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专题教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2课时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目标预览※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2.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3.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4.以某种常见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转变的内、外力因素,以运动、转变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

※课前预习※作用特点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__________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形式_________、岩浆活动和_________等______、侵蚀、搬运和______等作用对地表影响使地表变得___________ 使地表趋于平坦二、板块构造学说全世界岩石圈主要分为六大板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内力作用的“足迹”四、外力作用的表现五、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预习测试※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A.地球本身,主如果地球内部的热能 B.地球本身的重力能C.地球外部,主如果天体引发造成的 D.地球外部,主如果太阳辐射能※课堂生成※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判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图示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探讨2】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在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方面具有指导意义(1)在寻觅自然资源方面:石油、天然气多存储于_________构造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_________。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2课时学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2课时学案 鲁教版必修1

第2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情景激趣】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而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也不能仅从形态上区分,可以说“背斜和向斜也不可貌相”。

背斜一般成山,向斜一般成谷,但有时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是为什么呢?褶皱山|知识清单|阅读教材P29~P31“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填写下列知识。

(1)褶皱的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褶皱基本形态(3)地貌(4)①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大板块。

②板块运动⎩⎪⎨⎪⎧背离运动:地壳张裂而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相对运动:相互碰撞、褶皱隆起而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微思考1.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注入渤海,但千百年来,渤海的形状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为什么? 提示 这是因为渤海位于地壳构造运动的下沉地带,即内外力互补。

|案例探究|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如果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请对下面的问题作简要的分析说明。

结合材料探究:(1)判断甲、乙两地的地质构造:甲为________,乙为________。

(2)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部分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乙构造上覆盖有岩层,该岩层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地区地壳运动的状况为________。

A.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B.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C.先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后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D.先地壳下沉后地壳上升,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3)在甲、乙两地中,若想打一眼水井,应该选择在________地,若想钻探石油应该选择在________地。

(4)世界上有哪些高大的山脉如图中甲一样,是因水平挤压力作用而隆起形成的褶皱山?(试举两例)它们分别位于哪两个板块的交界处? 答案 (1)背斜 向斜(2)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产生裂隙,易受侵蚀 沉积 A(3)乙 甲(4)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安第斯山,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节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湘教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节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湘教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
第2课时
地表形态的变化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地理实践力]开展模拟实验或野外考察活动,认识风化
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在地貌中的表现方式。
结合实例,解释 [区域认知]结合实例,对比分析不同区域的主要外力及
外力对地表形态 其作用方式,增强区域认知。
变化的影响。

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
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
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组成部分
分布
形成
地貌特点
多呈三角形,地
河流入海 河流到达海洋入海口时,流速减慢,势平坦,河网稠
三角洲
口的海滨 河流挟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 密,河道由分汊
地区
方,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
顶点向海洋呈放
射状
3.河流凹岸侵蚀与凸岸堆积
物被剥蚀,C项错误;如果岩层断裂下陷,则球状风化平衡石所在岩层
更难出露,D项错误。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情境探究】
下面为北京某中学学生在不同时间旅行时拍摄的河流地貌景观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根据河谷的形态、河流地貌的景观图或示意图,判断出河流地貌
的具体类型。
项目
依据
高山
图甲
图乙
图丙
图丁
具体类型
(6)海边的嶙峋岩壁指示海浪的侵蚀作用。
新视点:
球状风化
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质较为均匀的岩石如花岗岩、
辉绿岩和某些砂岩中,常见球状风化作用。岩石剥
离就像剥洋葱,由表及里、层层往里风化剥离脱落,
岩石棱角的地方最容易风化剥离而脱落,最后剩下的未受风化的、岩石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教案)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教案)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3)理解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能力目标: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和热情,并树立正确认识自然、运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难点: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三、教学方法情境设计法、趣味探究法、引导讲解法、图形结合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材料:1966年,我国珠穆朗玛峰综合考察队在海拔4800米的地区,采到生活在一亿六千万年前的巨大的鱼龙化石,证明了这个地区在一亿六千万年前,曾是一个一望无际的海洋。

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材料:2007年8月6日,在南京“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上,专家们表示,化石数据证明,如果不是外力作用,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应该为2万多米,比现在高1.2万米。

喜马拉雅山仍处于隆升的过程之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肯定会越来越高。

珠峰未来长高还是变矮,取决于两大力量的对比,即珠峰隆升的速度和风化的速度谁快谁慢……【讲述】两大力量的对比,指哪两大力量呢?指内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板书: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比较【合作学习】请同学们合作完成下列表格:知识窗:板块构造运动【讲述】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分为六大板块;提问:(多媒体展示空白的板块分布图,并指导学生填写六大板块名称)图中六大板块对应的板块名称分别是?【学生】略【讲述】在板块分布图中,板块间的边界类型可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第二课时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第二课时

【寄语:同学们,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就要拼搏,才会有成功的可能,让我们期待着!】地理好望角学案第12期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学案(第二课时)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势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的高低不平 把高山削平,把低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最常见的有褶皱和断层 1、褶皱: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

2、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形成断层。

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谷地或陡崖3、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1)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储存在背斜的原因: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2) 隧道宜选在背斜处的原因:①有较强的稳定性;②地下水沿岩层流向两侧,保持隧道内的干燥;③采石容易,节约成本。

3) 背斜顶部适宜建采石场的原因:裂隙发育、岩石破碎4) 向斜储水的原因:①槽部岩层紧实,承压力强;②有良好的储水构造。

5) 断层处泉水、湖泊分布;河谷发育的原因: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6)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要回避断层的原因:岩层不稳,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二)外力作用的表现区别地质构造与地貌地质构造:只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主要的地质构造是褶皱(向斜和背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地貌: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

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的地貌类型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还包括三角洲,冲积扇(洪积扇),峡谷以及各种风积和风蚀地貌等等时间:2011、11、1 编辑: 高玉晓褶皱基本形态 岩层形态一般地形岩层新老关系地形倒置(久经侵蚀—外力作用)及原因背斜 向上拱起山岭 (内力作用)中间老,两侧新背斜成谷地,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易遭受侵蚀成为谷地(外力作用)向斜向下弯曲 谷地或盆地 (内力作用) 中间新,两侧老 向斜成山岭,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外力作用)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断层一侧下沉的岩块对地形的影响 常形成块状山体(断块山),如华山、泰山、庐山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意义 工程建设、修水库等应避开断层外力作用 主要分布 地表形态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 湿润、半湿润地区 沟谷(V 型谷)、瀑布、峡谷、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流水堆积 山麓冲积扇(洪积扇),河流中下游的冲击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力侵蚀 干旱地区风蚀蘑菇、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柱 风力堆积 沙丘,沙垄,黄土堆积(黄土高原)冲积扇 风蚀蘑菇。

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选择性高中选择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选择性高中选择性地理教案

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

2.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流水、风、冰川等。

3.过程:风化侵蚀的产物,经搬运作用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河流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这些物质又在地表沉积下来。

二、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1.含义: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类型及作用1.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含义:河流中挟带的泥沙,在流速降低时,会发生机械沉积作用,在河床上沉积下来。

(2)特点:从上游到下游,河流沉积物逐渐变细。

(3)形成地貌:在构造沉降区,河流可形成冲积平原。

1.风蚀作用(1)含义:指风力对地表岩土的破坏作用。

(2)类型:①吹蚀作用:指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在气流作用下被吹扬。

②磨蚀作用:指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沙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撞击和摩擦,或者在岩石裂隙和凹坑内进行旋磨。

(3)对地貌的影响:造成地表物质的损失,使地表遭到破坏,从而形成各种风蚀地貌。

2.风积作用(1)含义:指风所搬运的沙粒由于条件改变而发生堆积。

(2)对地貌的影响:形成各种形态的沙丘。

(1)干旱区有风力侵蚀作用,没有流水侵蚀作用。

( )(2)“泥沙俱下”是指沉积作用。

( )(3)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 )(4)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往往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 )(5)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有( )A.河流阶地、大峡谷B.喀斯特地貌、陡崖C.河口三角洲、冲积扇D.角峰、U形冰川谷[提示](1)×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强,但也有流水侵蚀作用。

(2)ד泥沙俱下”指的是搬运作用。

(3)×我国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的结果,但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则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4)×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而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高一地理教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

高一地理教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时主要包括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

第一是通过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的分布和变化。

第二,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形高低不同。

第三,主要通过外力作用说明地形形态的再变化。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教学时通过举例使学生认识并学会分析常见地形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内力或外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能力目标: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2、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难点: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2、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以及知识对于实际现象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问:内力作用包括哪几种?问:外力作用包括哪几种?(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青藏高原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台湾海峡海底的古河道,火山喷发的场景,黄河三角洲向海延伸,桂林山水,天涯海角等。

高一地理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教案 鲁教版

高一地理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教案 鲁教版

(2)教案鲁教版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教学设计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教学设计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平邑一中李明启 2012.10.12【内容分析】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内力、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及其实践意义;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貌形态。

教学中对这些内容的组织和处理,应以“公民必备和有用”为标准,力求突出人地关系主线,除了要求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外力作用的表现等)外,要特别强调“怎么用、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当地典型地貌的成因分析等)。

【教学设想】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从“地对人影响”的角度,阐明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从“人对地影响”的角度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中不仅要讲清地质构造的规律,更要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地质构造在找水、找矿和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使所学内容变得生动、鲜活,让学生获得“有用地理”的情感体验。

2.因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方法,为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学习背景和案例。

尝试把内力作用过程转变为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识别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探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以“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地貌成形态”为载体,认识流水、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探究三地在外力作用上的成因关联。

3.通过展示景观图、多媒体动画、制作和演示模型等创设情境,把教材中抽象的成因、原理和现成的结论形象化、动态化、过程化。

4.引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提供一些信息(沂河、沭河为“姊妹河”),讨论交流其成因,拓展学习空间,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提供多种可能,力争让学生发现一些问题(怎样形成、有何价值),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为: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定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掌握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动画演示认识内力作用过程,辨别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结合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地貌形态,说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探究三地在外力作用上的成因关联。

高中地理《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必修1-鲁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必修1-鲁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案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课标要求1.利用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说出三大类岩石的特征、成因,并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3.集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因素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通过对地表形态变化分析,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和综合的观点看待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1.岩石圈内部的物质循环。

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基础梳理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 是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2.地球内部圈层分三层:、、。

3.岩石圈的结构:以上的地幔部分与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岩石圈。

4.地壳是连续且不均的圈层,部分较厚,部分较薄。

5.地幔中的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一)岩石圈的组成1.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

2.常见的岩浆岩有、。

(颗粒结构)3.常见的沉积岩有、和等。

在岩层中能找到已成为化石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研究沉积岩,对寻找丰富的沉积矿产和地质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两大特征:含有化石和层理结构)4.常见的变质岩有、和等。

(片理结构)(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课堂活动活动1:①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②利用图2-1-2观察横波、纵波的速度变化,说出两者出现明显差异的位置。

活动2:观察典型的岩石标本图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特征。

活动3:完成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并说明各箭头代表的含义。

a. b.c. d.①②③④活动4:读图2-1-7,说明地壳的物质循环对人类活动有何意义?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②改变地表的,塑造千姿百态的③实现交换和传输,改变地表的当堂巩固1.下列岩石中都有可能找到化石的是A.页岩、石灰岩B.砾岩、大理岩C.砂岩、玄武岩D.石英岩、花岗岩2.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全球各地的岩石圈厚度是相同的B.岩石圈由地壳和软流层之上的地幔构成C.地壳化学成分一钙、镁、铁为主D.地球内部圈层由岩石圈、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构成3. 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岩石是A.花岗岩B.玄武岩C.大理岩D.石灰岩4. 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5. 就岩石类型而言,大理石属于A.岩浆岩B.沉积岩C.侵入岩D.变质岩6.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请说明A、B、C和箭头代表的含义。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2课时)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2课时)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一: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设计思路】岩石圈是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

研究岩石圈的特征、运动规律及其地表形态的形成,有助于让学生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这也正是高考考试说明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之一。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二是建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知识框架;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

在复习备考中,梳理地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构建思维模式,并运用思维模式进行迁移、重整、变换,解决新知识、新问题,优化解题途径,培养学生纲举目张的能力。

第二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褶皱、断层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二是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1.学生能够对“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褶皱、断层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内容应该是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在实际情景下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分析。

1、复习重点:结合地理现象分析“褶皱、断层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复习难点:利用本节知识去分析现实世界中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鲁教版地理必修一高一地理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鲁教版地理必修一高一地理

地质构造褶皱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生弯曲变形。

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岩层未丧失连续性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岩层已丧失连续性2、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基本形态岩层形态(判断依据) 地表形态早期(受内力作用) 晚期(受外力作用)背斜岩层向上拱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

向斜形成谷地或盆地自学效果检测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斜的是,属于断层是。

2.图中A处的地形是,成因是;B处的地形是,成因是。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实际应用找石油、天然气找地下水工程建设钻隧道隧道、水库自学效果检测2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随着需求的增加,石油进口量还将继续增长。

近年,世界石油价格持续走高。

回答下题。

图1为某地地层示意。

从顶部向下钻井, 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 ) A .天然气 水 石油 B .水 石油 天然气 C .石油 天然气 水 D .天然气 石油 水 地质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背斜岩层上拱,有利于油气资源的富集。

①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②断层处常有地下水出露。

一般选择背斜构造核心部位。

(原因:背斜岩层上拱,开凿隧道不易破坏岩层的层理构造,且不易渗水。

)避开断层。

(原因:断层处地质构造不稳定,易产生地震、滑坡、崩塌、渗水等地质灾害。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专题复习教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专题复习教案

专题三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分析高考重点,把握命题趋向高考重点:一、从考查内容来看:侧重于内、外力作用及板块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从能力要求来看:综合运用板块学说,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能辩证地看待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影响。

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读图能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从命题形式上看,多以各种示意图、景观图、模型图等形式出现。

命题趋向:1.在选择题上,也可能出现题组形式,由常规单题的地形类型、地形区,向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组合方向延伸。

2.在综合题上,综合性可能会更强,如向对等高线的考查延伸;单纯描述地形特征试题的分值、要求和难度可能降低。

知识要点测试要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1•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

四2.各圈层的主要特点:K/H(1)地壳:厚度不均匀(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Km,大洋地壳厚畑度5-6Km),由各类岩石组成。

哪(2)地幔: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地下2900Km深处)之间;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可塑性物质组成,称软流层,是岩浆重要发源地。

岩石圈是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与地壳构成的。

(3)地核:2900Km以下至地心。

测试要点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岩浆岩的形成:地幔中的岩浆上升或喷出、冷凝形成侵入岩(花岗岩)或喷出岩(玄武岩)。

喷出岩的气孔构造明显(岩浆喷出后冷凝的速度快,气体溢出后形成的)。

2•沉积岩的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沉积岩的两个特征:岩层(层理)和化石(包括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分别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3•变质岩的形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例:石灰岩是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4•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①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教案选择性高中选择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教案选择性高中选择性地理教案

第二节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1)岩石圈的概念: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2)岩石的概念:是矿物的集合体,是由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结合而成的。

(1)岩浆岩①概念:岩浆顺着某些地壳软弱地带或地壳裂隙运移和聚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最后冷凝形成的岩石。

②分类及常见岩石: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玄武岩。

(2)沉积岩①概念:经由水、空气或冰的搬运,沉积在河、海、湖水盆地或陆地上的沉积物质经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②特点⎩⎪⎨⎪⎧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含有生物化石③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和石灰岩。

(3)变质岩①概念: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②常见的变质岩:石英岩、片麻岩、大理岩等。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地质作用:A.重熔再生、B.变质作用、C.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1.岩石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2.岩石和矿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岩石还形成了许多秀丽的自然景观,成为享誉世界的风景游览区。

(1)地表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变成沉积岩。

(2)石灰岩可变质为板岩,页岩可变质为大理岩。

( )(3)岩石圈中物质循环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地壳。

( )(4)三大类岩石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 )(5)“翠玉白菜”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用翡翠雕刻而成。

翡翠是在低温、极高压的条件下岩层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形成的。

翡翠属于(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提示] (1) ×沉积物要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2) ×石灰岩高温高压可变成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可变为坚硬的板岩。

(3)×岩石圈中物质循环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岩浆,而岩浆主要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4)×三大类岩石中,岩浆岩、变质岩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5)D [由题意可知,翡翠形成于低温、极高压条件下,且岩石进行重新结晶,成分发生改变,属于变质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时主要包括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

第一是通过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的分布和变化。

第二,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形高低不同。

第三,主要通过外力作用说明地形形态的再变化。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教学时通过举例使学生认识并学会分析常见地形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内力或外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能力目标: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2、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难点: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2、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以及知识对于实际现象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问:内力作用包括哪几种?问:外力作用包括哪几种?(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青藏高原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台湾海峡海底的古河道,火山喷发的场景,黄河三角洲向海延伸,桂林山水,天涯海角等。

(也可多运用本地比较突出、典型的地貌例子来引入)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使地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面貌?(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 、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13米。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3、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展示《岩层分布示意图》——褶皱、断层直观图思考:沉积岩在形成时一般为水平或接近水平分布,可是为什么在山区常常看到岩层是弯曲的或是断裂错位的?阅读本部分图文完成下列问题:1、填表2、褶皱和断层在形成过程及地貌上有何异同?3、图2-1-10与2-1-11中的构造和地貌有何异同?并解释原因?4、研究这些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意义?具体说明。

承转: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外力作用就像一位雕塑师,不断地对“粗毛坯”进行塑造成。

那么,外力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二)外力作用的表现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认识几种主要的外力并设计前五种外力作用的关系图?各种外力都是一把刻刀不断雕塑着地表,其中最锋利的是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

阅读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部分的图文,完成下列问题:1、填表1.冲击扇、冲击平原、三角洲的位置有何不同?2.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坡度有何不同?4、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钱沟万壑现象的形成有何不同?5、如果在沉积地貌处做一个剖面,剖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试解释其原因?6、除了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外,还有哪些外力对地貌产生着巨大影响?它们作用下的地貌会是怎样的呢?阅读P36知识窗,了解冰川、海浪侵蚀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分布位置。

(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阅读)外力的来源很多,作用形式也多,因而,塑造的地表形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有何关系?试举例说明。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多个学生展示)学生先说,然后课件展示知识框架。

再次以课件形式对本节课做以总结。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我们已经学习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下一节我们学习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同学们预习一下基础知识。

九、板书设计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内、外力的基础知识2、内力作用的“足迹”3、外力作用的表现十、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针对考试长出现的题目,强调地形倒置的成因;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在出示相应图片之后,要求学生说出是什么力的作用,加深学生印象,提高课堂效率。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学校临清一中学科地理编写人康安岭审稿人胡玉芹第二单元第二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2课时)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预习内容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________的热能。

(2)表现形式: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对地表影响:使地球表面变得_______。

2.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_______。

(2)表现形式: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作用。

(3)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_______。

3.板块构造学说:全球_______分为______板块,板块处于不断的_______之中。

板块内部比较_______,板块交界地带活动比较_______。

板块_______常形成_______或海洋,_______地区常形成_______、海沟(一)内力作用的足迹1.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_______、______,称为地质构造。

2.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______力,使岩层发生______,形成褶皱。

3.请根据教材内容填写下表:4.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______力或______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______、______形成断层。

5.大的断层常形成______或______。

6,研究地质构造,对于______、找水、工程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

______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______;隧道、水库建设,则应尽量避开断层。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1.外力作用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他们通过_____作用、_____作用、_____作用、_____作用、_____作用、_____作用等形式,改变地表的形态。

2.请填写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比较表:3.冰川侵蚀可形成____、刃脊、冰斗、____等;海浪侵蚀可形成____、海蚀穴、海蚀平台、________、海蚀拱桥等。

4.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挖河修渠、修建水库等活动可以达到____的目的。

但是,人类的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又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例如,____,____,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加速河流、湖泊、水库的泥沙淤积,诱发洪涝、滑坡等灾害。

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学习重难点:重点: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2、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难点: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2、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二、学习过程1 、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13米。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3、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展示《岩层分布示意图》——褶皱、断层直观图思考:沉积岩在形成时一般为水平或接近水平分布,可是为什么在山区常常看到岩层是弯曲的或是断裂错位的?阅读本部分图文完成下列问题:1、填表1.褶皱和断层在形成过程及地貌上有何异同?2.图2-1-10与2-1-11中的构造和地貌有何异同?并解释原因?4、研究这些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意义?具体说明。

承转: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外力作用就像一位雕塑师,不断地对“粗毛坯”进行塑造成。

那么,外力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二)外力作用的表现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认识几种主要的外力并设计前五种外力作用的关系图? 各种外力都是一把刻刀不断雕塑着地表,其中最锋利的是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

阅读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部分的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2、 冲击扇、冲击平原、三角洲的位置有何不同?3、 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坡度有何不同?4、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钱沟万壑现象的形成有何不同?5、如果在沉积地貌处做一个剖面,剖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试解释其原因?6、除了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外,还有哪些外力对地貌产生着巨大影响?它们作用下的地貌会是怎样的呢?阅读P36知识窗,了解冰川、海浪侵蚀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分布位置。

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阅读)外力的来源很多,作用形式也多,因而,塑造的地表形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有何关系?试举例说明。

三、反思总结四、当堂检测1.造成“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内力作用B .变质作用C .侵蚀作用D .沉积作用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流水地貌有风力地貌有外力作用地貌2.下列地形中,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①冲积扇②冰斗③沙丘④海蚀阶地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3.下列有关地貌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风力挟带的粉砂、尘土堆积而成的B.长江三峡是地壳上升,河流侵蚀下切形成的C.内蒙古高原西部的大片戈壁和裸岩荒漠是风力作用的产物D.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丘和沙垄是典型的风蚀地貌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l)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__地区,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

(2)C、D、E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

(3)图中F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盛行_______ 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