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教案
物理九年级第十七章第一节的教案范文模板
物理九年级第十七章第一节的教案范文模板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5篇物理九年级第十七章第一节的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物理九年级第十七章第一节的教案1一、教材分析力对空间和时间的积累,是力对物体作用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前一节介绍了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动量定理,而本节深入介绍了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这是高中学生所必修的自然界中四个基本守恒定律之一,因而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教学大纲中,动量守恒定律是B类知识点,属于较高层次的要求。
教材选取两体问题中的碰撞模型,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了动量守恒定律的一维表达式,再将结论拓展为多个物体、两维情况,较全面地介绍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适用范围,它不仅和牛顿第二定律一样适用于宏观低速系统,也适用于牛顿第二定律不成立的宏观高速系统及微观系统,教材还详尽介绍了动量守恒的条件,提出在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系统的动量保持不变。
前节教材讲述的冲量、动量及动量定理是全章的基础知识,在中学物理中用动量定理处理的对象一般是单个物体(通常可看作质点)本节则将研究对象拓展到系统,在动量定理的基础上概括了封闭系统中的一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不仅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处理物理综合问题以及学习新的物理知识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能在一维情况下两物体的相互作用情景中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并掌握定律内容及定律成立条件,了解定律的几种不同的数学表达式。
并使学生明白定律虽可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但其具有独立性、普适性。
掌握定律中“系统”、“内力”、“外力”等名词的确切含义。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十七章《欧姆定律》整章教案
第1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一【温故知新】1、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国际单位分别是什么?2、电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②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③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探究过程,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方法;②领悟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③通过实验、分析和探索过程,提高根据实验数据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学会用图像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②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③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重点和难点重点: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的过程。
难点:运用数学一次函数图象分析出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式。
三【学习导航】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究教师演示:请同学们看一个最基本的电路连接,即电源、小灯泡、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组成的一个简单电路。
开关闭合灯亮,请同学们思考:你有哪些办法使小灯泡变暗?学生讨论后回答:①可以减小电源电压。
②可以在电路中串联一个电阻。
教师:按学生的方法演示。
教师分析:前面我们学习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量的知识,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即电压变化要引起电流变化,电阻变化要引起电流变化。
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大,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小。
这只是从定性的层面研究了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在物理学中更有意义的研究,应该是从定量的角度去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二、进行科学探究1.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2.猜想或假设教师:根据以下两个事实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想像力,进行猜想或假设。
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教案5篇(实用)
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教案5篇(实用)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教案篇1目标1.知识与技能常识性了解核能、裂变和聚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
说明与建议本节教学应以讲授为主。
由于核能、裂变、聚变、链式反应等概念均涉及到核反应知识,而学生头脑里,这部分知识是一个空白。
因此,讲授过程中要贯彻通俗性原则,不宜过深,尽可能采取恰当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原子、原子核这里可先复习课本第十一章第一节的知识。
让学生认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内部储藏了巨大的能量。
核能质子、中子依_强大的核力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旦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核能。
核能是能源家族的新成员,它包括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两种主要形式。
裂变核物理中把重核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释放出核能的反应称为裂变。
裂变能是重金属元素的原子核通过裂变而释放的巨大能量,目前已经实现商业化。
因为裂变需要的钢等重金属元素在地球上含量稀少,而且常现裂变反应堆会产生长寿命放射性较强的核废料,这些因素限制了裂变能的发展。
演示这个演示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核裂变的原理。
演示时,要想办法使火柴充分燃烧而不熄灭。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做,但要注意防火。
聚变另一种核能形式是目前尚未实现商业化的核聚变能。
核聚变是两个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与氚的聚变,这种反应在太阳上已经持续了50亿年,氘在地球的海水中藏量非常丰富。
因此,聚变能是一种无限的、清洁的、安全的新能源。
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不遗余力,竞相研究、开发聚变能的原因所在。
裂变知识学生很难理解。
这里建议用浓硫酸与水结合释放热量的例子来比喻,可能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sts 核电站和核废料处理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不必占用课上时间。
让学生了解科技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有电压和电阻,知道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原理。
4.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导体的电阻。
5.能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最主要的定律之一,是进一步学习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解决电学问题的关键,是初中物理学的重要内容。
本章内容以欧姆定律为线索,从欧姆定律的探究展开学习,到欧姆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结束。
主要学习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及其在串联、并联电路中的应用,以及伏安法测电阻的简单知识。
本章是前面所学习的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基础,是对电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后面学习电功率、电能、电磁转换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有了有关电路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知道了电流、电压、电阻的基本概念。
对实验探究方法有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理论上已经具备了接受欧姆定律的能力。
但是,由于学生对生活、生产中应用事例与理论知识联系不是很好,在学习新知识时,缺少该环节的思维训练,在问题的应用上,学生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认识经验和思维习惯,这样就形成了方法上的思维障碍,因此要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内容上要紧紧抓住欧姆定律。
本章规律的得出都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实验多,公式多,计算题多,要让学生在正确理解概念、定律的基础上,正确分析电学问题。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探究实验的方法。
在探究中,要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整理好实验数据,进而总结基础规律和原理,再利用这些规律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在思想上,要注意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加深对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认识。
第1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材在电流、电路、电压、电阻等知识的基础上,推断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定性关系,给实验结果做了铺垫,不致使学生感到突然;同时使学生对将要探究的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引出“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会不会有定量关系”的这个问题,进而自然转入实验的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三节《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要求:不少于300字,能够结合实际例子,体现对电阻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进行家庭小实验:利用家中可用的材料,如电池、导线、小灯泡等,自制一个简单的电路,测量不同长度、材料或横截面积的导线电阻,并记录实验数据。
2.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从而深入理解电阻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适时讲解:在学生实验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讲解,梳理电阻的测量方法、串并联电阻的特点等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惑。
3.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总结电阻的测量方法及串并联电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5.设计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自信心。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提高实验安全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究的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活中的重要作用。
5.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电阻对能量的消耗,提倡节能减排。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电流、电压和欧姆定律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简单电路。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电阻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由于电阻的测量涉及到实验操作,学生在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同时培养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此外,学生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理解可能较为浅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现象进行引导和解释,帮助学生建立起电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3节-电阻的测量辅导教学案(基础班)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3节电阻的测量辅导教学案(基础班)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电阻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电阻的测量原理和方法,理解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阻的测量原理和方法;2. 学会使用电阻表进行测量;3. 能够分析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阻的测量原理和方法,电阻表的使用。
难点: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实验操作的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阻表、电路元件、电源、导线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让学生观察电路中的电流变化,引发学生对电阻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电阻的定义、单位、特性等基本知识,讲解电阻的测量原理和方法,重点讲解电阻表的使用方法。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电阻表测量不同电路元件的电阻值,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讨论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电阻的测量原理和方法,电阻表的使用。
难点: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实验操作的技巧。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电阻的测量方法和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的理解程度。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测量电路元件的电阻值,并分析电阻对电路的影响。
同时,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电阻的测量技术和应用。
活动过程详细列明每个过程的细节: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观察电路中的电流变化,引发学生对电阻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电阻的定义、单位、特性等基本知识,介绍电阻的测量原理和方法,重点讲解电阻表的使用方法。
九年级物理十七章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十七章教案5篇以“物理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正确把握物理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物理十七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物理十七章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激光源、各种透镜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完成光路图:空气玻璃水空气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
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进行新课: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2、透镜的做法: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单位是什么?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
会聚、发散的结论。
九年级物理十七章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七章17.2欧姆定律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七章17.2欧姆定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第十七章第二节欧姆定律。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欧姆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及其适用范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理解欧姆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欧姆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及其适用范围。
2. 学会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欧姆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及其适用范围。
难点:欧姆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电源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段关于欧姆定律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电流会随着电压和电阻的变化而变化?2. 理论讲解:讲解欧姆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及其适用范围。
欧姆定律是指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其表达式为:I = U/R,其中I表示电流,U表示电压,R表示电阻。
3. 实验演示: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验证欧姆定律。
引导学生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欧姆定律的应用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有关欧姆定律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欧姆定律:I = U/R适用范围:电压、电流、电阻均为线性变化。
七、作业设计已知电压U = 10V,电阻R1 = 5Ω,R2 = 10Ω,R3 = 15Ω,求电流I。
答案:1. I = 1A2. 根据欧姆定律,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动画引入、理论讲解、实验演示、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欧姆定律的知识。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实验操作的训练。
九年第十七章教案
1、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名磁极互相,异名磁极互相。
2、在磁场中,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场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
3、关于磁感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磁感线是磁场中实际存在的曲线
B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北极出发,回到磁体南极
C小磁针南极在某处受磁场力的方向,跟该处磁感线方向相同
D磁感线只分布在磁体处,不分布在磁体内
3、一个通电螺线管两端磁极的极性决定于( )
A螺线管的匝数。B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C螺线管内有无铁芯。D通电螺线管的电流强度。
学生小结
课外作业:
P147 1.2.3
第十七章第三节科学探究: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
课时:1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生亲自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即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等,知道电动机转动原理。
2、改变电流方向再观察小磁针N极的指向有什么变化?
讲述:奥斯实验的物理意义在于,揭示了电现象与磁现象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有密切联系的,这一发现激发了各国科学家探索电磁本质的热情,有力推动了电磁学的深入研究。
1、将一根粗导线绕在圆棒上,定型后取下来,我们把导线弯成这样的螺线管,给它通电,它周围也会有磁场存在吗?
一、提出问题:磁铁具有哪些性质?它只吸引铁吗?
请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进行探索,归纳后回答:
1、磁性与磁体
2、磁极
3、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4、磁化
二、你知道磁体为什么能吸引铁性物质吗?
磁场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磁场中某点方向是怎样的?
画图表示磁感线
三、静止的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南北方向呢?
四、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如何对磁场进行形象的描述,对于解决磁场的有关问题有很大的影响。结合我们前面所学的物理知识想一想,如果要形象的描述出磁场的大小、方向等要素,可以用什么方法呢?请你和周围的同学们讨论,看哪一种方法最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第十七章第2节欧姆定律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第十七章第2节欧姆定律一、教学内容1. 欧姆定律的定义: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 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 = U/R,其中I表示电流,U表示电压,R表示电阻。
3. 欧姆定律的应用:通过测量电流、电压和电阻,可以计算出未知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的定义和数学表达式。
2. 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应用,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定义和数学表达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充电宝,让学生思考充电宝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关注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2. 知识讲解:讲解欧姆定律的定义和数学表达式,让学生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3. 例题讲解: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计算一些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电流、电压和电阻,验证欧姆定律。
六、板书设计1. 欧姆定律的定义2. 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 = U/R3. 欧姆定律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电阻器在5V电压下的电流。
答案:I = U/R = 5V / 10Ω = 0.5A2. 题目:一个电流表显示0.6A,已知电阻为8Ω,求电压。
答案:U = I R = 0.6A 8Ω = 4.8V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有所提高,但在实验操作方面还需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欧姆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照明电路、手机充电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节欧姆定律的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教案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有电压和电阻,知道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原理。
4.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导体的电阻。
5.能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最主要的定律之一,是进一步学习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解决电学问题的关键,是初中物理学的重要内容。
本章内容以欧姆定律为线索,从欧姆定律的探究展开学习,到欧姆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结束。
主要学习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及其在串联、并联电路中的应用,以及伏安法测电阻的简单知识。
本章是前面所学习的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基础,是对电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后面学习电功率、电能、电磁转换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有了有关电路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知道了电流、电压、电阻的基本概念。
对实验探究方法有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理论上已经具备了接受欧姆定律的能力。
但是,由于学生对生活、生产中应用事例与理论知识联系不是很好,在学习新知识时,缺少该环节的思维训练,在问题的应用上,学生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认识经验和思维习惯,这样就形成了方法上的思维障碍,因此要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内容上要紧紧抓住欧姆定律。
本章规律的得出都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实验多,公式多,计算题多,要让学生在正确理解概念、定律的基础上,正确分析电学问题。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探究实验的方法。
在探究中,要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整理好实验数据,进而总结基础规律和原理,再利用这些规律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在思想上,要注意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加深对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认识。
第1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材在电流、电路、电压、电阻等知识的基础上,推断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定性关系,给实验结果做了铺垫,不致使学生感到突然;同时使学生对将要探究的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引出“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会不会有定量关系”的这个问题,进而自然转入实验的设计。
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教学设计第3课时(初稿).doc
总第课时
课时
第三课时
主备教师
马自文
参备 教师
赵泰年
授课教师
课题
欧姆定律
教学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的物理意义,了解定律中各量的单位;
过程与 方法
能较熟练地运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运用物理公式解答物理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2.新课教学
教师: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呢?让大家阅读课本,请一 位同学朗读欧姆定律的内容,教师板书..
教师:欧姆定律的公式中,U、R、I各表示什么?各量各 用什么单位?(学生答).这个公式是怎样概括表述了欧姆定律 的内容呢?我们以导体电阻R—定的情况来说明,若导体两端 的电压由U1变为U2时,流过导体电流出11变为12,则由(3)式可以写出下面两式,(教师一边叙述一边板书)将两式相除, 即得到⑴式.
小结 板书
R—定时,11 /I2=U1/U2(l)
U—定时,11 /I2=R2/R1(2)
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作业
(1)T厂屮车床照明灯采用36伏的安全电压,某车床照明灯工作时灯丝电阻是32欧,求通过灯丝的电流.
(2)—段导体两端电压是2伏时,导体中的电流是0.5安,如果电压增大到3伏, 导体屮的电流多大?
板书:R—定时,11二U1 /R
教学过程
I2=U2/R
如果导休两端的电压一定,它的电阻由R1变为R2时, 电流由11变为12.请同学们由⑶式导出⑵式.(学生推导,教 师巡视后,请一个学生说出他的推导过程,教师板书)
板书:U—定时,11二U/R1
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教案
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教案教案标题: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教案——光的反射与折射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表达和应用;3. 能够解析和解决与光的反射与折射相关的问题;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2. 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光的折射定律在不同介质之间的应用;2. 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物理》九年级上册;2. 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实验器材、光线模型等;3. 实验材料: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玻璃棱镜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或黑板上展示一张镜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当光线照射到镜子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2.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节学习的内容,了解光的传播路径。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通过投影仪或黑板上的示意图,简要介绍光的反射和折射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讲解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表达和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并能够应用于解决问题。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玻璃棱镜等实验器材,观察和测量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针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相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指导学生运用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展示一些实际应用场景,如镜子、眼镜、显微镜等,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反射和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光的反射和折射的机制,以及如何改善和利用这些现象。
六、总结归纳(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梳理重点知识和难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九年级物理十七章教案
九年级物理十七章教案教案标题:九年级物理十七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反射、折射和色散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应用。
3.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和原理。
教学准备:1. 教材:九年级物理教科书2. 教具:反射镜、凸透镜、光学三棱镜、光源、白纸、直尺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4. 实验器材:光箱、平面镜、直角三棱镜、小孔板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光的反射、折射和色散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过哪些光的反射、折射和色散现象?请举例说明。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光的反射、折射和色散的基本概念,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解释。
2. 讲解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表达式及应用。
3. 介绍光的色散现象和原理。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反射实验:使用光箱、平面镜和白纸,观察光的反射现象,并验证反射定律。
2. 进行折射实验:使用光箱、直角三棱镜和白纸,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并验证折射定律。
3. 展示光的色散实验:使用光箱、光学三棱镜和白纸,观察光的色散现象。
四、讲解与讨论(15分钟)1. 结合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光的反射、折射和色散的规律。
2. 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相关讨论。
五、巩固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光的反射、折射和色散的掌握情况。
2. 收集学生的答题纸,进行批改和评价。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让他们了解更多关于光的反射、折射和色散的知识。
2. 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如观察光的反射、折射和色散现象的应用。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章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和讲解与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光的反射、折射和色散有了初步的了解。
九年级物理十七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光与电的关系,明确电是一种现象,而光是一种波动。
2. 掌握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应用。
3. 理解光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变化,并能够进行相关计算。
4. 能够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应用。
2.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1. 进行光折射计算问题时的应用。
2. 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1. 教科书《物理》九年级上册。
2. 教学展示用的板书、标签纸等。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 导师可以使用一些图片或相关实验装置来探讨光和电的关系,引发学生对本章学习内容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发现光的时候,是光产生了电,还是电产生了光?Step 2. 概念讲解1. 解答问题:实际上,当我们看到光的时候,是因为光激发了我们的视觉系统,而光本身则是由电产生的。
2. 介绍本章重点内容:本章将主要学习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应用,以及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变化。
Step 3. 光的折射规律1.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验演示来介绍光的折射现象。
2. 讲解光的折射定律: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入射角、折射角和光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成正比。
3.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那么,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会有什么变化呢?Step 4.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变化1. 通过实验或示意图展示光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变化。
2. 介绍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减小的原因:不同介质中的原子或分子密度不同,使得光波通过时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
Step 5. 光的折射计算问题1. 解释如何使用光的折射定律解决相关计算问题。
2. 提供一些实际例题和解答方法。
Step 6. 实例讲解与练习1.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光折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光的折射现象在眼镜制作中的应用等。
2.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在小组内解决一定数量的光折射计算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1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目标1.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归纳得出欧姆定律。
2.初步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难点探究过程中的变量控制课型实验课教具准备电源、开关、电流表、电压表、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小灯泡等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回顾1、电流表的使用方法;2、电压表的使用方法;3、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和接法。
二、教学过程前面我们学习了三个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
知道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而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
你认为电流大小与电压、电阻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可能存在什么关系?1、探究电流大小跟电压的关系(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考:要研究电流大小与电压的关系,应保持哪个物理量不变?改变哪一物理量?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并加以比较?讨论:有哪些方法可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尝试画出电路图。
交流:对同学们设计的各种方案进行比较、评价,你认为哪种设计更合理?说明理由。
(2)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记录表格如下17.1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目标1.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归纳得出欧姆定律。
2.初步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难点探究过程中的变量控制课型实验课教具准备电源、开关、电流表、电压表、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小灯泡等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回顾1、电流表的使用方法;2、电压表的使用方法;3、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和接法。
二、教学过程前面我们学习了三个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
知道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而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
你认为电流大小与电压、电阻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可能存在什么关系?1、探究电流大小跟电压的关系(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考:要研究电流大小与电压的关系,应保持哪个物理量不变?改变哪一物理量?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并加以比较?讨论:有哪些方法可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尝试画出电路图。
交流:对同学们设计的各种方案进行比较、评价,你认为哪种设计更合理?说明理由。
(2)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记录表格如下实验次数电阻/Ω电压/V 电流/A1 R= 5 Ω 12 1.53 2(3)分析实验数据,画出电流随电压图象,归纳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2、探究电流大小跟电阻的关系需要保持不变,改变,尝试利用上述方法,自行研究电流大小跟电阻的关系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次数电压/V 电阻/Ω电流/A1 U=3V 52 103 15结论。
三、课堂小结四、练习训练1、课本76页练习题1、2.2、某导体的电阻为5欧姆,当在导体两端加2伏电压时,导体中的电流为安培,当在导体两端4伏电压时,导体中的电流是 .当导体两端加1伏电压时,导体中的电流是。
3、在一稳压电源两极间接一电阻为4欧姆的导体时,导体中的电流为0.75安培,当接一电阻为2欧姆的导体是,导体中的电流为。
五、板书设计1、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2、电压一定,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六、教后反思:17.2欧姆定律教学目标1、理解欧姆定律,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计算,学会解答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答电学问题的良好习掼。
教学重点、难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课型新授课一、课前回顾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教学过程1、阅读教材P78页,完成下列问题(1)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大量实验归纳得出了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成正比,跟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就是。
欧姆定律有关符号的意义及单位:U——电压——伏特(V) R——电阻——欧姆(Ω) I——电流——安培(A)2、利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欧姆定律中的 I、U、R 都是指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上对应的物理量。
同时欧姆定律中三个物理量具有同时性。
(2)由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为U = IR 、R =UI 。
(3)欧姆定律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3、例题精讲本题可以得到一种测电阻的方法,即伏安法测电阻。
三、课堂小结四、作业练习1、课本P79页 1、2、3、4题。
2、把5Ω的电阻R1跟15Ω的电阻R2串联起来,接在电压是6V的电源上,这个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是 A.3. 某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是4V时,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如果将该导体两端的电压减少到2V 时,通过导体的电流是()A.0.25AB.0.5AC.2AD.3A4、如图所示的电路,R1=30Ω,R2=10Ω,开关S闭合后,电流表A的示数为0.4A,求电源电压、通过R2的电流和干路中的电流。
五、板书设计1、欧姆定律I=¬U/R2、例题解答六、教后反思17.3电阻的测量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方法2,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3,加深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教学重点根据实验原理设计电路图,并且能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发现规律,加深对电阻概念的认识。
教学准备:电源、开关、定值电阻、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课型实验课一、复习导入:如何根据欧姆定律测定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大小?需要哪些实验器材?二、教学过程1、设计实验:由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可知,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用电压表测出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即可求出定值电阻的阻值大小。
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实际测量中要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多次测量电压及电流的值,求出每次的电阻值,最后求电阻的平均数。
其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移动滑片,就可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的电流。
电路设计如图所示:2、进行实验:(1)、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
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什么状态?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是否处于阻值最大处?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电流表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是否接反了;是否通过“试触”进行量程的选择;是否认真检查电路,确认无误后才闭合开关等。
(2、)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并记下相应的电压表示数和电流表示数填在表格中。
(3)、断开开关,整理器材,结束实验。
(4、)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大小及电阻的平均值并填入表格中。
次数电压/V 电流/A 电阻/Ω电阻平均值/Ω1233、分析与讨论: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改变时通过它的也随之而改变,但电压和电流的比值不变,即电阻不变,同时证明了电阻是导体自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由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决定,与电压和电流无关。
4、测量小灯泡的电阻(1)、参照教科书“想想议议,用同样的方法测定小灯泡的电阻,会发现灯丝的电阻是变化的。
(2)、点拨提示由于定值电阻是采用电阻受温度影响小的材料制作的,因此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发生变化时,定值电阻的温度虽然改变了,但阻值发生的变化却很小,可以不计。
小灯泡的灯丝是采用阻值受温度影响大的材料制成的,因此当灯泡两端的电压增大时,灯丝的温度升高,灯丝的电阻受温度的影响而增大,灯丝的电阻变化不是实验误差在起主导作用,因此灯丝的电阻不能求平均值。
三、课堂小结四、课堂练习、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题。
五、板书设计: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U/I电路图:表格设计:六、教学反思:17.4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 理解欧姆定律,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能根据欧姆定律以及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进行串、并联电路中基本计算。
3.学会解答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欧姆定律的具体应用课型新授课一、复习巩固:1、串联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关系公式:、。
2、并联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关系公式::、。
3、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U/R变形公式为U = IR 、R =UI二、教学过程1、知识点补充(1)、引导学生利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流电压的关系简单证明串联电路中电阻关系R=R1+R2 (2)、了解并联电路中电阻关系:1/R =1/R1 +1/R22、自主学习例题,精讲点播3、拓展训练:(1)把一个3Ω的电阻和一个6Ω的电阻并联在电路中,它们的总电阻是多大?如果电源电压为3V ,则各电路中的电流为多大?(2)在图电路中,R1=10Ω,R2=20Ω,闭合开关后,电流表的示数为0.3A。
(1)电阻R1两端的电压是多少?(2)通过R2的电流是多少?三、课堂小结四、作业课本85页练习题五、板书设计例题精讲六、教后反思2、探究电流大小跟电阻的关系需要保持不变,改变,尝试利用上述方法,自行研究电流大小跟电阻的关系实验记录表格结论。
三、课堂小结四、练习训练1、课本76页练习题1、2.2、某导体的电阻为5欧姆,当在导体两端加2伏电压时,导体中的电流为安培,当在导体两端4伏电压时,导体中的电流是 .当导体两端加1伏电压时,导体中的电流是。
3、在一稳压电源两极间接一电阻为4欧姆的导体时,导体中的电流为0.75安培,当接一电阻为2欧姆的导体是,导体中的电流为。
五、板书设计1、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2、电压一定,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六、教后反思:17.2欧姆定律教学目标1、理解欧姆定律,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计算,学会解答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答电学问题的良好习掼。
教学重点、难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课型新授课一、课前回顾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教学过程1、阅读教材P78页,完成下列问题(1)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大量实验归纳得出了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成正比,跟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就是。
欧姆定律有关符号的意义及单位:U——电压——伏特(V) R——电阻——欧姆(Ω) I——电流——安培(A)2、利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欧姆定律中的 I、U、R 都是指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上对应的物理量。
同时欧姆定律中三个物理量具有同时性。
(2)由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为U = IR 、R =UI。
(3)欧姆定律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3、例题精讲本题可以得到一种测电阻的方法,即伏安法测电阻。
三、课堂小结四、作业练习1、课本P79页 1、2、3、4题。
2、把 5Ω的电阻R1跟15Ω的电阻R2串联起来,接在电压是6V的电源上,这个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是 A.3. 某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是4V时,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如果将该导体两端的电压减少到2V时,通过导体的电流是()A.0.25AB.0.5AC.2AD.3A4、如图所示的电路,R1=30Ω,R2=10Ω,开关S闭合后,电流表A的示数为0.4A,求电源电压、通过R2的电流和干路中的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