 0
( 4期 , 第 16期 ) 第 总 5
【 法学与法制建设】
( ., e ea o1 6 No4G n rl . ) N 5
职务 犯罪监听之立法构 想
骆 绪刚1 文厚 ,韩
犯 罪 的现 状进 行我 国职 务犯 罪监 听 的立法 设 计 。
判决 3 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和过失犯罪 ,如隐瞒境外存款罪 年 ( 法定最高刑为 2年有期 徒刑 ) 和过失渎职犯罪等 , 由于其社会 危害较轻 , 没有必要进行监听 。此外 , 对于私分国有资产 以及玩
忽职守罪等过失 渎职犯罪运用 常规侦查措施也足 以揭露犯罪 ,
常规 当做侦查 犯罪 的最初步骤 ”或 “ 以传统侦查 技 四 用 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朱孝清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时透露 , 在新一轮 听不被“ 。 第 0 司法改革过程 中, 包括监听 、 听等在内的技术侦查手段都能得 术足 以揭露犯罪 的情形 ” 德 国刑事诉讼法典》 10条 a项 窃 针对监 视电讯措施 规定 :在 以其 他方 式不能或者难 以查 明案 “ 到明确规定 , 可以适用于重大的职务犯罪案件 。这意味着 , 职务犯 情、 侦查被 指控 人的条件下 , 允许命令监视 、 录制电讯往来 。” 罪监听立法应是指 日可待 , 那么如何对职务犯罪监听进行具体的 笔者认为 , 当是所犯之罪 有可能被判处 3年有期徒刑 以 应 立法设计就 成为—个十分现实并且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笔者试 上之罪 以及贪污罪 、 行贿 罪 、 受贿罪 等故 意犯罪 。 在我 国 3 年是 图在比较分析域外相关立法 的基础上, 结合我 国具体国情和职务 轻刑犯 和重刑 犯的分 界线 , 3年为界 比较 便于操作 ; 以 对可 能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法》读后感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法》读后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读后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一次充满挑战且收获颇丰的经历。
一打开这本法律条文,密密麻麻的字和严谨的表述就让我感到一种严肃感。
读到某些条文的时候,我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规定得细致入微的世界。
比如说关于抢劫罪。
当看到条文明确规定什么样的行为算是抢劫,我脑子里就浮现出一些在影视剧里看到的桥段,那些在街上公然抢夺他人财物的坏蛋形象。
我就明白了,我们社会的安稳运行有这样具体的法律条文在背后支撑着。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自己在外面玩耍时,大人总会嘱咐说要小心坏人抢东西,那时候只是模糊地知道抢东西不对,但学习了刑法以后,才确切地知道,这不仅仅是不道德,更是一种早已被法律明确禁止并可以被严厉处罚的犯罪行为。
还有关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部分,特别触动我的是这些条文对未成年人来说就像是一把强大的保护伞。
我记得有一个事件,有个小朋友在学校遭到了成年人的无端欺负甚至是伤害,若不加以法律的约束,这种行为可能会继续发生。
正是有刑法中对这种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的界定和处罚规定,才能够让违法者得到应有的惩罚,让更多的未成年人能在一个较为安全的社会环境下成长。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疑惑。
比如说某些罪行的量刑范围比较大,我最初不太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设置。
后来我明白了这可能是考虑到每个犯罪事件的复杂情况不同,需要给法官一定的裁量权以便他们在具体案件中能够做出最公正的判决。
我觉得刑法的存在是在平衡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之间的关系。
它既表明了哪些行为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对犯罪者有强大的威慑力,同时也要保证不过度处罚,做到公平公正。
通过学习它,我对整个社会的运行规则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让我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懂得什么是合法的边界,如何去做一个依法行事的公民,而且也让我有了更多向周围人普及法律知识的想法,因为当更多的人知法懂法,社会也许就会少一些犯罪行为的发生。
窃听与监控维护个人隐私权的重要性演讲稿

窃听与监控维护个人隐私权的重要性演讲稿尊敬的听众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的主题是窃听与监控维护个人隐私权的重要性。
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的隐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保护隐私权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随着科技的进步,窃听和监控手段变得越来越先进,我们的个人信息可能会被滥用,甚至导致个人及社会风险的增加。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维护个人隐私权的重要性。
首先,让我们明确个人隐私权的定义。
个人隐私权是指个人对其个人信息的控制权。
这些个人信息可能包括姓名、生日、身份证号码、通讯录、银行账户等。
这些信息是我们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应该由我们自己决定是否要公开。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个人信息变得越来越容易被窃取或监控,这已成为个人自由和权益的威胁。
其次,窃听和监控行为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是不可接受的。
人们常常会说,“我没有什么可隐藏的,为什么我要担心我的隐私权?”然而,个人隐私权不仅仅是关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更关乎我们的尊严和自由。
没有隐私权的保护,我们的个人自由将受到限制,我们的行为将受到监视,我们无法真正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而且,窃听和监控行为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被滥用,例如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诈骗、盗窃身份等违法犯罪行为。
因此,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任何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行为。
维护个人隐私权的重要性不仅仅关系到个人,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窃听和监控手段的高效便利带来了个人隐私权的风险。
政府机构、商业公司和黑客等利用这些手段可能会滥用个人信息。
这不仅威胁到个人的隐私权,也会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
比如,如果个人的财务信息被泄露,他们可能会面临严重的经济损失,社会的金融稳定也会受到威胁。
因此,保护个人隐私权是确保社会稳定与安全的重要举措。
面对窃听与监控对个人隐私权造成的威胁,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护个人隐私权。
首先,个人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
我们要注意网络和身边的安全,避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同时加强密码的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关于监听的法
律思考
「摘要」
监听是世界各国为应付犯罪形势的新变化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技术化、高隐密性的强制侦查措施,监听的出现对于侦查机关打击和惩罚犯罪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监听的采用又严重了侵犯公民隐私权,因此,各国都对监听的采用规定了严格的法律程序,以防止侦查机关滥用监听,过度侵害公民权利。
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上对监听缺乏明确规定,这不利于保障公民人权,应当加以改进。
「关键词」刑事侦查、犯罪、监听、刑事诉讼程序、程序法定。
监听是世界各国为应付犯罪形势的新变化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技术化、高隐密性侦查措施。
监听的出现对于侦查机关打击犯罪、惩罚犯罪,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监听这一现代刑事侦查措施的兴起与发展予以了充分关注,并在综合考察、分析了世界各主要国家关于监听的立法规定之后,提出了完善我国监听立法的建议。
—、界说:监听的概念和特征
刑事侦查与犯罪本是共生共存的一对社会历史现象,国家设立刑
事侦查程序的最初动机就是为了打击和惩罚犯罪,维护社会的秩序与安全,因此,犯罪行为方式的每一次嬗变,都必将引致国家在刑事侦查方式上针锋相对的回应,这是刑事侦查发展的客观规律。
随着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的高速发展,犯罪现象也变得复杂起来,日益向组织化、技术化、隐密化方向发展,给各国刑事侦查机关的侦查带来重重困难,严重影响到侦查机关打击犯罪的成效,同时也在客观上迫使侦查机关转变侦查观念,着力寻求侦查方式的突破与变革。
正是为了应付犯罪形势的新变化,各国刑事侦查机关的侦查手段也开始向高技术化、高隐密性方向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广泛运用,各国刑事侦查机关开始采用技术侦查措施打击犯罪,其中,监听成为各国刑事侦查机关普遍采用的一种技侦措施,它在弥补传统侦查手段的不足、打击某些特殊类型的犯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指出,在毒品案犯与收受贿赂的侦查中,如果没有有效侦查方法时,必须依靠监听侦查手段。
”[1]
所谓监听,指的是刑事侦查机关在未经通话当事人许可的情况下,通过安装监听器听取当事人通话内容的一种侦查措施。
从技术上讲,监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电话线路上安装监听器的电话监听(wiretapping);一种是不利用电话线、只安装监听器的电子监听(bugging)。
从法律上来讲,则可以分为未经通话双方当事人同意的第三者监听和经其中一方通话当事人同意的同意监听。
[2]但是,无论监听在技术上和法律上存在何种分别,作为一项现代刑事侦查措施,
技术性、秘密性和强制性是其基本属性,这些基本属性或特征深刻地影响着监听的程序构建。
具体而言:內內(—)技术性。
从刑事侦查手段的技术含量而言,刑事侦查的方式可以分为技术侦查与非技术侦查。
传统的侦查手段如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搜查、扣押等基本上不涉及技术性装备的操作与使用,技术含量很低,因此可以称为非技术侦查;而监听、拍照、摄像等现代侦查手段是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来查明案情、搜集证据,整个侦查过程就是技术装备的操作与使用过程,技术含量很高,因此在侦查理论上称为技术侦查。
就监听而言,主要是通过监听器(俗称窃听器)的运转和工作来获悉通话人的通话内容,因此是典型的技术侦查措施。
(二)秘密性。
从刑事侦查程序的开放性而言,刑事侦查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公开侦查和秘密侦查。
所谓公开侦查,非指向社会公开,乃指向当事人公开,即在当事人知晓的情况下进行侦查,如讯问犯罪嫌疑人等。
而秘密侦查则是指在当事人不知晓的情况下进行侦查,如邮检、诱捕等。
监听是侦查机关为了对付高技术化、高隐密性的犯罪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正在于不经通话的当事人(至少是一方通话当事人)知晓,而通过安装监听器秘密听取当事人的通话内容,因此是典型的秘密侦查措施,《德国刑事诉讼法典》将“监视电信通讯”归为“不经当事人知晓的措施”。
(三)强制性。
从刑事侦查措施本身的效力而言,刑事侦查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