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生命都该被挽留-林昆辉老师专访

合集下载

工作心得感言精选6篇

工作心得感言精选6篇

工作心得感言精选6篇工作心得感言篇1转眼间,参加工作已经三年多了,三年前我还是一个靠父母生活,不用为生计奔波的学生,如今已彻底告别了学生时代,那时的单纯与幼稚已经演变成完美的结局。

现在已经靠自己的双手生活,这对我的人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转折,意味着另一种生活的开始。

初到咱们庄河渔政所,面对新工作、新生活,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有期盼,有紧张,有高兴,有忧虑。

如今三年过去,从最初对工作的茫然,现在已经对自己在执法科的工作充满信心。

刚到渔政所的时候,由于对同事不了解,感到有些生疏,心里忐忑不安。

但大家都很热情,我遇到困难和不懂的地方,领导和同事们都会积极来帮助,让我很快地适应了这里的环境,这些都让我很感激,同时也让我认识了这是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

在学校里学习的很多理论知识,到单位后才知道能够用得上的并不多,我需要重新学习,在办公室学到的许多知识都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需要及时向同事虚心请教。

三年的工作经历,我从两方面总结。

第一说下我的心态吧,在参加工作最初的一段时间自己的心态凭心而论是比较力不从心的,来到渔政所以后,我被分配到渔政船上进行海上执法工作,经常需要出海检查,因为个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等方面原因,在船上的生活可以说是严重的不适应,转眼间,参加工作已经三年多了,三年前我还是一个靠父母生活,不用为生计奔波的学生,如今已彻底告别了学生时代,那时的单纯与幼稚已经演变成完美的结局。

现在已经靠自己的双手生活,这对我的人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转折,意味着另一种生活的开始。

初到咱们庄河渔政所,面对新工作、新生活,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有期盼,有紧张,有高兴,有忧虑。

如今三年过去,从最初对工作的茫然,现在已经对自己在执法科的工作充满信心。

刚到渔政所的时候,由于对同事不了解,感到有些生疏,心里忐忑不安。

但大家都很热情,我遇到困难和不懂的地方,领导和同事们都会积极来帮助,让我很快地适应了这里的环境,这些都让我很感激,同时也让我认识了这是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

班级感悟心得

班级感悟心得

班级感悟心得(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班级感悟心得班级感悟心得(优秀8篇)班级感悟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班级感悟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班级感悟心得(优秀8篇)】,供你选择借鉴。

如何做一个尊重生命的人

如何做一个尊重生命的人

如何做一个尊重生命的人生命的意义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不同的人对生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无可否认的是,生命是重要的,尤其是人类生命更是需要被珍视和尊重。

但是,如何做一个尊重生命的人呢?下面将结合自己的观点和一些例子来论述。

一、了解生命的意义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物质存在的,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价值。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生命价值,例如人类生命、动物生命、植物生命等等。

每个生命都有它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用平等、公正的心态去看待不同生命的存在。

二、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首先从珍惜自己的生命开始。

我们要时刻保持身体健康,远离吸烟、酗酒等有害行为。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安全问题,尤其是在交通、户外等特殊情况下,需要提高安全意识,避免发生事故。

此外,我们还要注重心理健康,避免因精神压力而导致的疾病,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

三、尊重他人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也是尊重生命的重要方面。

这包括对他人身体的尊重、对他们的意见的尊重和支持、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关心。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我们应该把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关注他们的生活、追求、自由和尊严。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倾听、理解和帮助别人,使我们的社会充满温暖和爱。

四、关注动物生命尊重生命还体现在对动物生命的关注上。

动物生命是地球上另一种有价值的生命形式。

我们应该尽可能不伤害或损害动物生命,例如不进行虐待、杀戮、猎杀等有害行为。

此外,我们还可以为保护野生动物和提高动物福利做出贡献,例如对动物组织进行捐献、组织或参加相关活动等等。

五、爱护自然生命不仅指人类和动物,也包括植物、微生物等。

我们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保障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我们可以从保护水源、减少垃圾排放、节约使用自然资源等方面入手,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该教育和启发下一代关注环境生态问题,从而不断提高人类的环保意识。

六、行动是最重要的最后,要尊重生命,行动是最重要的。

凌志军《重生手记》

凌志军《重生手记》

凌志军《重生手记》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长在北京。

现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也是畅销书作家。

他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

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

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拥有广泛的读者。

他在过去十多年间陆续出版9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

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2007年,他罹患癌症,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思路应对治疗,逐步康复,并以亲身经历写下《重生手记》。

2000年出版的《追随智慧》,被媒体评为当年“最佳纪实文学”。

2003年出版的《变化》,被中国大陆媒体评为“年度图书”。

同时在台湾获得“开卷好书奖”。

2003年出版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原名《成长》),9年来先后7次再版,38次重印,直到今天仍然深受读者喜爱。

2005年出版的《联想风云》,入选当年“最佳风云榜”。

并获得“2005年度北京地区最佳版权输出图书奖”。

2007年出版的《中国的新革命》,被境内外媒体和研究机构评为当年“值得记忆的好书”“年度商业书”“最佳商业图书”。

这是一个癌症患者从身陷绝境到逐步康复的亲历记,也是一位著名记者对当今中国癌症医疗体系种种利弊的观察和剖析,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勇气和乐观精神的人生励志书。

2007年,凌志军被诊断为“肺癌,脑转移”,即“肺癌晚期”。

北京、上海两地名医会诊,几乎一边倒地判定,活不过三个月。

他和家人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惧中。

真的没有生路了吗?外科、内科、中医、“太医”,分别给出了大相径庭的治疗方案。

要不要手术?要不要做化疗?应该相信什么样的医生?该不该使用特效药?该把性命托付给谁?他调整心态,积极搜集诊疗信息,甄别真伪。

他仔细观察医生的得失,也观察病友的成败,最终选择了最佳的治疗方案,走出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

五年了,他不仅活了下来,还活得越来越健康。

他真切地认识到,癌症不是绝症,只要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癌症患者就有更多生的机会。

开讲啦节目列表(更新至2018-7-7)

开讲啦节目列表(更新至2018-7-7)

01-02 01-04 01-05 01-11 01-18 01-25 02-15 02-22 03-01 03-08 03-15 03-22 03-29 04-06 04-12 04-19 04-26 05-10 05-17 05-24 05-31 06-07 06-14 06-21 06-28 07-05 07-07 07-09
人生路,我们都是新手【海清】(第3季第23讲) 停下来,做点无用的事【滕华涛】(第3季第24讲) 永远不要将门关上【赵小兰】(第3季第25讲) 做一朵迎风盛开的花【李玉刚】(第3季第26讲) 给青春一个出口【萧敬腾】(第3季第27讲) 如果能,就别凑合【黄海波】(第3季第28讲) 磨难是最好的礼物【张杰】(第3季第29讲) 故事里的事【高希希】(第3季第30讲) 给世界一个微笑【刘德华】(第3季第31讲) 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刘劲】(第3季第32讲) 人生是一次次的偶然【郑欣淼】(第3季第33讲)
没人能替你奋斗【成龙】(第2季第1讲) 不可能的可能【李昌钰】(第2季第2讲) 相信奋斗的力量【俞敏洪】(第2季第4讲) 苦难是一种财富【黄怒波】(第2季第5讲) 好好活着【李兰妮】(第2季第6讲) 人生总有不完美【陈一冰】(第2季第7讲) 不完美,怎么了?【黄西】(第2季第8讲) 我是“90后”【秦怡】(第2季第9讲) 青春经不起等待【李立群】(第2季第10讲) 梦想不凋零【刘岩】(第2季第11讲) 寻找真实的路【龚琳娜】(第2季第12讲) 如果生活没了文学【严歌苓】(第3季第1讲) 不再让你孤单【田惠萍】(第3季第2讲) 若你不行,没人能行【陈羽凡】(第3季第3讲) 人生·无关选择【胡海泉】(第3季第4讲) 再坚持一会儿【王健林】(青春季第1讲) 你可以不平凡【周杰伦】(青春季第2讲) 梦想造就软实力【王力宏】(青春季第3讲) 做独一无二的自己【沙祖康】(青春季第4讲) 青春,未完待续【徐静蕾】(青春季第5讲) 我们不赶时间【郑晓龙】(第3季第5讲) 不抵抗,就能盛放【廖智】(第3季第6讲) 你被改变了吗?【陈可辛】(第3季第7讲) 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杨振宁&莫言&范曾】 创意要感谢经历【王伟忠】(第3季第8讲) 你为什么读大学?【郑强】(第3季第9讲) 随遇而安,也是一种人生【田连元】(第3季第10讲) 为自己争取机遇【黄豆豆】(第3季第11讲) 出发,什么时候都不晚【徐小平】(第3季第12讲) 人生就是一场寻找【李连杰】(2013毕业季1) 你真的尽力了吗?【范徐丽泰】(2013毕业季2) 越幸运,越努力【文章】(2013毕业季3) 走好你的下坡路【罗志祥】(2013毕业季4) 我懂你的焦虑【吴晓波】(2013毕业季5) 我和未来有个对话【任泉&董明珠&王潮歌&张亚勤】(2013毕业季6) 做一个梦想实现家【林志颖】(第3季第13讲) 走别人不走的路【赖声川】(第3季第14讲) 对自己狠一点!【董明珠】(第3季第15讲) 不怕人生的转弯【林清玄】(第3季第16讲) 你好,好奇心!【陈果】(第3季第17讲) 没有不努力的天才【丁俊晖】(第3季第18讲) 叛逆的征途【王澍】(第3季第19讲) 时间会为你证明【李健】(第3季第20讲) 越平凡,越有选择权【方文山】(第3季第21讲)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巴兹·鲁曼】(第3季第22讲) 少年的世界——未来,我是谁?【林志炫&王潮歌】(走进中学第1讲) 少年的世界——成长的烦恼【蔡依林&吴晓波】(走进中学第2讲) 少年的世界——远行的梦想【冯喆&盛中国】(走进中学第3讲) 当我和世界不一样【阿信】(走进中学第4讲) 如果你永不畏惧【科比·布莱恩特】(走进中学第5讲) 心有所愿,行而成立【李亚鹏】(走进中学第6讲) 别给人生留遗憾【毕淑敏】(走进中学第7讲)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本课两篇散⽂都与⽣命密切相关,那么⽣命的意义是什么?⽆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永久的⽣命 严⽂井 过去了的⽇⼦永不再回来。

⼀个⼈到了三⼗岁的时候就会发现⾃⼰丢失了⼀些什么,⼀颗⾅齿,⼀段盲肠,脑门上的⼀些头发,⼀点点和⼈开玩笑的兴味,或者就是你那整个的青春。

那些东西和那消逝了的岁⽉⼀样只能⼀度为你所有;它们既已离开了你,就永不会再返回。

即令你是⼀个智者⼜怎么办呢!你的⼒量是那样的⼩,对于⽣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命不像⼀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你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你如果曾经为什么事忧虑过,顶多你只能尽⼒地去忘却它,你却不能取消它存在过的迹印。

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然⽽,⼀切还都是乐观的。

这是由于⽣命⾃⾝的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命。

这是⼀件平常的事,也是⼀个奇妙的魔术。

就像地⾯上的⼩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根根地从⼟壤⾥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似乎对那过去的残酷⼀⽆所知⼀样。

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坡上那些跳着蹦着的⼩⽜犊,它那⾦黄⾊的茸⽑像是刚从太阳⾥取得的。

我不得不想到永久不朽的意义。

感谢⽣命的奇迹!它并不是⼀个暂时的东西。

它仿佛⼀个不懂疲倦的旅客,也许只是暂时地在哪⼀个个体内住⼀会,便⼜离开前去了,但它是永远存在的。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它的快乐和威势。

这该是如何值得赞叹的⼀件事! 我的伙伴们,看起来我们应该更加勇敢了。

我们了解了⽣命的真实的意义,我们的⼼就应该更加光明。

让我们以全部的信⼼喊出我们所找到的真理吧;没有⼀种永久的、不朽的东西能被那些暴君们杀害掉的!让我们赞美⽣命,赞美那永久的⽣命吧,我们将要以⼯作,以爱情来赞美它。

它是⼀朵永不会凋谢的花,它将永远给世界以⾊彩,永远给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体,这就是奇迹。

我为什么⽽活着 [英]罗素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但⽆⽐强烈的激情⽀配着我的⼀⽣。

珍爱生命访谈

珍爱生命访谈

1.6-9.2 一线访谈:死亡教育座谈会主持人:1.老师们,刚才我们看到的动画短片是由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死亡教育的范例。

彭老师对陈神全同学身患绝症去世这一事件的处理是费了一番心思的,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这对于我们如何实施死亡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今天的座谈会有3个议题:1.在实际工作中,你遇到过类似情况吗?2.死亡教育讲什么内容?目标是什么?3.实施死亡教育,有哪些原则、途径与方法?下面请各位老师就这一案例发表自己的高见。

老师:2.从刚才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师在实施死亡教育的过程当中,充分地运用了正面疏导的方法。

对死者临终前恐惧心理的疏导,让他能更加坦然的面对生命的终结,提升了他临终的生命质量;对生者失去朋友后的悲伤心理进行辅导,使他们更快地度过居丧期的悲伤状态,重新面对正常的生活。

老师:3.对于刚才老师所说的死亡教育中“正面疏导”的作用,我也有同感。

在现实生活中,死亡是个恐惧的话题,一般很少提及。

大人们对孩子谈起死亡话题时,要么闪烁其辞有意敷衍,要么就是诸如化蝶高飞、破茧重生之类的美好童话,使得他们对死亡很难有一个正确、科学的认识。

4.死亡教育直面死亡事实尤其重要。

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对死亡的看法,一定要符合大众认同的科学合理原则。

应该教育学生面对现实、正视死亡,确保心理健康。

案例中的老师就明确地告知了死亡的必然性和不可逆。

尽管事实真相是残酷的,但是我们在教育时必须认真面对,不能回避。

老师:5.话是这么说,但有时候太直白是不是太残忍了?如果有人被检查出患了绝症,一定要告知真相吗?这样会不会加深他对死亡的恐惧?老师:6.我认为这个问题恰好说明了死亡教育必须同时作为情感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死亡教育的本质是“爱”,离开了“爱”,死亡教育就无从说起。

案例中老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大家陈同学病情真相,让大家看望他、关爱他,为他举行13岁生日庆祝会,参加他的送别仪式等等。

自我疗愈─让身体复原创伤(上)【台湾凌坤桢老师著】

自我疗愈─让身体复原创伤(上)【台湾凌坤桢老师著】

⾃我疗愈─让⾝体复原创伤(上)【台湾凌坤桢⽼师著】⾃我疗愈─让⾝体复原创伤(上)凌坤桢著前⾯的话我是⼀个催眠治疗师,也是合格的催眠训练导师。

从事催眠和NLP的教学⼗多年来,每⼀两年就开发整合⼀个技术,从时间序列疗法、古典催眠与催眠回溯疗法、瞬间催眠、艾瑞克森取向催眠,以及情绪转化信念重塑技术……。

这两年来我致⼒于「创伤复原技术」─⾃我疗愈!我越来越对于,⼈类的⾝⼼是如何运作,以及「⽣命」对我们的计划及『意图』是什么,有着更⼤的好奇与敬畏。

「⾃我疗愈⽣命整合」的这个全新课程,是我⽬前最喜欢的。

初阶课程的第⼀天我会说,这⼯作坊只想达⾃我疗愈-⾝体做⼯-意识观照-⽣命整合对⾃⼰有更多的同情。

成:学习信任⾝体学习信任⾝体,以及,对⾃⼰有更多的同情。

这简单的两句话,是来⾃于许多的例⼦---⼀些在⽣命中挣扎浮沈⼜不断进取的⼈们的故事。

缘起⼏年前我在上海带⼀个催眠治疗师训练课程,进⾏到回溯创伤整合疗法的单元,⽰范个案是个年轻⼥孩,以情感桥技术回溯,她回到了童时的创伤经验(⼀个跟母亲之前的强烈事件)。

回溯疗法的主轴在于回到创伤事件的原点,重新经历re-live,并且宣泄净化catharsis(释放当时压抑或扭曲的情绪),得到理解(明了事情全貌、相关脉络与因果,以及当事者的原委),进⼀步对话,宽恕和解,得到爱(以及关系的重建整合)。

进到最后阶段我让⼀位妈妈学员上来抱着她。

她的过程快结束了,⽽我注意到她的⾝体不断地颤抖着─从脚部开始。

颤抖的频率很快,连抱着她的妈妈的⾝体也跟着振动。

我看到这个颤抖是有意义的。

(⼥孩中间还跟我说,『凌⽼师,不知道为什么我⼀直抖,停不下来。

』)(『没关系,让它继续。

』)她就这样⼦地抖了将近⼆⼗分钟,然后⾃动平息下来。

那个下午她回座位之后⼀直睡,很深沈的睡。

隔天整个⼈的⽓⾊变亮了,有⼀种说不出来的清爽。

她说整个⼈⾝体⼀直很暖,暖烘烘的,很舒服。

她的⾝体⾥有个「什么」,透过回溯创伤,并且整合疗愈时,那些「能量」以颤抖的型式「表现出来」了。

凌志军《重生手记》

凌志军《重生手记》

凌志军《重生手记》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长在北京。

现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也是畅销书作家。

他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

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

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拥有广泛的读者。

他在过去十多年间陆续出版9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

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2007年,他罹患癌症,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思路应对治疗,逐步康复,并以亲身经历写下《重生手记》。

2000年出版的《追随智慧》,被媒体评为当年“最佳纪实文学”。

2003年出版的《变化》,被中国大陆媒体评为“年度图书”。

同时在台湾获得“开卷好书奖”。

2003年出版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原名《成长》),9年来先后7次再版,38次重印,直到今天仍然深受读者喜爱。

2005年出版的《联想风云》,入选当年“最佳风云榜”。

并获得“2005年度北京地区最佳版权输出图书奖”。

2007年出版的《中国的新革命》,被境内外媒体和研究机构评为当年“值得记忆的好书”“年度商业书”“最佳商业图书”。

这是一个癌症患者从身陷绝境到逐步康复的亲历记,也是一位著名记者对当今中国癌症医疗体系种种利弊的观察和剖析,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勇气和乐观精神的人生励志书。

2007年,凌志军被诊断为“肺癌,脑转移”,即“肺癌晚期”。

北京、上海两地名医会诊,几乎一边倒地判定,活不过三个月。

他和家人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惧中。

真的没有生路了吗?外科、内科、中医、“太医”,分别给出了大相径庭的治疗方案。

要不要手术?要不要做化疗?应该相信什么样的医生?该不该使用特效药?该把性命托付给谁?他调整心态,积极搜集诊疗信息,甄别真伪。

他仔细观察医生的得失,也观察病友的成败,最终选择了最佳的治疗方案,走出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

五年了,他不仅活了下来,还活得越来越健康。

他真切地认识到,癌症不是绝症,只要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癌症患者就有更多生的机会。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积累——彭明辉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积累——彭明辉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台湾清华大学电机系彭明辉许多同学应该都还记得联考前夕的焦虑: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几个志愿,甚至于一生的命运从此改观!到了大四,这种焦虑可能更强烈而复杂:到底要先当兵,就业,还是先考研究所?我就经常碰到充满焦虑的学生问我这些问题。

可是,这些焦虑实在是莫须有的!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

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

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

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会变得无足挂齿。

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从一进大学就决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学四年的时间多半在念人文科学的东西。

毕业后工作了几年,才决定要念研究所。

硕士毕业后,立下决心:从此不再为文凭而念书。

谁知道,世事难料,当了五年讲师后,我又被时势所迫,出国念博士。

出国时,一位大学同学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国了,你现在才要出去?两年后我从剑桥回来,觉得人生际遇无常,莫此为甚:一个从大一就决定再也不钻营学位的人,竟然连硕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属于我们该得的,哪样曾经少过?而人生中该得与不该得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又何曾知晓?从此我对际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当讲师期间,有些态度较极端的学生会当面表现出他们的不屑;从剑桥回来时,却被学生当作不得了的事看待。

这种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实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实的真相。

从表面上看来,两年就拿到剑桥博士,这好像很了不起。

但是,在这两年之前我已经花整整一年,将研究主题有关的论文全部看完,并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时间做控制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

而从硕士毕业到拿博士,期间七年的时间我从不停止过研究与自修。

所以,这个博士其实是累积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学门的时间,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没什么好惊讶的。

生命不能被漠视

生命不能被漠视

生命不应被漠视——也评沪地余小姐车祸救援事件相信所有读者看到这个题目,都能联想到,笔者要说的,就是这几天网上铺天盖地的“血槽姐”事件!但我拒绝引用“血槽姐”这个词!因为,我觉得,这个封号里满满的都是贬义,都是负能量,都是对一个鲜活的生命的漠视!而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只有一次的生命都是弥足珍贵的!无论这个生命的出身优劣、身份贵贱、地位高低!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家国,我们的社会制度有着极大的优越性,我们的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我们的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沪地一对承载着整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全部希望的新婚夫妇,自驾车到藏地阿里地区去旅游,因为严重的高原反应,丈夫陷入昏迷状态,导致严重的车祸,新婚妻子生命垂危!所幸丈夫无恙,联系家人后,家人急中生智,联系了沪地卫健委,卫健委又联系了事发地卫健委,紧急输血7000毫升。

在脱离生命危险之后,又花了120万包下当地特有的专用医疗飞机,转院至川地华西医院;最后家人包下商务车回到沪地,住院接受后续治疗!就这样,一件看似极不可能办到的事,就在机缘巧合之下,轻而易举的变成了现实!——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病急乱投医”“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吧!整个施救过程,在一个生命遭遇重大危机之时,在我们这样一个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国度和社会制度下,实在看不出有什么不太正常的地方!但有些人没有看到一个濒危的生命被多方援手奇迹般救下的正面价值,却从中嗅到了“特权”的味道!于是,一个充满血腥味的名词“血槽姐”出笼、出台、出炉、出世了!很明显,因“全员输血”的梗被吐槽的余小姐——这就是恶意满满的“血槽姐”的由来!但是,不知道吐槽此事的正人君子们想过没有——你是想看到“特权”没有没利用、生命没有被救活的残酷现实吗?还是一个被多方联手创下的救命奇迹,引起了你的某种不适呢?一对新婚不久的夫妇外出蜜月旅行,出了车祸,妻子重伤,生命垂危,别说是沪地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换换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个家庭,都会不惜一切代价、不遗余力的进行抢救,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搁谁身上都会这样做的!因为事情的背后是两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家庭,因为婚姻关系刚刚结合在一起!这种情况下,遭遇了这样的灾难,任何考虑代价或成本的言行,都有可能导致亲家双方关系的不和!所以,动用一切关系寻找血缘、120万包机(有人说是160万,别有用心?!)转运危重病人,救下的不仅仅是生命,还有两个家庭不分彼此、亲如一家的亲家关系,换作是你,不这样做能行吗?“动用了阿里自治区所有公务员献血,派出所民警、消防官兵、部队官兵”“整个阿里自治区的A型血都给你输上了”!——一看这措辞造句,就知道这不合事实,太夸张了,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子虚乌有!阿里,只是自治区下辖的一个地区,它和“自治区”根本不是一个层级,一个概念!试想,连一个基本的地域概念都没有表述清楚的信息传播,怎么可能会是事实?但有人偏偏就是这样,别指望能叫醒他们!更不要说,输血的基本常识是:血型相同!这个先决条件,就把血型不同的大批公务人员排除在外了!再者,A型血也不属于什么稀有血型,怎么可能涉及那么大范围的公务人员?唯一能解释通的就是,余小姐去鬼门关那里走了一遭,身处危重困境,深爱她的丈夫和家人,为了激励她、激发她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勇气,编造了美丽的谎言,至少是夸大了部分事实!当然,还有她本人死里逃生、大难不死,承载了那么多来自各方面的关爱后的那种兴奋、愉悦、激动的心情!这种心情,只有亲身经历了的人才能深切体会!更何况,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已经做出了回应:由于当地特殊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人烟稀少,高原反应,医院血库里的血常常告急。

朗读者美段欣赏

朗读者美段欣赏

《朗读者》第1期美段欣赏《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恩爱夫妇周小林、殷洁,无国界女医生蒋励,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朗读经典,呈现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

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和意义。

—-老舍《宗月大师》真正理解有理想而不理想化,也会让你们以强大的心脏面对未来,我想回受益无穷。

—-柳传志《写给儿子的信》我一天一天发现你的平凡,同时却一天一天愈更深切地爱你。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

答案啊,它在这风中飘扬。

—-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扬》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刘瑜《愿你慢慢长大》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汤显祖《牡丹亭》题记《朗读者》第2期美段欣赏这一期的主题词:陪伴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这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了一种习惯。

陪伴是一种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顾城的诗《门前》创刊《童话大王》至今已有32年.一人执笔,是父亲郑洪升在背后默默支持。

每当郑渊洁看到这本杂志时,都会想起父亲脸上的喜悦.郑渊洁邀请父亲郑洪升一同朗读郑渊洁所著的文章《父与子》。

这个世界上绝了哪种生命形式都会导致地球毁灭。

狮子和蚂蚁一样伟大,小草和人类一样重要。

—-郑渊洁《父与子》杨乃斌在现场朗读冰心的《不为什么》,献给自己的妈妈.“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

唯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孩子。

”其中饱含了一个孩子对父母最深的爱意,用朗读说出“谢谢您”。

陶艳波用十六年的光阴陪伴儿子。

只有经历过痛苦,才会更好的成长_人生感悟

只有经历过痛苦,才会更好的成长_人生感悟

精心整理只有经历过痛苦,才会更好的成长_人生感悟很多人的生活并不是像外表那样的光鲜亮丽,背后的心酸苦楚只有自己知道,只有经历了痛苦之后,我们才能刚好的成长,接下来就一起来看这篇文章吧,希望大家都可以有所感悟。

只有经历痛苦,你才能剧烈成长;咬牙坚持之后,你才能闻到生命的芬芳。

对于2005年刚刚毕业踏进影视圈的胡歌来说,仅凭一部《仙剑奇侠传》,就让鲜花与盛名如潮水般向他涌来。

他有了更多邀约,忙到无法分身。

少年得志,巨大的名声,仅仅23岁的年轻生命是否承受得住盛名。

通常,大起大落都是命运的伏笔。

2006年的一场车祸让在生命顶端的胡歌遁入黑暗,失去一个好友,与死神擦肩而过,完美的容颜尽毁。

《朗读者》他回忆当时情状:“画面挺震撼的”,当时右边的脸比左边大了整整一倍。

他说,那一刻,其实并没有觉得很难过,其实心里并没有做好准备,一直是挺100 1002见天地想来很奇怪,上天造了一张绝美的容颜,然后亲手将它撕碎,待它慢慢重组愈合的时候,又给他浮世声名。

《朗读者》中,胡歌坦言,车祸之后很长时间,他身上背负了很多光环,人们都说他勇敢地从这场车祸中走了出来,附加给他很多溢美之词。

胡歌说,他不需要,不需要这样的正面标签。

事实上,那段时间他过得很痛苦。

因为车祸,他不敢面对同事的家人,不敢同他们讲话;因为脸上的疤痕,他不得不配合镜头,蓄下刘海遮挡。

甚至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他都不自觉地把左边的脸对着聊天的朋友。

在才到那个位置。

正是在《如梦之梦》中富生命力的表现,让他遇上了后来事业的又一次高峰期——《伪装者》与《琅琊榜》。

有人说,没有胡歌的《伪装者》、《琅琊榜》,注定将失色的多,演员与剧本总是相互成就的。

也许经历了那么多,这部剧本就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等待他的。

也是在《伪装者》、《琅琊榜》大热之后,胡歌突然转身,决定去美国进修,学习英文以及电影导演课程。

人生对他来说,是不断攀登高峰,积淀自身的过程。

2016年,在金鹰奖最具人气男演员颁奖台上,得知获奖之后,他快步走到前辈李雪健面前,一脸谦逊,躬身握手,并轻轻对前辈说了声“受之有愧”。

林昆辉:每一个生命都该被挽留

林昆辉:每一个生命都该被挽留

源 于现 行 的 考 试 制 度 ,或 者 她 在学 校 遇
大 批 具 有 心 理 咨 询 资 格 证 书 的 志 愿
到 了什么不 高 兴的 事。
失 去一 支 蜡 笔 、学 校 遇 到了 不高 兴 的 事 ,可能 是 导 致 女 孩 自杀 的创 伤 性 事 件 ,但 绝 对不 是根 本原 因 。林 昆辉 认 为 , 无 论 年 纪 大 小 ,一 个 人幸 福 感 的 大 小 , 或 者说 抵 抗 痛 苦 的 比例 大 小 ,会 决 定他
会更快 乐。 ”
痛 苦与 生 俱 来会 伴 随 每 个人 。怎 么 办?
林 昆辉 说 ,我 们要 做 的 ,就 是 建立 更 强 大完善、 任 何痛 苦 都 推不倒 的 拉 力系统 。 总 是 笑容 满 面 ,好 像没 什 么烦 心 事 的林 昆辉 说 : “ 幸福 感 不能 稀释 掉 痛 苦 , 痛 苦就 在 那 里 。但 是 更 多的 幸 福 感 ,可 以让 我 们 承受 更 大 的 痛 苦,从 而让 拉 力 系 统坚不可 摧。 ”不 管 怎 么难 过 ,林 昆 辉一 回到 家 ,所有 的痛 苦 都烟 消云 散 了。 “ 回 家 一看 到老 婆 和 妈 妈 ,心 情 就 豁 然 开 朗 了。家 人 是我 幸 福 感 和 价 值 感 的来 源 ,让我 把 痛 苦 放 在 一边 。 ”林 昆辉 说 . 他活到 6 0岁,一直在 不 断 储 备 幸福 感 。 而 给 予他 幸 福 的 ,都 是 家 人 。小 时候 是 父 母 ,长 大 后 是 恋 人 ,结 婚 后 是 妻 子和
和 意义。
日, 著 名 心 理 治 疗 专 家 林 昆 辉 在 接 受
采 访 时 这 样 说 道 。林 昆 辉 从 事 自杀 千
预 治疗 3 0多 年 ,他 在 上 海 首 创 的 “ 希 望2 4热 线 ” 是 国 内 最 专 业 的 自杀干 预

自杀热线上的生死营救

自杀热线上的生死营救

自杀热线上的生死营救作者:来源:《新传奇》2018年第04期数据显示,在中国所有死亡人群中,自杀已经成为第五大死因,每年的世界自杀总人口中,中国占三分之一。

鲜为人知的是,在一条24小时响应的救助热线上,关于拯救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上演。

“至少这次,她被拉了回来”2012年,林昆辉开通了希望热线。

他记得,热线开通的第一周,300多个电话涌进来,40%由外省市打来,超过四成是在大半夜。

每周二早上,66岁的于宝华都要在8点前赶到40公里外的接线室。

在希望热线,像于宝华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四十几个,有的是教龄二十几年的心理学专业大学老师,有的是每天面对财务报表和数据的公司会计,还有的是全职妈妈……从走进接线室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工作就是尽力拉住来电者——不论对方此时正站在20几层的楼顶,还是手里拿着安眠药瓶。

白天,接线室平均会接到10个以上的电话,半数以上超过一小时;入夜后,这个数字会翻倍。

来电者的情况按照危机程度,被由低到高分为七个等级。

其中六、七级的来电者正在或即将实行自杀行为,而这样的高危来电,往往集中于午夜12点之后。

关薇(化名)依然记得4年前深夜的那通电话,墙上的时钟指向凌晨一点,电脑上的号码备注显示,这是个重复来电。

“能陪我再最后聊聊吗?”女孩有气无力地请求。

听筒里的风声让关薇警觉:“你现在在哪里?”她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柔和。

几秒钟后,女孩回答,“天台上”。

“我控制不住地想跳下去”。

进一步的交谈中,女孩告诉关薇,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

“那些人这样对你是他们的不对,不是你的错……任何人遇到这样的事都会难过,你的情绪是正常的。

”关薇努力让语气保持坚定、温柔,“你在天台上冷不冷啊?冷的话,要不我们还是回房间去吧?”这是构建信任的第一步,即包容对方的情绪,告诉他(她)“我懂你的感受,你现在的反应是自然的,不是怪异、神经过敏的”。

接下来,关薇知道,就算女孩对她信任,也绝不能用“你赶快下去吧”这样的指令,“要让她感受到,我的出发点是关心她冷不冷,冷就应该下来,而不是你不要跳,所以你必须下来”。

专题33 驳论要切中要害(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解析版)

专题33 驳论要切中要害(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解析版)

考点三十三驳论要切中要害——突破高考作文题(解析版)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1月6日,“哈工大学生去上课像登机”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在暴雪天气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从容地在学校刚建成不久的暖廊中穿行,5分钟内可直达教室、图书馆、食堂、公寓、公寓体育馆。

对于学校建设暖廊,校方的解释是,此举是为有效缓解极端天气对校园生活的影响,提升师生校园生活便捷度。

而网友对此意见不一。

有人赞同这一做法,并希望本校也有这样的暖廊,给同学们冬天的温暖;也有网友质疑,花钱建设暖廊没有必要,“学生们难道就这么弱不禁风吗?”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思考与理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善举暖人心,莫以恶意欺狂风骤雪中,哈工大暖廊刚刚建成便派上用场,于寒冬中给予师生一股暖流。

此番善举,极有效地缓解了极端天气对校园生活的影响,搏得了大量好评;但亦有些恶评质疑学生是否真的弱不禁风。

我的观点是,君须知,善举暖人心,莫以恶意欺。

北国风光,本就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厄尔尼诺效应影响之下,极端天气更是层出不穷。

红色预警不是儿戏,而是真正影响到了百姓的衣食住行。

当此之时,“暖廊”一类应急举措就显得犹为重要。

它们当然不是学生的温床摇篮,更不会没有必要,而是“兵荒马乱”之时的庇护所。

你难道会说战乱时的防空洞没有必要吗?你难道会说马拉松途中的补给站没有必要吗?如今极端天气来势汹汹,如此暖廊,利我便他,怎能言其没有必要?诚如校方所言,建设暖廊确实是便利学生的人性化举措。

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给学生提供一流的学习生活条件,也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应有之义。

全世界的一流大学在招生时,都会向学生介绍其所能提供的舒适、方便的学习生活条件。

改善办学条件与鼓励学生刻苦奋斗并不矛盾。

学生的刻苦奋斗精神,不是只有在寒冷环境中学习、科研才能体现,而是体现在学习、科研过程的钻研与攻关。

专访林昆辉每一个生命都该被挽留(一)

专访林昆辉每一个生命都该被挽留(一)

专访林昆辉每一个生命都该被挽留(一)自杀绝非是一时兴起的意外事件,而是源于当事人的生命“拉力”和“推力”关系失衡。

当一个人拥有足够幸福感与价值感,其生命的“拉力”系统就会抵抗因痛苦感、无价值感产生的自杀“推力”,好好活下去。

有数据可查的,全球每年有100万人死于自杀,中国占了30万。

这相当于我国每天至少有822人以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有自杀念头或自杀未遂的人数,也高达200万!我国“每天有822人自杀离世,这是多么恐怖的数字!自杀比灾难严重得多,但我们习惯闭口不谈,更别说自杀前后的心理干预了。

”2016年10月18日,著名心理治疗专家林昆辉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林昆辉从事自杀干预治疗30多年,他在上海首创的“希望24热线”是国内最专业的自杀干预热线。

林昆辉是业内公认的“顶级危机治疗专家”,他有关危机干预和防治的理论,也让无数人重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自杀不是意外,是“推力”太大,“拉力”太小在台湾,林昆辉的名字家喻户晓。

几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企业、学校、家庭、社区积极心理教育与自杀防治的推展,成绩斐然。

2012年12月,林昆辉在上海创办“希望24热线”,在此之前他招募了一大批具有心理咨询资格证书的志愿者,通过考试后甄选、培训,然后上岗,“热线”将通过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救治,尽最大可能挽救徘徊在生死边缘的自杀群体。

短短4年过去,“希望24热线”已经覆盖了中国所有大中城市,挽救的生命数不胜数。

而每当有人(媒体)说到某个自杀事件是“意外的偶然”“万万没想到”时,林昆辉都会连说3个“No!”他说,自杀率高的原因不在于时代和社会,更不是因为个人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打击,而是当事人没有构建起完整的“拉力系统”。

“何为“拉力系统”?每个人在想到自杀时,都会有一个声音提醒你“不要!”这个声音就是拉力。

拉力来自于情感的幸福感和自我成就感。

与之相反的就是推力,即创伤事件带来的痛苦感。

林昆辉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两种“力”组成的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一个生命都该被挽留林昆辉老师接受《婚姻与家庭》的采访原文自杀绝非是一时兴起的意外事件,而是源于当事人的生命“拉力”和“推力”关系失衡。

当一个人拥有足够幸福感与价值感,其生命的“拉力”系统就会抵抗因痛苦感、无价值感产生的自杀“推力”,好好活下去。

有数据可查的,全球每年有100万人死于自杀,中国占了30万。

这相当于我国每天至少有822人以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有自杀念头或自杀未遂的人数,也高达200万!我国“每天有822人自杀离世,这是多么恐怖的数字!自杀比灾难严重得多,但我们习惯闭口不谈,更别说自杀前后的心理干预了。

”2016年10月18日,著名心理治疗专家林昆辉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林昆辉从事自杀干预治疗30多年,他在上海首创的“希望24热线”是国内最专业的自杀干预热线。

林昆辉是业内公认的“顶级危机治疗专家”,他有关危机干预和防治的理论,也让无数人重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自杀不是意外,是“推力”太大,“拉力”太小在台湾,林昆辉的名字家喻户晓。

几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企业、学校、家庭、社区积极心理教育与自杀防治的推展,成绩斐然。

2012年12月,林昆辉在上海创办“希望24热线”,在此之前他招募了一大批具有心理咨询资格证书的志愿者,通过考试后甄选、培训,然后上岗,“热线”将通过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救治,尽最大可能挽救徘徊在生死边缘的自杀群体。

短短4年过去,“希望24热线”已经覆盖了中国所有大中城市,挽救的生命数不胜数。

而每当有人(媒体)说到某个自杀事件是“意外的偶然”“万万没想到”时,林昆辉都会连说3个“No!”他说,自杀率高的原因不在于时代和社会,更不是因为个人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打击,而是当事人没有构建起完整的“拉力系统”。

何为“拉力系统”?每个人在想到自杀时,都会有一个声音提醒你“不要!”这个声音就是拉力。

拉力来自于情感的幸福感和自我成就感。

与之相反的就是推力,即创伤事件带来的痛苦感。

林昆辉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两种“力”组成的系统。

拉力系统:由亲人、情人、朋友、职业价值、个人价值等一切可以提供存在感的正向人、事和物组成,是可以让一个人幸福地生活着的正面力量,也是我们面临创伤时,可以安然度过的根本基础;推力系统:由学业不成功、亲人疏离、失恋、失业等一切可以让人感到受挫的负向人、事和物组成。

它会让人感觉低落、失望,甚至绝望,从而让人产生轻生念头,甚至实施自杀行为。

当一个人出现了自杀念头,若拉力大于推力,就会打消这个念头;若拉力等于推力,就会接受这个念头,但是不马上执行;若拉力小于推力,一些人就会企图肯定这个念头并想方设法去执行。

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女孩,某天回到家里,发现心爱的蜡笔少了一支。

于是她出去买,但跑了好几个文具店都没找到。

回到家后,这个女孩在浴室上吊自杀。

事情发生后,所有人包括孩子的家人,痛苦之余也震惊万分:为一支蜡笔而自杀,现在的孩子有多脆弱和不可理喻?!但是林昆辉说,女孩自杀绝不是因为一支蜡笔。

而是因为她的拉力系统过于弱小甚至没有,所以“买不到心爱的蜡笔”这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成了导致她自杀的巨大推力。

也有人会说小学生自杀,源于现行的考试制度,或者她在学校遇到了什么不高兴的事。

失去一支蜡笔、学校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可能是导致女孩自杀的创伤性事件,但绝对不是根本原因。

林昆辉认为,无论年纪大小,一个人幸福感的大小,或者说抵抗痛苦的比例大小,会决定他是否活下去。

“想死的人都会看看手上有多少幸福,我是否有活下去的理由和价值?如果我死了,爸爸妈妈怎么办?”这个女孩选择自杀前可能想过这个问题,但答案有可能是:“我不在了,他们或许就不会操心、老吵架了。

我死了,他们会更快乐。

”林昆辉说,这个女孩的悲剧源头,一定是她未曾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爱,或者父母爱她的方式让她很痛苦。

死,似乎要比继续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好。

所以,她选择自杀的原因不是太痛苦,而是一丁点儿快乐都没有了。

林昆辉曾接到一个10岁男孩的电话,男孩说他想自杀,问到原因,这个小男孩哭着说:“叔叔,我都没时间玩。

”对成人而言,挣钱、住大房子、开豪车是快乐,但对一个小孩子而言,玩就是快乐。

如果父母只让他学习,他就会痛不欲生。

林昆辉的儿子上小学时,成天都在玩。

“我没看到他学习,总是在疯玩,问他为什么那么喜欢玩?他说:‘爸爸,我是小孩!’”林昆辉说:“好吧,你继续玩,只要你开心就好!”我们总说“快乐童年”,但大多数孩子的童年是什么?是上各种培训班,节假日没有休息,父母大都告诉孩子“先苦后甜”。

但孩子却只在意现在是否“甜”,不能玩乐就没有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拉力系统完全崩溃,所以很多看起来很听话的优秀孩子,最终会选择自杀。

除了小学生,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高考生)选择跳楼轻生。

这些孩子的父母悲痛之余也会非常不解:我们倾其所有地为孩子付出,为什么他们要死?我的孩子资质这么好,为什么越来越不好管教了?为什么他们的负向偏差竟然会这么大?林昆辉说,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拉力不够。

那么,如何建立一个人尤其是孩子的拉力系统,从而让他在创伤事件来袭时,能抵御推力好好活下去?储备足够的幸福感:让拉力系统坚不可摧拉力系统薄弱或者没有拉力系统的人,哪怕遇到很小的负向事件:小学生因为没买到一支蜡笔、成绩考砸了被妈妈骂,大学生遭遇失恋或学费被骗……这些推力就会把他们推向绝望的深渊。

但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遇到负向事件,痛苦与生俱来会伴随每个人。

怎么办?林昆辉说,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更强大完善、任何痛苦都推不倒的拉力系统。

总是笑容满面,好像没什么烦心事的林昆辉说:“幸福感不能稀释掉痛苦,痛苦就在那里。

但是更多的幸福感,可以让我们承受更大的痛苦,从而让拉力系统坚不可摧。

”不管怎么难过,林昆辉一回到家,所有的痛苦都烟消云散了。

“回家一看到老婆和妈妈,心情就豁然开朗了。

家人是我幸福感和价值感的来源,让我把痛苦放在一边。

”林昆辉说,他活到60岁,一直在不断储备幸福感,而给予他幸福的,都是家人。

小时候是父母,长大后是恋人,结婚后是妻子和孩子。

大学生自杀率高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时代和社会,更不在于弃他而去的恋人,或是无情的骗子,也不是因为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打击,而是从小到大,他没有积累足够的幸福感即“拉力系统”。

所以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不是如何放下痛苦和抵抗挫折,而是如何好好活着的生命教育。

好好活着,就是协助孩子建立起自我成就的幸福感,衡量人情、友情、爱情、亲情的幸福感,维护好坚固的“拉力系统”。

对小孩来说,让他们在该玩的时候尽情地玩乐;对于成年的孩子,让他们努力地做自己,告诉他们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有任何困难都找父母。

人情、友情、爱情和亲情这四种情感“拉力系统”,哪个缺少就给予相应的训练。

而这其中,父母就是最可靠的感情拉力。

“家长最该做的,是要让孩子能爱你,他们遇到问题时会想起父母。

”林昆辉说,自杀者心中有父母时,他不会去死,而心中如果已经没有人值得他留恋,他才会失去生存的动力。

“要让孩子明白,生命不是只为自己活,而是要爱别人。

”如今,老年人自杀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林昆辉说,我们都认为独居、留守老人更可能自杀,实际上,居家老人的自杀率更高。

“独居老人没有人可以聊天、交往,所以也就不易产生矛盾冲突。

而冲突才会陷入困境。

”林昆辉说,居家老人会和老伴、子女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而他们的幸福感来源即“拉力系统”,都源自子孙后辈。

但是现在的大多数家庭,都是孩子最大,一切都以家里年龄最小的成员为中心,孩子喜欢什么,那我们和老人也就要喜欢什么。

这就形成了一个可怕的现象:6个大人疼一个孩子,孩子被无限宠爱,却不觉得自己很幸福、要感恩和回馈,而是变得越来越自私,稍不如意就一哭二闹三上吊。

而得到一点儿关心就会很幸福的老人呢,却被所有人忽略掉,没有得到那一点点关心。

所以最后,他们也会像小孩一样,遇到一点儿“小事”:比如打电话给儿子没接、被女儿呵斥“管太多”,就决然地跳楼自杀。

家人间的关心变少了,对话与互动变少了,冲突和责骂变多了,这都说明你的家庭生病了,危机出现了,应该赶快解决。

“让孩子管理自己的欲望,学会尊重别人,这样走向社会才会具有品格力。

”林昆辉说,及时解决家庭危机,在处理好亲密关系的同时,给予孩子和老人足够的爱和关心,才是自杀防治的良药。

所以,危机干预的重点就是家庭。

林昆辉说:“老人老有所乐,夫妻俩安然欢喜,儿童轻松快乐。

家庭成员都拥有幸福感,那么无论他们是在家里还是走到外面,都不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六变三托”“三规六禁”:每一个生命都能被挽留让每个家庭都有足够的能量,每个家庭成员都感到幸福,从而有足够的“拉力系统”抵御自杀的念头,是根本不可能的。

林昆辉说,如果那样,“希望24热线”早就停办了。

但是,中国每年至少有200万人自杀,这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打热线求助。

“即使有24小时热线,但仍然有很多电话漏接。

”林昆辉说,他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自杀危机干预的志愿者,为挽留更多生命而努力。

那么,我们如何成为自杀危机干预的志愿者呢?林昆辉说,每个有自杀念头的人,其实都有“六变三托”,即六种巨大的改变和三种托付的征兆。

“六变”是指性情、行为、花钱、言语、身体、环境的改变。

性情改变:原来腼腆羞涩的人变得飞扬跋扈,原来阳光开朗的人变得孤独和害羞;行为改变:做自己不应该做的事、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时没有愧疚感;花钱改变:无论是给别人还是给自己,钱都花光光。

用钱来交代和这个世界和某些人的关系。

言语改变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总是谈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某本书、某个观点里努力寻找自己活下来的理由,找不到就觉得自己该死;第二阶段:找死的理由,死亡的价值、仪式、费用和程序;第三阶段:怎么死?询问自杀的方法,在网上寻找,吃什么药、吃多少颗等;第四阶段:动不动会提到“死”字,比如天气冷会抱怨“冻死好了”,稍不如意就说“干脆死了算了”。

身体改变:出现急性或者慢性重病的人都会出现自杀的想法;环境改变:天灾人祸,家毁人亡,越坚强的人越有自杀的危险。

因为坚强,他们得到的关心、在乎、支持的几率就更小,“拉力系统”渐渐匮乏,敌不过“推力系统”而走向极端。

“三托”:托人、托事、托物。

托人:突然向亲友嘱咐、要求或委托,加强对某人的照顾;托事:突然把自己的重大事件,要求或委托他人代为执行或完成;托物:突然打包身边重要文物、玩物或宠物,要求或委托他人代为照顾或保护。

如果发现身边有自杀倾向、采取过自杀行为的人,我们要做到的是“三规六禁”。

“三规”是指“陪、听、说”。

“陪”:温柔体贴、和颜悦色、展露感情地陪伴,表达关爱,照顾起居生活,“陪”是如影随形地陪同,上楼跟后面,下楼挡前面,决不让当事人离开自己的视线;“听”:原则是只听不说,不说是指不对当事人提问,而随时要准备好听当事人说话,对方一有说话的征兆,陪同者就要在第一时间转头看对方并做倾听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