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
【新版】北京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指导】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画图等活动。
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
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并要求每位学生要备好直尺等画图工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因此,老师要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
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
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为2课时:【知识结构】第1课时观察物体(1)学习内容:教材第2页例1,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学习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使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2.学生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通分》精品课件
4和7 9 18
3和5 89
4= 9
4 9
×2 ×2
=
8 18
7= 7 18 18
三 对应训练
4.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
5 和 7 3和 2 6 8 79
4和7 9 18
3和5 89
3= 8
3 8
×9 ×9
=
27 72
5= 9
5 9
×8 ×8
= 40 72
四 课堂小结
1.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就大。 2.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 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3.通分时一般用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然后把每个分数都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 分母的分数。
5 5
) )=( (3350
) )
五 巩固练习
教材P75T5 优翼
5.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
(2)190
=
9×( 10×(
22 ))=( (
18 20
) )
3 4
=
3×( 4×(
5 5
) )=( (
15 20
) )
五 巩固练习
6.
教材P75T6 优翼
亚洲陆地面积约占全
球陆地面积的
1 3
。
非洲和南美洲的陆地
2 3
>
3 5
4=2 30 15
说一说,应该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比较大;分子相 同的分数,分母小的比较大。分子和分母都不 同的分数,通分后再进行比较。
三 对应训练
4.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
5 和 7 3和 2 6 8 79
新人教版小学5五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全册】
1 数与代数 2 空间与图形 3 观察物体与统计
1
第一单元 单元备课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单元教学内容:观察物体(三) 本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
过观察简单物体,能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 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 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以学生的实 践活动为主线,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使学生经历“观 察实物—初步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从而体会到从不同 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使学生初步认识 整体和局部、立体与平面之间的关系。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 观察和拼搭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 套相应的学具。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只有在 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像、猜测、分析 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 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 的课堂活动,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 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 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并应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 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 教案 (新教材 )
特别说明: 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 (新版) 配 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 1 单元 观察物体(三) 第 2 单元 因数与倍数 第 3 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探索图形 第 4 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 5 单元 图形的运动(三) 第 6 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积木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搭积木的 游戏。请用手中的 4 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谁来展示一 下你的摆法?
2023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2023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改版后)配套教案(内含教学反思),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1单元观察物体(三)第2单元因数与倍数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探索图形第4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5单元图形的运动(三)第6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打电话第7单元折线统计图第8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第9单元总复习1 数与代数 2 空间与图形 3 观察物体与统计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五(5)班上学期期末检测,平均分为84.9,合格率为97.6%,优秀率为54.7%。
本班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
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
本班的学生能够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重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参考)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要紧有: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教材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爽朗、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并且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进展。
一、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
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索学习的记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究并体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究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办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进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基本上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
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妨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别受极端数据的妨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别受极端数据的妨碍。
当一组数据中个不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挑选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咨询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子中的简单咨询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经过观看、推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办法,体味解决咨询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办法解决咨询题的有效性,感觉数学的魅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材第29、第30页的内容及练习七第8~10题。
1. 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 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3.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投影仪,小正方体若干,长方体、正方体教具。
师: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单位体积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师:要想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先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再数一数)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从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1.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师: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生:如果我们能把它切成一些小正方体就好了。
师:看一看下面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为什么?生:体积是4立方厘米。
因为它含有4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
师:下面我们运用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再加上这样的两排,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生:12立方厘米。
师:怎么得到的?生:1排是4立方厘米,3排就是4×3=12(立方厘米)。
师:再加上这样的一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计算的?生:1层是12立方厘米,2层就是12×2=24(立方厘米)。
师: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生: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1课时《通分》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1课时《通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1课时《通分》是分数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概念、比较分数的大小、分数的加减法等知识。
通分是分数加减法运算中的一个关键步骤,旨在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运算规律,提高分数运算的能力。
本节课时,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通分的重要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基础,对分数的概念和加减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分数运算过程中,可能对通分的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深,导致运算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对通分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通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通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通分操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通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分数运算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通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通分操作。
2.难点:让学生理解通分的过程,能够灵活运用通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概念和意义。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巩固通分的知识和技能。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通分的例题和练习。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通分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分蛋糕、分配物品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不同大小的分数加起来。
让学生意识到通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出示通分的定义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作用。
通过具体例题,演示通分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掌握通分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教材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一、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
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
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 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第1单元观察物体(三)单元学习目标总览单元内容简析“观察物体”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每一学段要求不同。
第一学段是“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第二学段是“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第三学段是“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
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为学生展开空间想象提供了平台;动手操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的层面上,要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的过程,意在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2.使学生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课时分配观察物体1课时教学建议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拼搭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
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2.选择熟悉的、便于组织活动的教学素材。
通过选取熟悉的、便于组织活动的环境和物体作为教学素材,联系生活经验,使教学更有代入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热情。
3.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
最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课本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课本第2页做一做答案练习一答案第5页做一做答案4是24的因数,24是4的倍数。
13是26的因数,26是13的倍数。
25是75的因数,75是25的倍数。
9是81的因数,81是9的倍数。
练习二答案1、 36的因数:1,2,3,4,6,9,12,18,36。
60的因数:1,2,3,4,5,6,10, 12, 15,20,30,60。
2、(1)10的因数:1,2,5,10。
17的因数:1,17。
28的因数:1,2,4,7,14,28。
32的因数:1,2,4,8,16,32。
48的因数:1,2,3,4,6,8,12, 16,24,48。
(2)(答案不唯一)4的倍数:4,8,12,16,20。
7的倍数:7,14,21,28,35。
10的倍数:10,20, 30,40,50。
6的倍数:6,12,18,24, 30。
9的倍数:9,18, 27, 36,45。
3、把5,35,10,55,60,100这6颗星星涂上黄色。
4、15的因数有1,3,5,15。
15是1,3,5,15的倍数。
5、(1)√ (2)×(3)√ (4)×6、1 2 47、(1)18 (2)1 (3)428、这个数可能是3,6,21,42。
思考题14和21的和是7的倍数;18和27的和是9的倍数。
发现:两个数分别是一个数的倍数,这两个数的和也是这个数的倍数。
第9页做一做答案2的倍数有24,90,106,60,130,280,6018,8100。
5的倍数有35,90,15,60,75,130,280,8100。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90,60,130,280,8100。
发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的个位一定是0。
第10页做一做答案3的倍数有24,96。
在24后面可放卡片:0,3,6,9。
在58后面可放卡片:2,5,8。
在46后面可放卡片:2,5,8。
在96后面可放卡片:0,3,6,9。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0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篇1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令人信服的数据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单击一名学生完成以下统计数据和条形图,其余学生将写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同学寒假看的课外书的数量。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探索研究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
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的空白条形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刚学过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填写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
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找次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找次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找次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次品的概念,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找次品,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时,能够理解次品的概念,并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找次品的方法。
但是,学生在找次品时的耐心和细心程度不同,部分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练习来提高找次品的准确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次品的概念,知道次品的特点。
2.让学生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找次品,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找次品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能够准确地找到次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次品的概念,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找次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找次品的准确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实际物品,如球、水果等,用于展示次品。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找次品的方法和实际操作过程。
3.练习题:准备一些找次品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物品,如球、水果等,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次品。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出次品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展示找次品的方法,如比较法、筛选法等。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找次品的实际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目录一、教学计划二、课时备课一、五年级数学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五年级二班数学成绩不够理想,学生的书写状况有很多不理想,上课主动听讲、积极大胆发言的个性养成的不够好。
少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从学生的思维能力看,思维的主动性不突出,逻辑能力很差,发散能力不理想。
学习困难的学生占有少部分,他们的特点是: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上课走神、不认真听讲、或者说根本就听不懂上课内容,缺乏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专供他们回答,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使后进赶先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重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2.改进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本套教材仍然采用了以往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熟悉,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在具体安排上,本套教材一方面注意体现《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全册各单元教材解析
《观察物体》教材解析一、教材介绍在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立体图形以及几何组合体,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将进一步学习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即根据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包括从给出的一个或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及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小学阶段观察物体分三个阶段进行编排。
首先,帮助学生从直观观察立体图形,头脑中建立表象,能够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想象;进而,分辨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图;进一步,由建立的几何直观进行空间想象,通过逆向推理,根据观察到的形状图还原立体图形。
这样按梯度编排,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课标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
“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内容的核心概念,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
“观察物体”属于“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
因此,在实施具体教学时,应始终将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细读上述课标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整体把握教材结构,循序渐进的落实教学目标在小学阶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观察与认识在不同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第一学段: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第二学段: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最大公因数》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对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一定的认识。
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运用方法快速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还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需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鼓励来激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方法快速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例讲解法,通过具体例子使学生理解最大公因数的含义和求法。
2.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3.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采用激励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PPT,包括最大公因数的定义、求法以及相关练习题。
2.准备练习纸,用于学生练习求最大公因数。
3.准备相关教具,如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两个数的图片,如数字36和48,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讲解最大公因数的定义,以及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求最大公因数的步骤,如:先列出两个数的因数,然后找出最大的共同的因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PPT上的练习题,如求36和48的最大公因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教材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一、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
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
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1.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 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四、教材的编写特点本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继续体现前几册实验教材中的风格与特点。
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 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 改进认识分数的编排,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 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 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六、教材变化及教学注意问题目前我们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对比以前的教材有了许多新的变化。
内容上新增了图形的变换、众数、打电话、找次品。
关于这些内容教材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图形的变换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
3、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力。
教学建议: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像、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
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二)、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这部分知识很重要。
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对自然数和整数的性质的认识,还为学习分数中的约分和通分打下基础,而且可为中学学习代数做一定的准备。
但是,这部分知识,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知识的前后联系紧密。
要使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加强操作和直观;二是加强算理教学;三是加强对易混的概念、计算方法的区分练习;四是加强判断推理的练习。
1、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因数和倍数是本单元中最基本的概念。
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理解了一个数既可以是另一个数的因数,也可以是其他数的倍数。
2、能被2、5、3整除的数这部分内容是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讨论,从而概括出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一般不超过两位数)这一部分的知识是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约分和通分的基础。
教学时要注意通过让学生观察、尝试分类,进而掌握有关的概念。
4、最大公因数(仅限两个数的情况)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概念都具有描述性,学生从字面上也容易理解。
通过集合图的直观演示和学具操作,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这两个概念。
举例加以说明互质数与质数的区别,强调互质数并不一定是两个质数,它可以是一个质数和一个合数,甚至可以是两个合数,判断的关键是他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
当然,如果两个数都是质数,那么这两个数必定是互质的。
归纳出这两种情况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这些知识对后继学习有着重大意义,务必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好。
5、最小公倍数(两、三个数的情况)这部分教材的编排与前一节基本相同,首先总结出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
接着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不同点。
特别是要着重让学生理解找出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再找每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以保证所求的公倍数为最小。
最后,教材还专门安排了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比较,以使学生进一步分清他们的求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也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好。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本单元是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也是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教材的注意加强了实际操作和联系实际,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学生在一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到了五年级,教材是通过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再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这部分内容可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要注意通过观察、抚摸、制作和测量实物和学具,认识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引出长、宽、高的概念。
对于长、宽、高,教材中已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把哪一条边叫长(或宽、高),这是错误的说法。
另外,虽然教材中没有指定哪一条边的长度叫它的长、宽、高,但通常都把底面的长方形的长与宽称为长方体的长与宽,而把长方体的厚度叫做高。
第二课时教学正方体的认识,要注意通过对实物和学具的观察、制作和测量,引导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比较,认识他们的联系和各自的特征,并通过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渗透集合的思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还可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时要注意通过操作(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加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概念的认识,再结合具体例题教学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没有给出计算表面积的公式,而是教给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计算方法,这样更切合实际生活的需要(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不需要算出6个面的总和的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应该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