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以及与能量的关系。
九年级的化学教学中,第四单元主要介绍了化学方程式、化学计算和化学反应速率。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一种简洁、准确的方式。
它可以表达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过程中发生的物质转化。
具体来说,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符号组成,并配有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摩尔比例系数。
例如,氧气与甲烷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CH4 + 2O2 → CO2 + 2H2O化学方程式要满足一些基本规则,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和原子守恒定律。
通过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了解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而预测化学反应的结果。
二、化学计算化学计算是化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化学计算,我们可以根据已知条件计算未知物质的质量、摩尔数或其他相关物理量。
常见的化学计算包括摩尔质量计算、反应物质量计算和限制因素计算等。
摩尔质量计算是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一种方法。
例如,计算甲烷(CH4)的摩尔质量可以根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即:摩尔质量(CH4) = 12.01(g/mol) + 4 × 1.01(g/mol) = 16.05(g/mol)反应物质量计算用于确定反应中所需反应物的质量。
例如,在氧气与甲烷反应中,如果已知甲烷的质量为2克,可以通过化学计算确定所需氧气的质量。
限制因素计算是指在反应中某些反应物的数量限制了产物的生成量。
当已知反应物的摩尔数或质量时,可以通过比较各个反应物的反应摩尔比例来确定限制因素,进而计算产物的生成量。
三、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化学反应进程。
化学反应速率受反应物浓度、温度、表面积以及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速率常常通过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形成的摩尔数变化来表示。
化学反应速率可以通过实验测定来确定。
初三化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 子1、原子的构成(1(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
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2⑴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课题2 元 素一、 元素1、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4、元素的分布: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Si 、Al 、Fe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C 、H 、N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 、O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二、 元素符号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
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相对原子质量=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
3、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
三、 元素周期表1、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2、结构:7个周期16个族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4、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5、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课题3 离子一、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结构图: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②+:表示原子核的电性 ③弧线:表示电子层 1、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4、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失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得电子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 为2) 不易得失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常见的化学变化知识点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一、基本概念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
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如N2O2CO2P2O5等。
酒精灯的使用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
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平,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
初三上册化学期末考试知识点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重要结论,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是关于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
以下是这个单元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和笔记:
1、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3、化学式: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4、化合价: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它反映了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5、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和箭头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6、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的类型有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7、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在化学反应中,物质失去或获得电子的过程。
8、催化剂:催化剂是一种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质量不变的物质。
9、酸、碱、盐:酸是解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解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是解离时能产生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10、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是用来指示溶液酸碱性的物质,如酚酞和石蕊。
11、水的离子积:水的离子积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乘积。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1.水的组成与性质:-水的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化学式为H2O。
-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密度为1g/cm³。
-水的三态: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
-水的冰点为0℃,沸点为100℃,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状态。
2.水的循环与地球上的水资源:-水的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
-水在地球上以各种形式存在,其中97%存在于海洋中,只有3%为淡水资源。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和冰川。
3.水的净化与利用:-饮用水的净化包括除杂和消毒两个步骤。
-除杂方法包括自然沉淀、过滤和加药净化等。
-消毒方法包括加氯、加臭氧和紫外线照射等。
-工业上利用水进行冷却、洗涤、溶解、合成等。
4.酸碱与中和反应:-酸是指能溶解在水中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酸性溶液的pH值小于7-碱是指能溶解在水中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碱性溶液的pH值大于7-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相互反应,产生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5.水的酸碱性:-纯水中,H2O分解为H+和OH-,即[H2O]=[H+]=[OH-]。
-酸性溶液中,H+浓度大于OH-浓度,[H+]>[OH-]。
-碱性溶液中,OH-浓度大于H+浓度,[OH-]>[H+]。
-酸性和碱性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有所不同。
6.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是根据溶液酸碱性的变化,通过颜色的改变来判断的物质。
-通常使用的指示剂有酚酞、甲基橙、红色石蕊等。
-不同的酸碱指示剂在不同的pH范围内显示不同的颜色。
7.水的pH值和酸碱中和:- pH值是表示溶液酸碱度的指标,pH = -log[H+]。
-酸性溶液的pH值小于7,碱性溶液的pH值大于7,中性溶液的pH 值为7-酸和碱进行中和反应时,会生成盐和水。
-中和反应是根据酸和碱的化学方程式来计算的。
以上是关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的知识点归纳,对于理解水的组成与性质、水的循环与地球上的水资源、水的净化与利用、酸碱与中和反应、水的酸碱性、酸碱指示剂、水的pH值和酸碱中和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原子的构成。
1. 原子的结构。
-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除外,氢原子没有中子)。
-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原子呈电中性,因为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2. 相对原子质量。
-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碳 - 12)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 计算公式: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一个碳 -12原子质量×frac{1){12}}-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二、元素。
1. 元素的概念。
-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 元素符号。
- 书写: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如H、He、Cu等。
- 意义:- 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例如H表示氢元素。
- 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H表示一个氢原子。
- 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某些固态非金属),元素符号还表示这种物质;例如Fe表示铁元素、一个铁原子、铁这种物质。
3. 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每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 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其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等。
三、离子。
1.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 电子层: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能量高的离核远,能量低的离核近。
通常把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称为电子的分层排布。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的必背知识点
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必背知识点一、爱护水资源1. 水资源的分布与现状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大,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且分布不均匀。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且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2. 节约用水农业上: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提高水的利用率。
生活上:一水多用,如淘米水浇花、洗衣服水冲厕所等。
工业上: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使水循环使用。
3. 防治水污染工业上: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生活上:生活污水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二、水的净化1. 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原水→静置→絮凝沉淀 (明矾)→反应沉淀→过滤→吸附→消毒(化学过程)→生活用水2. 净化方法及其作用沉降:除去较大的不溶性杂质。
过滤:除去较小的不溶性杂质,把固体和液体分离。
吸附: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
杀菌消毒:除去水中的细菌、病毒,利用氯气、漂白粉等消毒剂进行化学变化。
蒸馏:除去可溶性杂质,利用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净化程度最高。
三、水的组成1. 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实验现象: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
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 水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没有味道的液体,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³,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化学性质: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 (金属、非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反应。
四、氢气的性质1.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 化学性质可燃性: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化学方程式为2H℃ + O℃ = 2H℃O。
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构造、性质、变化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在九年级化学中,第四单元主要涉及了有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性质和应用方面的知识。
一、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1.含碳元素
2.共价键的成键方式:杂化及构形
3.碳原子的电性
4.官能团的特征
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烷基、烯基和炔基
2.取代基的命名
3.环烷化合物的命名
4.醇、醚、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命名
5.芳香族、脂环族、螺环族及其衍生物的命名
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脂肪族化合物:烷烃、卤代烷、醇等
2.芳香族化合物:苯及其衍生物
3.酯类
4.羧酸及其衍生物
5.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6.卤代烃
四、有机化合物的反应
1.取代反应:卤代反应、烷基化反应和烯烃加成反应等
2.加成反应:烯烃加成反应和芳香族化合物加成反应等
3.消除反应:脱水反应和脱卤反应等
4.氧化反应:1-级、2-级、3-级醇的氧化等
5.还原反应:烯烃的还原反应和醛酮的还原反应等
五、常见有机物的应用
1.石油化工
2.精细化工
3.医药、农药
4.橡胶、塑料
5.日用品
有机化学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学科,它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且晦涩难懂,同时许多重要的应用也需要结合具体的实例来深入理解。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多做笔记、理解和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有机化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其中的知识。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一)1、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原子核 上 三决定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说明:①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其化学性质一般相似,也有不相似的(如:Mg ,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②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的元素其化学性质也有相似的(如:He ,Ne 均为稳定结构) ③ 构成原子不可缺少的粒子是质子和电子(原子核中可能不含中子)且数量相等。
(5)相对原子质量: Ar = 单位:“1”(不是Kg ,也不是没有单位) 2、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单质或化合物形式存在) 注意: ①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②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不可能是化合物。
(如只含氧元素的O 2、O 3的混合物,只含碳元素的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只含磷元素的红磷与白磷混合物)(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a 、书写方法: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前大写后小写b 、意义注意:① 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 如Fe 、He 、C 、Si 等②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 :只表示3个氧原子 ③ 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能论种类,不论个数,用于描述物质组成;④ 原子是微观概念,即可论种类,也可论个数,用于描述物质分子和单质的构成。
⑤常见元素名称及符号:氢(H )氦(He )锂(Li )铍(Be ) 硼(B ) 碳(C ) 氮(N ) 氧(O ) 氟(F ) 氖(Ne ) 钠(Na ) 镁(Mg ) 铝(Al ) 硅(Si ) 磷(P ) 硫(S ) 氯(Cl ) 氩(Ar ) 钾(K ) 钙(Ca ) 锰(Mn ) 铁(Fe ) 铜(Cu ) 锌(Zn ) 钡(Ba ) 银(Ag ) 汞(Hg ) 碘 (I) 溴(Br )⑥ 元素分布:地壳中:O 、Si 、Al 、Fe 、Ca 细胞中:O 、C 、H 、N 空气中:N 、O c 、有关元素周期表 发现者:门捷列夫 规律:原子序数=质子数*排列依据*16个族:7个主族(A 表示),7个副族(B 表示),一个0族(稀有气体),一个第Ⅷ族(8,9,10纵行) 各族元素由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化学性质相似*7个周期: 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也递增。
第四单元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1. 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量或生成物生成量的大小。
通常用化学式表示:aA+bB→cC+dD,表示反应速率可以表示为:v=(-Δ[A])/aΔt=(-Δ[B])/bΔt=Δ[C]/cΔt=Δ[D]/dΔt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1)温度: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快;温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
(2)浓度:浓度增加,反应速率加快;浓度减少,反应速率减慢。
(3)固体颗粒大小:颗粒越细,反应速率越快。
(4)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5)催化剂: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
3. 反应速率的表达式反应速率可以用化学式表达:v=k[A]^m[B]^n,其中k为速率常数,m和n为反应物的反应级数。
第二节化学平衡1. 化学平衡的概念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一定比例的状态。
2. 平衡常数平衡常数K是描述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之比的一个常数。
3. 平衡常数的计算平衡常数K的计算公式为K=[C]^c[D]^d/[A]^a[B]^b,其中[]表示浓度,a、b、c、d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
4.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1)温度:温度升高,绝大多数反应的平衡常数会增大。
(2)浓度:浓度的增大或减小,可以影响反应的方向,但不会改变平衡常数的大小。
(3)压力:气相反应中,压力的增大可以影响反应的方向,但不会改变平衡常数的大小。
(4)催化剂:催化剂只影响反应的速率,不影响平衡常数的大小。
第三节化学平衡与能量1. 平衡与热力学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自由能变化为0,即ΔG=0。
2. 平衡与热动力学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能量差异,可以影响反应的速率,但不会改变平衡常数的大小。
3. 平衡与化学反应的方向离开平衡态后,系统会追求新的平衡态,反应向正向或逆向进行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浓度差异。
第四节化学平衡的应用1. 达到平衡的实验条件根据Le Chatelier原理,可以通过改变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等条件来达到平衡。
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知识要点
第四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复题纲课题1:原子的构成()()1、原子()()2、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3、原子的种类是由决定的。
4、核电荷数==()=====()5、相对原子质量(Ar)的定义:6、相对原子质量==()+ ()7、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上。
课题2:元素1、元素的定义:2、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是。
3、元素与原子的区别:4、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横行叫做一个(),每一周期中,()相同。
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每一个竖行叫做一个(),每一族中,()相同,()依次增加。
()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课题3:离子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金属和稀有气体是由构成的;碱和盐是由构成的。
2、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该原子有个质子,属于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电子,成为离子。
其离子符号。
3、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个,(氦为)属于结构,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电子,成为离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电子,成为离子。
4、离子的定义:课题4:化学式和化合价1、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单质分子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练习题:1、写出下列符号中数字2的含义:2H:;H2;2CO ;Mg2+;CaO 。
2、用化学用语表示:3个氧原子:2个水分子:氧化镁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3个亚铁离子:2个铁离子:3个铵根离子:2个硝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子: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3、元素的种类是由决定的,元素的化学性质,分类,化合价是由决定的,4、已知硝酸铵的化学式为NH4NO3求:①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②硝酸铵中氮、氢、氧元素的质量比:③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④200吨硝酸铵中含氮多少吨:⑤多少吨硝酸铵中含氮140吨?。
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类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4单元1、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核电荷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4)三决定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
决定原子的质量原子核。
(5)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2、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注意:*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a、书写方法:b、意义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如Fe、He 、C 、Si*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c、有关元素周期表*发现:门捷列夫*排列依据:原子序数=质子数d、分类e、元素之最:地壳:O、Si、Al、Fe 细胞:O、C、H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数≠电子数为离子结构示意图(3)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1、化合价a 、写法及意义: Mg :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MgCl 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b 、几种数字的含义Fe 2+ 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3 Fe 2+:3个亚铁离子 2H 2O 两个水分子, 每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c 、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d 、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质分子中元素化合价为02、化学式(1)写法:a 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 2、H 2、N 2、Cl 2。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四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四单元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课程中的第四单元主要涉及酸碱和盐的性质及其应用。
本文将从单质与化合物、酸碱的定义和性质、盐的性质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单质与化合物在化学中,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种。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质,如金属铁、非金属氧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通过化学反应结合而成,如水(H2O)和盐酸(HCl)等。
二、酸碱的定义和性质酸是指在水溶液中,能生成氢离子(H+)的物质。
碱是指在水溶液中,能生成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酸和碱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物质。
1. 酸的性质酸的性质包括酸味、酸性溶液导电、与碱中和生成盐和水等。
常见的酸有硫酸、盐酸和硝酸等。
酸的酸性可以通过指标溶液的酸碱指示剂进行检测,如酚酞溶液和中性纸等。
2. 碱的性质碱的性质包括苦味、碱性溶液导电、与酸中和生成盐和水等。
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氨水等。
碱的碱性也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进行检测,如酚酞溶液和中性纸。
三、盐的性质和应用盐是由酸和碱中和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是常见的无机化合物。
盐多为结晶固体,可以在水中溶解。
盐的性质和应用广泛。
1. 盐的性质盐的性质包括无味、能导电、晶体结构稳定等。
不同的盐具有不同的性质,如氯化钠是食盐,硫酸铁是一种酸性盐。
2. 盐的应用盐在生活、工业和农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食盐是人们常见的调味品,用于食物的加工和烹饪。
氯化钙用于提供钙离子和氯离子,广泛应用于农业和水处理等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酸碱和盐经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制作肥皂、草酸清洁、水处理等。
此外,酸碱指示剂的使用也帮助我们准确检测酸碱溶液的性质。
综上所述,九年级化学课程中的第四单元主要涉及酸碱和盐的性质及其应用。
了解酸碱和盐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业领域中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第一节 爱护水资源一、 水资源现状1. 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
但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
2.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H 2O ),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钠元素。
3.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分布不均,人均不足。
4. 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造成的水体污染,加剧了可利用水的减少,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显短缺。
二、 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 节约用水的一些具体措施:a)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b) 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
c) 污水处理之后,循环利用。
d) “一水多用”,如使用“中水”(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的非饮用水)洗车、使用淘米水浇花等。
2. 防止水体污染的一些具体措施:a) 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b) 工业“三废”要进行综合利用和经处理后再排放。
c) 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 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
第二节 水的净化一、 水的净化方法1. 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
具体操作见“二、过滤”。
2. 吸附沉降:常用明矾、活性炭对水中的杂质吸附而沉降。
明矾是一种常用的净水剂,它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对悬浮杂质吸附沉降,以达到净水的目的。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也可以吸附溶于水的色素和异味。
但需要注意的是,活性炭不能吸附钙、镁化合物,活性炭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活性炭净水器的入水口在净水器的下面,可以使净水效果更好。
3. 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净化程度相对较高,得到的蒸馏水可以看成是纯净物。
4.22净化方法 除去不溶于水的杂质除去可溶于水的杂质降低水的硬度净化程度 静置沉淀 √ × × 低↓ ↓ 高过滤 √ × × 吸附 √ √ × 蒸馏√√√5. 自来水厂净水时,需要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投药消毒的步骤,但是没有蒸馏和煮沸的步骤。
化学九年级四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四单元知识点本文将详细介绍化学九年级四单元的知识点,包括化学反应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和化学能等内容。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一、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式子,它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
反应物位于反应式的左边,生成物位于反应式的右边。
反应过程中发生的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电荷守恒等物质性质的改变都可以通过方程式来表示。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写法有以下几点原则:1. 各种物质要用化学式表示,并用符号表示各个物质的状态(如(g)、(l)、(s)、(aq)等);2. 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箭头连接;3. 可以使用化学平衡符号(↑、↓)表示生成物的物质态变化;4. 反应条件可以加在方程式的上方或下方。
二、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发生电子的转移而导致物质氧化和还原的过程。
氧化指失去电子,还原指获得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如下:1. 氧化剂是指能接受电子的物质,还原剂是指能给予电子的物质;2. 氧化剂和还原剂总是成对出现;3.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数目不变,总电荷守恒。
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有金属与非金属氧化、还原金属离子以及氧化还原滴定等。
三、电化学电化学是研究电和化学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化学反应过程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包括电解、电池和电解质溶液的行为等。
1. 电解电解是利用电流在电解质溶液中使溶质分解的过程。
在电解中,正极称为阳极,阴极称为阴极。
阳极是电离负离子的地方,阴极是电离正离子的地方。
2. 电池电池是能够产生电能的装置,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化学电池和电解池。
化学电池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电能,而电解池则通过外加电流使反应进行。
3. 电解质溶液的行为电解质溶液在电解过程中会发生电解行为,包括电离、电导、电析和电泳等过程。
四、化学能化学能是物质内部储存的一种能量形式,化学反应过程常常涉及能量的转化。
化学能的来源包括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等。
化学能转化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 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2. 电能: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电能;3. 化学反应:化学能可以在不同化学反应中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一.爱护水资源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大,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且分布不均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再加上造成的水体污染减少了可利用水,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为短缺。
2.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如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传统习惯来减少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工业上,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2)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3)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
二.水的净化1. 纯水与天然水、硬水与软水2.水的净化(1)自然界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都不是纯水,都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都属于混合物。
(2)天然水通过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不同途径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在这四种净化水的方法中,蒸馏的净化程度最高,蒸馏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3)过滤过滤是一种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基本操作方法(如右图):A .原理:可溶性物质能透过滤纸,固体不能透过滤纸而留在滤纸上B .适用范围: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性杂质C .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要留有气泡;“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玻璃棒靠在滤纸的三层折叠处;装混合液的烧怀口紧靠玻璃棒;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盛接滤液的烧怀内壁。
(4)蒸馏(蒸馏得到的水是净化程度最高的水)A .原理:根据液态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B .适用范围:分离和提纯液态混合物,或把混在溶液中的杂质除去C .注意:蒸馏烧瓶下面必须垫上石棉网蒸馏烧瓶内应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防止加热时暴沸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对着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冷却水的流向应跟蒸气的流向相反三.水的组成1.电解水实验:(1)一般在水里加入少许硫酸或氢氧化钠,目的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2)正极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它是氧气;负极得到的气体能够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它是氢气。
化学第四单元知识要点
化学第四单元知识要点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
)(特例: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原子中: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所带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4.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值。
5.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6.地壳中含量前四位元素:O、Si、Al、Fe生物细胞中前四位元素:O、C、H、N7. 化学符号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例:H 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添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元素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例:如: 2H只能表示两个氢原子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表示某物质8.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每种元素占据一格。
均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周期表中共有7个横行,也就是7个周期;共有18个竖行,16个族。
同一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在周期表中: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周期数 == 电子层数9.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①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②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的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10.原子结构示意图:1)结构含义:例:中2)能从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①属于哪类元素。
②与其它原子结合易得还是易失去电子③与其它原子结合显多少价,易形成什么离子。
如: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易失去3个电子而显+3价,形成阳离子,属于金属元素。
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少于4,易得到2个电子而显-2价,形成阴离子,属于非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是稳定结构。
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表示电子层及各层的电子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1、知道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2、知道什么是分子、原子和离子(含常见原子团)。
★3、认识分子的主要性质。
★★4、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原子的构成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知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密切关系。
★原子、分子、离子的关系和相互转化1、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2、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
★知识点:分子的性质【例1】下列关于微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微粒在不断的运动B、微粒间有一定间隔C、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D、空气中只含有一种微粒【例2】吸烟有害健康。
在公共场所,非吸烟者会因少数吸烟者吸烟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A、分子很小B、分子之间有间隙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是可分的【例3】用打气筒将空气压入自行车胎内,主要是因为A、气体分子很小B、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大C、气体分子可分D、气体分子在不断运动【例4】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是()A、打气筒能将空气压缩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C、物质有热胀冷缩的现象D、海绵能吸水【例5】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A、湿衣晾干分子不停地运动B、水结成冰分子发生变化C、干冰升华分子间间隔变大D、轮胎充气分子间有间隔【例6】下列对生产、生活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铝锭难被压缩,因为铝原子间没有间隙B、在花园里可嗅到花香,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C、石油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因为气体分子体积很小D、温度计里的汞柱下降,因为原子随温度的降低而变小【例7】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观点解释的是A、柳絮纷飞B、花香四溢C、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例8】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A、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B、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而在氧气中燃烧,说明空气中和氧气中的氧分子化学性质不同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体积变大D、降温能使水结成冰,是因为在低温下水分子静止不动【例9】善于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能够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
你认为下列变化实施和相应的解释不一致的是()A、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分子有间隔)B、敞口放置的浓盐酸逐渐变稀(分子在不断运动)C、金刚石坚硬而石墨质地很软(金刚石和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D、温度计中的水银(汞)热胀冷缩【例10】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实验,得到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
因此,在学习科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区分事实与推论。
则关于表述:①在气体扩散实验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NO2气体进入到空气中;②在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人热水,热水很快变红;③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④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正确的是A、①②是事实,③④是推论B、①②④是事实,③是推论C、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D、③④是事实,①②是推论【例11】解释下列事实或现象:(1)将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在一起,总体积100mL。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
(2)水银温度计能指示出温度高低的原因是;(3)白酒瓶敞口放置,酒的香味变淡,原因是;(4)液化气容易压缩,而水和泥难以压缩,原因是;(5)一滴水里的水分子个数由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3万年才能数完,因为。
【例12】利用微粒的特征解释下列现象:(1)加油站里的汽油已储存在油罐中,但在离油罐一定距离内为什么仍要求“严禁烟火”?(2)白糖加入到一杯水中,白糖会很快消失,但水变甜了,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3)氧气,液氧和固态氧的状态不同,但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这是为什么?【例13】在盛有冷水的烧杯中放入少量品红,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水逐渐变为红色,而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则迅速变红,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再向烧杯中放几块木炭,稍等片刻,发现_____________,说明木炭具有___________作用。
【例14】在一长条滤纸上均匀滴上几滴酚酞试剂,伸入一支干燥洁净的试管里,在试管口处塞一小团棉花,并用滴管滴几滴浓氨水于棉花上。
描述现象;说明理由。
【例15】易拉罐饮料是用很薄的铝片制成的。
在空罐中注入少量水,用酒精灯加热到沸腾,待大量水蒸气溢出后。
先移去酒精灯,再用厚胶纸把罐口封住,待自然冷却后,会发生现象是( )A、罐外壁出现小水滴B、罐变瘪了C、罐爆裂了D、罐变瘪了,且罐内壁出现小水滴【例16】80℃的水变为0℃的冰,分子间的间隔变化是()A、先变小后变大B、变小C、变大D、先变大后变小知识点:物质的构成【例17】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A、空气B、水C、汞D、氧气【例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分子是由1个氢分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B、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C、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例19】下图是水的微观层次结构,图中右侧“○”表示A、氧分子B、氧原子C、氢分子D、氢原子【例20】是保持氧化汞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化学变化中,氧化汞分解为汞和氧,其中汞直接构成金属汞,两个氧构成一个氧;许多氧构成氧气。
【例21】下列分子的示意图中,黑球表示氢原子,白球表示氧原子,请回答下列问题:其中表示由分子构成的化合物是图(填编号),图中的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填编号),图中③的分子的化学式是,图①中的分子能否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填“能”或“不能”)。
【例22】从下列图片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A、分子之间有间隔B、硅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C、受热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D、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知识点:分子、原子的概念【例23】下列说法有错的是()A、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B、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C、化学反应中,分子改变而原子不变,说明分子是运动的,原子是静止的D、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例24】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B、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C、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D、在化学反应中,任何离子都不能再分【例25】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C、分子间有间隙,原子间没有间隙D、分子能运动,原子不能运动【例26】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是()A、水分子B、氢原子C、氧原子D、氢氧根离子【例27】下列图示中能表示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大黑球表示氢原子,小黑球表示氧原子)【例28】关于氨气(NH3)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保持的氨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氨分子B、每个氨分子是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的C、液态氨中氨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着的D、同温同压下氨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例29】馒头遇到固体碘、碘溶液和碘蒸气都能变蓝色,这一实验现象说明()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例30】下列关于液态氧与氧气的几点说法正确的是()①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②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③它们由不同微粒构成;④它们为相同的物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例31】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可以再分的是A、水蒸发B、石蜡熔化C、干冰升华D、水通电分解【例32】下列实例,不能证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的是()A、湿衣服晒干了B、通电分解水C、磷单质在氧气中燃烧D、水结成冰【例33】20世纪20年代就有人预测可能存在由4个氧原子构成的氧分子(O4),但一直没有得到证实。
最近,意大利的科学家使用普通氧分子和带正电的氧原子制造出了这种新型氧分子,并且质谱仪探测到了它的存在。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O4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B、一个O4分子中含有2个O2分子C、O2和O2的性质完全相同D、O4和O2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知识点:化学变化的本质【例34】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A、分子的种类B、分子的个数C、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的大小【例35】下面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示意图,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变化B、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C、分子必须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D、以上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例36】右下示意图形象地表示了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变化。
其中白球表示氧原子,黑球表示碳原子,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示意图说明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例37】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常会发生如下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O’’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表示氯原子)(1)上述图中所出现的物质中,共有种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
(2)从图中我们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个数不变。
(3)上述两个化学反应是否都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填“是”或“否”)。
【例3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蒸发过程中,水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都没变,是物理变化,而电解水过程中水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都发生了改变,属于化学变化B、一切物质都由分子构成,分子又由原子构成,所以分子比原子大C、气球易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D、双氧水(H2O2)和水(H2O)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例39】氢气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为什么水中既然含有氧元素,却不能燃烧?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例40】已知在相同温度下,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则其运动速度越小。
图中容器A是一种特制的有底的素烧瓷筒,它的壁可以通过氢气分子。
实验开始时,A中和烧杯中都充满空气。
当向烧杯中持续通入氢气时,导管B处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 _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___ 。
(已知氢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知识点:原子结构【例1】原子核()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D、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例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B、原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C、原子既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D、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没有发生变化【例3】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原子呈电中性B、原子是实心球体C、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例4】与元素原子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的是A、质子数B、核外电子数C、电子层数D、最外层电子数【例5】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